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and far-field effect of gravity perturbation before earthquake 被引量:1
1
作者 强建科 鲁凯 +4 位作者 张钱江 满开峰 李俊营 毛先成 赖健清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1-9,188,共10页
We used high-pass filtering and the Fourier transform to analyze tidal gravity data prior to five earthquakes from four superconducting gravity stations around the world. A stable gravitational perturbation signal is ... We used high-pass filtering and the Fourier transform to analyze tidal gravity data prior to five earthquakes from four superconducting gravity stations around the world. A stable gravitational perturbation signal is received within a few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s. The gravitational perturbation signal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 2008 has main frequency of 0.1–0.3 Hz, and the other four have frequency bands of 0.12-0.17 Hz and 0.06-0.085 Hz. For earthquakes in continental and oceanic plate fault zones, gravity anomalies often appear on the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s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whereas the stations near the epicenter record small or no anomal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kind of gravitational perturbation signals correlate with earthquake occurrence, making them potentially useful earthquake predictors. The far-field effect of the gravitational perturbation signals may reveal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of the Earth’s tectonic plates. However, owing t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gravity tide stations, the results need to be further confirm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pre-seismic gravity perturbation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far-field effect
下载PDF
Preliminary result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for the Lushan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Gengshang Zhu Zhenguo Zhang +2 位作者 Jian Wen Wei Zhang Xiaofei Chen 《Earthquake Science》 2013年第3期191-197,共7页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Lushan County on 20 April, 2013 caused heavy casualty and economic los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 seismic energy propagates during this earthquake and how it causes the seismic haz- ar...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Lushan County on 20 April, 2013 caused heavy casualty and economic los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 seismic energy propagates during this earthquake and how it causes the seismic haz- ard, we simulated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s from a rep- resentative kinematic source model by Zhang et al. (Chin J Geophys 56(4):1408-1411, 2013) for this earthquake. To include the topographic effects, we used the curved grids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by Zhang and Chen (Geophys J Int 167(1):337-353, 2006), Zhang et al. (Geophys J Int 190(1):358-378, 2012) to implement the simul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seismic energy con- centrated in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the vicinal Sichuan Basin, causing the XI and VII degree intensity. Due to the strong topographic effects of the mountain, the seismic intensity in the border area across the northeastern of Boxing County to the Lushan County also reached IX degree. Moreover,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caused the amplifications of ground shaking at the moun- tain ridge, which is easy to cause landslides. These results are quite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 occurred also in a strong topographic mountai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strong groundmotion Topographic effects Seismic intensity
