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a Micro-scale Wind Model's Performance over Realistic Building Clusters Using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被引量:3
1
作者 Ning ZHANG Yunsong DU +1 位作者 Shiguang MIAO Xiaoyi F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969-978,共10页
The simulation performance over complex building clusters of a wind simulation model(Wind Information Field Fast Analysis model, WIFFA) in a micro-scale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model system(Urban Microscale Air Po... The simulation performance over complex building clusters of a wind simulation model(Wind Information Field Fast Analysis model, WIFFA) in a micro-scale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model system(Urban Microscale Air Pollution dispersion Simulation model, UMAPS) is evaluated using various wind tunnel experimental data including the CEDVAL(Compilation of Experimental Data for Validation of Micro-Scale Dispersion Models) wind tunnel experiment data and the NJU-FZ experiment data(Nanjing University-Fang Zhuang neighborhood wind tunnel experiment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d model can reproduce the vortexes triggered by urban buildings well, and the flow patterns in urban street canyons and building clusters can also be represented. Due to the complex shapes of buildings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the simulation deviations/discrepancies from the measurements are usually caused by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building shape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key zone sizes.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ies of different case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has a high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numerical models that solve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can produce very high-resolution(1–5 m) wind fields of a complex neighborhood scale urban building canopy(~ 1 km ×1km) in less than 3 min when run on a personal compu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model urban wind field wind tunnel experiment data emergency response model
下载PDF
Wind tunnel test on the effect of metal net fences on sand flux in a Gobi Desert, China 被引量:20
2
作者 WANG Tao QU Jianjun +2 位作者 LING Yuquan XIE Shengbo XIAO Jianhu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6期888-899,共12页
The Lanzhou-Xinjiang High-speed Railway runs through an expansive windy area in a Gobi Desert, and sand-blocking fences were built to protect the railway from destruction by wind-blown sand. However, the shielding eff... The Lanzhou-Xinjiang High-speed Railway runs through an expansive windy area in a Gobi Desert, and sand-blocking fences were built to protect the railway from destruction by wind-blown sand. However, the shielding effect of the sand-blocking fence is below the expectation. In this study, effects of metal net fences with porosities of 0.5 and 0.7 were tested in a wind tunnel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mployed two kinds of fences in reducing wind velocity and restraining wind-blown sand. Specifically, the horizontal wind velocities and sediment flux densities above the gravel surface were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free-stream wind velocities fo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no fence at all, single fence with a porosity of 0.5, single fence with a porosity of 0.7, double fences with a porosity of 0.5, and double fences with a porosity of 0.7.