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lobal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Effects on Populus Plantation Production Potential 被引量:2
1
作者 Natalya K. Kutsokon Shibu Jose Eric Holzmueller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5年第1期23-33,共11页
The genus Populus contains som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tree species and hybrids in the world. We compared productivity of short and long-rotation poplar plantations using published data from 23 countries t... The genus Populus contains som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tree species and hybrids in the world. We compared productivity of short and long-rotation poplar plantations using published data from 23 countries to determine if climate, particularly temperature, had any effect on the observed patterns of productivity. We discovered that climate factors (related to temperature) and clone origin (pure species or hybrids) slightly influenced productivity of long rotation forests more than short rotation plantations. While long rotation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exhibit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during winter and decreasing heat during summer, short rotation plantations showed weak positive relationship among productivity and increasing yearly temperature and the number of hot days. It was apparent that short rotation plantations productivity was less dependent on regional climatic variables or origin of clone. However, it appears that overall, regardless of the system, Populus species are generally adapted to a range of climatic conditions where they are pla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LAR populus sp. HYBRIDS fast-growing plantations Intensive forestRY Short and Long Rotation plantations Stem Volume Climate
下载PDF
林龄对毛白杨功能性状和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耦合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雨薇 何宝辉 +3 位作者 韩学娇 时海香 张贵民 路兴慧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7-867,共11页
为了揭示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并为更好地营林提供科学依据,以鲁西黄泛平原区域内10、20、3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枝条及叶片功能性状共10个指标,分析毛白杨功能性状随林龄的变化规律,阐明影响... 为了揭示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并为更好地营林提供科学依据,以鲁西黄泛平原区域内10、20、3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枝条及叶片功能性状共10个指标,分析毛白杨功能性状随林龄的变化规律,阐明影响功能性状变化的主要指标,辨析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不同林龄下,枝条密度变异系数最小,为10.431,叶氮磷比变异系数为94.243,表明叶氮磷比受林龄的影响较大,枝条密度则较为稳定。3个林龄的叶片氮磷比显著低于14,表明毛白杨生长主要受氮限制。(2)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土壤全氮与土壤速效钾都呈增长趋势,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毛白杨更好地生长。(3)在各环境因子中,林分密度、土壤速效钾、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是显著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环境因子。研究证明,在不同林龄下,毛白杨的功能性状在兼顾生长与环境的变化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该区域毛白杨生长主要受氮限制,可以适当施以氮肥以利于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人工林 叶功能性状 毛白杨 鲁西黄泛平原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人工林下结皮发育对表土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郭轶瑞 赵哈林 +2 位作者 赵学勇 左小安 罗亚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0-1006,共7页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生长年限人工林下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及结皮发育对表层土壤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a、15a生杨树林下分别发育了物理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15a、25a生樟子松林下均发育...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生长年限人工林下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及结皮发育对表层土壤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a、15a生杨树林下分别发育了物理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15a、25a生樟子松林下均发育了苔藓结皮,结皮的厚度、紧实度、水分、粘粉粒含量及全效、速效养分等随物理结皮向苔藓结皮的发育依次增加。同时,结皮的存在增加了其下层土壤颗粒组成中的极细沙和粘粉粒含量,富集了结皮下土壤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养分,而且结皮对下层土壤的这些影响作用从物理结皮、地衣结皮到苔藓结皮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同一结皮下土壤粘粉粒含量、养分含量在0—5cm范围内由表及里呈递减趋势,但均高于对照无结皮层相对应的值。25a生樟子松林下发育的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的理化状况明显优于其他人工林下结皮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杨树林 樟子松林 结皮发育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人工林毛白杨木材解剖构造与染色效果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段新芳 鲍甫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为探讨木材构造和木材染色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变化规律 ,本研究测定了 5株 34块人工林毛白杨的解剖构造及其木材染色效果 ,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毛白杨木材的染色效果与解剖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各染色效... 为探讨木材构造和木材染色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变化规律 ,本研究测定了 5株 34块人工林毛白杨的解剖构造及其木材染色效果 ,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毛白杨木材的染色效果与解剖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各染色效果指标与木材解剖因子间的复相关系数在 0 4 836~ 0 7998之间。采用比较多元回归分析标准回归系数的方法 ,确定出影响毛白杨木材染色效果的主要解剖因子为导管比量、木纤维比量和木射线比量等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木材构造 木材染色 相关性 人工林
