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detecting climate contributions to boundary shifts in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SHI Wenjiao LIU Yiting SHI Xiaol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9期1059-1071,共13页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ragile regions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Previous studies have qualitatively documente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boundary s...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ragile regions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Previous studies have qualitatively documente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boundary shifts in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FPE);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detecting climate contributions remain relatively limited. Based on long-term data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land use since 1970, climate and land use boundaries of the 1970s, 1980s, 1990s and 2000s were delineated. To detect climate contributions to the FPE boundary shifts, we developed two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boundary at the east-west (or south-north) (FishNet method) and transect directions (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 DSAS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exhibited in climate boundaries, land use boundaries, as well as climate contribu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The northwest FPE had smaller variations, while the northeast FPE had greater shifts.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and the Inner Mongolian Plateau, the shifts of climate boundari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land use boundaries. The climate contributions at an east-west direction ranged from 10.7% to 44.4%, and those at a south-north direction varied from 4.7% to 55.9%. The majority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DSA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the FishNet. The DSAS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and suitable for precise detection at a small scale, whereas the FishNet method is simple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is rapidly and directly at a large scale. Our research will be helpful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 as well a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FPE in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FPE) in northern china climate change land use CONTRIBUTION quantitative detection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历史地理研究实践
2
作者 贾金晖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35-45,共11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课题的独特性与现代学术研究旨趣关系紧密,是区域民族史、环境史、全球变化等前沿问题的综合性学术田野。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史现场进行重现,不仅是对特殊区域社会演进动态的历史关心,也是对区域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现... 北方农牧交错带课题的独特性与现代学术研究旨趣关系紧密,是区域民族史、环境史、全球变化等前沿问题的综合性学术田野。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史现场进行重现,不仅是对特殊区域社会演进动态的历史关心,也是对区域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关心,更是对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矛盾、国家生态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议题的未来关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参与到北方农牧交错带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等代用证据,深入实践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区域典型地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区域人地互动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历史地理学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农牧交错带概念不断深入挖掘与拓宽、推动区域研究时空范围的延展、弥补区域研究方法的不足等多方面。而得益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史地理课题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历史地理学学科思想、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了长足的实践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 农牧过渡地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欣 查妮依 +3 位作者 王欣言 王维奇 王凯平 张云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92-6405,共14页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探究国家级生态修复项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生态环境恢复和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探究国家级生态修复项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生态环境恢复和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起一套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估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利用Moran′s I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相关性,并从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间加权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选择最优回归模型,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强度变化(△NDVI)对生态系统健康变化(△EHI)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一般健康状态,健康状况逐渐转好。(2)全局双变量Moran′s I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工程的开始和发展阶段,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系统健康呈现正相关影响关系,而2010—2015年间,两者之间变为负相关关系。(3)多种回归模型相比较,GTWR模型表现最优。在2000—2010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研究区域东北部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2010—2015年间,该区域由正向驱动变为负向驱动;中部地区则一直保持正向驱动;西南部地区则呈现“负向驱动—正向驱动—负向驱动”的波动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退耕还林(草) 北方农牧交错带 时空演变 空间相关性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4
作者 廖成松 翁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4期22-24,共3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牧系统氮、磷、钾3种主要养分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提出了农牧系统养分循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后续农牧系统养分循环的理论研究、提高养分利用率技术手段的研发以及环境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农牧系统 养分流动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子 被引量:5
5
作者 崔潇 王永生 施琳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耦合协调 障碍度 乡村振兴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对比演变 被引量:7
6
作者 胡兵辉 廖允成 +1 位作者 王克勤 陈奇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39,43,共6页
为了能准确地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并从时间序列上反映系统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立足北方农牧交错带,在近31a的时间尺度上,以偏农区的榆阳区和偏牧区的乌审旗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采用系统组分优势度、系... 为了能准确地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并从时间序列上反映系统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立足北方农牧交错带,在近31a的时间尺度上,以偏农区的榆阳区和偏牧区的乌审旗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采用系统组分优势度、系统结构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作为研究模型,对两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显示种植业是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产业,其组分优势度在后期下降较快;林业在两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分优势度均较小;畜牧业是偏农区最具发展潜势的产业,是偏牧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渔业组分优势度在两地均为最小,基本对系统无贡献;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较为优越,而偏牧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较为突出。结合研究结果,并就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偏农区和偏牧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为当地及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产业模式优化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波动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瑞 张克斌 刘云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133,共5页
