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 Land Characteristics Affect Farmers'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被引量:6
1
作者 TAN Shu-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2546-2557,共12页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SFM)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ood self-sufifciency.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farmers’ SFM can be a great help to the adoptio...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SFM)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ood self-sufifciency.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farmers’ SFM can be a great help to the adoption of effective SFM practices. Based on a dataset of 315 plots collected from a typical rice growing area of South China, this study applied statistical method and econometric models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land characteristics on farmers’ SFM practices at plot scale. Main results showed that in general land characteristics affected SFM behaviors. Securer land tenure arrangements facilitated effective practices of SFM through more diversiifed and more soil-friendly cropping pattern choices. Plot size signiifcantly reduced the intensities of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Given other factors, 1 ha increase in plot size might reduce 3.0 kg ha-1 P2O5 and 1.8 kg ha-1 K2O. Plots far from the homestead were paid less attention in terms of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manure applications. Besides, plots with better quality were put more efforts on management by applying more nitrogen and manure, and by planting green manure crops. Signiif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SFM practices between the surveyed villages with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he ifnding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to the policy-making incentive for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nd crop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characteristics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farm household rice cropping South China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d-use typ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a case study across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within a farmpastoral area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Fang-ping WANG Xin-chuan +5 位作者 YAO Bu-qing ZHANG Zhong-hua SHI Guo-xi MA Zhen CHEN Zhi ZHOU Hua-k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12期2693-2702,共10页
A crucial region for China's ‘Grain-forGreen Policy' is located within a traditional farmpastoral area, between 2000 to 3000 m above sea level,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However, the responses of... A crucial region for China's ‘Grain-forGreen Policy' is located within a traditional farmpastoral area, between 2000 to 3000 m above sea level,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However, the respons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to different land-use patterns in this region are unclear. Here, we determined the SOC(0–20 cm) content of grasslands and forests that are being converted from farmlands, as well as in abandoned arable land and arable land in this regi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laimed lands were analyzed along altitudes from 2030 to 3132 m.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OC content was higher for grassland and abandoned arable land than forest and arable land. The SOC conten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altitude for total land-use patterns. Further, the grassland and abandoned arable land had higher SOC content than the forest with almost parallel trends along the increase in altitude.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regulated factors of altitude and species richness varied among forest, grassland, and abandoned arable land.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and-use pattern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grassland and abandoned arable land was more effective in terms of the SOC storage in the superficial layer in this altitude range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reby being beneficial to optimizing land management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farmING land Qinghai-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中卫市退砂土地农作物复垦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3
