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中原地区马面裙的装饰工艺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华 孙红蕊 《西部皮革》 2024年第10期35-37,共3页
文章以清代中原地区马面裙实物为例,对马面裙的面料、刺绣、褶裥、包边与镶边等工艺进行探讨,重点梳理了刺绣工艺中的三蓝绣、打籽绣、锁绣与盘金绣,发掘马面裙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马面裙 中原地区 装饰工艺 艺术特征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深井超长工作面支架载荷区域特征分析与分区预测
2
作者 巩师鑫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2,共12页
实现液压支架载荷预测分析对于及时改善支架适应性和实现安全支护具有重要作用,需要高质量、大数量的支架载荷时序数据和有效的预测方法作为支撑。然而,深部超长工作面上覆岩层应力环境和垮落步距的非同质同步引发工作面不同区域支架载... 实现液压支架载荷预测分析对于及时改善支架适应性和实现安全支护具有重要作用,需要高质量、大数量的支架载荷时序数据和有效的预测方法作为支撑。然而,深部超长工作面上覆岩层应力环境和垮落步距的非同质同步引发工作面不同区域支架载荷差异化。因此,针对深井超长工作面顶板覆岩长期循环动载作用和分区破断造成工作面不同区域载荷差异明显以及无法实现动态区域更新下的液压支架载荷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的深井超长工作面支架载荷区域特征分析与分区预测方法。首先,在获取工作面液压支架载荷数据的基础上,利用MeanShift聚类算法实现工作面区域动态划分,并分析深井超长工作面不同区域的支架载荷变化特征;然后,提出一种考虑多维时序数据特征和注意力机制LSTM预测方法,构建支架载荷一次性多输入多输出预测框架,实现了预测算法精度和输入输出特征结构的协同设计;最后,基于前述工作面区域划分结果,建立工作面区域化液压支架群组载荷预测模型,实现了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群组载荷时序数据循环训练和高精度预测。该方法通过考虑工作面载荷区域分布特征,建立多输入多输出特征工程,可实现基于工作面区域动态更新的液压支架群组载荷预测,能够为后续分析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超前适应采场环境变化和指导工作面正常回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 液压支架 载荷预测 时间序列数据 区域划分
下载PDF
基于对比度 区域均匀性图分析的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预警算法研究
3
作者 郝明 李学龙 杨玉龙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3,共7页
综放工作面上隅角通风困难,瓦斯难以有效排出,容易导致瓦斯积聚。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诱发瓦斯超限事件甚至瓦斯爆炸事故,对井下作业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威胁。为应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分析的综放工作面上隅角... 综放工作面上隅角通风困难,瓦斯难以有效排出,容易导致瓦斯积聚。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诱发瓦斯超限事件甚至瓦斯爆炸事故,对井下作业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威胁。为应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分析的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预警算法。该算法使用时空克里金插值法,构建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数据点插值模型,利用综放工作面已知数据,获取瓦斯采样点的信息,根据时空变异函数、时空协方差函数表征各采样点间的时空相关关联性,估计瓦斯未知采样点的时空信息,利用马特隆模型拟合所有采样点,以得到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通过此图明确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通过评估标准确定其风险等级,进而启动相应的防范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分析可准确预测上隅角瓦斯浓度及其变化特征,且预警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 综放工作面 上隅角瓦斯超限 瓦斯浓度 时空克里金插值法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半封闭式区域联合控尘技术研究
4
作者 司俊鸿 王昊宇 +3 位作者 霍小泉 岳东 袁增云 范智海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3,共8页
为有效提高综掘工作面降尘效率,克服单一降尘方式的局限性,建立了综掘工作面仿真模型,结合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对综掘巷道风流场和粉尘扩散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高浓度粉尘积聚特征及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综掘... 为有效提高综掘工作面降尘效率,克服单一降尘方式的局限性,建立了综掘工作面仿真模型,结合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对综掘巷道风流场和粉尘扩散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高浓度粉尘积聚特征及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综掘工作面迎头处为主要产尘源,粉尘在向巷道出口扩散过程中浓度逐渐降低;尘粒运移迹线与风速矢量基本一致;受掘进机影响,粉尘流在机身上方形成涡流,大量堆积于司机位置;在掘进机后方形成较大范围的回流沉降区域,易引发二次扬尘,污染巷道回风区域。基于此,提出了区域划分原则,确定迎头、掘进机头、司机位置、皮带上方粉尘回流区及距迎头15 m以外范围为重点除尘区,开发了单区域针对性除尘和多区域联合除尘相结合的半封闭式区域联合控尘技术,设计了由环状喷雾、气幕隔尘装置、除尘风机、散射型雾幕及全断面喷雾构成的综合控尘成套设备。玉华煤矿柴家沟井42221工作面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巷道平均降尘率达88%,司机位置全尘、呼尘降尘率均达到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粉尘防控 区域划分 联合治理 半封闭式 综掘工作面 降尘装置
