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moto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b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32
1
作者 Jiang Li Xiang-min Meng +3 位作者 Ru-yi Li Ru Zhang Zheng Zhang Yi-feng D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584-1590,共7页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decrease the activity of cortical neurons, and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increase the ex...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decrease the activity of cortical neurons, and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increase the excitability of cortical neuron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concerning the use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ould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This study enrolled 127 patients with upper-limb dysfunction during the subacute phas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The low-frequency group comprised 42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 primary motor cortex (M1). The high-frequency group comprised 43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10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ipsilateral M1. Finally, the sham group comprised 42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10 Hz of false stimulation on ipsilateral M1. A total of 135 seconds of stimulation was applied in the sham group and high-frequency group. At 2 weeks after treatment, cortical latency of motor-evoked potentials and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Moreover, motor funct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bove indices for the low- and high-frequency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e sham group.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frequency grou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w- and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similarly improve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cerebral cortex stroke rehabilit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time primary motor cortex NEUROPLASTICITY neural reorganiza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Motor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 comple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 被引量:4
2
作者 Sung Ho Jang Min Cheol C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0期1892-1897,共6页
Detailed knowledge of motor outcomes enables to establish proper goals and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for stroke patients. Several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functional or moto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 middle ... Detailed knowledge of motor outcomes enables to establish proper goals and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for stroke patients. Several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functional or moto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motor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 comple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motor outcomes in 23 patients with a comple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 All of these patients receive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management, including movement therapy an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affected finger extensors and ankle dorsiflexors, for more than 3 months. Motor outcomes were measured at 6 months after stroke onset using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otricity Index, the modified Brunnstrom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ores. The motor function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was found to b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After receiving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s for 3–6 months, about 70% of these patients were able to walk independently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ores 3), but no pa-tient achieved functional hand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cerebral infarct motor function STROK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hand function walking ability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影响的纵向fMRI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胡昔权 蒋瑞姝 +3 位作者 邹艳 康庄 郑雅丹 陈颖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87-892,共6页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探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脑功能重组的发生及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16例病程1—3个月初发的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基本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6),分别接受、不接受康复...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探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脑功能重组的发生及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16例病程1—3个月初发的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基本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6),分别接受、不接受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第1次)、入组4周后(第2次)进行FMA、MAS和MBI等运动功能评定和BOLD-fMRI扫描。fMRI扫描时运动模式依次为患手、健手被动腕关节背伸运动,比较两组患者fMRI扫描结果的异同点,计算患手运动时对侧M1激活的体积、强度和LI值,观察LI值与患手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①康复训练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第1次fMRI扫描时,两组患者都出现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散在的激活,表现为M1激活的缺失、双侧PMC、SMA、CMA、IPL、PFC、CRB等的明显激活。第2次fMRI扫描时,康复训练组患手运动时以对侧M1激活为主,并有双侧SMA、PMC的激活;对照组患者前、后两次fMRI扫描出现的皮质激活情况改变不大。③康复训练组患手被动运动时,M1区的LI值第1、2次fMRI扫描分别为负数、正数;不论是对侧M1激活的体积,还是强度,均是第2次fMRI检查优于第1次fMRI(P<0.05)。④康复训练组患者前后两次FMA、MAS评分的改善程度与M1区LI的改变呈正相关(r=0.917,r=0.949)。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与大脑发生的功能重组有关。康复训练可使患手运动时对侧M1区出现更多、更强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功能重组 康复训练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区fMRI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傅悦 张云亭 张权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48-652,共5页
