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7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mily as the Cornerstone of Chinese Society
1
《ChinAfrica》 2017年第2期63-63,共1页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as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famil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unit with regards t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Family is the mainstay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hu...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as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famil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unit with regards t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Family is the mainstay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humanism culture and a major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origina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fam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ily as the Cornerstone of Chinese society
下载PDF
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弥合:家庭代际关系的信息功能及其实现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帆 仝秋含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4-81,共8页
功能运行良好的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社会不平等及福利制度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社会和老龄社会叠加的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不平等和数字鸿沟的阻隔,年长一代的信息权力被弱化甚至遭到剥夺。面对功能复杂的智能设备,老年人获... 功能运行良好的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社会不平等及福利制度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社会和老龄社会叠加的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不平等和数字鸿沟的阻隔,年长一代的信息权力被弱化甚至遭到剥夺。面对功能复杂的智能设备,老年人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便被阻断,设备接入后的信息获取、解码与辨别更是老年人面临的难题,而家庭代际支持在帮助老年人克服数字鸿沟和融入信息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基于对19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访谈,结果发现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上的强风险意识与低学习意愿及客观上的设备复杂程度都加深了数字鸿沟;子辈则通过设备操作的教学与替代、信息的分享与解码等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体现了信息社会中家庭代际关系的新福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代际关系 信息社会 数字鸿沟
下载PDF
基于“社-校-家-生”四维的大学生学业预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浩 彭青和 +2 位作者 冯鑫 李欢欢 宋海洋 《高教学刊》 2024年第S01期41-47,共7页
通过回归分析探讨“社-校-家-生”四维影响因素对学业预警机制的相关性,对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421名学生展开调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建立模型后,发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五方面因素分别是家庭、课外... 通过回归分析探讨“社-校-家-生”四维影响因素对学业预警机制的相关性,对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421名学生展开调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建立模型后,发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五方面因素分别是家庭、课外活动、学习基础、人际关系、就业情况。其中,重要性分析中,父母最高文化水平、生活费/月、挂科数目、户籍所在地、担任班委、辅导员联系家长情况排序前六。通过对四维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与交互分析,发现对学业预警影响最为显著的为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且两者不存在交互关系。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学业成绩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其中家庭维度方面主要是生活费/月、户籍所在地起主要作用,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学校维度层面主要是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情况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开展影响较大,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预警 “社-校-家-生”四维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交互作用
下载PDF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4
作者 张铁坚 张立勇 +1 位作者 乔孟涛 魏燕群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4期147-152,共6页
在分析新时代给排水专业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模式与实施途径。具体而言,通过高校劳动育人平台训练大学生从事专业劳动的技能;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通过家... 在分析新时代给排水专业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模式与实施途径。具体而言,通过高校劳动育人平台训练大学生从事专业劳动的技能;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劳动锻炼大学生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通过社会公益劳动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述劳动育人模式在河北农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中,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步促进了相应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学校-企业-家庭-社会 协同育人
下载PDF
我国学校体育协同育人“双循环”推进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
5
作者 何劲鹏 杨伟群 赵家庆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06,共6页
