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stag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s Controlled by Neotectonism 被引量:4
1
作者 GONGZaisheng ZHANGGongchengt +1 位作者 CAIDongsheng HEShi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632-639,共8页
Neotectonism occurred intensively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which was reflected vertically by dramatic subsidence and a number of uplifts and laterally by notable fault movements. This particul... Neotectonism occurred intensively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which was reflected vertically by dramatic subsidence and a number of uplifts and laterally by notable fault movements. This particularity has resulted in the special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Bozhong depression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djacent lands. For example,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were overpressured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ccurred in the late stage; the Dongying Formation was deeply buried below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threshold, therefore there were sufficient oil sources. The rapid subsidence led to starved sedimentation of the Guantao Formation fine sandstone and the regional Minghuazhen Formation lacustrine shale, which formed the Neogene regional reservoir-caprock association. The active faults formed in the neotectonism became passages for oil to migrate from the Paleogene to Neogene. The traps formed by late fault activity and accompanied anticlines provided spa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s. All the above factors match well with one another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provid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large oilfields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zhong depression neotectonism late-stag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anlu fault large oilfields
下载PDF
哈拉哈塘地区共轭走滑断裂差异特征及演化
2
作者 陈利新 王胜雷 +2 位作者 万效国 苏洲 马兵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7,共19页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发育非典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具有分区、分层、分段差异性及差异演化特征,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地区3400km^(2)三维地震为基础,通过详细解析NE向和NW向两条走滑断裂分层及分段特征,分析其差异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发育非典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具有分区、分层、分段差异性及差异演化特征,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地区3400km^(2)三维地震为基础,通过详细解析NE向和NW向两条走滑断裂分层及分段特征,分析其差异演化特征,推测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从北向南,断裂成熟度与延伸性变弱,NE向断层扰动增强;从深至浅,NW向断层对北东向干扰越来越弱,NE向断层则此消彼长;NW向断层变形程度与成熟度由深至浅变低,而NE向断层向上变形程度增强。2)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可以划分为中奥陶世共轭断裂形成阶段、石炭-二叠纪张扭走滑断裂活化阶段及中-新生代张扭走滑断层活动阶段,不同方向走滑断裂演化有差异。3)不同时期断层的成因机制有所差异,中奥陶世走滑断裂受控于纯剪和单剪的叠加变形,并受控应力场、先存构造以及区域厚度等影响,自北向南应力的衰减及其相应的应力场变化造成南北断裂样式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走滑断裂 多期活动 差异演化 成因机制 哈拉哈塘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STAGES OF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MENYUAN BASIN, QINGHAI PROVINCE
3
作者 Ma Baoqi(Dep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Peking Univ., Beijing 100871,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47-247,共1页
