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焱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61,共5页
本文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醒世姻缘传》中的各种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并结合近代汉语史上各种正反疑问句形式的兴衰,探求了明清之季“VP不曾”以及“VP没(有)”这两种正反疑问句内在更替的原因。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疑问句 “VP不曾” “VP没有” 句法
下载PDF
“弦歌”、“反琴”辨证——驳《孔子“弦歌”别解》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虹霞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0-146,共7页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处非指孔子同一时刻既弦歌又鼓琴,而是综述之义,是弦歌、弹琴活动的合称,其关于孔子弦歌与鼓琴、槁歌与弦歌的记述也不构成排斥性的矛盾或否定。孔子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弹琴一边咏唱,且处陈蔡之围时如此弦歌更显他沉着镇定的心灵境界及乐以象德的情怀。司马迁关于孔子"弦歌"的记载不是来自《庄子》而是来自《孔子家语》等,《庄子》的典故不可信,司马迁也视之为"寓言"而不信。《墨子》中的诵、弦、歌、舞三百如《毛诗传》中的诵、弦、歌、舞,实是指音乐表演方式而非指诗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歌 孔子 庄子 清唱 (返) 乐教 德性
下载PDF
“正反同词”文字学研究举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洪飏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99-102,共4页
本文以《说文解字》和古文字中所提供的字形资料为线索,举例研究了古汉语中“正反同词”现象,考察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 同词 文字学举例 成因
下载PDF
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与《四部丛刊》本《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反切的差异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子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本文参考10部宋代韵书,对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和《四部丛刊》本《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反切的差异进行考察,断定真福寺藏本反切有误者15例,《四部丛刊》本反切有误者17例。尤其对两种本子反映宋代实际语音演变11例切语的分析,证明... 本文参考10部宋代韵书,对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和《四部丛刊》本《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反切的差异进行考察,断定真福寺藏本反切有误者15例,《四部丛刊》本反切有误者17例。尤其对两种本子反映宋代实际语音演变11例切语的分析,证明居于强势的口语音系对保守性很大的《礼部韵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拨正了前人认为"《礼部韵略》对音韵学研究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误解,为宋代语音史研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信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福寺藏本 《四部丛刊》本 切差异 语音演变
下载PDF
“变”有“呕吐”义探因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家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2-15,共4页
表"呕吐"的"变"是"■"的音借字,"■"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 表"呕吐"的"变"是"■"的音借字,"■"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的"呕吐"义当是反胃恶心引申而来。对谭代龙和王绍峰二先生对"变"表"呕吐"义的词义引申理据分析作了适当辨正,指出二君皆是惑于"变"的字形而导致词义探因失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吐 [疒] 探因
下载PDF
从古代习俗看词义训释 被引量:4
6
作者 汪少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80,共4页
本文试以涉及婚姻、生育二例,谈谈古代习俗对于词语训释的价值。一是不熟悉习俗导致训释不得要领,《触龙说赵太后》“必勿使反”的“反”特指休弃,“持其踵”是亲迎之际赵太后给女儿穿屦的动作;二是根据习俗纠正注释错误,《勾践灭吴》... 本文试以涉及婚姻、生育二例,谈谈古代习俗对于词语训释的价值。一是不熟悉习俗导致训释不得要领,《触龙说赵太后》“必勿使反”的“反”特指休弃,“持其踵”是亲迎之际赵太后给女儿穿屦的动作;二是根据习俗纠正注释错误,《勾践灭吴》“生三人、生二人”不能释为“一胎生三个婴儿、一胎生两个婴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习俗 词义训释 注释 “持其踵”“必勿使”“生三人”
下载PDF
动量词“番”探源 被引量:1
7
作者 姚伟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4期185-188,共4页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q...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反(返)"的通假字,专门用来称量对答回合数。隋唐以后,可能由于避讳及追求更准确的语言表达的原因,"番"逐渐替代了"反(返)",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专用动量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词 (返)
下载PDF
也说“反而” 被引量:5
8
作者 邹哲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1,共3页
马真对"反而"一词语法意义的描述比较深刻而全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由[A意]、[B意]、[C意]、[D意]构成的语义背景中,[B意]与[D意]具有反义关系,[C意]是对[B意]的否定。借此相互之间的语义分析,可以验证包含"反而&qu... 马真对"反而"一词语法意义的描述比较深刻而全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由[A意]、[B意]、[C意]、[D意]构成的语义背景中,[B意]与[D意]具有反义关系,[C意]是对[B意]的否定。借此相互之间的语义分析,可以验证包含"反而"句的正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背景 语义分析
原文传递
《孟子》“蓋亦反其本矣”歧説綜考
9
作者 李玉平 趙潔潔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21年第2期119-131,共13页
關於《孟子》"蓋亦反其本矣"的理解,當前的流行意見並不能反映孟子文意本真。結合虛詞"亦"的用法、《孟子》語勢和用語習慣、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用例、前代注釋文本等多角度綜合考察,句義仍應遵從東漢趙岐、宋孫奭... 關於《孟子》"蓋亦反其本矣"的理解,當前的流行意見並不能反映孟子文意本真。結合虛詞"亦"的用法、《孟子》語勢和用語習慣、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用例、前代注釋文本等多角度綜合考察,句義仍應遵從東漢趙岐、宋孫奭、宋朱熹等的傳統理解。句中的"蓋"是帶揣測之意的"發語辭",可譯爲"大概,應當、還是",即承襲上文,發表議論和看法,引出的句子爲帶有揣測意味的陳述語氣。此"蓋"與下文"則盍反其本矣"中的"盍"用法不同,"盍"義當爲"何不","盍……矣"屬於帶有反問語氣的動態陳述句,先秦常用於提出建議。"蓋亦"可與語氣詞"焉""也""矣"等搭配使用,文獻用例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