植被波动是植被动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波动特征较南方森林群落波动存在较大差异.该文在生态学、统计学的基础上,结合草地植被特征,对草地植被波动及波动率进行定义,并首次组建了草地植被波动测度公式,同时采... 植被波动是植被动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波动特征较南方森林群落波动存在较大差异.该文在生态学、统计学的基础上,结合草地植被特征,对草地植被波动及波动率进行定义,并首次组建了草地植被波动测度公式,同时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波动系数.在波动率公式构建的基础上,以宁夏盐池县为例,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数量波动及波动率.结果表明,盐池县2002—2006年草地植被波动率正向波动2003年最大,为0.685,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一年;负向波动以2005年的-1.098的绝对值最大,表明2005年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差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草地植被 波动 波动率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以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30
8
作者 黄越 程静 王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5-1185,共11页
生态脆弱性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17年3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 生态脆弱性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17年3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草地分布广泛,且面积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44673.7 hm^(2)和73033.1 hm^(2),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年均变化率分别为2.86%、2.15%和4.80%;(2)景观斑块数量减少,破碎度趋于缓和,不同类型景观彼此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景观格局趋向规则、连续的整体演变;研究区景观生态脆弱性逐年下降,高脆弱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沙窝镇、花马池镇以及西部的惠安堡镇,低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麻黄山镇、大水坑镇以及青山乡等地区,且低脆弱区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空间自相关Moran’s I大于0.52,表明存在正相关,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和异质性,且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景观斑块数、破碎度、优势度以及香浓多样性指数是影响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秦红灵 李春阳 +1 位作者 高旺盛 董孝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2-25,31,共5页
为了揭示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农田耕作方式对其水分环境的影响过程及规律,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 为了揭示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农田耕作方式对其水分环境的影响过程及规律,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论是何种耕作方式,除生育期降雨外,播前底墒也是土壤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土壤贮水能力免耕地大于翻耕地;0~8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失水层(0~30 cm)和中层贮水层(30~80 cm).③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对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其关系方程为拟和三次抛物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变化 保护性耕作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11
10
作者 潘志华 张璐阳 +1 位作者 陈东东 周蒙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0-45,共6页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导致农业用水不合理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农田水分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关键。分析了农田水分研究进展、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进展及当前农田水分生产潜...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导致农业用水不合理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农田水分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关键。分析了农田水分研究进展、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进展及当前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提出要遵循适度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初步辨识了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研究框架与关键科学命题。当前,要遵循农田水分适度开发的思想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生态,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分 农田水分生产潜力 研究进展 适度开发 研究框架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脆弱性机制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张殿发 卞建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在综合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 ,概括出导致该地带土地荒漠化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机制 :①脆弱的自然条件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 ,受东亚季风影响的气候条件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驱动力。②... 在综合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 ,概括出导致该地带土地荒漠化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机制 :①脆弱的自然条件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 ,受东亚季风影响的气候条件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驱动力。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推动力。③不利的社会因素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土地荒漠化 农牧交错带 中国
下载PDF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5
12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016-2022,共7页
基于1986、200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遥感影像及研究区的气象数据,利用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模型研究了1986—200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00年,研究区高... 基于1986、200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遥感影像及研究区的气象数据,利用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模型研究了1986—200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00年,研究区高盖度植被的面积缩减,低盖度植被的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升高区主要位于该区东北段的东部、北段的西部和西北段的西部,其他地段的植被覆盖明显退化;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干燥度指数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方向和程度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36
13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6-82,F0004,共8页
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较为敏感的地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和界线不断变迁,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该文... 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较为敏感的地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和界线不断变迁,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该文基于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及界线变迁区的地理位置,并分析了1986-2000年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2)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景观重心迁移的距离和方向、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界线变迁区 土地利用 遥感 GIS技术 景观格局 Fragstats3.3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何勇 董文杰 严晓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6-721,共6页
