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Novel Mutations of APC Gene Found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1
作者 Shujuan Gao Min Lin +4 位作者 Yan Jin Zhuona Wang Yunqing Zhu Guisheng Liu Xueyan Guo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2年第3期174-180,共7页
Objective:To identify the causative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gene defects associated with a pedigree of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Methods:FAP was diagnosed based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family histo... Objective:To identify the causative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gene defects associated with a pedigree of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Methods:FAP was diagnosed based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family history,as well as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The blood samples of the FAP pedigree members,colonic polyp patients,and normal individuals were collected.Genomic DNA was then extracted from those samples.APC mut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via direc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sequencing.Results:Three synonymous mutations and a missense mutation were found:c.5034G>A(p.Glyl678Gly),c.5465T>A(p.Vall 822Asp),c.5880G>A(p.Prol960Pro),and c.5274T>G(p.Serl758Ser)・Among them,the homozygous mutation on APC gene c.5034G>A has been reported,while the other three mutations have not been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Individuals with c.5465T>A(p.Vall822ASP)missense mutation eventually suffer from colon cancer and have poor prognosis.We found no m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intestinal polyp and in normal individuals.In addition,there were homozygous a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 different patients from the same family.Conclusion:Three new mutations of APC gene were firstly reported in Han population.The missense mutation of c.5465T>A(p.Vall 822Asp)may be the cause of carcinogenesis in this FAP pedigree with poor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 Gene mutation
下载PDF
Hereditary gastrointestinal polyposis: Diagnosis, genetic test and risk assessment
2
作者 Marina De Rosa Francesca Duraturo +1 位作者 Raffaella Liccardo Paola Izzo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3年第2期50-58,共9页
Colorectal cancer (CRC) is the second cause of cancer deaths, with over 1 million new cases estimated every year.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 and hamartomatous polyposis are inherited sy... Colorectal cancer (CRC) is the second cause of cancer deaths, with over 1 million new cases estimated every year.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 and hamartomatous polyposis are inherited syndromes that account for 2%-5% of all colon cancer. The mutated genes responsible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se disorders, are now known (MLH1, MSH2, MSH6, PMS2, APC, MYH, LKB1, SMAD4, BMPR1A, and PTEN) and specific muta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Molecular caracterization of inherited CRCs allows pre-symptomatic diagnosis identifying at-risk individuals and improving cancer surveillance. Adenomatous polyposis includes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attenuated FAP (AFAP), and 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 (MAP). Hamartomatous polyposis comprises 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 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 (JPS) and “PTEN hamartoma tumour syndrome” (PHTS). MAP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condition, while all other disorders are inherited in an autosomal dominant manner. Differential dyagnosis could be very difficult between syndromes because of their phenotypic variability. Attenuated FAP, MAP and Lynch syndrome could be all associated with fewer numbers of adenomas (3-10 polyps), nevertheless, each syndrome has distinct cancer risks,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features, and separate genetic etiologies. Thu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s essential for correct management of the specific disease. In our laboratory we set up a methodology for genetic tests of the colorectal polyposis syndrome. In these reviews we summarize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our experience about diagnosis, genetic tests and cancer risk assesment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polyposis.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data, in our experience, there is a portion of analyzing patients that remain without identified mutation, after molecular screening of the specific gen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Since the sensibility of used techniques, such as DHPLC, MLPA and sequencing, is now very high, we suggest that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molecular diagnosis of polyposis syndromes is necessary. In our laboratory, we are now planning to set up analysis of a larger pannel of genes that could be involved in colorectal poliposis syndromes, using a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iques. In our opinion, a better 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 basis of the polyposis syndromes will allow a more efficient cancer pre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 (MAP) 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 PTEN HAMARTOMA Tumour SYNDROME (PHTS)
