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E-integrated Fabrication of Functionally Graded Components
1
作者 Y C Yeung K M Yu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14-215,共2页
A typical contemporary computerized product develop me nt workflow is outlined in Fig.1. Product geometry information is first prep ared with 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software. The CAD format can then be com munica... A typical contemporary computerized product develop me nt workflow is outlined in Fig.1. Product geometry information is first prep ared with 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software. The CAD format can then be com municated to other downstream-computerized applications like, computer-aided e ngineering analysis (CAE),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M) and/or rapid prot otyping. Since design may need to be modified to incorporate new requirements, a loop back path is also depicted in Fig.1. The design engineers will check ac cording to their experience, result of physical test and CAE simulation to decid e whether redesign is needed or not. If the design passes all tests, its pr ototype or product can be produced. Otherwise, the current practice is to chang e its geometry and/or select a more appropriate material. The iteration repeat s until the latest version satisfies the engineering specification and customer requirements. Note that the material is homogeneous in the part to be designed. With the advent of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 (FGM) research, a new workflow will become possible. Components incorporating FGM’s can be designed to achieve levels of performance superior to that of homogeneous materials by combining the desirable properties of each constituent phase. Theoretically,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can be tailo red within a component to achieve local control of properties; for example, form ability, corrosion resistance, hardness, toughness, and so on. By such local co ntrol, monolithic components can be created that integrate the function of multi ple discrete components, saving part count, space, weight, and enabling concept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impractical. Controll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 roperties via composition will allow for control of the state of the entire comp onent (the state of residual stress in a component).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p roposed to produce FGM components. In particular,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 SFF) methods are commonly used to directly fabricate an FGM part in an additive fashion directly from a computer controlled, layer-by-layer, additive process in which a standard CAD is sliced into a series of horizontal planes. Common SF F techniques being investigated include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3DP), Lamin ate Object Manufacturing (LOM), Extrusion Freeform Fabrication (EFF),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 and even Stereolithography (SL). Fig.1 Current CAE design workflow Fig.2 Proposed CAE design workflow for FGM Albeit the feasibility to fabricate FGM components, one gap still needs to be fi lled for real life FGM product design; namely, where and how to grade the compon ent. This paper will, thus, address issues on incorporating FGM for design impr ovement. Rather than changing the geometry or reselecting a new material, a FGM approach can be employed in design enhancement as shown in Fig.2. The same geo metry and material is retained except that functional property in needed regions is selectively reinforced. As in conventional workflow, CAE simulation is perf ormed after CAD modelling. CAE simulation is preferred since physical test is v ery expensive and most of them are destructive. Moreover, the experience of the engineers may not be accurate. More importantly, the result of CAE