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Reusable 3D Face Shield for Health Workers Confronting COVID19
1
作者 Rajesh Kumar Kaushal Naveen Kumar +4 位作者 Vinay Kukreja Fahd S.Alharithi Ahmed H.Almulihi Arturo Ortega Mansilla Shikha Rani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2年第8期2565-2579,共15页
The probability of medical staff to get affected from COVID19 is much higher due to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 which is more exposed to infectious diseases.So,as a preventive measure the body temperature monitoring of ... The probability of medical staff to get affected from COVID19 is much higher due to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 which is more exposed to infectious diseases.So,as a preventive measure the body temperature monitoring of medical staff at regular intervals is highly recommended.Infrared temperature sensing guns have proved its effectiveness and therefore such devices are used to monitor the body temperature.These devices are either used on hands or forehead.As a result,there are many issues in monitoring the temperature of frontline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Firstly,these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keep wearing 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kits during working hours and as a result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to monitor their body temperature.Secondly,these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lso wear face shields and in such cases monitoring temperature by exposing forehead needs removal of face shield.Doing so after regular intervals is surely uncomfortabl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To avoid such issues,this paper is disclosing a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face shield equipped with sensors capable of monitoring body temperature instantly without the hassle of removing the face shield.This face shield is integrated with a built-in infrared temperature sensor.A total of 10 such face shields were printed and assembled within the university lab and then handed over to a group of ten members including faculty and students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 department.This sequence was repeated four times and as a result 40 healthcare worker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Thereafter,feedback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questionnaire data and found a significant overall mean score of 4.59 out of 5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oduct is effective and worthy in every facet.Stress analysis is also performed in the simulated environment and found that the device can easily withstand the typically applied forces.The limitations of this product are difficulty in cleaning the product and comparatively high cost due to the deployment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sensing face shield electronic 3D face shield IoT enabled face-shield
下载PDF
Surface Modifications of Cellulose Acetate Film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ace Shield
2