下载PDF
面孔熟悉过程中部件加工与整体加工的区域异步性和眼睛区域特异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哲 倪昊 +2 位作者 封丹 严璘璘 孙宇浩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1-876,共16页
人们对熟悉面孔的识别绩效显著好于陌生面孔。然而,对于熟悉度提升面孔识别绩效背后的认知加工与信息整合机制,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招募了两个班级的大学生(分别为相互接触1个月和相互接触13个月),操纵被试第一注视点所落的区域(... 人们对熟悉面孔的识别绩效显著好于陌生面孔。然而,对于熟悉度提升面孔识别绩效背后的认知加工与信息整合机制,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招募了两个班级的大学生(分别为相互接触1个月和相互接触13个月),操纵被试第一注视点所落的区域(眼睛或嘴巴),呈现完整面孔、区域部件(regional part,眼睛或嘴巴)和区域外周(regional periphery,完整面孔上,遮挡眼睛或嘴巴后剩余的外周部分),用延迟匹配任务测量两组学生对同班同学面孔和陌生人面孔的识别绩效。获得四个发现:(1)接触1个月的被试组表现出较弱的熟悉度效应,接触13个月的被试组表现出较强的熟悉度效应。(2)熟悉面孔的区域部件和区域外周的识别绩效都高于陌生面孔。(3)在面孔熟悉度增加的过程中,眼睛区域和嘴巴区域表现出区域异步性(regional asynchronization)。(4)眼睛区域在面孔识别中存在特殊的重要性。综上,实验提示面孔熟悉是一个具有区域异步性的绩效提升累积过程,以眼睛区域为中心的面孔整体加工在面孔知觉与记忆表征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悉面孔 接触时间 眼睛区域 整体加工 部件加工
下载PDF
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顶板分区破断驱动机制与围岩区域化控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家臣 王兆会 +2 位作者 唐岳松 孙文超 冯云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615-3627,共13页
我国煤矿开采深度和工作面长度不断增加,矿压显现剧烈程度逐年走高。为提高深部超长工作面围岩控制效果,以中煤新集口孜东矿121304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等手段研究顶板微震活动规律,揭示顶板分区破断与动... 我国煤矿开采深度和工作面长度不断增加,矿压显现剧烈程度逐年走高。为提高深部超长工作面围岩控制效果,以中煤新集口孜东矿121304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等手段研究顶板微震活动规律,揭示顶板分区破断与动态迁移机制。结果表明: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支架阻力呈现“中间小、两端大”的谷形分布特征,顶板破断有异于常规采场的“O-X”模式;工作面不同推进阶段,顶板破断引起的高能级微震事件位置在工作面长度方向上动态变化,表明基本顶破断存在分区和动态迁移现象;工作面中部高能级微震事件携带能量小于工作面两侧,造成中部动载冲击效应弱,与支架阻力谷形分布吻合;将超前采动应力大于基本顶初始屈服强度的区域定义为峰值影响区,区内应力集中驱动超前裂隙萌生,应力释放和应力旋转促进裂隙扩展,揭示了旋转性采动应力驱动超前裂隙发育机理;构建了基本顶分区破断与动态迁移力学模型,原生裂隙和采动裂隙改变了基本顶局部边界条件,引发基本顶分区破断现象,由中部峰值影响区至工作面两侧,基本顶极限承载能力降低,导致分区破断动态迁移现象;峰值影响区基本顶破断尺寸小于非峰值影响区,解释了121304工作面支架阻力呈谷形分布的原因;根据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基本顶分区破断与动态迁移模式,提出了工作面围岩区域化控制方法,中部峰值影响区液压支架采用成组协同移架方式,其他区域采用独立移架方式,提高了121304工作面围岩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米深井 超长工作面 顶板微震 分区破断 区域化控制
下载PDF
基于Face R-CNN的人脸检测研究
7
作者 张瑞国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第7期213-217,共5页
Faster R-CNN是目标检测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成功的方法之一,并且在各种物体检测应用中变得越来越普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aster R-CNN的鲁棒性深度人脸检测方法。并且开发了一些新的技术,包括设计一个新的多任务损失函数,以及线上示... Faster R-CNN是目标检测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成功的方法之一,并且在各种物体检测应用中变得越来越普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aster R-CNN的鲁棒性深度人脸检测方法。并且开发了一些新的技术,包括设计一个新的多任务损失函数,以及线上示例挖掘,还有多方面的多层次培训策略来提高Faster R-CNN的速度。所提出的方法非常适合于人脸检测,我们称之为Face R-CNN。并且对FDDB和WIDER FACE两种最具有挑战性的人脸检测数据集进行了实验,以此证明所提出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人脸检测 候选区域 多尺度信息融合
下载PDF
Available Face-Changing Effect
8
作者 Xiaobai Ai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8年第12期2193-2205,共13页
