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on of near-field strong ground motions for scenario earthquakes on active fault
1
作者 王海云 谢礼立 +1 位作者 陶夏新 李捷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6年第1期11-17,共7页
A method to predict near-field strong ground motions for scenario earthquakes on active faults is proposed. First, macro-source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entire source area, i.e., global source parameters, includi... A method to predict near-field strong ground motions for scenario earthquakes on active faults is proposed. First, macro-source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entire source area, i.e., global source parameters, including fault length, fault width, rupture area, average slip on the fault plane, etc., are estimated by seismogeology survey, seismicity and seismic scaling laws. Second, slip distributions characterizing heterogeneity or roughness on the fault plane, i.e., local source parameters, are reproduced/evaluated by the hybrid slip model. Finally, the finite fault source model, developed from both the global and local source parameters, is combined with the stochastically synthetic technique of ground motion using the dynamic comer frequency based on seismolog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ies on three base-rock stations during the 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recorded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ie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feasible and practic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ault scenario earthquake near-field strong ground motion global source parameters local source parameters asperity model k square slip model.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nd seismic respon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from the Mw 6.9,2011 Sikkim earthquake 被引量:1
2
作者 Faisal Mehraj Wani Jayaprakash Vemuri Rajaram Chenna 《Geohazard Mechanics》 2023年第2期162-178,共17页
The continuous collision of the Eurasian plate and the Indian plate has resulted in several earthquakes in the Himalayan region.The 6.9 Mw 2011 Sikkim earthquake,which caused immense damage to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continuous collision of the Eurasian plate and the Indian plate has resulted in several earthquakes in the Himalayan region.The 6.9 Mw 2011 Sikkim earthquake,which caused immense damage to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Sikkim,was triggered by an intraplate source on the overriding Eurasian plate.Strong ground motions from the earthquake were recorded at stations established by IIT Roorkee as part of the PESMOS program.In this paper,near-field and far-field ground motions from this earthquake were analyzed to evaluate their key characteristics and examine their time-frequency features by employing Fast Fourier Transforms(FFTs)and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s(CWTs).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f near-field and far-field seismic waves highlight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ield ground motions.Additionally,the impact of near-field and far-field ground motions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code-compliant RC building i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from the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roof displacements,drift ratio and strain induced in the frame elements are less than the code-prescribed maximum limits.Further,the demand and capacity levels for the RC frame elements were evaluated to compute the performance ratio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tensive damage to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in the 2011 Sikkim quake was primarily due to the nonengineered nature of the structures and also due to the non-compliance of the built structures to the seismic design code prov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t fourier transform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Near field Far field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2011 Sikkim Earthquak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原文传递
