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Changing Climate on Maize Produc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Ghana 被引量:4
1
作者 Victor Adjei Rosina Kyeremate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8年第3期463-476,共14页
This study sought to asses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come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 impacts on maize farming in the Nkoranza South Municipality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Ghana. The mixed metho... This study sought to asses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come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 impacts on maize farming in the Nkoranza South Municipality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Ghana. The mixed method approa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was used in collecting the data. Rainfall data obtained from the Ghana Meteorological Agency (GMet) indicated that the dry cell between the major and minor rainy seasons was getting wetter and the two seasons were gradually merging whereas the first and last quarters of the year were getting drier over the last couple of decades. The situation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2010-2015) had worsened as the amount of total rainfall had reduced by 22% compared to the 30 year period between 1960 and 1982.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farmers had perceived changes in climate in the form of decreasing rainfall, rising air temperatures and seasonal changes in rainfall pattern which were affecting their maize farming operations. The major setbacks within the area were deficit in rainy days and intermittent erratic rainfall affecting maize production. The major opportunity available to farmers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climate in this agroecological zone was cashew production. About 76.8% of the respondents had diversified into cashew farming as a result of rainfall failure and strong resistance of the cashew trees to changing and variable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VARIABILITY MAIZE Production transitional zone CASHEW farming
下载PDF
柠条秸秆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8
2
作者 陈林 杨新国 +3 位作者 翟德苹 宋乃平 杨明秀 候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8-116,共9页
为了探讨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甘农118为试验材料,监测了单膜(SFP)、双膜(DFP)、柠条秸秆沟埋(CPDP)和裸地(CK)4种不同处理下0~100 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及年际... 为了探讨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甘农118为试验材料,监测了单膜(SFP)、双膜(DFP)、柠条秸秆沟埋(CPDP)和裸地(CK)4种不同处理下0~100 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及年际变化,测定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SFP和DFP处理明显改善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较CK处理保墒效果提高35.65%~47.91%,但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由于玉米生长耗水和土壤蒸发作用,建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均接近或低于萎蔫系数(7.20%)。连续2 a种植玉米4种处理土壤贮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CPDP和CK处理土壤贮水量分别减少了68.42和68.07 mm,其次为SFP(53.49 mm),DFP减少最小(48.98 mm),说明研究区内玉米生长需要消耗大量土壤水分。SFP和DFP能够增加玉米对降雨和土壤水的利用,不同年份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12.55%~35.71%和25.11%~54.70%。SFP和DFP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建议在研究区种植玉米时可以采取SFP措施,而CPDP耗水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不宜采取此种保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作物 农牧交错带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66
3
作者 满志敏 葛全胜 张丕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1-147,共7页
从北魏平城迁都、元朝中叶岭北地区移民、 1 2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演变、明初兀良哈三卫南迁等四个历史实例出发 ,讨论了气候变冷变干时 ,农牧过渡带变化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化现象。可以肯定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变迁的影响是存在的... 从北魏平城迁都、元朝中叶岭北地区移民、 1 2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演变、明初兀良哈三卫南迁等四个历史实例出发 ,讨论了气候变冷变干时 ,农牧过渡带变化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化现象。可以肯定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变迁的影响是存在的。同时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带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社会系统起作用的 ,不同的社会状态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农牧过渡带实况和相应的社会问题。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过渡带附近对峙时 ,气候向寒冷方向的变化常常成为社会动荡的触发因素 ,极端情况下可以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牧过渡带 历史时期 个例研究
下载PDF
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志伟 王平 +2 位作者 王迅 张学通 陈全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73,共10页
中国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畜牧区相连接的生态过渡地带,又称半农半牧区或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产业界面,是我国最大的气候、生态过渡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 中国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畜牧区相连接的生态过渡地带,又称半农半牧区或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产业界面,是我国最大的气候、生态过渡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是以农牧交错系统特殊的生态状况为基础,考虑到现有的自然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压力以及人类的积极影响,选择目前与潜在的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的响应3个方面作为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因子以及生态总体状况进行安全评估。因此,根据农牧交错带的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选取标准,将为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和生态环境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牧交错带 生态评价 生态安全
