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酸钠经AMPK/Nrf2/HO-1信号通路调节脂多糖诱导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陈健 周卫东 +2 位作者 王艳华 刘勤富 杨晓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56-163,共8页
目的探讨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B)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LPS组、SB组、LPS+SB(LB)组、LPS+SB+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 目的探讨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B)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LPS组、SB组、LPS+SB(LB)组、LPS+SB+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LC)组、LPS+S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ML385)(LM)组。通过CCK8检测MH-S细胞活力,筛选出最佳的1000 ng/mL LPS、1 mmol/L SB、10μmol/L Compound C、5μmol/L ML385药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MH-S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分化抗原86(CD86)、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CD206)、AMPK、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IL-6、TNF-α、IL-1β和IL-10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M1和M2型巨噬细胞相关标记物CD86和CD206的表达。各组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法进行检验。结果通过CCK8选取了1000 ng/mL LPS、1 mmol/L SB、10μmol/L Compound C和5μmol/L ML385进行造模和干预。qRT-PCR和ELISA结果一致显示,与LPS组比较,LB组M1型巨噬细胞相关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显著降低(均P<0.01),但M2型巨噬细胞相关抑炎细胞因子IL-10显著升高(均P<0.01)。qRT-PCR和流式细胞术结果一致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LPS组CD86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S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PS组比较,LB组CD8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但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的变化趋势与CD86相反。qRT-PCR结果显示,与LPS组比较,LB组促进AMPK/Nrf2/HO-1的表达(均P<0.05);与LB组比较,LC组降低了AMPK/Nrf2/HO-1的表达(均P<0.05),LM组降低了Nrf2/HO-1的表达(均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LB组比较,LC组和LM组逆转了SB对CD86水平的抑制作用(均P<0.01);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的表达趋势与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86相反。结论SB通过激活AMPK/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M1型、促进M2型肺泡巨噬细胞极化,改善了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巨噬细胞极化 炎症 白细胞分化抗原86 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对先兆流产模型大鼠的保胎作用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李三阳 金蓬勃 +4 位作者 王秋红 王晶晶 苗婷 陈东方 郑伯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82-1488,共7页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先兆流产大鼠的保胎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取雌鼠促情,与雄鼠交配、妊娠后随机分为正常组(纯化水灌胃,n=10)、模型组(纯化水灌胃,n=9)、阳性对照药组(黄体酮4 mg/kg,肌内注射,n=9)和大豆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25...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先兆流产大鼠的保胎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取雌鼠促情,与雄鼠交配、妊娠后随机分为正常组(纯化水灌胃,n=10)、模型组(纯化水灌胃,n=9)、阳性对照药组(黄体酮4 mg/kg,肌内注射,n=9)和大豆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灌胃,n=10)。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孕8 d以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灌胃建立先兆流产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孕1~7 d、孕9~12 d给药/纯化水,每天1次。孕14 d时,计算各组大鼠的保胎率,检测大鼠血清中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水平,观察大鼠胎盘与蜕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其细胞凋亡指数,检测胎盘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Fas)、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检测蜕膜组织中Fas、PCNA和HB-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胎盘组织充血扩张明显,血管较少且形态不规则,可见大量严重基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和铁胆黄素沉积。与模型组比较,大豆异黄酮各剂量组大鼠的保胎率,血清β-HCG、P水平,胎盘与蜕膜组织中PCNA、HB-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病理学变化显著改善;胎盘与蜕膜组织细胞凋亡指数,胎盘组织中Fas、FasL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蜕膜组织中Fas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大豆异黄酮的上述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先兆流产模型大鼠有保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母-胎界面Fas、FasL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CNA、HB-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先兆流产 母-胎界面 凋亡相关因子 凋亡相关因子配体 增殖细胞核抗原 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IgG4相关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误诊分析
3
作者 张春霞 马曦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13-16,共4页
