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eldwork Test Research of the Impact on Buil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Six Types of Atrium Space in Cold Climates 被引量:3
1
作者 Ye-Hao Song Jun-Jie Li +2 位作者 Ning Zhu Jia-Liang Wang Zheng-Hao Lin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4年第4期84-90,共7页
Since the research on verification to passive design strategies in sustainable building is at the initial stage,and its test method and verification conclusion are not scientific enough to validate,this paper proposes... Since the research on verification to passive design strategies in sustainable building is at the initial stage,and its test method and verification conclusion are not scientific enough to validate,this paper propos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o quantitative optimization of passive strategies 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 Adopt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this research chooses six types of atrium space in cold climate in China as a prototype,focusing on buil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difference in and between atrium and building main space. Spatial parameters of the atrium space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factors: spatial geometry,interfacial properties,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ed categories. With subdividing these four factors into sub-factors,this paper makes crosscomparison among the sub-factors to clarify passive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in atrium. Data comparison analysis shows that Winter atrium passive strategy in cold regions from traditional view is not obviou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and test data need to be stratified refined in atrium design in case of optimizing passive strategy from building prototype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um space buil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fieldwork test space effect
下载PDF
Research on Two Types of Buffer Zone Impact on Surrounding Office Space Environment in Winter in Cold Climate Zone—a Fieldwork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Building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被引量:1
2
作者 Ye-Hao Song Jun-Jie Li +2 位作者 Ning Zhu Jia-Liang Wang Shi-Meng Hao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4年第5期33-39,共7页
Building buffer zone space is not only one of essential approaches for better mental quality of interior building spa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may influence interior thermal comfor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 buffer zone space is not only one of essential approaches for better mental quality of interior building spa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may influence interior thermal comfor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regulative advantages of buffer zone to the surrounding functional spaces. Based on a fieldwork test in a typical office building in cold climate zone in Beijing,China,the monitor data show interior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the Winter. The research selects two types of different buffer zones in the same building. One is a south-faced greenhouse which has large dimension with plenty of vegetation,and the other is a simple atrium in the middle of five floor building with mount of skylights. The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 to surrounding functional spaces and the whole building are found out from the comparisons of collected data by floor to floor monitor test on both buffer zon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arisons of two types of buffer zones conclude that the greenhouse is more effective to air quality regulation but not so clearly wellperformed to thermal buffering as expected due to the dominate active central heating in the Winter. This fieldwork test results for building performance can be helpful for both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in the early phase of sustainable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blic building buffer zone building performance fieldwork test space effect
下载PDF
数字时代人类学知识生产的新方式
3
作者 杨文笔 刘竞之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5,共8页
