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ed and Wasp Production in the Mutualism of Figs and Fig Wasps 被引量:1
1
作者 YaoJin-yan ZhaoNan-xian +3 位作者 ChenYi-zhu JiaXiao-cheng DengYuan YuHui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5年第1期25-28,共4页
Figs (Moracea: Ficus) and fig wasps (Hymenoptera: Chlocloids: Agaonideae)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ir reproduction. Monoecious fig species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re in conflict over the use of fig ov... Figs (Moracea: Ficus) and fig wasps (Hymenoptera: Chlocloids: Agaonideae)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ir reproduction. Monoecious fig species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re in conflict over the use of fig ovaries which can either produce one seed or one wasp. From observation on Ficus virens Ait., we showed that female flowers with outer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wall of syconium)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with inner and interval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syconium cavity), in which most seeds and wasps were produced. This meant that fig tree provided the same potential resource for seed and wasps production.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usually only one foundress in syconium at female flower phase and no com- petition pollinators. Measurement of the style length of female flowers and the ovipositor of pollinators indicated that most ovaries could be reached by pollinator’s ovipositor. However, at the male flower phase, production of seed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wasps including non-pollinating wasp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ed and pollinating wasp production when without non-pollinating wasps produced.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non-pollinating wasps competed ovaries not with seeds but with pollinating wasps for ovipositing. Bagge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ampling fig species was not self-sterile which was important for figs and wasps to survive bad season. Seed production in self-pollinated fig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otal wasps in- cluding non-pollinating ones. This might be related with the weaker competition among wasps since bagged figs were not easy to reach by wasps from outs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US Ficus wasp mutualism conflicts seed and wasp production Seed and wasp Production in the mutualism of figs and fig wasps Yao Jin-yan1 2 Zhao Nan-xian1 Chen Yi-zhu1* Jia Xiao-cheng1 2 Deng Yuan1 2 Yu Hui1 2 1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P. R.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P. R. China ABSTRACT figs (Moracea: Ficus) and fig wasps (Hymenoptera: Chlocloids: Agaonideae)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ir reproduction. Monoecious fig species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re in conflict over the use of fig ovaries which can either produce one seed or one wasp. From observation on Ficus virens Ait. we showed that female flowers with outer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wall of syconium)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with inner and interval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syconium cavity) in which most seeds and wasps were produced. This meant that fig tree provided the same potential resource for seed and wasps production.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usually only one foundress in syconium at female flower phase and no com- petition pollinators. Measurement of the style length of female flowers and the ovipositor of pollinators indicated that most ovaries could be reached by pollinator’s ovipositor. However at the male flower phase production of seed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wasps including non-pollinating wasp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ed and pollinating wasp production when without non-pollinating wasps produced.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non-pollinating wasps competed ovaries not with seeds but with pollinating wasps for ovipositing. Bagge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ampling fig species was not self-sterile which was important for figs and wasps to survive bad season. Seed production in self-pollinated fig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otal wasps in- cluding non-pollinating
下载PDF
基于集合种群理论框架的榕树-榕小蜂互惠系统动力学模型
2
作者 尚元正 刘彦平 +1 位作者 王瑞武 张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621-5628,共8页
互惠共生指双方物种都能通过对方增加适合度的种间关系。榕树与榕小蜂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榕果中,也就是榕果是种间作用的场所,榕小蜂在其中传粉和产卵。由此,可以把榕果看作榕小蜂的生境斑块,... 互惠共生指双方物种都能通过对方增加适合度的种间关系。榕树与榕小蜂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榕果中,也就是榕果是种间作用的场所,榕小蜂在其中传粉和产卵。由此,可以把榕果看作榕小蜂的生境斑块,利用集合种群理论框架构建榕树与榕小蜂互惠关系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这个互惠系统的稳定性和续存条件。由于这里的生境斑块(榕果)的动态变化性(榕果产生和掉落),模型不同于传统的生境斑块固定不变的集合种群模型,增加了描述生境动态的维度。模型表明:(1)榕果产生率足够大(大于一个阈值)是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能够续存的必要条件;(2)榕树和榕小蜂互惠系统存在双稳态现象(Allee效应),这个互惠系统续存需要种群大小超过一个阈值,换言之,种群大小低于这个阈值时,系统必然灭绝;(3)榕果产生率增加使榕小蜂种群增加,但不会影响未被占据的榕果数量。我们的模型不但可用来研究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的动力学性质,而且也是集合种群理论斑块动态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传粉榕小蜂 互惠共生 榕果 集合种群理论