The Menyuan Basin is a structural basin located inside the Qilianshan Mountains, the northern ed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urface of which is about 3000m ASL. To the south of this basin is the Dabanshan Mounta... The Menyuan Basin is a structural basin located inside the Qilianshan Mountains, the northern ed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urface of which is about 3000m ASL. To the south of this basin is the Dabanshan Mountain and to the north, the Lenglongling Mountain, which are 4000m ASL..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within this area is intense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6 stages.1 The basic data for identifying the stages of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1) Deformation of Tertiary deposit: Of the Tertiary system, only Baiyanghe Formation exists in the studied area, distributing at the boundary and under the bottom of the basin with Quaternary deposits discontinuously overlying it. Baiyanghe Formation has been intensely offset and folded, the folding dose not appear in Quaternary deposits. Its exact age remains unknown.(2) Deformation of Quaternary deposits: Most of Quaternary deposits belong to glacial and fluvial deposits, which have been offset and uplifted or sunk by neotectonic movement.(3) Deformation of the geomorphic surfaces: In the studied area exist many types and many orders of geomorphic surfaces, including 2 orders of planation surfaces, 3 orders of glacial platforms, 3 orders of river terraces and 2 orders of alluvial fans. Their ages are dated or comparatively estimated. All of them have been offset and uplifted or subsided by neotectonic movement. They are the time scales for dividing the stages of neotectonic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enyuan BASIN the stageS of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BAI yanghe Formation QUATERNARY deposits geomorphic surfaces stageS of faultING
下载PDF
Deformation Stages and Ar-Ar Age Data of the Wan-Zhe-Gan Tectonic Zone,Southeast China,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10
4
作者 YU Xinqi WANG De'en +3 位作者 JIANG Dazhi JIANG Laili ZHOU Xiang LI Chun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73-1389,共17页
The major tectonic zone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border regions of the Anhui,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in southeast China has been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Geologically, this zone cons... The major tectonic zone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border regions of the Anhui,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in southeast China has been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Geologically, this zone consists of several regional fault belts of various ages and orientations. We have categorized the faults into four age group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Neoproterozoic faults are northeast striking. They start from the northeast Jiangxi Province and extend northeastward to Fuchuan in Anhui Province, the same location of the northeast Jiangxi-Fuchuan ophiolite belt. The faults probably acted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as a boundary fault zone of a plate or a block suture with melange along the faults. The nearly east-west- or east-northeast-striking faults are of Silurian ages (40Ar/39Ar age 429 Ma). This group includes the Qimen-Shexian fault