民族志研究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特有方式,是人类学家身在田野并以主位的立场开展文化解释的实践。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在深层次上引发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变迁,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呈现出实体空间与虚拟... 民族志研究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特有方式,是人类学家身在田野并以主位的立场开展文化解释的实践。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在深层次上引发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变迁,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呈现出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二元特性。人类学知识生产无法回避数字时代的自身特质,必然在与时代相适应中培育出新方式。人类学家要积极关注网络平台这一虚拟空间的社会性,以及同样具备人类学家所关注的田野属性。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其实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空间,通过对其施以深入观察,人类学者可以更加全面、细致地理解处于“网络”社会中的人及其生活、价值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时代人类学知识生产方式不是现代人类学知识生产传统的断裂,而是以新的方式和载体接续和实现知识生产方式的传统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人类学 知识生产 田野调查
下载PDF
数智时代的语言学调查研究——纪录语言学最新进展
4
作者 黄成龙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纪录语言学在传统田野调查访谈、抽样、沉浸式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媒体技术对一种语言进行全方位、永久性、多用途的纪录,实现语言的活态纪录、长期保存和便携传播。本文主要介绍纪录语言学产生的背景、理念、方法、目... 纪录语言学在传统田野调查访谈、抽样、沉浸式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媒体技术对一种语言进行全方位、永久性、多用途的纪录,实现语言的活态纪录、长期保存和便携传播。本文主要介绍纪录语言学产生的背景、理念、方法、目标以及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在数智时代,研究者通过各种田野调查手段和方法,收集大规模的真实文本语料,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深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田野调查 语言传承 语言保护
下载PDF
传统音乐学科的主体性实践与审视——江南区域中的吹打乐种教研叙事
5
作者 郭树荟 杨阳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聚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科“十番锣鼓研究”路径,结合团队近二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教学与科研的学习与反思中、在向民间音乐学习传承与转换中,以乐谱、乐人、乐班、乐器等相关论域的收集整理,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石,依托江南区域音乐... 聚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科“十番锣鼓研究”路径,结合团队近二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教学与科研的学习与反思中、在向民间音乐学习传承与转换中,以乐谱、乐人、乐班、乐器等相关论域的收集整理,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石,依托江南区域音乐文化重要的土壤和源泉,向民间音乐学习和实地考察,以学术界通用的经典文献史料、民间礼俗及美学观念为背景,将乐种放置于与曲种、剧种、歌种的地缘交互关系之中,结合对流传广泛与影响大的曲牌的活态音乐形态分析,充分展示中国传统音乐自身学科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存在意义与学术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地考察 江南礼俗 吹打乐种 主体性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基层调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吕德文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作为一种“循证”治理术,基层调查研究是现代国家发现、了解和建构基层的过程。基层政权建立后,国家治理在基层社会展开,基层社会和基层政治逐渐合流,塑造了具有特殊内涵的“基层”概念,吸引了诸多学科开展基层调查研究。基层调查研究... 作为一种“循证”治理术,基层调查研究是现代国家发现、了解和建构基层的过程。基层政权建立后,国家治理在基层社会展开,基层社会和基层政治逐渐合流,塑造了具有特殊内涵的“基层”概念,吸引了诸多学科开展基层调查研究。基层调查研究主要从人群、机构和议题三个路径开展,通常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其调查对象是可达的,调查场域是可嵌入的,调查研究的事件和成果是可理解的。基层调查研究通过体验和共情、观察和分析以及主客观的融合,实现可达和可理解目标。当前,我国基层的图景有待进一步廓清,迫切需要大兴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研究 基层 国家治理 田野调查
下载PDF
福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泉州刣狮的田野调查研究
7
作者 陈述 陈建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28期113-115,共3页
该文以南安朴里和石狮卢厝作为田野点,针对福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泉州刣狮开展了田野调查。结果表明:泉州刣狮师承少林武术,与闽南地区少林武术的兴盛、乡民自主抗击倭寇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泉州刣狮的服饰道具极具特色,服饰... 该文以南安朴里和石狮卢厝作为田野点,针对福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泉州刣狮开展了田野调查。结果表明:泉州刣狮师承少林武术,与闽南地区少林武术的兴盛、乡民自主抗击倭寇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泉州刣狮的服饰道具极具特色,服饰为简洁干练的武术服装,狮子道具由竹皮、铝线、绒线和苧麻布等扎制而成,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器械则为传统器械(刀枪、剑、戟、棍棒等)和各种源于日常生活的器具(扁担、鱼叉、锄头、板凳等)两类。泉州刣狮的表演形式分为排阵、弄狮、刣狮3个环节,模仿真实的战斗场面,侧重凸显团结起来协同杀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刣狮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田野调查 历史起源
下载PDF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民俗学课程线上田野实践的教学案例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闫咚婉 《科教文汇》 2024年第2期127-130,共4页
“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对于注重田野实践的民俗学来说,“互联网+”背景下民俗学课程线上田野实践在高校课堂的出现,可以有效弥补师生有时难以走进线下田野空间造成的“现场感”缺失等问题。同时... “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对于注重田野实践的民俗学来说,“互联网+”背景下民俗学课程线上田野实践在高校课堂的出现,可以有效弥补师生有时难以走进线下田野空间造成的“现场感”缺失等问题。同时,对于学生实践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线上田野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模拟还原了线下空间的多种情形,在远程的互动交融中完成了知识的传递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线上田野实践的教学案例反思,可以更好地在教学的过程性认知中正视这一教学方式的价值,进而逐步完善民俗学课程线上实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线上田野实践 教学案例
下载PDF
“新人民性”的可能——论梁鸿的“梁庄三部曲”
9
作者 刘东玲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31,123,共14页
从《中国在梁庄》到《梁庄十年》,梁鸿的“梁庄三部曲”对梁庄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以及城乡之间的生存境遇进行了真实的记述和表现,这种记述和表现既关注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的现实,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切身的自我身份的审视,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 从《中国在梁庄》到《梁庄十年》,梁鸿的“梁庄三部曲”对梁庄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以及城乡之间的生存境遇进行了真实的记述和表现,这种记述和表现既关注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的现实,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切身的自我身份的审视,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的对农民生存境遇的体察和思考;基于对梁庄农民和农民工的生存境况田野调查式的考察和探求,表达了作者对诸多乡村现实问题和中国农村问题的审视和思考。更重要的是,梁鸿通过连续十年的实地考察,深度介入到每一个被写作的农民个体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心理,超越了田野调查的客观性和实在性,人物不仅仅是样本,而且是无数具体的个体生命形态的呈现,梁鸿“梁庄三部曲”,勾连现实与文学,展示了文学“人民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庄三部曲 田野调查 生存境遇 主体间性 新人民性
