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ither hereditary periodic fever nor periodic fever, aphthae, pharingitis, adenitis: Undifferentiated periodic fever in a tertiary pediatric center 被引量:2
1
作者 Silvia De Pauli Sara Lega +5 位作者 Serena Pastore Domenico Leonardo Grasso Anna Monica Rosaria Bianco Giovanni Maria Severini Alberto Tommasini Andrea Taddi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18年第1期49-55,共7页
AIM To describe the frequenc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undifferentiated periodic fever(UPF)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UPF based on the PRINTO-Eurofever score can help... AIM To describe the frequenc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undifferentiated periodic fever(UPF)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UPF based on the PRINTO-Eurofever score can help predicting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and the outcome at follow-up.METHODS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fever who presented at a single pediatric rheumatology center from January 2006 through April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Patients with a clinical suspicion of hereditary periodic fever(HPF) syndrome and patients with clinical picture of periodic fever, aphthae, pharingitis, adenitis(PFAPA) who were refractory to tonsillectomy underwent molecular analysis of five HPF-related genes: MEFV(NM_000243.2), MVK(NM_000431.3), TNFRSF1 A(NM_001065.3), NLRP3(NM_001079821.2), NLRP12(NM_001277126.1). All patients who had a negative genetic result were defined as UPF and further investigated. PRINTO-Eurofever scor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HPF was calculated in all cases. RESULTS Of the 221 patients evaluated for periodic fever, twelve subjects with a clinical picture of PFAPA who were refractory to tonsillectomy and 22 subjects with a clinical suspicion of HPF underwent genetic analysis. Twenty-three patients(10.4%) resulted negative and were classified as UPF. The median age at presentation of patients with UPF was 9.5 mo(IQR 4-24). Patients with UPF had a higher frequency of aphthae(52.2% vs 0%, P = 0.0026)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65.2% vs 18.2%, P = 0.0255) than patients with genetic confirmed HPF. Also, patients with UPF had a higher frequency of aphthous stomatitis(52.2% vs 10.7%, P < 0.0001), musculoskeletal pain(65.2% vs 8,0%, P < 0.0001), and abdominal pain(52.2% vs 4.8%, P < 0.0001) and a lower frequency of pharyngitis(56.6% vs 81.3%, P = 0.0127) compared with typical PFAPA in the same cohort. Twenty-one of 23 patients with UPF(91.3%) received steroids, being effective in 16; 13(56.2%) were given colchicine, which was effective in 6. Symptoms resolution occurred in 2 patients with UPF at last follow-up.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INTOEurofever score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reatment response and prognosis. CONCLUSION UPF is not a rare diagnosis among patients with periodic fever. Clinical presentation place UPF half way on a clinical spectrum between PFAPA and HPF. The PRINTOEurofever score is not useful to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 and treatment response in th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EDITARY periodIC fever syndromes Therapy Genetics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UNDIFFERENTIATED periodIC fever
下载PDF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FAPA (Periodic Fever, Aphthous Stomatitis, Pharyngitis, and Adenitis) Syndrome with Shinbuto
2
作者 Yuichirou Tsuji Chitose Karasaw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4年第20期1261-1264,共4页
Periodic fever with aphthous stomatitis, pharyngitis, and adenitis (PFAPA) syndrome is an autoimmune disorder and the most commo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periodic fever in children. A male patient has been followed ... Periodic fever with aphthous stomatitis, pharyngitis, and adenitis (PFAPA) syndrome is an autoimmune disorder and the most commo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periodic fever in children. A male patient has been followed up from 11 months to 10 years of age because of repeated high fever. We prescribed antifebriles and antibiotics for each febrile episode without a beneficial effect to him each time. He required several days of rest at home to recover from each episode. During his most recent febrile episode at 10 years of age, we prescribed 5.0 g of shinbuto (TJ-30;Tsumura Co., Tokyo, Japan). His fever resolved the next day and he was able to attend school. Hi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re normal. Shinbuto had a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is patient with PFAPA syndrome and may be useful in this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odIC fever APHTHOUS PFAPA SYNDROME Shinbuto
