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凉山彝族女工的性别协商、庇护及伦理处境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欣荣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1,共10页
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打工者是中国城乡流动农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研究却少有对她们流动经历的关注。对于凉山彝族女工而言,性别与族群、阶层等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塑造其性别化的流动体验。而在流动过程中,彝族女工也呈现其主... 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打工者是中国城乡流动农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研究却少有对她们流动经历的关注。对于凉山彝族女工而言,性别与族群、阶层等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塑造其性别化的流动体验。而在流动过程中,彝族女工也呈现其主体性。在婚姻方面,彝族女工通过流动前所未有地挑战传统的婚姻安排,与父权进行策略性协商。在跟随工头流动和打工的过程中,彝族女工又进一步受到资本和父权的规训。面对工业社会伦理观与传统性别规范的张力,她们在城市中缺少向上流动的空间,也易处于被污名化的伦理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女工 城乡流动 婚姻协商 性别规范 伦理观
下载PDF
彝汉两民族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感染状况的监测 被引量:8
2
作者 罗淇 王启兴 +6 位作者 南磊 许濒月 龚煜汉 周颖 尹碧波 王科 栾荣生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25-528,共4页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两民族暗娼社会人口学、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方法按照国家级HIV哨点监测方案对凉山州的暗娼人群进行艾滋病行为学监测和血清学监测。结果在调查的964名暗娼中,汉族和彝族分别占68.8...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两民族暗娼社会人口学、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方法按照国家级HIV哨点监测方案对凉山州的暗娼人群进行艾滋病行为学监测和血清学监测。结果在调查的964名暗娼中,汉族和彝族分别占68.8%和31.2%。与汉族暗娼相比,彝族暗娼年龄偏小,文化程度较低,无固定性伴者较多,流动性大,主要分布在街头、路边小店等低档场所。暗娼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0.9%,彝族(83.7%)低于汉族(94.1%),其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和干预服务。暗娼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80.4%,彝族(68.2%)低于汉族(85.9%),其影响因素有年龄、民族、干预服务和HIV检测。HIV、梅毒、HCV的感染率分别为2.39%、3.42%和1.66%。结论彝族暗娼感染HIV的风险远远超过汉族,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综合干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娼 HIV 民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民族村寨家长的女童教育观分析——基于凉山彝族L乡的调查 被引量:4
3
作者 丁月牙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73,共7页
通过对四川凉山彝族L乡的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彝族家长的女童教育观是教育观和女性观的结合,具有实用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等双重特征。女性观和教育观的多元差异以及二者的交织融合,构成了家长女童教育观的复杂性。同时,家长的女童... 通过对四川凉山彝族L乡的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彝族家长的女童教育观是教育观和女性观的结合,具有实用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等双重特征。女性观和教育观的多元差异以及二者的交织融合,构成了家长女童教育观的复杂性。同时,家长的女童教育观及其对女童教育实践的影响,既受制于村寨环境,又有个体性特征,呈现为动态的发展和变迁。本研究最后建构了立足于村寨现实环境的家长女童教育观解释模型,以期对本研究中的女童教育观提出本土化的理解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女童教育 教育观 女性观
原文传递
彝族进城务工人员现状调查与法律援助 被引量:1
4
作者 殷秀峰 李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83,共5页
彝族进城务工人口分布集中、数量可观,由于文盲率较高、劳动技能不高、与流入地的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等因素,造成主流社会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固化。彝工群体权利救济受困、社会融入困难,整体上被城市社会边缘化。彝工的存在给城市的管理... 彝族进城务工人口分布集中、数量可观,由于文盲率较高、劳动技能不高、与流入地的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等因素,造成主流社会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固化。彝工群体权利救济受困、社会融入困难,整体上被城市社会边缘化。彝工的存在给城市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强化法律援助、维护彝工的合法权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注重彝工的特性,强调政府责任,协调衔接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援助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工 权利 社会网络 法律援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