simulation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o produce a stress intensity map for selective reinfor cement. The map will be converted to tool path control signals for generating FG component via SFF machine. On the implementation side, SolidWorks is used fo r CAD modeling, COSMOS/Works is used for CAE simulation. The model is then selec tively reinforced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 to produce a FGM enriched p ath plan to drive the Z-corp machine. Case studies are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approach. The preliminary result is positive. Future extension to material oth er than starch and plaster powders and enhancement other than stress distributio n may be explored. In conclusion, a CAE-based methodology for FGM product des 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E-integrated fabrication of Functionally Graded components FGM
下载PDF
Feature Extraction of Fabric Defects Based on Complex Contourlet Transform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一全 万红 叶志龙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3年第4期282-286,共5页
To extract features of fabric defects effectively and reduce dimension of feature space,a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of fabric defects based on complex contourlet transform (CCT)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 To extract features of fabric defects effectively and reduce dimension of feature space,a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of fabric defects based on complex contourlet transform (CCT)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s proposed.Firstly,training samples of fabric defect images are decomposed by CCT.Secondly,PCA is applied in the obtained low-frequency component and part of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to get a lower dimensional feature space.Finally,components of testing samples obtained by CCT are projected onto the feature space where different types of fabric defect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minimum Euclidean distance method.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PCA,the method combining wavdet low-frequency component with PCA (WLPCA),the method combining contourlet transform with PCA (CPCA),and the method combining wavelet low-frequency and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with PCA (WPCA),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xtract features of common fabric defect types effectively.The recognition rate is greatly improved while the dimension is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ric defects feature extraction complex contourlet transform(CC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CLC number:TP391.4 TS103.7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2-5220(2013)04-0282-05
下载PDF
抗熔滴型多元有机硅阻燃剂整理锦纶6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范硕 杨鹏 +3 位作者 曾锦豪 宋潇迪 龚昱丹 肖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0,共9页
为提升锦纶6织物阻燃性能,基于水解缩合反应原理,开发设计多元协效抗熔滴型含磷席夫碱基有机硅阻燃剂,并采用浸渍法对锦纶6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借助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微型燃烧量热仪、极限氧指数仪、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及热裂解气... 为提升锦纶6织物阻燃性能,基于水解缩合反应原理,开发设计多元协效抗熔滴型含磷席夫碱基有机硅阻燃剂,并采用浸渍法对锦纶6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借助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微型燃烧量热仪、极限氧指数仪、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及热裂解气质联用仪等技术分别对阻燃锦纶6织物的化学结构、热稳定性、燃烧行为及其燃烧后炭化层与气相热解产物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阻燃锦纶6织物的炭化能力及阻燃性能有效提升,其残炭率可增加至33.9%,且在火焰移开后可快速实现自熄,并未有熔滴产生;相较于锦纶6织物,阻燃锦纶6织物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及总释热量(THR)分别下降23.8%及20.4%,火灾安全性有效提升;经水洗20次后,阻燃锦纶6织物仍可实现自熄,其PHRR及THR值相较于锦纶6织物,仍分别下降了14.1%及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纶6织物 阻燃整理 阻燃剂 功能纺织品 多元有机硅 抗熔滴
下载PDF
基于AHP的高品质住宅高装配率部品技术研究
4
作者 杨宏伟 范家茂 魏晋晋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62-69,共8页