作者 郭松 杜慧莹 +2 位作者 刘声锋 杨万邦 赵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80-86,共7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退砂地的土壤质量提升及农作物种植适宜性。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收集并分析了8种宁夏地区广泛栽培的耐旱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了退砂耕地适生农作物对当地土壤质量的影响及... 本研究旨在分析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退砂地的土壤质量提升及农作物种植适宜性。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收集并分析了8种宁夏地区广泛栽培的耐旱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了退砂耕地适生农作物对当地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朝天椒和红葱在退砂地上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产值,且投入产出比大,是退砂地优先选择的作物。此外,玉米和小杂粮等作物轮作种植也显示出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肥力的潜力。本研究为退砂地的科学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中卫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中卫 退砂地 土壤 朝天椒 红葱 土壤改良 土壤肥力 生态修复 压砂地 旱作农业 水资源管理 经济效益 可行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热关系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俊丽 廖允成 +3 位作者 曾爱 刘杨 林杰 王永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82-1388,共7页
为探讨不同施氮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设置0(CK)、80、160、240、320kg·hm-25个氮肥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变化... 为探讨不同施氮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设置0(CK)、80、160、240、320kg·hm-25个氮肥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变化曲线,于播种后52d左右达到最大值,成熟收获时降至最低;土壤呼吸总量(Sr)与施氮量(n)满足关系式Sr=1204.09(/1+e-1.69-0.02n)。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5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土壤温度可以解释旱作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62.31%~78.66%;土壤水分和温度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土壤呼吸,两者可以解释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79.63%~8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氮肥 夏玉米 旱作农田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2
5
作者 张俊丽 Sikander Khan Tanveer +4 位作者 温晓霞 陈月星 高明博 刘杨 廖允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92-199,共8页
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的影响,对比研究深松耕、免耕、旋耕和翻耕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有机质、全氮、pH值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随生育... 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的影响,对比研究深松耕、免耕、旋耕和翻耕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有机质、全氮、pH值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随生育时期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深松耕>翻耕>旋耕>免耕;播种前至拔节期土壤温度为翻耕>深松耕>旋耕>免耕,抽雄期至成熟收获期为免耕>旋耕>深松耕>翻耕;各耕作方式下0~20cm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均逐渐增加,与免耕比较,翻耕有机质和全氮均降低;生育前期土壤pH值波动明显,抽雄期后趋于平缓,土壤pH值平均值为翻耕>旋耕>免耕>深松耕。各影响因素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关分析表明,深松耕和翻耕土壤水分、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土壤呼吸速率呈负相关,且与深松耕措施下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负相关;除免耕外,其他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pH值与土壤呼吸呈负相关。该研究可为补充完善土壤呼吸排放机理、评估区域碳收支平衡及制定科学有效的土壤碳调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湿度 耕作方式 旱作农田 夏玉米 土壤呼吸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外加可溶性碳源对华北典型农田土壤N_2O、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倪玉雪 孙卓玲 +3 位作者 尹兴 马银丽 巨晓棠 张丽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2-227,共6页
以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为对象,运用静态培养系统研究方法,设置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土壤N2O、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配施的外源添加方式明显促进N2O和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的处理。在... 以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为对象,运用静态培养系统研究方法,设置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土壤N2O、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配施的外源添加方式明显促进N2O和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的处理。在配施碳源葡萄糖浓度为0.5g/kg时N2O排放通量最高(NH4+组2 500μg/(kg·d),单位以N计,下同,NO-3组1 500μg/(kg·d)),4.0g/kg时N2O排放通量最低(NH4+组500μg/(kg·d),NO-3组800μg/(kg·d));葡萄糖浓度为2.0g/kg时CO2排放通量最高(NH4+组500mg/(kg·d)),0.5g/kg时CO2排放通量最低(NH4+组100mg/(kg·d))。从培养开始到结束,只添加氮源的土壤NH4+含量变化不明显,NO-3含量增至29.21mg/kg(NH4+组)和62.25mg/kg(NO-3组);而配施葡萄糖的土壤NH4+含量降为不足1mg/kg(NH4+组),NO-3含量明显减少。N2O累积排放通量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NH4+组),CO2累积排放通量与葡萄糖浓度呈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加可溶性碳源明显减少土壤中NH4+和NO-3含量,并且促进土壤N2O、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大小与C/N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田土壤 葡萄糖 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
