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Aluminum and Fluoride in Tea Plant and Soil of Tea Garden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5
1
作者 XIE Zhonglei CHEN Zhuo +3 位作者 SUN Wentian GUO Xiaojing YIN Bo WANG Jing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4期376-382,共7页
The distribution of Al and F cont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 and F in tea plants and soils of 12 tea gardens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14, 2006. The results ... The distribution of Al and F cont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 and F in tea plants and soils of 12 tea gardens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14,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pH, CEC,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OM), Al and F in the different soils of the tea gardens. The Al content ranged from 1196 to 7976mg/kg for old leaf, 370 to 2681mg/kg for young leaf and 285 to 525mg/kg for stem, whereas the content of F ranged from 221 to 1504mg/kg for old leaf, 49 to 602mg/kg for young leaf and 13.5 to 77.5mg/kg for stem. The concentrations of labile Al varied obviously in the different soils, but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labile Al content for the same garden was Alexchangeable≈AlFe.Mn oxide〉Alorganic〉mlwater.soluble.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labile F fractions varied slightly in the different soils and the different soil layers, though the exchangeable F content was lowest among the labile F in the soi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 and F in tea plant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mount of water-soluble Al or F, especially the amount of water-soluble fractions in the soil layer of 0-20c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l content and F content in the tea leaf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tea stem. Furtherm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l content and F content in whole tea plant was strongly significant (r=0.8763, p〈0.01, n=36). There were evident tendency that Al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The correlation of water-soluble Al with water-soluble F in all soils was also strongly significant (r=0.7029, p〈0.01, n=34). The results may provide a proof that Al and F are jointly taken up by tea plants to some extent in natural tea gard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garden soil tea plant ALUMINUM FLUORIDE
下载PDF
间作药用植物下陕南幼龄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环境分析
2
作者 王聪 王瑛 +2 位作者 王浩南 龚春梅 白娟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3-18,共6页
为研究幼龄茶园中间作药用植物对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的影响,以单作茶园为对照,间作元胡、紫云英和菘蓝3种药用植物为处理,测定茶园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间作药用植物可有效降低茶园空气温度... 为研究幼龄茶园中间作药用植物对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的影响,以单作茶园为对照,间作元胡、紫云英和菘蓝3种药用植物为处理,测定茶园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间作药用植物可有效降低茶园空气温度,增加茶园空气湿度,其中菘蓝间作效果最佳;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有所提高,土壤有效氮在成熟采收期含量高,有效磷在不同发育期含量都高,有效钾在发育中期含量高,且均高于单作茶园,其中菘蓝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最高;在发育中期,菘蓝间作茶园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间作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土壤蔗糖酶、土壤有效钾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土壤pH和有效钾呈正相关。茶园间作药用植物能明显改善幼龄茶园土壤和小气候环境,保障幼龄茶树生长,尽快达到采摘标准,使茶农及时获得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茶树 药用植物 土壤环境
下载PDF
