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parameter optimization for novel internal-loop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reactors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被引量:4
1
作者 Lei Zhang Mengyu Wu +2 位作者 Yanhe Han Meili Liu Junfeng Ni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37-744,共8页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that internal-loop reactors are well-developed mass and heat-transfer multiphase flow reactors. However, the internal flow field in the internal-loop reactor is influenced by the structure p...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that internal-loop reactors are well-developed mass and heat-transfer multiphase flow reactors. However, the internal flow field in the internal-loop reactor is influenced by the structure parameter of the reactor, which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reaction efficiency. In this study,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reactor structure on flow field, and a volume-offluid model wa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of the internal-loop micro-electrolysis reactor. Hydrodynamic factors were optimized when the height-to-diameter ratio was 4:1, diameter ratio was9:1, draft-tube axial height was 90 mm.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s for the water distributor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al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 the number of water distribution pipes was four, and an inhomogeneous water distribution was u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the suitable structure can be used to achieve good fluid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the good liquid circulation velocity and gas holdup, which provides a goo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INTERNAL CYCL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tructure design
下载PDF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Wastewater via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Enhanced by Ultrasound Coupled with Hydrogen Peroxide 被引量:3
2
作者 Qin Yuejiao Yu Lisheng +2 位作者 Luo Shuai Jiao Weizhou Liu Youzh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4期72-81,共10页
The zero valent iron/granular active carbon(ZVI/GAC) micro-electrolysis enhanced by ultrasound(US) coupled with hydrogen peroxide(H_2O_2)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deep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containing wastewater... The zero valent iron/granular active carbon(ZVI/GAC) micro-electrolysis enhanced by ultrasound(US) coupled with hydrogen peroxide(H_2O_2)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deep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containing wastewater. The result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X-rays analysis(SEM-EDS) demonstrated that continuously accelerated regeneration of ZVI and GAC in situ by US could improve the process for converting nitrobenzene(NB) to aniline(AN). H_2O_2 was decomposed catalytically by the byproduct Fe^(2+) ions generated in the micro-electrolysis process to hydroxyl radicals and the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wastewater were finally mineralized to CO2 and H2O. Effects of the ZVI dosage, the ZVI/GAC mass ratio, the initial pH value and the H_2O_2 dosage on the efficiency for degradation of NB were studied in these experiments. The opti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covered a ZVI dosage of 15 g/L, a ZVI/GAC mass ratio of 1:2,an initial pH value of 3 and a H_2O_2 dosage of 4 mL. In this case, the NB removal efficiency reached 97.72% and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removal efficiency reached 73.42% at a NB concentration of 300 mg/L. The reduction of NB by USZVI/GAC followed the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s model, and the pseudo-first-order rate constants were given at different initial pH values. The reaction intermediates such as AN, benzoquinonimine, p-benzoquinone, p-nitrophenol and other organic acids were detected and a probable pathway for NB degradation has been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ULTRASOUND hydrogen peroxide NITROBENZENE wastewater treatment DEGRADATION mechanisms