台风作用下深圳新世界中心风致响应实测与风洞试验研究
3
作者 林旭盛 张乐乐 +2 位作者 谢壮宁 王飞 石碧青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59-1367,共9页
依据近10年来监测到的5次强台风过境期间深圳新世界中心的实测响应数据,分析了该建筑结构在台风影响下的响应特点和模态参数变化特性,并将实测结果与粗糙度指数α分别为0.22,0.30和0.35地形下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历次... 依据近10年来监测到的5次强台风过境期间深圳新世界中心的实测响应数据,分析了该建筑结构在台风影响下的响应特点和模态参数变化特性,并将实测结果与粗糙度指数α分别为0.22,0.30和0.35地形下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历次台风影响下实测建筑达到最大振幅附近时均表现为明显的横风向振动,且最大振动方向均为南北方向;实测最大峰值加速度为17.28 cm/s^(2),满足舒适度要求;台风过境时,建筑结构模态频率表现出明显的振幅依赖性和时变特性,采用“时变”方式描述更加合理,几次台风过程的结构模态频率均是随时间先减小,在最大风速时达到最小值,然后增大并恢复到常态值;结构模态阻尼比在中低振幅区域分布较为离散,随着振幅的增加,阻尼比有所增大,顺风向和横风向的阻尼比最大分别为1.9%和1.2%;实测结果更接近于α为0.35地貌的风洞试验结果,显示C类地貌的风洞试验结果偏于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现场实测 风洞试验 参数识别 地貌粗糙度
下载PDF
顺倾层状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破坏模式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许明 余小越 +2 位作者 赵元平 胡家驹 张潇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2-372,共11页
顺倾层状边坡沿软弱带剪切方式破坏是滑坡的主要类型之一。采用块体砌筑斜坡振动台模型,在多维多参数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斜坡不同工况下力学参数弱化的过程,研究了层状碎裂结构岩质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和失稳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斜坡地震... 顺倾层状边坡沿软弱带剪切方式破坏是滑坡的主要类型之一。采用块体砌筑斜坡振动台模型,在多维多参数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斜坡不同工况下力学参数弱化的过程,研究了层状碎裂结构岩质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和失稳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斜坡地震动特性和斜坡地质结构是决定斜坡地震动力稳定性以及破坏模式的决定因素;斜坡水平动力响应具有明显的高程和坡表放大效应,高程对斜坡的垂直动力响应影响较小,地震动放大效应与结构面力学强度、地震波波形、频谱特性等均有一定的关系,正弦波较天然波对坡体放大效应影响更为显著;坡体裂纹依托优势结构面在最弱部位起裂萌生扩展,并向节理面追踪形成蠕滑段和锁固段,节理面强度参数在外界地质营力作用下发生弱化,使潜在滑带出现由后缘向前端搭接贯通的前进式破坏模式和由前端向后缘的后退式破坏模式的分化,滑体也由高位剪出向溃散破坏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边坡 砌块模型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动参数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的特性分析及界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50
5
作者 李雪红 王文科 +3 位作者 吴迪 徐秀丽 李枝军 李晔暄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5-692,共8页
为了给长周期地震动的选取和评价提供依据及量化指标,利用Hilbert-Huang变换理论分析地震动能量特性,提出评价地震动周期特性的方法;并且对典型的常规地震动和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时域、频谱分布、地震动放大系数谱及周期特性进行了... 为了给长周期地震动的选取和评价提供依据及量化指标,利用Hilbert-Huang变换理论分析地震动能量特性,提出评价地震动周期特性的方法;并且对典型的常规地震动和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时域、频谱分布、地震动放大系数谱及周期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时频域特性及其与常规地震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用β谱曲线2到10s谱值和周期的平方加权平均值βl作为长周期地震动的界定参数;根据178条近场地震动和151条远场地震动的βl值的统计分析结果提出:βl>0.4的地震动为长周期地震动,βl<0.2的地震动为短周期地震动(即常规地震动),0.2≤βl≤0.4的地震动为中长周期地震动。这将为柔性桥梁抗震分析时长周期地震动的选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长周期 近远场 界定参数 量化标准
下载PDF
地铁车站结构近远场地震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41
6
作者 陈国兴 左熹 +2 位作者 王志华 杜修力 孙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55-1961,共7页
以南京某地铁车站为研究背景,考虑近、远场地震动作用,研究可液化场地上三跨三层地铁车站结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包括柔性模型箱、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和结构模型、地基土相似准则的确定.测试地铁车站结构的... 以南京某地铁车站为研究背景,考虑近、远场地震动作用,研究可液化场地上三跨三层地铁车站结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包括柔性模型箱、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和结构模型、地基土相似准则的确定.测试地铁车站结构的加速度、水平位移、应变反应和地基土孔隙水压力、加速度、震陷及作用于侧墙的动土压力反应.结果表明:在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地基土呈现低频放大现象,由于近、远场地震动的频谱特性不同,放大效应的程度和频率范围差异较大;在远场强地震动作用下地表浅层土的基频与远场地震动的主频接近,地表浅层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显著;地下结构的存在显著影响周边土体的地震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模型试验 近远场地震动 可液化场地 地铁车站结构 相似比设计