and the Jiangwang-Jiekou ductile shear belt. They represent a major tectonic boundary in the basement because the two sides of the fault have clear dissimilarities. The third group of faults is north-northeast striking, having formed since the early-middle Triassic with 40Ar/39Ar ages of 230-254 Ma. They form a fault belt starting from Yiyang in northern Jiangxi and connect with the Wucheng as well as the Ningguo-Jixi faults. This fault belt is a key fault-magmatic belt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Jurassic-Cretaceous red basins, ore distribution, magmatic activity, and mineralization. When it reactivated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belt behaved as a series of reverse fault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nd composed the fourth fault group. Therefore, classifying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into four fault groups will help in the analysis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Jiangnan orogen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Wan-Zhe-Gan fault zone changes of orientations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 40Ar/39Ar geochronology the border region of Zhejiang Jiangxi and Anhui Provinces
下载PDF
多期构造应力控制走滑断控储层发育机理与差异性研究——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继标 邓尚 +5 位作者 韩俊 李映涛 刘大卫 邱华标 张仲培 刘雨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5-785,共11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发育典型走滑断控缝洞型储层。区别于受原始沉积相带控制的基质孔洞、受岩溶改造的洞穴等储集类型,走滑断控缝洞型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断裂活动期构造应力导致的破裂作用控制。为研究走滑断裂多期活动背景下构造应力...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发育典型走滑断控缝洞型储层。区别于受原始沉积相带控制的基质孔洞、受岩溶改造的洞穴等储集类型,走滑断控缝洞型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断裂活动期构造应力导致的破裂作用控制。为研究走滑断裂多期活动背景下构造应力控制的断控储层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综合应用野外、岩心、测录井、地震及钻井动态等资料,开展不同走滑断裂、同一走滑断裂沿走向不同部位、垂向不同层系断控储层发育特征表征,并结合应力场数值模拟手段开展多期构造应力恢复,预测断控储层发育的主要时期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走滑断裂活动期不同分段内部应力状态差异显著,其中拉分段内部以张应力为主,主要派生张性裂缝;压隆段内部以挤压应力为主,派生裂缝类型多样。顺北地区勘探目的层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断控裂缝主要在加里东中期Ⅲ幕及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发育,海西中—晚期及之后裂缝基本不发育,且滑移距大的顺北18号断裂带较顺北1号断裂带派生裂缝开度、密度更高。走滑断控储层具有“簇状”结构特征,断裂活动期不同分段内部应力状态控制储层结构差异,拉分段“空腔”多,以“双簇”结构为主,核带规模大,压隆段核带结构多,以“多簇”结构为主,分割性强;走滑断裂活动期应力强度控制储集空间类型与规模,小型断裂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大型断裂带发育核带结构,断控储层规模与断裂活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断控裂缝发育主要受断裂早期活动控制,晚期由于地层埋深增大,岩石不易破裂,新派生裂缝发育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状态 多期构造应力 分段性 断控缝洞型储层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断层突水阶段化感知方法
6
作者 孙文斌 张纪扬 +3 位作者 王晓 杨辉 樊建聪 ABDUMALIK Olimov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0,共8页
为提升煤矿断层水害感知水平,提出一种以断层活化演变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识别的断层突水阶段化感知方法,通过断层突水演化过程相似模拟试验研究工作面底板与断层破坏的演化特征,以底板破坏带应力、断层裂隙带应力、导水通道内水压等为... 为提升煤矿断层水害感知水平,提出一种以断层活化演变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识别的断层突水阶段化感知方法,通过断层突水演化过程相似模拟试验研究工作面底板与断层破坏的演化特征,以底板破坏带应力、断层裂隙带应力、导水通道内水压等为阶段监测参数,揭示各监测参数与涌水量变化的阶段特征;结合灰色关联性分析法,判定断层突水阶段转化的关键控制因素,进而根据断层突水分析与研究过程,提出断层突水阶段化感知方法。结果表明:底板破坏带、断层裂隙带的应力,导水通道内的水压等监测参数的数值变化特征在断层活化突水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控制因素与涌水量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底板破坏带应力>断层裂隙带应力>导水通道水压,通过对关键控制因素的识别,可实现断层突水阶段的感知,揭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感知方法在原理上具备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性分析 断层突水 阶段化感知 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模拟试验
