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pattern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the central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被引量:6
1
作者 CHEN Ying-feng WANG Yu-kuan +2 位作者 FU Bin WANG Hai-wen WANG 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631-644,共14页
The severe farmland abandonment phenomena in China have tremendously decreased the farmland usage efficiency and caused a series of profound ecological and social outcomes. The complexity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neces... The severe farmland abandonment phenomena in China have tremendously decreased the farmland usage efficiency and caused a series of profound ecological and social outcomes. The complexity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necessitat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its patterns and impact factors to underpin the dynamics of problem as well as potential solutions. This paper took Wanzhou distric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bandoned farmland at three scales, i.e., town, village, and plot,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rom labor transfer and farmland circulation. We conducted a survey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bandoned farmland via questionnaires at town and village scales, together with the model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gh-resolution aerial images taken by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at plot scale. Our research disclose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abandoned farmland and the distance from population center at different scales. At eithertown or village scale, the abandonment proportion was recognized the highest in mid-distance areas and lowest in close-distance areas, and the per capita area of abandoned farmland increased with the distance to downtown or township. At plot scale, abandonment proportion presented exponential growth with the distance to village center, whereas the abandoned farml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s with distance above 500 m from the village center. Moreover, we noticed that labor transfer and farmland circulation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armland abandonment. Labor's outbound transfer distance has a positive linkage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Final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development and adoption of corresponding policies on local urbanization and farmland circulation will facilitate to alleviate farmland aband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模式 影响因素 水库区 农田 中央 分发模式 循环分析 近距离
下载PDF
Study on Landscape Pattern Index-based Connectivity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Farmland Protection Zones
2
作者 MENG Dandan ZHANG Jinping +1 位作者 ZHANG Baohua PAN Qinglo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5年第1期9-10,12,共3页
Farmland and primary farmland protection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land management and land use planning of China. In the new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 primary farmland protection zones are... Farmland and primary farmland protection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land management and land use planning of China. In the new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 primary farmland protection zones are required to have high integrity and connectivity. Using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the integrity and connectivity of primary farmland protection zones was studied in Licheng District of Jinan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cept patch area standard deviation, the other indexes including average patch area, patch area variation coefficient, patch edge density, largest patch index, and mean euclidean nearest-neighbor, all indicate high connectivity of primary farmland protection zones after layout adjustment.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he integrity and connectivity of primary farmland protection zones was suppl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farmland protection zone Integrity and connectivity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下载PDF