下载PDF
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91
7
作者 徐光兴 姚令侃 +1 位作者 高召宁 李朝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4-632,共9页
设计并完成了1∶10比尺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模型尺寸为2.15 m×3.5 m×1.5 m(高×长×厚),坡角约为38°,采用土体材料制备。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和白噪声激励,探讨地震作用下模型边坡... 设计并完成了1∶10比尺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模型尺寸为2.15 m×3.5 m×1.5 m(高×长×厚),坡角约为38°,采用土体材料制备。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和白噪声激励,探讨地震作用下模型边坡的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模型边坡自振频率逐渐降低,阻尼比逐渐增大。自振频率降低的幅度随振幅的增大而加大。边坡土体对输入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沿坡面向上,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呈现递增趋势,在坡肩附近急剧增大。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加速度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当输入地震动卓越频率与模型边坡自振频率接近时,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效应显著增强。随着输入地震动幅值的增加,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边坡土体对输入波的低频部分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部分存在滤波作用。随着输入地震动幅值的加大,土体表现出更强的滤波作用。试验结果有助于揭示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为边坡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动力特性 动力响应 地震动参数 振动台模型试验
下载PDF
近远场地震作用下液化地基上地铁车站结构动力损伤特性的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37
8
作者 陈国兴 左熹 +3 位作者 王志华 杜修力 孙田 胡庆兴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0-126,共7页
考虑近、远场地震动作用,针对可液化场地条件下的三跨三层地铁车站结构,进行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地铁车站结构的加速度、侧向水平位移和动应变的反应规律,研究近远场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场地上地铁车站结构动力损... 考虑近、远场地震动作用,针对可液化场地条件下的三跨三层地铁车站结构,进行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地铁车站结构的加速度、侧向水平位移和动应变的反应规律,研究近远场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场地上地铁车站结构动力损伤特性。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加速度反应存在差别,结构中下部的加速度反应大于其他位置的加速度反应;比较结构侧墙和结构侧边地基土的的峰值加速度值,发现液化场地条件下结构某些部位的峰值加速度反应可能比周围场地的峰值加速度反应要大;车站结构中柱的应变反应最大,侧墙的反应次之,板的反应最小,并且底层中柱的应变反应最大值大于顶层和中层的中柱应变反应最大值。采用应变损伤度衡量结构的破坏程度,在地震动作用下车站结构底层中柱底端的损伤程度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振动台试验 近远场地震动 地铁车站结构 液化地基 动力反应
下载PDF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位移比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翟长海 李爽 +1 位作者 谢礼立 孙亚民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共5页
非弹性位移比谱是估计工程结构非弹性位移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以大量的地震动记录为基础,研究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位移比谱的特征,同时考察场地条件、峰值地面速度与峰值地面加速度比(PGV/PGA)、峰值地面速度(PGV)和最大增量速度(MIV)... 非弹性位移比谱是估计工程结构非弹性位移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以大量的地震动记录为基础,研究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位移比谱的特征,同时考察场地条件、峰值地面速度与峰值地面加速度比(PGV/PGA)、峰值地面速度(PGV)和最大增量速度(MIV)对近场地震动位移比谱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场地震动的脉冲作用在0.2~1.5s的周期段对位移比谱的影响最大,在此周期段,位移比谱增大了近20%左右;在其他周期段,近场地震动的脉冲作用对位移比谱的影响不明显。通过研究不同地震动参数对近场位移比谱的影响发现,峰值地面速度与峰值地面加速度比(PGV/PGA)是影响近场地震动位移比谱最大的参数,场地条件对近场地震动位移比谱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地震动 位移比谱 地震动参数 PGVIPGA 场地条件
下载PDF
地震动参数及结构整体破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爽 谢礼立 郝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509,560,共6页
为研究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地震动参数与结构整体破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研究了远场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和近场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了远场和近场地震动参数相关性之间的差异及远场和近场地震动参数与结构整体破... 为研究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地震动参数与结构整体破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研究了远场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和近场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了远场和近场地震动参数相关性之间的差异及远场和近场地震动参数与结构整体破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某些地震动参数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近场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普遍弱于远场.给出了可用来估计结构破坏程度的地震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参数 近场 相关性 结构整体破坏指数
