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subacute stroke pati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开涛 朱高峰 +3 位作者 沈来华 高峰 钱立锋 韩丑萍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5年第5期300-305,共6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ing acupuncture,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subacute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20 subacute stroke case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 tre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ing acupuncture,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subacute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20 subacute stroke case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n=60) and a control group (n=6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tandar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lone, whereas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Before treatment, after 30-day and 60-day treatments,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neurologic deficit severity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the motor func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FugI-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BI); and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mptom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CM symptom scores. Results: After 30-day, 60-day treatments,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NIHSS, FMA, BI and TCM symptoms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all P〈0.05); and there were between-group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t same time points (all P〈0.05). Conclusion: Combining acupuncture,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neurologic deficit, motor function and ADL in subacute stroke patients and its efficacy is better tha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rehabilita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TROKE
原文传递
通督解郁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武扬 赵保东 张捷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958-962,共5页
目的观察通督解郁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解郁针法治疗。观... 目的观察通督解郁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解郁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日常生活质量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各项生化指标[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多巴胺(dopamine,D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及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最大峰值(spectral atlas systolic peak velocity,Vs),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Vm)和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Mo CA评分、ADL评分、各项生化指标及脑动脉Vs、Vm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RI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Mo CA评分、ADL评分、各项生化指标及脑动脉Vs、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解郁针法配合康复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能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有效调节大脑血流动力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通督解郁 脑血流动力学 针药并用
下载PDF
颤三针为主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姜海伟 高畅 +3 位作者 曹梦莹 鄢艳红 胡晴 葛林通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3期279-281,共3页
目的观察颤三针配合康复训练及口服小剂量多巴丝肼片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诊断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B组30例和C组31例。A组采用颤三针配合康复训练及口服小剂量多巴丝肼片治疗,B组采用康复训练配合口... 目的观察颤三针配合康复训练及口服小剂量多巴丝肼片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诊断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B组30例和C组31例。A组采用颤三针配合康复训练及口服小剂量多巴丝肼片治疗,B组采用康复训练配合口服小剂量多巴丝肼片治疗,C组采用单纯口服小剂量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UPDRSⅢ(运动检查评定)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UPDRSⅢ评分和BB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UPDRSⅢ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BBS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颤三针配合康复训练及口服多巴丝肼片能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帕金森病 康复训练 针药并用
下载PDF
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4
作者 谢晶军 李金霞 +1 位作者 孙琦 马妍洁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5期494-498,共5页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照组采用镜像疗法。...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照组采用镜像疗法。每星期5次,4星期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MBI、STEF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STEF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STEF评分及MBI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8.9%,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和镜像疗法均有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头针 康复训练 镜像疗法 中风并发症 针药并用 偏瘫
下载PDF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占道伟 罗开涛 +4 位作者 茅利玉 高峰 钱立锋 沈来华 方剑乔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7期792-79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8星期后HDRS评分和NIH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4、8星期后HDRS评分和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抑郁 康复训练 头针 电针 中风并发症 针药并用
下载PDF
针药并用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丽荣 陈鸿 +3 位作者 孙丽 董艳霞 赵东旭 肖志刚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采用针药并用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采用针药并用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亚急性联合变性 针药并用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针刺百会穴结合长留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汪节 朱婷婷 +3 位作者 朱晓凯 何其英 高婷 王宇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802-807,共6页