作者 Sunwoo E. Le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0年第8期41-45,共5页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has become crucial to protect humans from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virus. The face shield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PPE to prevent the viral and bacteri...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has become crucial to protect humans from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virus. The face shield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PPE to prevent the viral and bacterial contact. Since COVID-19 is known to be spread via respiratory droplets, the face shiel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PE. However, the common materials used in face shields are synthetic, environmentally unfriendly polymers, which cause an accumulation of plastic waste once disposed. Cellulose acetate (CA)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for face shield films due to its ability to decompose safely in the environment;however, pristine CA cannot serve as an effective face shield due to its low hydrophobicity. In this research, the somewhat hydrophilic character of CA with a water contact angle of 55<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176;</span> is experimented on: hexamethyldisilazane (HMDS) is utilized to improve the hydrophobicity of CA up to a water contact angle of 77<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176;</span>. After the oxidization of the surface of CA via oxygen plasma, implementing HMDS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ydrophobicity of the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shield Cellulose Acetate HYDROPHOBICITY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pseudo-dynamic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eismic shield tunnel faces combined with sparse polynomial chaos expansion
3
作者 GUO Feng-qi LI Shi-wei ZOU Jin-F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087-2101,共15页
To address the seismic face stability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urban and subsea tunnel construction,an efficient probabilistic analysis framework for shield tunnel faces under seismic conditions is proposed.Based on ... To address the seismic face stability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urban and subsea tunnel construction,an efficient probabilistic analysis framework for shield tunnel faces under seismic conditions is proposed.Based on the upper-bound theory of limit analysis,an improved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deterministic mechanism,accounting for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soil media,is formulated to evaluate seismic face stability.The metamodel of failure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s for seismic tunnel faces is constructed by integrating the sparse polynomial chaos expansion method(SPCE)with the modified pseudo-dynamic approach(MPD).The improved deterministic model i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with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results,and the SPCE-MPD metamodel is exam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CS method.Based on the SPCE-MPD metamodels,the seismic effects on face failure probability and reliability index are presented and the 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GSA)is involved to reflect the influence order of seismic action parameters.Finally,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tested to be effective by a engineering case of the Chengdu outer ring tunnel.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er uncertainty of seismic response on face stability should be noticed in areas with intense earthquakes and variation of seismic wave velocity has the most profound influence on tunnel face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ability analysis shield tunnel face sparse polynomial chaos expansion modified pseudo-dynamic approach seismic stability assessment