下载PDF
Response spectrum of seismic design code for zones lack of near-fault strong earthquake records
3
作者 李新乐 窦慧娟 +1 位作者 朱晞 孙建刚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4期447-453,共7页
It was shown from the study on the recently near-fault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hat the near-fault effects were seldom considered in the existing Chinese seismic code. Referring to the UBC97 design concept for near-... It was shown from the study on the recently near-fault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hat the near-fault effects were seldom considered in the existing Chinese seismic code. Referring to the UBC97 design concept for near-fault factors, based on the collected world-widely free-site records of near-fault earthquakes ground motions classified by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site condition,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expressions of the acceleration spectrum demand at the key points within the long period and moderate period were established in term of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the site condition. Furthermore, the near-fault factors' expressions about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the fault distance were deduced for the area lack of near-fault strong earthquake records. Based on the current Chinese Building Seismic Design Code, the near-fault effect factors and the modified design spectral curves, which were valuable for the seismic design, were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fault strong earthquake records spectral demand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 near-fault effect factor
下载PDF
Analysis of Digital Strong Motion Records of the M_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by the Network of Shaanxi Province
4
作者 Xu Yang Luo Cijian +3 位作者 Li Xiaojun Liu Yanchun Su Zhongzheng Shu Youl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Records of the May 12, 2008 Ms8.0 Wenchuan, Sichuan, earthquake from 27 stations of Shaanxi Digital Strong Motion Network are processed and analyzed, including baseline adjustment of acceleration traces, filtering, an... Records of the May 12, 2008 Ms8.0 Wenchuan, Sichuan, earthquake from 27 stations of Shaanxi Digital Strong Motion Network are processed and analyzed, including baseline adjustment of acceleration traces, filtering, and calculations of velocities, displacements a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rection energy radiation of the large earthquake and horizontal inhomogeneous medium along the wave traveling path might both have some effect on the scattering degree of the attenuation of PGAH, besides influence of local site conditions. For the same intensity, the ratios of PGA/PGV are commonly small, on average about 5, which indicates that long period components are rich in ground motion. Intensities for most sites of the stations are within V -VII. The larger one among PGAE-W and PGAN-S is quite close to their PGAH, which is less than 10 % in relative deviation. The dominated waves are surface waves. The thicker the soil overburden is, the stronger the surface wave will be and the longer the shaking will last. Local site conditions have strong effects on ground motion, especially those of thick sediment filled-in basins, as they can significantly amplify long-period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motion record M8.0 Wenchuan earthquake Site effects Long-periodground motion SHAANXI
下载PDF
青藏高原1990年以来的M_W≥6.5强震事件及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中海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0-24,共15页