学校体育应是一项国家顶层设计、教育系统组织、学校全力落实、家庭积极参与、社会全面支持的健康教育事业,蕴含着广泛、深厚、持久的协同育人特征。目前学校体育各项改革存在着“无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化”隐忧,阻碍协同育人高质量推... 学校体育应是一项国家顶层设计、教育系统组织、学校全力落实、家庭积极参与、社会全面支持的健康教育事业,蕴含着广泛、深厚、持久的协同育人特征。目前学校体育各项改革存在着“无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化”隐忧,阻碍协同育人高质量推进。研究认为协同育人是教育各方力量彼此契合、相互配合、互相成就的“双循环”动力系统。家校社三方主体间契合关系不紧密、亲和路径不畅通、相互成就意愿不强烈等问题导致教育各方力量难聚合、难释放、难强劲。以增动力、添活力、挖潜力为目标的联盟化、数据化、议事化推进路径,有助于拓展契合渠道、打开协同空间、筑牢协同根基,可以充分释放协同育人机制的聚合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协同育人 双循环 家校社
下载PDF
试论我国古代家庭安全管理思想——以《袁氏世范》为例
6
作者 王瑞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中国古代家庭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入室盗窃、强盗、诱拐儿童等犯罪和火灾、溺水等治安灾害事故。《袁氏世范》以宋代社会为背景讨论了家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宋代家庭应对安全问题的主要力量既包括家庭内部的子弟、婢仆等,还包... 中国古代家庭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入室盗窃、强盗、诱拐儿童等犯罪和火灾、溺水等治安灾害事故。《袁氏世范》以宋代社会为背景讨论了家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宋代家庭应对安全问题的主要力量既包括家庭内部的子弟、婢仆等,还包括家庭外部的庄客(佃客)、邻里等。家庭安全管理在理念上坚持预防为主、保全为先,在措施上采取邻里联防、综合施策。《袁氏世范》中的家庭安全管理思想经过了时代的检验,对当前的家庭和社区安全管理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家庭安全管理 家训:历史犯罪学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社会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侯怀银 宋美霞 《中国校外教育》 2024年第2期34-44,共11页
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旨归发展社会教育,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社会教育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协同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与共享,发挥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社... 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旨归发展社会教育,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社会教育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协同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与共享,发挥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亟须解决以下问题: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定位不准确,社会教育的参与主体不够多元,社会教育管理的行政性与专业性失调,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整合不足。为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社会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效益,需要廓清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定位,激发多主体开展社会教育的动机与活力,从社会互构论出发实现社会教育的正向谐变,并以数字化技术驱动社会教育资源的流通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社会教育 校外教育 大教育
下载PDF
泰伯信仰与明清江南地方社会——基于无锡梅里泰伯庙的考察
8
作者 张金龙 黄伟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5,共12页
明清时期,梅里泰伯庙作为无锡区域性中心道观,逐渐成为地方群体的博弈空间。泰伯信仰能在明清无锡地区贯穿始终,端赖地方家族的鼎力相助和无锡官府的积极引导。明弘治以降,无锡地方家族开始掌握梅里泰伯庙的部分管理权和主持任命权,地... 明清时期,梅里泰伯庙作为无锡区域性中心道观,逐渐成为地方群体的博弈空间。泰伯信仰能在明清无锡地区贯穿始终,端赖地方家族的鼎力相助和无锡官府的积极引导。明弘治以降,无锡地方家族开始掌握梅里泰伯庙的部分管理权和主持任命权,地方家族捐赠的庙产是滋生这些权力的源头所在。基层社会系统和官府公权系统之间因利益共通而产生合作,地方官绅合力推动泰伯信仰儒家化。此举既为响应国家“神道设教”政策,亦为强化其地方特征和增强区域凝聚力,以此提高无锡在江南的地位。在泰伯由无锡地方性神祇成为江南区域性神祇的过程中,泰伯信仰与明清江南地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产生诸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伯信仰 官府 家族 江南社会
下载PDF
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牢笼意象探析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9
作者 张丹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3期196-198,共3页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作品刻画了没落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的悲剧一生,她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日益扭曲的自我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小说中的三个牢笼意象--家庭牢...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作品刻画了没落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的悲剧一生,她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日益扭曲的自我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小说中的三个牢笼意象--家庭牢笼,社会牢笼和艾米丽的自我牢笼--无一不在禁锢并消耗着着艾米丽的身体和灵魂,使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被囚禁者的身份,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家庭牢笼 社会牢笼 自我牢笼
下载PDF
“一人户”社会的兴起与公共政策应对
10
作者 郭庆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7,共8页
“一人户”群体的扩大是一种新的人口现象。随着“一人户”群体的持续增加,“一人户”社会正逐步兴起。“一人户”社会的兴起具有人口驱动、多元构成、传统脱嵌、结构约束、灵活支持等显著特征,同时暗含着较高的脆弱性、风险性和不完整... “一人户”群体的扩大是一种新的人口现象。随着“一人户”群体的持续增加,“一人户”社会正逐步兴起。“一人户”社会的兴起具有人口驱动、多元构成、传统脱嵌、结构约束、灵活支持等显著特征,同时暗含着较高的脆弱性、风险性和不完整性。“一人户”社会的后果和风险已在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等层面显现,给家庭公共政策、社会治理体系带来多重挑战。应对“一人户”群体规模扩大的社会风险,需要构建整体性、有针对性和预防性的公共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人户”社会 独居 单身 人口转变 家庭政策
下载PDF
于“情”于“理”: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危机研究
11
作者 郭慧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1,共8页