下载PDF
Seismic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hield tunnel faces under multiple failure modes by pseudo-dynamic method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被引量:3
4
作者 ZHANG Jia-hua XU Peng +1 位作者 SUN Wang-cheng LI B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553-1564,共12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tability problem of shield tunnel faces subjected to seismic loading,the pseudodynamic method(P-DM)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seismic effect on the face.Two kinds of failure mechanisms of...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tability problem of shield tunnel faces subjected to seismic loading,the pseudodynamic method(P-DM)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seismic effect on the face.Two kinds of failure mechanisms of active collapse and passive extrusion were considered,and a seismic reliability model of shield tunnel faces under multifailure mode was established.The limi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were used together to solve the reliability of shield tunnel faces subjected to seismic action.Comparing with existing results,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are effective.The effects of seismic load and rock mass strength on the collapse pressure,extrusion pressure and reliability index were discussed,and reasonable ranges of support pressure of shield tunnel faces under seismic action were presented.This method can provide a new idea for solving the shield thrust parameter under the seismic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eld tunnel face pseudo-dynamic method seismic effect multi-failure mode support pressure range
下载PDF
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的地震作用下分层地基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5
作者 张治国 罗杰 +2 位作者 朱正国 PAN Y T 孙苗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1213,共13页
目前针对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还较少考虑土体分层特性和地震作用的耦合影响,因此构建了一种在分层土体中考虑地震作用的开挖面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模型进行研究。首先,将地震引起的动态响应通过拟静力法简化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目前针对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还较少考虑土体分层特性和地震作用的耦合影响,因此构建了一种在分层土体中考虑地震作用的开挖面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模型进行研究。首先,将地震引起的动态响应通过拟静力法简化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的惯性力作用;其次,在均质土体中的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机制的基础上,将其改进为适用于分层土体的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机制;再次,根据上限定理,在虚功率方程中引入地震惯性力所做功率,得到考虑土体分层特性和地震作用条件下的盾构隧道开挖面支护力的上限解;最后,将上限理论解与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和既有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此外,针对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和地层厚度对关键物理特征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当比例系数ζ>0时,极限支护力随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的增大显著增大;当ζ<0时,极限支护力随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减弱。当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kh=0时,即在无地震作用情况下,归一化极限支护力不随ζ的变化而变化;在上硬下软土层中,下部土层厚度比的增大会引起极限支护力的增大,在上软下硬土层中,下部土层厚度比的增大会引起极限支护力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开挖面稳定性 地震作用 分层土体 上限定理