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作用下的强震活动特点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统计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1900年以来的M≥6.0强震活动发现,青藏高原自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大地震以来正处于新... 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作用下的强震活动特点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统计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1900年以来的M≥6.0强震活动发现,青藏高原自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大地震以来正处于新一轮相对缓慢的地震能释放期,但1990年以来的强震发生率和地震释放能显示出逐步增高趋势,并可能预示下一轮地震能快速释放期的临近。活动构造体系控震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中的“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构成了1990年以来新一轮M_W≥6.5强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尤其是其中的巴颜喀拉挤出构造单元的强震活动最为显著,指示其目前正处于构造活跃状态,而且这一状态可能仍将持续。综合研究认为,在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分析中,充分认识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判断区域未来强震时空迁移过程及最可能出现的构造部位。考虑到当前强震活动过程中,青藏高原“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仍会持续,需要重点关注挤出块体边界上3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阿尔金—祁连—海原断裂系、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未来强震危险性,其次是断块内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 强震事件 巴颜喀拉断块 构造体系控震效应
下载PDF
多工作面连续开采地表沉陷与强矿震联动响应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广超 张广有 +5 位作者 周广磊 张照允 吕凯 尹茂胜 闫宪洋 李振国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深部矿井多工作面大空间开采导致大能量强矿震事件频发,同时地表伴随剧烈的下沉变形,掌握具体地层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强矿震时空分布响应规律对于深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控意义重大。以兖州矿区东滩煤矿63_(上)04,63_(上)05,63_(上)06工作面... 深部矿井多工作面大空间开采导致大能量强矿震事件频发,同时地表伴随剧烈的下沉变形,掌握具体地层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强矿震时空分布响应规律对于深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控意义重大。以兖州矿区东滩煤矿63_(上)04,63_(上)05,63_(上)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关键层理论与复合破断原理,对东滩煤矿复杂地层进行了科学划分,现场实测了深井厚硬岩层下多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降规律及强矿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多工作面连续开采下关键层组运移演化规律,揭示了关键层组破断演化、地表沉陷规律与大能量强矿震分布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东滩煤矿六采区地层可以划分出4个关键层组,每个关键层组包含一层关键层和若干坚硬岩层,相比单一关键层,关键层组发生复合破断时的矿震能量更高、破断步距更大,对上覆岩层的运移及地表下沉影响也更为突出。(2)地表沉陷观测结果显示,63_(上)04,63_(上)05工作面开采结束,地表下沉系数分别为0.189,0.458;63上06工作面当前已开采808.29 m,地表下沉系数为0.492,受多关键层组地质赋存特征影响,东滩煤矿六采区地表下沉系数远小于兖州矿区其他矿井平均地表下沉系数(0.75~0.85),地表未达到充分采动,下沉趋势为:无明显下沉–下沉空间显著–下沉空间逐渐增大。(3)矿震监测结果显示,63上04工作面开采时,大能量强矿震事件主要集中在低位关键层组Ⅰ,Ⅱ层位,随着多工作面连续开采,大能量强矿震逐渐向高位转移,逐渐集中至关键层组Ⅱ,Ⅲ层位。(4)由地表沉陷及大能量强矿震实测数据可知,东滩煤矿六采区多工作面连续开采下关键层组复合破断覆岩结构呈“断悬”结构–“铰接”结构交替上升,逐层演化过程验证了覆岩运动、地表沉陷及大能量强矿震3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研究成果可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多关键层组复合破断研究及大能量强矿震预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层组 复合破断 强矿震 地表沉陷 覆岩运移 联动效应
下载PDF
三峡大坝巴东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与强震监测比对研究
7
作者 童广勤 梁辉 +3 位作者 耿峻 涂劲 张弛 秦维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在混凝土坝抗震研究中,大坝强震监测与数值模拟的成果相互比对验证分析对于认识大坝抗震特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地震波动反应分析方法,将三峡大坝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的实测自由场强震记录作为输入,开展了不同阻尼比下的... 在混凝土坝抗震研究中,大坝强震监测与数值模拟的成果相互比对验证分析对于认识大坝抗震特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地震波动反应分析方法,将三峡大坝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的实测自由场强震记录作为输入,开展了不同阻尼比下的大坝地震反应分析,将不同阻尼比下的成果与泄2#坝段坝体不同高程的实际强震监测记录进行比对和分析,一方面证明了考虑辐射阻尼作用的地震波动分析方法能够合理反映大坝的地震响应,另一方面结果也表明对于远小于设计地震水平的较小地震动输入,混凝土坝结构体系的阻尼比应取为5%以下的较小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监测记录 地震动力响应 三峡大坝 巴东地震 辐射阻尼作用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强地面运动三要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8
