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Patch Characteristics of Farmland Loss for Site Assessment in Urban Fringe of Beijing,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LIU Xiaona ZHANG Weiwei +1 位作者 LI Hong SUN Danf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365-377,共13页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delimitation in the urban fringe considers not only natural factors but also the spatial characters and site factors. Taking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in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used l...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delimitation in the urban fringe considers not only natural factors but also the spatial characters and site factors. Taking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in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used landscape ecology and power-law methods to ana- lyze and evaluate farmland loss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7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results of SPOT5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2004 and 2007. At the patch level, we selected four landscape indices, namely patch size, shape index, the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between farm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cluding residential land and other construction land), and cropping type,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farmland loss and establish a farmland site analysis indicator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tch size and shape index have a sig- 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armland loss, whereas the distance to construction land has a clear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farmland loss. As regards cropping type, fallow farmland is much easier for non-agriculUlral use than cultivated farmland. The relative transition ratio among vegetable land, fallow farmland and cultivated farmland is 1 : 5.6 : 1. The patch size of lost farmland follows a power-law distribution, indicating that not only small parcels but also large parcels can be lost. Patch size less than 4 ha or more than 15 ha is in high loss risk, between 4 ha and 10 ha in medium loss risk, and larger than 10 ha and less than 15 ha in low risk. Farmland with a more regular shape has a higher likelihood of loss. Patch shape index less than 2.0 is in high loss risk, between 2.0 and 3.0 in medium loss risk, and larger than 3.0 in low risk. Construction land has a varying impact on farmland loss, the residential land effeeted distance is 1000 m, and that of the other construction land is 2000 m. This analysis show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ite factors and farmland loss, an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can provide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delimitation of prime farmland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land loss loss risk site analysi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power-law distribution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farmland losses from sea level rise and storm surg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2
2
作者 康蕾 马丽 刘毅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439-456,共18页
The Pearl River Delta on China's coast is a region that is seriously threatened by sea level rise and storm surges induc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ich causes flooding of large areas of farmland and huge agricu... The Pearl River Delta on China's coast is a region that is seriously threatened by sea level rise and storm surges induc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ich causes flooding of large areas of farmland and huge agricultural losses.