下载PDF
水位变化下浅埋盾构隧道开挖面渗透力与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刘维正 师嘉文 +2 位作者 谭际鸣 董军 豆小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33-3848,共16页
为分析临江地区透水地层浅埋盾构开挖面渗流作用下的稳定性,结合安庆市沿江东路管廊盾构段典型断面,建立浅埋盾构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分析水位变化、土体力学性质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以及渗透力的变化规律,明确浅埋盾构渗透作用下开挖... 为分析临江地区透水地层浅埋盾构开挖面渗流作用下的稳定性,结合安庆市沿江东路管廊盾构段典型断面,建立浅埋盾构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分析水位变化、土体力学性质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以及渗透力的变化规律,明确浅埋盾构渗透作用下开挖面的失稳形式,建立区别于传统破坏模型的圆台-弧转体数学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且考虑渗透力作用的极限支护压力的计算方法,并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根据该方法分析水位、土体力学参数、盾构掘进参数对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黏聚力及内摩擦角增加会导致破坏区高度显著减小,而水位增加会导致破坏区高度及长度显著增加;开挖面上渗透力随开挖面与拱顶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渗透力随水位变化呈线性变化,平均渗透力随水位变化率为2.75 kN·m^(-3);极限支护压力随黏聚力、水位呈线性变化,随摩擦角呈非线性变化;结合开挖面前方土层土体力学性质,极限支护压力随水位变化率为5.11~5.75 kPa,与实测土仓压力变化率6.38 kPa较吻合,控制土仓压力在80 kPa以上时能有效保证开挖面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开挖面 水位变化 渗透力 极限分析法 极限支护压力
下载PDF
环端面不平整条件下衬砌管片抗剪承载特性研究
7
作者 关振长 杨泽龙 +2 位作者 宁茂权 刘浩 郑路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3-1543,共11页
在衬砌管片拼装过程中难免出现环端面不平整(或环缝间垫片局部脱空)的情形,进而在顶推力作用下管片容易产生局部开裂破损,严重时甚至危及衬砌结构安全。鉴于此,以衬砌管片抗剪原型试验为基础,在ABAQUS数值分析平台上建立P2型标准块管片... 在衬砌管片拼装过程中难免出现环端面不平整(或环缝间垫片局部脱空)的情形,进而在顶推力作用下管片容易产生局部开裂破损,严重时甚至危及衬砌结构安全。鉴于此,以衬砌管片抗剪原型试验为基础,在ABAQUS数值分析平台上建立P2型标准块管片的精细化模型,管片上部设置千斤顶靴板,底部设置垫片并使右侧垫片脱空。在靴板上逐级施加均布荷载,以分析局部脱空情况下衬砌管片在逐级顶推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探讨环端面不平整条件下衬砌管片的裂缝发展过程及抗剪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顶推力加载至850 kN,管片脱空端竖向位移达到2 mm,管片内弧面上部出现第1道裂缝,内置钢筋仍处于弹性阶段;加载至1120 kN,脱空端竖向位移达到6 mm,内弧面上出现2道新裂缝,同时第1道裂缝进一步扩展形成内外贯穿性裂缝,即管片裂缝发展过程大致为内弧面→上环端面→外弧面,且裂缝附近上层纵向钢筋达到屈服强度;考虑到内外贯穿裂缝给衬砌管片带来较大渗漏水隐患,认为P2型标准块管片的抗剪承载力(即屈服荷载)约为1120 kN。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原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二者所得管片裂缝分布与扩展规律大致一致,抗剪承载力基本相符,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盾构隧道的衬砌设计与掘进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抗剪承载特性 环端面不平整 数值模拟 原型试验
下载PDF
富水环境下盾构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设计与计算方法综述
8
作者 刘汉龙 姜佳奇 +7 位作者 刘智成 仉文岗 孙伟鑫 杨文钰 刘冒佚 吴岱峰 储亮 张涛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7-1144,I0005-I0022,共36页
覆盖层厚度设计是建设水下盾构隧道的关键环节之一。覆盖层厚度过小,围岩在施工扰动下易发生失稳,引起塌方、突水等灾害;覆盖层厚度过大,则会对工程预算与工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已有实际水下盾构隧道工程案例,对现有合... 覆盖层厚度设计是建设水下盾构隧道的关键环节之一。覆盖层厚度过小,围岩在施工扰动下易发生失稳,引起塌方、突水等灾害;覆盖层厚度过大,则会对工程预算与工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已有实际水下盾构隧道工程案例,对现有合理覆盖层厚度设计和计算方法进行研究与总结。得出:1)水下盾构隧道设计方法主要分为理论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2)根据隧道结构稳定分析侧重点不同,理论分析法可分为考虑抗浮稳定性设计方法和考虑掌子面稳定性设计方法;3)现阶段水下盾构隧道合理覆盖层厚度的设计方法多基于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对实际工程工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且未能全面考虑复杂建(构)筑物环境、施工工艺以及隧道自身结构特性的影响,覆盖层厚度的研究深度和设计方法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提高;4)目前,富水环境下盾构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的研究内容已较为丰富,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较为困难。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施工的经济性、施工流程、复杂环境条件、结构寿命及智慧建造平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盾构隧道 合理覆盖层厚度 抗浮稳定性 掌子面稳定性 设计方法