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orizontal wind velocity was mo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the fence with a porosity of 0.5, especially for the double fences. The horizontal wind velocity decreased approximately 65% at a distance of 3.25 m(i.e., 13 H, where H denotes the fence height) downwind the double fences, and no reverse flow or vortex was observed on the leeward side. The sediment flux density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height above the gravel surface downwind in all tested fences. The reduction percentage of total sediment flux density was higher for the fence with a porosity of 0.5 than for the fence with a porosity of 0.7, especially for the double fences. Furthermore, the decreasing percentage of total sediment flux dens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ree-stream wind veloc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pared with metal net fence with a porosity of 0.7, the metal net fence with a porosity of 0.5 is more effective for controlling wind-blown sand in the expansive windy area where the Lanzhou-Xinjiang High-speed Railway runs throu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blown sand wind tunnel experiment porous fence flow field sediment flux density Lanzhou-Xinjiang High-speed Railway Gobi Desert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lational Fluid Dynamics to Design of Vehicle Cooling Wind Tunnel
3
作者 毕小平 黄小辉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126-130,共5页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calculation model for the air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n armored vehicle cooling wind tunnel is established.A practical method to determine computation region outside power train co...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calculation model for the air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n armored vehicle cooling wind tunnel is established.A practical method to determine computation region outside power train compartment,produce grid and ensure grid quality is put forward.A commercial software FLUENT can be used to obtain solutions numerically in 3-D space.Precision of CFD calculation results is verified.The CFD model is used in designing a vehicle cooling wind tunnel,and air flow resistance of fan blast baffle is calculated.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feasibility of the CFD model and th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装甲车辆 冷却设计 动力学设计 风洞 应用 流体力学模型 计算结果
下载PDF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for Parachute-projectile System 被引量:6
4
作者 ZHU Yong LIU Li WANG Zhengpi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813-819,共7页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for parachute flow field nowadays,the size of parachutes in previous research are so large compared with their carriers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carriers wake flow to parachute are always neglec...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for parachute flow field nowadays,the size of parachutes in previous research are so large compared with their carriers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carriers wake flow to parachute are always neglected.Different from such large parachutes,the parachute size in this paper is on the same magnitude with the carrier,thus,the carrier can obviously affect the parachute flow field.In this paper,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parachute for projectile decelerating are researched through two approaches,namely,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simulation and wind tunnel tests.Three parachutes with various sizes are chosen for study.Firstly,the CFD simulation of flow field around these parachutes is carried out,and then the CFD simulation of parachute-projectile systems is executed.