下载PDF
计及故障维修与网络重构的灾后配电网综合调度策略 被引量:6
7
作者 汪涛 武传涛 +5 位作者 随权 陈岑 马云聪 林湘宁 李正天 魏繁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4-1776,I0008,共14页
当前,灾后配电网负荷恢复与故障维修多是独立考虑,缺乏有效联动,且没有合理计及包含故障维修时间及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在内的双重因素影响。为此,提出一种灾后配电网维修恢复联合调度策略。首先,提出灾后配电网两阶段求解框架,第一阶... 当前,灾后配电网负荷恢复与故障维修多是独立考虑,缺乏有效联动,且没有合理计及包含故障维修时间及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在内的双重因素影响。为此,提出一种灾后配电网维修恢复联合调度策略。首先,提出灾后配电网两阶段求解框架,第一阶段求解故障维修计划及网络重构问题,第二阶段解决移动式储能系统参与下的灾后配电网源荷协同调度问题。其次,构建移动式储能系统与维修人员的调度模型,量化分析移动式储能系统时空转移模型及能量模型,同时基于维修人员的时空转移特性,建立故障维修及网络重构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恢复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分别采用离散鲁棒与连续鲁棒处理故障维修时间与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构建灾后配电网综合调度模型。最后,采用改进IEEE 33节点配电网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调度策略能够显著降低负荷失电率,减少停电损失。此外,两阶段算法在显著提升求解速度的同时能够保证求解精度,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故障维修 网络重构 移动式储能系统 两阶段求解 鲁棒优化
下载PDF
灵活接地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全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廖德辉 金鑫 +2 位作者 田君杨 李海勇 蒋连钿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7,共8页
为进一步明确灵活接地方式下的单相接地故障特征,给新型接地保护原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建立涵盖灵活接地配电网接地故障全过程的等值电路,分析系统内各检测点处典型故障电气量的幅值、相位特征及其在不同阶段内的变化规律。相比... 为进一步明确灵活接地方式下的单相接地故障特征,给新型接地保护原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建立涵盖灵活接地配电网接地故障全过程的等值电路,分析系统内各检测点处典型故障电气量的幅值、相位特征及其在不同阶段内的变化规律。相比于中性点接地电阻投入之前,在不同故障情况下,故障点电流始终增大,系统零序电压及健全线路零序电流始终减小,而故障线路零序电流随故障点接地电阻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这与灵活接地方式推行的初衷并不完全相符,解释了目前现场常用的传统小电阻零序过电流保护效果不如理想预期的原因。数字仿真与现场人工试验均验证了本文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活接地系统 接地保护 故障阶段 故障特征
下载PDF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9
作者 蒋海昆 邓世广 +2 位作者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35,共23页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震源区附近协同化过程持续加剧的典型震例和观测事实。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大区域强震活动及流动重力观测,可判定鲁甸地震前研究区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在高应力背景判定的基础上,依据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前兆异常,可粗略判定鲁甸地震亚失稳过程可能起始于震前7、8个月,最突出的现象或判定指标是由震中附近小地震活跃所表征的断层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向释放为主的转变,以及由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数量显著增加所表征的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从地震成核的角度与成核后期核心弱化区扩张过程有关。之后至主震发生,还有2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一是震前4、5个月,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范围自震中附近向外围的明显扩展,显示断层变形的加速协同化;二是震前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小地震活动开始减弱、微震活动及定点地球物理异常出现向震中的迁移收缩,与地震成核过程核心弱化区扩展之后的收缩过程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应力状态变化 断层变形协同化 鲁甸M 6.5地震 小地震活动 地球物理观测
下载PDF
广东珠海地区三灶断裂带早白垩世以来多期活动、古应力特征及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令占 李响 +5 位作者 吴俊 贾小辉 王晶 张宗言 金巍 徐大良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323-342,共20页