下载PDF
沼液不同灌溉量对茭白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奚辉 薛智勇 +2 位作者 陈喜靖 姜丽娜 王卫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7-1341,共5页
为明确茭白种植季沼液施用效应及安全消解容量,在田间研究沼液不同灌溉量对茭白营养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施用量420~1260 t· hm-2处理,产量比空白对照和全化肥处理分别提高26.45%~33.70%和8... 为明确茭白种植季沼液施用效应及安全消解容量,在田间研究沼液不同灌溉量对茭白营养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施用量420~1260 t· hm-2处理,产量比空白对照和全化肥处理分别提高26.45%~33.70%和8.72%~14.95%。以茭白常规施氮量3倍的沼液用量630 kg N· hm-2是当季茭白消解沼液的安全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 沼液 农田消解 土壤肥力质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年限对耕地土壤质地和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颜安 李周晶 +1 位作者 武红旗 温鹏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1-295,共5页
研究不同耕作年限新疆玛纳斯县耕地的土壤颗粒组成、不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选取4种不同耕作年限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层0—300cm的土壤样品,采用激光法获取土壤颗粒组成,探讨长期耕作对土壤颗粒组成以及... 研究不同耕作年限新疆玛纳斯县耕地的土壤颗粒组成、不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选取4种不同耕作年限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层0—300cm的土壤样品,采用激光法获取土壤颗粒组成,探讨长期耕作对土壤颗粒组成以及不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剖面颗粒组成主要以砂粒(约占21.0%~35.4%)和粉粒(约占46.0%~50.0%)为主,砂粒含量下部明显高于上部,而粉粒含量中部明显低于上部和下部;随着耕作年限增加,剖面上部(0—60cm)土壤质地由粉砂质粘壤土转变为壤土,60—100cm土层土壤质地由粉砂壤土转化为壤土,中部和下部(100—300cm)土壤质地变化较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幅达到71.8%,耕作年限越长有机碳增加值趋于平缓;土壤粉粒、砂粒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高,而粘粒与有机碳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未耕作(Y0)、耕作20a(Y20)、耕作30a(Y30)和耕作50a(Y50)的土壤粘粒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r)范围在0.67*~0.75*,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耕作对土壤颗粒组成以及有机碳含量产生一定影响,科学合理的耕作能够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对土壤碳循环系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年限 耕地 土壤质地 有机碳 相关关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滩砂质湿地土壤有机碳在团聚体内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邰继承 潘根兴 +1 位作者 杨恒山 范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8-233,共6页
以江汉平原河滩砂质湿地起源土壤为例,研究稻田、棉田、桔园和未开垦湿地利用方式下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在团聚体颗粒组内的分布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土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稻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湿地、... 以江汉平原河滩砂质湿地起源土壤为例,研究稻田、棉田、桔园和未开垦湿地利用方式下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在团聚体颗粒组内的分布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土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稻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湿地、棉田和桔园间差异不显著。旱地减少了土壤有机碳的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而水田稻作条件下有助于形成土壤有机碳的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稻田、棉田、湿地均为2 000~200μm颗粒组比例最高,桔园200~20μm颗粒组比例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为<2μm颗粒组比例最少。全土SOC的分配主要集中在2 000~200μm大团聚体颗粒组中,在<2μm颗粒组中最少。2 000~200μm大团聚体颗粒组LOC/SOC的比例最高,碳库不稳定,易于丢失;<2μm小颗粒组团聚体LOC/SOC的比例最低,碳库稳定。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砂质湿地土壤开垦成稻田是相对较好的保持土壤有机碳库的土地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农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下载PDF
旱作农田不同耕作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瑞芬 程滨 +1 位作者 张强 张一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0893-10895,共3页
以太原市旱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5种耕作土壤8种养分特征。结果表明,耕作土壤养分中速效钾变异系数最大,全氮变异系数最小;不同耕作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有效铁、锰、铜和锌差异在0.05水平显著。有效磷... 以太原市旱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5种耕作土壤8种养分特征。结果表明,耕作土壤养分中速效钾变异系数最大,全氮变异系数最小;不同耕作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有效铁、锰、铜和锌差异在0.05水平显著。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表现为:玉米地>麦地>大豆地>马铃薯地>谷子地,全氮、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表现为:玉米地>麦地>大豆地>谷子地>马铃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土壤 土壤养分 含量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吴祥云 张黎 +3 位作者 丁玉荣 王秋兵 卢慧 王晓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6-119,共4页