为解决装配式建筑建造中的限制因素,文章通过对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分析,以高品质住宅为研究对象,探究合肥市特色的装配式建造模式,结合工程案例,重点研究在65%高装配率下非结构部品部件技术的实施策略。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采... 为解决装配式建筑建造中的限制因素,文章通过对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分析,以高品质住宅为研究对象,探究合肥市特色的装配式建造模式,结合工程案例,重点研究在65%高装配率下非结构部品部件技术的实施策略。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采用非结构多部品与装配式新技术应用组合方案在高装配率项目中具有显著优势。证明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通过综合运用高装配率部品技术、装配式智能高新技术,可推动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模式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高品质住宅 高装配率 部品部件 AHP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纺织非织造布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孙欣欣 朱娜 +3 位作者 付国华 石昊 倪岩 宋锦婷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2243-2246,2257,共5页
综述了单组分与复合纺织非织造布的生产技术,重点关注采用多元原料制造的双组分复合纺织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所得到的材料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包括高强度、出色的韧性、足够的刚性、高孔隙率、大比表面积等。这使得材料在过滤性、吸湿性... 综述了单组分与复合纺织非织造布的生产技术,重点关注采用多元原料制造的双组分复合纺织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所得到的材料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包括高强度、出色的韧性、足够的刚性、高孔隙率、大比表面积等。这使得材料在过滤性、吸湿性、透气性以及容尘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使其在多种应用场景中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 非织造布 单组分 双组分 加工制造 合成 生产 复合材料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法与化学分析法对常见二组分纤维含量检测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赵群 王香香 +1 位作者 陶静 周绍强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37,共6页
为了分析近红外光谱法在实验室实际操作中与经典化学分析法的差异性,以纺织品市场上占比最高的4种二组分织物样品为实验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常见的二组分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现行标准中的经典化学分析法进行... 为了分析近红外光谱法在实验室实际操作中与经典化学分析法的差异性,以纺织品市场上占比最高的4种二组分织物样品为实验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常见的二组分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现行标准中的经典化学分析法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剔除影响测试结果的异常光谱仍然是近红外光谱法检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该方法的测试准确度,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细化不适用于该方法的纺织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二组分纤维 混纺织物 定量分析 化学分析法
下载PDF
莫代尔/改性涤纶/华绒■纤维/氨纶针织面料开发
7
作者 左凯杰 董芳 《纺织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34-36,38,共4页
文章采用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与细旦华绒■纤维混纺成纱,再与莫代尔、氨纶共同制成纬编织物,对其纺纱、针织、前处理、预定形、染色及成品定形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各工艺环节的控制要点。所制得的成品面料物理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 文章采用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与细旦华绒■纤维混纺成纱,再与莫代尔、氨纶共同制成纬编织物,对其纺纱、针织、前处理、预定形、染色及成品定形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各工艺环节的控制要点。所制得的成品面料物理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抗起毛起球等级为正面2~3级、反面2级;抗勾丝等级为正面4~5级,反面4级;耐水洗及耐摩擦色牢度均达4~5级。此外,面料手感软糯滑爽又略带身骨,在针织保暖内衣面料的开发与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分织物 华绒■纤维 染整工艺 染料筛选 手感
下载PDF
锦纶聚氨酯涂层对聚乙烯膜可迁移组分的吸附
8
作者 张超宇 胡祝兵 +2 位作者 郑思婷 朱博 刘建立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9,共9页
为了阐明低密度聚乙烯(LDPE)膜包装聚氨酯(PU)涂层锦纶衣物时,在衣物表面产生视觉可见油性污渍的吸附机理,采用试验测试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油性污渍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油酸酰胺和芥酸酰胺,这与LDPE膜中脂肪酰胺类开口剂... 为了阐明低密度聚乙烯(LDPE)膜包装聚氨酯(PU)涂层锦纶衣物时,在衣物表面产生视觉可见油性污渍的吸附机理,采用试验测试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油性污渍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油酸酰胺和芥酸酰胺,这与LDPE膜中脂肪酰胺类开口剂组分一致;并从分子尺度模拟LDPE中脂肪酰胺开口剂与锦纶织物PU层之间的吸附过程,以阐明两者之间的吸附的机理。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可迁移组分与锦纶织物表面形成了紧密的菜花状结构,PU锦纶织物表面表现出明显的亲油疏水特性。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LDPE膜中的可迁移组分与PU锦纶织物表面主要是以H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形成强烈的物理吸附,其中PU中的OH、NH 2和CO与脂肪酰胺类的极性基团(NCO)产生主要的结合位点。该研究揭示了LDPE膜中脂肪酰胺类开口剂与涂层PU锦纶织物的吸附机理,为服装包装材料上常用的开口剂的筛选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膜 可迁移组分 锦纶织物 聚氨酯涂层 吸附 分子动力模拟
下载PDF