下载PDF
人工林建设对沙地土壤结皮发育及其表土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哈林 郭轶瑞 +1 位作者 周瑞莲 赵学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207,共6页
为了了解人工林建设对土壤结皮发育和表土特征的影响,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调查了不同年龄杨树林地的土壤结皮及结皮下0-5.0cm土壤的理化特性,分析研究了植被固沙区土壤结皮及其表土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在科尔沁沙地,人工林的建设有... 为了了解人工林建设对土壤结皮发育和表土特征的影响,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调查了不同年龄杨树林地的土壤结皮及结皮下0-5.0cm土壤的理化特性,分析研究了植被固沙区土壤结皮及其表土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在科尔沁沙地,人工林的建设有利于流动沙地土壤结皮的形成、发育和结皮下0-5.0cm表土性状的改善;(2)随着人工林的生长发育,土壤结皮覆盖度、厚度、硬度、土壤细颗粒和有机质、养分含量均明显增加,并从物理结皮逐步演变成地衣结皮和苔癣结皮;(3)随着人工林的生长发育,结皮下0-2.5cm和2.5-5.0cm表土的细颗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大幅增加,但其含量随着表土深度增加而下降;(4)人工植被建设对沙地土壤结皮形成发育和下层表土成土过程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源于人工植被具有降风滞尘,维护沙面稳定,增加地表粘粉粒含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源于凋落物的生产与沉降,以及对局部水热环境的改善,增加了结皮与表土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促进了微生物和微管植物的侵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杨树林地 林龄 结皮发育 表土特征
下载PDF
生物炭和有机肥对毛白杨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凯 刘勇 +4 位作者 赵蕊蕊 鲜李虹 李晓丽 冯雪瑾 吴翼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1-68,共8页
为探索生物炭和有机肥在施加第三年后对毛白杨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基地,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和原位培养法,选择3种有机肥施加量(0、3、9 t·hm^(-... 为探索生物炭和有机肥在施加第三年后对毛白杨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基地,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和原位培养法,选择3种有机肥施加量(0、3、9 t·hm^(-2))、3种生物炭施加量(0、2.5、10.0 t·hm^(-2)),随机区组9个协同施加试验方案;于2018年春季对试验地土壤撒施生物炭和有机肥(施加深度都为20cm),2019年采用生长一致的1年生“北林雄株1号”造林(造林密度为3 m×4 m);以不施加生物炭和有机肥为对照样地,2020年8—11月份采集各试验地土样,测算经过不同施肥处理后的毛白杨人工林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分析生物炭、有机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毛白杨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其中生物炭施加量为10.0 t·hm^(-2)时土壤的无机氮质量分数较高。在8、9月份,生物炭和有机肥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的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影响极显著(P<0.01),且生物炭对土壤的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也有显著影响(P<0.05)。在8月份,与不施加生物炭和有机肥(对照)相比,“不施加有机肥+施加生物炭2.5 t·hm^(-2)”、“不施加有机肥+施加生物炭10.0 t·hm^(-2)”、“施加有机肥3 t·hm^(-2)+施加生物炭10.0 t·hm^(-2)”、“施加有机肥9 t·hm^(-2)+不施加生物炭”、“施加有机肥9 t·hm^(-2)+施加生物炭10.0 t·hm^(-2)”的协同处理,净氨化速率提高了53.1%~95.3%;在8、9月份,与不施加生物炭和有机肥(对照)相比,“施加有机肥9 t·hm^(-2)+施加生物炭2.5 t·hm^(-2)”协同处理,净硝化速率分别提高了22.7%、58.0%,净氮矿化速率分别提高了22.8%、50.0%。土壤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随着土壤温度升高、含水量增大、总氮质量分数增加而提高,随着土壤碳氮质量比(w(C)∶w(N))的增加而下降。生物炭和有机肥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因季度变化会产生不同效果,在植物生长季能促进氮硝化和氮矿化;总体看,生物炭与有机肥混施对土壤氮矿化的促进作用,好于单施生物炭或有机肥,“施加有机肥9 t·hm^(-2)+施加生物炭2.5 t·hm^(-2)”协同处理能够更好地提高土壤氮矿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人工林 生物炭 有机肥 森林土壤 土壤氮矿化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对森林抚育的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德彩 郭丹丹 +1 位作者 吴桂藏 闫东锋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3-169,共7页
为了研究森林抚育经营活动对人工林地表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以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滩区杨树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森林抚育3 a后,设置了3个不同抚育强度处理水平,进行了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对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分... 为了研究森林抚育经营活动对人工林地表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以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滩区杨树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森林抚育3 a后,设置了3个不同抚育强度处理水平,进行了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对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均随抚育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小关系为:中度>弱度>对照,其中对照0~10 cm层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水平(P<0.05);3个处理水平土壤0~10 cm层土壤初渗速率、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前36 min入渗量和前36 min平均入渗速率均显著高于10~20 cm层(P<0.05)。