黄土塬区果园-农田交界带土壤水分分布及农田对果园的供水特征
3
作者 韩晓阳 王亚萍 +1 位作者 朱元骏 刘文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4,215,共9页
[目的]为探明黄土高原南部塬区果园-农田镶嵌格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协同利用特征。[方法]选取长武塬区10龄、21龄和25龄苹果园(AO10、AO21和AO25)及其邻近农田,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后果园-农田交界带有关位点的土壤含水量,定量计算农... [目的]为探明黄土高原南部塬区果园-农田镶嵌格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协同利用特征。[方法]选取长武塬区10龄、21龄和25龄苹果园(AO10、AO21和AO25)及其邻近农田,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后果园-农田交界带有关位点的土壤含水量,定量计算农田土壤储水对果园耗水的贡献。[结果]2021年降水量756 mm,为典型的丰水年份,农田和AO21、AO25果园降雨入渗深度在11月底分别达8.4,7.0,5.0 m。AO10果园-农田交界带以4 m深度为界,其下部土壤含水量较上部大,4-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5.5%;AO21果园0-7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2.1%,7-10 m为15.0%;AO25果园0-5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0.9%,5-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13.6%,AO21和AO25果园分别在7.0,5.0 m以下仍存在土壤干层。水平方向上,AO21、AO25果园利用邻近农田土壤水分的距离分别达到5,8 m,农果交界面上农田向果园的供水量,当以干层上界划分土壤剖面,其上为表观供水量,2个果园分别为0.08,0.25 m^(3)/m^(2);其下为实际供水量,分别为0.45,0.81 m^(3)/m^(2)。[结论]黄土塬区果园和农田镶嵌布局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利用结构,在其规划管理中应考虑果树年限及其相邻农田宽度等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区域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空间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果园-农田交界带 植被格局 土壤干层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不同作物种植模式下坡耕地产流产沙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韦荣婷 安吉平 +4 位作者 蔡雄飞 周国富 王济 郁鑫杰 徐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75,共9页
产流产沙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在同一坡度、3种雨强下对坡耕地7种种植模式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产流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初始... 产流产沙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在同一坡度、3种雨强下对坡耕地7种种植模式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产流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初始产流时间随雨强增大而缩短。坡面产流量趋势为先逐渐增大,之后(10 min左右)逐渐趋于稳定。C单种模式减流效果最差;A-B-C套种模式减流效果最好;低矮作物单种及参与的套种模式能更好促进降雨入渗。2)不同种植模式下坡面产沙量与雨强呈正相关,低矮作物参与的种植模式径流含沙量变化幅度较小,中、高单种或套种模式径流含沙量变化复杂。小、中雨强下,A-B-C套种模式减沙效果最好;大雨强下,A-B套种模式减沙效果最好。低矮作物参与的种植模式减沙效果优于中、高作物单种其套种模式。3)不同种植模式下产流量和雨强均呈极显著正相关。B、C单种模式与A-B-C套种模式产沙量与雨强有相关关系,其余模式与雨强的相关性不显著。综上,低矮作物单种及低矮作物参与的套种模式能有效减流、保土,因此坡耕地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应考虑增加低矮作物参与种植,避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种植模式 坡耕地 水土保持 产流产沙
下载PDF
土地流转视角下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5
作者 杨慧琳 冯淑怡 +2 位作者 袁凯华 张兰 陈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该研究对2009—2020年中国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进行量化测度,利用Tobit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人”“地”“钱”多视角探析流转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①流转耕地“非粮化”具有阶段... 该研究对2009—2020年中国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进行量化测度,利用Tobit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人”“地”“钱”多视角探析流转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①流转耕地“非粮化”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非粮食主产区的流转耕地“非粮化”是全国层面流转耕地“非粮化”加剧的主要原因。②土地流转是耕地“非粮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提高土地流转面积和将土地流转给生活型经营者,有利于抑制耕地“非粮化”发展,但土地流转租金上涨会难以避免地加剧耕地“非粮化”程度。③土地流转与耕地“非粮化”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面积提高对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抑制作用更强;在非粮食主产区,生产型农业经营者采取“非粮化”种植行为的倾向更强。因此,为应对流转耕地“非粮化”现象,应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对防止流转耕地“非粮化”目标完成好的地区给予奖补;重点规范非粮食主产区的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行为,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给予奖励;进一步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流转和整治工程,发展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完善农地流转交易平台,继续加强土地流转价格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转耕地 “非粮化” 时空格局演变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丘陵山区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