下载PDF
安阿玥教授运用固本消积法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经验
3
作者 王茜 冯月宁 +3 位作者 王春晖 冯大勇 白志勇 安阿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1期150-153,共4页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率高,是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安阿玥教授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出了“固本消积”法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精亏虚、脾虚肝郁为基础,标实...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率高,是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安阿玥教授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出了“固本消积”法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精亏虚、脾虚肝郁为基础,标实以痰瘀互结、热结肠腑为主。治则治法上,以补肾填精、健脾调肝,化痰祛瘀、清热散结为主。治疗理念上,强调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并依据患者病情,病证结合,随证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安阿玥 固本消积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中国人23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术式选择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谢玉权 袁兴华 +1 位作者 郑朝旭 方仪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537-540,共4页
目的:荟萃分析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术式。方法: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检索词,电脑检索2000~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得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男137例(59.3... 目的:荟萃分析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术式。方法: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检索词,电脑检索2000~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得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男137例(59.3%),女94例(40.7%),男:女=1.46:1。有明确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者占51.2%,平均发病年龄27.8岁,腺瘤癌变率为47.5%,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35.9岁。术式选择全结肠直肠切除+末端回肠腹壁造口术(TPA)60例(26.0%),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RA)63例(27.3%),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IAA)12例(5.2%),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19例(8.2%),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残留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22例(9.5%),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残留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47例(20.3%),部分结肠或直肠切除术8例(3.5%)。结论:FAP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生于结直肠的遗传性疾病,但文献报道不多,病例数较少;腺瘤发病早,癌变比率高;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诊断主要靠下消化道造影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式选择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良性者预后较好,已癌变者预后也较原发结直肠癌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诊断 术式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何剪太 李晓莉 +5 位作者 姜新雅 李坚 龚连生 张阳德 鲁劲 廖春秀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8-570,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新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该组21例结肠息肉病中,15例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息肉+定期治疗和随访;6例行部分肠切除+内镜下高频电切息肉+定期治疗和随访。结果本组切除最大息肉3.0cm×3.5cm...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新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该组21例结肠息肉病中,15例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息肉+定期治疗和随访;6例行部分肠切除+内镜下高频电切息肉+定期治疗和随访。结果本组切除最大息肉3.0cm×3.5cm大小,切除息肉1次最多达256个,最多的1例共行11次高频电切治疗,切除息肉1535个,21例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全组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在治疗和随访期间无癌变或死亡病例。结论结肠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结合定期结肠镜随访的方案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 高频电切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下载PDF
应用蛋白截短技术检测APC基因胚系突变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晓蓉 单祥年 +4 位作者 FriedlW UhlhaasS 李金田 ProppingP 王亚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03-908,共6页
建立蛋白截短检测技术,分析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发病相关基因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研究基因突变型与FAP疾病表型的关系。经临床诊断的22例FAP患者及43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分别取外周静脉血和正常结肠粘膜组织,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 建立蛋白截短检测技术,分析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发病相关基因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研究基因突变型与FAP疾病表型的关系。经临床诊断的22例FAP患者及43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分别取外周静脉血和正常结肠粘膜组织,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蛋白截短检测技术,分段分析APC基因巨大的第15外显子,对检出截短蛋白的样本进行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及突变性质。22例FAP患者中,5例患者存在APC基因第15外显子的胚系突变,均为碱基缺失造成的移码突变,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43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中未检测到APC基因第15外显子的胚系突变。蛋白截短检测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突变分析技术,适用于大片段基因(如APC基因第15外显子)截短型突变的检测,可作为FAP症状出现前的常规基因诊断技术的一项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C基因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 蛋白截短检测 胚系突变 基因型-表型