目的 观察针刺百会穴结合长留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d-dimers,D-D)、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 目的 观察针刺百会穴结合长留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d-dimers,D-D)、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氯吡格雷及常规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百会穴并长留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以及凝血功能指标(血浆D-D、FDP和AT-Ⅲ)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NIHSS及MM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MM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浆D-D、AT-Ⅲ和FD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D、AT-Ⅲ和FD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氯吡格雷及常规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针刺百会穴结合长留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可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凝血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氯吡格雷及常规基础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留针 百会 针药并用 中风后遗症 脑梗死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芹 王希文 +5 位作者 康伟阁 谷晓娟 王丽红 孙振丰 张猛 张培义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10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针刺组、针药组,每组40例,3组在应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针刺组、针药组,每组40例,3组在应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药物组接受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针刺组应用头穴丛刺治疗,针药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口服西酞普兰治疗。比较3组在入组时及治疗8 W后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不良反应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结果治疗8 W后,3组DHI评分较入组时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药物组、针刺组比较,针药组DHI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针药组比较,针刺组副反应量表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效果显著,与氢溴酸西酞普兰相当,避免了该药的不良反应;头穴丛刺与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 康复训练 针药并用 头晕 头穴丛刺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 副反应量表
下载PDF
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廖庆红 汪飞 陈诗莉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MA及NSE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FMA)。结果两组治疗后MESSS、BI及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MESSS、BI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MA、NSE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MA、N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药并用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这与有效降低血清NSE、IMA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脑梗死 针药并用 电针 康复训练 缺血修饰清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俊 邹任玲 +2 位作者 徐秀林 胡秀枋 赵展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期89-93,共5页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步行的功能,严重时会造成偏瘫等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寻找新的有效的下肢康复训练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下肢康复训练方法有肌电生物反馈与综合康复训练结合法、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法、...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步行的功能,严重时会造成偏瘫等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寻找新的有效的下肢康复训练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下肢康复训练方法有肌电生物反馈与综合康复训练结合法、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法、电刺激疗法和步态训练法。本文针对近年来下肢康复训练方法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回顾及总结,尤其对早期介入的减重步态训练康复模式进行了综述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肌电生物反馈与综合康复训练结合法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 电刺激疗法 步态训练法
下载PDF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敏初 姚云海 余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8期780-781,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结合组合针刺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组合针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定1次。结果治...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结合组合针刺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组合针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 Assessment(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和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均有提高(P<0.05),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结合组合针刺疗法可改善急性脑梗性死患者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 组合针刺 急性脑梗死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百会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钱立锋 姚青 +1 位作者 罗开涛 杨帆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目的观察百会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观察百会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百会穴并长留针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提高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卒中 百会 气虚血瘀 康复训练 认知障碍 针药并用 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中风并发症
下载PDF
针刺五脏俞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姬锋养 赵艳 《四川中医》 2017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五脏俞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为对照组(n=65)和研究组(n=6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疗法及复... 目的:探讨针刺五脏俞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为对照组(n=65)和研究组(n=6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疗法及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针刺五脏俞治疗。将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牛津残障评分(OH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中医症候积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OHS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OHS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应用针刺五脏俞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可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疗法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 配合
下载PDF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7期790-794,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粗大...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肌张力评分、综合能力评分、发育商(DQ)和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7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88 D区和E区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1),肌张力评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GMFM-88 D区、E区评分及肌张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综合能力评分和DQ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提升(P<0.01);治疗组治疗后综合能力评分和D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大脑动脉Vm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上升(均P<0.05),PI和RI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大脑动脉Vm、PI和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障碍,改善其DQ和脑动脉血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头针 电针 康复训练 针药并用 脑性瘫痪 肢体障碍 脑血液动力学 GMFM评分 DQ评分
