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美育德”:“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必然、实然和应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鸿渊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44,共5页
高校美术课程作为美育与德育融合实践的课程,通过美育发挥德育的作用,可以实现“以美启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然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实现德育与美育融合还面临着“融合意识”淡薄、“融合措施”缺失、融合过程中“融而不合”... 高校美术课程作为美育与德育融合实践的课程,通过美育发挥德育的作用,可以实现“以美启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然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实现德育与美育融合还面临着“融合意识”淡薄、“融合措施”缺失、融合过程中“融而不合”等问题。构建“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以美育德”新生态需要多方发力,树立并强化“融合意识”;多措并举,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措施”;多管齐下,着力解决融合过程中的“融而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以美育德 五育融合 “以美启善” “以美启真” “以美怡情” 融合意识 融合措施 融而不合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善”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1
2
作者 廉天娇 《唐都学刊》 2023年第2期62-67,共6页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施济众、修己安人的道德精神,并将个人之善推广到天下,使个人与群体关系达到和谐;三是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境界,“至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对本性的复归,自我生命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自足其乐 淑世情怀 止于至善
下载PDF
朱熹“心统性情”说的孟学诠释
3
作者 张宏锋 王建军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69-175,共7页
朱熹“心统性情”说在诠释孟子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朱熹受孟子“四端”“四心”“尽心”等思想影响,在批评胡宏“心以成性”说的过程中,提出“心主性情”的观点。至《孟子集注》时期,朱熹对“心”的理解有所变化,将“心主性情”改回“... 朱熹“心统性情”说在诠释孟子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朱熹受孟子“四端”“四心”“尽心”等思想影响,在批评胡宏“心以成性”说的过程中,提出“心主性情”的观点。至《孟子集注》时期,朱熹对“心”的理解有所变化,将“心主性情”改回“心统性情”,并由此形成了“心兼性情”与“心主性情”的双重内涵。同时,朱熹亦将孟子所说的“才”纳入“心统性情”说的体系中,形成了“性兼情才”“性决定才”“才是心之力”“才是情能主张运用做事底”等观点。这些思想的诠释不仅反映了朱熹“心统性情”说的建构过程,而且揭示了“心统性情”说深层次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心统性情” “性善论” “才”
下载PDF
蓝湿革无盐中和节水无异味复染工艺的研究
4
作者 徐洪营 《中国皮革》 CAS 2023年第3期6-10,共5页
近年来,成品皮革的销售越来越低迷,但消费端对皮革性价比的要求又特别高,所以制革生产的成本问题越来越突出,制革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节水、节能、节约化料,而伴随着这些节约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盐霜、油霜、气味、强度、真皮感下降... 近年来,成品皮革的销售越来越低迷,但消费端对皮革性价比的要求又特别高,所以制革生产的成本问题越来越突出,制革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节水、节能、节约化料,而伴随着这些节约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盐霜、油霜、气味、强度、真皮感下降等质量问题。可以通过采用多种超支化助剂及科学的工艺设计,在无盐免水洗复鞣染色一体化条件下,对蓝湿革进行加工,可以制造出无异味、真皮感强、强度好、肉弹的皮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盐中和 节水 无异味 强度好 真皮感
下载PDF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林王荣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3-124,F0003,共3页
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亲情、友情、爱情是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支柱,极需慎重对待。重视大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进步,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 亲情 友情 爱情
下载PDF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汝昌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4期109-114,共6页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是周汝昌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一种新思考,认为《红楼梦》所蕴涵的中华民族文化浓郁深至,从氏族文化等4个方面体现出来。而其核心价值,是才与善两端,是重情但并不反理学和礼教,儒家的主体精神仁、...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是周汝昌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一种新思考,认为《红楼梦》所蕴涵的中华民族文化浓郁深至,从氏族文化等4个方面体现出来。而其核心价值,是才与善两端,是重情但并不反理学和礼教,儒家的主体精神仁、恕等价值观都融化在情与才之中,是对作者过往认为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以情反礼和反理"观点的一种反省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中华文化 才与善
下载PDF
公共物品与社会至善 被引量:2
7
作者 樊浩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61,共12页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揭示的财富占有与收入分配之间平等—不均的抽象法—市民社会的悖论,如今演绎为公平—效率之间的法哲学—经济学困境,其中分配不公成为现代社会的最大难题之一。公共物品可以为破解公平—效率难题、推进分配...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揭示的财富占有与收入分配之间平等—不均的抽象法—市民社会的悖论,如今演绎为公平—效率之间的法哲学—经济学困境,其中分配不公成为现代社会的最大难题之一。公共物品可以为破解公平—效率难题、推进分配公正提供伦理补偿,其要义在于:公共物品必须超越福利经济学的效率原则,贯彻伦理学的关怀理念。发展与关怀是公共物品应该同时兼顾的两个价值维度,必须保持恰当平衡。财富具有伦理本性,也内在着深刻的伦理风险,公共物品不只是公共福利,更是社会至善的显示器,体现社会良知和社会厚道。为此,公共物品应当向社会的中下层群体倾斜,成为给予平民和贫民伦理关怀的社会礼物。老龄关怀与儿童关怀、汽车道与人行道、垃圾筒与城市亮化等公共物品配置,都是社会良知的伦理表情。必须将公共物品的社会福利理论和效率理念,推进为社会至善理论和以伦理关怀为核心的公正理念,效率与公正、发展与关怀的统一就是社会至善。公共物品配置需要伦理情怀,伦理情怀的内核是"学会伦理地思考",对待残疾人、贫困以及多样性生活方式的态度等,都是对"伦理地思考"的检验。面对高速发展而又不断分化的现代社会,人类必须重新"学会在一起",公共物品期待一种彻底的人文精神,伦理型中国文化可以为公共物品超越公平—效率困境、建构社会凝聚力提供中国表达和理论支持,使公共物品超越社会公器,成为社会至善的推进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物品 法哲学-经济学悖论 社会礼物 公平-效率 平等-不均 伦理情怀 社会至善