目的 分析IgG4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措施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误诊为胰腺癌或胆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IgG4相关消化系统疾病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因黄疸入院,4例因腹痛入院,1例因腹痛腹泻、发... 目的 分析IgG4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措施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误诊为胰腺癌或胆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IgG4相关消化系统疾病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因黄疸入院,4例因腹痛入院,1例因腹痛腹泻、发热为主要表现入院。其中8例IgG4升高,1例IgG4正常。3例癌胚抗原及癌抗原125(CA125)升高,2例CA199升高,2例抗核抗体升高,2例类风湿因子升高。2例甲状腺功能异常,3例肝功能异常。2例血糖高,3例淀粉酶及脂肪酶升高。5例误诊胰腺癌,3例误诊为胆管癌,1例误诊为肠道淋巴瘤。误诊时间为2个月~1.5年。本组均行活检,结合CT、MR考虑IgG4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确诊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均改善,复查肿瘤标志物及IgG4均正常。2例症状改善后自行停药,再次出现腹痛症状,IgG4再次升高,再次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目前所有患者均在随访中,未发现有消化道肿瘤证据。结论 IgG4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检查方法,容易误诊为消化道肿瘤,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并结合病史、影像学、病理检查等结果综合分析,确诊者应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 误诊 胰腺肿瘤 胆管肿瘤 肠道淋巴瘤 癌胚抗原 抗体 抗核 类风湿因子
下载PDF
免疫浸润相关基因mRNA在宫颈癌与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勤秦 刘占军 +1 位作者 杜鹃 张云清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79-285,共7页
目的探讨免疫浸润相关基因mRNA在宫颈癌与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宫颈癌患者74例作为宫颈癌变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74例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组,另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 目的探讨免疫浸润相关基因mRNA在宫颈癌与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宫颈癌患者74例作为宫颈癌变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74例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组,另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患者74例作为宫颈正常组,比较3组免疫浸润相关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3(FOXP3)、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连蛋白-3(TIM-3)]、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基因[侵袭基因p21-活化的激酶6(PAK-6)、zeste 2多梳抑制复合物2亚基增强子(EZH2)、增殖基因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同源盒基因B7(HOXB7)]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免疫浸润相关基因与宫颈癌发生及宫颈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统计对比不同免疫浸润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患者3年生存率。结果HLA-G、FOXP3、TIM-3 mRNA相对表达量为宫颈癌变组>宫颈癌前病变组>宫颈正常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浸润患者的HLA-G、FOXP3、TIM-3、PAK-6、EZH2、ANGPTL4、HOXB7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G、FOXP3、TIM-3的mRNA高表达患者宫颈癌前病变进展至宫颈癌的风险分别是低表达患者的3.005倍、4.654倍、3.343倍;宫颈癌患者HLA-G、FOXP3、TIM-3 mRNA与侵袭相关基因PAK-6、EZH2 mRNA、增殖相关基因ANGPTL4、HOXB7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随访3年,失访2例,72例宫颈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68.06%(49/72),HLA-G、FOXP3、TIM-3的mRNA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均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免疫浸润相关基因HLA-G、FOXP3、TIM-3的mRNA在宫颈癌与宫颈癌前病变中呈上调表达,会显著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且与宫颈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还可能对生存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癌前病变 免疫浸润相关基因 人类白细胞抗原G 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3 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连蛋白-3
下载PDF
合并胎儿心脏病变的抗SSA抗体阳性孕妇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5
作者 李宇菲 闫亚妮 +2 位作者 靳家扬 李春 裴秋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3-1057,共5页
目的:探究合并胎儿心脏病变的抗干燥综合征相关抗原A(Sj9gren’s-syndrome-related antigen A,SSA)抗体阳性孕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征及药物特征。方法:在2013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且最终确诊自身免疫病的孕妇中,... 目的:探究合并胎儿心脏病变的抗干燥综合征相关抗原A(Sj9gren’s-syndrome-related antigen A,SSA)抗体阳性孕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征及药物特征。方法:在2013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且最终确诊自身免疫病的孕妇中,选择抗SSA抗体阳性且超声确诊胎儿心脏病变的患者作为病变组,抗SSA抗体阳性且超声检查无胎儿心脏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用药信息,比较组间基线数据无差异后对其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合并胎儿心脏病变的抗SSA抗体阳性患者共11例,其中有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表现者共7例,是最常见的胎儿心脏病变类型。病变组患者孕前确诊自身免疫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多因胎儿心脏病变首次进行相关免疫学检查。病变组患者孕期白细胞水平[(9.29±2.58)×10^(9)/L vs.(7.10±1.90)×10^(9)/L,t=3.052,P=0.004]、红细胞沉降率[49.50(48.00,51.00)mm/h vs.23.00(15.00,30.25)mm/h,Z=-2.251,P=0.024]、IgA水平[3.46(2.30,5.06)g/L vs.2.13(1.77,2.77)g/L,Z=-2.181,P=0.029]、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滴度[1∶320(1∶160,1∶320)vs.1∶80(1∶40,1∶160),Z=-3.022,P=0.003]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孕期合并SSB抗体阳性的比例(37.5%vs.7.7%,P=0.053)、羟氯喹使用剂量及起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变组孕期使用激素的比例及剂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孕早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孕中期、孕晚期病变组激素使用剂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胎儿心脏病变是一种罕见但与抗SSA抗体阳性高度相关的胎儿畸形,孕期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IgA水平及ANA滴度显著升高的患者胎儿心脏病变发生的风险更高。胎儿房室传导阻滞一旦发生便难以逆转,因此,预防和监测的重要性高于补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SSA抗体 先天性心脏缺损 心脏传导阻滞 妊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Axonal growth inhibitor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spinal cord injury:from biology to clinical translation 被引量:2