贵州省正安县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敏感性分析
3
作者 梁霞 李泽轩 +4 位作者 付盈盈 杨康 樊爽 王星星 唐晓玲 《贵州地质》 2024年第1期92-100,共9页
本研究主要对正安县某两处茶园的土壤和茶树样品检测,探究影响茶叶元素含量的原因。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影响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SO_(4)^(2-)... 本研究主要对正安县某两处茶园的土壤和茶树样品检测,探究影响茶叶元素含量的原因。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影响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SO_(4)^(2-)是影响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SO_(4)^(2-)含量的冗余分析表明,SO_(4)^(2-)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影响(p<0.05)。2.茶叶内重金属含量受细菌类群影响。茶树嫩叶更易受土壤细菌影响,假单胞菌属、热酸菌属、Subgroup_2、楸子岛杆菌属(Chujaibacter)和芽孢杆菌属等对嫩叶重金属含量影响显著。为茶叶品质检测提供新的评判依据,为通过SO_(4)^(2-)调整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降低茶叶内重金属元素含量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茶树 微生物
下载PDF
生态茶园植物残体在不同空间的分解动态
4
作者 宋凯 杨瑞 +4 位作者 郭家瑞 马觉兵 刘莎茜 高旭 赵洋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在不同空间的自然分解变化过程,为茶园的物质养分循环及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解袋法分析茶(Camellia sinensis)修剪物、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杉木(Cunning...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在不同空间的自然分解变化过程,为茶园的物质养分循环及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解袋法分析茶(Camellia sinensis)修剪物、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的植物残体在土壤、林冠和地表的分解特征、时间动态及不同阶段分解速率差异。【结果】植物残体自然分解过程中总体呈快—慢的变化趋势,不同空间的残体质量损失率为土壤>地表>林冠,具体为茶修剪物、光皮桦和猴樟的残体质量损失率随高度升高逐渐减少,杉木和马尾松的残体质量损失率随高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空间、时间、树种及三者间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植物残体干重剩余率(P<0.01),影响最大为时间,其次为空间和树种,最小为三者交互作用。利用Olson指数衰减模型估计各树种分解系数发现,总体上林冠分解速率低于地表和土壤,针叶树种植物残体分解速率小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分解速率存在差异,地表和土壤中前期的分解速率明显大于后期,林冠和土壤的年分解速率排序依次为茶修剪物>光皮桦>猴樟>马尾松>杉木,而地表的年分解速率种间排序依次为茶修剪物>光皮桦>猴樟>杉木>马尾松,且茶修剪物、光皮桦和猴樟的年分解速率与空间具有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杉木和马尾松则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地表和土壤相较林冠能提高植物残体利用效率,适当清除林冠累积的植物残体,并将其置于土壤和地表环境更利于其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植物残体 林冠 地表 土壤 分解
下载PDF
2023年茶园养分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龙俐至 倪康 +3 位作者 马立锋 杨向德 李海涛 阮建云 《中国茶叶》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养分管理技术提升是推动国家“双碳”战略和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从茶树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学基础与茶园养分的土壤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方面,综述了2023年茶树营养理论与养分管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当前农业背... 养分管理技术提升是推动国家“双碳”战略和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从茶树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学基础与茶园养分的土壤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方面,综述了2023年茶树营养理论与养分管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当前农业背景与科技发展趋势,预测茶园养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茶园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养分高效利用 土壤健康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解磷菌与解磷固氮双效菌对贵州富硒土及茶苗硒锌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张淑卿 郭金梅 +3 位作者 李剑峰 武玲 王西 曾正群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1-442,共12页
