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Insight into the Surface Rupture Parameters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Pass M_S8.1 Earthquake
1
作者 Tian Qinjian Zhang Liren +2 位作者 Hao Ping Wang Zanjun Wang Zhica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3期282-291,共10页
Field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surface rupture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Pass M_S 8.1 earthquake is about 426km long, and the maximum sinistral displacement is about 6m.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long t... Field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surface rupture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Pass M_S 8.1 earthquake is about 426km long, and the maximum sinistral displacement is about 6m.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long the surface ruptures is markedly controlled by fault structure. The rupture length of this earthquake i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statistic value.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ultimate linear strain", we discussed the independency and integrality of the whole rupture zone and rupture segments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Pass earthquake by comparing with some large earthquakes on strike-slip faults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Kunlun Mountains Pass earthquake consists of successively triggered multiple earthquake events, other than a single earthquake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segmentation Ultimate linear strain rupture parameters Triggered earthquake Kunlun Mountains Pass Ms8. 1 earthquake
下载PDF
Parameters of the AD 849 earthquake east of Baotou City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adjustion of the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s zone sp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s
2
作者 Ji Wang Zhanwu Gao +3 位作者 Wei Xu Zhaode Yuan Zhicheng Liu Xiaoliang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19年第3期170-178,共9页
According to volume 18(Xuanzong Ji Tang)of the historical book entitled the Old Book of Tang,the Hetao area of Inner Mongolia experienced a large earthquake in AD 849.However,previous work on that earthquake contains ... According to volume 18(Xuanzong Ji Tang)of the historical book entitled the Old Book of Tang,the Hetao area of Inner Mongolia experienced a large earthquake in AD 849.However,previous work on that earthquake contains many discrepancies regarding its epicenter location,magnitude,deaths,and intensity.While exploring active faults in Baotou City,the present authors mapped the Daqi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geologically.Based on previous work,several seismic deformation traces of more than 1000 years ago were found,and dating tests were conducted.The research showed the Daqi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zone to be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AD 849 earthquake.The length of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was around 80 km,and the macro epicenter was located in the active fault.The deformation center was located at 40.6°N,110.2°E.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more historical data about the AD 849 earthquake,reinterpreting some existing historical data,and re-examining the contradictory numbers of deaths in the historical data,the present analysis concludes that around 10,000 people were dead.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earthquake had a magnitude of 7½.According to the revised seismic parameters and the paleoearthquake recurrence period of the Daqi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the boundary of some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s zone in the Baotou area are adjusted and the recurrence period of M8 and M7.5 are re-calcu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rupture traces parameters AD 849 Daqi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下载PDF
The M_S7.1 Yushu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and larg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on the Garzê-Yushu Fault 被引量:19
3
作者 CHEN LiChun WANG Hu +6 位作者 RAN YongKang SUN XinZhe SU GuiWu WANG Ji TAN XiBin LI ZhiMin ZHANG XiaoQ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31期3504-3509,共6页