下载PDF
Fever tree revisited:From malaria to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被引量:1
3
作者 Serena Pastore Josef Vuch +2 位作者 Anna Monica Bianco Andrea Taddio Alberto Tommasin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15年第4期106-112,共7页
Over the centuries the idea of recurrent fevers has mainly been associated with malaria, but many other fevers, such as typhoid and diphtheria were cause for concern. It is only in recent times, with the more severe f... Over the centuries the idea of recurrent fevers has mainly been associated with malaria, but many other fevers, such as typhoid and diphtheria were cause for concern. It is only in recent times, with the more severe forms of fever from infectious origin becoming less frequent or a cause for worry that we started noticing recurrent fevers without any clear infectious cause, being described as having a pathogenesis of autoinflammatory nature. The use of molecular examinations in many cases can allow a diagnosis where the cause is monogenic. In other cases, however the pathogenesis is likely to be multifactorial and the diagnostic-therapeutic approach is strictly clinical. The old fever tree paradigm developed to describe fevers caused by malaria has been revisited here to describe today's periodic fevers from the periodic fever adenitis pharyngitis aphthae syndrome to the more rare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This model may allow us to place cases that are yet to be identified which are likely to be of multifactorial ori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urrent fevers MALARIA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periodic fever ADENITIS pharyngytis aphthe syndrome History of medicine INTERLEUKIN-1 Genetics The fever TREE
下载PDF
具有季节影响的登革热病毒传播动力学分析
4
作者 杜璇 张睿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14,共6页
登革热是非常典型的虫媒传染病.考虑到季节的变化会影响蚊子的生存,因此提出了一类具有季节性影响的登革热病毒传播模型.首先利用下一代矩阵方法得到了基本再生数R_(0),其次进行适定性分析,判断该模型无病周期解的全局渐近稳定性以及持... 登革热是非常典型的虫媒传染病.考虑到季节的变化会影响蚊子的生存,因此提出了一类具有季节性影响的登革热病毒传播模型.首先利用下一代矩阵方法得到了基本再生数R_(0),其次进行适定性分析,判断该模型无病周期解的全局渐近稳定性以及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模型 无病周期解 稳定性 持久性
下载PDF
以双上睑紫红斑为表现的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一例
5
作者 刘雅芹 罗志强 +3 位作者 谢映霞 陈留鑫 邓诗音 蔡艳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5期358-361,共4页
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PFAPA)可出现皮疹,但目前缺乏对皮疹特点详细描述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以双上睑水肿性紫红斑为主要表现的PFAPA患者,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增强对该病的了解。
关键词 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 紫红斑 口腔溃疡 发热
下载PDF
陈健教授从“伏火”论治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经验
6
作者 李芳芳 胡珏 +1 位作者 俞珂频 陈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8-180,192,共4页
[目的]总结陈健教授从“伏火”论治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诊学习、病案收集整理及查阅相关文献,探讨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总结陈教授从“伏火”论治该病的治疗经验,并举验案一则加以验证。[结果... [目的]总结陈健教授从“伏火”论治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诊学习、病案收集整理及查阅相关文献,探讨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总结陈教授从“伏火”论治该病的治疗经验,并举验案一则加以验证。[结果]陈教授认为,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为“伏火”,“伏火”为发病之本,痰、毒、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贯穿病程始终的重要致病因素,郁为存在于发病全过程的病理状态。治疗上以益气除热或养阴清热与调气之法并行,并以自拟方药为治疗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有效验方。所举验案以周期性发热为主要症状,辨为阴虚发热证,投以养阴清热、行气解郁之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陈教授从“伏火”论治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伏火 辨证论治 益气除热 养阴清热 经验 陈健
下载PDF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热程与EB病毒DNA阳性率和拷贝数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伏洁 周士新 +5 位作者 崔红 刘晓红 张英超 丁瑛雪 姜丽娜 王新宝 《中国医刊》 CAS 2012年第1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热程与EB病毒DNA(EBV—DNA)检测阳性率的相关性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住院的IM患儿32例,分析其热程与EBV—DNA阳性率和拷贝数的关系。结果儿童IM治疗前EBV—...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热程与EB病毒DNA(EBV—DNA)检测阳性率的相关性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住院的IM患儿32例,分析其热程与EBV—DNA阳性率和拷贝数的关系。结果儿童IM治疗前EBV—DNA的阳性率为68.75%(20/32),拷贝数平均为1.39×10^7/ml(中位数8.36×10^4/ml),检测时发病时间平均6.6天(中位数8.0天)。患儿治疗前E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4天91.67%、5~8天61.54%、9~12天33.33%、13~16天0。热程1~4天EBV—DNA的检出阳性率和拷贝数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组患儿EBV—DNA的阳性率随着热程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相关系数R=0.99(P〈0.05)。结论在患儿发热早期(1~4天)检测EBV—DNA对儿童IM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而发热9天以后,该项检测在临床诊断上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DNA 荧光定量PCR 热程