6
作者 Sílvia Sousa Chambel Célia Duarte Cruz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2573-2581,共9页
Axonal growth inhibitors are released during traumatic injuries to the adult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cluding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se molecules accumulate at the injury site and form a highly inhibi... Axonal growth inhibitors are released during traumatic injuries to the adult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cluding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These molecules accumulate at the injury site and form a highly inhibitory environment for axonal regeneration. Among these inhibitory molecules, myelinassociated inhibitors, including 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 A, oligodendrocyte myelin glycoprotein, 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 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 and 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A ar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Due to their inhibitory nature, they represent exciting molecular targets to study axonal inhibition and regeneration after central injuries. These molecules are mainly produced by neurons, oligodendrocytes, and astrocytes within the scar and in its immediate vicinity. They exert their effects by binding to specific receptors, localized in the membranes of neurons. Receptors for these inhibitory cues include Nogo receptor 1, leucine-rich repeat, and Ig domain containing 1 and 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9(that form a receptor complex that binds all myelin-associated inhibitors), and also paired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B. 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 and 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A bind to Nogo receptor 1, Nogo receptor 3, receptor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σ and leucocyte common antigen related phosphatase, and neogenin, respectively. Once activated, these receptors initiate downstream signaling pathways, the most common amongst them being the Rho A/ROCK signaling pathway. These signaling cascades result in actin depolymerization, 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ion, and failure to regenerat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Currently, there are no approve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to overcome spinal cord injuries other than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array of symptoms brought on by spinal cord injuries. However, several novel therapies aiming to modulate these inhibitory proteins and/or their receptors ar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ongoing clinical trials. Investigation has also been demonstrating that combinatorial therapies of growth inhibitors with other therapies, such as growth factors or stem-cell therapies, produce stronger result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s opens new venues in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ndroitin sulphate proteoglycans 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 2 inhibitory molecules leucine-rich repeat and Ig domain containing 1 leucocyte common antigen related 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 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 A Nogo receptor 1 Nogo receptor 3 oligodendrocyte myelin glycoprotein 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 Plexin A2 Ras homolog family member A/Rho-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receptor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σ 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A spinal cord injury tumou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9
下载PDF
单筛过滤法体外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鉴定
7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1 位作者 刘海琴 唐元瑜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02-406,共5页