下载PDF
手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康健 王亚杰 +1 位作者 杨金龙 田礼新 《中国医药》 2008年第10期645-646,共2页
目的分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方法对1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术式选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直肠切除,永久性回肠造口术2例;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10例:全结肠、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目的分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方法对1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术式选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直肠切除,永久性回肠造口术2例;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10例:全结肠、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4例。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因此预防性治疗效果最好,手术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首选方法,但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手术方式 癌变
下载PDF
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APC基因突变诊断
8
作者 潘红 高洪柳 +5 位作者 吴秋月 李卫巍 李天赋 夏欣一 王卫萍 许豪勤 《东南国防医药》 2014年第6期566-568,580,共4页
目的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进行结肠息肉病致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突变检测。方法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APC致病基因进行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的APC经... 目的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进行结肠息肉病致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突变检测。方法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APC致病基因进行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的APC经分析后发现1个杂合的缺失突变c.3931_3925del AAAAG(p.Ile1307Ilefs X6);该突变引起APC基因的编码序列移码突变,产生一个提前终止的密码子,生成一截短的蛋白而影响蛋白功能。结论 APC基因编码区的缺失突变c.3931_3925del AAAAG(p.Ile1307Ilefs X6)为该患者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结肠息肉病基因 缺失突变
下载PDF
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的治疗
9
作者 师英强 蔡宏 +2 位作者 莫善兢 傅红 杜春燕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3期193-194,共2页
目的:分析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85年1月~2002年8月我院收治的19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病例。结果:19例病人均发生癌变,6例有大肠癌家族史;肿瘤大小平均为5cm;Dukes分期:A期3例,B... 目的:分析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85年1月~2002年8月我院收治的19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病例。结果:19例病人均发生癌变,6例有大肠癌家族史;肿瘤大小平均为5cm;Dukes分期:A期3例,B期7例,C期7例,D期2例;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随访17例,2例死亡。结论:手术治疗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案,应采用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或肛管吻合,J形储袋是应推荐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 手术治疗 全结肠切除 J形储袋
下载PDF
电子结肠镜下见一家族性结肠息肉病3例并1例癌变报告
10
作者 王薇 付肖岩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96-96,98,共2页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癌变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家族性息肉病的内镜特点分析和家族调查,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结肠镜检查可了解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结肠受累的部位和程度,为治疗及预后评价...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癌变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家族性息肉病的内镜特点分析和家族调查,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结肠镜检查可了解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结肠受累的部位和程度,为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通过家系调查,对高危亲属的追踪管理,可以发现早期病例,内镜下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电子结肠镜 癌变
下载PDF
Gardner综合征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瑞芳 宿玉成 +2 位作者 余立江 赵大春 张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44-149,共6页
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多发骨瘤和软组织肿瘤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为肠道腺瘤性息肉的恶变率高达100%,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1例于我院... 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多发骨瘤和软组织肿瘤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为肠道腺瘤性息肉的恶变率高达100%,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1例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Gardner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直结肠腺瘤性息肉、副鼻窦及下颌骨多发骨瘤和颈部硬纤维瘤。此外,本文还就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DNER综合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骨瘤 软组织肿瘤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70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晓东 张天 宋文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在小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集1~16周Apc^Δ716/+小鼠肠道标本,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在小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集1~16周Apc^Δ716/+小鼠肠道标本,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及RT-PCR等实验方法明确各周龄小鼠肠道息肉发生、发展及息肉内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4周龄小鼠肠道开始出现息肉,息肉内HSP70表达仅轻度升高;8周龄小鼠肠道息肉快速增大,部分息肉开始出现癌变,息肉癌变组织内HSP70相对表达量及mRNA相对值与4周比较均显著升高,P均=0.000;12周龄小鼠肠道发生癌变的息肉明显增多,免疫组化染色息肉癌变组织HSP7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与4周比较,P=0.000;与8周比较,P=0.063),HSP70的mRNA也显著升高(与4周比较,P=0.000,与8周比较,P=0.079)。结论Apc^Δ716/+小鼠肠道息肉开始形成时HSP70表达轻度升高,息肉癌变时HSP70显著升高,并维持高水平表达直至死亡,提示HSP70在Apc^Δ716/+小鼠肠道息肉开始形成时作用不显著,但在FAP息肉癌变及肠癌发展过程中有明显作用。该发现为HSP70应用于抑制FAP息肉癌变、延缓结直肠癌发展及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热休克蛋白70 癌变