下载PDF
基于假设检验的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方法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玉石 周正华 王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54,共6页
地震发生后数分钟内,快速、可靠地判别出地震动强度(烈度)的空间分布,用以估计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可以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并合理分配救援力量提供决策依据,保证救援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极震区并展开搜救,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基... 地震发生后数分钟内,快速、可靠地判别出地震动强度(烈度)的空间分布,用以估计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可以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并合理分配救援力量提供决策依据,保证救援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极震区并展开搜救,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基于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方法,对历史震害资料进行统计,提出了一种利用强地震动参数判别地震动强度(烈度)的方法。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法所确定的地震动强度(烈度)与实际震害烈度对应较好,能较真实地反映实际震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强度(烈度) 假设检验 强地震动参数 震害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隔震结构减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吴应雄 颜桂云 +1 位作者 石文龙 祁皑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6-816,共11页
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中的长周期和近场脉冲特性的存在,可能导致长周期的高层隔震结构产生隔震层位移放大效应。通过振动台试验分析与验证其对长周期的高层隔震结构减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分析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反应谱特性;... 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中的长周期和近场脉冲特性的存在,可能导致长周期的高层隔震结构产生隔震层位移放大效应。通过振动台试验分析与验证其对长周期的高层隔震结构减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分析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反应谱特性;接着设计制作一个具有典型工程意义的大底盘单塔楼缩尺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与振动台试验,探讨长周期地震动对楼层加速度、层间位移和隔震层位移等减震性能的影响;最后针对可能出现的隔震层位移超限问题,提出在隔震层增设黏滞阻尼器组成的复合减隔震体系,分析验证其减震和限位保护效果。结果表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的响应明显大于普通周期地震动;近场脉冲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减震效果较差,隔震层位移明显大于位移容许值;复合减隔震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隔震层的最大位移,降低了大底盘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响应,同时对上部塔楼也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高层隔震结构 近场脉冲型地震动 复合减隔震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远场大地震作用下深软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国兴 战吉艳 +1 位作者 刘建达 李小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91-1599,共9页
针对苏州城区典型地层剖面,建立大尺度深软场地的二维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于深软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①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的深软场地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明显大于人工波作用... 针对苏州城区典型地层剖面,建立大尺度深软场地的二维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于深软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①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的深软场地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明显大于人工波作用时的地表PGA,输入地震动特性、土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及其非线性,使不同地表位置的PGA存在明显的变异性;②深软场地的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max,max和g T值远远大于现行国家规范或标准的取值,且max随地震动水平的提高而增大;③沿土层深度的PGA折减系数,对深度5 m以浅土层可取1,对深度35 m以深土层可取0.65,对中间深度土层可线性内插;④苏州深软场地土的最大剪应变幅值出现在土层深度10 m附近的窄带区域内,且中震、大震水平时,深度10~20 m的土介质处于弹塑性变形到大变形的过渡阶段,对该深度的地下结构,尤其是细长地下结构的抗震不利。对于类似苏州城区的深软场地,应充分考虑远场大地震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软场地 远场大地震 非线性地震效应 横向不均匀性 设计参数 地震动
下载PDF
坡面角度对岩质边坡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韩宜康 杨长卫 +2 位作者 张建经 毕俊伟 高洪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4-880,共7页