目的 采用单筛过滤法获取脑微血管以培养纯度高、活性好的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 取4周龄SD大鼠脑皮质,经剪碎、单层细胞筛网过滤、收集网上截留组织、Ⅱ型胶原酶消化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 目的 采用单筛过滤法获取脑微血管以培养纯度高、活性好的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 取4周龄SD大鼠脑皮质,经剪碎、单层细胞筛网过滤、收集网上截留组织、Ⅱ型胶原酶消化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 体外培养24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48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细胞融合,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贴壁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现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结论 单筛过滤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单筛过滤法 Ⅷ因子相关抗原
下载PDF
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8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1 位作者 刘海琴 唐元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63-567,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大鼠脊髓组织,经剪碎、细胞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后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的脊髓微血管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大鼠脊髓组织,经剪碎、细胞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后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的脊髓微血管段呈“短棍样”,培养24 h后有少量短梭形细胞从血管段周围迁移爬出,48 h后逐渐形成“岛屿状”的细胞集落,72 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鹅卵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细胞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大鼠
下载PDF
薄层液面培养法提取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对其的鉴定
9
作者 李柏霖 张帆 +1 位作者 刘海琴 唐元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709-713,共5页
目的:采用薄层液面培养法提取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质,经剪碎、过筛、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获得脑微血管段,并严格精准控制培养液的用量,将其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对目的细... 目的:采用薄层液面培养法提取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质,经剪碎、过筛、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获得脑微血管段,并严格精准控制培养液的用量,将其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对目的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的检测进行鉴定。结果:镜下观察到所培养的目的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FⅧRag阳性细胞率达99%以上。结论:薄层液面培养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强、纯度高的大鼠原代BM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液面培养法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下载PDF
腹腔镜下不同入路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兴波 唐文东 +1 位作者 贾静 叶朋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不同入路手术方法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例。常规组患...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不同入路手术方法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中间入路手术方式完成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回字型右下入路手术方式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癌胚抗原(CEA)、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肠梗阻、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尿路感染)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7.39±5.75)枚,多于常规组的(19.23±5.63)枚,术中失血量为(50.86±9.89)ml,少于常规组的(67.85±8.95)ml,手术时间为(133.29±21.03)min,术后排气时间为(2.75±0.31)d,住院时间为(10.76±2.36)d,均短于常规组的(173.35±19.29)min、(3.31±0.29)d以及(17.31±2.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患者的CEA水平为(17.85±2.12)μg/L,TSGF水平为(77.86±3.26)U/ml,与常规组的(17.91±1.99)μg/L、(78.03±3.11)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CEA水平为(10.02±1.39)μg/L,TSGF水平为(72.21±1.63)U/ml,与常规组的(10.23±1.43)μg/L、(72.22±1.72)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CEA、TSGF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常规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下中间入路手术方式比较,腹腔镜下回字型右下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术中、术后系列指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促进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总体预后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癌 腹腔镜下回字型右下入路手术方式 腹腔镜下中间入路手术方式 术中术后相关指标 癌胚抗原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针刺“百会”“太阳”改善局灶性脑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30
11
作者 张慧敏 费宇彤 +2 位作者 时宇静 贾宝辉 图娅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2期67-72,F0003,共7页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脑缺血损伤的炎性机理和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老龄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缺血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各32只,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8只,前二组又分为造模后针...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脑缺血损伤的炎性机理和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老龄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缺血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各32只,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8只,前二组又分为造模后针刺1、3、51、0 d 4个时间段组,每时间段各8只。