下载PDF
《好兵》与英国绅士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11
8
作者 管南异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8-73,共6页
本文从《好兵》所刻画的一位“愚蠢”的绅士形象入手 ,回顾英国历史中绅士观念的变迁过程 ,着重探讨古老的重秩序、重责任的观念是如何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耗散殆尽 ,并被重实用、轻人情的观念取而代之。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小说... 本文从《好兵》所刻画的一位“愚蠢”的绅士形象入手 ,回顾英国历史中绅士观念的变迁过程 ,着重探讨古老的重秩序、重责任的观念是如何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耗散殆尽 ,并被重实用、轻人情的观念取而代之。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小说作者所捕捉到的社会情感结构的变化 ,以及作者在恢复骑士理想问题上的矛盾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作者 矛盾心态 英国历史 观念 人情 形象 理想 秩序 责任
下载PDF
性善:本善与向善——孟子性善论的两种诠释进路及其当代省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新 黄玉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0-110,共11页
孟子性善论的本善论诠释与向善论诠释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性。前者是在本体论视域下言说孟子的性善论,而后者立论的根基则是"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本善论诠释的理论缺陷在于其形而上的先验化诉求所导致的对生活世界中的本源性实... 孟子性善论的本善论诠释与向善论诠释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性。前者是在本体论视域下言说孟子的性善论,而后者立论的根基则是"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本善论诠释的理论缺陷在于其形而上的先验化诉求所导致的对生活世界中的本源性实存经验的褫夺及其对人的本真能在的遮蔽;而向善论诠释则由于过分注重经验性的内容一方面无法给予道德失败以合理说明,另一方面则是斩断了孟子性善论所蕴含的"亲—民—物"之间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连续性。"恻隐之心"作为本源情感是对天地万物一体共在的本真领会。孟子性善论的真实意涵既非论证人之为人的先验善性,亦非指明生命的事实是经验性的向善过程,而是在本源情感与本真领会的基础之上提供一种指引性的哲学,进而开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旧有主体性的"性善"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本善 向善 恻隐之心 本源情感
下载PDF
“性不可以善恶言”——试论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传统的超越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福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4,共11页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的人性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性论 性无善恶 性情一也 善恶由习 超越
下载PDF
古代诗学情感观的逻辑演进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远斌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7,共6页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为数颇多的情感观,这些情感观在真、善、美三个价值向素的作用下,有合乎逻辑的演进过程。对情感的每一次善性规范,都是对情感本真状态中冲动的约束和压抑,而对情感本真状态的追求,又是对情感冲动的维护,于是出现了“求...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为数颇多的情感观,这些情感观在真、善、美三个价值向素的作用下,有合乎逻辑的演进过程。对情感的每一次善性规范,都是对情感本真状态中冲动的约束和压抑,而对情感本真状态的追求,又是对情感冲动的维护,于是出现了“求善”与“求真”的矛盾对立,这一矛盾对立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无论是经道德理性规范约束的情感,还是无拘无束的情感,都可作为审美的对象,不管“求善”“求真”矛盾对立中谁为主导,对情感的审美从未间断,审美观也没有间断生成,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审美观随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而同步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情感观 真、善、美 演进
下载PDF
也谈韩愈“不平则鸣”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学文 《鄂州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38-40,共3页
"不平则鸣"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理论核心,是其人生经历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在历史的环境中正确把握"不平"、"鸣什么"是我们全面、客观理解"不平则鸣"原味的前提。
关键词 韩愈 “不平则鸣” 知人论文 情感体验 “善呜者”
下载PDF
再论李翱的人性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晓春 《甘肃理论学刊》 2001年第3期52-54,共3页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认为 ,性是情的根据 ,情是性的表现 ,这就必然产生善性产生邪情的矛盾。李翱对此的解决方案是 :性虽产生情 ,但邪情是七情交伐的结果 ,所以邪情是无根的。但李翱毕竟承认性产生情 ,性毕竟是邪情的产生者 ;所以他对善性...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认为 ,性是情的根据 ,情是性的表现 ,这就必然产生善性产生邪情的矛盾。李翱对此的解决方案是 :性虽产生情 ,但邪情是七情交伐的结果 ,所以邪情是无根的。但李翱毕竟承认性产生情 ,性毕竟是邪情的产生者 ;所以他对善性产生邪情的矛盾的处理并不完满 ;也正是由于此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才对开启宋代性二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情恶 寂然不动 李翱 人性论
下载PDF
谈网络界面设计的人性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春鹏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1-173,共3页