目的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资料与方法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40例。累及基底节区25例... 目的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资料与方法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40例。累及基底节区25例,皮层区15例。其中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9例,慢性期16例。采用组块设计进行单手拇指与余4指同步对指运动,所有患者均进行健侧和患侧手的主动运动实验。采用SPM99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1)急性期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健侧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MC)激活强度及范围明显大于患侧半球。皮层区组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均小于基底节区组;(2)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组,健侧与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于急性期与慢性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的纵向观察:患肢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患侧和(或)健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和(或)范围有不同程度增强,同时激活脑区增多,均可见小脑半球的激活;患肢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患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及范围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结论(1)fMRI能准确地判定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区的损伤程度及有无重组的脑功能区;(2)皮层区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较为严重,SMC起关键作用,其受累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功能损伤的等级及恢复程度;(3)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病变周围及远隔部位可出现功能和结构变化,提示存在脑功能区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手运动 脑功能重组
下载PDF
电针治疗脑梗死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BOLD-fMRI定量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金凤 李光 +1 位作者 苏果 陈飞 《中医药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50-54,共5页
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方法评价电针治疗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梗死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进行对照研究;... 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方法评价电针治疗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梗死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进行对照研究;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电针疗法,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价患者手运动障碍改善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OLD-f MRI评价电针疗法对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手运动中枢激活情况,健康组患者进行单次的f MRI检查,并记录手运动中枢激活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FM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60例脑梗死患者健侧手被动运动激活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皮质的LI值大于患侧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手(右手)运动激活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皮质的LI值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能够激活患侧的大脑手功能运动皮质,促使脑功能重组和代偿,促进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尽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手功能 电针 功能磁共振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应用效果探讨
6
作者 吴碧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4期158-161,共4页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指导,研究组进行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上肢疼痛评分、肿胀程度、运动动能...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指导,研究组进行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上肢疼痛评分、肿胀程度、运动动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康复效果,康复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上肢疼痛评分、肿胀程度、运动动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上肢疼痛评分(0.57±0.18)分、肿胀程度(18.13±1.13)ml、运动动能评分(57.96±6.21)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8.02±1.17)分均优于对照组的(0.99±0.34)分、(21.22±1.55)ml、(50.82±5.18)分、(15.71±1.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康复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康复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干预,可缓解肩关节疼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康复效果及患者对康复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脑梗死 肩手综合征 上肢肿胀 上肢运动功能 早期疼痛
