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恋父、审父、弑父的宿命纠缠——李安电影文本的一种症候阅读 被引量:4
1
作者 袁萍 齐林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132,共5页
李安的电影除早期的《荫凉湖畔》(1982)及《分界线》(1984)外,其余的10部影片,无论是最初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后来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无不宿命般交织着一种恋父、审... 李安的电影除早期的《荫凉湖畔》(1982)及《分界线》(1984)外,其余的10部影片,无论是最初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后来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无不宿命般交织着一种恋父、审父、弑父的复杂症候,有的作品以恋父为主,有的又以弑父为主,或以审父为主。且恋中有审,弑中有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电影文本 症候阅读 恋父 审父 弑父
下载PDF
论传记电影中的“父名”与俄狄浦斯情结 被引量:3
2
作者 曲德煊 谢衍达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101,共6页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力求深入的论述传记电影中呈现的"父名"与父子关系及其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传记电影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可精神分析性,及对于传主深层精神体验的揭示和暗示。通过父名与父法对于无意识的揭示力量、父与子围...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力求深入的论述传记电影中呈现的"父名"与父子关系及其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传记电影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可精神分析性,及对于传主深层精神体验的揭示和暗示。通过父名与父法对于无意识的揭示力量、父与子围绕父名进行的冲突与和解、子一代与父名关系体现的意识形态进化等方面论述传记电影的可精神分析性,父子关系成为一个很好的无意识载体,从中可以感受到传主丰富的心理层面,而且成为社会的隐喻和象征,同时二者关系的探索也增强了传记电影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传记电影 父名 俄狄浦斯情结
下载PDF
论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父亲情结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双田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79-80,共2页
本文主要从卡夫卡同父亲之间曲折复杂的关系在其文学创作中的反映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着重分析卡夫卡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卡夫卡从反抗鄙视畏惧父亲到希望得到父亲理解的过程在文学上的反映。
关键词 卡夫卡 想象症 父亲情结
下载PDF
化不开的情结——张洁爱情观破译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昭晖 《钦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5-67,共3页
张洁的爱情作品里有一些化不开的情结:不能释怀的恋父情结,她塑造关于理想爱情、美满婚姻的男性伴侣是融情人与父兄角色为一体;内化于心的原罪意识,她以其深刻的思考反观女性与爱情、与婚姻、与整个男权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 爱情观 恋父情结 原罪意识
下载PDF
论艾丽斯·沃克的父亲情结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玮 王成涛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61-64,共4页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因生活中与父亲的疏离而致使其不断思考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形成浓重的父亲情结。在探索中沃克最终了解到父亲之所以变的粗暴、虚伪的原因,认识到这一切不能仅仅归罪于父亲,社会上的种族偏见和性别...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因生活中与父亲的疏离而致使其不断思考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形成浓重的父亲情结。在探索中沃克最终了解到父亲之所以变的粗暴、虚伪的原因,认识到这一切不能仅仅归罪于父亲,社会上的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也难脱其咎,她终于通过书写实现了与父亲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父亲情结 完整的生存
下载PDF
“恋父”与“审父”——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父亲文化形象 被引量:3
6
作者 高小弘 《绥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5-58,共4页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父” “审父” 女性成长
下载PDF
从“恋母”到“寻父”——论卢梭写作的文化心理逻辑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岩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4-87,共4页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让-雅克.卢梭的写作逻辑可以表述为,以非异化的母性文化作为想象性的本源参照,通过"怀乡症"式的结构性记忆与失忆建构象征秩序(理想之父),从而确立批判主流社会文化的双重依据。本文在对卢梭不同时期的...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让-雅克.卢梭的写作逻辑可以表述为,以非异化的母性文化作为想象性的本源参照,通过"怀乡症"式的结构性记忆与失忆建构象征秩序(理想之父),从而确立批判主流社会文化的双重依据。本文在对卢梭不同时期的各类文本及其生命经验的整合中具体展现了上述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文化心理 恋母 寻父