下载PDF
铁炭微电解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鲍宗炜 蒋纪华 +1 位作者 季英英 孙建富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142-145,共4页
采用铁炭微电解催化氧化预处理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显著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废水生化处理提供有利条件。某一化工废水经该工艺处理,出水能稳定达到排放标准。
关键词 铁炭微电解催化氧化 高浓度有机废水 处理试验研究
下载PDF
四氧化三铁/碳纳米管/石墨烯天然胶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
作者 闫蕊 王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6-150,共5页
以铁离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为原料,经过硫化铵或多巴胺还原、氨水增强的共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碳纳米管/石墨烯(Fe_(3)O_(4)/CNT/G)粉体,再将粉末添加到天然胶乳中用流延法制备成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 以铁离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为原料,经过硫化铵或多巴胺还原、氨水增强的共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碳纳米管/石墨烯(Fe_(3)O_(4)/CNT/G)粉体,再将粉末添加到天然胶乳中用流延法制备成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拉伸测试仪等表征方法研究了Fe_(3)O_(4)/CNT/G天然胶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导电、导磁性能。结果表明:硫化铵工艺制备出来的粉末的导电性和导磁性都要优于多巴胺工艺制备出来的粉末(电导率为0.21S/mm;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为14.01emu/g和4.11Oe)。当复合材料中Fe_(3)O_(4)/CNT/G粉末添加量为3%时,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拉伸强度为9.8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碳纳米管 石墨烯 天然胶乳 复合材料
下载PDF
Acid leaching decarbonization and following pressure oxidation of carbonic refractory gold ore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杜超 肖庆凯 +3 位作者 刘伟锋 陈霖 杨天足 刘又年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584-1590,共7页
Carbonate decomposition of carbonic refractory gold ore and the following pressure oxidation were studied.In the carbonate decomposition procedure,the effects of liquid-to-solid ratio and reaction time on decompositio... Carbonate decomposition of carbonic refractory gold ore and the following pressure oxidation were studied.In the carbonate decomposition procedure,the effects of liquid-to-solid ratio and reaction time on decomposition ratio of carbonate were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composition ratio of carbonate is 98.24%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iquid-to-solid ratio of 5:1,Fe^(3+)concentration of 20 g/L,sulfuric acid concentration of 20 g/L,reaction temperature of 80 ℃ and reaction time of 2 h.Then,the slurry obtained from carbonate decomposition was put into the titanium autoclave for pressure oxidation leaching.Effects of liquid-to-solid ratio,temperature,time an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n sulfur oxidation ratio were studied during pressure oxidation.With the prolonged time,pyrite and arsenopyrite are oxidized to ferric subsulfate,hydrated ferric sulfate and jarosite,resulting in the increasing residue ratio.The residue ratio and the sulfur content in the residue can be decreased by ferric subsulfate dissolution.The oxidation ratio of the sulfur is 99.35%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oxidation time of 4 h,temperature of 210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f 0.8 MPa and stirring speed of 600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ic refractory gold ore carbonate decomposition pressure oxidation ferric subsulfate dissolution
下载PDF
氧化铁改性木质素基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6
作者 田龙 《辽宁化工》 CAS 2023年第9期1283-1285,1289,共4页