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a loss evaluation model of farmland yield caused by sea level rise and storm surges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model, the area of submerged farmland, area of crops, and per unit yield of every type of crop were considered, but the impact of wind, flooding time,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plant structure were not considered for long-term prediction. Tak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Guangdong as the study area, we estimated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oss of farmlands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in the years 2030, 2050, and 2100, using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land-use data, local crop structure, rotation patterns, and yield loss ratios for different submerged heights obtained from field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submerged farmlands and los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ill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2030 to 2100. Yangjiang, Foshan, and Dongguan show obvious increases in submerged farmlands, while Guangzhou and Zhuhai show slow increases. In agricultural losses, vegetables would sustain the largest loss of production, followed by rice and peanuts. The greatest loss of rice crops would occur in Jiangmen, and the loss of vegetable crops would be high in Shanwei and Jiangmen. Although losses of peanut crops are generally lower, Jiangmen, Guangzhou, and Shanwei would experience relatively high losses. Finally, some measures to defend against storm surges are suggested, such as building sea walls and gates in Jiangmen, Huizhou, and Shanwei, enforc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to reduce destruction from storm surges, and strengthening disaster warning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level rise storm surge submerged farmland loss of farmland Pearl River Delta
原文传递
Loss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Their Mechanisms in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of Sandy Farmlands inHorqin Sandy Land 被引量:3
3
作者 SU Yong-zhong and ZHAO Ha-lin(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 , P. 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8期890-897,共8页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total nitrogen(N)concentrations from bulk soils and soil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in the different extent of desertified farmlands(potential, light, medium, severe, and most severe desertifi...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total nitrogen(N)concentrations from bulk soils and soil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in the different extent of desertified farmlands(potential, light, medium, severe, and most severe desertified farmlands)were examined to quantitatively elucidate losse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its mechanisms in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Particle size fractions(2 -0.1 mm, 0.1 - 0.05 mm, <0.05 mm)were obtained by granulometric wet sieving from 30 sandy soils(0 - 15cm depth)of different desertified extent. It was shown that soil physical stability index(St)in most severe desertified farmlands was 5 -7% and St in other farmlands was less than 5 %, which contributed to very low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his was the intrinsic cause that sandy farmlands in Horqin sandy land was subject to risk of desertification. Desertification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losses of SOC and N.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OC and N content reduced 0.169 g kg-1 and 0.0215 g kg-1 respectively with one percent loss of soil silt and clay content. Losses of SOC and N were mostly the removal of fine particle size fractions(silt and clay, and a less extent very fine sand)from the farmlands by wind erosion, which were rich in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s, as well as the depletion of organic C and N associated with coarse particles(>0. 05 mm)in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 and N associated with sand(2 - 0.1 mm and 0.1 - 0.05 mm)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desertified extent. Silt and clay associated C and N concentrations, however, were less changed, and in contrast, were higher in soils under most severe desertified extent than in soils under potential and severe desertified extent. The percentage of distribution in sand(>0.05 mm)associated C and 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desertified extent, suggesting that stability of SOC decreased in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land desertifica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Mechanisms of losses
下载PDF
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郑博福 刘海燕 +4 位作者 吴汉卿 吴之见 刘忠 朱锦奇 万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2-343,共12页