Based on mathematical foresight and beyond the mainstream inertial thinking patter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f neutrinos were really tachyons, the mystery of neutrinos might be solved. Fortunately, the space-like th... Based on mathematical foresight and beyond the mainstream inertial thinking patter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f neutrinos were really tachyons, the mystery of neutrinos might be solved. Fortunately, the space-like 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 reveals that there would exist an observable effect i.e. a “face-changing effect”, not oscillation, which was just related to the superluminal motion. As long as the motion velocity of an electron anti-neutrino was greater than c2/v, where v was the instantaneous thermal motion velocity of its mother neutron at the time of &beta;-decay, a corresponding electron neutrino formed from the face-changing would be observed on the journey. Therefore, a special and easy way to judge the physical nature of neutrinos may be suggested the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al groups all over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the current studies involving the disappearance mode of , to add a new experimental search after ve in the current, to see whether a few ve neutrinos would exceed the background counting. “Yes” result would reveal the neutrinos being tachyons, and “no” would be n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al RELATIVITY in Space-Like region TACHYON face-Changing EFFECT Mother Neutron in β-Decay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s
下载PDF
深部孤岛工作面留小煤柱掘巷围岩破坏机制与控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恩 谢生荣 +2 位作者 陈冬冬 刘瑞鹏 冯少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1-50,共10页
针对深部软碎煤体巷道围岩大变形破坏的控制难题,以某矿围岩控制难度极大的深部软碎煤体孤岛工作面留小煤柱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分析了煤体巷道围岩控制的主要难点;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留小煤柱掘巷围岩大变形破坏机制。结... 针对深部软碎煤体巷道围岩大变形破坏的控制难题,以某矿围岩控制难度极大的深部软碎煤体孤岛工作面留小煤柱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分析了煤体巷道围岩控制的主要难点;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留小煤柱掘巷围岩大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回采扰动引起围岩应力调整卸荷后,掘巷上覆顶板荷载主要由实体煤帮承载,得出留小煤柱掘巷围岩应力峰值区主要位于实体煤帮及其肩角深处,其垂直应力集中系数高达3.04,阐明了掘巷实体煤帮顶板肩角、煤柱帮及实体煤帮浅部塑化围岩是关键控制区域。明晰了留小煤柱掘巷稳定后顶板、实体煤及其煤柱帮塑性破坏区的延伸宽度最大分别为5.88、2.50、3.00 m,揭示了掘巷围岩分区域非对称破坏机制。分析阐明了掘巷支护设计时需将锚索等支护构件的锚固基础位于围岩深部较完整弹性区内,基于此提出了锚梁网支护+槽钢锚索加固+注浆改性等分区域联合支护技术,通过现场工程实践证实采取高强度支护加固技术及注浆改性措施有效改善了深部煤岩体软碎且易发生大变形破坏的留小煤柱掘巷围岩应力状态,试验段掘巷顶板及两帮围岩变形量均控制在500 mm以内,保障了大采高工作面的安全有序回采,为此类深部软碎煤体巷道围岩大变形的有效控制提供可靠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小煤柱掘巷 深部软碎煤体 孤留工作面 围岩控制 分区联合支护
下载PDF
抽水蓄能电站防冰涂料研制及应用
10
作者 谢刚 邢珊珊 +4 位作者 张志伟 陆金琦 姚明 张均 姜志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93-97,共5页
严寒地区运行的抽水蓄能电站,其水位变幅区的坝体混凝土面板,存在冬季冰推和冰拔作用力威胁。研制了氟改性聚氨酯新型防冰涂料,冰粘附强度小于0.02 MPa,混凝土粘结强度大于2.5 MPa。依托清原抽水蓄能电站进行了工程验证和应用,冬季表现... 严寒地区运行的抽水蓄能电站,其水位变幅区的坝体混凝土面板,存在冬季冰推和冰拔作用力威胁。研制了氟改性聚氨酯新型防冰涂料,冰粘附强度小于0.02 MPa,混凝土粘结强度大于2.5 MPa。依托清原抽水蓄能电站进行了工程验证和应用,冬季表现出防冰效果好、混凝土粘结牢固和耐久性好的特点。为严寒地区抽水蓄能电站防冰设计和建设,提供了新的防冰材料和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严寒地区 面板坝 氟改性聚氨酯 防冰涂料