基于2000—2006年(2004年缺)6年MODIS每8d的总生产力资料以及我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牧草的物候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以及牧草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的年均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总... 基于2000—2006年(2004年缺)6年MODIS每8d的总生产力资料以及我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牧草的物候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以及牧草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的年均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总初级生产力)从2000—2006年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年平均值为234.45gC.m-2。对该地区植被的GPP与同期气候要素的分析显示,气温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降水其次。对牧草物候期的GPP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牧草的物候期对应的GPP值不同;牧草在开花期时GPP最大,在出苗期和黄枯期时GPP相对较小,但是同一地区牧草的出苗期和黄枯期GPP值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GPP 气候 牧草 物候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及变化 被引量:37
15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53,共9页
基于1986年和200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类型、NPP和植被覆盖度的分布,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生态经济学方法,测算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中,草地、农田和森... 基于1986年和200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类型、NPP和植被覆盖度的分布,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生态经济学方法,测算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中,草地、农田和森林的贡献率最大;(2)从单位面积价值看,森林和灌丛服务功能的单位面积价值最高;(3)在水平分布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差异明显,其分布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垂直分布上,地形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影响微弱;(4)1986~2000年间,各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及其总价值都在下降,单位面积价值的最大值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到交错带的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NPP 生态系统服务 经济价值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问题研究--以冀西北康保县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裴宏伟 常春平 +2 位作者 贺文慧 沈彦军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3,共5页
为了解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存在的过疏化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本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河北省康保县19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住宅的闲置和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闲置砖房、闲置土房的比例分别为0.360、0.254,村庄... 为了解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存在的过疏化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本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河北省康保县19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住宅的闲置和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闲置砖房、闲置土房的比例分别为0.360、0.254,村庄内残破房屋的比例平均达到0.350。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发展有以下特点:区内人口流失程度与农民收入水平大致呈正相关,经济水平长期在低水平上缓慢发展是地区人口过疏的根本原因,人去房空导致的村容景观破败影响新农村建设并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大量精壮劳动力的流失冲击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脆弱区 人口过疏化 农村聚落 房屋闲置人口流失 聚落景观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解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冯丽肖 杜雄 张立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62,共8页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型畜牧业。通过降低日粮标准的"七成饱"饲养方式增加了近四成的载畜规模。畜牧业外部性表现为草地过牧、农田过收,草地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主要承担者。放牧条件下以青玉米为代表的人工饲草投入,更大程度上加剧草地超载。低效畜牧业的扩张是建立在经济负外部性基础之上。依据畜牧业表象提出将区域畜牧业发展为第一产业主导产业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高效替代产业的途径解决区域畜牧业外部性问题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畜牧业 承载力 负外部性 农牧关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与旱涝响应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敏敏 延军平 丁彩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4-308,共5页
依据北方农牧交错带1961—2012年46个气象站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测及Kring插值法,对该区气候变化及旱涝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2a,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1986年后暖干化趋势有所... 依据北方农牧交错带1961—2012年46个气象站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测及Kring插值法,对该区气候变化及旱涝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2a,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1986年后暖干化趋势有所加强。(2)不同区域不同时段,气温、降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3)全区及3个子区旱涝等级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区域旱涝等级变化趋势差异显著。(4)北方农牧交错带大涝呈"片状"分布,大旱呈"斑点状"分布。全区整体相对较易发生大旱,东北段相对更易发生大涝,华北段更易发生大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旱涝 时空特征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海 梁小英 李立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方法采用定量方法,分析近40年气温、降水的年与季节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研究区气候类型与气候时空分异特征。结果通过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析,得出...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方法采用定量方法,分析近40年气温、降水的年与季节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研究区气候类型与气候时空分异特征。结果通过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析,得出研究区气候各因子及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结论①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包括7种气候类型,东、中、西部分别以中温带森林草原气候、暖温带大陆性森林草原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为主;②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近40年有升高的趋势,冬季和夏季气温增加,春秋两季气温变化不大;③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明显,冬季降水基本不变,夏季和春季降水波动较大;④研究区气候变化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和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气候 时空分异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区粮食生产与人口承载力的解析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雄 柴青 +3 位作者 孙小诺 孙建 张永升 张立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共7页
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估算的方法,研究了华北农牧交错区近27年来的粮食生产及其生产潜力同人口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27年来的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幅巨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19.0倍,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性给区域... 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估算的方法,研究了华北农牧交错区近27年来的粮食生产及其生产潜力同人口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27年来的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幅巨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19.0倍,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性给区域居民粮食稳定自足带来很大压力。比较近20年来的粮食产量同居民不同生活标准下需求量的关系发现,区域仅在温饱的生活标准下,就有1517个年份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所需,而在富裕的生活标准下,连续20年的均不能满足需求。华北农牧交错区人口大量超载,温饱生活标准下超载39.3%、小康型标准下超载69.4%。通过估算区域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表明粮食生产能够满足当前人口在生活富裕标准下的需求,但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作物的生产潜力很难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区 土地生产潜力 粮食生产 人口承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