为了开发利用木质素资源,利用木质素制备活性炭,并通过氧化铁改性该木质素基活性炭,考察改性前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的变化,分析了两种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性质,利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来表述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 为了开发利用木质素资源,利用木质素制备活性炭,并通过氧化铁改性该木质素基活性炭,考察改性前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的变化,分析了两种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性质,利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来表述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改性木质素基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行为。氧化铁改性后的木质素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具备较好的吸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活性炭 氧化铁 改性 吸附
下载PDF
植酸对碳酸盐绿锈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孙亚丽 姜冠杰 +4 位作者 江睿 兰帅 李阳 严玉鹏 张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3-402,共10页
为研究植酸(IHP)对绿锈转化过程及机制的影响,通过空气氧化法合成碳酸盐绿锈[GR1(CO_(3)^(2-))],并利用X射线衍射、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对体系中的固体产物进行分... 为研究植酸(IHP)对绿锈转化过程及机制的影响,通过空气氧化法合成碳酸盐绿锈[GR1(CO_(3)^(2-))],并利用X射线衍射、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对体系中的固体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研究表明:不存在IHP时GR1(CO_(3)^(2-))在5 h左右完全转化为针铁矿,而存在IHP时GR1(CO_(3)^(2-))的转化会受到抑制。在0~0.5 mmol·L^(-1)的IHP浓度范围内,GR1(CO_(3)^(2-))的转化产物为针铁矿,而当IHP浓度高于1.0 mmol·L^(-1)时,GR1(CO_(3)^(2-))的转化产物为针铁矿和高铁绿锈。IHP对GR1(CO_(3)^(2-))转化机制的影响与其浓度有直接关系,在低浓度IHP(0~0.5 mmol·L^(-1))条件下,GR1(CO_(3)^(2-))转化过程只涉及溶解-氧化-沉淀(DOP)机制;而高浓度IHP(1.0~5.0 mmol·L^(-1))体系中,固态氧化(SSO)机制占主导地位,在其转化过程中,一部分GR1(CO_(3)^(2-))通过溶解再沉淀机制转化为针铁矿,一部分GR1(CO_(3)^(2-))通过原位脱质子反应转化为高铁绿锈。此外,在GR1(CO_(3)^(2-))转化过程中,IHP在GR1(CO_(3)^(2-))及其转化产物表面会形成内圈络合物和植酸(亚)铁沉淀。总体而言,IHP会抑制GR1(CO_(3)^(2-))的溶解再沉淀转化机制,阻碍针铁矿的结晶和晶体生长,且抑制作用与IHP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绿锈 植酸 转化 针铁矿 高铁绿锈
下载PDF
混凝沉淀工艺去除碳钢鳞皮悬浮液颗粒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道清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29-31,22,共4页
本研究针对碳钢鳞皮悬浮液中悬浮物含量高、颗粒物粒径小不易沉降,水质排放不达标等问题,采用混凝工艺进行处理。探究了氯化铁(FeCl_(3))和硫酸铁(Fe_(2)(SO_(4))_(3))这两种混凝剂的处理效果以及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用量对出水水质... 本研究针对碳钢鳞皮悬浮液中悬浮物含量高、颗粒物粒径小不易沉降,水质排放不达标等问题,采用混凝工艺进行处理。探究了氯化铁(FeCl_(3))和硫酸铁(Fe_(2)(SO_(4))_(3))这两种混凝剂的处理效果以及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用量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仅使用混凝剂进行处理时FeCl_(3)效果优于Fe_(2)(SO_(4))_(3),FeCl_(3)投加量为20 mg/L时,出水水质就可达到10 NTU以下。絮凝剂PAM最佳投加量为0.5 mg/L,进一步提高絮凝剂投加量会导致处理效果较低,实际工程中推荐采用FeCl_(3)+PAM组合处理,投加量为5 mg/L+0.5 mg/L或10 mg/L+0.5 mg/L,出水水质可以保证符合宝钢一类串接水的回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鳞皮悬浮液 混凝沉淀工艺 颗粒物 氯化铁 聚丙烯酰胺
下载PDF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染料生产废水 被引量:48
9
作者 罗旌生 曾抗美 +2 位作者 左晶莹 李昕 李福德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7-70,共4页
本文以实际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用铁碳微电解法处理高COD、高色度和高含盐染料生产废水;考察了原水pH、色度和COD浓度、传质条件对色度和COD去除效果的影响;比较了微电解法与絮凝法的去除效果,进行了对处理液可见-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 本文以实际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用铁碳微电解法处理高COD、高色度和高含盐染料生产废水;考察了原水pH、色度和COD浓度、传质条件对色度和COD去除效果的影响;比较了微电解法与絮凝法的去除效果,进行了对处理液可见-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探索了微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微电解法对染料废水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进水pH为1左右、接触时间为0.5h时,COD的去除率在60%左右,色度去除率大于94%;微电解法主要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和铁的絮凝作用去除COD和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碳 微电解 染料废水
下载PDF
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周立峰 费学宁 +2 位作者 李婉晴 陈佳俊 李秋丽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0年第5期101-102,118,共3页
采用铁碳微电解的方法对高浓度的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考察了反应时间、铁碳比、pH值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100 min,铁碳体积比为1:1,pH为4时,效果最佳,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50.52%,同时BOD5/CODcr也由原水的不足0.1... 采用铁碳微电解的方法对高浓度的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考察了反应时间、铁碳比、pH值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100 min,铁碳体积比为1:1,pH为4时,效果最佳,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50.52%,同时BOD5/CODcr也由原水的不足0.1上升到0.32,可生化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废水 铁碳微电解 生化性