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the phenomenon is observed that in the simulations of parachutes there are two vortex-rings at the wind shadow of parachutes,however,in the second simulations of parachute-projectile systems,two additional vortex-rings emerge inside the parachutes.Due to these two inner vortex-rings,the pressure inside parachutes decreases.As a result,the drag of parachute in simulation of parachute-projectile systems is about 20% smaller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one.In order to verify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CFD simulations,wind tunnel tests are employed.In terms of the data of the wind tunnel tests,the CFD simulation for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The results of both CFD simulation and wind tunnel tests demonstrated the influence of projectile wake flow to parachute drag can not be neglected if the parachute size is on the same magnitude with projectile.The influence to parachute drag from the ratio of projectile diameter to parachute diameter is also analyzed both in CFD simulations and wind tunnel tests.The approach combined CFD simulation and wind tunnel tests proposed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design of such parachute whose size is on the same magnitude with carr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CHUTE PROJECTILE flow fiel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wind tunnel test
下载PDF
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接触网风场特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凤平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研究目的:大风经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后形成涡流区,在接触网及承力索附近形成大风增速区,加大接触网的风偏和振动,对接触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抗疲劳性产生更大影响。为研究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接触网处的风场特性,根据兰新高铁明洞与路... 研究目的:大风经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后形成涡流区,在接触网及承力索附近形成大风增速区,加大接触网的风偏和振动,对接触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抗疲劳性产生更大影响。为研究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接触网处的风场特性,根据兰新高铁明洞与路基挡风墙防风过渡段的典型结构,基于数值计算及风洞试验,对列车在隧道、明洞、挡风屏和挡风墙等不同防风设施运行时的接触网处风场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不同线路结构风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来流风速经过车身绕流作用,风速先急剧增大,随着列车逐渐远离监测点,风速减小并最后趋于稳定;(2)防风设施过渡段承力索处风速较接触线处大;(3)不同防风设施过渡段隧道口及隧道与路基挡风墙过渡段风速峰值较大,运行时应给予重点关注,建议采用弹性定位器等措施,改善弓网的运行状态;(4)本研究成果可为防风设施过渡段的接触网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过渡段 风场特性 风洞试验 接触网 风致响应
下载PDF
风流对寒区特长隧道洞内纵向温度场的影响
6
作者 吴剑 郑波 +2 位作者 陶伟明 袁明 郭瑞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62-1770,共9页
为揭示自然风流对寒区隧道洞内温度场的影响,以川西高海拔公路隧道为工程依托,基于现场调研、实地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洞内风流对未贯通隧道和已贯通运营隧道温度场的影响。研究表明:1)施工过程中,机械通风对施工期隧道洞内温度场的影... 为揭示自然风流对寒区隧道洞内温度场的影响,以川西高海拔公路隧道为工程依托,基于现场调研、实地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洞内风流对未贯通隧道和已贯通运营隧道温度场的影响。研究表明:1)施工过程中,机械通风对施工期隧道洞内温度场的影响较大,加大了洞外冷空气对洞内温度场的影响,使得洞内负温段有所延长;2)单向风流作用下,贯通隧道洞内温度场具有进风口端温度低、出风口端温度偏高的特征,纵向温度场具有非对称性特征;3)对于寒区特长运营隧道,在洞内无风或有微弱风流的情况下,外界冷空气很难影响到洞内温度场;4)洞内存在双向交替风流时,贯通隧道洞内温度一般呈现出洞口低、中间区域高的特征,纵向温度场呈现抛物线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隧道 自然风 温度场 单向通风 防冻设计
下载PDF
列车活塞风对寒区铁路隧道温度场的影响
7
作者 陶伟明 卢春房 +2 位作者 何川 郑波 吴剑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75,共8页