应用情理社会理论从照护者角度出发分析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危机的形成与应对。家庭照护是当前老人照护的主导模式,而女性在老人家庭照护者中占七成。个案研究发现,在中国式情理社会中,女性照料者的照护决策、行为和感受取决于“情”“理... 应用情理社会理论从照护者角度出发分析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危机的形成与应对。家庭照护是当前老人照护的主导模式,而女性在老人家庭照护者中占七成。个案研究发现,在中国式情理社会中,女性照料者的照护决策、行为和感受取决于“情”“理”状况;以“情”为核心的联结感决定照护责任承担主观意愿,作为“理”之关键的其他责任重要性决定照护责任承担的客观条件;在联结感强且其他责任较少的情况下,照护承担带来较强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而在其他情况下,照护承担可能为照护者带来较多的压力;同时,“情”和“理”的松动和变化也造成新的照护危机和心理危机。鉴于照护承担意愿和条件多样性,应调整社会政策及相关举措协助、促成或替代女性照护者进行失能老人家庭照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结感 情理社会 失能老人 家庭照护 女性照护者
下载PDF
家国一体: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秩序
12
作者 朱荟 《社会保障评论》 CSSCI 2024年第5期73-90,共18页
老龄社会治理兼具国家力量的制度设计与家庭建设的机制保障,不仅事关家庭的结构变迁或功能弱化的问题,也关乎国家在迈向重度老龄化新国情下的角色定位和职能界定的问题。西方的治理困境及中国的治理实践表明,家国秩序是老龄社会治理的... 老龄社会治理兼具国家力量的制度设计与家庭建设的机制保障,不仅事关家庭的结构变迁或功能弱化的问题,也关乎国家在迈向重度老龄化新国情下的角色定位和职能界定的问题。西方的治理困境及中国的治理实践表明,家国秩序是老龄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如果不理解家庭与国家的秩序关系并予以理顺,将无法有效构建老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复杂性议题,中国老龄社会治理的家国秩序不是西方福利国家在“家庭化、去家庭化或再家庭化”的主观意志,而是在“家国同构”的关系共同体下动态的历史演进。以家国一体为典型特征的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秩序,既是尝试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理论修正,更是面向现代性与人民性的实践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社会治理 家国一体 中国秩序 福利国家
下载PDF
传统慈孝伦理在少子老龄化社会如何转化
13
作者 刘东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20-27,共8页
慈孝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其以亲慈子孝的家庭代际伦理为起点,推而扩之为社会国家的公共伦理,并以亲子天然血缘之情与“天生民而立之君”之道均以“慈幼之”的天道为最高依据,以自然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和聚族、聚业而居的... 慈孝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其以亲慈子孝的家庭代际伦理为起点,推而扩之为社会国家的公共伦理,并以亲子天然血缘之情与“天生民而立之君”之道均以“慈幼之”的天道为最高依据,以自然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和聚族、聚业而居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维系传统中国人代际间亲慈爱子—子敬孝亲的家庭和睦以及君慈惠民—忠君体国的社会稳定秩序。时至今日,慈孝观念和行为仍然是中国家庭伦理的底色,也是国家制定国计民生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但随着少子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出现了家庭主体缺失、多元,以及国家社会的公共伦理层面都面临全方位可持续地承受“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一老一小”慈孝压力的新情况,传统慈孝伦理急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孝伦理 家庭伦理 公共伦理 少子老龄化社会
下载PDF
教育公理视域下个体成人的逻辑、目标与路径
14
作者 蒋己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7-44,共8页
个体成人就是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文化人、社会人,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人的教育是一种成全个人天性、实现个人价值、揭示人之为人本质的教育,具有深刻的教育公理意蕴。个体身上存在着天赋的自然力,通过教育活动,能动地开启... 个体成人就是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文化人、社会人,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人的教育是一种成全个人天性、实现个人价值、揭示人之为人本质的教育,具有深刻的教育公理意蕴。个体身上存在着天赋的自然力,通过教育活动,能动地开启个人智慧,运用反身方式进行自我观照,并按照美的规律构建自己,在环境的中介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人。个体成人的目标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更美好、更高尚、更智慧的自己,不仅追求个体生命的卓越,而且能够真正达成个性解放。个体成人有其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实践路径,实现肉身成人、社会成人、精神成人,最终指向个体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成人 教育公理 家校社协同育人 生命整全
下载PDF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15
作者 李鹏程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4期175-179,共5页
该文聚焦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主要以济南市城区内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得出结论:家庭的体... 该文聚焦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主要以济南市城区内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作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得出结论:家庭的体育认知态度与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呈正相关;家庭的体育认知态度与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态度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这也说明了家庭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样,社会与学校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培养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目前,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作用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三方并未建立明确的培养机制,责、权不明的情况频频出现;三方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而是各自为营,不能很好地发挥出三方协同的优秀效果等。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在三方协同作用下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校教学 社会 青少年体质健康 协同作用 回归分析
下载PDF
隋唐河东地方家族变迁略探——以襄垣浩喆家族为例
16
作者 张葳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150-159,共10页
