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ural Minority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A Case Study of Kasidawen in Heishui County,Aba Prefecture of Sichuan
1
作者 代俐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7期79-83,共5页
Researche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re introduced,and market gap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uralminority areas of China were proposed.On the basis o... Researche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re introduced,and market gap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uralminority areas of China were proposed.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about Kasidawen in Heishui County the author participated in,a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an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were concluded:tourists having only limited knowledge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of Kasidawen;multilayered demands of tourist marke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 whole is not widely-known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publicity;tourists preferring tourism products that they participated in.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ishui County were summarized as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Kasidawen-base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was proposed to change its present condition of "having only natural landscapes but no cultural connotation",and improve the cultural taste and lev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ishui County,by arranging cultural functions and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facilities,and taking other types of resources as the supplement,useful theoretical references were given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minority areas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INORITY areas rural tourism
下载PDF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Qiandongnan Prefecture
2
作者 Wen ZHOU Dafeng PE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9年第12期50-56,61,共8页
The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preliminary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of Qian... The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preliminary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of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es the main contents of Qiandongnan Prefecture’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from the aspects of key point( rural industries),assisting forces( ethnic culture and folklore industry)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human resources),and proposes tha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an be implemented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rough consolidating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culture to realize simultaneous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rural culture,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and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rural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MINORITY area Industry TALENT culture Qiandongnan Prefecture
下载PDF
Analysis of Rural Landscape Cultural Types in Mudanjiang City
3
作者 冯歆 孟祥庄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6期27-29,共3页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economy,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life standard and dramatic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aper has pointed out that rural area has lost its feature gradually and rural la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economy,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life standard and dramatic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aper has pointed out that rural area has lost its feature gradually and rural landscape appears to be fuzzy. In view of this, survey and analysi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rural landscape cultural types and features of Mudanjiang City, laying a foundation to the exploration and effective expression of rural landscape culture of Mudanjiang City dur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ural landscape. It hopes to protect original rural landscape connotation and regional feature, make it better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area LANDSCAPE culturAL TYPE Mudanjiang
下载PD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4
作者 Shiwen ZHU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3期85-88,共4页
Strengthening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is the demand for promoting rural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on of... Strengthening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is the demand for promoting rural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on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countrysid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beset with many problems:( 1) unbalance in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2) mistaken ideas in understanding;( 3) negativ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4) negative effect of market economy;( 5)rural education is backward,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free from r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In line with these problems,it comes up with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1) bring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into full play;( 2) carrying forward excellent ethnic cultural tradition and learning all outstanding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3) enhancing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energetically 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reinforcing rural democratic and legal construction,and guiding farmers to set up socialist democratic and legal awareness;( 5) stimulating cultural subject awareness of farmers and enhancing their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 6) cultivating personnel and bringing up a qualified rural cultural backbone t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areas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的时代意蕴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帆 杜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6-141,共6页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撑。乡村文化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引领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工具”双重意蕴,...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撑。乡村文化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引领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工具”双重意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力抓手。当前,乡村文化治理愈发成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治理 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 “三农”
下载PDF
新内生理论下县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贾娟 《图书馆》 CSSCI 2024年第4期9-14,共6页