为探究解磷菌及解磷固氮菌对富硒土壤及茶苗(Camelliasinensis)有效硒(Se)、有效锌(Zn)含量的影响,以2株茶树内生解磷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 PSt07、Kluyvera intermediaPSt12)及2株茶树内生解磷固氮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 为探究解磷菌及解磷固氮菌对富硒土壤及茶苗(Camelliasinensis)有效硒(Se)、有效锌(Zn)含量的影响,以2株茶树内生解磷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 PSt07、Kluyvera intermediaPSt12)及2株茶树内生解磷固氮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 PMS05、Kluyvera intermedia PCF06)为研究对象,以龙井43和黄金芽的2年生茶苗及贵州省开阳县的富硒红土为供试材料,进行土壤孵育及茶苗盆栽试验,检测接种各菌液60 d后,茶苗Se、Zn含量及土壤有效态的氮(N)、磷(P)、钾(K)、Zn、Se等养分。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可提高两种茶苗根际土有效P含量,并提高龙井43茶树根际土有效N含量。两株解磷菌可提高龙井43根际土有效Se和有效Zn,以及根组织中Se含量,分别为191.83%~573.08%,37.48%~65.88%和24.27%~39.73%,并显著提高两种茶苗叶片的Zn积累量(41.23%~247.65%,P<0.05);两株解磷菌处理下盆栽植株根际土有效Zn含量高于以菌液孵育的土壤,表明茶株与解磷菌共同作用能显著提高土壤Zn有效性。解磷固氮双效菌较解磷菌更有利于提高黄金芽根组织Se含量及根际土的有效Se含量,其中PMS05可使黄金芽茶树根际土有效Se含量较未接菌显著增加602.00%(P<0.05)。Se、Zn在茶叶中的积累因菌株及茶树品种的不同组合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在菌种选育完成后以肥效验证试验为不同的茶树品种选择最优的解磷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菌 根际土壤 茶树
下载PDF
安徽茶园土壤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与转运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郜红建 刘腾腾 +2 位作者 张显晨 张正竹 宛晓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62-1467,共6页
研究了安徽宣城、六安和合肥茶区不同茶园土壤氟含量及在茶树体内的富集与转运特征,探讨了茶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氟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茶树体内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典型茶园表层土壤全氟含量为:六安黄棕壤(319.7 mg.kg-1)>宣... 研究了安徽宣城、六安和合肥茶区不同茶园土壤氟含量及在茶树体内的富集与转运特征,探讨了茶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氟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茶树体内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典型茶园表层土壤全氟含量为:六安黄棕壤(319.7 mg.kg-1)>宣城黄红壤(316.6 mg.kg-1)>合肥黄褐土(311.3 mg.kg-1),均低于我国土壤总氟背景值(478 mg.kg-1),并呈现一定的表层富集现象.表层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则为:合肥黄褐土(5.32 mg.kg-1)>宣城黄红壤(3.32 mg.kg-1)>六安黄棕壤(2.65 mg.kg-1),根际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也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茶园茶树体内氟含量有较大差异,但均呈现成叶>落叶>嫩叶>根、茎的规律.茶树嫩叶氟含量在108.2—184.3 mg.kg-1之间,低于农业部茶叶氟含量安全限量标准(≤200 mg.kg-1);而成叶中氟含量较高(531.0—1155.2 mg.kg-1).茶树对土壤氟具有较强的富集和运输能力,茶园表层土壤全氟和水溶性氟在茶树成熟叶片的富集系数分别在1.71—3.65和99.8—348之间,氟由根部向叶片的转移系数在9.7—25.5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土壤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及其对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树 氟含量 富集 转运
下载PDF
铅在茶树中的吸收累积特性 被引量:27
8
作者 石元值 马立峰 +1 位作者 韩文炎 阮建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72-1278,共7页
通过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 ,研究了铅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研究发现铅元素在茶树体内活性较低 ,根部吸收的铅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 ,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正常状况下 ,铅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 :... 通过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 ,研究了铅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研究发现铅元素在茶树体内活性较低 ,根部吸收的铅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 ,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正常状况下 ,铅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 :吸收根 >茎 (生产枝 ) >老叶 (当年生成熟叶 ) >主根 >新梢 (1芽 2叶 )。当茶树受到铅污染时 ,茶树自下而上各部位对阻止土壤中的铅向茶树新梢中转移发挥了重要的缓冲及屏障作用。土壤中加入 10 0mg·kg-1铅并没有对茶树的生理及品质指标产生显著影响。茶树新梢中的铅元素含量随着新梢成熟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空气沉降物可能也是引起茶树铅含量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茶树新梢全铅含量与土壤全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5 ) ,与土壤有效铅含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吸收累积特性 盆栽试验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植茶对土壤环境效应分析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彭萍 杨水平 +3 位作者 李品武 侯渝嘉 胡翔 徐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5-270,共6页