下载PDF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彪彪(综述) 李耀平(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282-1286,共5页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肠镜检查和基因检测为患者提供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基因诊断是FAP诊断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研究FAP发病机制的关键。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肠镜检查和基因检测为患者提供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基因诊断是FAP诊断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研究FAP发病机制的关键。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和结直肠次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leorectal anastomosis,IRA)是治疗FAP的主要手术方式,尤其是腹腔镜的应用,为外科医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术式的提出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在临床工作中验证并持续改进和发展。FAP的结直肠外表现不可忽视,尤其是十二指肠癌及壶腹癌和硬纤维瘤(desmoid tumour,DT),已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就FAP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肠镜检查 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回肠-直肠吻合术
下载PDF
APC蛋白表达在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断中意义的初步探讨
14
作者 苏芳 王涛 +1 位作者 章明放 王邦茂 《中国消化内镜》 2008年第5期26-3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APC蛋白表达在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疑似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67例,散发性大肠腺癌30例,正常大肠粘膜3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中AP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疑似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 目的初步探讨APC蛋白表达在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疑似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67例,散发性大肠腺癌30例,正常大肠粘膜3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中AP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疑似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组APC蛋白阴性表达率26.87%(18/67),其中10枚≤结肠腺瘤数目<100枚者11例,2枚≤结肠腺瘤数目<10枚并伴发胃底腺息肉或十二指肠腺瘤者7例;散发性大肠腺癌组中APC蛋白阴性表达率为43.33%(13/30);正常大肠粘膜组未发现一例APC蛋白阴性表达。结论伴发胃底腺息肉或十二指肠腺瘤的2枚≤结肠腺瘤数目<100枚且APC蛋白表达阴性者可以诊断为AFAP。不伴胃底腺息肉或十二指肠腺瘤的10枚≤结肠腺瘤数目<100枚者,APC蛋白表达阴性只能作为AFAP的辅助诊断,应调查其家族史,排除APC基因体细胞突变情况。APC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不能除外AFAP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APC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全大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15
作者 孙晴 金万炳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5期453-454,共2页
目的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FAP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至2003年进行的11例FAP全大肠切除术,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9例“J”型储袋肛管,2例永久性回肠造口术;11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 目的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FAP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至2003年进行的11例FAP全大肠切除术,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9例“J”型储袋肛管,2例永久性回肠造口术;11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7年(中位数3年)。6个月内患者排便次数4~17次,4例患者需要服用止泻剂,无储袋炎和排便困难。1年后患者排便次数2~9次;1例患者排便困难需要服用泻剂;1例患者术后发现硬纤维瘤再次手术,4例患者回肠储袋中发现腺瘤性息肉行内镜下息肉电灼术;1例癌变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肝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长期生存。结论全大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FAP息肉切除彻底、术后控便能力理想,但是对FAP术后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以发现复发的息肉和其他FAP肠外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大肠切除 肛管吻合术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术后肿瘤复发 排便次数 排便困难 fap 大肠切除术 2003年 回肠造口术 回顾分析 治疗效果 随访时间 再次手术 硬纤维瘤 术后发现 回肠储袋 长期生存 息肉切除 控便能力 肠外表现
下载PDF
腹部无辅助切口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改良手术方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司呈帅 李东正 +7 位作者 杨柳 周欣 朱海涛 关心 仲坚 余东升 蒋谦 王东风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0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预防性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进行改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FA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改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术中游离全结直肠系膜,裸化... 目的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预防性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进行改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FA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改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术中游离全结直肠系膜,裸化直肠至肛提肌平面后闭合器离断直肠,置入保护套经直肠断端拉出全大肠;距离回盲部5 cm离断回肠,于回肠末端置入吻合器钉砧;外翻直肠处理远端直肠息肉;随后行端端吻合。收集并分析患者性别、身高、体重及病理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排便情况。结果4位患者均顺利完成改良NOSES术,行腹腔镜下无辅助切口全结肠加部分直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所有患者顺利康复,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大出血等术后重大并发症。无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距离肛门的距离与排便频率尤其是夜间排便频率有负相关趋向。结论本术式符合无菌无瘤原则,无较大手术后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较好。后期仍需进一步大规模研究证实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排便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排便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