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流域内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区及其影响因子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基于磷指数模型开展2000—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为源因子,土壤侵蚀... 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流域内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区及其影响因子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基于磷指数模型开展2000—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为源因子,土壤侵蚀模数、年径流深、农田和水体间归一化距离指数为迁移因子,结合GIS技术评估了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法分析影响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因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农田磷流失风险指数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农田的磷流失的低、中、高、极高风险面积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43.8%、40.5%、13.4%、2.4%。2)中国农田磷流失在2000、2005、2010、2015、2020年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总面积的年平均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松辽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海河流域。3)影响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分别为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归一化距离指数,其重要性特征值分别为129.53和65.12,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农田磷流失最主要影响因子。4)磷流失风险指数与源因子指数、迁移因子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选取的14个指标对磷指数的解释度达0.62,其中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对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0.77、0.19(P <0.001)。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宏观防控及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面源污染 磷指数模型 磷流失 风险评价 关键因子 随机森林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平原河网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家荣 贾忠华 +3 位作者 朱卫彬 刘文龙 丁世洪 罗纨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农田排水是区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明确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特征对于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稻麦轮作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研究中,一般采用农田测筒观测地表径流与深层渗漏量来估算农... 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农田排水是区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明确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特征对于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稻麦轮作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研究中,一般采用农田测筒观测地表径流与深层渗漏量来估算农田氮素流失量,这与农田土壤水分与氮素主要通过侧向径流进入农田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本文基于4年的大田监测数据,运用田间水文水质模型DRAINMOD-NⅡ,模拟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排水与氮素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稻麦轮作周年内,由排水造成的氮素流失量多年平均值为28.4 kg/hm^(2),占施肥量的6.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稻季,平均为25.6 kg/hm^(2),麦季氮素流失量仅为2.8 kg/hm^(2)。与现有文献报道值相比,本文模拟得出的排水总量高35.4%,氮素流失总量则低44.6%;差异主要来自麦作期,文献报道平均值(31.8 kg/hm^(2))是本文的11倍,估算方法不同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大的主要原因。结合降雨规律分析发现,农田排水量和氮素流失量与降雨变化关系显著(决定系数R^(2)>0.56),三者相对增量的变化规律几乎一致;在降雨频率为20%~80%的年份内,氮素流失量相对稳定,维持在均值的0.8~1.2倍之间;只有在重现期大于5年的干旱或湿润年份,氮素流失量才会出现较大变化。因此,通过排灌控制措施稳定农田水文过程是有效控制农田排水氮素流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农田排水 氮素流失 DRAINMOD-NⅡ模型 降雨
下载PDF
外出务工、家庭汇款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基于流失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禹书 张应良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5,共18页
本文借助家庭内部分工理论构建外出务工影响耕地撂荒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流失效应造成农户耕地生产有效劳动力投入... 本文借助家庭内部分工理论构建外出务工影响耕地撂荒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流失效应造成农户耕地生产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引致耕地撂荒行为的发生。同时,农户外出务工在非农部门获取超额的劳动回报,由此产生的收入效应并不会正向作用于农业生产性投资,实际导致了耕地保障功能的削弱,反而加剧了耕地撂荒。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主要是通过增加家庭汇款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户家庭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耕地撂荒行为的发生;外出务工对具有社会保障的农户家庭耕地撂荒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保证农户拥有长期稳定的外出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的基础上,要有效引导土地流转和托管,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缓解耕地撂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出务工 耕地撂荒 流失效应 收入效应 家庭汇款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种植制度的坡地水土流失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顾朝军 黄立文 +1 位作者 冉玲玲 龙翼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剖析农业种植制度对库区水土流失的季节性影响,有助于深刻认识库区农业区域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基于2018—2021年共4年期间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自有粮油作物、蔬菜作物、柑橘果园、灌草撂荒4种种植制度小区的水土流... 