作者 任叶飞 温瑞智 +1 位作者 周宝峰 黄旭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36-1846,共11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境内发生M_s7.0级地震,地震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震中最大烈度IX.地震发生后,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网络和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网络分别获得了114组和63组3分量强震动记录.记录得出在近场加速度幅...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境内发生M_s7.0级地震,地震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震中最大烈度IX.地震发生后,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网络和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网络分别获得了114组和63组3分量强震动记录.记录得出在近场加速度幅值较高,与汶川地震峰值相当,然而震害却不严重.本文介绍了这些记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地震动三要素(幅值、持时、频谱)特征以及对建筑物结构的潜在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PGA(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我国常用的霍俊荣地震动预测方程较一致,高于即将颁布的第五代区划图中使用的预测方程;PGV(地震动峰值速度)与第五代区划图中使用的预测方程基本一致;Significant持时和Bracketed持时高于全球经验预测方程,且Bracketed持时衰减显著慢于全球平均水平;典型11个幅值较大记录的5%阻尼比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周期都在0.1~0.2 s范围内,且谱值远高于规范设计谱,但在周期0.3 s之后迅速下降至设计谱以下;芦山地震地震动PGV值较小以及对应我国中小城市和城镇主要建筑物的结构自振周期范围(0.3~1 s)内加速度反应谱远低于规范设计谱,可用于解释其震害相对较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强地面运动 幅值 持时 反应谱 震害影响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四川及邻区数字强震台网记录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荣军 赖敏 +4 位作者 余桦 龙承厚 王世元 亢川川 梁明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50-1858,共9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是龙门山构造带逆冲–右旋错动的结果,四川数字强震台网共获取133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结合陕西、甘肃部分台站观测结果,根据原始记录绘制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呈长轴为NE方向的不规则椭圆形,与地震影响烈...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是龙门山构造带逆冲–右旋错动的结果,四川数字强震台网共获取133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结合陕西、甘肃部分台站观测结果,根据原始记录绘制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呈长轴为NE方向的不规则椭圆形,与地震影响烈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效应和断层上盘效应,即沿破裂传播的NE方向加速度峰值衰减显著慢于SW方向;而处于断层NW上盘的地震动峰值衰减明显慢于SE下盘,出现系统性偏高现象,且在发震断裂的映秀—北川段更为显著,与震源破裂的方式和过程具相关性。另一个现象是近发震断裂的竖向(UD)与水平向(H)地震动峰值的比值明显高于远场,在近断层附近比值在1.0左右,与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比值2/3存在较大差异。随断层距的增加,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逐渐移向长周期,当断层距大于200km时更为显著,但在近断层100km时存在速度大脉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震学 汶川地震 强震记录 方向性效应 断层上盘效应 竖向效应 加速度反应谱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近场地震动特征和方向性效应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斌 李小军 +4 位作者 林国良 荣棉水 俞言祥 王玉石 傅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19-3631,共13页
利用中国国家强震动观测台网(NSMONS)和云南地震预警台网获得的158组强震动记录,分析了漾濞M_(S)6.4地震观测的近场地震动幅值、反应谱值特征以及不同周期反应谱值的空间分布.将近场台站反应谱值与NGA-West2预测方程进行对比,结合现场... 利用中国国家强震动观测台网(NSMONS)和云南地震预警台网获得的158组强震动记录,分析了漾濞M_(S)6.4地震观测的近场地震动幅值、反应谱值特征以及不同周期反应谱值的空间分布.将近场台站反应谱值与NGA-West2预测方程进行对比,结合现场震害调查结果验证此次地震近场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近场30 km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表现出南北向(NS)高于东西向(EW)的方向性差异,PGA最大相差达1.86倍;在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值(SA)卓越周期附近的谱值普遍高于基本设计谱,漾濞台NS向卓越周期对应的SA是罕遇设计谱平台值的3.87倍;空间分布显示,断层破裂前方(震中东南方向)观测的水平向SA显著大于破裂后方,在短周期更为明显,随着周期的增大差异有所减小;破裂前方台站观测的短周期SA大于NGA-West2预测结果,而破裂后方台站观测的SA在整个周期范围内均小于NGA-West2预测结果,表现出显著的方向性效应;震害调查结果也表明近场区域的建筑物破坏呈现NS向破坏较EW向严重的方向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近场地震动特征 空间分布 方向性效应
下载PDF
攀枝花Ms6.1地震余震强震动流动观测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世成 张潜 +3 位作者 郑定昌 高东 刘琼仙 崔建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449-455,共7页
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发生的6.1级地震强余震流动观测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绘制了余震等值线图,讨论了相关问题。通过对P波分析看出:P波显示出明显的方向性,强余震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呈现出多普勒效应。为今后强震动观测资料的使... 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发生的6.1级地震强余震流动观测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绘制了余震等值线图,讨论了相关问题。通过对P波分析看出:P波显示出明显的方向性,强余震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呈现出多普勒效应。为今后强震动观测资料的使用及强震动流动台站的布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 强震动观测 地震动 多普勒效应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岩质高边坡动力特性 被引量:14