基于现场调查、振动台试验及理论计算等结果,由宏观现象定性的分析到理论求解的定量计算,全面、系统地研究坡面角度对岩质高陡边坡的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的影响。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边坡的失稳破坏主要发生在45°及以上的斜坡,从宏观... 基于现场调查、振动台试验及理论计算等结果,由宏观现象定性的分析到理论求解的定量计算,全面、系统地研究坡面角度对岩质高陡边坡的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的影响。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边坡的失稳破坏主要发生在45°及以上的斜坡,从宏观现象上间接说明了随着坡面角度的增大,边坡的加速度放大效应会逐渐增强;振动台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从半定量和定量的角度揭示随着坡面角度的增大,临空面方向、竖直方向峰值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逐渐增强,而在增强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突然增大的拐点45°和渐趋平缓的拐点50°,即在45°以下加速度放大效应的增长较为缓慢,在45°-50°之间突然增大,在50°以上增长又逐渐变缓,这充分解释了"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45°以上的斜坡"这一汶川地震震害现象。边坡走向方向的峰值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基本上不随坡面角度的增大而变化,其台阶也相对较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动力响应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动参数
下载PDF
概率性分析在黄土场地动力沉降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军杰 田文通 +3 位作者 徐舜华 刘琨 王兰民 牛富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58-2164,2173,共8页
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研究主要依赖室内动三轴试验,如何将有限室内试验数据合理地应用于场地动力沉降的定量评价,是岩土地震工程领域中研究涉足尚少的重要科学问题。应用概率统计与蒙特卡洛模拟等非确定性分析方法,借助综合考虑固结应力... 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研究主要依赖室内动三轴试验,如何将有限室内试验数据合理地应用于场地动力沉降的定量评价,是岩土地震工程领域中研究涉足尚少的重要科学问题。应用概率统计与蒙特卡洛模拟等非确定性分析方法,借助综合考虑固结应力、结构强度、空间体积特性和地震动荷载等动残余应变关键影响参量的估算模型,提出有效弱化土体物性参量不确定性(离散性与随机性)的场地动力沉降概率性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应用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得出的场地动力沉降的概率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的基本认知特点,对明晰地震作用下天然黄土场地精细动力沉降特性以及据此采用适当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场地 地震动 残余应变 室内试验 动力沉降 概率性评价
下载PDF
深软场地大地震远场地震动反应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战吉艳 陈国兴 刘建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07-514,共8页
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利用一维波动模型分析了深软场地的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与输入苏州人工地震波时的计算结果相比,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深软场地的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明显增大,规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值显... 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利用一维波动模型分析了深软场地的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与输入苏州人工地震波时的计算结果相比,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深软场地的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明显增大,规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值显著增大,地表设计地震动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明显增大,且两者的差异随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土层剪切波速的变异性由+10%变化到-10%时,地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平台值有降低的趋势,规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略有增大,且-10%的变异性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要比+10%的变异性的影响显著;土体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均有变异时对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较大,且土的阻尼比由-2δ到+2δ变异时,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平台值有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软场地 大地震远场地震动 土动力参数的变异性 设计地震动参数
下载PDF
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地震动场估计的震源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海明 陶夏新 +1 位作者 孙晓丹 刘陶钧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6,共7页
为估计近场地震动场,研究了设定在邻近兰州市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一个6.5级地震的震源模型。在这个混合震源模型中有2类震源参数。全局参数主要根据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半经验标定公式确定。局部参数分两组,一组是描述凹凸体... 为估计近场地震动场,研究了设定在邻近兰州市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一个6.5级地震的震源模型。在这个混合震源模型中有2类震源参数。全局参数主要根据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半经验标定公式确定。局部参数分两组,一组是描述凹凸体的,主要根据详细的活断层探查资料和标定公式确定;另一组是k平方模型参数,依标定公式估算。文中展示了生成震源模型的6个例子。最后,依选定的计算点随机合成的地震动反应谱选定了代表平均特征的震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地震动 混合震源模型 全局参数 局部参数