预制装配式构件在智能建造中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研究
9
作者 叶青荣 《建筑施工》 2024年第8期1349-1352,共4页
预制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其生产制造的数智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以上海杨思某装配式商品房项目为背景,详细阐述了预制构件智能建造的整体流程与“两码合一”的管理模式,主要对多维深化设计、自动化生产、可追踪式运输安装... 预制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其生产制造的数智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以上海杨思某装配式商品房项目为背景,详细阐述了预制构件智能建造的整体流程与“两码合一”的管理模式,主要对多维深化设计、自动化生产、可追踪式运输安装等数智化环节和BIM模型编码与构件身份二维码“两码合一”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实际应用后经测算,采用智能建造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模式,可缩短工期约10%、节约物料与人工成本约20%,构件的出厂验收与安装质量验收的不合格率和构件在项目现场的堆放时间均有所下降,可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构件 智能建造 装配式建筑 智能制造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铁路客站装配式混凝土雨棚构件生产技术研究
10
作者 梅洪亮 钱增志 +2 位作者 张立新 陈月平 温恺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结合装配式混凝土雨棚构件特点,选择了就近工厂化生产模式,并分析论证了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各工区的平面优化布置,优选高周转定型钢模进行构件生产;发明新型屋面构件生产台车,模架设置早拆、快拆、快装机制,直接按流水线布置安装;采用兼... 结合装配式混凝土雨棚构件特点,选择了就近工厂化生产模式,并分析论证了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各工区的平面优化布置,优选高周转定型钢模进行构件生产;发明新型屋面构件生产台车,模架设置早拆、快拆、快装机制,直接按流水线布置安装;采用兼作整体钢筋骨架吊运过渡架体的钢筋棚,进行胎架钢筋绑扎,实现了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各工序间的快速衔接;采用活动式混凝土养护阳光棚,加速混凝土强度提升;采用轨道式门架进行材料水平运输及专用提梁机提升了场地内转运效率。多个项目的示范应用表明生产技术成熟,构件质量优良,成本可控,为中国铁路中小客站有站台柱混凝土雨棚的装配式建造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客站 装配式 混凝土雨棚 构件生产技术
下载PDF
装配式地铁车站小分块异形预制构件生产工艺研究
11
作者 王勇 李尚 袁明勇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4期126-129,共4页
建筑产业化是破解当前建筑业困局、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依托,而预制装配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模式转型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装配式地铁车站由于其高效环保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圳地铁3号线四期工程坪西站构件连接是全国首次采用CHC... 建筑产业化是破解当前建筑业困局、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依托,而预制装配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模式转型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装配式地铁车站由于其高效环保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圳地铁3号线四期工程坪西站构件连接是全国首次采用CHC与连接锁干式刚性连接方式,介绍了坪西站小分块异形预制构件生产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根据现场应用情况总结了生产过程中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车站 生产工艺 异形构件 质量控制 建筑模式转型
下载PDF
织物电弧防护性能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12
作者 朱雯 《纺织报告》 2024年第10期1-5,共5页
为客观研究织物电弧防护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对芳纶1313纤维、阻燃黏胶纤维、腈氯纶纤维、芳纶1414纤维及导电纤维等混纺的30种防电弧织物进行基本性能参数测试,并结合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系统探讨织物基本性能参数对其电弧防护... 为客观研究织物电弧防护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对芳纶1313纤维、阻燃黏胶纤维、腈氯纶纤维、芳纶1414纤维及导电纤维等混纺的30种防电弧织物进行基本性能参数测试,并结合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系统探讨织物基本性能参数对其电弧防护性能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织物电弧防护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织物力学性能及透湿性能,次要因素为织物热学性能及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电弧织物 电弧防护性能 力学性能 热学性能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金属零件的激光直接快速制造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森 钟敏霖 +1 位作者 张庆茂 刘文今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简要介绍了一种快速制造金属零件的新方法 -激光直接制造法及其特点 ,它是将激光表面涂覆技术和快速原型技术相结合来直接制造金属构件。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关键词 金属零件 激光直接快速制造 RP技术
下载PDF
单点金刚石切削技术在ICF靶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军 黄燕华 +1 位作者 吴卫东 唐永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4-277,共4页
单点金刚石切削(SPDT)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是实现超精密加工的有效技术途径。本文阐述了SPDT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ICF靶制备中的应用,包括腔体的制备、异形靶零件的制备以及泡沫车削加工等。
关键词 靶制备 ICF 切削技术 单点金刚石切削 超精密加工 推广应用 80年代 技术途径 SPDT 车削加工
下载PDF
黑磷烯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金旭 汤立红 +6 位作者 宁平 李凯 韩新宇 郭惠斌 包双友 朱婷婷 张秀英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9-155,共7页