围绕界面设计的“人性化”展开讨论,介绍了界面设计的“人性化”存在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是“人性化”网络界面设计的基础,阐述了赏心、悦目、传情、达意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 界面设计 人性化 赏心悦目 传情达意 异质同化 同质异化
下载PDF
“月”意象:古代诗人的自我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第品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5期65-68,共4页
"月"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一个独特意象,除却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跟诗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关,而这种内心世界是一种关于"美好"的情感世界,那便是对故土家园、相亲挚爱的思念之情,对宇宙人生... "月"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一个独特意象,除却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跟诗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关,而这种内心世界是一种关于"美好"的情感世界,那便是对故土家园、相亲挚爱的思念之情,对宇宙人生的深层思考,以及对自身人格风范的超然体验和赞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意象 美好 情感
下载PDF
论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吕茂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90,共4页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探索人生价值和中国出路两大问题 ,并试图将人生态度的选择问题与中国文化的现实和发展联系起来 ,以一种正确人生观的奠定来作为解决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出路的根本途径。他建立在”无私的感情”基础上的道德伦理思想尽管...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探索人生价值和中国出路两大问题 ,并试图将人生态度的选择问题与中国文化的现实和发展联系起来 ,以一种正确人生观的奠定来作为解决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出路的根本途径。他建立在”无私的感情”基础上的道德伦理思想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但是他提出的互以对方为重 ,以无私的感情对己对人 ,使人类最终能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道德伦理 性善论 “无私的感情”
下载PDF
浅谈合唱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被引量:5
17
作者 钞艺伟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20-122,共3页
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方位启发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力求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每首歌曲的不同情感特征,做到声情并茂。
关键词 合唱教学 情感培养 声情并茂
下载PDF
赛珍珠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兼论小说《大地》对中国农民的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春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6-208,共3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小说家赛珍珠以其中国生活经历为基础所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以跨文化的视角,向西方介绍了中国这个尚未被西方熟知的国家,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小说《大地》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小说家赛珍珠以其中国生活经历为基础所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以跨文化的视角,向西方介绍了中国这个尚未被西方熟知的国家,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小说《大地》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和家庭观念,表达了作家对中国农民美好愿望的肯定。虽然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仍无法完全冲破西方殖民文学的桎梏,但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中,重新认识赛珍珠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文化交流 《大地》 中国农民 土地情结 家庭观念
下载PDF
后知青时代的命运叙事——关于叶辛的《孽债Ⅱ》
19
作者 郑崇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叶辛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命运叙事的书写,在命运的浮沉当中折射时代的变化。作为后知青时代的现实主义文本,通过两代人命运展开的参照、情感状态的变化以及文本历史感的建立,《孽债Ⅱ》为我们建构了知青下一代的当代命运变迁。时... 叶辛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命运叙事的书写,在命运的浮沉当中折射时代的变化。作为后知青时代的现实主义文本,通过两代人命运展开的参照、情感状态的变化以及文本历史感的建立,《孽债Ⅱ》为我们建构了知青下一代的当代命运变迁。时代经验与性格逻辑的自然契合,成就了文本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格,却也遮蔽了某种内在的生存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孽债Ⅱ》 命运叙事 情感状态 历史感
下载PDF
社会政治情绪排解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20
作者 曹帅 许开轶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9期41-46,共6页
政治情绪排解为政府治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如果政治情绪得不到适当渠道的有效排解,将会逐渐腐蚀政治合法性,引发社会冲突和危机。为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必须突破传... 政治情绪排解为政府治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如果政治情绪得不到适当渠道的有效排解,将会逐渐腐蚀政治合法性,引发社会冲突和危机。为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必须突破传统的治理路径依赖困境,通过构建新型政府分层治理结构、创新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突破传统政府治理体制,逐步稀释、疏导和化解社会政治情绪,实现转型期的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情绪排解 政府治理 路径依赖困境 善治 路径突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