剖析农业种植制度对库区水土流失的季节性影响,有助于深刻认识库区农业区域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基于2018—2021年共4年期间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自有粮油作物、蔬菜作物、柑橘果园、灌草撂荒4种种植制度小区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库区4—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4%~75.8%,年内中雨发生频率最高,占73.63%,大雨次之,占19.78%,暴雨频率最低,占6.59%。4种种植制度小区中,柑橘果园的平均径流深、土壤侵蚀强度都最大,表明柑橘果园是该区域重要的水土流失源地。蔬菜作物和粮油作物是库区坡耕地的主要农作物,地块耕作频繁,易于发生水土流失,但不同种植制度下的作物生长周期、田间管理措施存在明显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土壤紧实度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地表径流发生和土壤侵蚀过程。因此,对于三峡库区侵蚀性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和不同种植制度田间耕作管理、植被覆盖的季节性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以有效保护农业土壤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种植制度 坡耕地 水土流失
下载PDF
西南地区典型小流域氮空间分布特征及非点源氮流失量估算研究
8
作者 高雅 彭常康 +1 位作者 谷碧涵 陶红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7期56-60,87,共6页
以西南地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对流域土壤氮的含量、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对研究流域土壤中非点源氮的流失量进行估算,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氮... 以西南地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对流域土壤氮的含量、赋存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对研究流域土壤中非点源氮的流失量进行估算,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氮负荷特征。研究区域总氮的含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以有机氮为主,茶园和耕地的总氮含量较高。流域土壤非点源氮的流失量为137.3 t/a,其中溶解态氮和吸附态氮的流失量分别为117.6 t/a和19.7 t/a。相对于吸附态氮,溶解态氮更易迁移至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在吸附态氮流失中,以来自坡耕地的流失量最大,占比达69%,因此在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和非点源控制工作中,还应重点加强对坡耕地区域的预防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非点源氮 坡耕地 流失量
下载PDF
荆州市城市扩张与耕地流失的EKC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臧南南 孔令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43-46,共4页
[目的]以荆州市为例,探讨城市扩张与耕地流失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30 m年度土地覆盖数据集,分析1990—2019年城市扩张和耕地流失的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引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通过省级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目的]以荆州市为例,探讨城市扩张与耕地流失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30 m年度土地覆盖数据集,分析1990—2019年城市扩张和耕地流失的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引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通过省级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检验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利用未来城市用地扩张(FULE)数据集预测未来情景下的耕地压力。[结果]城市扩张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城市扩张的面积占新建城市用地面积的76%和耕地流失面积的28%。县级以上城市更倾向于利用耕地进行建设,而县级以下城市则有更多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城市扩张与耕地流失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表明耕地流失随经济增长先增后减,2012年达到拐点后开始脱钩。一些沿江和大型城市已经进入耕地流失减少的阶段,而一些内陆和中小型城市仍处于耕地流失增加的阶段。预计到2050年,荆州市将有30万~40万hm^(2)耕地被城市用地占用,三、四线城市损失最大。[结论]建议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控制城市扩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耕地资源,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耕地流失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荆州市
下载PDF
坡度及作物种类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翟婷 金鑫 +4 位作者 郭攀 宋颖 汤珊珊 张宇 梁桂优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9-124,共6页
坡耕地水土流失会导致作物产量及土壤生产力下降,坡度及作物种类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针对不同坡度及作物种类开展水土流失量对比研究,对于南方红壤区合理利用土地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具有指导意义。在5°、10°、15°坡地... 坡耕地水土流失会导致作物产量及土壤生产力下降,坡度及作物种类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针对不同坡度及作物种类开展水土流失量对比研究,对于南方红壤区合理利用土地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具有指导意义。在5°、10°、15°坡地种植大豆、木薯、玉米等作物,开展了连续4 a的降雨侵蚀观测。2016-2019年的观测数据表明:作物种植类型对坡面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影响显著,在自然降雨情况下,同一坡度的坡面,大豆种植的产流量及产沙量明显小于时蔬,并且大豆种植不仅是在种植当年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在种植两年大豆之后再在同一坡面种植时蔬的单位面积土壤流失量要比一直种植时蔬的坡面小0.6 t/hm2,花生与木薯间作能降低年径流量与径流侵蚀量,是同坡度条件下的三分之二,在间作种植木薯与花生的情况下15°的坡面产流与产沙要明显小于10°的坡面,说明大豆种植及花生木薯间作更有利于南方红壤地区的水土保持治理,15°的坡面更利于种植经济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侵蚀性降雨 径流量 土壤流失量 作物种类
下载PDF
雨型和种植模式对鄱阳湖平原区农田水土流失的影响
11