下载PDF
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采煤工作面尘雾图像清晰化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猛 任志浩 +3 位作者 褚海峰 王毅 张坤 程学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12-3322,共11页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粉尘、水雾等悬浮颗粒,导致图像出现低照度、高尘雾且分布不均匀等降质现象,现有的图像清晰化方法处理效果不理想。提出一种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采煤工作面尘雾图像清晰化算法,解决了复杂采煤环境下模型参数(环...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粉尘、水雾等悬浮颗粒,导致图像出现低照度、高尘雾且分布不均匀等降质现象,现有的图像清晰化方法处理效果不理想。提出一种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采煤工作面尘雾图像清晰化算法,解决了复杂采煤环境下模型参数(环境光值和透射率)估计不准问题。主要包括3个部分:根据采煤图像尘雾浓度分割图像区域;估计各区域的环境光值与透射率;融合区域参数后,基于大气散射模型恢复清晰图像。首先,通过分析采煤工作面尘雾分布特征,依据图像通道差异、亮度等信息,将采煤工作面尘雾区域分割为浓雾区域和非浓雾区域。然后,采用Max-RGB方法估计出尘雾图像初始光照图,为更好的保留尘雾图像结构信息和边缘信息,对初始光照图进行精细化处理,并利用精细化光照图分别计算出两区域的环境光值;在浓雾区域,依据尘雾浓度及分布特点,采用优化的颜色衰减模型,估计出浓雾区域的透射率;在非浓雾区域,利用暗通道先验以及该区域环境光矩阵,计算出非浓雾区域透射率。最后,对不同区域的环境光矩阵及透射率矩阵进行Alpha融合,并利用引导滤波在保留图像边缘信息的同时对融合过程产生的噪声进行抑制,得到全局的环境光和透射率,代入大气散射模型恢复低照度尘雾图像。为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算法进行对比,试验表明提出算法能有效降低图像中雾的浓度,改善图像照度,保留图像边缘信息,总体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尘雾图像 大气散射模型 区域分割 Alpha融合 图像清晰化
下载PDF
大倾角综采面跨采岩巷分区域加固技术与应用
12
作者 马晓川 陈俊智 +1 位作者 王捞捞 杨长德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29,共5页
以众维煤业大倾角综采面跨采岩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分析了大倾角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路径及采动影响规律,将试验巷道分为弱采动影响区和强采动影响区,其中弱采动影响区包括采空区下端部工作面侧20 m以外... 以众维煤业大倾角综采面跨采岩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分析了大倾角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路径及采动影响规律,将试验巷道分为弱采动影响区和强采动影响区,其中弱采动影响区包括采空区下端部工作面侧20 m以外的上部车场,强采动影响区包括弱采动影响区之外的上部车场和整条二采区回风平硐,据此开发了大倾角综采面跨采岩巷分区域加固技术,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跨采岩巷围岩控制效果良好,可为类似矿井的巷道支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综采面 跨采岩巷 分区域加固 锚杆索支护
下载PDF
基于Faster R-CNN的人脸面部情感识别方法
13
作者 王潇 《信息与电脑》 2023年第21期148-150,共3页
常规人脸面部情感识别方法不准确,存在识别后的情感反馈误差大的问题,为此提出基于更快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Faster R-CNN)的人脸面部情感识别方法。首先,采集人脸图像数据,通过面部检测、... 常规人脸面部情感识别方法不准确,存在识别后的情感反馈误差大的问题,为此提出基于更快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Faster R-CNN)的人脸面部情感识别方法。首先,采集人脸图像数据,通过面部检测、面部对齐、面部数据增强、面部归一化4个步骤预处理面部图像;其次,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算法提取表情特征,生成情感识别数据标签;最后,利用FasterR-CNN构建人脸面部情感识别模型,并识别人脸面部情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asterR-CNN的人脸面部情感识别方法在6种基本表情中均具有90%以上的识别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快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 人脸识别 面部情感识别 多尺度特征融合算法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铁施工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范冰倩 董秉聿 +3 位作者 王彪 李铭 吴松 佟瑞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47,共7页