下载PDF
盾构开挖面泥水劈裂离心模型试验相似性分析及验证
9
作者 罗维平 李福豪 +1 位作者 袁大军 朱合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19-1927,共9页
土工离心试验能够在小比尺模型中还原真实的应力场,为探明盾构开挖面泥水劈裂现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盾构泥水劈裂涉及土体、泥水、隧道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尤其多种流体的存在使得模型试验中量纲分析、试验参数缩放和数据... 土工离心试验能够在小比尺模型中还原真实的应力场,为探明盾构开挖面泥水劈裂现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盾构泥水劈裂涉及土体、泥水、隧道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尤其多种流体的存在使得模型试验中量纲分析、试验参数缩放和数据解释更加复杂化,如何确定合理的相似比例是泥水劈裂离心模型试验成功的关键前提。在阐明盾构泥水劈裂基本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无量纲数的模型试验相似性分析方法,通过Butterfield量纲分析法建立了应用于土工离心机模拟盾构泥水劈裂的“隧道-土-泥水”系统相似性试验设计体系。该体系从尺寸、材料、无量纲数、时间等多方面保障了模型系统与原型系统的相似性,从而可以准确还原真实的盾构泥水劈裂物理过程。最后,通过开展盾构开挖面泥水劈裂离心模型试验,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相似性准则。研究结果对泥水劈裂物理模拟的相似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性分析 泥水劈裂 离心模型试验 无量纲数 盾构开挖面
下载PDF
土压盾构非满舱掘进时压缩空气与地层适应性分析
10
作者 钟小春 余明学 +4 位作者 竺维彬 米晋生 钟长平 黄威然 祝思然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9-1226,共8页
针对气压辅助工法应用越来越多工程实践,基于Geostudio Air/w建立的气-水-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探讨了不同盾构隧道顶部埋深、上覆闭气层厚度、地层性质以及盾构压力舱空舱高度对开挖面渗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广州地铁21号线某区间... 针对气压辅助工法应用越来越多工程实践,基于Geostudio Air/w建立的气-水-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探讨了不同盾构隧道顶部埋深、上覆闭气层厚度、地层性质以及盾构压力舱空舱高度对开挖面渗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广州地铁21号线某区间土压盾构气压辅助工法的应用案例,压缩空气渗气量控制在1.2 m^(3)·min^(-1)内,在开挖面建立稳定的支护压力,确保盾构掘进达到微扰动控制水平;闭气能力强的粉质黏土和黏土地层土压盾构掘进时,通过向压力舱注入少量压缩空气可以更好的保持开挖面支护压力的稳定;渗透系数较大、地质分布不均的砂卵石、上软下硬地层,难以进行满舱掘进时,可根据隧道埋深和上覆闭气层厚度来选择合适的空舱高度,确保压缩空气逃逸量小于产气量;土压盾构穿越渗透性地层,上覆闭气层厚度在10.0 m以上、或埋深大于28.0 m时,压缩空气逃逸量较少,也不易发生压缩空气逃逸冒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盾构 压力舱 数值模拟 渗气量 开挖面稳定
下载PDF
正交下穿截污管盾构开挖面被动失稳颗粒流模拟研究
11
作者 叶友林 商诗健 +2 位作者 牛奔 路志旺 徐春一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的 对砂土地层土压平衡式盾构下穿截污管施工工况进行研究,以解决由于支护压力过大导致的开挖面被动失稳问题。方法 以沈阳地铁三号线下穿截污管区段为背景,利用颗粒流程序建立数值模型,研究截污管存在下的开挖面被动失稳模式、支护... 目的 对砂土地层土压平衡式盾构下穿截污管施工工况进行研究,以解决由于支护压力过大导致的开挖面被动失稳问题。方法 以沈阳地铁三号线下穿截污管区段为背景,利用颗粒流程序建立数值模型,研究截污管存在下的开挖面被动失稳模式、支护压力变化以及地层应力分布。同时分析了管隧垂直净距与细观摩擦系数对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结果 开挖面失稳模式和极限支护压力均受盾构开挖位置的影响,当开挖面位于管道前方1.0 D时,管道对失稳模式的影响最大;盾构穿越管道前,管道下部土层出现应力增大现象;极限支护压力随着管隧垂直净距、颗粒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结论 在盾构接近且未穿越截污管时,管道对开挖面被动失稳机理产生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开挖面 离散元 正交下穿 稳定性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盾构不满舱气压辅助模式下开挖面稳定性分析与对比掘进试验
12
作者 李琛 江玉生 +2 位作者 邵小康 刘泉维 杨志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9-168,共10页
盾构“气压辅助”掘进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土压平衡”掘进模式,其开挖面平衡机理更为复杂,地表变形和掘进参数特点与常规满舱土压平衡掘进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为对盾构气压辅助掘进模式下的开挖面稳定性进行定量化评估,并确定合理的气压... 盾构“气压辅助”掘进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土压平衡”掘进模式,其开挖面平衡机理更为复杂,地表变形和掘进参数特点与常规满舱土压平衡掘进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为对盾构气压辅助掘进模式下的开挖面稳定性进行定量化评估,并确定合理的气压设定值,利用极限平衡法考虑滑裂面空间曲面特点,提出适用于气压辅助掘进模式的开挖面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在Krabbe公式的基础上,考虑地层的成层性和地下水影响,对气体损失量计算公式进行改进。此外,结合相同地层条件下盾构不同掘进模式的对比掘进试验,对开挖面的整体稳定性、气压损失、地表沉降和掘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提出的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气体损失量计算方法对本工程试验段进行分析,地层满足气压辅助掘进的整体稳定性,选配的空压机具备该地层气压稳定的功率,气压设定值满足工程安全性要求;气压辅助掘进模式相较于满舱土压平衡模式总推力和刀盘扭矩分别下降35%和44%,而推进速度提升173%,能量消耗减小66%;气压辅助掘进模式引起的地层损失率较高,地表沉降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开挖面稳定性 气压辅助掘进 气体损失量 极限平衡法 掘进参数