6
作者 张星山 杨恒 +6 位作者 马雯秋 杨敏丽 王海翼 尤泳 惠云婷 宫泽奇 王天一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目的/意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会改变耕地景观格局、高程、坡度、微地貌等,评价其生态风险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价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对耕地生态风险的改变情况以及探究生态风险与耕地坡... [目的/意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会改变耕地景观格局、高程、坡度、微地貌等,评价其生态风险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价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对耕地生态风险的改变情况以及探究生态风险与耕地坡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重庆市潼南区20个县为评价单元,基于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 10.8和Excel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数的权重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生态风险时序空间变化特征;基于数理统计原理,对生态风险与坡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生态风险与坡度的关系。[结果和讨论] 2010年和2020年两个时期,干扰度指数由0.97下降为0.94,耕地整体抗干扰能力增强;脆弱度指数由2.96增加为3.20,耕地结构更加脆弱;生态风险值由3.10下降为3.01,耕地生态安全性提高。两个时期生态风险区域主要以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为主,低风险区面积增加6.44%,较低风险区面积增加6.17%,中风险区面积增加24.4%,较高风险区面积减少60.70%,高风险区面积增加16.30%,耕地生态安全区域相对增加。耕地坡度主要以2°~25°为主,耕地坡度小于15°时坡度面积占比与生态风险值呈负相关,耕地坡度大于15°时坡度面积占比与生态风险值呈正相关关系,坡度处于5°~8°、15°~25°、25°以上时坡度面积与生态风险值呈极显著相关。农田宜机化整治应重点关注潼南区南部区域,并集中于耕地坡度处于5°~8°和15°~25°区域。[结论]通过评价潼南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前后耕地生态风险并分析生态风险与耕地坡度的相关性,表明农田宜机化整治可以降低耕地生态风险,耕地坡度面积占比可作为精准指导农田宜机化整治的重要依据,潼南区宜机化整治工作应重点关注耕地坡度处于5°~8°和15°~25°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宜机化整治 耕地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下载PDF
资源禀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莎 杨润佳 +1 位作者 叶艳妹 薛继兵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81,共11页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变化特征;(2)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从“负”转变为“正”,且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正向影响不断凸显。研究结论:要因势利导,把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完善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同时,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耕地利用转型和功能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功能转型 面板门槛回归 耕地可持续利用 功能形态
下载PDF
密云水库库区不同植物篱模式下的氮磷阻控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磊 索琳娜 +4 位作者 魏丹 金梁 丁建莉 苏刘燕 安志装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1,共7页
筛选拦截效果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的植物篱模式,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控制坡耕地氮磷流失提供技术参考。设置“桔梗+狗牙根”“丹参+狗牙根”“桑树+野牛草”“黄芩+野牛草”4种不同的植物篱模式,监测2020年天然降水条件下的地表径流、... 筛选拦截效果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的植物篱模式,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控制坡耕地氮磷流失提供技术参考。设置“桔梗+狗牙根”“丹参+狗牙根”“桑树+野牛草”“黄芩+野牛草”4种不同的植物篱模式,监测2020年天然降水条件下的地表径流、泥沙以及养分情况,分析不同植物篱模式下径流小区的产流和产沙情况,探讨不同植物篱对坡耕地地表径流、泥沙和养分的拦截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植物篱种植模式都能够起到截流减沙,减轻水环境富营养化的作用,从而避免对下游水体的污染。其中“桑树+野牛草”植物篱效果最为显著,大雨雨强下可以减流57.96%,减沙96.64%,暴雨雨强下可以减流64.63%,减沙97.17%;对氮的相对拦截量为93.14 mg,相对拦截率约88.27%;对磷的相对拦截量为25.17 mg,相对拦截率约80.72%,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中的氮、磷含量。在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下,开展植物篱防控面源污染工作中,最佳的物种选择为“桑树+野牛草”,其次为“黄芩+野牛草”。野牛草在防控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方面效果十分显著,可以作为水土保持的先锋植物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径流 植物篱模式 坡耕地 氮磷流失
下载PDF