为有效识别地铁施工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基于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出融合行为和身份识别的不安全行为识别方法。首先,对更快速的基于区域的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算法进行优化,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ECA)模块提升行为识别的... 为有效识别地铁施工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基于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出融合行为和身份识别的不安全行为识别方法。首先,对更快速的基于区域的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算法进行优化,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ECA)模块提升行为识别的准确性;其次,将基于人脸超分辨率算法的人脸识别方法与行为识别相结合,提升图像像素水平并准确输出不安全行为执行人员相关信息;然后,行为识别与人脸识别并发进行,识别结果回流至数据库最终输出工人不安全行为报告;最后,选取某地铁施工项目的4种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方法的实证应用。研究表明:该方法可在地铁施工场景下进行有效应用,不安全行为识别和执行人员身份识别的准确率均达0.85以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地铁施工 不安全行为识别 作业人员 更快速的基于区域的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 人脸识别
下载PDF
济源二矿23101孤岛工作面上方水体探测及裂隙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雪舟 《能源与节能》 2023年第2期22-28,183,共8页
23101孤岛工作面的上方和相邻采空区积水量及范围难以确定,为确保23101孤岛工作面顺利开采,避免发生突水事故,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对工作面上方和相邻采空区可能积水范围进行勘查,并结合工作面开采前后导水裂隙带发展的理论预测模型,得... 23101孤岛工作面的上方和相邻采空区积水量及范围难以确定,为确保23101孤岛工作面顺利开采,避免发生突水事故,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对工作面上方和相邻采空区可能积水范围进行勘查,并结合工作面开采前后导水裂隙带发展的理论预测模型,得出主要结论。瞬变电磁结果显示,23101孤岛工作面上方存在7个低阻异常区,其中,低阻异常区1、低阻异常区2、低阻异常区5、低阻异常区7对工作面的回采有直接影响。23101孤岛工作面回采前后导水裂隙带理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导水裂隙带的发育有极大的可能导通低阻异常区,有透水风险,回采前需要对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或超前防水作业,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 低阻区 导水裂隙 孤岛工作面
下载PDF
基于盒注意力机制和Transformer的人脸微表情识别方法
16
作者 唐梦瑶 黄江涛 《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 2023年第9期57-67,共11页
微表情是一种细微的能够体现人真实心理活动的面部运动,通常与真实情感直接相关,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微表情持续时间短暂、表情幅度低和特征难以提取等特点,因此其识别准确率较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盒注意力机制和Transformer的... 微表情是一种细微的能够体现人真实心理活动的面部运动,通常与真实情感直接相关,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微表情持续时间短暂、表情幅度低和特征难以提取等特点,因此其识别准确率较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盒注意力机制和Transformer的人脸微表情识别模型(visiontransformerbasedonbox-attention,ViT-Box)。该模型首先对人脸面部进行特征提取,利用盒注意力机制获得自适应的面部微表情关键区域:左眉眼、右眉眼和嘴巴;然后对非关键区域进行掩码遮盖,避免微表情无关信息干扰;最后基于VisionTransformer网络实现人脸微表情识别。ViT-Box模型在微宏表情仓库(MMEW)数据集上取得了98.68%的平均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微表情识别上能够获得优秀的识别效果。同时通过消融实验验证了ViT-Box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表情识别 盒注意力机制 目标检测 视觉Transformer 关键区域提取 人脸掩码 YOLOv5模型 多层感知机
下载PDF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54
17
作者 陈淑莉 晋志高 +6 位作者 景向红 张建梁 蔡红 逯波 蒋瑾 张璐 刘爱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7-221,196,共6页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髓和低位脑干的分布。电针“合谷”穴和口面部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其二者的传入信息在颈髓和低位脑干诱导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 5~ 8节段 ;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 ,尚有少量分支直接投射至同侧孤束核和网状结构。电针“合谷”穴的传入信息除主要到达颈部脊髓背角外 ,也可到达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而电针口面部的传入信息主要抵达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也可影响到颈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结论 :“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谷 面部 孤束核 同侧 颈髓 电针 解剖学基础 联系
下载PDF
荆宝煤业回采面过废弃井筒和空巷技术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俊清 《江西煤炭科技》 2023年第1期90-92,共3页