12
作者 夏栋舟 刘建华 何忠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96-2402,共7页
通过对快速拉格朗日法(FLAC3D法)动力分析原理进行研究,选取合理的岩质边坡动力本构模型、动力边界以及阻尼模型,建立四川震区理县至小金公路工程中豹子嘴岩质高边坡三维数值模型。在对四川"5·12"汶川8.0级大地震主震台... 通过对快速拉格朗日法(FLAC3D法)动力分析原理进行研究,选取合理的岩质边坡动力本构模型、动力边界以及阻尼模型,建立四川震区理县至小金公路工程中豹子嘴岩质高边坡三维数值模型。在对四川"5·12"汶川8.0级大地震主震台站即理县木卡站实测地震波校正的基础上,对强地震作用下岩质高边坡的动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边坡顶部位移主要以沉降模式为主,坡腰附近主要以水平位移为主,而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呈现出明显的位移分层现象,且边坡破坏以圆弧形滑动模式为主;在强震作用下,边坡顶部较边坡底部的位移、速度以及加速度等动力响应均有竖向放大现象,且加速度放大效应较小,而速度和位移的放大效应较大,这可为震区岩质高边坡的设计及边坡加固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FLAC3D法 数值模拟 强震 动力特性 放大效应
下载PDF
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性及强震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建文 何应文 +4 位作者 邵德盛 洪敏 汪志民 王岩 王伶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8-753,共6页
基于2014年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配置、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进行速度场、应变参数的求解,分析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性及其强震影响。结果表明,以文山测点为基准的速度场存在整体的顺时针运动特性,且各测点运动方向... 基于2014年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配置、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进行速度场、应变参数的求解,分析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性及其强震影响。结果表明,以文山测点为基准的速度场存在整体的顺时针运动特性,且各测点运动方向存在差异;云南整体区域最大剪应变积累存在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特性,目前滇西北地区最大剪应变增强最快,滇南至滇西南等区域挤压应变积累明显。2014年内的3次6级以上强震在宏观上与最大剪应变的空间分布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且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改变云南整体区域应力、应变分布格局和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连续观测 速度场 应变场 地壳活动 强震影响
下载PDF
高震区大跨钢-混结合梁斜拉桥纵向碰撞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雄君 杨阳 +2 位作者 何佳 张晶 肖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7年第4期559-563,568,共6页
针对西部山区强震作用下斜拉桥主桥与引桥间可能发生的碰撞现象,以西固黄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对地震作用下大跨高墩钢-混结合梁斜拉桥主、引桥梁体之间的碰撞效应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碰撞效应下主塔、桥墩、主梁与引桥等结构的地震响应,... 针对西部山区强震作用下斜拉桥主桥与引桥间可能发生的碰撞现象,以西固黄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对地震作用下大跨高墩钢-混结合梁斜拉桥主、引桥梁体之间的碰撞效应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碰撞效应下主塔、桥墩、主梁与引桥等结构的地震响应,并结合不同的塔-梁连接方式对桥梁纵向布置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主桥和引桥相邻梁之间易产生碰撞,碰撞效应对桥塔内力、主梁位移的影响不大,但对引桥桥墩内力、梁体位移以及伸缩缝处的相对位移影响较大,引桥桥墩和梁体容易发生破坏;阻尼减震体系不仅可以减小主梁梁端位移,而且可以显著减小主塔及其基础地震响应,是最合理的纵桥向抗震结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斜拉桥 钢-混结合梁 强震作用 碰撞效应
下载PDF
利用汶川余震流动观测资料探讨地形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姚凯 卢大伟 +2 位作者 刘旭宙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在记录值较大时优势频率也偏低。在强震动作用下同一地区的地形条件不同造成了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卓越频率的差异,致使山顶建筑物所受损坏程度普遍较重。初步分析结果提示对于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效应 强震动 峰值加速度 汶川大地震 甘肃文县
下载PDF
基于汶川地震远场强震动记录的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徐扬 赵晋泉 +2 位作者 李小军 马秀芳 赵向佳 《震灾防御技术》 2008年第4期345-351,共7页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强震动记录,研究太原盆地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并将其结果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反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有很强的放大作用,覆盖层厚度越厚,...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强震动记录,研究太原盆地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并将其结果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反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有很强的放大作用,覆盖层厚度越厚,峰值出现的周期越大,而相对于基岩最大放大可达9倍左右。另外,对于厚覆盖层的场地,观测结果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在一定的长周期范围内差别相当大,相对于基岩,观测结果的放大系数至少高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的2倍以上,最大达到近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汶川地震 场地影响 长周期地震动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的kappa(k_0)模型及汶川M_s8.0地震的强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18