研究目的:列车通过隧道会产生活塞风,活塞风会将寒区隧道洞外冷空气带入洞内,导致洞内温度场分布发生变化,若对这种影响认识不到位,会导致洞内抗防冻措施不合理造成冻害发生,影响隧道运营安全。鉴于此,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 研究目的:列车通过隧道会产生活塞风,活塞风会将寒区隧道洞外冷空气带入洞内,导致洞内温度场分布发生变化,若对这种影响认识不到位,会导致洞内抗防冻措施不合理造成冻害发生,影响隧道运营安全。鉴于此,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列车活塞风对隧道洞内温度场的影响机制,研究列车活塞风对寒区特长铁路隧道洞内温度场的影响规律,为寒区隧道抗防冻设计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论:(1)冬季列车通过隧道后,活塞风会引起洞内温度场在短时间内显著变化,列车活塞风对洞内温度场持续影响时间较短,列车通过后,洞内温度场会逐渐恢复,特别是当列车频次较小时,基本可恢复到自然通风条件下状态;(2)行车频次导致洞内纵向负温长度增大或减小率均在1%左右;随着围岩温度的增大,隧道洞内纵向负温长度显著降低,且围岩温度越高,活塞风作用方向对洞内温度场影响越小;(3)考虑活塞风对寒区隧道防寒抗冻影响时,应重点考虑其对两侧水沟抗防冻的影响;由于局部衬砌会出现交替冻融现象,隧道结构设计时,应对衬砌耐久性做一定的考虑;(4)本研究成果可供寒区特长铁路隧道建设参考,特别是单向自然风条件下铁路隧道抗防冻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列车活塞风 自然风 纵向温度场 防冻设计
下载PDF
基于城市中心区实测风场的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
8
作者 韩振 李波 +2 位作者 甄伟 田玉基 李晨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风剖面是影响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的主要因素。为了探究城市中心区风场下高层建筑的风荷载特性,选取了北京气象塔2013年−2017年连续观测的实测风速数据,采用指数率模型并结合城市边界层分层结构对实测风场风剖面进行了拟合。通过刚性模... 风剖面是影响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的主要因素。为了探究城市中心区风场下高层建筑的风荷载特性,选取了北京气象塔2013年−2017年连续观测的实测风速数据,采用指数率模型并结合城市边界层分层结构对实测风场风剖面进行了拟合。通过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得到了宽厚比D/B=1,2,4三种超高层建筑在实测风场下的风荷载,并将试验结果同规范中的B、D类风场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基于分层结构,采用指数率模型拟合得到的实测风场幂指数为0.35,其平均风速剖面同D类风场相似,湍流度剖面则大于D类风场;与B、D类风场下的风荷载相比,实测风场对超高层建筑的平均风荷载影响较小,对脉动风荷载的影响较大,且建筑宽厚比增大后,其在实测风场下的脉动风效应显著增强;建筑基底横风向和扭转向力矩系数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存在极值相关性,特别是90°风向角时的D/B=4建筑,两种相关性在实测风场下均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实测风场 风洞试验 风压系数 层风力系数 基底力矩系数
下载PDF
台风作用下深圳新世界中心风致响应实测与风洞试验研究
9
作者 林旭盛 张乐乐 +2 位作者 谢壮宁 王飞 石碧青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59-1367,共9页
依据近10年来监测到的5次强台风过境期间深圳新世界中心的实测响应数据,分析了该建筑结构在台风影响下的响应特点和模态参数变化特性,并将实测结果与粗糙度指数α分别为0.22,0.30和0.35地形下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历次... 依据近10年来监测到的5次强台风过境期间深圳新世界中心的实测响应数据,分析了该建筑结构在台风影响下的响应特点和模态参数变化特性,并将实测结果与粗糙度指数α分别为0.22,0.30和0.35地形下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历次台风影响下实测建筑达到最大振幅附近时均表现为明显的横风向振动,且最大振动方向均为南北方向;实测最大峰值加速度为17.28 cm/s^(2),满足舒适度要求;台风过境时,建筑结构模态频率表现出明显的振幅依赖性和时变特性,采用“时变”方式描述更加合理,几次台风过程的结构模态频率均是随时间先减小,在最大风速时达到最小值,然后增大并恢复到常态值;结构模态阻尼比在中低振幅区域分布较为离散,随着振幅的增加,阻尼比有所增大,顺风向和横风向的阻尼比最大分别为1.9%和1.2%;实测结果更接近于α为0.35地貌的风洞试验结果,显示C类地貌的风洞试验结果偏于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现场实测 风洞试验 参数识别 地貌粗糙度
下载PDF
概化峡谷地形风场特性风洞试验
10
作者 姚德贵 王津宇 +3 位作者 王超 李哲 张帅领 牛华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111-9119,共9页
为研究峡谷地形的风场特性,首先对比了4类规范对峡谷地形风压或风速修正的规定;其次,以V形对称坡度概化峡谷地形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其横断面方向和沿峡谷走向地形风速分布规律,并讨论了风向角对于峡谷地形风速分布的影响。... 为研究峡谷地形的风场特性,首先对比了4类规范对峡谷地形风压或风速修正的规定;其次,以V形对称坡度概化峡谷地形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其横断面方向和沿峡谷走向地形风速分布规律,并讨论了风向角对于峡谷地形风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外规范对峡谷地形风速修正规定较少,国内规范规定的峡谷风速修正系数在1.07~1.22;0°风向角下,风速地形修正系数沿峡谷中轴线基本对称;在测试高度范围内,沿峡谷走向加速区逐渐缩小,减速区逐渐变大,风速地形修正系数极大值逐渐减小,其极值均出现在“H1ZX”横断面,数值分别为1.345和0.456;0°和15°风向角下,沿峡谷走向,风速地形修正系数分别呈“旋涡状”和“山丘状”,减速区位置也不相同;谷底位置处的风速加速效应很有限,仅在峡谷风速入口位置附近存在加速效应,且风速修正系数值最大值小于规范规定最大值(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化峡谷地形 修正系数 风场特性 风洞试验
下载PDF
汽车在环境风洞内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11
作者 许翔 王远 +4 位作者 于镒隆 王丹 王伟 徐俊芳 张立军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545,共10页