黑磷烯因具有直接带隙和优异的电子迁移率等良好性能,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二维材料。概述了黑磷烯的制备方法,系统介绍了黑磷烯在场效应晶体管、光电元件、气体传感器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分析了限制黑磷烯应用的主要因素。最后... 黑磷烯因具有直接带隙和优异的电子迁移率等良好性能,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二维材料。概述了黑磷烯的制备方法,系统介绍了黑磷烯在场效应晶体管、光电元件、气体传感器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分析了限制黑磷烯应用的主要因素。最后,展望了黑磷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磷烯 直接能隙 光电元件 黑磷制备
下载PDF
凉爽舒适型多功能混纺面料的性能 被引量:10
16
作者 俞涤美 张红霞 +4 位作者 贺荣 王玉珏 祝成炎 王浙峰 徐青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7-41,共5页
为研究凉爽舒适型多功能夏季服用面料,采用蜂窝玉石涤纶复合纤维、蜂窝抗紫外线纤维、竹浆纤维、溶剂型纤维素纤维等纤维原料进行混纺,试制了3个系列12种织物。基于织物的接触冷感、热传导、吸湿速干等实验,分析其凉爽舒适性能,并运用S... 为研究凉爽舒适型多功能夏季服用面料,采用蜂窝玉石涤纶复合纤维、蜂窝抗紫外线纤维、竹浆纤维、溶剂型纤维素纤维等纤维原料进行混纺,试制了3个系列12种织物。基于织物的接触冷感、热传导、吸湿速干等实验,分析其凉爽舒适性能,并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织物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抗紫外线、凉爽、吸湿排汗功能,织物交织频率宜选择0.2或0.25;相同组织结构、经纬密条件下,织物的接触冷感随着混纺纱中的蜂窝玉石涤纶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大而增加;相同含量的溶剂型纤维素纤维与竹浆纤维的混纺纱织物相比,在凉爽性方面宜选择溶剂型纤维素纤维;采用蜂窝抗紫外线纤维/竹浆纤维/蜂窝玉石涤纶复合纤维(30/40/30)的混纺纱线所纺的织物综合性能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纺面料 凉爽 接触冷感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四川省拉拉铜矿床有用伴生组分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肖渊甫 孙燕 +3 位作者 赵志强 牛刚 张林 康丛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3-469,共7页
拉拉铜矿床位于康滇地轴西南缘,赋矿围岩是古元古界河口组变质火山岩,矿床为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层控型铜矿床[1]。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矿石组构、成分及主要有用伴生元素钼、钴、金、... 拉拉铜矿床位于康滇地轴西南缘,赋矿围岩是古元古界河口组变质火山岩,矿床为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层控型铜矿床[1]。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矿石组构、成分及主要有用伴生元素钼、钴、金、稀土、铂族元素等的赋存状态,有用伴生元素以独立矿物存在为主,类质同象为次。研究中发现了铂族矿物(铋碲镍钯矿、碲钯镍矿),得出矿床综合利用价值巨大的结论,并对进一步综合利用提出了建议。根据矿床野外产出及矿石组构特征,将成矿过程划分为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变质热液成矿期及表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拉铜矿床 伴生组分 赋存状态 矿石组构 成矿期
下载PDF
装配式建筑异形PC构件吊装技术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汪中林 周义 +1 位作者 肖桃李 张万强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0-142,共3页
异形PC构件通常指体积较小、形状不规则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异形预制构件在脱模起吊、运输起吊时,易因起吊点、吊钉载荷、吊装方法等设置不合理,而造成吊装困难,甚至预制件损坏;在现场安装时,常由于吊装误差偏大,造成预制件之间拼缝宽度... 异形PC构件通常指体积较小、形状不规则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异形预制构件在脱模起吊、运输起吊时,易因起吊点、吊钉载荷、吊装方法等设置不合理,而造成吊装困难,甚至预制件损坏;在现场安装时,常由于吊装误差偏大,造成预制件之间拼缝宽度不一致、相邻预制件的平整度超差、垂直度超差等。为解决异形PC构件吊装偏差问题,结合某工程实例,针对项目采用的预制平窗(凸窗)、预制阳台及预制楼梯等异形预制构件,主要从吊钉设置、吊装方法及吊装精度控制等方面对吊装技术进行分析。为类似工程项目预制构件吊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异形构件 PC构件 吊装
下载PDF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表面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念以亭 张志英 +3 位作者 单建林 唐亚新 董知之 肖长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1,共6页
采用聚碳酸酯二醇(PCDL)、二羟甲基丙酸(DMP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预聚原料,三羟甲基丙烷(TMP)为扩链剂合成具有交联结构的水性聚氨酯多元醇分散体,与多异氰酸酯固化剂组成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涂层,并将其应用于纯棉织物表面以研... 采用聚碳酸酯二醇(PCDL)、二羟甲基丙酸(DMP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预聚原料,三羟甲基丙烷(TMP)为扩链剂合成具有交联结构的水性聚氨酯多元醇分散体,与多异氰酸酯固化剂组成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涂层,并将其应用于纯棉织物表面以研究涂层对棉织物耐水性能的影响,对涂层织物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接触角和吸水率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织物表面纤维束都被涂层黏附在一起,表面具有很好的疏水性,对水的接触角可以达到130°,而且织物吸水率降至9%;另外经过处理的织物还具有很好的耐水洗性,在反复经过水洗12次后,其接触角仍能达到90°以上,吸水率比处理前也要小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双组分 纯棉织物 疏水性 吸水率
下载PDF
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技术 被引量:8
20
作者 沈海军 史友进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4年第6期14-19,共6页
介绍了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技术的概念以及纳米电子器件的分类;综述了现有的光刻、外延、SPM、特种精细加工等相关的纳米电子器件制备与加工技术;阐述了纳米电子技术中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关键词 纳米电子器件 纳米电子技术 光刻 外延 SP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