2000-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耕地格局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张天媛 沈石 +1 位作者 程昌秀 叶思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基于30 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方法,探究了2000-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耕地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流域被占用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拉萨市(60.42%)、林芝市(16.21%)和... 基于30 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方法,探究了2000-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耕地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流域被占用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拉萨市(60.42%)、林芝市(16.21%)和山南市(13.01%)的城市周边区域,多变为水体和建设用地;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市(55.81%)、林芝市(23.26%)和拉萨市(19.61%),多由林地和草地转入.2)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和行政辐射主要影响耕地占用;国家投资变化、行政辐射和海拔主要影响耕地补充.3)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农业劳动力流失、旅游业发展和粗放式耕作等因素是耕地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在拉萨和林芝的市郊地带强化保护后备耕地,在日喀则给予资金与技术培训等农业政策倾向,以实现雅鲁藏布江流域区域差异化的耕地保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耕地 格局变化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逻辑回归
下载PDF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国景 罗其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15,共7页
粮食安全是国运民生的“压舱石”,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当前国内粮食需求增加,国际粮食贸易风险加大,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作用凸显。我国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 粮食安全是国运民生的“压舱石”,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当前国内粮食需求增加,国际粮食贸易风险加大,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作用凸显。我国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牢牢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但是,短期内人多地少的局面难以扭转,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质量和稳定产能是长期面临的任务。在系统梳理耕地保护利用体系及其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剖析我国耕地资源保护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基于此,依据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方向,提出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持续优化空间格局,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强化耕地保护利用科技创新,为夯实粮食安全的耕地根基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政策体系 粮食安全 格局变迁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团聚体中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11
作者 杨继芬 李永梅 +4 位作者 李春培 王璐 芦美 范茂攀 赵吉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7-794,共8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红壤团聚体中的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为改善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DD)、玉米单作(MM)、大豆玉米间作(MD)、裸地(CK)4个处理,利用干筛法获得2~1、1~0.25、<0.25 mm粒径...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红壤团聚体中的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为改善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DD)、玉米单作(MM)、大豆玉米间作(MD)、裸地(CK)4个处理,利用干筛法获得2~1、1~0.25、<0.25 mm粒径团聚体,并测定了其中的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①与CK、DD、MM处理相比,MD处理显著提高了2~1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增幅分别为22.2%、13.3%、16.2%。②MD处理显著提高了2~1 mm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分别较DD和CK处理提高11.9%、29.2%,51.1%、57.5%和16.5%、29.1%;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DD处理显著高于CK、MM、MD处理。③与CK、DD、MM处理相比,MD处理显著提高了2~1 mm和1~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脲酶活性,增幅分别为61.0%、18.8%、14.5%和65.0%、17.9%、13.8%,显著提高2~1 mm粒径团聚体中的蔗糖酶活性和<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63.8%、57.1%、32.8%和80.4%、44.3%、74.1%。④冗余分析表明,2~1 mm粒径团聚体中的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有效磷、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1~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酶活性与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酶活性与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种植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还能提高大团聚体中的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坡耕地 团聚体 酶活性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典型种植模式农田地表径流与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昱 刘方平 +2 位作者 吴彩云 王子荣 张福建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108,共8页