As reveal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2010 MS7.1 Yushu earthquake,Qinghai is a characteristic sinistral strike-slip feature consisting of three distinct sinistral primary ruptu... As reveal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2010 MS7.1 Yushu earthquake,Qinghai is a characteristic sinistral strike-slip feature consisting of three distinct sinistral primary ruptures,with an overall strike of 310°-320° and a total length of 31 km.In addition,an approximately 2-km-long en-echelon tensile fissure zone was found east of Longbao Town;if this site is taken as the north end of the rupture zone,then the rupture had a total length of ~51 km.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fissures arranged in an en-echelon or altern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ssive bulges and tensile fissures,with a measured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1.8 m.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extends along the mapped Garzê-Yushu Fault,which implicates it as the seismogenic fault for this earthquake.Historically,a few earthquakes with a magnitude of about 7 have occurred along the fault,and additionally traces of paleoearthquakes are evident that characterize the short-period recurrence interval of large earthquakes here.Similar to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the Yushu earthquake is also due to the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n the block boundaries resulting from the eastward expans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However,in contrast wi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Yushu earthquake had a sinistral strike-slip mechanism resulting from the uneven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Baryan Har and Sichuan-Yunnan fault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 地震对 玉树 历史 断裂 地表破裂带 发震断层 左旋走滑
原文传递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W)6.0地震震源特征与灾害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华思博 徐晨雨 +4 位作者 周江诚 徐贝贝 冯万鹏 张勇 房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25-2636,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发生的甘肃积石山M_(S)6.2(M_(W)6.0)地震是一次导致较大伤亡的小规模逆冲型强震(M≥6)事件.我们在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后,开展了地震矩张量和破裂过程联合反演,比较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地震的... 2023年12月18日发生的甘肃积石山M_(S)6.2(M_(W)6.0)地震是一次导致较大伤亡的小规模逆冲型强震(M≥6)事件.我们在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后,开展了地震矩张量和破裂过程联合反演,比较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地震的辐射能,确定了较宽频带范围内的震源特征,据此讨论了与震源过程相关的灾害机理.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断层东倾的可能性更大,主要破裂区域位于积石山县与大河家镇之间,空间上与烈度分布显示的极震区位置较为一致.地震的上盘效应,破裂朝西北及浅处扩展的多普勒效应,以及容易在浅土层中放大的高频地震波辐射,可能是此次地震震害严重的主要震源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W)6.0地震 断层参数 破裂过程 辐射能 灾害机理
下载PDF
基于有限断层识别方法(FinDer)快速计算断层破裂长度及方向
5
作者 于伟恒 王士成 +2 位作者 周跃勇 周施文 李水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5-876,共12页
为了快速计算震后断层的破裂参数、适应场地特征和减少模板匹配的时间,对美国加州ShakeAlert地震预警系统中断层破裂参数实时测定方法FinDer方法中的台站性质判别和模板匹配两个环节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基于我国大陆的六次M4.5—8.0地... 为了快速计算震后断层的破裂参数、适应场地特征和减少模板匹配的时间,对美国加州ShakeAlert地震预警系统中断层破裂参数实时测定方法FinDer方法中的台站性质判别和模板匹配两个环节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基于我国大陆的六次M4.5—8.0地震对改进后的FinDer方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对于4.5≤M≤5.5地震,利用FinDer方法能够快速得到断层的破裂方向和长度,但由于断层破裂长度有限,所计算的断层方向准确度不高;对于M>5.5地震,在首台触发后开始使用FinDer方法计算断层的长度和方向,计算过程持续数秒至1分钟左右,断层破裂长度和方向与野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当地震引发多条断层破裂时,该方法只能计算一个综合的断层方向和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Der方法 大震断层破裂参数 地震预警系统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下载PD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过渡段及其附近新发现的历史大地震破裂遗迹 被引量:25
6
作者 闻学泽 马胜利 +3 位作者 雷兴林 西泽(桑原)保人 木口努 陈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6-833,共8页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个场地的破裂应是1536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这不仅反映了1536年大地震破裂带的南段沿安宁河与则木河断裂带的过渡段产生,而且反映了该破裂带的南端很可能到达了或者很接近于西昌。位于西昌略北李金堡村以东的破裂应属于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它进一步证明了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北端可能到达西昌以北至少数千米处。因而,由文中的证据可推断西昌附近的主干活动断裂在1536年和1850年大地震时均发生了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遗迹 历史大地震 安宁河断裂带 则木河断裂带 四川I
下载PDF
公元849年内蒙古包头东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地震参数讨论 被引量:24
7
作者 聂宗笙 吴卫民 马保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4-107,共14页