基于荆宝煤业的现场实际,需确保30202工作面过废弃井筒空巷的安全;拟定采用充填式注浆和废石填充的方法对原花宝沟废弃副立井、井底水窝及大巷进行治理,即废弃副立井井筒采用水泥和粉煤灰进行充填式注浆治理,井底水窝采用矸石废料、混... 基于荆宝煤业的现场实际,需确保30202工作面过废弃井筒空巷的安全;拟定采用充填式注浆和废石填充的方法对原花宝沟废弃副立井、井底水窝及大巷进行治理,即废弃副立井井筒采用水泥和粉煤灰进行充填式注浆治理,井底水窝采用矸石废料、混凝土进行充填治理,巷道综合采用分段砌筑密闭墙+水泥和粉煤灰充填式注浆进行治理;可为类似条件工作面过废弃井筒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 通过废弃井筒 充填式注浆 矸石充填 分区域治理
下载PDF
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组织缺损修复探讨 被引量:28
19
作者 宋维铭 王佳琦 +4 位作者 郭鑫 王逢贤 房林 于红敏 刘晓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和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1991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56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组织缺损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原位缝合12例、皮片移植8例、局部皮瓣25例、邻位皮瓣9例和远位皮瓣2例... 目的:探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和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1991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56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组织缺损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原位缝合12例、皮片移植8例、局部皮瓣25例、邻位皮瓣9例和远位皮瓣2例修复。结果:本组56例,除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伤口II期愈合外,其余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区均I期愈合。38例患者获随访1~6年,1例复发;复发病例为植皮治疗的鳞状细胞癌患者于术后1年复发,经再次手术扩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随访3年未再复发;随访患者均存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彻底切除、及时修复、杜绝复发及取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效果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修复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头面部美学单位或亚单位原理遵循由简至繁的原则,尽可能兼顾缺损区域外形和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 皮肤恶性肿瘤 修复 皮瓣 植皮
下载PDF
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创面修复与重建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常印 崔正军 +1 位作者 Seung-Kyu Han 肖京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1694-1697,共4页
目的:探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创面修复和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6年9月~2011年3月共收治的38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创面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MATRIDERM)移植10例、原位缝合8... 目的:探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创面修复和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6年9月~2011年3月共收治的38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创面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MATRIDERM)移植10例、原位缝合8例、皮片和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MATRIDERM)联合移植4例,皮片移植2例、局部皮瓣6例、邻位皮瓣5例进行修复和重建。结果:本组38例,除1例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MATRIDER)M移植创面边缘感染经换药治疗伤口II期愈合外,其余皮瓣和值皮均成活,供区和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MATRIDER)M移植创面均I期愈合。32例患者获随访1~3年,1例复发,复发病例为植皮治疗的鳞状细胞癌患者于术后2年复发,经再次手术扩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随访1年未再复发;随访患者均存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彻底切除、及时修复,杜绝复发及取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效果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修复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头面部美学单位或亚单位原理遵循由简至繁的原则,尽可能兼顾缺损区域外形和功能的修复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 皮肤恶性肿瘤 修复与重建 人工脱细胞异体真皮 皮瓣 植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