将外部支持与乡村内部自觉有机结合,采用内外共生、上下联动的新内生发展是现阶段推动中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在新内生理论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强调从整体发展视角,立足乡村资源和需求,通过乡村与... 将外部支持与乡村内部自觉有机结合,采用内外共生、上下联动的新内生发展是现阶段推动中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在新内生理论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强调从整体发展视角,立足乡村资源和需求,通过乡村与外部的互动联结、资源整合、改革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文章深度解构入选国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汉阴模式,认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欲打破乡村文化自觉意识淡薄、整合性欠缺、创新动力不足的新内生困境,离不开以县政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整体谋划与统筹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乡村自治组织及其组织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以“文化+”为思路的资源整合逻辑及技术引领、规则协同下的多维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内生理论 公共文化服务 高质量发展 县域乡村
下载PDF
文旅融合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究
7
作者 李杰 刘丽娜 车洁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5-39,共5页
文旅融合通过文化挖掘、旅游利用、城乡流动的方式,在要素增值、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机制下,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民族地区要立足优势资源,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切实抓手,强化主体共治、产业集聚、市场配置、科技创新... 文旅融合通过文化挖掘、旅游利用、城乡流动的方式,在要素增值、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机制下,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民族地区要立足优势资源,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切实抓手,强化主体共治、产业集聚、市场配置、科技创新等,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多功能价值,进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困境与路径
8
作者 赵小波 吴昌思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铸魂工程,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促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铸魂工程,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促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文化根基。当前,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冲击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振兴主体流失与缺位、价值认同消减与式微、发展空间萎缩与衰退、治理机制僵硬与缺失的现实困境。对此,需要通过加强人才培育,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根基;激发乡土情怀,不断培育农民乡村文化认同;坚守文化根脉,切实捍卫乡村文化生存空间;提升治理能力,强化乡村文化治理协同联动等实践路径来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梗阻,以中国式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文化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载PDF
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于乡村文化复兴的视角
9
作者 范玉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共12页
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中,乡村文化经由时代驱动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现代文化形态的乡村文化生成了新形态的文化生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在多重视域融合中形构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现... 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中,乡村文化经由时代驱动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现代文化形态的乡村文化生成了新形态的文化生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在多重视域融合中形构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现代文明视野,成为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引导力量,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促进力量。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化同样要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即乡村文化复兴不能独立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外,其同样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战场之一,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文化形态为乡村振兴铸魂,在凝神聚魂中增强村民的精气神,实现人的现代化与产业现代化,促使村民拥有内在的精神自主意识,在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中明确发展方向,乡村文化才能成为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支撑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复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文化形态
下载PDF
科学文化数字化与乡村振兴
10
作者 周立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1,共8页
科学文化数字化能够深化科普工作,大大提升记录、保存、展示文化的效能,起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作用,并能展现文化活态,让受众身临其境。数字中国建设中的科学文化数字化,使科学文化进一步发挥好科普的工具性和价值性作用,通过科... 科学文化数字化能够深化科普工作,大大提升记录、保存、展示文化的效能,起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作用,并能展现文化活态,让受众身临其境。数字中国建设中的科学文化数字化,使科学文化进一步发挥好科普的工具性和价值性作用,通过科学文化数字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可以推动数字时代的产业振兴,完善社区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科学文化 科普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载PDF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11
作者 王安平 黄雨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6-22,共7页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两者紧密相连,乡风文明彰显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乡风文明体现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华农耕文化、转变乡村居...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两者紧密相连,乡风文明彰显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乡风文明体现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华农耕文化、转变乡村居民生活思想等新的拓展内涵。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根基,为其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为其凝聚团结的力量;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为其增添精神动力。因此,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以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守住“原汁原味”的乡村和留住那份诚挚的乡愁,赋能乡村特色产业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经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岭南乡村居民中医药文化认知需求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道科普调研的思考
12
作者 张东淑 陈新熊 +3 位作者 黄稚茜 刘泽鹏 苏华美 刘叔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1期193-196,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岭南乡村作为中医药文化根植的沃土,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反映农村居民在中医药文化背景、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现状与问题的缩影。为全面了解当前中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岭南乡村作为中医药文化根植的沃土,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反映农村居民在中医药文化背景、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现状与问题的缩影。为全面了解当前中医药文化认知需求现状,发掘其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成因,提升中医药基层科普的活力与发展前景,该项目组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知识竞赛、深度访谈,对岭南地区的中医药文化乡村传承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居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较低,而需求度较高。文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乡村 中医药文化 科普 调查研究
下载PDF
居民视角下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估与优化--以浙江四十里河河谷为例
13
作者 张诗阳 邹宜孜 +1 位作者 姚思丹 曹旭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458-9469,共12页
阐明乡村地区居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感知特征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对于支撑乡村环境品质和居民福祉的可持续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以浙江四十里河河谷为对象,将支付意愿法与PPGIS相结合,并利用MaxEnt模型开展乡村地区的生态系统文化... 阐明乡村地区居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感知特征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对于支撑乡村环境品质和居民福祉的可持续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以浙江四十里河河谷为对象,将支付意愿法与PPGIS相结合,并利用MaxEnt模型开展乡村地区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居民对休闲娱乐、美学、历史文化的需求较高,年龄与居住环境特征会进一步影响居民的偏好。(2)丰惠古镇所在的乡镇中心区、通明闸以南乡野片区、四明湖畔的东明山景区以及红色资源丰富的横坎头村是区域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热点,而生态系统负面文化影响则多分布于乡镇、村落集中建设片区内部和部分景区、采石场区域。(3)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影响最大的是距文保单位和景区的距离,其他还包括距河渠、湖泊、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距离,以及高程和人造地表、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负面文化影响紧密相关的则是距文保单位、景区以及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距离。(4)研究结合居民偏好和MaxEnt制图结果,提出划定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高值保护区与潜力提升区的方法,以支撑3类空间优化策略的针对性实施。研究能够为乡镇级小尺度乡村地区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估及其规划应用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MaxEnt模型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 价值评估 乡村地区