选取大鼠“百会”“太阳”穴进行手捻针治疗。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后治疗1、3、51、0 d内皮素(ET-1)、FⅧ因子相关抗原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结果:针刺不同疗程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定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ET-1与ICAM-1均脑缺血后1 d即出现表达,各个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随时间的延长可明显降低其表达(P<0.05,0.01)。FⅧ相关抗原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在缺血后3 d开始增加(P<0.05),并持续上升,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随时间的延长可使其表达继续升高(P<0.05,0.01)。结论:针刺对脑缺血状态下海马CA3区多层面进行良性调节,并且这种良性机制随着干预时间的选择(早期/6 h)和疗程的适度延长(5 d以上),具有明显的累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针刺疗法 细胞粘附分子 内皮素-1 FⅧ相关抗原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微血管数与病理级别及预后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甄海宁 章翔 +3 位作者 步星耀 张志文 梁景文 易声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微血管数(MVQ)与病理级别、术后复发、生存期及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6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的表达,计数MVQ。结果高恶性度...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微血管数(MVQ)与病理级别、术后复发、生存期及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6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的表达,计数MVQ。结果高恶性度(Ⅲ、Ⅳ级)胶质瘤MVQ高于低恶性度(Ⅰ、Ⅱ级)胶质瘤(P<0.05)。术后18个月内复发及生存期小于3年者MVQ均明显高于对应组(P均<0.01)。MVQ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生长部位无关。结论人脑胶质瘤MVQ与病理级别、术后复发及生存期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微血管数 病理级别 预后
下载PDF
新疆Kaposi肉瘤16例免疫组化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普雄明 石得仁 沈大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6-76,共1页
以FⅧRAg、ABC法对16例新疆Kaposi肉瘤病人瘤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不论组织学表现如何,Kaposi肉瘤血管内皮全部阳性,部分缠结的校形细胞也呈明显阳性反应。作者认为Kaposi肉瘤细胞积极参与了FⅧ... 以FⅧRAg、ABC法对16例新疆Kaposi肉瘤病人瘤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不论组织学表现如何,Kaposi肉瘤血管内皮全部阳性,部分缠结的校形细胞也呈明显阳性反应。作者认为Kaposi肉瘤细胞积极参与了FⅧRAg的生物合成,并支持Kaposi肉瘤起源于血管内皮和周细胞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KAPOSI肉瘤 皮肤肿瘤
下载PDF
冷损伤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因子Ⅷ相关抗原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凤芝 颜培华 +2 位作者 刘友梅 魏文 张双喜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本实验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冷损伤对体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VEC)合成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损伤后的大鼠VEC平均荧光强度增强,说明冷损伤可明显影响VEC合成ⅧR:Ag的功能,这在冷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 本实验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冷损伤对体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VEC)合成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损伤后的大鼠VEC平均荧光强度增强,说明冷损伤可明显影响VEC合成ⅧR:Ag的功能,这在冷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伤 血管 内皮细胞 抗原
下载PDF
川芎嗪对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下内皮素、von Willebrand因子和血栓素A_2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瑞健 廖崇先 陈道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 :观察川芎嗪 (tetramethylpyrazine,TMP)对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伴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CPB)下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endothelialcell,VEC)相关的体液因子内皮素 (endothelin ,ET)、因子Ⅷ相关抗原 (vonWillebrandfactor ,vWF)... 目的 :观察川芎嗪 (tetramethylpyrazine,TMP)对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伴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CPB)下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endothelialcell,VEC)相关的体液因子内皮素 (endothelin ,ET)、因子Ⅷ相关抗原 (vonWillebrandfactor ,vWF)、血栓素A2 (TXA2 )的影响并探讨这些改变的临床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 :将 30例非紫绀型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 ,用药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TMP3mg/kg体重 ,转流后于氧合器中追加 1mg/kg体重。于麻醉诱导后、转流 15min、升主动脉开放 5min、停体外循环机后 2 0min、6h及 2 4h从桡动脉穿刺管中采血 ,测定血浆中ET、vWF及TXA2 的稳定代谢产物TXB2的含量 ,计算停机后 6h的肺血管反应性、机械辅助呼吸时间。结果 :体外循环下ET、vWF和TXB2 均明显上升 ,但用药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停机后 6h的肺血管反应性、机械辅助呼吸时间也短于对照组。结论 :TMP能显著减少先心病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 (CPB)下ET、vWF和TXB2 的产生和减轻术后肺血管反应性的上升幅度。说明TMP能减轻CPB对VEC的损伤作用 ,有利于提高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体外循环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素 因子Ⅷ相关抗原( 血栓素A2
下载PDF