下载PDF
常温常湿条件下Au/Fe_(2)O_(3)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的稳定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桂英 贾明君 +4 位作者 于剑锋 李雪梅 张文祥 蒋大振 吴通好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9-573,共5页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Au/Fe2 O3 催化剂 ,考察了焙烧温度及金含量对Au/Fe2 O3 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焙烧温度及金含量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 .金含量为 3% ,30 0℃焙烧制得的样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水性 ,在常温...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Au/Fe2 O3 催化剂 ,考察了焙烧温度及金含量对Au/Fe2 O3 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焙烧温度及金含量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 .金含量为 3% ,30 0℃焙烧制得的样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水性 ,在常温常湿条件下可连续反应 430h保持CO完全转化 ;催化剂的稳定性与单质金及α Fe2 O3 的粒径成反比 ,并与金及铁的化学状态有关 .金粒子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型催化剂 一氧化碳 氧化 稳定性 氧化铁
下载PDF
铁炭微电解法削减老龄垃圾渗滤液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朱凡 李平 +2 位作者 吴锦华 谭展机 韦朝海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3-86,共4页
采用铁炭微电解法进行了削减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毒性的试验,研究了初始pH值、铁炭比、铁炭添加量、反应时间等对有机污染物去除及生物毒性削减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耗氧呼吸速率法评估了经铁炭法处理前、后渗滤液的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 采用铁炭微电解法进行了削减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毒性的试验,研究了初始pH值、铁炭比、铁炭添加量、反应时间等对有机污染物去除及生物毒性削减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耗氧呼吸速率法评估了经铁炭法处理前、后渗滤液的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当pH值为3、铁与炭的质量比为5∶1、其添加量分别为5g/100mL和1g/100mL以及反应时间为120min时,铁炭微电解法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及生物毒性削减率分别达到了54.7%和92.1%。经过铁炭微电解法处理后水样的耗氧呼吸速率常数较原水的提高了279%,可生化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生物毒性 铁炭微电解法 毒性削减
下载PDF
Fe/C微电解-Fenton氧化-混凝沉淀-生化法处理抗生素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任健 马宏瑞 +1 位作者 马炜宁 王立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4-87,共4页
采用Fe/C微电解-Fenton氧化-生化组合工艺处理抗生素生产废水,Fe/C微电解单元主要讨论了铁炭体积比、HRT、pH曝气量大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Fenton氧化单元主要讨论了H2O2投加量、pH、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混凝沉淀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主... 采用Fe/C微电解-Fenton氧化-生化组合工艺处理抗生素生产废水,Fe/C微电解单元主要讨论了铁炭体积比、HRT、pH曝气量大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Fenton氧化单元主要讨论了H2O2投加量、pH、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混凝沉淀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主要讨论了pH和HRT对各自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试验参数条件下,废水的色度、COD总的去除率分别为99.93%和99.73%,最终出水色度≤10倍,COD≤50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废水 铁碳微电解 FENTON氧化 生物接触氧化
下载PDF
铁炭-生化法处理高含盐染料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晓霞 吴生 乌锡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4-598,共5页
通过对实际染料废水的处理研究 ,采用聚铁混凝 +铁炭还原 中和混凝的预处理 ,可去除近 5 0 %的有机物 ,而且提高了废水的BOD/COD比 .
关键词 染料废水 铁炭 生化法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硫酸铁改性活性炭催化微波降解对硫磷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朝红 单亚波 +5 位作者 臧树良 凌洪洁 董殿波 陈中林 赵哲 张华春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30,共5页
在有硫酸铁改性活性炭存在下,微波照射能使溶液中的对硫磷(乙基1605)迅速降解。对于总体积为25mL、浓度为30mg/L的乙基1605溶液,在改性活性炭加入量为0.6g/L的条件下,经微波照射2.5min后降解率达100%。而同样条件下采用未改性活性炭作... 在有硫酸铁改性活性炭存在下,微波照射能使溶液中的对硫磷(乙基1605)迅速降解。对于总体积为25mL、浓度为30mg/L的乙基1605溶液,在改性活性炭加入量为0.6g/L的条件下,经微波照射2.5min后降解率达100%。而同样条件下采用未改性活性炭作催化剂,尽管对乙基1605的降解率也为100%,但很大一部分是由活性炭的强吸附作用造成的。这表明,在微波照射下改性活性炭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未改性活性炭的。另外,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离子色谱技术探讨了微波照射时间、乙基1605初始浓度、活性炭用量、硫酸铁溶液的浓度和酸度、乙基1605溶液的酸度和活性炭使用次数对改性活性炭催化微波降解乙基1605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铁改性 活性炭催化 微波降解 对硫磷