下载PDF
海底软弱地层浅埋大直径盾构对接开挖面失稳灾变机制研究
13
作者 陈一凡 沈翔 陈湘生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2-723,共12页
为探明对接距离对海底大直径盾构开挖面失稳机制及规律的影响,依托甬舟铁路金塘海底盾构隧道工程,建立考虑渗流的盾构隧道对接有限元模型,研究对接距离L对开挖面失稳机制以及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并基于极限平衡法建立考虑渗流的盾构近... 为探明对接距离对海底大直径盾构开挖面失稳机制及规律的影响,依托甬舟铁路金塘海底盾构隧道工程,建立考虑渗流的盾构隧道对接有限元模型,研究对接距离L对开挖面失稳机制以及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并基于极限平衡法建立考虑渗流的盾构近距离对接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理论模型。随着对接距离的增大,开挖面失稳形状和极限支护压力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快速增长阶段(0<L/D≤0.4)(D为隧道直径):该阶段与单个隧道工况区别最明显,失稳区域由楔形体与仓筒组成;此时受对接隧道的阻碍作用最大,且开挖面附近水头场变化剧烈,渗流力占据主要部分。2)缓慢增长阶段(0.4<L/D≤0.7):失稳区域由对数螺旋体与仓筒组成,此时对接隧道的阻碍作用减小,因此极限支护压力在该阶段受对接距离的影响减小,增长缓慢。3)趋于平缓阶段(0.7<L/D≤1.5):失稳区域由对数螺旋体与倒棱台组成,此阶段对接隧道的阻碍作用可忽略不计,极限支护压力、失稳区域形状与非对接情况相近,可视为单个隧道工况。建立的理论模型得出的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果接近,两者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 大直径盾构 对接工程 开挖面失稳 理论模型
下载PDF
饱和土地区不同直径盾构穿越既有隧道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智 张默爆 +3 位作者 张霄 魏新江 申文明 周俊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7-1462,共16页
随着城市地铁隧道空间断面的多元化发展,既有隧道不可避免地面临不同直径盾构穿越的巨大风险。基于半无限饱和土初值解,考虑盾构机直径与类型,提出开挖面附加推力、盾壳摩擦力、盾尾注浆压力等施工参数的修正计算方法,推导出饱和软土地... 随着城市地铁隧道空间断面的多元化发展,既有隧道不可避免地面临不同直径盾构穿越的巨大风险。基于半无限饱和土初值解,考虑盾构机直径与类型,提出开挖面附加推力、盾壳摩擦力、盾尾注浆压力等施工参数的修正计算方法,推导出饱和软土地区不同直径盾构穿越引起既有隧道竖向变形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已有文献中计算方法,本文计算方法在预测饱和土大直径盾构穿越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时更有优势。盾构斜穿既有隧道时纵向沉降槽会发生偏移,变形在盾构离开隧道轴线4.5倍盾构机长度后趋于稳定。不同类型盾构机开挖面稳定原理的差异性是影响计算结果的关键因素,考虑泥浆重度分布的开挖面附加推力比考虑挤土效应的开挖面附加推力对盾构直径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饱和土 盾构穿越 大直径 开挖面
下载PDF
双模盾构土压模式下下穿珠江断裂带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15
作者 佟彬 张斌 +1 位作者 朱汉标 王树英 《中外公路》 2024年第5期232-240,共9页
针对盾构下穿珠江断裂带开挖面的稳定性,该文依托广州地铁7号线二期工程洪圣沙站—裕丰围站区间项目,通过盾构下穿珠江断裂带全域及其局部高风险区域的数值模拟,探明盾构穿越过程施工风险,并分析不同支护应力及注浆压力对开挖面稳定性... 针对盾构下穿珠江断裂带开挖面的稳定性,该文依托广州地铁7号线二期工程洪圣沙站—裕丰围站区间项目,通过盾构下穿珠江断裂带全域及其局部高风险区域的数值模拟,探明盾构穿越过程施工风险,并分析不同支护应力及注浆压力对开挖面稳定性及地层变形的影响,最后通过掘进参数分析评价数值模拟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①隧道开挖面为上软下硬地层分布时,盾构施工容易出现较大的地层沉降,当上硬下软地层分布时则易产生较大隆起;②盾构穿越复合地层时,局部软弱地层易出现开挖面稳定性问题,当软弱地层受到的静止土压力大于支护应力时,软弱地层土体将朝隧道内变形,且变形量随支护应力比的减小而增大;③注浆压力对开挖面稳定性无影响,但与地层沉降成反比,注浆压力越大,地层沉降越小。盾构的顺利掘进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盾构 断裂带 开挖面稳定性 数值模拟 支护应力 注浆压力
下载PDF
饱和老黄土地区盾构隧道地层扰动规律研究
16
作者 封鑫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9期59-62,68,共5页
结合西安市地铁8号线堡子村站—杨家庄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布置掌子面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监测点,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监测不同盾构土仓压力下掌子面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发展规律,分析饱和老黄土受盾构施工影响导致的扰动大变形问题。研究... 结合西安市地铁8号线堡子村站—杨家庄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布置掌子面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监测点,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监测不同盾构土仓压力下掌子面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发展规律,分析饱和老黄土受盾构施工影响导致的扰动大变形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土仓压力有利于改善地表横向最大沉降;当土仓压力不大于水土压力时,增加土仓压力可缩小盾构横向扰动范围;当土仓压力大于水土压力时,增加土仓压力对盾构横向扰动范围的缩小并无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盾构 掌子面 地表 变形 监测