史载公元849年10月20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生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的认识目前存在较大分歧.作者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活断层填图和古地震研究过程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发现多处距今1000多年的地震形变遗迹;结... 史载公元849年10月20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生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的认识目前存在较大分歧.作者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活断层填图和古地震研究过程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发现多处距今1000多年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公元849年地震史料的进一步考证,表明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为公元84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宏观震中位置应在活动断裂变位量最大的包头铝厂至永富一带,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0.4°,东经110.2°.震中烈度为Ⅹ度,震级为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849年地震 大青山山前断裂 地表破裂 地震参数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勤俭 张立人 +2 位作者 郝平 王赞军 王志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30,共11页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震破裂 破裂长度 断层活动 走滑 地壳 最大位移 水平位移 强震
下载PDF
地震预警断层参数实时识别方法(FinDer)详解及其性能初步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卢建旗 李山有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164,共13页
详细阐述了美国加州ShakeAlert地震预警系统中使用的断层破裂参数实时测定方法(FinDer FinDer:Finite Fault Rupture Detector)的技术细节。利用1999年集集Mw7.6级地震、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及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以及日本K-NET台... 详细阐述了美国加州ShakeAlert地震预警系统中使用的断层破裂参数实时测定方法(FinDer FinDer:Finite Fault Rupture Detector)的技术细节。利用1999年集集Mw7.6级地震、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及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以及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80次中小地震的强震观测数据对该方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密集台网条件下,FinDer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实时识别正在发生地震的断层破裂长度和走向以及质心位置,是解决地震预警系统中断层破裂参数实时识别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FinDer方法只能在断层破裂已经发生的条件下,对其长度和走向进行识别,无法预知断层可能的最终长度或最终走向;远场和近场识别是影响该方法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也是该方法识别误差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断层破裂参数 实时识别 卷积 远场和近场识别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大震复发间隔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富仁 张世民 +3 位作者 张永庆 任俊杰 张效亮 冉洪流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重新编制活动断层定量参数数据库,利用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定量资料评估了中国大陆活动断裂(段)的大震复发间隔,给出了青藏、新疆、华北3个构造区的大震复发间隔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活动断裂M7.5级以上大震复发间隔远小于... 通过重新编制活动断层定量参数数据库,利用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定量资料评估了中国大陆活动断裂(段)的大震复发间隔,给出了青藏、新疆、华北3个构造区的大震复发间隔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活动断裂M7.5级以上大震复发间隔远小于华北和新疆。青藏高原从几100a到2000a,而华北和新疆则从2000a到5000a。大震复发间隔与断层滑动速率成反比,边界断裂的大震复发间隔通常比块体内部断裂短,比例关系大体为1:1.5—2.0。大震复发间隔与断裂性质相关,走滑断层的复发间隔小于逆走滑断层,逆走滑断层小于逆断层,比例关系大体为1:1.5—2.5。现有的定量数据汇编成果和大震复发间隔估计以及统计结果,既可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参数,又可作为构造类比研究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定量参数 大震 复发间隔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多断层破裂下单双峰地震动参数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菊芳 吴海波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大地震多断层破裂方式将导致地震动时程形状的改变和更为严重的震害。为揭示多断层破裂方式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以5·12汶川地震记录为基础,推求了单、双峰地震动的峰值、持时及频谱的衰减关系式,对比分析了单、双峰地震动参数的差... 大地震多断层破裂方式将导致地震动时程形状的改变和更为严重的震害。为揭示多断层破裂方式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以5·12汶川地震记录为基础,推求了单、双峰地震动的峰值、持时及频谱的衰减关系式,对比分析了单、双峰地震动参数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多断层破裂产生的双峰地震动的峰值、持时及频谱均大于单峰地震动的相应值;单、双峰地震动参数随断层距增加的变化趋势相同,变化快慢程度不一致,表现为双峰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和能量持时随断层距变化的变化速度要快于单峰地震,双峰地震动的峰值速度、绝对持时及加速度反应谱值随断层距变化的变化速度则要小于单峰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断层破裂模式 5·12汶川地震记录 单峰 双峰 地震动参数 衰减规律
下载PDF
震源初始破裂位置对地表地震动影响分析
12
作者 胡进军 谢礼立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66-70,共5页
近断层地震动受地震震源参数的影响显著,基于典型的地震有限断层模型,通过离散波数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断层上可能的三种不同初始破裂位置条件下的一系列地表场点的地震动时程,比较不同初始破裂位置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近断层地震动受地震震源参数的影响显著,基于典型的地震有限断层模型,通过离散波数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断层上可能的三种不同初始破裂位置条件下的一系列地表场点的地震动时程,比较不同初始破裂位置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始破裂位置越靠近地表,地震动的峰值越大,而且初始破裂位置对地震动的加速度影响最大,对速度和位移的影响较小;2对地震动不同分量的分析表明,初始破裂位置对地震动的垂直断层分量影响较大,对平行断层和竖向分量影响很小;3初始破裂位置深度的增大会降低地表地震动的幅值,但是断层破裂不同方向上的地震动幅值相对差异仍然存在。因此,断层面上的初始破裂位置也是地震动模拟和预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初始破裂位置 地震动参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震源过程数字地震成像结果给出的地震参数定标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雅君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0-340,共11页