下载PDF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145
5
作者 张兰生 方修琦 +1 位作者 任国玉 索秀芬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10~8.5kaB.P.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增暖后进入全新世暖期。8.5~8.0kaB.P.和4~3.5kaB.P.暖期的开始与结束事件中降水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300~500a;暖期盛期时的年均温较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10~8.5kaB.P.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增暖后进入全新世暖期。8.5~8.0kaB.P.和4~3.5kaB.P.暖期的开始与结束事件中降水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300~500a;暖期盛期时的年均温较现代高2~3℃,降水多100mm左右;暖期中存在多次短期寒冷事件,年均温最冷时较现代低3℃以上。3.5kaB.P.以来冷干趋势之上叠加着大致由300a稳定与500a波动构成的约800a的周期性变化。全新世暖期原始农业文化的阶段性发展与暖期内环境波动相对应;暖期结束时发生了由农业向牧业文化转换的事件;暖期以后的冷干期为农牧交错文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环境演变 古气候 古环境 全新世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生计与土地利用——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 被引量:26
6
作者 朱利凯 蒙吉军 +1 位作者 刘洋 周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基于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153户农牧户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了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的生计策略和土地利用状况。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农牧户生计策略存在差异,相应的收入、生活满意... 基于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153户农牧户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了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的生计策略和土地利用状况。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农牧户生计策略存在差异,相应的收入、生活满意度、生活压力和生计状况提高途径也不同。纯农型家庭生计策略单一,脆弱性和风险较大。引入并扩大非农活动,促进生计多样化是降低其生计风险的重要途径。半农半牧型家庭中牧业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生计风险相对较低,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其生产活动十分敏感。发展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的农牧业是解决此类农牧户生计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有效地转移农村牧区人口是缓解草场压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有效措施。2)农牧民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度存在密切关系。在农区,由于劳动力配置倾向于非农产业和耕地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纯农型农户在劳动力、资本方面投入减少,土地集约度下降。在牧区,耕地主要来自于边际土地开垦,并根据耕地纯收益变化来不断调整生产要素投入。当种植业用途处于边际化状态时,牧户完全停止耕种,农地利用出现弃耕现象。此外,过度放牧造成了牧草质量下降和草地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乌审旗 参与式农村评估 生计 土地利用
下载PDF
中国农牧交错带界定的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建春 储少林 陈全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8-84,共7页
农牧交错带作为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牧区的交汇地带,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及空间界定的研究进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农牧交错带界定中... 农牧交错带作为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牧区的交汇地带,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及空间界定的研究进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农牧交错带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农牧交错带界定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界定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牧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过程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富 海春兴 +2 位作者 郝润梅 其其格 张修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8年第1期111-115,119,共6页
农牧交错带牧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关系到农牧交错带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1997-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对其... 农牧交错带牧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关系到农牧交错带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1997-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对其近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四子王旗大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发生了变化;旱地的减少量最大,减少了56 445.4 hm2,未成林造林地的增加量最大,增加了77 287.1 hm2,菜地的年平均变化率最大,年增加率达39.59%,人工草地、独立工矿用地、荒草地均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逐年上升,说明四子王旗土地利用系统日趋无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牧区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3500aBP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 被引量:5
9
作者 方修琦 江海洲 连鹏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63-167,共5页