广东珠海地区三灶断裂带为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延伸段,其空间分布、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对认识华南东南部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活动断裂填图、构造解析、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钻探等手段,查明了三灶断裂带的空间分... 广东珠海地区三灶断裂带为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延伸段,其空间分布、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对认识华南东南部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活动断裂填图、构造解析、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钻探等手段,查明了三灶断裂带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期次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基于新获得的断层面与擦痕矢量数据反演了不同变形期次应力场及方向,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提出三灶断裂带早白垩世以来经历了五期古构造应力场作用,表现为多阶段不同方向的挤压和伸展过程,分别响应了晚中生代以来的一系列构造事件,Ⅰ期NW-SE向伸展(D_(1))可能记录了早白垩世初期区域地壳伸展;Ⅱ期NW-SE向挤压(D_(2))可能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早期造成华南地区断陷盆地反转及长乐南澳断裂带变形变质的挤压事件有关;Ⅲ期近SN向挤压(D_(3))可能与形成晚白垩世与古近纪地层之间区域性不整合的挤压事件有关;Ⅳ期近EW向挤压(D_(4))可能受控于渐新世-中新世南海洋盆的扩张;Ⅴ期NW-SE向伸展(D_(5))可能与上新世-第四纪菲律宾海板块的向西持续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灶断裂带 多期活动 古应力 早白垩世 广东珠海
下载PDF
基于故障发生程度的四旋翼无人机故障诊断
11
作者 戴凌宇 程赟 +1 位作者 冯张棋 汪小利 《现代机械》 2024年第4期77-83,共7页
针对四旋翼无人机执行机构的部分失效故障诊断问题,构建了四旋翼无人机的单通道简化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传统增强状态Kalman滤波器的算法流程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多阶段联合故障观测器对偏差系数以及系统原始状态量进行准确估计。仿... 针对四旋翼无人机执行机构的部分失效故障诊断问题,构建了四旋翼无人机的单通道简化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传统增强状态Kalman滤波器的算法流程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多阶段联合故障观测器对偏差系数以及系统原始状态量进行准确估计。仿真实验表明:多阶段联合故障观测器可以准确估计出不同工况下的故障系数,同时获取系统补偿偏差之后的原始真实状态量,展现了多阶段联合故障观测器在解决四旋翼无人机的故障诊断问题上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旋翼无人机 故障诊断 多阶段故障联合观测器 KALMAN
下载PDF
东营凹陷张性断层发育的生命演化阶段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12
作者 籍庆佳 周维维 +1 位作者 韩润生 胡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5-608,共14页
断层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具有隐性、显性等多个演化阶段,而断层由隐性阶段的胚胎期到显性阶段末期的老年期等各个成长阶段的判别难度很大。针对这一问题,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方法重现控盆边界断层-... 断层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具有隐性、显性等多个演化阶段,而断层由隐性阶段的胚胎期到显性阶段末期的老年期等各个成长阶段的判别难度很大。针对这一问题,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方法重现控盆边界断层-陈南断层胚胎期到老年期的全生命阶段演化过程及各阶段的固有特征;在此基础上,定性、定量判识东营凹陷主要断层的相对年龄(Relative Age,RA)以及各年龄阶段的断层活动方式,建立其控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张扭性断层可以划分为胚胎期(0<RA≤1,微裂缝或诱导裂缝带)、幼年期(1<RA≤2,断层核形成、裂面断续相连)、青年期(2<RA≤3,板状主断面贯通、清晰断距)、壮年期(3<RA≤4,断层核两侧破碎带形成、板状-铲式断面)、老年期(4<RA≤5,坡坪式断面、派生构造复杂)和消亡期(5<RA≤6,断层停止活动或者发生反转)6个阶段;断层的活动方式与断层年龄的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稳定、持续、高强度的断层活动方式有利于断层向老年期发展。断层控藏作用研究表明:胚胎期、幼年期断层主要控制油气圈闭,青年期断层主要控制砂体和储层分布,壮年期、老年期断层控制着烃源岩的总体展布范围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和逸散等过程。结合优势控藏要素、油气富集程度和油气聚集规模等因素进行断层控藏能力评价,陈南断层控藏能力等级为“强”。从断层生命发育演化阶段重新认识断层的控藏能力,将有力地推动和提升断层控藏的理论研究与成熟探区的勘探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性断层 生命演化阶段 隐性-显性特征 机制和模式 砂箱实验
下载PDF
角度补偿同步平均的二级行星齿轮箱行星轮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13
作者 晏云海 郭瑜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6-902,共7页
加窗同步平均克服了行星齿轮传动引起的振动传递路径时变性问题,可有效应用于单级行星齿轮箱齿轮故障特征提取。但二级行星齿轮箱存在两级行星结构共用传动轴引起的振动耦合问题,该方法不易有效提取第一级行星轮的故障特征,为此本文提... 加窗同步平均克服了行星齿轮传动引起的振动传递路径时变性问题,可有效应用于单级行星齿轮箱齿轮故障特征提取。但二级行星齿轮箱存在两级行星结构共用传动轴引起的振动耦合问题,该方法不易有效提取第一级行星轮的故障特征,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角度补偿同步平均的二级行星齿轮箱行星轮故障特征的提取方法。通过等角度重采样消除转速波动的影响;采用角度补偿同步平均分离重采样振动中存在的第二级太阳轮的干扰,并通过差运算将其从重采样振动中消除;提取残余振动的包络信号;通过加窗同步平均构建第一级行星轮的合成包络信号,并采用包络同步平均提取第一级行星轮的故障特征。通过二级行星齿轮箱实验台实测信号分析验证,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第一级行星轮的故障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特征提取 二级行星齿轮箱 加窗振动分离 包络分析 角度补偿同步平均