下载PDF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文清 段一娜 +7 位作者 王宏卫 谢睿智 徐利 冯晶晶 方鑫洋 姚艳华 黄武 刘亚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干预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一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的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结果:CIMT患者治疗后FMA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反射活动和协调能力与速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4部分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简介上肢功能STEF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I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和运动速度,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梗死 上肢 运动模式 手功能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手运动功能中枢损伤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元小冬 周福玲 +2 位作者 赵丽君 崔艳 王守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功能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前后的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强度的变化特征,从而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手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单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例,其中...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功能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前后的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强度的变化特征,从而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手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单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例,其中康复治疗组8例和常规治疗组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进行fMRI检查,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评分)进行患手运动功能评定,记录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中枢激活的体积、强度;同时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单次fMRI检查,确定相同运动任务刺激后脑功能区位置和兴奋体积、强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结果:16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对侧SMC(sensorimotor cortex,SMC)激活体积、强度及FM评分大于治疗前(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运动激活对侧SMC体积、强度、FM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引起患侧SMC区相应的变化,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定量 脑梗死 手运动 康复
下载PDF
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皮层兴奋性与手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玲 王俊玲 黄东锋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434-440,共7页
目的:观察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执行手掌抓握任务大脑运动预知过程的皮质激活特征,探讨脑梗死患者皮层兴奋性与手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5例为试验组,与试验... 目的:观察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执行手掌抓握任务大脑运动预知过程的皮质激活特征,探讨脑梗死患者皮层兴奋性与手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5例为试验组,与试验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中老年人25例为对照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采集2组受试者执行提示下手掌抓握任务的脑电信号,分析运动启动前大脑皮质伴随性负波(CNV)的潜伏期和波幅;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定试验组手功能;分析CNV波幅与ARAT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执行左手抓握任务和右手抓握任务时中央脑区CNV潜伏期均明显缩短,且中央脑区、同侧额叶及初级运动区、对侧额叶及初级运动区CNV波幅均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组执行左手抓握任务时CNV潜伏期比较,右手抓握任务时CNV潜伏期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脑区Cz电极波幅大于对侧初级运动区C4电极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执行右手抓握任务时,非损伤侧额叶、初级运动区、中央脑区的CNV波幅与ARAT呈中度相关关系(F4:r=0.510;C4:r=0.442;Fz:r=0.428);执行左手抓握任务时,非损伤侧额叶、初级运动区、中央脑区的CNV波幅与ARAT呈中度相关关系(F4:r=0.422;C4:r=0.496;Fz:r=0.446)。结论: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预知的神经机制存在异常,大脑运动准备时间延长,非损伤侧额叶和初级运动区在运动预知过程中代偿性过度激活,大脑皮层激活程度与手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相关性。CNV可能是脑梗死患者手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神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亚急性期 运动预知 皮层兴奋性 手功能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脑梗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彭宏 张娟 王应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应用于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应用于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1组进行热敏灸治疗,对照2组采用PNF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全部疗程结束时)疗效、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血液流变学等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1、2组的65%、60%(P<0.05)。3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液流变学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1、2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PNF技术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相比,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肩手综合征 热敏灸 PNF技术 血液流变学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手足十二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新伟 张虎 +2 位作者 丁潇 杨洋 杨晓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9期1684-1687,共4页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及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患者行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及"手足十二针"治疗,两组治疗时间,1次/d,5次/周,均治疗4周。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Exercise Assessment Scale,FMA),Ashworth量表,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及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各阶段,两组患者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阶段,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阶段,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Ashwort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阶段,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偏瘫患者进行"手足十二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痉挛及神经损伤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十二针 脑梗死 气虚血瘀证偏瘫 日常生活能力 肢体运动功能 痉挛程度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中医药联合治疗对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樊淑敏 《系统医学》 2020年第11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联合治疗对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指屈曲受限、皮温上升、皮肤潮红、侧肩手痛等症状,根据不同治疗方... 