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记载一样是环境演变研究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文章以考古信息为依据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 35 0 0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进行了推断。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在年降水量 2 5 0~ 40 0mm的地区 ,降水变化对... 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记载一样是环境演变研究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文章以考古信息为依据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 35 0 0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进行了推断。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在年降水量 2 5 0~ 40 0mm的地区 ,降水变化对该地带的影响十分显著。在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 ,大量的考古遗存详细记录了 35 0 0aBP前后该地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时空变化过程 ,可以用来定量地估算 35 0 0aBP降水突变的幅度和速率。 42 0 0~34 0 0aBP期间 ,在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先后发育了朱开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文化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朱开沟一期到朱开沟二期为第一阶段 (cal.40 0 0~ 380 0aBP) ,在朱开沟文化区发生了从农业文化转变为农牧交错文化、进而变为畜牧业文化的过程 ,相当于从农业区的北界变为农牧交错区的北界 ;从朱开沟文化二期结束到李家崖文化为第二阶段 (cal.380 0~ 34 0 0aBP) ,期间农牧交错带的北界显著地向东南退缩。上述考古学文化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人类对 35 0 0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响应。 40 0 0aBP前后是从农业文化向半农半牧文化转变的临界点 ,其降水量大致与现代农牧交错带南界的降水量相当 ,为 35 0~ 40 0mm ;3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考古学文化 土地利用 中国 农牧交错带 降水突变 幅度 速率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解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冯丽肖 杜雄 张立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62,共8页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型畜牧业。通过降低日粮标准的"七成饱"饲养方式增加了近四成的载畜规模。畜牧业外部性表现为草地过牧、农田过收,草地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主要承担者。放牧条件下以青玉米为代表的人工饲草投入,更大程度上加剧草地超载。低效畜牧业的扩张是建立在经济负外部性基础之上。依据畜牧业表象提出将区域畜牧业发展为第一产业主导产业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高效替代产业的途径解决区域畜牧业外部性问题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畜牧业 承载力 负外部性 农牧关系
下载PDF
岱海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衰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被引量:17
11
作者 连鹏灵 方修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3-628,共6页
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应于全新世暖期的暖湿条件 ;农业文化的间断、南移与由农向牧的转变与 4~3 5kaBP发生的变冷、变干的突变事件相对应 ;而原始农业文化阶段中间每... 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应于全新世暖期的暖湿条件 ;农业文化的间断、南移与由农向牧的转变与 4~3 5kaBP发生的变冷、变干的突变事件相对应 ;而原始农业文化阶段中间每一次文化的间断、侵入、融合总是可以在气候变化中找到相应的变化阶段 ,与短期寒冷事件的开始或结束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环境演变 土地利用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评估对土地整理的启示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妍 杨志峰 李巍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5-563,共9页
开展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评估,不仅能够保障区域内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更能启示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利用1986、1996和2000年的3期Landsat数据,应用转移矩阵、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地处典型农牧交错带的镇赉县... 开展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评估,不仅能够保障区域内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更能启示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利用1986、1996和2000年的3期Landsat数据,应用转移矩阵、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地处典型农牧交错带的镇赉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研究区域中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86~1996年间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是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变,1996~2000年间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是耕地与草地之间的转变。土地形态整理必然引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随着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退化,对于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可控制单元(如湿地和水域)的微小变化,必然造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大幅变动。因此,系统维护与保育整个生态系统,实现整个区域的生态型土地整理,是今后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整理 生态服务价值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覆盖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蒋力 徐霞 +2 位作者 刘颖慧 徐粒 田玉强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74-81,共8页
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 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估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200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由1 434亿元降低到1 296亿元。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较大影响,其中耕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最大,2000年分别达31%和44%;林地虽然所占面积小,但其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也不断上升。总体来看,研究区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8
14
作者 吴贵蜀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08-110,共3页
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贫困人口集中区和我国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东、中部地区向西发展的必经地带,历年来对该地带的研究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体系,但仍存在较多的缺陷.鉴于农牧交错带独特而重要的生态作用,今后对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贫困人口集中区和我国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东、中部地区向西发展的必经地带,历年来对该地带的研究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体系,但仍存在较多的缺陷.鉴于农牧交错带独特而重要的生态作用,今后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应引起理论界的更多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现状 农牧交错带 农牧业发展 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 生态安全
下载PDF
区域持续农业的景观生态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韩荡 王仰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共8页