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与血流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焦文仓 温建良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和血流量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用 35只大耳白兔制作左侧桡骨骨折动物模型 ,分别于伤后 8、2 4、72h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和血流量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用 35只大耳白兔制作左侧桡骨骨折动物模型 ,分别于伤后 8、2 4、72h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 ,SPECT)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 ,之后取骨折端标本提取蛋白样本定量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结果 骨折端血流量在致伤后 8h开始上升 ,1周时达顶峰 ,高血流量状态一直维持到第 3周 ,第 5和第 8周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在伤后 2 4h开始增高 ,骨折后 3天达到较高的水平 ,该状态一直维持到骨折后的第 3周 ,到第 5周时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回落 ,第 8周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伤后 72h骨折端血流量增高与骨折端血管生成有关 ,早期的血流量增加可能与骨折后的创伤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Ⅷ因子相关抗原 血流量 实验 相关性 桡骨骨折 动物模型
下载PDF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朱佩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的影响 ,以确定VEGF对骨折端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用 10 5只大耳白兔制作桡骨骨折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VEGF组、拮抗VEGF组 ,分别于伤后不...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的影响 ,以确定VEGF对骨折端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用 10 5只大耳白兔制作桡骨骨折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VEGF组、拮抗VEGF组 ,分别于伤后不同时间利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组动物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结果 应用外源性VEGF后 ,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明显增加 ;拮抗VEGF则使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VEGF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血管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
下载PDF
大鼠肺癌癌变过程中癌组织内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晓翌 夏东 +4 位作者 张玉霞 肖晓素 张芳婷 杨飞 张银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6期649-650,共2页
目的:研究大鼠肺癌癌变过程中癌组织内血管生成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针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6例大鼠肺癌组织内微血管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肺癌癌变过程中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血管形... 目的:研究大鼠肺癌癌变过程中癌组织内血管生成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针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6例大鼠肺癌组织内微血管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结果:肺癌癌变过程中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血管形成,早期癌及浸润癌血管生成量分别为(256.1±81.7)μm2、(548.4±175.1)μm2,早期癌血管生成量明显低于浸润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肿瘤血管化程度增高与肿瘤的浸润密切相关,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肿瘤血管定量具有客观、快速、方便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状细胞癌 微血管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图像分析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免疫失衡相关分子标记物的临床意义综述 被引量:8
19
作者 徐建桥 解立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93-594,F0003,共3页
免疫失衡是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的主要特点,免疫抑制是患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antigen D related,HLA-DR)、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是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成分,在... 免疫失衡是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的主要特点,免疫抑制是患者机会性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antigen D related,HLA-DR)、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是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抗原提呈、激活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及免疫调节中都发挥关键的作用,这些指标在血浆中的浓度及变化趋势对预测脓毒症的发生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人白细胞抗原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蜂胶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新生血管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畅 贾军宏 +5 位作者 楚勤英 唐志雄 马虹颖 李建华 傅小玲 王进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观察蜂胶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80只,分为4组:对照组(①0.9%氯化钠注射液处理、②蜂胶处理),模型组(③0.9%氯化钠注射液处理、④蜂胶处理)。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制成糖尿病模型。4周后所... 目的:观察蜂胶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80只,分为4组:对照组(①0.9%氯化钠注射液处理、②蜂胶处理),模型组(③0.9%氯化钠注射液处理、④蜂胶处理)。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制成糖尿病模型。4周后所有动物背部两侧制造直径为1.8cm的圆形全皮层创面。分别观察各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伤口愈合率并用HE染色法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的表达。结果:与0.9%氯化钠注射液处理相比,蜂胶处理能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P<0.01),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1),促进PCNA和FⅧ-Rag的表达(P<0.01)。结论:蜂胶可以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新生毛细血管生长和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蜂胶对糖尿病伤口有综合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蜂胶 创面愈合 增殖细胞核抗原 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