下载PDF
人类学家的田野走向
10
作者 庄孔韶 王小梅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6,共10页
庄孔韶教授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和黄淑娉先生,他谈及在西双版纳密林的一次考察中受惠于导师的学术指引与启发,进而谈到最近40年,他指导的研究团队如何在文化撰写、影视人类学、戏剧和绘画人类学等跨学科中进行扩展性学术工作,提醒... 庄孔韶教授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和黄淑娉先生,他谈及在西双版纳密林的一次考察中受惠于导师的学术指引与启发,进而谈到最近40年,他指导的研究团队如何在文化撰写、影视人类学、戏剧和绘画人类学等跨学科中进行扩展性学术工作,提醒以田野为出发点的中国人类学如何构建批判性认识论和本土理论,以改变中国学术研究中的套用与仿造等问题,以及改变囿于单一科学主义与实证论所造成的学术缺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淑娉 田野工作 人类学教育 扩展理论
下载PDF
从“书斋”到“田野”:创意写作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教学路径初探
11
作者 封万超 姜于海 《写作》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创意写作与乡村振兴的相向而行对双方均有裨益。一方面,创意写作学需要更全面、深入地介入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汲取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也亟需创意写作的理论和实践为其创意赋能。这一相向... 创意写作与乡村振兴的相向而行对双方均有裨益。一方面,创意写作学需要更全面、深入地介入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汲取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也亟需创意写作的理论和实践为其创意赋能。这一相向而行既是契机也是挑战,需要创意写作教学实现从“书斋”到“田野”的范式转换。首先,“书斋”中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创意写作、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乡村调研和实践的原理、方法与技巧。其次,“田野”中的实践要以创作为导向,强化创意写作的内容输出和应用场景。同时,这一转换还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故事与IP循转、文本与媒介交互,推动创意写作助力乡村振兴不断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书斋 田野 实践教学
下载PDF
冀东音乐元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12
作者 李懿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冀东音乐元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主要存在传承地域的单一和有限,学科内容缺失、课程体系尚待构建,民间音乐传承方式落后、专业师资缺乏,音乐创作与表演实践的匮乏等问题。对此,应加强区域一体化和个性教学双建设;融入基础乐科教学... 冀东音乐元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主要存在传承地域的单一和有限,学科内容缺失、课程体系尚待构建,民间音乐传承方式落后、专业师资缺乏,音乐创作与表演实践的匮乏等问题。对此,应加强区域一体化和个性教学双建设;融入基础乐科教学,丰富学科内容;注重民间采风实践,用以科研育人;举办鉴赏与学术活动,实现普及推广;借鉴民间表演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音乐元素 高校音乐教学 传承 个性教学 采风
下载PDF
DOING FIELDWORK ON CRIMINAL JUSTICE IN CHINA
13
作者 FU Xi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1期114-137,共24页
This study examines fieldwork-methodology problems in China that few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in social science, criminology and law, and describ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in conducting fieldwork for an empirical stu... This study examines fieldwork-methodology problems in China that few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in social science, criminology and law, and describ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in conducting fieldwork for an empirical study of criminal justice in mid- and western China in three aspects: general access to the courts and procuratorates, informed consent in interviews, and access to courtroom trials and case files. It argues that researchers need to understand and exercise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ensitivities in overcoming various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data collection. Making use of guanxi, building up trust, and developing friendship are essential to the access to the field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eldwork criminal justice China GUANXI building trust
原文传递
世界·实践·田野:中国特色政治学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120年政治学发展为依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32,共10页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学人的神圣使命。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人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正是在世界格局的变动中,获得学科自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学人的神圣使命。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人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正是在世界格局的变动中,获得学科自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获得学科自立;在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学术发展中,获得学科自强。但从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要求看,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要认真回顾120年的历程,总结发展经验,找到发展差距,明确发展方向,争取在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格局 中国实践 田野调查 政治学发展
下载PDF
华侨华人回流创业的环境感知——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惠玲 孙伊佳 宋钲顺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3年第1期23-35,共13页