作者 陈昱 刘方平 +1 位作者 吴彩云 王子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5,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及泥沙流失对降雨雨型的响应,探究新形势下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地表径流及泥沙输移规律,为防治农田地表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64场降雨进行分类,结合径流小区产流、产沙... [目的]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及泥沙流失对降雨雨型的响应,探究新形势下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地表径流及泥沙输移规律,为防治农田地表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64场降雨进行分类,结合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等监测数据,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下不同雨型对农田地表径流及泥沙流失的影响。[结果](1)以次降雨历时、次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为降雨特征指标,降雨可划分为4种雨型(A雨型:“中历时、小雨量、小雨强”;B雨型:“短历时、小雨量、中雨强”;C雨型:“长历时、大雨量、中雨强”;D雨型:“短历时、中雨量、大雨强”)。(2)各种植模式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降雨量较大时,产生径流量也较多;各月份下旱作模式处理产生径流量最多。(3)无论何种雨型,旱作模式处理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均最高,在A,C雨型下,水作模式处理产流产沙量均最小,B雨型下,水旱轮作模式处理减少产流效果最佳。(4)不同种植模式下径流总量和泥沙流失总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旱作模式>水旱轮作模式>水作模式。[结论]与旱作模式处理相比,水作模式处理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应对A雨型和C雨型时,减少径流和泥沙流失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种植模式 农田 径流 泥沙流失
下载PDF
改进YOLOv5的小目标多类别农田害虫检测算法研究
12
作者 周康乔 刘向阳 郑特驹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5-241,F0003,共8页
针对农田害虫图像中感兴趣目标特征不明显、小目标居多导致的目标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5改进的小目标多类别农田害虫目标检测算法。首先,在主干网络最后两个C3卷积块特征融合部分引入Swin Transformer窗口注意力网络结... 针对农田害虫图像中感兴趣目标特征不明显、小目标居多导致的目标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5改进的小目标多类别农田害虫目标检测算法。首先,在主干网络最后两个C3卷积块特征融合部分引入Swin Transformer窗口注意力网络结构,增强小目标的语义信息和全局感知能力;其次,在颈部网络的C3卷积块后添加通道注意力机制和空间注意力机制的可学习自适应权重,使网络能够关注到图像中关于小目标的特征信息;最后,由于YOLOv5自身的交并比函数存在收敛速度较慢且精确率较低的问题,引入SIOU函数作为新的边界框回归损失函数,提高检测的收敛速度和精确度。将所提出的算法在包含28类农田害虫公开数据集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在农田害虫图像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召回率和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85.9%、76.4%、79.4%,相比于YOLOv5分别提升2.5%、11.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害虫检测 小目标 YOLOv5 注意力机制 损失函数
下载PDF
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法的常州市农田面源氮流失研究
13
作者 王玉洁 赵健 +2 位作者 侯聪宇 武倩倩 任加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5-1676,共12页
定量解析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面源污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平原河网区城市常州市的农田总氮流失为例,在典型的输出系数模型基础上,引入降雨侵蚀因子、地形影响因子、地表径流因子、土壤淋溶因子、植被截留因子计算总氮入河系数,... 定量解析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面源污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平原河网区城市常州市的农田总氮流失为例,在典型的输出系数模型基础上,引入降雨侵蚀因子、地形影响因子、地表径流因子、土壤淋溶因子、植被截留因子计算总氮入河系数,并对常州市的农田种植模式进行分类,得到常州市农田种植产生的总氮流失量及入河量,识别常州市农田种植的主要污染类型。结果表明:常州市总氮入河系数的年际变化不大,但时空变化明显,2010年、2015年常州市总氮入河系数西部大于东部,2020年西部与东部大致相等;常州市农田种植模式可划分成27种,总氮流失量排名前3的为平原水田的稻油轮作、平原水田的稻麦轮作及平原水田的其他类3种种植模式。平原水田的这3种种植模式合计在2010年、2015年、2020年分别贡献了常州市80.54%、81.67%、77.62%的总氮流失量。从总氮流失量的年际变化来看,平原水田的稻麦轮作模式在2015年总氮流失量最高,为1 220.98 t;溧阳市及金坛区的总氮流失量及入河量明显大于常州市其他区(市),这2个地区在2010—2020年平均贡献了64.61%的总氮流失量和68.85%的总氮入河量,溧阳市及金坛区是常州市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输出系数法 种植模式 面源污染 氮流失 入河系数 常州市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石坎反坡阶措施减流减沙效益分析
14
作者 姜宇 程宏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62,共8页
为解决我国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布设标准径流小区来研究石坎反坡阶措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果。结果表明:石坎反坡阶措施对于坡耕地水土流失调控效果显著,该措施相较于等高耕作措施,坡面径流削减率和泥沙削减率分别达... 为解决我国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布设标准径流小区来研究石坎反坡阶措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果。结果表明:石坎反坡阶措施对于坡耕地水土流失调控效果显著,该措施相较于等高耕作措施,坡面径流削减率和泥沙削减率分别达到68.57%和94.29%;石坎反坡阶措施在提高坡面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坡面水分分布均匀度方面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该措施相较于等高耕作措施,坡面总体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7.78%;石坎反坡阶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坡耕地的农作物产量,相较于常规等高耕作措施,玉米产量提高了12.69%。石坎反坡阶的设计及作用效果研究,丰富了我国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坎反坡阶 薄土坡耕地 水土流失 北方土石山区 径流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被引量:41
15
作者 于伯华 吕昌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8-353,共6页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资源紧缺而利用方式多样,土地利用变化既与城市发展有关又和粮食安全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研究既必要又迫切。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1991-2002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GIS空...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资源紧缺而利用方式多样,土地利用变化既与城市发展有关又和粮食安全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研究既必要又迫切。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1991-2002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系统探讨了北京市顺义区耕地流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990-2000年顺义区流失耕地的57%转为建设用地,43%转为生态用地。农用地中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菜地和果园面积快速增加。工业发展是耕地流失的第一驱动力;人口城市化、房地产发展等加速耕地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失 城市化 工业化 城市边缘区 顺义区