选用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孔隙、水稳性团聚体、水分性能、三相比等物理指标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同时,土壤持续酸化,CEC增加,pH下降,交换性... 选用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孔隙、水稳性团聚体、水分性能、三相比等物理指标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同时,土壤持续酸化,CEC增加,pH下降,交换性酸量增大。持续种茶土壤的基础养分较自然土有大幅度增加,有效钾有所减少;钙、镁有效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持续减少趋势。土壤微量元素Mn、Zn、Cu和重金属元素Cd、Pb、As、Hg、Cr全量未出现积累或减少,但Mn有效性增幅较大,Cu、Zn有效性也有显著增加,Hg有效性则显著下降。茶园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较自然土大幅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黄壤 土壤特征 持续种植
下载PDF
恩施富硒茶叶中Se含量与对应土壤中Se及重金属元素As、Cd、U的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慧 魏昌华 +3 位作者 鲍征宇 郭宇 马真真 王海燕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3-107,共5页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AFS)对恩施芭蕉地区玉露茶园不同坡度的茶叶、土壤样品中的Se及重金属元素Cd、U的质量分数分别进行了测试。研究了恩施富硒茶叶中的Se与As质量分数的关系以及其Se质量分数与其种植土壤中的Se质量分数和...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AFS)对恩施芭蕉地区玉露茶园不同坡度的茶叶、土壤样品中的Se及重金属元素Cd、U的质量分数分别进行了测试。研究了恩施富硒茶叶中的Se与As质量分数的关系以及其Se质量分数与其种植土壤中的Se质量分数和重金属元素Cd、U质量分数的关系,旨在为恩施富硒茶叶的种植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在w(Se)为0.40~1.50 mg/kg的范围内,随着土壤中w(Se)的上升,茶叶中的w(Se)呈现出先上升后又下降的趋势,并在土壤w(Se)为0.911 mg/kg时,茶叶中的w(Se)达到最大值0.247 mg/kg。研究了茶叶中w(Se)和w(As)的关系,认为As对Se存在拮抗作用;分析了土壤中金属元素Cd、U对茶叶中w(Se)的影响,得出二者对茶叶中的Se没有直接影响关系的结果;最后探究了富硒茶叶的最佳种植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硒 土壤硒 茶叶砷 种植条件 恩施
下载PDF
不同遮荫水平对茶树光合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9
11
作者 肖润林 王久荣 +3 位作者 单武雄 黎星辉 宋同清 汤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11,共6页
试验研究了夏秋季80%、61%、37%遮光率遮阳网覆盖处理对茶园生态环境、茶树光合作用特性和茶叶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对照茶园相比,3种遮光率遮荫处理茶园夏秋季气温、叶面温度、地面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茶园土壤水分... 试验研究了夏秋季80%、61%、37%遮光率遮阳网覆盖处理对茶园生态环境、茶树光合作用特性和茶叶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对照茶园相比,3种遮光率遮荫处理茶园夏秋季气温、叶面温度、地面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茶园土壤水分含量、茶园空气湿度明显提高。遮荫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且遮光率越高,效果越明显。与对照茶园比较,80%、61%、37%遮光率遮阳网覆盖处理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增加了365%、283%和68%;茶叶新梢的叶绿素a含量增加了57.5%、29.3%和15.9%,叶绿素总量增加了52.2%、29.2%和14.3%;茶叶氨基酸含量增加了68.6%、33.5%和2.16%;茶叶茶多酚含量降低了15.3%、12.5%和5.4%。80%遮光率处理1芽2叶新梢制作的茶叶酚氨比达到名优绿茶标准,61%遮光率和37%遮光率处理的茶叶酚氨比也均达到高档绿茶标准,茶叶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遮荫 空气温湿度 茶叶表面温度 土壤水分 光合环境与特征 蒸腾特征 茶叶生化成分
下载PDF
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和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腾飞 董明辉 +3 位作者 张丽 顾俊荣 张国芹 钱辉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67-76,共10页
为了探明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及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苏州洞庭东、西山地区代表性的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分别采集土壤和茶叶样品,对其土壤和茶叶主要营养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果茶间作可以有效提高矿物质含量,改... 为了探明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及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苏州洞庭东、西山地区代表性的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分别采集土壤和茶叶样品,对其土壤和茶叶主要营养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果茶间作可以有效提高矿物质含量,改善表层(0~25 cm)土壤营养状况,以枇杷-茶和杨梅-茶间作模式作用效果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状况受土壤的营养成分、矿物质含量和土壤酸碱性3个因素影响较大。不同果茶间作茶园土壤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洞庭西山杨梅-茶间作茶园土壤营养状况最好,依次为西山纯茶园、东山杨梅-茶间作茶园、东山纯茶园、东山枇杷-茶间作茶园。茶鲜叶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产区及不同果茶间作模式对茶鲜叶营养品质成分的影响不同,在东山茶区,果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略大于纯茶园,但儿茶素含量均略小于纯茶园,咖啡碱含量则显著小于纯茶园,而在西山茶区,除游离氨基酸外,杨梅-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均低于纯茶园。