下载PDF
我国农村文化养老的历史传承、现实逻辑和未来趋势
14
作者 方爱清 黎丽苇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9-33,共5页
“文化养老”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一种实现方式。在农村,文化养老的实践以孝道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宗族文化和村落共同体等要素为传承基础。农村文化养老的需求受到社会变迁与转型、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养老”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一种实现方式。在农村,文化养老的实践以孝道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宗族文化和村落共同体等要素为传承基础。农村文化养老的需求受到社会变迁与转型、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在孝道观念迭代、民俗文化常态化融入、传统艺术与时俱进、宗族文化现代化以及村落共同体维系力量弱化的现实逻辑下,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才和文化资源融合的方向转变、从邻里互助关爱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转变、从单一分散活动向多元焕新活动的转变、从传统居家养老向社区智慧养老的转变、从传统照顾向综合多元服务的转变,将是我国农村文化养老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文化养老 历史传承 现实逻辑 未来趋势
下载PDF
乡村民俗文化影响下的特色民宿空间设计研究
15
作者 孙迟 刘萌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64-266,共3页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业空前繁荣。以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为主的特色民宿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新亮点。在特色民宿空间设计中运用乡村民俗文化元素,可以为其注入新鲜活力。文章通过对...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业空前繁荣。以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为主的特色民宿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新亮点。在特色民宿空间设计中运用乡村民俗文化元素,可以为其注入新鲜活力。文章通过对目前特色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相关案例进而总结出合理的设计策略,将乡村民俗文化和特色民宿发展有机结合,以期为今后的特色民宿空间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民俗文化 特色民宿 空间设计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城郊型乡村景观更新设计
16
作者 郑侃 贺海芳 高嘉伟 《丝网印刷》 2024年第22期79-81,共3页
围绕城郊型乡村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景观更新策略,以南昌县城郊乡村为例提出挖掘在地文化、乡愁记忆、民风民俗等景观设计要素,总结可借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城郊型乡村 景观更新设计
下载PDF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17
作者 刘香玲 何平荣 《广西农学报》 2024年第4期77-83,共7页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革命老区的优势资源,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和美乡村、促进农村基层治理、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是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优先重要途径。当前,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仍存在着...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革命老区的优势资源,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和美乡村、促进农村基层治理、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是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优先重要途径。当前,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仍存在着开发利用形式单一、基础配套设施亟需提升、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等现实困境。为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结合,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形成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互动促进的新局面,需要从持续优化顶层设计、高效整合资源、突出规范引领、发挥基层多元主体合力等方面着手,把红色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优势,最大效能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乡村振兴 革命老区 赋能
下载PDF
地方性与现代性: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
18
作者 王敏 宋祥 《园林》 2024年第5期4-14,共11页
人居环境“地方性”侧重立足本土特质的空间表达,“现代性”倾向立足功能主义的空间表达,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基于“地方性”与“现代性”辩证统一的视角,评析1984–2023年国内有关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研究进展... 人居环境“地方性”侧重立足本土特质的空间表达,“现代性”倾向立足功能主义的空间表达,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基于“地方性”与“现代性”辩证统一的视角,评析1984–2023年国内有关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研究进展。基于筛选获得的498篇有效文献,首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识别出研究热点方向,包括景观空间形态认知、演变认知、价值认知、机制认知以及景观文脉传承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共6个方面。在进一步分析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分别评述各个热点方向的研究内容进展,并针对研究局限提出5点研究展望,分别是构建景观空间形态认知框架、扩展景观空间演变研究内容、探索景观空间多元价值评价体系、重视景观空间机制“过程”研究,以及搭接文脉传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桥梁。以期能为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特征 地方性 文脉传承 研究评述 江南水网乡村
下载PDF
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立足“三农”情怀教育
19
作者 杨逢玉 刘楠楠 杨帆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8期116-121,共6页
通过阐述高职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中“三农”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类课程培养师生热爱“三农”教育现状,解释挖掘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的缘由,通过在园林植物类课程中融入农耕文化的教... 通过阐述高职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中“三农”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类课程培养师生热爱“三农”教育现状,解释挖掘植物诗词中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的缘由,通过在园林植物类课程中融入农耕文化的教学设计思路视角,用4个典型教学案例详细介绍农耕文化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并总结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效果和意义,通过农耕文化融入园林植物类课程教法改革实施探索,让学生更好理解园林植物类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热爱“三农”情怀,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教育者“三农”情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给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课堂专业知识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热爱“三农”,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诗词农耕文化的同时愿意建设新农村,对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专业优势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三农”情怀教育 园林植物类课程 植物诗词 农耕文化
下载PDF
数字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基于技术-制度-文化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7
20
作者 钟葳 梁丽芝 张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数字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又是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创新手段。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技术、制度、文化始终与乡村治理同频共振,三者沿着技术破局——制度调适——文化引领的承续关系引领乡村治理的现实走向。研究发现,... 数字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又是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创新手段。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技术、制度、文化始终与乡村治理同频共振,三者沿着技术破局——制度调适——文化引领的承续关系引领乡村治理的现实走向。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过程,重构了乡村治理的内容与形式,在制度体系、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积累了数字治理的现实基础;然而,监管缺位与情法两难、文化断层与认同淡化、硬件落后与软件互斥等制度、文化与技术层面的现实困境,弱化了数字乡村治理的法治、德治与自治环境,影响了数字乡村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治理仍存在较大的张力。基于此,提出数字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双重保障,扎实乡村数字治理的法治保障;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与认同,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文化环境;硬件接入与软件平台同步建设,夯实数字乡村治理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数字治理 数字技术 乡村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