下载PDF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晓英 周国平 +1 位作者 张昕 龚后武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11期146-148,共3页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并且结合专业资料以及网络上的信息,采用Rev Man5软件(由Cochrane协作网提供)实行Meta分析。结果:共查及了115篇文献,只有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采用Jadad评分标...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并且结合专业资料以及网络上的信息,采用Rev Man5软件(由Cochrane协作网提供)实行Meta分析。结果:共查及了115篇文献,只有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采用Jadad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章的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5篇均属低质量文献,共收入病人324人,Mate分析显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其汇总OR=3.15,95%CI(1.74,5.7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9,P=0.0001)。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在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纳入文献均属RCT但治疗较低,需要大规模的高质量临床试验研究以期得到强度更高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中风后足内翻 META分析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9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勇 傅研生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28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9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根据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联合采用针灸和康复训练治疗)和对照组(49例,仅仅采用常规的康复训... 目的:探讨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9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根据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联合采用针灸和康复训练治疗)和对照组(49例,仅仅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8.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3.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相对于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改善幅度相对于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针灸和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也可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中风后遗症 针灸 康复训练 联合治疗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应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 被引量:29
17
作者 马晴 王鹏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195-197,共3页
目的应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MWST)评价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临床收集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眼针带针康复组及单纯康复组,每组30例,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MWST和吞咽困难亚量表评价两组... 目的应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MWST)评价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临床收集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眼针带针康复组及单纯康复组,每组30例,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MWST和吞咽困难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眼针带针康复组治愈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25/30),单纯康复组治愈1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60.0%(18/30)。两组患者治疗后MWST和吞咽困难亚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眼针带针康复组患者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对中风病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吞咽障碍 眼针带针康复疗法 改良洼田饮水试验(MWST)
下载PDF
针灸对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月英 王冰 +2 位作者 刘悦 王霞 李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4期2076-2084,共9页
目的:评价针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常用选穴方案。方法:选取Corchorane系统评价方法,系统回顾已有关于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提取,最... 目的:评价针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常用选穴方案。方法:选取Corchorane系统评价方法,系统回顾已有关于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提取,最终采用RevMa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篇相关文献,包含177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其中观察组895例,对照组883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灸联合基础治疗对于患者膀胱容量的改善在试验开始1个月(MD=31.86,95%CI=26.63~35.09,P=0.03),2个月(MD=48.51,95%CI=43.33~53.68,P=0.0002)及3个月时(MD=34.84,95%CI=9.96~59.71,P=0.63)均优于单纯采用基础观察组。针灸联合基础治疗对于患者残余尿量的改善在试验开始1个月(SMD=-1.51,95%CI=-2.09^-0.94,P<0.00001),2个月(SMD=-1.10,95%CI=-1.51^-0.69,P<0.00001)及3个月时(SMD=-4.59,95%CI=-6.97^-2.21,P<0.00001)均优于单纯采用基础观察组。结论:针灸联合基础治疗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基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针灸 基础治疗 联合作用 康复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中医药综合康复疗法辨治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华隆 曹颖 牛博真 《河南中医》 2022年第8期1265-1270,共6页
中医药综合康复疗法辨治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常用方法包括:针灸结合康复训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电针疗法、火针疗法、经筋刺法结合其他疗法、温针疗法等。目前,尚未制定统一有效的康复训练标准,患者后遗症的... 中医药综合康复疗法辨治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常用方法包括:针灸结合康复训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电针疗法、火针疗法、经筋刺法结合其他疗法、温针疗法等。目前,尚未制定统一有效的康复训练标准,患者后遗症的致残率仍较高。今后,应加强中医药综合康复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应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在减少死亡率的基础上降低致残率、缓解痉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偏瘫痉挛 针灸疗法 康复训练 针刺疗法 针药结合疗法 电针疗法 火针疗法 经筋刺法结合疗法 温针疗法
下载PDF
Research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Dry Eye Syndrome 被引量:2
20
作者 Zhang Cui-hong Zhang Lin-lin +4 位作者 Ma Xiao-peng Yang Ling Hong Jue LiuJie Wu Ling-xiang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3年第2期72-78,共7页
Dry eye syndrome (DES) is a commonly encountered ophthalmological disease, with a relatively high incidence, and expect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Acupunctureoxibustion therapy promotes tear production of lacri... Dry eye syndrome (DES) is a commonly encountered ophthalmological disease, with a relatively high incidence, and expect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Acupunctureoxibustion therapy promotes tear production of lacrimal gland without causing a trauma, and thus has a great advantage in treating DES.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both clinical practice and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DES during the recent 10 years, for providing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eye Syndromes acupuncture therapy Moxibustion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REVIEW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