下载PDF
基于上限定理的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17
作者 胡瑞青 王立新 +4 位作者 郭亮 戴志仁 叶飞 刘畅 范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99-3406,共8页
目前对砂卵石地层开挖面稳定理论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施工过程中盾构机支护力的施加多凭借施工经验进行。为研究砂卵石地层开挖面失稳问题,运用极限分析法上限定理,结合椭球体放矿理论,建立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分析模型的计算方法,研究... 目前对砂卵石地层开挖面稳定理论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施工过程中盾构机支护力的施加多凭借施工经验进行。为研究砂卵石地层开挖面失稳问题,运用极限分析法上限定理,结合椭球体放矿理论,建立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分析模型的计算方法,研究开挖面前方土体变形未发展至地表与发展至地的表两种工况,得到了极限支护力的上限解析解。并选取五种典型的理论分析方法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对数螺线椭球体机制得到的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受地层内摩擦角、隧道直径以及土体重度的影响较大,埋深和黏聚力的影响较小,地表超载的影响最小;其中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均随着土体重度和隧道直径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随着摩擦角增大呈现非线性减小趋势;通过与旋转破坏机制、3D对数螺线机制、FLAC^(3D)数值模拟得到的开挖面前方塌落区域的对比,所提出的开挖面前方塌落机制与数值模拟能接近地层的失效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砂卵石地层 开挖面稳定性 上限定理 极限支护力
下载PDF
基于采空区热源的工作面风温变化规律及控制
18
作者 郭传清 陶维国 +3 位作者 掌奕然 赵绪帅 陈修杰 苗德俊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84-190,共7页
针对采空区高温热源漏风携热及机电设备影响工作面温度的问题,以济宁二号矿3302工作面为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工作面物理模型,研究了基于采空区热源下工作面风流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热源位置、供风量对工作面温度场的影响规... 针对采空区高温热源漏风携热及机电设备影响工作面温度的问题,以济宁二号矿3302工作面为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工作面物理模型,研究了基于采空区热源下工作面风流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热源位置、供风量对工作面温度场的影响规律,依据附面层理论及模拟云图,确定了最佳挡风帘尺寸。通过现场实测,布置20 m+10 m风帘的阻隔效果最佳,布置后工作面风温降低2.3℃,能够有效防治采空区内高温热源携热漏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热源 工作面温度 数值模拟 采空区漏风 挡风帘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盾构开挖面稳定性计算模型
19
作者 刘泉维 邵小康 +4 位作者 黄成 李琛 叶守杰 江玉生 杨志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9,共9页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失稳特点,在假定开挖面附近因土体失稳而由软硬地层分界线先向上诱发形成部分楔形体、再呈倒圆台状向地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开挖面稳定性计算模型。先基于极限平衡法提出部分楔形体计算模型;再依据修正后的楔形体计算模...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失稳特点,在假定开挖面附近因土体失稳而由软硬地层分界线先向上诱发形成部分楔形体、再呈倒圆台状向地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开挖面稳定性计算模型。先基于极限平衡法提出部分楔形体计算模型;再依据修正后的楔形体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上覆土压力和开挖面前方部分楔形体的受力;最后依托青岛地铁6号线某区间工程开展数值模拟,验证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支护应力比条件下的土体变形范围有所差异,土体变形主要发生在开挖面前方和上方并呈泡状延伸;数值模拟得到的开挖面失稳形态基本符合理论计算模型的假定形状;理论计算得到该例盾构开挖面极限支护应力比为0.21,与数值模拟的误差率为5%;当开挖面支护力小于极限支护力时,上软下硬地层开挖面水平变形会突然迅速增大;开挖面附近的岩土体变形主要发生在上部软弱部分,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上部软土中心附近,开挖面上土体最大水平位移与开挖面上方地表最大竖向位移间的相关性较高,两者变形规律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上软下硬地层 开挖面稳定性 极限平衡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盾构穿越破碎带区域隧道变形特征研究
20
作者 吉小伟 《建筑技术》 2024年第6期742-745,共4页
研究了盾构隧道下穿破碎带区域时隧道的变形特征及其控制方法。研究发现,该变形可分为稳定阶段、突变阶段和加剧阶段,采用超前支护可以有效减小拱顶沉降和拱底隆起,其中加剧阶段的控制效果最佳,其次为突变阶段,最后为稳定阶段;施工时,... 研究了盾构隧道下穿破碎带区域时隧道的变形特征及其控制方法。研究发现,该变形可分为稳定阶段、突变阶段和加剧阶段,采用超前支护可以有效减小拱顶沉降和拱底隆起,其中加剧阶段的控制效果最佳,其次为突变阶段,最后为稳定阶段;施工时,距掌子面较远时掌子面的挤出变形值较小,距掌子面较近时则变形值较大;掌子中部偏下区域变形值较大,超前支护能够控制掌子面的纵向内部位移和竖向挤出位移,并降低围岩塑性变形区域。该研究可为盾构隧道的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破碎带区域 沉降 超前支护 掌子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