目的探讨中医药联合治疗对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指屈曲受限、皮温上升、皮肤潮红、侧肩手痛等症状,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n=45)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45)接受中医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Fugl-Meyer和NRS评分分别为(13.46±1.30)分、(6.92±1.52)分,对照组分别为(13.45±1.28)分、(6.90±1.54)分,治疗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明显提高,分别为(33.67±2.56)分、(26.60±2.44)分,NRS评分均明显下降,分别为(1.66±0.72)分、(2.96±0.92)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t=13.410、7.465,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6.67%(39/45),对照组为64.44%(29/4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S-QOL评分分别为(117.34±26.21)分、(117.35±26.20)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QOL评分分别为(214.34±25.12)分、(196.48±25.44)分,两组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t=3.351,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联合治疗对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并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联合治疗 脑梗塞 肩手综合征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高风超 孙秀娟 张风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肿胀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72%高于对照组的81.81%,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可提高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肿胀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肩手综合征 低频脉冲电刺激 镜像疗法 上肢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脑功能可塑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闯 唐海霞 +2 位作者 杨春燕 庞华军 李华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1-526,共6页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功能连接技术,探讨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机制。方法选取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10例(失语组),同期无失语患者10例(对照组),均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失语组患者1个月后行第二次fMRI检查...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功能连接技术,探讨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机制。方法选取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10例(失语组),同期无失语患者10例(对照组),均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失语组患者1个月后行第二次fMRI检查。使用SPM8软件和DPARSF软件对数据进行后处理,选择左侧额中回(LFMG)后部作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利用REST行配对和两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失语组(康复治疗前)LMFG—ROI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右侧岛叶(MNI:x,y,z:45,12,0,t=7.98)、右侧额下回(三角部、眶部、岛盖部)(MNI:x,y,z:42,6,27,t=6.75)、右侧颞上回和颞中回(MNI:x,y,z:48,-45,6,t=10.57)、右侧缘上回(MNI:x,y,z:15,-66,60,t=5.59)、右侧角回(MNI:x,y,z:54,-50,12,t=9.55),功能连接减少的脑区为左侧扣带回后部(MNI:X,Y,z:6,-75,9,t=-10.05)和左侧楔前叶(MNI:x,y,z:-6,-69,33,t=-9.07);失语组(康复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LMFG—ROI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尾状核头部、左侧额中回和额下回、左侧苍白球、左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左侧岛叶,功能连接减少的脑区为右侧海马、左侧小脑、右侧舌回、左侧扣带回后部、右侧枕叶、右侧楔前叶;失语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比较,LMFG.ROI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额中回(MNI:x,y,z:-51,15,24,t=-15.87)、左侧额顶叶岛盖(MNI:x,y,z:-24,-66,42,t=5.20)、左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MNI:x,y,z:-15,-16,55,t=-6.53),减低的脑区为右侧颞上回、颞中回(MNI:x,y,Z:57,-18,30,t=-15.21)、右侧岛叶(MNI:x,y,z:-24,-66,42,t=-5.20)、右侧缘上回(MNI:x,y,z:15,-66,60,t=-7.69)。结论左侧大脑半球损伤语言区周围脑区的功能重组可能是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脑功能可塑性的主要机制,右侧大脑半球也参与了这一过程。在运动性失语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出现了左侧扣带回后部的激活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运动性失语症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可塑性
原文传递
脑梗死部位对运动执行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温雅 刘静纯 +6 位作者 姜琳 王彩鸿 程敬亮 曹宸 郭军 韩彤 张雪君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09-615,共7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对运动执行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选择144例累及运动通路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位于基底节内囊水平,capsule stroke,CS)97例,脑桥梗死(pontine stroke,PS)47例;另外选择50例正...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对运动执行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选择144例累及运动通路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位于基底节内囊水平,capsule stroke,CS)97例,脑桥梗死(pontine stroke,PS)47例;另外选择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均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3D-T1WI解剖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再进行静息态功能连接计算。比较不同梗死部位的患者在运动执行网络内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左侧CS组:左侧背外侧运动前区(MNI坐标x,y,z:-22,-13,57),右侧初级运动皮层(MNI坐标x,y,z:38,-22,56)rsFC增高(F=3.951,P=0.022),事后检验显示,左侧CS患者与对照组(P=0.031)和左侧PS患者(P=1.000)相比rs-FC增高;右侧腹侧运动前区(MNI坐标x,y,z:53,0,25),左侧顶上小叶(MNI坐标x,y,z:-22,-64,54)rsFC增高(F=4.017,P=0.021);右侧中央后回(MNI坐标x,y,z:37,-34,53),右侧腹侧运动前区(MNI坐标x,y,z:53,0,25)rsFC减低(F=-3.788,P=0.025)。右侧CS组:右侧背外侧运动前区(MNI坐标x,y,z:28,-10,54),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NI坐标x,y,z:-38,-22,56)rsFC增高(F=4.438,P=0.014);右侧腹侧运动前区(MNI坐标x,y,z:55,0,25)-右侧中央后回(MNI坐标x,y,z:37,-34,53)rsFC增高(F=4.830,P=0.010);左侧初级运动皮层(MNI坐标x,y,z:-38,-22,56)-左侧辅助运动区(MNI坐标x,y,z:-5,-4,57)rsFC减低(F=-5.102,P=0.007)。左侧PS组:右侧齿状核-左侧辅助运动区rsFC存在差异(F=4.939,P=0.009),左侧P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显示出rsFC增高(P=0.006);左侧齿状核-右侧辅助运动区rsFC增高(F=3.431,P=0.036);右侧小脑前叶下部-右侧背外侧运动前区rsFC减低(F=-4.114,P=0.019)。右侧PS组:左侧齿状核一右侧初级运动皮层rsFC增高(F=3.075,P=0.049);左侧小脑前叶下部-右侧小脑上叶rsFC增高(F=3.725,P=0.027)。结论脑梗死患者运动执行网络的功能连接的改变受梗死部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运动执行网络 功能连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