下载PDF
论父爱缺失对简·爱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燕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54-56,共3页
简·爱的故事家喻户晓,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读者赞美简.爱的爱情故事。但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整个故事分析之后不难发现,简.爱的故事是恋父情结酿成的爱情苦果:童年生活中的父爱缺失形成了简.爱的恋父情结,所以她一生苦苦追求的爱... 简·爱的故事家喻户晓,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读者赞美简.爱的爱情故事。但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整个故事分析之后不难发现,简.爱的故事是恋父情结酿成的爱情苦果:童年生活中的父爱缺失形成了简.爱的恋父情结,所以她一生苦苦追求的爱人不过是父亲形象的一个替代品;怀有恋父情结的作者自然地将简·爱送进了恋父的爱情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父情结 父爱缺失 心理分析 爱情
下载PDF
中外叙事文学中的“后母/继子乱伦”叙事——“乱伦”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被引量:1
9
作者 古大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0-114,共5页
"后母/继子乱伦"叙事模式的作品触及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乱伦情结"与"乱伦禁忌"的深层心理。后母/继子乱伦"现象是专制的父权文化的产物,"后母"乃至"继子"承载着对父权文化的... "后母/继子乱伦"叙事模式的作品触及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乱伦情结"与"乱伦禁忌"的深层心理。后母/继子乱伦"现象是专制的父权文化的产物,"后母"乃至"继子"承载着对父权文化的批判与表现人性解放的双重道德任务,表现了一种"渎父"或"精神弑父"的主题。她(他)们的悲剧性的命运结局体现了作家对这种现象微妙而复杂的态度:在无限宽容的同时,也隐含对乱伦原罪感几分不自觉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母/继子乱伦”叙事模式 父权文化 乱伦情结 道德任务 悲剧结局
下载PDF
卡夫卡小说中的“仇父”情结解读
10
作者 陆维玲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00-102,共3页
卡夫卡竭尽一生创作了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三部尚未全部完成的长篇小说。《判决》、《在流浪地》、《变形记》等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诉讼》、《美国》、《城堡》是三部长篇小说,被业内人士称为"孤独三部曲"。纵观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竭尽一生创作了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三部尚未全部完成的长篇小说。《判决》、《在流浪地》、《变形记》等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诉讼》、《美国》、《城堡》是三部长篇小说,被业内人士称为"孤独三部曲"。纵观卡夫卡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有一种浓郁的"仇父"情结。本文尝试研究卡夫卡小说中的"仇父"情结,以供同行指正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父亲 “仇父”情结
下载PDF
浅议复杂条件下深埋长隧涌突水的防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晓红 康勇 +3 位作者 靳晓光 唐伯明 杨君 胡世斌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4年第2期80-81,84,共3页
复杂条件下的深埋长隧涌突水是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 ,严重威胁着现场施工安全及进度。以重庆通渝隧道出口段为例 ,简单介绍此类隧道涌突水防治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复杂条件下 深埋长隧 通渝隧道 涌突水 防治
下载PDF
从陆游的家庭亲情诗看其父辈情结
12
作者 钟一鸣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1-65,共5页
作为以诗礼传家的山阴陆氏家族,其历代成员在道德文章上所显现出来的、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优秀的品质,赢得了后人的尊重。从陆游的家庭亲情诗中,可感受到诗人的家族自豪感和优越感是十分明显的,折射出浓郁的父辈情结;也正是这种情结,... 作为以诗礼传家的山阴陆氏家族,其历代成员在道德文章上所显现出来的、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优秀的品质,赢得了后人的尊重。从陆游的家庭亲情诗中,可感受到诗人的家族自豪感和优越感是十分明显的,折射出浓郁的父辈情结;也正是这种情结,对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家庭亲情诗 父辈情结
下载PDF
拳拳怜子情 殷殷报国心——辛弃疾“示儿”诗词解读
13
作者 赵其钧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70-73,共4页
辛弃疾才具文武,一世之雄。他的有关家事的“示儿”之作给我们自塑了一位深于爱、严于教、明于理的“父亲”的形象,从一个侧面透视出辛氏的人生情怀及其创作活动,并由此折射出中国文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情结。