根据土壤性状和养分与茶叶营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中铁和锌呈现显著负相关,茶多酚含量与碱性氮、有机质和锌元素呈现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含量与电导率、全氮量、有效磷、碱性氮、钙、铁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全钾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进行果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具有重要作用,结果为不同洞庭碧螺春茶产区改良土壤,从而提升茶叶营养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模式 茶园土壤 茶叶 营养品质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昆明市植烟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杰 徐兴阳 +7 位作者 杨树明 余小芬 孙胜 刘海 钱发聪 邹炳礼 陈雅琼 邱学礼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4-434,共11页
探明昆明市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时空变异特征,可为优质烟叶生产培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用GPS定位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采集昆明市8个植烟县(区)烟田耕层(0~20 cm)土壤样品1146个和1149个,测定土壤pH,以及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 探明昆明市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时空变异特征,可为优质烟叶生产培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用GPS定位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采集昆明市8个植烟县(区)烟田耕层(0~20 cm)土壤样品1146个和1149个,测定土壤pH,以及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比,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各指标的变异情况,采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土壤养分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现阶段昆明市植烟土壤pH、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以P2O5计)、速效钾(以K2O计)均值分别为6.03、32.55 g·kg^(-1)、122.68 mg·kg^(-1)、42.33 mg·kg^(-1)和312.49 mg·kg^(-1),变异系数分别为15.75%、48.69%、33.46%、80.98%和48.96%,pH为中等变异,且在微酸至中性等级比重较大,其他肥力指标变异较高,总体上属偏高和丰富水平.与2010年相比,10 a间(2010—2020年)全市土壤pH下降0.15,石林、晋宁、安宁和宜良县土壤p H降幅最大,分别降低0.37、0.22、0.19和0.17,富民、寻甸县无显著变化;全市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比分别增加1.87 g·kg^(-1)、7.21 mg·kg^(-1)、5.17 mg·kg^(-1)和53.05 mg·kg^(-1).2020年全市土壤适宜性指数IFI变幅为0.22~0.95,IFI均值较2010年降低0.03,年际间差异显著,寻甸、安宁、石林的土壤IFI较高,富民、禄劝、嵩明次之,晋宁和宜良IFI最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土壤p H值略有降低,局部耕地酸化.生产上应进行区域性“减氮控磷”,施入酸化调理剂改良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土壤养分 适宜性指数 时空间变异
下载PDF
闽中某县茶园土壤-茶树-茶汤中镉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峰 单睿阳 +5 位作者 陈玉真 林栋良 臧春荣 陈常颂 尤志明 余文权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7-546,共10页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 253.89μg·kg^(-1))>主根(382.20μg·kg^(-1))>主茎(167.25μg·kg^(-1))≈侧茎(154.65μg·kg^(-1))>老叶(30.60μg·kg^(-1))≈新叶(27.13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 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树 分布规律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茶树根际土壤性质及氮肥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阮建云 马立锋 石元值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本文报导了对盆栽茶树根际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经外力抖落后仍粘在根系上的土壤作为根际土壤,其余土壤为非根际土壤。施氮显著降低土壤pH、交换性K、Ca、Mg含量和盐基饱和度,增加水溶性铝、有机交换态铝和吸附羟基态铝的含量。与非根... 本文报导了对盆栽茶树根际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经外力抖落后仍粘在根系上的土壤作为根际土壤,其余土壤为非根际土壤。施氮显著降低土壤pH、交换性K、Ca、Mg含量和盐基饱和度,增加水溶性铝、有机交换态铝和吸附羟基态铝的含量。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pH、交换性Ca、Mg和盐基饱和度明显降低,而交换性K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的水溶性铝、交换性铝、交换性铝饱和度和吸附羟基态铝的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上述结果说明茶树根际土壤明显酸化,增强了土壤铝有效度。铝在茶树根际微域环境中的这种变化,可能在茶树吸收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根际 土壤性质 氮肥 PH Ca Mg 交换性阳离子
下载PDF