下载PDF
中国耕地数量下降之剖析:1986~1995年 被引量:26
16
作者 陈百明 李世顺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1998年第3期43-50,共8页
本文从不同的数据来源对比和分析了1986至1995年之间中国耕地资源数量下降的状况,并对其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指出农业结构调整(指耕地改为园地、林地、牧地、鱼塘)占地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达到总量的62%;其次是三... 本文从不同的数据来源对比和分析了1986至1995年之间中国耕地资源数量下降的状况,并对其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指出农业结构调整(指耕地改为园地、林地、牧地、鱼塘)占地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达到总量的62%;其次是三项建设(国家建设、集体建设和农村建房),占总量的21%;第三是灾害毁地,占总量的17%。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 对策 耕地数量下降 土地管理
下载PDF
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万里 刘宏斌 +3 位作者 鲁耀 付斌 段宗颜 陈兴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76-2681,共6页
采用田间径流试验观察方法,详细剖析了南方丘陵区7个试验点连续4年(2008-2011年)的实验数据,研究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流失量与地表径流产生量成显著正相关,颗粒态磷素是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 采用田间径流试验观察方法,详细剖析了南方丘陵区7个试验点连续4年(2008-2011年)的实验数据,研究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区耕地磷素流失量与地表径流产生量成显著正相关,颗粒态磷素是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到总流失量的78%以上。磷素施用量和农艺措施是影响磷素地表径流量的关键因素,在坡耕地上农艺措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平地上磷素施肥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磷流失 径流量 农艺措施
下载PDF
基于脱钩分析方法的建设占用耕地合理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杜红亮 陈百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58,共7页
中国现有的土地政策过分强调耕地保护但却没能阻止耕地继续快速地流失。因而中央政府试图用更加节约和集约地利用建设用地取代单纯控制耕地总量平衡的政策。于是,研究建设占用耕地是否合理成了一个更加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该文提出3... 中国现有的土地政策过分强调耕地保护但却没能阻止耕地继续快速地流失。因而中央政府试图用更加节约和集约地利用建设用地取代单纯控制耕地总量平衡的政策。于是,研究建设占用耕地是否合理成了一个更加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该文提出3个指标,即:建设占用耕地与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之比、建设用地与非农GDP之间的增长弹性和脱钩指数来评估地方因为经济发展造成的耕地占用是否合理,并利用全国的数据对指标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将3个指标结合起来使用能够比较好地完成评估建设占用的耕地数量是否合理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占用耕地 非农GDP 脱钩分析方法 中国
下载PDF
紫色土区不同植物篱模式控制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2 位作者 林超文 倪九派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38-147,共10页
为优选紫色土区控制农田氮磷等养分流失的复合农林模式,利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结合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植物篱模式控制紫色土区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结果表明,植物篱模式减少了坡耕地总氮及各形态氮流失负荷,就总氮而言,20°... 为优选紫色土区控制农田氮磷等养分流失的复合农林模式,利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结合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植物篱模式控制紫色土区坡耕地氮素流失效应。结果表明,植物篱模式减少了坡耕地总氮及各形态氮流失负荷,就总氮而言,20°坡耕地紫穗槐与香根草模式下年均总氮流失负荷分别比横坡农作模式降低92.4%、90.0%;13°坡耕地紫花苜蓿与蓑草模式的年均总氮流失负荷分别比横坡农作模式降低88.7%、83.9%。径流与泥沙流失量的减少与径流氮浓度的降低是植物篱控制坡耕地氮素流失的主要机制。紫穗槐、香根草、紫花苜蓿与蓑草植物篱模式可作为西南紫色丘陵区农业非点源氮素污染的源头控制技术,特别是20°以上坡耕地推广与实施灌木类植物篱模式,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农田盈余氮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径流 紫色土区 植物篱模式 坡耕地 氮素流失 效应
下载PDF
河套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磷素的流失评价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璇 郝芳华 +2 位作者 王晓 王云慧 欧阳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65,共7页
为了评价灌区农田非点源磷素的流失风险,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作物地块中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对磷素的吸附能力进行了测定,借助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土壤磷素向水体的流失潜能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地... 为了评价灌区农田非点源磷素的流失风险,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作物地块中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对磷素的吸附能力进行了测定,借助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土壤磷素向水体的流失潜能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地块的各层土壤均可以用Langmiur和Freundich方程来表征土壤对磷素的吸附特征,且Langmiur方程的拟合性要好于Freundich方程;小麦地块的各层吸附能力都较强,套种地块的吸附能力在试验中表现较差;表层土壤在不同地块的吸附能力差别不大,这可能与当地的复种习惯有关;表层土壤相对于深层土壤的流失潜能较高,即土壤中的磷素随农田退水的流失风险相对较大,但套种地块中磷素随渗漏淋失的潜能比对地表径流流失的潜能大;除Qm和EPC0之外,PSI值可以直接作为评价磷流失潜能的有效指标;磷素在农田地块的流失是河套灌区不可忽视的农业管理问题。该文为河套灌区科学合理施肥和非点源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素 流失 农田 河套灌区 等温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