下载PDF
基于视觉图像特征的两阶段电动机智能故障诊断
14
作者 徐东 彭鑫 张晓飞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5-1301,共7页
针对近年来故障诊断领域在效率、可靠性方面的新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称点图案(Symmetrized Dot Pattern,SDP)的感应电动机粗-细分类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SDP方法将各故障电动机的振动信号转换为雪花状图像,然后设计了一种粗-... 针对近年来故障诊断领域在效率、可靠性方面的新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称点图案(Symmetrized Dot Pattern,SDP)的感应电动机粗-细分类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SDP方法将各故障电动机的振动信号转换为雪花状图像,然后设计了一种粗-细分类的两阶段故障诊断框架用于图像特征的提取与分类。在粗分类阶段,采用了速度快的颜色直方图特征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样本进行诊断,并选取了一个阈值用于确定粗分类的样本;在细分类阶段,采用了可提取图像全局信息的全局特征(Gist特征)和SVM对剩余样本进行诊断。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综合了颜色直方图特征和Gist特征的优势,能够以相对较高的效率实现可靠的诊断,并具备一定的抗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点图案 视觉特征 支持向量机 两阶段故障诊断
下载PDF
淮北煤田钱营孜矿井控煤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
15
作者 汪伟民 顾承串 +2 位作者 程龙艺 吴基文 翟晓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46,共14页
钱营孜矿井位于淮北煤田宿县矿区的西部,毗邻徐宿弧形推覆构造南段的外缘带。为认识该矿井构造变形与演化规律、动力学机制以及指导未来资源探采方向提供重要地质依据。利用最新的矿井地质勘探与生产资料,对钱营孜矿井开展构造格架和控... 钱营孜矿井位于淮北煤田宿县矿区的西部,毗邻徐宿弧形推覆构造南段的外缘带。为认识该矿井构造变形与演化规律、动力学机制以及指导未来资源探采方向提供重要地质依据。利用最新的矿井地质勘探与生产资料,对钱营孜矿井开展构造格架和控煤构造样式分析,划分矿井构造期次,讨论构造发育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结果表明,矿井内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总体呈一轴向NNE、向SSW仰起的宽缓向斜;矿井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逆断层数量大于正断层,2类断层的走向均以NE至NNE向为主,其次为NS向;矿井构造格架显著受控于数条NS向至NE向的大型断层,自西向东受南坪断层、F_(22)、F_(17)、DF_(200)及双堆断层等主干断层的分割,呈现东、西分带特征;矿井控煤构造样式可以划分为挤压、伸展和走滑3个类型,以及逆冲牵引褶皱、对冲式构造、冲起构造、叠瓦状构造、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正花状构造、羽状雁列式构造9个亚类型;构造组合分析表明,F_(17)断层除逆冲活动之外,还存在显著的平移活动。矿井构造可划分为5期,从早到晚分别为:轴向NNE的冯家向斜、近NS向逆断层、NNE向逆-左行平移断层及NE向逆断层、近NS向正断层、NE向正断层。矿井内第1,2期缩短构造分别是印支期华北克拉通与华南板块汇聚过程中的前陆变形及随后陆-陆碰撞造山变形的影响结果;第3期压扭性构造与西太平洋区伊泽奈崎板块早白垩世初向东亚大陆边缘快速斜向俯冲有关;第4,5期伸展构造则是早白垩世以来中国东部强烈伸展背景下发育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煤构造样式 构造分期 大地构造背景 南坪断层 钱营孜矿井 淮北煤田
下载PDF
基于瞬时角速度信号窄带解调的RV减速器针齿故障检测
16
作者 高国泽 郭瑜 +1 位作者 赵博涵 王红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55-161,208,共8页
针对工业机器人实际工况下旋转矢量(rotary vector,RV)减速器低速级不完全旋转工况针齿故障特征提取困难的问题,研究结合编码器信号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瞬时角速度(instantaneous angular speed,IAS)信号窄带解调的RV减速器针齿故障检... 针对工业机器人实际工况下旋转矢量(rotary vector,RV)减速器低速级不完全旋转工况针齿故障特征提取困难的问题,研究结合编码器信号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瞬时角速度(instantaneous angular speed,IAS)信号窄带解调的RV减速器针齿故障检测方法。首先,消除RV减速器换向过程产生的异常数据,获取非整周转RV减速器的IAS信号;接着,对IAS信号进行角域同步平均,消除非同步干扰对信号分析的影响;随后,设计带通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滤波;最后,通过幅值解调和相位解调进行针齿故障检测。试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可有效实现RV减速器低速级不完全旋转工况下的针齿故障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旇转矢量(RV)减速器低速级 针齿故障 不完全旋转工况 角域同步平均 窄带解调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多期叠加变形构造解析:以自流井背斜为例
17