17
作者 傅磊 李小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35-2947,共13页
在地震动模拟中,高频衰减参数(κ_0)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控制了傅里叶谱高频部分的衰减特性.本文利用汶川M_S8.0地震和芦山M_S7.0地震主余震的1671组强震动观测记录,计算了龙门山地区50个断层距小于150 km的强震动台站的κ_0,基于随机... 在地震动模拟中,高频衰减参数(κ_0)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控制了傅里叶谱高频部分的衰减特性.本文利用汶川M_S8.0地震和芦山M_S7.0地震主余震的1671组强震动观测记录,计算了龙门山地区50个断层距小于150 km的强震动台站的κ_0,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了汶川地震中这些台站的加速度时程、傅里叶振幅谱和反应谱,并与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合理计算的κ_0可以有效地改善加速度时程振幅和高频谱(>1 Hz)的模拟结果.另一方面,本文基于κ_0与地形高程的相关性,建立了龙门山地区的κ_0经验模型.分别采用该经验模型和κ_0=0.04 s模拟了汶川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并与观测记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κ_0模型可以更好地重现汶川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别是在断层破裂方向的反方向区域和山区.综上,汶川地震中山区的峰值加速度明显大于盆地地区的现象,不仅与断层破裂产状有关,还与山区和盆地地区的κ_0之间显著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动 高频衰减 场地效应 随机有限断层法 汶川地震
下载PDF
特大地震对震源邻区的增(减)震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国富 马禾青 +2 位作者 杨明芝 卫定军 曾宪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3-399,共7页
通过研究中国大陆1910年以来8级以上特大地震和国外几组典型特大地震对震源邻近区域的影响,发现特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断裂带上,一组或一次特大地震可能使发震断裂部分破裂,而未破裂断裂的构造应力可能增大,又成为大震的空段,该空段短时间... 通过研究中国大陆1910年以来8级以上特大地震和国外几组典型特大地震对震源邻近区域的影响,发现特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断裂带上,一组或一次特大地震可能使发震断裂部分破裂,而未破裂断裂的构造应力可能增大,又成为大震的空段,该空段短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大震(起到增震作用);反之,发震断裂完全破裂或没有大震空段,震源邻近区域构造应力可能减小,短时间可能不会发生大震(起到减震作用)。依据这一结果,可对特大地震发生后震源邻近区域的后续大震作短、中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地震 增震作用 减震作用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参数特征及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初步估计 被引量:9
19
作者 孟令媛 周龙泉 刘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2-641,共10页
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宝兴、芦山等极震区烈度达到Ⅷ—Ⅸ度.该文针对芦山MS7.0地震震源参数的特征,结合相关经验关系,对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芦山MS7.0地震为断层... 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宝兴、芦山等极震区烈度达到Ⅷ—Ⅸ度.该文针对芦山MS7.0地震震源参数的特征,结合相关经验关系,对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芦山MS7.0地震为断层动态摩擦过程中的应力下调模式.进一步应用Brune圆盘模型对芦山MS7.0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的理论值进行估算,并基于加速度和速度的估算结果计算极震区的最大烈度,约为Ⅷ—X度,与实测的极震区最大烈度Ⅸ度较为接近.选取宝兴和芦山为特征计算点,构建动态复合震源模型,对近断层区域内宝兴和芦山两个特征点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显示,近断层区域强地面运动呈现持续时间短、高频成分多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0地震 视应力 有效应力降 强地面运动 动态复合震源模型
下载PDF
基于场地效应的山区高墩桥梁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贾宏宇 郑史雄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97,121,共6页
为研究场地效应对高墩桥梁随机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研究了不同墩高和墩高差时场地效应对山区高墩桥梁在强地震作用下多点激励随机响应规律。对基于ANSYS的随机振动计算理论进行推导并建立三维数值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墩... 为研究场地效应对高墩桥梁随机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研究了不同墩高和墩高差时场地效应对山区高墩桥梁在强地震作用下多点激励随机响应规律。对基于ANSYS的随机振动计算理论进行推导并建立三维数值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墩高和墩高差的山区高墩桥梁进行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多点激励随机地震分析。研究表明:场地效应对高墩桥梁地震响应影响显著。软场地条件下,桥墩位移和主梁轴力均较硬、中场地时大;随着墩高的增加,硬、中、软场地效应对主梁轴力影响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墩高差的增加,主梁轴力变化规律性不强,成波动性变化;主梁横桥向弯矩对场地效应敏感,软场地时响应是硬、中场地时的5~12倍,靠近高墩处的边跨反应比矮墩处边跨明显;随着墩高差的增加,软场地对主梁弯矩响应放大作用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高墩桥梁 场地效应 随机振动 多点激励 强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