从提出背景、概念内涵、本质特性以及实践内容来看,持续农业具有鲜明的生态内涵,研究离不开生态学的指导;从系统主体、出发点(基本假定)、尺度、过程、动态来看,区域持续农业在更大程度上属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因此景观生态... 从提出背景、概念内涵、本质特性以及实践内容来看,持续农业具有鲜明的生态内涵,研究离不开生态学的指导;从系统主体、出发点(基本假定)、尺度、过程、动态来看,区域持续农业在更大程度上属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因此景观生态学可作为区域持续农业的理论基础,而作为景观生态学应用方向的景观生态规划便可作为实现区域持续农业的空间途径。最后,文章以中国北方农牧过渡带与冀北山地的景观利用方向进行案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农业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规划 农牧业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理论载畜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定西县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闫丽娟 张恩和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3期8-10,共3页
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产力下降,组成变坏,质量下降。根据作物、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生产潜力、可食性生物量和牲畜采食率(利用率)推算出各草场类型的理论载畜量。根据气候变化周期,对理论载畜量与现实载畜量进行了... 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产力下降,组成变坏,质量下降。根据作物、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生产潜力、可食性生物量和牲畜采食率(利用率)推算出各草场类型的理论载畜量。根据气候变化周期,对理论载畜量与现实载畜量进行了周期预测,若维持目前品质和生产结构方式,预测到2024 年现实载畜量将达到最大理论载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理论潜力 现实潜力 预测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以开发能源作物促生态重建的前景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序 朱万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退耕还林、草已被证明是防止沙化、土壤侵蚀及恢复生态的有效途径。但当前我国执行的退耕补贴政策难以持久,接续产业的开发也很困难。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对粮、油作物而言相当严酷,但却相对有利于以取得植株营养体———生物量多而非... 退耕还林、草已被证明是防止沙化、土壤侵蚀及恢复生态的有效途径。但当前我国执行的退耕补贴政策难以持久,接续产业的开发也很困难。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对粮、油作物而言相当严酷,但却相对有利于以取得植株营养体———生物量多而非籽粒产出高为目标的多年生作物的生长,实现相对较高的系统生产力。中国耕地面积虽非常有限,但草地和林地的面积却分别是耕地的4和3倍。像北方农牧交错带就拥有大面积的不宜继续农耕的农地和退化草地。近年在发达国家新出现的在边际土地和部分农地种植"专用能源作物",正是能适应我们对土地资源条件扬长避短的要求、可为生物能源提供可靠原料供应的特殊农作方式。初步的试验表明,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黄土高原地区种植柳枝稷、芒草等能源作物,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在该地区种植能源作物,面积可达2 000万hm2,有望使它年产4亿t(干重)以上的生物质,从而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生物能源原料基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系统生产力 生态重建 营养体农业 能源作物
下载PDF
典型农牧交错区LUCC及农牧交替演化过程分析——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董金玮 徐新良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3-420,共8页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利用TM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1988、1995、2000年)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农牧交错区的LUCC演化过程,主要采用土地利用开发度、耗减度、信息熵、空间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农牧交替演化的时空...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利用TM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1988、1995、2000年)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农牧交错区的LUCC演化过程,主要采用土地利用开发度、耗减度、信息熵、空间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不同阶段农牧交替演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耕地、林地为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开垦和草地减少是主导LUCC过程。耕地开垦面积达2424.12km2,草地减少1959.65km2。从前后两个时期来看,前期(1988-1995年)耕地和草地变化更为剧烈,耕地以增为主,草地以减为主;后期(1995-2000年)草地转出速度放缓,但耕地开垦速度仍相对较快,林地转出速度加快;(2)土地流转过程以农牧交替演化为主,前期草地与耕地的交替转化剧烈,草地开垦面积达到2 040.50km2,耕地撂荒还草634.75km2,耕地开垦主要集中在敖汉旗的北部;后期LUCC过程放缓,草地转耕地面积为828.50km2,主要发生在敖汉旗以及林西县北部地区等区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弃耕;(3)三个时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别为1.290、1.301、1.304,赤峰市土地利用系统有序程度在降低。农牧交错演化过程的分析,为研究该地区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变化和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LUCC 农牧交替演化 赤峰市
下载PDF
我国江河源头区水生态保护战略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浩 王琳 《中国水利》 2017年第17期15-18,共4页
山区是大多数江河的源头和发源地,江河源头区的生态保护对于整个流域的水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DEM数字高程图,参照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叠加我国水资源分区图和水土保持分区图,综合得到八大类江河源头区。分析各类江河源头区气候、... 山区是大多数江河的源头和发源地,江河源头区的生态保护对于整个流域的水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DEM数字高程图,参照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叠加我国水资源分区图和水土保持分区图,综合得到八大类江河源头区。分析各类江河源头区气候、降水量、主要植被类型、主要土壤类型等特点,提出我国江河源头区上蓄、限牧、调农和补偿的水生态保护战略,具体包括源头区水库拦蓄工程建设和源头区林草植被建设,加强海绵调蓄功能,在西北风沙区和青藏高原江河源头区的牧区草地实施封育、轮牧、严限载畜量、适当控制源头区牧业人口等措施,在我国农牧交错带区域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减粮增饲、生态种养等措施,在源头区推进水生态补偿政策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区 水生态保护 林草覆盖 牧区草地 农牧交错带 生态补偿
下载PDF
中国农牧交错带燕麦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孙洪仁 曾红 +2 位作者 刘江扬 徐艺泉 马悦然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为了给中国农牧交错带燕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回归方程法、土壤有效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中国农牧交错带燕麦土壤有效磷丰缺... 为了给中国农牧交错带燕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回归方程法、土壤有效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中国农牧交错带燕麦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牧交错带燕麦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8级丰缺指标依次为≥45、27~45、16~27、9~16、5.5~9、3.5~5.5、2.0~3.5、<2.0 mg/kg。当磷肥当季利用率20%、目标产量1.5~6.0 t/hm^2时,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8级的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8~30、15~60、23~90、30~120、38~150、45~180、53~21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牧交错带 燕麦 测土施肥 土壤有效磷 丰缺指标 磷肥 施肥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