作者 熊小林 张金武 +8 位作者 孟也 花吉清 程辉 陈志宇 尹超 刘嘉伟 杨文雄 钟雅琪 饶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88-1800,共13页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构造隆升及变形扩展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样式复杂,演化期次缺乏准确的时间约束。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次研究选取构造变形幅度相对较小的自流井背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品质地震反... 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构造隆升及变形扩展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样式复杂,演化期次缺乏准确的时间约束。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次研究选取构造变形幅度相对较小的自流井背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品质地震反射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精细解析其构造几何样式和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构造变形分层特征明显,深部以寒武系膏盐层为滑脱层,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中部逆冲褶皱变形主要限制在志留系泥页岩顶界不整合面和下三叠统膏盐岩滑脱层之间,而浅部主要在上三叠统及以上地层发育宽缓褶皱和局部小位移断层。其中,深部寒武系滑脱层对区域构造样式控制起到关键作用。识别出的生长地层及构造平衡恢复结果揭示,自流井背斜带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以及燕山期—喜马拉雅期3期主要挤压构造变形。而上三叠统中发育的北西向断裂指示后期在不同方向构造应力场下发生了叠加变形,可能是受到青藏高原东缘往东向四川盆地扩展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叠加变形 生长地层 滑脱层 断层相关褶皱 四川盆地西南部
下载PDF
基于YOLOv8的轴承故障图像识别方法
18
作者 安广析 姜利坤 《微型电脑应用》 2024年第11期217-221,共5页
由于长时间运行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轴承往往容易发生各种故障,如磨损、裂纹和松动等。传统的轴承故障检测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目测或简单的图像处理技术,存在识别速度慢、准确率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工业生产中对实时性和精确性的要求... 由于长时间运行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轴承往往容易发生各种故障,如磨损、裂纹和松动等。传统的轴承故障检测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目测或简单的图像处理技术,存在识别速度慢、准确率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工业生产中对实时性和精确性的要求。深度学习技术在目标检测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基于YOLOv8模型并引入全注意力机制(GAM),提出一种新的轴承故障图像识别方法。在西储大学轴承数据集上进行损失函数的消融实验,并与YOLOv8、SSD模型和Faster-RCNN模型进行比较实验,验证了所使用YOLOv8的高效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 故障识别 YOLOv8 全注意力机制 一阶段检测
下载PDF
不对称故障下低电压穿越的多目标解耦控制策略
19
作者 刘沁怡 钟启迪 +3 位作者 王诗雯 卢亚军 孙金平 刘飞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在传统不对称故障低电压穿越控制中,由于控制自由度有限,并网逆变器控制存在无法同时实现输出电流负序分量和直流侧电压二倍频波动抑制的问题。对此,文中提出一种不对称故障下两级式光伏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的多目标解耦控制策略。该策... 在传统不对称故障低电压穿越控制中,由于控制自由度有限,并网逆变器控制存在无法同时实现输出电流负序分量和直流侧电压二倍频波动抑制的问题。对此,文中提出一种不对称故障下两级式光伏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的多目标解耦控制策略。该策略将逆变器的控制目标设置为输出电流负序分量抑制,给出了综合考虑逆变器输出电流限幅和无功输出需求的逆变器电流内环控制参考值计算方法;通过双向Buck-Boost变换器将超级电容接入直流母线电容两端维持其电压稳定,并将直流侧电压二倍频波动转移至超级电容输入侧进行抑制。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控制方法,所提控制策略有效降低了逆变器三相间的不平衡度,改善了输出电流畸变,减小了直流侧电压二倍频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式光伏并网系统 不对称故障 低电压穿越 超级电容 二倍频波动 多目标解耦控制
下载PDF
松辽盆地断陷期超层序界面的地质属性刻画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20
作者 蒙启安 王璞珺 +1 位作者 杨宝俊 程日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54,共9页
松辽盆地断陷期分为 1个超层序组、3个超层序、6个层序。从火石岭组到营城组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断陷超层序组。三个超层序分别为同碰撞期火山—断陷超层序 (火石岭组 )、火山间歇期断陷超层序(沙河子组 )和后碰撞期火山... 松辽盆地断陷期分为 1个超层序组、3个超层序、6个层序。从火石岭组到营城组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断陷超层序组。三个超层序分别为同碰撞期火山—断陷超层序 (火石岭组 )、火山间歇期断陷超层序(沙河子组 )和后碰撞期火山—断陷超层序 (营城组 )。超层序组底界 T5界面是前三叠纪拼合基底与侏罗系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序列之间的反射界面 ,界面上下层系之间的间断时限≥ 4 5 Ma;界面之下是古亚洲洋构造域时期形成的拼合基底 ,界面之上是鄂霍次克洋构造域形成的火山—沉积建造。超层序组顶界 T4 界面是断陷期火山岩—碎屑岩互层序列与上覆坳陷期正常沉积岩层序之间的反射界面 ,界面上下层系之间的间断时限为 3~ 5 Ma;界面之下是鄂霍次克洋构造域晚期形成的火山—沉积建造 ,界面之上是太平洋构造域早期形成的坳陷期沉积层序。层序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高产工业气藏主要见于超层序组的顶界面 ;工业气藏和低产气藏主要出现在层序界面附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松辽盆地 油气地质意义 断陷期 地质属性 刻画 活动大陆边缘 超层序 反射界面 沉积建造 构造域 沙河子组 古亚洲洋 沉积层序 控制作用 碰撞期 沉积岩 火山岩 坳陷期 气藏 营城组 间歇期 侏罗系 三叠纪 碎屑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