以彰武县北部为样区,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于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甸碱土草地开垦为旱作农田后,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草甸草地开垦成为水田,则有利于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止和抑制;固沙林地或草地开... 以彰武县北部为样区,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于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甸碱土草地开垦为旱作农田后,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草甸草地开垦成为水田,则有利于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止和抑制;固沙林地或草地开垦成为农田,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养分N含量显著降低,土壤颗粒的粗化(沙化),且这种趋势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 土壤特性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农用地整治项目区土壤调查及改良利用措施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冠谛 林昌虎 +3 位作者 熊源新 童倩倩 邓冬冬 杨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7期83-90,共8页
为摸清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木工村喀斯特农用地整治项目区的土壤资源、质量状况,对该区进行了实地测量、踏勘调研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32.371 1hm2,其中农用地29.565 6hm2,占91.33%,建设用地1.591 8hm2,占4.92%,未利用... 为摸清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木工村喀斯特农用地整治项目区的土壤资源、质量状况,对该区进行了实地测量、踏勘调研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32.371 1hm2,其中农用地29.565 6hm2,占91.33%,建设用地1.591 8hm2,占4.92%,未利用地1.2137hm2,占3.75%。土壤总面积32.33hm2,分属9个土种、4个土属、3个亚类、3个土类,其中大泥土、大黄泥土、黄沙泥土总面积26.90hm2,占土壤总面积的83.20%。项目区土壤pH值为5.62~7.83,大多数具有石灰反应;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磷钾缺乏,质地黏重,通气透气性能较差,土壤微生物总量及类群数量较少,活性较低,不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持和提高。针对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科学规划,实施土地平整等工程整治,改善耕作管理条件;完善灌溉排水和道路工程,提高灌溉排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生产率;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壤肥力等改良利用措施。研究结果明确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需要开展的土壤资源、质量状况等调查内容和方法,可为项目区土地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进一步规范土地整治相关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农用地整治 土壤调查 土壤类型 改良利用
下载PDF
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及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邢兆凯 吴祥云 +3 位作者 张学利 贾树海 王秋兵 王永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前上地退化(荒漠化)问题倍受人们关注。辽西北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和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土地退化十分普遍且较为严重。在影响土地退化的诸多因子中,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是导致该地区土地退化重要原因。该地区退化的土地主要表... 目前上地退化(荒漠化)问题倍受人们关注。辽西北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和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土地退化十分普遍且较为严重。在影响土地退化的诸多因子中,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是导致该地区土地退化重要原因。该地区退化的土地主要表现为三化:即土壤的贫瘠化、沙化、干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退化 土壤性状
下载PDF
淮北平原气象观测场与农田土壤湿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学贤 李德 +2 位作者 杨太明 祁宦 戚尚恩 《气象科技》 2012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为研究在同一气候背景下气象观测场与农田两地土壤湿度之间的互可代替使用关系,对2006—2008年在宿州市气象观测场和农田内开展的3年土壤湿度平行对比监测试验所获取的每旬一次两地土壤湿度监测数据,采用对比差值率、相关性分析等数理... 为研究在同一气候背景下气象观测场与农田两地土壤湿度之间的互可代替使用关系,对2006—2008年在宿州市气象观测场和农田内开展的3年土壤湿度平行对比监测试验所获取的每旬一次两地土壤湿度监测数据,采用对比差值率、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手段,研究分析了两地不同季节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秋、冬4季气象观测场地与农田的土壤湿度具有一致性,均为统计正相关。春季,取土日前有降水时,气象观测场地与农田的土壤湿度的差异高于取土日前无降水时的差异。夏季,气象观测场地与农田0~30cm土层之间的土壤湿度具有强相关性,均通过α=0.01的显著水平检验。夏季低植被覆盖期,气象观测场地与农田各土层之间的土壤湿度的差异在-4.8%~+2.1%之间。秋季低植被覆盖期期间,气象观测场地与农田的土壤湿度差异较小,为-4.3%~-1.4%。冬季,气象观测场地与农田各土层之间的土壤湿度差异较大,尤以0~10cm差异显著,大于17%。给出了相关性较好时期不同层次之间的数学模型,可作为两地资料互用时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 气象观测场 农田 土壤湿度
下载PDF
豫中沙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芳 刘世亮 +2 位作者 介晓磊 曾一民 化党领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7期265-269,共5页
通过土壤水分测定结果,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对河南省新郑八千乡沙薄土壤水分季节性和垂直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水分一年内季节性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缓慢消耗期、大量损耗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土壤水分垂直变... 通过土壤水分测定结果,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对河南省新郑八千乡沙薄土壤水分季节性和垂直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水分一年内季节性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缓慢消耗期、大量损耗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表现出耕作层水分含量较低,且变化较快;心土层含水量较耕层高,对土壤水分传导快,干湿变化幅度大,且受降水波及大,干旱对其影响程度较重;底土层含水量较耕作层和心土层高,且较稳定,含水量较为丰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薄农用裸地 土壤水分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草)保持水土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51
16
作者 罗海波 钱晓刚 +2 位作者 刘方 何腾兵 宋光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4,41,共5页