震源参数的定标律在震源物理和地震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用地表破裂也可以得到一个总体上的震源参数的定标律 ,但由此得到的定标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2 0 0 1年印度古吉拉特MW 7 6地震在地表几乎看不到原生断层 ,而 2 0 0 ... 震源参数的定标律在震源物理和地震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用地表破裂也可以得到一个总体上的震源参数的定标律 ,但由此得到的定标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2 0 0 1年印度古吉拉特MW 7 6地震在地表几乎看不到原生断层 ,而 2 0 0 1年中国西藏昆仑山MW7 8地震在地表的断层总长度可达 5 0 0多公里。宽频带数字地震学的发展 ,尽管在细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但已使地震学家有条件得到地震破裂过程的数字成像结果 ,这样的成像结果可以给出更为可靠的地震断层参数 ,比如地震断层长度和平均位错量等。基于这一进展 ,本文试图利用最近得到的数字地震成像结果 ,研究地震参数的定标律。为此 ,选择了 3个较为系统的数据集合 ,分别为D J.Wald收集和编辑的震源成像结果、Y .Yagi所做的震源过程成像结果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 (ERI)的地震震源过程观测报告 ,共计 6 3次地震。结果表明 :如果考虑所有这些地震 ,则地震矩与断层长度之间近似满足M0 ∝L3 的关系 ;但如果仅考虑较大的地震 ,则走滑型地震接近满足M0 ∝L2 的关系 ,而非走滑型地震接近近满足M0 ∝L3 的关系。对走滑型地震 ,最大位错量Dmax与L和W这两个量中较小的量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但非走滑型地震不具有这样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过程 数字地震成像 地震参数定标律 地震矩 地震断层尺度
下载PDF
2017年精河M_(S)6.6地震的断层参数和破裂过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平川 张勇 冯万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51,I0001,共16页
利用远震资料、近场强震资料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同震形变资料确定了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的断层面参数及震源破裂细节。为得到可靠的断层几何参数,发展了一套基于In SAR数据滑动分布反演的三维格点搜索流程,对本次地震断层面的... 利用远震资料、近场强震资料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同震形变资料确定了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的断层面参数及震源破裂细节。为得到可靠的断层几何参数,发展了一套基于In SAR数据滑动分布反演的三维格点搜索流程,对本次地震断层面的走向、倾角和震源深度进行了格点搜索。结果显示,地震断层面走向为95°,倾角为47°,震源深度为14 km。基于搜索得到的断层模型进行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的结果显示:精河M_(S)6.6地震为一次单侧破裂事件,最大滑动量约为0.8 m,滑动区域集中在断层面上震源以西5-15 km,沿倾向15-25 km,破裂主要发生在10 km深度以下区域。断层面上的平均滑动角为106°。整个破裂过程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3.6×10^(18)N·m,对应矩震级为M_(W)6.3。破裂过程持续约9 s,期间的破裂速度约为2.1-2.6 km/s。由于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10 km以下,未来可能需要关注该区域0-10 km发生潜在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精河M_(S)6.6地震 断层几何参数 震源破裂过程 联合反演
下载PDF
东天山唐巴勒-塔斯墩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15
作者 黄帅堂 胡伟华 +2 位作者 杨攀新 李帅 伊力亚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8-1071,共14页
有历史记载以来,东天山地区发生过多次7级左右强震,是天山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巴勒-塔斯墩断裂是东天山巴里坤盆地NW侧一条晚更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带,研究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是认识巴里坤地区强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有历史记载以来,东天山地区发生过多次7级左右强震,是天山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巴勒-塔斯墩断裂是东天山巴里坤盆地NW侧一条晚更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带,研究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是认识巴里坤地区强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文中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微地貌测量及古地震探槽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厘定了唐巴勒-塔斯墩断裂的几何展布特征,揭示了断裂的运动性质与活动性,初步获得了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参数。结果表明,断裂为左旋走滑兼具逆冲的运动性质;在芨芨台子村以东断裂发育有地表破裂带,长约50km;芨芨台子村附近断层断错地貌的线性较好,断错T2阶地的垂直位移量约为0.9m,水平位移量为9~11m,T3阶地的垂直位移量约为1.6m,水平位移量为13~20m;在红井子镇及塔什巴斯他乌村以西,断裂在卫星影像上呈直线状展布,断层断错了最新地貌面,其中最小垂直位移量约为0.1m,最大垂直位移量约为2m,水平位移量为1.8~4.3m,断裂的水平位移大于同期的垂直滑动位移。在芨芨台子村附近开挖的探槽表明,断层具有明显的走滑活动特征,根据断层、喷砂冒水现象及地层的切盖关系,探槽共揭示出2次古地震事件,最新一次事件断错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巴勒-塔斯墩断裂 活动特征 古地震 定量参数 破裂带
下载PDF
1936年广西灵山M63/4地震参数讨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冰溯 李细光 潘黎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1936年广西灵山M63/4地震是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由于当时仪器记录缺乏、时代相隔较长且未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对该地震的基本参数尚存争议。本文在概述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地表... 1936年广西灵山M63/4地震是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由于当时仪器记录缺乏、时代相隔较长且未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对该地震的基本参数尚存争议。本文在概述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地表破裂带长度和最大同震位移等数据重新讨论了该地震的基本参数和发震构造。研究结果表明1936年灵山M63/4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灵山断裂北段与友僚—蕉根坪断裂交会处一带,震级为M6.8左右,震中烈度达Ⅸ度强,罗阳山西北麓的灵山断裂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6年灵山M63/4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震参数 灵山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