【目的】探明鄱阳湖流域内不同种植模式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农田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方法】选取旱作、水旱轮作及水作3种种植模式,通过连续2a的试验监测,分析不同月份和作物种类的降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结果】降雨量... 【目的】探明鄱阳湖流域内不同种植模式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农田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方法】选取旱作、水旱轮作及水作3种种植模式,通过连续2a的试验监测,分析不同月份和作物种类的降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结果】降雨量和径流量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7月,不同种植模式中,作物径流量和产流系数以空心菜最大,晚稻最小,径流量与作物生长期间的降雨量大小基本一致;3个种植模式下的径流量大小排序为:旱作>水旱轮作>水作,旱作和水旱轮作相比水作的径流量分别增加了42.28%和20.84%。不同种植模式氮、磷流失主要发生在5—7月,旱作空心菜的总氮、总磷及硝态氮流失量最大,水旱轮作模式中稻的铵态氮流失量最大;3种种植模式总氮、总磷量及硝态氮流失量大小排序与径流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旱作物的氮流失以硝态氮为主,水稻的氮流失以铵态氮为主。【结论】不同种植模式径流量大小排序为:旱作模式>水旱轮作模式>水作模式,旱作物氮素流失以硝态氮为主,水稻氮素流失以铵态氮为主,总氮、总磷及硝态氮流失量变化规律与径流量变化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降雨 种植模式 农田 径流 氮磷流失
下载PDF
近20年关中西部耕地秋季撂荒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杰琳 康鸳鸯 +4 位作者 陈义勋 张站 连晶晶 孙欣琪 齐雁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9-237,265,共10页
近年来关中西部冬小麦收获后耕地撂荒现象(简称秋季撂荒)日益严重。以凤翔、岐山、扶风三县为例,选取2000—2020年间9个年份春季和秋季各1期Landsat影像,运用CART决策树分类法提取9个年份秋季耕地撂荒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实地问卷调... 近年来关中西部冬小麦收获后耕地撂荒现象(简称秋季撂荒)日益严重。以凤翔、岐山、扶风三县为例,选取2000—2020年间9个年份春季和秋季各1期Landsat影像,运用CART决策树分类法提取9个年份秋季耕地撂荒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探究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秋季耕地撂荒主要分布在凤翔县西南部、岐山县中部以及三县北部临近山区的地带,凤翔县中部和扶风县中部秋季撂荒程度较轻;2000年以来研究区耕地秋季撂荒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7年间撂荒面积逐步增加,2007—2013年间有所回落,2013—2020年间又迅速攀升,2020年撂荒范围最广,撂荒率达64.64%。近20 a研究区秋季撂荒地块由小规模零星分布逐渐转为大规模集中分布。灌溉条件是研究区秋季耕地撂荒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影响程度逐年上涨;经济区位、耕作半径和交通条件对撂荒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逐年减小;耕地边际化是驱动研究区农户选择秋季撂荒的根本原因,劳动力短缺是研究区秋季撂荒的主要原因,灌溉缺乏、积温不足和耕地细碎化等农业生产条件不足是研究区秋季撂荒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秋季撂荒 时空格局 Landsat影像 驱动机制 关中西部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俊韬 林锦耀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14-21,共8页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 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0个因子均为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子,其单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影响由强到弱为市区行政中心距离因子、气温因子、GDP因子、坡度因子和海拔因子、降水量因子、建设用地距离因子、道路距离因子、水体距离因子、人口密度因子;10种因子中任意2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降低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化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指数 主成分分析法 广州市
下载PDF
镉污染农田替代种植模式及经济效益研究
15
作者 陈岿威 杨力 +3 位作者 李娜 曹源 杜衡威 陈文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9-1614,共6页
面向农田镉(Cd)污染背景下的农产品安全问题,探讨不同作物Cd累积规律及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为实现Cd污染农田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Cd污染农田作为试验点,第一年选择14种作物开展了替代作物筛选试验,系统分析了不同作物的Cd累积特... 面向农田镉(Cd)污染背景下的农产品安全问题,探讨不同作物Cd累积规律及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为实现Cd污染农田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Cd污染农田作为试验点,第一年选择14种作物开展了替代作物筛选试验,系统分析了不同作物的Cd累积特征,第二年选取达标率较好的替代作物设置了6种替代种植模式,深入探讨各替代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小麦、水稻超标严重,传统稻麦轮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生产风险;②从作物达标率来看,油菜、高粱、青菜、萝卜、胡豆、毛豆、薏仁、车前草、决明子适合作为替代作物;黄豆、花生、生姜、菊花、薄荷不适合作为替代作物;③车前草-毛豆轮作净利润、现金收益、成本利润率分别较传统稻麦轮作提升124%,123%,5.58%,优先推荐作为当地的替代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农田 安全利用 替代作物 种植模式 经济效益 净利润 现金收益
下载PDF
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三桃 朱慧娈 +1 位作者 唐晓先 郭佳陇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2-258,共7页