3个处理水平土层0~10 cm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均显著高于10~20 cm层(P<0.05),且均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其中中度抚育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弱度抚育(P<0.05)。土壤0~10 cm层和10~20 cm层全氮质量分数随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到中度抚育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98 g·kg^(-1)和0.597 g·kg^(-1)。因此,森林抚育对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表层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强度 土壤渗透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杨树人工林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边缘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永斌 吴栋栋 +2 位作者 姚鹏 魏彪 王晓毳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8-110,共3页
对3930杨树人工林边缘效应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杨树人工林边缘效应显著。杨树人工林的边缘效应率达1.26,边缘效应深度达林内30 m,边缘部分杨树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林内,多出108.6%。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显示,土壤养分含量随着边... 对3930杨树人工林边缘效应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杨树人工林边缘效应显著。杨树人工林的边缘效应率达1.26,边缘效应深度达林内30 m,边缘部分杨树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林内,多出108.6%。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显示,土壤养分含量随着边缘的深度不断深入,表现为先降低后增高,并随着边缘深度的增加,升高的趋势逐渐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 杨树 人工林 3930杨
下载PDF
秦皇岛白桦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雷淑香 成克武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13,共7页
采用随机样地调查方法,以40年人工毛白杨林为对照,对秦皇岛海滨林场20年生白桦人工林的群落层次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乔木层径阶结构、树高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白桦林和毛白杨林群落层次结构差异较大。白桦林处于幼龄... 采用随机样地调查方法,以40年人工毛白杨林为对照,对秦皇岛海滨林场20年生白桦人工林的群落层次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乔木层径阶结构、树高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白桦林和毛白杨林群落层次结构差异较大。白桦林处于幼龄林向中龄林过渡阶段,群落层次简单,由乔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灌木层缺乏。毛白杨林处于成过熟林状态,层次结构复杂,由主林层、次林层、灌木层和草本层4个层次组成,形成了复层异龄混交林。(2)白桦林和毛白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白桦林物种数量(24科29属32种)比毛白杨林(12科15属17种)更丰富,但不同层次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白桦林乔木层物种单一(1科1属1种),灌木层缺乏,毛白杨林乔木层(2科3属5种)和灌木层(5科5属6种)比白桦林种类丰富,白桦林草本层种类丰富(19科24属27种),远高于毛白杨林(10科12属12种);群落物种多样性[Shannon-Wei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群落均匀度指数(J)]白桦林草本层>毛白杨林草本层>毛白杨林灌木层>毛白杨林乔木层>白桦林乔木层;两个群落整体及乔灌草各层次之间种类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物种相似性水平较低。(3)白桦林和毛白杨林径阶结构和树高结构特征不同,白桦林径阶结构和树高结构均呈单峰型曲线,径阶和树高分布较为集中,胸径和树高变动系数小,个体分化不明显,呈现出典型的同龄林结构特征。毛白杨林径阶结构呈倒"J"型分布,树高结构呈双峰型曲线,个体分化明显,呈现出异龄林结构特征。(4)白桦林虽然在研究区秦皇岛海滨平原区正常生长,但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其他平原地区造林需对环境进行认真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白桦林 人工林 毛白杨林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龄级速生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28
10
作者 安然 龚吉蕊 +3 位作者 尤鑫 葛之葳 段庆伟 晏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9-401,共13页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对伊犁河谷地区3种龄级(5年、10年、15年)的速生杨欧美黑杨(Populus×euramericana)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和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微生物集中分布在10-40c...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对伊犁河谷地区3种龄级(5年、10年、15年)的速生杨欧美黑杨(Populus×euramericana)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和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微生物集中分布在10-40cm土层,数量和种类组成随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减少,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10年生人工林最高,这一规律随季节变化。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比例相对稳定,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其含量及分布受季节和土壤深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有机氮则先减后增。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机氮呈正相关。3种林地土壤有机C/N比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比例一致,说明速生杨人工林在一定生长年龄内能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生杨人工林 季节变化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氮 垂直分布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和小叶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及其与林龄的关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玮 胡中民 +5 位作者 杨浩 张雷明 郭群 乌志颜 刘德义 李胜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8-326,共9页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地带性隐域植被,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是该区域主要的防风固沙造林树种。