下载PDF
用周期图法对猩红热的周期性规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9
8
作者 陶小润 杨裕华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146-148,共3页
本文根据山东省1958~1996年39年猩红热的疫情资料,用周期图法对其发病的周期性规律进行初步探讨,分别计算出第一、二、三次隐含周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39年猩红热的年发病率平均为7.3377/100000万... 本文根据山东省1958~1996年39年猩红热的疫情资料,用周期图法对其发病的周期性规律进行初步探讨,分别计算出第一、二、三次隐含周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39年猩红热的年发病率平均为7.3377/100000万,流行周期为6~8年,周期振动有高度显著性(统计量J=5.9090,P<0.01)。本次统计结果与国内外有关报道是一致的,也与我省实际流行情况相符合。用周期图法探讨猩红热的流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猩红热 周期图 周期性规律
下载PDF
非特殊时期发热门诊护理管理的实践与效果 被引量:4
9
作者 贺倜 杨珠江 +4 位作者 邓顺娇 冯登殿 熊远香 钟小娟 陈伟光 《护理管理杂志》 2007年第4期37-38,共2页
目的为发热病人创造快捷、方便、安全的就医环境。方法发热病人可不必挂号直接就诊;优先采取降温措施;根据发热程度采取选择性降温措施;进行发热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取严格的消毒防护措施,使病人能够安全、放心就诊。结果2006年上半... 目的为发热病人创造快捷、方便、安全的就医环境。方法发热病人可不必挂号直接就诊;优先采取降温措施;根据发热程度采取选择性降温措施;进行发热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取严格的消毒防护措施,使病人能够安全、放心就诊。结果2006年上半年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比2005年同期上升了73.14%,病人满意度上升,发热知识知晓率由原来的23.33%上升到65 83%,排查传染性疾病564例。结论在非特殊时期,科学、灵活的管理方法是提高发热门诊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时期 发热门诊 护理管理
下载PDF
高免疫球蛋白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侯佳 刘丹如 +4 位作者 朱晓华 王宏胜 孙金峤 翟晓文 王晓川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提高对高Ig 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HID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儿童HIDS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清Ig D、MVK酶和MVK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6岁7个月男孩,2岁起病,呈周期性发作性发热,每2~4周发热1次,每次持续3~7 d。发热时... 目的提高对高Ig 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HID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儿童HIDS病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清Ig D、MVK酶和MVK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6岁7个月男孩,2岁起病,呈周期性发作性发热,每2~4周发热1次,每次持续3~7 d。发热时伴腹痛,腹泻,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发热时未用抗生素经退热对症治疗,体温可恢复正常。发热时WBC、N和CRP升高,热退后可降至正常。免疫接种后有发热和感染史。经全面检查排除感染性、风湿性及血液肿瘤相关疾病。MVK基因分析发现外显子11,c.1129G>A,p.V377I,为杂合型错义突变,外显子9,c.790_791ins C,p.Leu264fs X12,为杂合型插入突变(首次报道的新突变)。患儿血清Ig D(1 084μg·m L^(-1))显著高于正常参照值(<100μg·m L^(-1))。MVK酶(23 ng·m L^(-1))低于正常参照值(50~300ng·m L^(-1))。本文病例临床特征典型,HIDS诊断明确。结论婴儿期起病的周期性发作性发热,需警惕HIDS可能,免疫接种后发热是重要的诊断线索,检测血清Ig D和MVK酶水平是重要诊断依据,MVK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IgD综合征 周期性发热 甲羟戊酸激酶缺陷 自身炎症性疾病
下载PDF
20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分析与降温护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爱民 许丽辉 张鸿文 《现代护理》 2007年第01Z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病因,观察发热热型和热程变化,评价降温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FUO病例202例,进行病因分类,根据体温变化曲线观察热型和热程变化,选择物理和(或)药物降温方式观察降温护理效果。结果202例FUO患者,...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病因,观察发热热型和热程变化,评价降温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FUO病例202例,进行病因分类,根据体温变化曲线观察热型和热程变化,选择物理和(或)药物降温方式观察降温护理效果。结果202例FUO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95例,肿瘤性疾病52例,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31例,诊断不明24例;发热热型稽留热42例,弛张热69例,不规则热77例,间歇热14例;发热热程〈4周84例,〉4周118例;患者发热给予降温措施最多例次37次/周,最少3次/周。结论通过对FUO患者体温的连续监测,对热型、热程、病情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为FUO早期诊断和选择有效的降温措施提供依据;对收治疑似传染性疾病的病例,非传染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才能作到传染性疾病不扩散、不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 病因 热程 热型 降温 护理
下载PDF
日粮阳阴离子负平衡对预防奶牛围产期产褥热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楷 严璐艳 +2 位作者 尹文宾 刘学忠 王宗元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9年第2期94-98,共5页
奶牛在围产期需经历内分泌、营养、代谢及生理状态上的一系列变化以适应分娩及泌乳的起动。如果营养管理不能较好的满足这些变化,那么奶牛则面临着发生各种围产期疾病的威胁。产褥热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病,多发于高龄及高产奶牛。奶牛... 奶牛在围产期需经历内分泌、营养、代谢及生理状态上的一系列变化以适应分娩及泌乳的起动。如果营养管理不能较好的满足这些变化,那么奶牛则面临着发生各种围产期疾病的威胁。产褥热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病,多发于高龄及高产奶牛。奶牛分娩和泌乳的起动造成低血钙症,而当从肠道吸收的和从骨骼中动用的钙不能完全补充从血液中动用的血钙量时,产褥热就会发生。而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产褥热带来经济损失的最佳途径。其中最常用的有效预防方法之一是饲喂阴离子日粮,即使得日粮阳阴离子负平衡(DCAD)。这主要是由于日粮负离子平衡引起奶牛轻微的代谢酸中毒,并激发对骨钙的动员和吸收。然而,饲喂阴离子日粮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其适口性较差,故可能降低干物质采食量。因此对于阴离子日粮饲喂管理的监控则十分重要,而尿液pH提供了一种有效且相对准确的用来判定添加是否适当的标准。此外,还对近年来此领域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以便读者了解利用日粮负离子平衡预防围产期奶牛产褥热发生的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粮阳阴离子平衡 产褥热 围产期 奶牛