下载PDF
活性炭负载水合氧化铁对草甘膦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葛磊 王静 +3 位作者 陈欢 崔皓 陶仙聪 郑建中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45-1748,共4页
利用活性炭制备了水合氧化铁负载活性炭AC-Fe,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该材料对水溶液中草甘膦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负载方法可以在活性炭上嫁接72 mg/g的铁,AC-Fe对草甘膦的最大吸附容量可以达到120mg/g;AC-Fe对草甘膦的吸附量... 利用活性炭制备了水合氧化铁负载活性炭AC-Fe,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该材料对水溶液中草甘膦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负载方法可以在活性炭上嫁接72 mg/g的铁,AC-Fe对草甘膦的最大吸附容量可以达到120mg/g;AC-Fe对草甘膦的吸附量随pH的升高而降低;磷酸根对AC-Fe的吸附性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原因在于它能和铁离子形成内层络合物,与草甘膦竞争材料表面的吸附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水合氧化铁 草甘膦 吸附
下载PDF
CuO/活性炭和Fe_2O_3/活性炭催化还原NO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志明 赵震 +1 位作者 杨向光 吴越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7-79,共3页
CuO/活性炭和Fe_2O_3/活性炭催化还原NO高志明,赵震,杨向光,吴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关键词活性炭,还原,NO,氧化铜,氧化铁目前,对固定源的NO处理是采用V2O5/TiO2作催化... CuO/活性炭和Fe_2O_3/活性炭催化还原NO高志明,赵震,杨向光,吴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关键词活性炭,还原,NO,氧化铜,氧化铁目前,对固定源的NO处理是采用V2O5/TiO2作催化剂,NH3作还原剂的选择催化还原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还原 氧化铜 氧化铁 一氧化氮
下载PDF
聚乙烯醇对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于华荣 成荣明 +1 位作者 徐学诚 陈奕卫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3-1006,共4页
采用液相化学沉积法制备了碳纳米管负载的Fe2O3.TEM观察发现,添加聚乙烯醇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实现碳纳米管对Fe2O3的有效负载,未添加聚乙烯醇两者出现物相分离.聚乙烯醇均匀吸附在碳纳米管表面,增强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分散,其疏水基... 采用液相化学沉积法制备了碳纳米管负载的Fe2O3.TEM观察发现,添加聚乙烯醇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实现碳纳米管对Fe2O3的有效负载,未添加聚乙烯醇两者出现物相分离.聚乙烯醇均匀吸附在碳纳米管表面,增强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分散,其疏水基团与碳纳米管以范德华力结合,其亲水基团与Fe2O3.nH2O结合,对碳纳米管有效负载Fe2O3起到了桥梁作用.在样品煅烧过程中,聚乙烯醇熔融后均匀地包裹在碳纳米管表面上,进一步阻止了两者在煅烧过程中的物相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碳纳米管 氧化铁 负载
下载PDF
一步合成硫、氮共掺杂的碳量子点及其在Fe^(3+)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文宇 常青 +3 位作者 周雨锋 魏志佳 李凯凯 胡胜亮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0-415,共6页
碳量子点的光致发光性质不仅决定于尺寸还依赖于它的表面态,因此通过在碳量子点表面掺杂或嫁接不同元素与基团有望调节它的荧光发射行为。为了研究多种元素掺杂对碳量子点发光性质的影响,本文以对氨基苯磺酸为原料,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 碳量子点的光致发光性质不仅决定于尺寸还依赖于它的表面态,因此通过在碳量子点表面掺杂或嫁接不同元素与基团有望调节它的荧光发射行为。为了研究多种元素掺杂对碳量子点发光性质的影响,本文以对氨基苯磺酸为原料,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了氮、硫共掺杂的碳量子点。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碳量子点尺寸分布均匀,氮、硫分别以氨基和磺酸基团的形式存在于碳量子点的表面。与已有的报道不同,碳量子点展现出了非激发波长依赖的蓝光发射行为,三价铁离子可有效猝灭其荧光,铁离子浓度在0~10-3mol·L-1范围内与碳量子点的荧光猝灭程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约为10-7mol·L-1。制备的碳量子点对三价铁离子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性以及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能作为三价铁离子检测的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三价铁离子 荧光猝灭
下载PDF
强化铁炭微电解法预处理沥青废水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志军 王华海 +1 位作者 陈整生 胡涓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4-88,共5页
铁炭微电解工艺具有处理范围广、以废治废、成本低的优点,但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有限。文章以沥青废水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对铁炭微电解进行强化处理,以期提高废水COD去除率。结果表明:单纯使用微电解技术,沥青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 铁炭微电解工艺具有处理范围广、以废治废、成本低的优点,但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有限。文章以沥青废水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对铁炭微电解进行强化处理,以期提高废水COD去除率。结果表明:单纯使用微电解技术,沥青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0%,使用超声、外加电场、Fe-Al-C微电解及催化剂MnO2进行强化后,废水的COD去除率分别为78.3%、83.3%、82%和76.5%,相比于单独微电解COD去除率均有较大提高,其中,Fe-Al-C是最为简单有效的微电解强化方法,经过处理后废水COD降为83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炭微电解 强化 沥青废水 CO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