该文通过测定两种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叶、枝、干、根)、草本层(地上植被和地下根系)和土壤层(0–100 cm)的碳含量,比...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地带性隐域植被,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是该区域主要的防风固沙造林树种。该文通过测定两种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叶、枝、干、根)、草本层(地上植被和地下根系)和土壤层(0–100 cm)的碳含量,比较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并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阐明了乔木层、土壤层和总碳密度随林龄增加的变化特征,估算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结果表明,榆树疏林乔木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含量都低于小叶杨人工林,榆树疏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是小叶杨人工林的1/2。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密度中,乔木层碳密度和土壤层碳密度总占比98%以上;土壤层与植被层碳密度的比值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过熟林时该比值分别为1.66(榆树疏林)和1.87(小叶杨人工林);榆树疏林和小叶杨人工林的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的总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乔木层碳密度及榆树疏林总碳密度与林龄均呈现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小叶杨人工林乔木层的固碳速率约为榆树疏林的5倍,榆树疏林生态系统和小叶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固碳速率分别为0.81 Mg C·hm^(–2)·a^(–1)和5.35 Mg C·hm^(–2)·a^(–1)。这一研究结果有利于估算沙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为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增加碳汇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含量 碳密度 固碳速率 小叶杨人工林 榆树疏林 林龄
原文传递
Impact of monoculture of poplar on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ver time
12
作者 Qian LU Jinchi ZHANG Lisha CHE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487-495,共9页
To date, research on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has focused on field crops;forest plantations, despite their very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value, have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The evolution ... To date, research on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has focused on field crops;forest plantations, despite their very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value, have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The evolu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rhizosphere of forest plantations, in particular, has rarely been examined. In this study, changes in the siz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in the rhizosphere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poplar (Populus deltoides) plantations were studied using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 bare land (control) adjacent to the plantation sites through sequencing analysis and by constructing phylogenetic trees. The numbers of bacteria and fungi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successive poplar generations, although the increas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parallel.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creased greatly in the second generation,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crease occurred in the third generation. In contrast, the most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fungal community occurred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third generation was insignificant. In terms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e first generation showed little change in either community;however, the second generation showed remarkable changes in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and the third in the fungal community. The numbers of 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 and Actinobacteria increased by 10.92%, 7.38%, and 5.46%, respectively, whereas those of Acidobacteria decreased by 18.38%in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ese changes in the number and 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rhizosphere could b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in yield and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mono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community continuous cropping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forest plantations fungal communit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opulus deltoid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