下载PDF
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气虚发热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亚丽 尹晓华 +2 位作者 于萍 董兴娟 宋易华 《河北中医》 2016年第11期1640-1644,1651,共6页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气虚发热的影响,并观察对患者术后气虚证候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2例。2组均根据患者病情并结合影像学检查资料制订相应的...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气虚发热的影响,并观察对患者术后气虚证候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2例。2组均根据患者病情并结合影像学检查资料制订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常规抗感染、营养、补液治疗。对照组对术后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热者予物理降温治疗,38.5℃以上者予注射用赖氨匹林治疗;中医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加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干预治疗。2组均治疗7 d,观察比较2组术后出现发热例数、发热时体温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气虚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第1、7 d 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3+)、CD^(4+)、CD^(4+)/CD^(8+)及免疫球蛋白G(Ig G)、Ig A、Ig M水平变化。结果 2组术后出现发热例数及发热持续时间、发热时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发热例数少于对照组,发热时体温低于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气虚证候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及懒言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中医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 d 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3+)、CD^(4+)、CD^(4+)/CD^(8+)及Ig G、Ig A、Ig M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水平相当(P>0.05);2组术后第7 d 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Ig G、Ig A、Ig M水平较术后第1 d均上升,且中医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气虚发热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气虚证候,预防发热的发生,降低发热温度,缩短发热持续时间,促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恢复,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手术后期间 发热 气虚 穴位贴敷法 麦冬 人参 注射剂
下载PDF
中药结合心理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出汗症状及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海侠 李秀峰 《河北中医》 2011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心理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出汗症状及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5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予中药配合心理治疗;对照组60例予更年安片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30 d3,个疗程后观察潮热出汗症状...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心理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出汗症状及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5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予中药配合心理治疗;对照组60例予更年安片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30 d3,个疗程后观察潮热出汗症状(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及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P<0.05)。2组治疗后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2明显升高,FSH及LH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E2、FSH及LH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2高于对照组,FSH及LH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结合心理治疗可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出汗症状,改善生殖激素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潮热 出汗 心理疗法 中药疗法
下载PDF
中药辨证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毅强 郑晓韵 +5 位作者 林蔚莘 许恺 陈志斌 陈文龙 陈淘 张建新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1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骨科手术后的非感染性发热病例共95例,均采用口服中药治疗3d。结果:有90例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治疗有效率为94.7%。有2例...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骨科手术后的非感染性发热病例共95例,均采用口服中药治疗3d。结果:有90例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治疗有效率为94.7%。有2例患者复查见谷丙转氨酶升高。结论:中药辨证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骨科手术 围手术期 发热
下载PDF
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16