论文采用扎根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50个回国创业者的田野调查以及32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调查了华侨华人回国创业时对中国本土的社会环境、商业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感知水平及其适应和发展情况;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发现... 论文采用扎根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50个回国创业者的田野调查以及32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调查了华侨华人回国创业时对中国本土的社会环境、商业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感知水平及其适应和发展情况;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发现这三种环境感知对其在中国市场适应和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作用存在一些差异。基于上述调查研究结果,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调查 华侨华人 回国创业 环境感知 人才引进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的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颖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6,共9页
田野工作乃人类学研究的基石,也是人类学者与他者沟通,与世界相连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时空压缩、流动加速、数码技术、人工智能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的存在状态,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着极大转... 田野工作乃人类学研究的基石,也是人类学者与他者沟通,与世界相连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时空压缩、流动加速、数码技术、人工智能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的存在状态,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着极大转变。在虚拟与现实共存的当下,人类学研究需要更新思维,以更加贴近网络情境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创造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连接,重新思考我们身处的世界。最终,信息时代的人类学研究需要通过对数码技术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后果的关注,审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应人类学的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网络社会 田野工作 虚拟民族志 数码人类学
下载PDF
普职分流应从何时开始?——与姚洋教授商榷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超 朱琦沁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186-200,共15页
职业教育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精准定位职业教育,精准厘定普职分流的起点,适应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对此,社会各界对普职分流的起点应是中考抑或高... 职业教育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精准定位职业教育,精准厘定普职分流的起点,适应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对此,社会各界对普职分流的起点应是中考抑或高考均有争议。实践证明,高考分流可以规避部分人才埋没现象、暂缓学生及家长的焦虑、提高从业者专业对口度,但难以保障技能人才质量、可能加剧过度教育;中考分流可以改善学生学习体验、给更多选择、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将压力前置,不利于社会的合理流动。二者各有利弊,相比之下,后者仍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因此今后仍需着力提升认识水平、加强政策供给,共同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职分流 初次分流 时间节点 田野调查
下载PDF
“穿”行于田野:民族服饰考察中的“身体经验”与“具身体验”
18
作者 周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165,共11页
在以民族服饰为考察对象的田野调查中,除了对民族服饰本体的记录和考察外,“身体经验”与“具身体验”也是民族服饰田野调查重要的参与观察要素与维度,更是全面理解民族服饰“地方知识”的关键细节补充。本文从民族服饰研究与田野调查... 在以民族服饰为考察对象的田野调查中,除了对民族服饰本体的记录和考察外,“身体经验”与“具身体验”也是民族服饰田野调查重要的参与观察要素与维度,更是全面理解民族服饰“地方知识”的关键细节补充。本文从民族服饰研究与田野调查的关系出发,结合人类学身体理论路径,分析在民族服饰研究中如何借用参与观察方法探索他者的身体经验,探讨文化实践研究者的身体参与和具身体验如何作为民族服饰文化符号的辅助分析手段,深描与身体有关的、被文化包裹着的服饰艺术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服饰 田野调查 身体 参与观察
下载PDF
基于田野八式的人生救赎——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家的自我探寻之路
19
作者 赵旭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6,共10页
在对田野八式的要义做了一种新的回顾之后,我们需要将人类学的田野研究跟人的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田野工作就成为人的成长的一种途径,因此,也就同样存在着一种作为人生历程的“田野八式”。这其中隐含着一个人自身的问题在... 在对田野八式的要义做了一种新的回顾之后,我们需要将人类学的田野研究跟人的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田野工作就成为人的成长的一种途径,因此,也就同样存在着一种作为人生历程的“田野八式”。这其中隐含着一个人自身的问题在与田野的真实触碰中得到解决的可能,从而实现了人类学家在自我救赎意义上的人格成长。这种田野人格是具有世界人格意义上的那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人格特质的养成,这是人类学家在田野之中基于亲身在场而生成的自我问题意识的唤醒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人类学的田野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方法,而且提供了独特的、以民族志的方式去阅读大千世界的可能,由此形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关怀世界的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八式 人生救赎 田野人格 民族志 价值观
下载PDF
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基于云南红河源彝族、回族艺术传承的个案调查
20
作者 迟燕琼 薛其龙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13,共9页
少数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瑰宝。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发生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在云南红河源流域民族关系“三圈”语境中展开的彝族服饰、回族手工艺(银饰... 少数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瑰宝。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发生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在云南红河源流域民族关系“三圈”语境中展开的彝族服饰、回族手工艺(银饰、刺绣)、巍山打歌的民族志调查,可揭示出三种传承模式:单一民族内“代代相传”、族际间“合作相传”和多民族中“人人相传”。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表现为交往、交流、交融越密切,则传承越好;传承越好,则交往、交流、交融越密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少数民族艺术及传承的多元价值;少数民族艺术传承有利于民族交往、有助于民族交流、有益于民族交融。云南红河源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经验,对各民族艺术焕发新生具有借鉴意义,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民族团结有诸多启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地方性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交流交融 少数民族艺术 传承 红河源 个案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