为研究汽车在环境风洞内的流场特性,建立了环境风洞和整车数值模型,考虑了风洞喷口和收缩段的阻塞效应、边界层抽吸以及实验设施等对汽车流场的干扰效应,对环境风洞内汽车前方、车身和车轮周围、冷却模块以及机舱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 为研究汽车在环境风洞内的流场特性,建立了环境风洞和整车数值模型,考虑了风洞喷口和收缩段的阻塞效应、边界层抽吸以及实验设施等对汽车流场的干扰效应,对环境风洞内汽车前方、车身和车轮周围、冷却模块以及机舱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车身表面的静压以及车身周围和车底部的风速等进行测试,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数值风洞能准确预测汽车在环境风洞内的流场特性。研究结果显示:汽车前端气流的速度分布沿着气流方向发生显著变化,越接近前端冷却模块时风速的均匀性变得越差;汽车底部气流受地面、车底和轮胎旋转等的共同影响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车底风速沿车身纵向先增大后减小。本方法对研究汽车在环境风洞内的热气动性能以及开发数值风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风洞 流场特性 冷却模块 数值模拟 风洞实验
下载PDF
集装箱船上层建筑气动干扰特性与风阻优化
12
作者 孙华伟 常文田 +1 位作者 李宏伟 孙寒冰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1-658,共8页
为优化具有多个尺寸巨大的上层建筑物集装箱船的风阻,本文以某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上层建筑为研究对象,开展风载荷和PIV流场测量风洞模型试验。根据得到的风阻与流场干扰特性,采用数值模拟对主体建筑纵向间距和局部构型进行优化布置... 为优化具有多个尺寸巨大的上层建筑物集装箱船的风阻,本文以某2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上层建筑为研究对象,开展风载荷和PIV流场测量风洞模型试验。根据得到的风阻与流场干扰特性,采用数值模拟对主体建筑纵向间距和局部构型进行优化布置,并通过风洞试验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建筑纵向间距是影响集装箱船风阻和甲板上方绕流场气动干扰的主要因素,合理调整上层建筑物纵向间距同时对建筑物棱角边缘倒圆角处理可以得到风阻性能更优的布置方案,经风洞试验验证,优化方案较初始方案风阻降低47.19%,具有较大优化空间,可为超大型集装箱船总布置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集装箱船 上层建筑 风阻 流场特性 气动干扰 风洞试验 粒子图像测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立式风洞新型方向场动压场组合测量装置
13
作者 刘江涛 廖威 +1 位作者 孔鹏 霍国 《兵工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4,共7页
为满足立式风洞方向场动压场测量需求,提出一种双倒“T”型结构的方向场动压场组合测量装置方案。采用电机同步控制实现排管架的水平和垂直方向运动,排管架横截面采用NACA0020对称翼型,将原有直径12 mm的五孔探针优化为8 mm,并进行现场... 为满足立式风洞方向场动压场测量需求,提出一种双倒“T”型结构的方向场动压场组合测量装置方案。采用电机同步控制实现排管架的水平和垂直方向运动,排管架横截面采用NACA0020对称翼型,将原有直径12 mm的五孔探针优化为8 mm,并进行现场安装调试。检测结果表明,该装置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同步控制精度为0.2 mm。在立式风洞进行一期方向场动压场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性能较为先进,准确地测得了立式风洞试验段模型区内的方向场和动压场数据,能够作为今后立式风洞流场校测主力装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风洞 方向场 动压场 测量装置
下载PDF
小型风洞实验设计与布局方法的优化
14
作者 刘帅 热依汗古丽·木沙 金阿芳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6期156-158,161,共4页
考虑到小型风洞实验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中的应用,结合理论及实际应用,指出小型风洞在设计和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设备尺寸及空间利用率、流场均匀性、桨叶设计及整流罩布局等,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方法,如调整风洞尺寸、采用高效... 考虑到小型风洞实验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中的应用,结合理论及实际应用,指出小型风洞在设计和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设备尺寸及空间利用率、流场均匀性、桨叶设计及整流罩布局等,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方法,如调整风洞尺寸、采用高效率风扇、改进导流片设计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及效率,为风洞实验提供稳定准确的环境,促进风洞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实验 流场均匀性 整流罩 长细比与扩散角 风扇
下载PDF
仿生鲨鱼皮复合微纳减风阻结构的仿真与制备
15
作者 徐征 刘日 +3 位作者 王天昊 迟振东 王作斌 李理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仿生学与减阻技术的结合,为减阻开辟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潜在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为提高降低风阻效果,本文对复合微纳减风阻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仿生学原理,采用CFD仿真及激光微纳制造技术,建立了减阻结构组合模型,并在... 仿生学与减阻技术的结合,为减阻开辟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潜在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为提高降低风阻效果,本文对复合微纳减风阻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仿生学原理,采用CFD仿真及激光微纳制造技术,建立了减阻结构组合模型,并在飞行器的大气传感器半球头体模型表面制造仿生鲨鱼皮复合微纳结构,即在仿生鲨鱼皮鳞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激光干涉扫描二级微沟槽,以进一步提升减阻效果。采用CFD仿真与风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减阻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完成了复合结构的微纳制造,减阻率最高可达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皮 减阻 风洞实验 CFD流场仿真 微纳结构 鳞片 仿生
下载PDF
重载列车车速对隧道入口段扬尘特征的影响模拟
16
作者 刘秀 撒占友 +5 位作者 关达 吴静波 杨鸿克 王昊 卢守青 刘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3,共9页