作者 庞冲 黄小兰 +5 位作者 赖建铭 梁洁琼 王雨农 林枫 宋贝贝 谷庆隆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period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adenitis,PFAPA)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PFAPA综合征患儿31例,收集其... 目的探讨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period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adenitis,PFAPA)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PFAPA综合征患儿31例,收集其临床表现、家族史、既往史及相关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CRP、肝肾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心电图、腹部超声等进行分析。10例行扁桃体切除术,其余患儿保守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PFAPA综合征患儿热峰为(39.93±0.64)℃,每次发热持续时间相差≤1 d,相对恒定,但不同患儿之间发作时长和间隔时间有差异,为3~7 d。其中10例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WBC、CRP较术前明显下降[10.5(9.7,11.4)×10^(9)/L比6.7(5.5,8.3)×10^(9)/L,11.0(11.0,18.0)mg/L比1.0(1.0,2.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FAPA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主要有周期性发热、体温正常期外周血WBC、CRP水平增高等,扁桃体切除术对其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综合征 周期性发热 诊断
下载PDF
一类流行性出血热周期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凤 刘俊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217-223,共7页
考虑到流行性出血热的季节性爆发,建立了一类具有周期系数的流行性出血热模型.利用积分算子的谱半径得到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_(0),R_(0)决定了疾病的灭绝和一致持久性.通过Poincare映射讨论了模型的一致持续生存,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当... 考虑到流行性出血热的季节性爆发,建立了一类具有周期系数的流行性出血热模型.利用积分算子的谱半径得到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_(0),R_(0)决定了疾病的灭绝和一致持久性.通过Poincare映射讨论了模型的一致持续生存,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当R_(0)=0.1685<1时,无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说明疾病灭绝;当R_(0)=8.7971>1时,无病周期解不稳定,系统的解趋向于一个正周期解,说明疾病持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基本再生数 稳定性 周期解 一致持久性
下载PDF
2005-2021年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天 吴杨 +5 位作者 童叶青 黄继贵 阮德欣 侯清波 姚梦雷 陈红缨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目的分析2005-2021年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例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方法自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荆州市HFRS发病率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RS病例的时期、年龄分布特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FR... 目的分析2005-2021年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例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方法自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荆州市HFRS发病率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RS病例的时期、年龄分布特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FRS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分析HFRS发病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所有分析均比较不同性别差异。结果2005-2021年荆州市累计报告HFRS 1407例,年均发病率为1.43/10万。2005-2021年荆州市HFRS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r_(s)=0.94,P=0.000)。相较于2013年,2016年后发病风险均有统计学意义(RR>1,P<0.05)。年龄分布呈倒“V”型,发病高峰出现在60~64岁(4.22/10万)、65~69岁年龄组(4.12/10万)。60~64岁年龄组相较45~49岁年龄组发病风险高(RR=1.63,95%CI:1.07~2.26)。14岁及以下人群随时期构成比在0.00%~6.90%波动,发病率在0.00~0.37/10万波动;60岁及以上人群年均发病率为3.12/10万,构成比为32.62%,构成比随年份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13.04%上升至2021年的40.87%。不同性别时期、队列效应一致;男性(4.55/10万)发病率高于女性(1.84/10万),女性60岁及以上HFRS病例构成比(39.39%)高于男性(30.27%)。结论荆州市HFRS疫情呈高发态势,存在明显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高发年龄以60岁以上为主,需加快该人群HFRS疫苗研发,以保护该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年龄 出生队列 老年人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营养对奶牛围产期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夏成 张洪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44-50,共7页
在奶牛围产期,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到奶牛疾病的发生。对于高产奶牛,由于奶牛体内的钙流失或者能量出现负平衡,容易产生乳热、酮病、脂肪肝等疾病,通过改善妊娠后期奶牛营养可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围产期奶牛的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取决于免... 在奶牛围产期,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到奶牛疾病的发生。对于高产奶牛,由于奶牛体内的钙流失或者能量出现负平衡,容易产生乳热、酮病、脂肪肝等疾病,通过改善妊娠后期奶牛营养可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围产期奶牛的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取决于免疫系统的完整性,而营养因素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其它非感染性疾病也可以通过改善营养状况来加以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围产期 免疫学 代谢疾病 乳热 酮病
下载PDF
非洲伤寒肠穿孔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素良 《全科护理》 2010年第3期189-190,共2页
[目的]总结对非洲伤寒肠穿孔手术病人进行围术期护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洲尼日尔马拉迪省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3月收治的40例伤寒肠穿孔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伤寒肠穿孔病人经过围术期的整体护理,术后痊愈38例,死亡... [目的]总结对非洲伤寒肠穿孔手术病人进行围术期护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洲尼日尔马拉迪省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3月收治的40例伤寒肠穿孔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伤寒肠穿孔病人经过围术期的整体护理,术后痊愈38例,死亡2例,均死于中毒性休克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结论]通过对伤寒肠穿孔的手术病人在围术期进行整体护理,可以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病人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肠穿孔 围术期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