关键词 辛弃疾 “示儿之作” 父亲形象 文化情结
下载PDF
从故事母题看哈姆雷特的延宕
14
作者 袁素华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2-26,共5页
哈姆雷特为什么延宕 ?对此经典问题的争论至今仍众说纷纭。叔侄之争、为父报仇、俄狄浦斯情结是该剧的三大故事母题。对故事母题的探究 ,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
关键词 故事母题 俄狄浦斯情结 哈姆雷特形象 英国 戏剧
下载PDF
对峙、重复与回归——浅论北村《施洗的河》之父子关系
15
作者 赖琼璇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9-51,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北村小说《施洗的河》中的父子关系,运用心理分析理论,对小说人物的“恋母弑父”情结,以及围绕父子关系所产生的道路和命运选择的重复性进行阐释。
关键词 父子关系 恋母 家园
下载PDF
寻找“理想的父亲”:冰心创作中的另一面
16
作者 孙桂荣 王兴霞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71-75,共5页
文学史在提及冰心的创作时,强调的往往是柔情的"母爱",而忽视了冰心作品中的"寻父"情结,这些情结体现在对现实父亲、理想父亲、他者父亲这三种父亲形象的塑造与渴求上。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解构封建父权("弑父&... 文学史在提及冰心的创作时,强调的往往是柔情的"母爱",而忽视了冰心作品中的"寻父"情结,这些情结体现在对现实父亲、理想父亲、他者父亲这三种父亲形象的塑造与渴求上。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解构封建父权("弑父")、建构理想父子关系("寻父")、自我完善的过程。不管是激烈"弑父"的反面衬托,还是温情"寻父"的正面呼吁,都产生于一个共同的认知:即父子之间的不平等。冰心遵循"父性文化"的传统,通过"父子对构"的方式着力反映社会生活中种种父子之间的矛盾,对"父如何为父、子如何为子"提出建议,表现出深刻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 父爱 情结 “理想的父亲”
下载PDF
芒克“地下”诗歌的精神分析
17
作者 李遇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作为“白洋淀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芒克在 2 0世纪 70年代的“地下”诗作中虽然表现了一定的反抗精神 ,即“弑父”冲动 ,但主要是流露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文化心态。这种逃避心态在深层心理学的意义上可以归结为大地崇拜和乡村情结。
关键词 芒克 “地下”诗歌 “弑父”冲动 大地崇拜 乡村情结
下载PDF
论哈姆雷特的三大情结 被引量:1
18
作者 虞佳 《文化艺术研究》 2010年第1期134-142,共9页
哈姆雷特历来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笔下性格最为丰富、复杂的"圆形人物"的典型。通过反复的文本分析,本文深入挖掘哈姆雷特"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背后蕴藏着的三大导致其性格及命运的中心情结——"纳喀索斯情... 哈姆雷特历来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笔下性格最为丰富、复杂的"圆形人物"的典型。通过反复的文本分析,本文深入挖掘哈姆雷特"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背后蕴藏着的三大导致其性格及命运的中心情结——"纳喀索斯情结"("自恋情结")、"父子传承情结"("恋父情结")、对母亲和奥菲莉娅的"耻感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自恋情结 HAMLET 中心情结 圆形人物 虚无主义 性格 文本分析 莎士比亚 恋父情结 世界观 人生观 挖掘 母亲 命运 父子 典型
下载PDF
论《名誉领事》中的“父与子”母题
19
作者 张艳蕊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18-120,共3页
格雷厄姆·格林的《名誉领事》的主要人物结构印证了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母题——父与子母题,文本中表现了这一母题的基本内涵:子对父的认同、对父的仇恨以及弑父娶母情结的情感走向。这一母题渊源于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文... 格雷厄姆·格林的《名誉领事》的主要人物结构印证了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母题——父与子母题,文本中表现了这一母题的基本内涵:子对父的认同、对父的仇恨以及弑父娶母情结的情感走向。这一母题渊源于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文学与古希伯来文学。而文本创作主体个性化的成长经历则激活了这一传统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誉领事 父与子母题 认同作用 弑父娶母情结
下载PDF
《心经》的恋父情结及其成因浅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金荣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61-63,共3页
母爱的缺席让父亲在张爱玲的童年生活里成为最重要(甚至全部)的角色,对父亲的依恋亦是张爱玲一生都无法走出的情殇。此种情结犹如暗伤,飘荡在她的作品里,而《心经》无疑是她潜在恋父情绪的最大宣泄。通过对一段父女畸恋的描述,张爱玲成... 母爱的缺席让父亲在张爱玲的童年生活里成为最重要(甚至全部)的角色,对父亲的依恋亦是张爱玲一生都无法走出的情殇。此种情结犹如暗伤,飘荡在她的作品里,而《心经》无疑是她潜在恋父情绪的最大宣泄。通过对一段父女畸恋的描述,张爱玲成功地坦承了自己内心的梦魇,让我们最大限度地窥视到恋父情结对其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心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恋父情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