为掌握重载列车车速对隧道入口段风流运移及扬尘特征的影响,为铁路隧道抑尘提供技术支持,以梁家山隧道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重载列车以不同车速进入隧道时入口段压力场、风流场的演变规律,探究了隧道入口段煤尘颗粒运移轨迹及其浓度分... 为掌握重载列车车速对隧道入口段风流运移及扬尘特征的影响,为铁路隧道抑尘提供技术支持,以梁家山隧道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重载列车以不同车速进入隧道时入口段压力场、风流场的演变规律,探究了隧道入口段煤尘颗粒运移轨迹及其浓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重载列车驶入隧道过程中,车速越大,列车运行前方正压场及车身周边的负压场越强,隧道入口段产生的涡流区及风速越大;重载列车完全驶入隧道后,空间内的煤尘颗粒以内旋和外旋两种运移方式呈高速无序地扩散,同一尾流区断面上,列车不同位置处监测点的煤尘浓度和最大煤尘浓度对应的时间分布有差异。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重载列车运行速度对隧道入口段风流运移及扬尘特征的影响,对梁家山隧道入口段的煤尘防治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重载列车车速 压力场 风流运移 扬尘特征 煤尘浓度
下载PDF
亚跨声速风洞短轴探管速度场校测可行性研究与验证
17
作者 邓海均 熊波 +2 位作者 罗新福 刘常青 郑杰匀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715,共9页
根据GJB1179A-2012《低速和高速风洞流场品质要求》规定,速度场校测是风洞流场校测的关键项目,是评价风洞是否具备开展型号试验能力的重要依据。轴探管是用于亚跨声速风洞速度场校测的通用校测仪器。为了降低轴探管对流场的扰动,并在试... 根据GJB1179A-2012《低速和高速风洞流场品质要求》规定,速度场校测是风洞流场校测的关键项目,是评价风洞是否具备开展型号试验能力的重要依据。轴探管是用于亚跨声速风洞速度场校测的通用校测仪器。为了降低轴探管对流场的扰动,并在试验段内产生无干扰的流场,一般要求堵塞度不超过0.5%,头锥位于风洞收缩段内。近年来,随着国内2 m量级以上的大型跨声速风洞立项建设,传统的轴探管设计方案在制造、安装以及校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该问题,通过对轴探管头部气动外形以及安装位置的优化,削弱了轴探管头锥激波强度和扰动范围,发挥试验段加速区的消波能力,在试验段内产生了与传统长轴探管一致的无干扰流场,大大缩短了轴探管的长度,为大型跨声速风洞速度场校测的轴探管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跨声速风洞 速度场 流场校测 轴探管
下载PDF
风洞试验流场特性的模拟及分析
18
作者 冯帅 《现代工程科技》 2024年第15期97-100,共4页
建筑围护结构相对于主体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更易发生破坏,因此研究建筑周围流场对于结构抗风至关重要。通过组合不同形状、尺寸的流场试验装置研究流场分布特性,根据不同工况组合模拟出相同地貌下不同湍流度分布可控的流场,以及同一地貌... 建筑围护结构相对于主体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更易发生破坏,因此研究建筑周围流场对于结构抗风至关重要。通过组合不同形状、尺寸的流场试验装置研究流场分布特性,根据不同工况组合模拟出相同地貌下不同湍流度分布可控的流场,以及同一地貌下3种不同缩尺比在参考高度处流场分布特性一致的流场,为开展建筑围护结构表面风压分布特征及抗风措施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模拟 风洞试验 平均风速 湍流度 功率谱
下载PDF
高海拔隧道喷浆出碴过程风速场及粉尘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马国栋 黄嘉洵 +3 位作者 王栋 尹龙 周川川 张江石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1-1250,共10页
为明确气压等环境参数对粉尘运移的影响,掌握高海拔隧道空间重点产尘工序粉尘质量浓度分布,使用Fluent软件模拟隧道喷浆和出碴阶段风速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场,分析海拔对隧道空间内风流和粉尘质量浓度波动性的影响。通过曲线拟合风速场和... 为明确气压等环境参数对粉尘运移的影响,掌握高海拔隧道空间重点产尘工序粉尘质量浓度分布,使用Fluent软件模拟隧道喷浆和出碴阶段风速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场,分析海拔对隧道空间内风流和粉尘质量浓度波动性的影响。通过曲线拟合风速场和粉尘质量浓度场的沿程分布,建立隧道粉尘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引入风速不均匀度和粉尘质量浓度不均匀度参数,构建海拔与风速、粉尘质量浓度不均匀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1)高海拔地区隧道通风过程中,粉尘运移速度接近风速所用时间相比平原地区较长;低海拔地区风流接近直线沿全断面流出隧道,随着海拔升高,风流覆盖范围逐渐缩小,风流在水平方向逐渐沿S型流出隧道。2)喷浆过程中,距掌子面40 m以内风速较高,40 m以外风速迅速下降,在距掌子面60~180 m均匀波动;隧道整体粉尘质量浓度随海拔上升而发生波动性变化,在距掌子面20~180 m均匀下降,呈近似线性降低。3)出碴过程中,海拔上升,断面平均风速和呼吸面平均粉尘质量浓度值无明显变化,风速不均匀度和粉尘质量浓度不均匀度逐渐呈线性升高;海拔每上升1 000 m,风速不均匀度上升0.156 m^(2)/s^(2),粉尘质量浓度不均匀度上升4.42×10^(-6)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隧道 压入式通风 喷浆 出碴 风速场 粉尘运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LDV测速技术对风洞流速分布规律探索性研究
20
作者 周艳 扶志勇 +3 位作者 朱宁 冯得明 尹鑫昊 阮中 《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24年第2期21-22,35,共3页
本文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非接触式测速技术研究风洞流速分布规律,通过对不同风速段的测量,测试风洞装置的风场气流均匀性及风速稳定性,并对风洞试验段的气流流动特性进行探索性研究,对数据和图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取有效数据值,... 本文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非接触式测速技术研究风洞流速分布规律,通过对不同风速段的测量,测试风洞装置的风场气流均匀性及风速稳定性,并对风洞试验段的气流流动特性进行探索性研究,对数据和图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取有效数据值,对后续试验任务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规划,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风洞流速分布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V 风速 风洞 流场 流速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