根据近年考古发现及石刻文献探讨北朝至隋唐潞州襄垣浩喆家族的兴衰变迁史,发现目前出土的五方浩喆家族墓志中书写的其先祖及本人官职真伪参半,其中一些较为显赫的官职多为其家族成员为炫耀家族政治地位而编造,他们实际上主要在潞州襄... 根据近年考古发现及石刻文献探讨北朝至隋唐潞州襄垣浩喆家族的兴衰变迁史,发现目前出土的五方浩喆家族墓志中书写的其先祖及本人官职真伪参半,其中一些较为显赫的官职多为其家族成员为炫耀家族政治地位而编造,他们实际上主要在潞州襄垣本地任职,以州、县僚佐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没有实职的版授官。这类官职虽然在中央官僚体系中微不足道,却为其家族在地方上积累了一定的政治资源,使他们成为襄垣地方较有势力的家族。然而其家族在文化方面的素养不高,在九品中正制取消之后,他们无法通过参加科举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其势力范围只能局限于潞州襄垣本地,难有向上发展的机会,导致其家族历史随墓志记载至唐中宗时期戛然而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家族入唐以后在政治上并未取得突破性发展。虽然有证据表明唐宋时期潞州地区仍有不少浩氏聚居于此,但似乎再未有类似于浩喆家族的地方家族出现。以浩喆家族作为考察对象,从不同视角探讨隋唐废止乡长对地方家族及地方社会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隋唐乡里制度的改变导致地方家族难以有上升空间,地方社会也因此在政治方面表现得更具限制性、封闭性,这是造成中晚唐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乡长 地方社会 地方家族 潞州 襄垣 浩氏 墓志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势研判、关键挑战与政策路径--基于中国东中西部21省919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薛二勇 张俊姣 李健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在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科学教育师资薄弱、协同运行机制缺失,家庭科学教育的认知、能力、资源有待改进,社会科学教育布局、联动和共享机制不健全,科学教育多主体协同组织、机制、动力缺失,其制约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这迫切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建立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组织机制、建立科学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制度、建立标准化的科学教师专兼职聘任制度、建立家校社开展科学教育资源拓展机制、建立多元主体互促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科学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强国
下载PDF
中国育龄人群个体、家庭及社会因素对不同阶段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王茜 刘晨曦 +1 位作者 吴一波 高红霞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40,共14页
基于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2022年数据,研究构建了广义有序Logistic模型,探索个体、家庭、社会多层因素对不同阶段(一孩、二孩、三孩)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个人心理因素显著影响各个阶段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其中... 基于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2022年数据,研究构建了广义有序Logistic模型,探索个体、家庭、社会多层因素对不同阶段(一孩、二孩、三孩)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个人心理因素显著影响各个阶段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其中,外向性、宜人性、认真性人格特征总体促进生育意愿提高,而开放性、神经质人格总体抑制生育意愿。(2)育龄人群更高的感知孤独感和更高的自我效能水平与更高的三孩生育意愿显著相关,而其感知社会支持水平仅与一孩、二孩生育意愿相关。结果提示,社会支持可以缓解育龄人群对于一孩、二孩的生育成本,但三孩更多由个体心理和信念相关因素决定。(3)除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外,良好的家庭沟通会显著促进育龄人群多孩(二孩、三孩)的生育意愿,而较高的家庭健康水平可能预示家庭多孩生育机会成本的上升,从而抑制其生育意愿。(4)在考虑个体和家庭因素后,社会层面的住房、医疗成本主要影响二孩和三孩生育意愿,对于一孩的生育意愿影响有限。研究结果提示,个体心理健康和家庭特征对各个阶段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阶段,生育政策的干预重点应有所区别,对于还未生育一孩的人群应重点关注其心理和家庭相关特征因素,对于多孩生育人群应同时考虑社会环境带来的成本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意愿 心理特征 家庭功能 个体-家庭-社会模型 广义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
下载PDF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困境及突破——以昌吉州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磊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第3期60-63,共4页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方面,更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文章以昌吉州为例,在对昌吉州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主体...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方面,更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文章以昌吉州为例,在对昌吉州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主体不突出、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从机构布局、分类施训和促进终身教育发展等角度,探索按政府整体指导、家庭主体责任、学校主导作用,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及模式,从理论和现实上更好地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校社 协同育人 机制及模式 研究
下载PDF
“协同育人”视角下社会教育发展的探赜:意蕴、困境与路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瑞芳 《终身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59-65,共7页
校家社协同育人已成为共识和趋势,意味着教育从学校和家庭外溢到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作为联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社会教育是重要的育人力量,其发展以“大教育观”为核心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践育人”为内在属性;... 校家社协同育人已成为共识和趋势,意味着教育从学校和家庭外溢到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作为联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社会教育是重要的育人力量,其发展以“大教育观”为核心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践育人”为内在属性;具有“重构育人格局,促进个体整全性发展”的本体价值和“迈向美好生活,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衍生价值。然而,社会教育发展面临“内部混杂,外部断裂”的困境,未来应促进社会教育“内部完善”并形成“内外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家社协同育人 社会教育 全面发展 学习型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