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21年青海玛多M_(W)7.3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断层滑动模型及发震构造摩擦属性
1
作者
赵磊
许文斌
+2 位作者
方楠
刘计洪
冯光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86-1097,共12页
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断层滑动是研究发震断层深浅部孕震形态及摩擦性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得了玛多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形变场,并反演得到了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同震滑动主要分布在上地壳浅部...
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断层滑动是研究发震断层深浅部孕震形态及摩擦性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得了玛多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形变场,并反演得到了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同震滑动主要分布在上地壳浅部,并且存在多个滑动亏损区域.发震断层在东端分叉处的倾向与主断裂和西端倾向相反.基于N-SBAS方法获得的震后4.5个月形变场显示,断层近场震中区域的累积形变量达5 cm,远场区域累积形变达2 cm.震后早期余滑分布在断层浅部和深部以及两侧的横向延展区域;部分余滑区域与同震区域重叠.其中,上地壳浅部的余滑达20 cm且填充了同震滑动亏损.时序地震矩显示上地壳浅部区域在震后快速余滑而深部稳定滑动,表明了发震断层区域的复杂摩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模型
余滑分布
震后形变
摩擦属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震后余滑效应和黏滞性松弛效应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宇磊
张永志
+1 位作者
王帅
刘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78-1587,共10页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后余滑主要发生在20~35 km深度处,位于同震破裂的下倾区域;余滑以逆冲为主,伴随有右旋走滑分量,其中最大逆冲和走滑分量分别为20 cm和11 cm;震后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1.23×1020Nm,等效于Mw7.33地震。模型2得到的余滑分布与模型1相一致,但累积滑动量略小,释放地震矩为1.1×1020Nm,等效于Mw7.32地震。模型2研究表明尼泊尔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地幔黏滞性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40 km和2×1019Pa·s。综上所述,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时间内,震后余滑效应起主导作用,黏滞性松弛效应起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w7.8地震
GPS数据
球体位错理论
断层余滑
地幔黏滞性松弛
原文传递
题名
2021年青海玛多M_(W)7.3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断层滑动模型及发震构造摩擦属性
1
作者
赵磊
许文斌
方楠
刘计洪
冯光财
机构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86-1097,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9YFC1509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4023)共同资助。
文摘
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断层滑动是研究发震断层深浅部孕震形态及摩擦性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得了玛多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形变场,并反演得到了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同震滑动主要分布在上地壳浅部,并且存在多个滑动亏损区域.发震断层在东端分叉处的倾向与主断裂和西端倾向相反.基于N-SBAS方法获得的震后4.5个月形变场显示,断层近场震中区域的累积形变量达5 cm,远场区域累积形变达2 cm.震后早期余滑分布在断层浅部和深部以及两侧的横向延展区域;部分余滑区域与同震区域重叠.其中,上地壳浅部的余滑达20 cm且填充了同震滑动亏损.时序地震矩显示上地壳浅部区域在震后快速余滑而深部稳定滑动,表明了发震断层区域的复杂摩擦属性.
关键词
断层模型
余滑分布
震后形变
摩擦属性
Keywords
fault
model
afterslip
distribution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Friction property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P228 [天文地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震后余滑效应和黏滞性松弛效应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宇磊
张永志
王帅
刘泰
机构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78-158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4028)。
文摘
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后余滑主要发生在20~35 km深度处,位于同震破裂的下倾区域;余滑以逆冲为主,伴随有右旋走滑分量,其中最大逆冲和走滑分量分别为20 cm和11 cm;震后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1.23×1020Nm,等效于Mw7.33地震。模型2得到的余滑分布与模型1相一致,但累积滑动量略小,释放地震矩为1.1×1020Nm,等效于Mw7.32地震。模型2研究表明尼泊尔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地幔黏滞性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40 km和2×1019Pa·s。综上所述,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时间内,震后余滑效应起主导作用,黏滞性松弛效应起次要作用。
关键词
尼泊尔Mw7.8地震
GPS数据
球体位错理论
断层余滑
地幔黏滞性松弛
Keywords
2015 Nepal Mw7.8 earthquake
GPS data
spherical dislocation theory
fault afterslip
viscoelastic relaxtion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21年青海玛多M_(W)7.3地震同震和早期震后断层滑动模型及发震构造摩擦属性
赵磊
许文斌
方楠
刘计洪
冯光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震后余滑效应和黏滞性松弛效应
李宇磊
张永志
王帅
刘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