蒙山土壤的宜茶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锡洲 李廷轩 +1 位作者 张仁绥 王宪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关键词 黄壤 酸性紫色土 宜茶性 蒙山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有机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比较 被引量:25
17
作者 邓欣 刘红艳 +2 位作者 谭济才 陈辉玲 孙少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56,共4页
对湖南湘阴县兰岭茶厂古桐岭不同种植年限的4年生、10年生、16年生有机茶园,分别进行了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类群数量及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6年生有机茶园土壤在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等各项指标上均高于10年生和4年生有... 对湖南湘阴县兰岭茶厂古桐岭不同种植年限的4年生、10年生、16年生有机茶园,分别进行了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类群数量及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6年生有机茶园土壤在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等各项指标上均高于10年生和4年生有机茶园土壤.霉菌、细菌、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纤维分解菌、嫌气性纤维分解菌均以16年生茶园最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硝化作用也以16年生茶园最强.说明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规程管理,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能够促进有机茶园土壤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活性土壤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有机茶园 种植年限
下载PDF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境蔚 胡恭任 +3 位作者 于瑞莲 崔建勇 颜妍 张云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65-2776,共12页
茶园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与其化学形态分布密切相关.本研究采集铁观音主要产区——泉州市安溪县7个茶园14个采样点的表层土壤(0—20 cm)和茶树样品(根、茎、老叶、新叶),采用BCR四步提取法提取土壤样品中6种金属(Cr、Ni、Zn、Cu... 茶园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与其化学形态分布密切相关.本研究采集铁观音主要产区——泉州市安溪县7个茶园14个采样点的表层土壤(0—20 cm)和茶树样品(根、茎、老叶、新叶),采用BCR四步提取法提取土壤样品中6种金属(Cr、Ni、Zn、Cu、Cd、Pb)的4种赋存形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土壤样品中金属总量、各赋存形态含量以及茶树样品中金属的含量.使用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和风险评价编码法对茶园土壤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土壤的理化性质、金属总量及生物有效性、茶树中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铁观音茶园本身土壤酸化比较严重,Cr、Cu、Cd、Pb以活性态(F1)或者潜在活性态(F2、F3)为主,Ni和Zn残渣态含量较高,但是其他三态含量均不低,因此,使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对铁观音茶园土壤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更加合理;从其评价结果来看,Cd、Pb、Cr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应该特别关注;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金属的生物活性(RSP)与pH和总有机碳呈负相关关系,金属总量对于金属活性态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控制茶园土壤的酸化、提高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对于降低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活性,降低茶叶的金属富集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茶园 土壤-茶树体系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 风险评价编码法
下载PDF
氮形态转化对豆科植物物料改良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毛佳 徐仁扣 黎星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5,99,共5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添加紫云英、刺槐叶和豌豆秸秆对酸性茶园红壤酸度的改良作用,探讨了培养期间豆科植物中氮形态转化对土壤酸度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豆科植物可不同程度提高酸性茶园红壤的pH,培养试验结束时土壤pH的...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添加紫云英、刺槐叶和豌豆秸秆对酸性茶园红壤酸度的改良作用,探讨了培养期间豆科植物中氮形态转化对土壤酸度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豆科植物可不同程度提高酸性茶园红壤的pH,培养试验结束时土壤pH的增幅与植物物料灰化碱的含量相一致。豆科植物物料中氮的形态转化影响其对土壤酸化的改良效果,有机氮的矿化导致土壤pH增加,而矿化形成的铵态氮通过硝化反应释放质子,抵消了植物物料对土壤酸度的部分改良效果。添加植物物料使土壤交换性盐基阳离子含量明显增加,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料 茶园土壤 酸度改良 土壤氮形态转化
下载PDF
幼龄茶园复合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吴全 姚永宏 李中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40,共3页
适宜重庆地区幼龄茶园的最佳绿肥品种为黑麦草,通过连续多年复合种植后,幼龄茶园土壤结构有显著改善;同时,水土流失量显著降低。
关键词 茶园 种植 土壤结构 水土流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