针对江湖阻隔出现生态退化、围湖造田加快湿地萎缩、山林破损导致生态失衡、农业面源污染加大生态修复压力及城镇扩张威胁水生态安全等生态环境问题,围绕“安澜巢湖、碧水巢湖、生态巢湖、美丽巢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从巢湖生态系... 针对江湖阻隔出现生态退化、围湖造田加快湿地萎缩、山林破损导致生态失衡、农业面源污染加大生态修复压力及城镇扩张威胁水生态安全等生态环境问题,围绕“安澜巢湖、碧水巢湖、生态巢湖、美丽巢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从巢湖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角度,提出了引调水源和水力调控、退垦还湿和修复湿地、矿山修复和生态涵养林、节水养田和结构调整、治河清源和空间管控等工程措施,以促进流域生态格局不断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有效保障巢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营养状态指数小于55,鱼类生物量增加大于10%。巢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提出的“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综合管控”技术路线和模式,对于类似湖泊保护和修复在总体推进思路与治理措施优先级安排等方面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和修复 生态格局 城湖共生 巢湖流域
下载PDF
以邯西生态廊道为例谈耕地周界生态廊道营建
17
作者 刘莹 董亮 孟献德 《山西建筑》 2023年第8期37-40,共4页
阐述了邯西生态走廊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项目所处场地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植被条件,在保障基本农田性质的前提下,采用“多重生态廊道-景观生态屏障”构建模式,构建了“生态延展带-基本农田延展面”网格空间结构,优化了城郊的... 阐述了邯西生态走廊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项目所处场地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植被条件,在保障基本农田性质的前提下,采用“多重生态廊道-景观生态屏障”构建模式,构建了“生态延展带-基本农田延展面”网格空间结构,优化了城郊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最终形成邯郸城市西郊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线上的三效一体生态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农田 生态绿廊 自然种植模式 近自然林
下载PDF
广西农用地整理条件分区及其模式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朱俭凯 刘艳芳 +1 位作者 刘谐静 邓宣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农用地整理条件分区可为科学开展整理工作提供指导。该文基于整理潜力、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4种因素构建评价模型,综合多项资料定量分析各因素因子状况,进而借助GIS平台,通过聚类分析与构建分区规则的方法,对广西农用地整... 农用地整理条件分区可为科学开展整理工作提供指导。该文基于整理潜力、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4种因素构建评价模型,综合多项资料定量分析各因素因子状况,进而借助GIS平台,通过聚类分析与构建分区规则的方法,对广西农用地整理进行条件分区;运用该成果,以不同地域条件的需求为依据,分析出不同农用地整理模式的集合以及分布状况。研究表明,桂中和桂南地区整理潜力较高、各方面条件较好,是未来农用地整理的重点区域,适合较大规模低成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非重点区域内坡耕地治理和生态防治是其重点,投资成本较高,桂林市与玉林市可尝试进行引入民间资本的一般规模中等成本整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分区 农用地 模式 广西
下载PDF
漳河灌区农田地表排水中磷素流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瑞鸿 洪林 罗文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2-106,共5页
为了揭示农田面源污染的机理及其成因,该文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的典型试验田作为试验对象,在田间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水稻和玉米2种作物在不同处理方式下农田排水磷素流失的影响因子及其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强度、作物... 为了揭示农田面源污染的机理及其成因,该文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的典型试验田作为试验对象,在田间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水稻和玉米2种作物在不同处理方式下农田排水磷素流失的影响因子及其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强度、作物类型、农业耕作管理方式(包括灌溉施肥方式等)是农田磷素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和地形地势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田磷素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 磷素 流失 农田 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开展农地利用方式变化规律研究 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被引量:35
20
作者 张凤荣 孔祥斌 徐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22,共5页
调查研究农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变化的驱动力 ,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分析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引发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对农地利用的反作用 ,可以从深层次上揭示农地利用变化规律 ,探索... 调查研究农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变化的驱动力 ,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分析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引发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对农地利用的反作用 ,可以从深层次上揭示农地利用变化规律 ,探索出科学可行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利用模式 农地利用方式 变化规律 土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