通过3年定位、半定位观测,对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地进行采样并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收集地表径流样品,探讨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措施对贵州山区土壤养分流失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后旱坡地地表径流中泥沙含... 通过3年定位、半定位观测,对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地进行采样并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收集地表径流样品,探讨贵州山区退耕还林(草)措施对贵州山区土壤养分流失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后旱坡地地表径流中泥沙含量降低,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尤其是旱坡陡耕地,可以明显降低土壤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退耕还林还草 水土保持 生态效益 土壤养分流失 坡耕地
下载PDF
黑土区坡耕地施加生物炭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0
17
作者 吴昱 刘慧 +1 位作者 杨爱峥 赵雨森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7-294,共8页
为了探索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作用效果,于2015年在东北黑土区典型黑土带上的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3°坡耕地上的径流小区内,开展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25、50、75、100 t/hm^2)对土壤结构、持水性能、径流泥沙控制等... 为了探索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作用效果,于2015年在东北黑土区典型黑土带上的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3°坡耕地上的径流小区内,开展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25、50、75、100 t/hm^2)对土壤结构、持水性能、径流泥沙控制等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可有效改善黑土区土壤结构,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随之减小,而土壤孔隙度则会明显提高;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储水能力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当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降雨径流及水土流失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75 t/hm^2处理具有最好的径流泥沙控制效果,其中径流控制效果好于泥沙控制;施加生物炭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并可以改善养分的空间分布,4种生物炭用量处理的养分含量不仅在数量上高于对照处理,而且在均匀程度上有较大的改善,减缓了坡度对土壤养分造成的坡上与坡下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秸秆资源的高效、绿色、循环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为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坡耕地 秸秆生物炭 土壤结构 持水性能 径流泥沙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焦燕 赵江红 徐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4-238,共5页
为研究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7月选择位于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太仆寺旗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野外采集土样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草地〉榆树林... 为研究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7月选择位于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太仆寺旗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野外采集土样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草地〉榆树林地〉农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草地最高,农田次之,林地最小;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与上述趋势不同,为农田〉草地〉榆树林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也有影响,与农田土壤和林地土壤相比较,草地土壤的粘粒含量最高,砂砾含量最低。本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域天然草地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是最适合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隔坡水平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利用效果 被引量:5
19
作者 苏年贵 张定一 冀秀梅 《山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3期54-57,共4页
2001~2003年对隔坡水平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利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际间,不论雨水丰欠,隔坡水平沟0~200cm土层储水量均有所增加,3年平均,水平沟玉米田增加92.0mm,马铃薯田增加132.1mm;雨季降雨量多的年份,水平沟土壤储水量... 2001~2003年对隔坡水平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利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际间,不论雨水丰欠,隔坡水平沟0~200cm土层储水量均有所增加,3年平均,水平沟玉米田增加92.0mm,马铃薯田增加132.1mm;雨季降雨量多的年份,水平沟土壤储水量增加幅度相对较大,丰水年比平水年和欠水年平均值多增加50.1mm;与坡耕地相比,水平沟玉米田比坡耕地玉米田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1.53%,土壤储水量增加50.4mm。年份内,全年降雨分布的不均匀,引起隔坡水平沟作物土壤水分反常变化,欠水年的严重春旱,使水平沟0~200cm土层储水量到播种时比坡耕地还少18.6mm;平水年和丰水年的严重伏旱,使雨季隔坡水平沟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欠水年,水平沟玉米田低3.42%~4.50%,马铃薯田低2.99%~3.25%。作物收获后,进行隔坡水平沟玉米整桔秆覆盖,既能减轻冬前土壤水分散失,又能缓解春旱,土壤冻结和播种时测定,水平沟覆盖田比不覆盖田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11%和1.19%。3年试验,与坡耕地相比,隔坡水平沟玉米比坡耕地玉米增产100.2%,降水利用提高9.3kg/mm·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坡水平沟 坡耕地 土壤含水量 土壤储水量 利用效果
下载PDF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智 麻硕士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0-133,共4页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作为主,辅之以间作、轮作的防治风蚀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发挥保护性耕作带残茬降风速、保水土、抗风蚀的作用,并对翻耕带形成保护;又可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解决保护性耕作带来的杂草防治和农家肥施用难题,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壤风蚀 保护性耕作 间作 轮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