下载PDF
路基动力响应与动力破坏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金贝 张鸿儒 李志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746-3754,共9页
针对填方路基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损伤破坏过程,设计并完成1∶20比尺的填方路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的尺寸为1.93 m×3.0 m×1.4 m(高×长×厚),采用土体材料制备,通过逐级加载的方式,在振动台上对填方... 针对填方路基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损伤破坏过程,设计并完成1∶20比尺的填方路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的尺寸为1.93 m×3.0 m×1.4 m(高×长×厚),采用土体材料制备,通过逐级加载的方式,在振动台上对填方路基进行模型试验。在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和白噪声激励下,对模型路基的动力响应、抗震薄弱部位、破坏过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路基及支挡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模型路基对输入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挡土墙顶部及路肩为加速度峰值最大的区域,是抗震薄弱的部位,整个模型路基首先在该位置出现裂缝;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路基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随着输入地震动幅值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路基对输入波低频部分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部分存在滤波作用;在逐渐加载的地震波作用下,模型路基逐渐出现多处开裂。试验结果可呈现填方路基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有助于揭示地震作用下路基结构的破坏机制,为路基的抗震设防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工程 动力响应 地震动参数 振动台模型试验
下载PDF
石灰岩中球形装药封闭化爆试验的自由场应力和地运动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占江 门朝举 +2 位作者 刘冠兰 李运良 李孝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3403-3410,共8页
对石灰岩中50,100,800,1000和2000kg TNT的系列球形装药封闭爆炸试验的350km/kt1/3比例爆距内的自由场应力波和30km/kt1/3比例爆距内的地运动测量数据,按爆炸相似律进行归一化分析处理,拟合得到自由场应力、地表粒子速度、地表比位移及... 对石灰岩中50,100,800,1000和2000kg TNT的系列球形装药封闭爆炸试验的350km/kt1/3比例爆距内的自由场应力波和30km/kt1/3比例爆距内的地运动测量数据,按爆炸相似律进行归一化分析处理,拟合得到自由场应力、地表粒子速度、地表比位移及地表比加速度等特征参量峰值随比例爆心距的衰减规律,并与硬岩(花岗岩、砂岩、石灰岩)中的核爆相应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化爆试验的地表比加速度峰值远小于核爆的,其他特征参量的峰值衰减规律与核爆的大体一致。讨论与自由场应力波、地表运动参数测量及数据分析相关的若干问题,指出:只有通过现场试验积累足够的数据资料,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研究,才能比较客观地了解岩体中爆炸的自由场和地运动变化规律,而化爆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核爆的力学效应。在自由场应力波测量中,化爆模拟试验需要更高频响的测试系统。在地表运动测量中,由于波传播路径上的岩体对高频波的吸收很强,在一定比例爆距外,化爆与核爆的地运动信号频率并无太大的差别,波传播路径上的岩体性质对加速度参量的影响最大,这是化爆比例加速度峰值远小于核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石灰岩 球形装药 地下爆炸 自由场应力波 地表运动 模拟试验
下载PDF
岩质高陡边坡地震动响应规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付晓 杨长卫 韩宜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5-782,807,共9页
设计并完成了1∶10大比例尺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模型尺寸为4.4m×4.4m×1.8m(长×宽×高),斜坡模型表面包含30°、45°、50°、60°四个不同坡度的坡面,模拟岩体材料采用重晶石粉、河砂、石... 设计并完成了1∶10大比例尺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模型尺寸为4.4m×4.4m×1.8m(长×宽×高),斜坡模型表面包含30°、45°、50°、60°四个不同坡度的坡面,模拟岩体材料采用重晶石粉、河砂、石膏、黏土和水按比例配制而成。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来研究模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在试验数据分析中采用三维局部坐标系。试验结果表明:边坡临空面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随坡面角度的增大而增强,在坡面角度由45°→50°变化时增长趋势呈明显"台阶状"形式,而边坡走向方向的峰值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基本不随坡面角度变化;边坡各向的峰值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随着输入地震波幅值的增大而减小,表现出"量级饱和"特性;加速度傅里叶谱的频谱成分随着高程的增大,边坡岩体对于试验模型自振频率f周围的频率成分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而对于其他频率成分则具有滤波作用;加速度反应谱沿高程的形状基本一致,并且卓越周期对应的反应谱幅值沿高程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而在其他周期T处,尤其是长周期部分(低频部分)则存在一定的减小作用,对于临空面方向来讲,具有明显的波峰现象。试验结果有助于揭示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为边坡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动力响应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动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