下载PDF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1-35,共5页
榕属(Ficus)植物与它的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专一性的互惠共生关系,它们是动植物间历史悠久关系最密切的共生伙伴,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史同步上构成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并协同进化至今,本文论述了榕属植物和榕小蜂的生... 榕属(Ficus)植物与它的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专一性的互惠共生关系,它们是动植物间历史悠久关系最密切的共生伙伴,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史同步上构成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并协同进化至今,本文论述了榕属植物和榕小蜂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阐述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构成,维持及其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科 榕树 榕小蜂 共生 生活史
下载PDF
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其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成云 王瑞武 +1 位作者 赵桂仿 杨大荣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9-385,共7页
榕树与其传粉小蜂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非传粉小蜂则是该系统的资源掠夺者,但它与该系统共存的机制仍不清楚。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西双版纳以聚果榕(FicusracemosaL.)为材料,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 榕树与其传粉小蜂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非传粉小蜂则是该系统的资源掠夺者,但它与该系统共存的机制仍不清楚。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西双版纳以聚果榕(FicusracemosaL.)为材料,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相互关系,以探讨非传粉小蜂与榕树-传粉小蜂系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中,仅PlatyneuratestaceaMotschulsky和PlatyneuramayriRasplus能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是造瘿者;Apocryptasp.,ApocryptawestwoodiGrandi和PlatyneuraagraensisJoseph不能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是拟寄生者。传粉小蜂的拟寄生者和造瘿者对传粉小蜂有负的影响,但在蚂蚁和造瘿者的拟寄生蜂作用下,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而且它们对榕树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对小蜂自然种群的分析表明,传粉小蜂处于优势地位。说明在自然情况下传粉小蜂的拟寄生者和造瘿者的种群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小,故能与之长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利共生 榕树 榕小蜂 协同进化 西双版纳
下载PDF
榕-蜂互惠关系中榕树对未传粉榕小蜂的惩罚效应 被引量:11
5
作者 管俊明 彭艳琼 杨大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632,共7页
为验证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这一严格的、一对一的互利共生系统中是否存在寄主惩罚效应,作者于2007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对雌雄同株的垂叶榕(Ficus benjamina)进行了单果放蜂实验。将为垂叶榕传粉的榕小蜂(Eupristina koningsbe... 为验证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这一严格的、一对一的互利共生系统中是否存在寄主惩罚效应,作者于2007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对雌雄同株的垂叶榕(Ficus benjamina)进行了单果放蜂实验。将为垂叶榕传粉的榕小蜂(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处理成带粉和不带粉的两组,每组又分一只和两只两个水平,分别放进单个隐头花序果中。结果发现:没有传粉榕小蜂进入的隐头花序果会很快终止发育并脱落;而在放了传粉榕小蜂的隐头花序果里,除少数几个放一只不带粉的外,隐头花序果基本都能完成其生活史。但是,带粉雌蜂繁殖的后代小蜂数量显著高于没有带粉的雌蜂,特别是在放两只蜂的处理中。研究结果说明传粉榕小蜂的主动传粉对其繁殖不是必需的,但是主动传粉能增加其繁殖成功的几率。这些结果预示着寄主惩罚效应在榕-蜂互惠系统中发挥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叶榕 传粉榕小蜂 寄主惩罚 互利共生 权衡
下载PDF
一种非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策略及其对榕-蜂互利共生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振吉 张凤萍 +1 位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8-173,共6页
为了解非传粉榕小蜂与榕树-传粉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从而揭示它们长期稳定共存的原因,作者于2008年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了钝叶榕(Ficus curtipes)非传粉榕小蜂Walkerella sp.与榕-蜂互利共生系统的相互关系。... 为了解非传粉榕小蜂与榕树-传粉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从而揭示它们长期稳定共存的原因,作者于2008年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了钝叶榕(Ficus curtipes)非传粉榕小蜂Walkerella sp.与榕-蜂互利共生系统的相互关系。我们野外直接观察Walkerella sp.的产卵繁殖行为,并对Walkerella sp.和传粉榕小蜂进行控制放蜂实验。实验包括4类处理榕果:传粉榕小蜂单种放蜂果,Walkerella sp.单种放蜂果,Walkerella sp.与传粉榕小蜂混合放蜂果,自然果。结果表明,Walkerella sp.在榕果外产卵,并且可以将卵产在多个榕果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放蜂果和自然果内传粉榕小蜂后代数量差异不大(P=0.46),但都显著低于传粉榕小蜂单种放蜂果(P<0.01);在传粉榕小蜂单种放蜂果以及混合放蜂果内种子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33),但都显著高于自然果(P<0.01)。自然果内Walkerella sp.后代数量与传粉榕小蜂数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混合放蜂果内两者呈低度负相关。Walkerella sp.与种子数量在自然果和混合放蜂果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Walkerella sp.单种放蜂果、混合放蜂果及自然果中Walkerella sp.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1)。对自然果内所有种类小蜂的相关分析表明:Walkerella sp.与其他非传粉榕小蜂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不存在寄居或复寄生的非传粉榕小蜂种类控制Walkerella sp.的数量。而Walkerella sp.之所以没有完全利用榕果内的小花资源繁殖后代,是由于产卵量有限和后代必须依靠传粉榕小蜂雄虫打开苞片口才能离开榕果,必须给传粉小蜂留下一些繁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利共生 FICUS curtipes 榕小蜂 繁殖策略 Walkerella sp.
下载PDF
歪叶榕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策略及其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石章红 杨大荣 彭艳琼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0-655,共6页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通过广泛收集歪叶榕榕小蜂标本、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学观察和阻止传粉者入果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cyrtophylla的榕小蜂群落组成结构、非传...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通过广泛收集歪叶榕榕小蜂标本、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学观察和阻止传粉者入果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cyrtophylla的榕小蜂群落组成结构、非传粉小蜂的繁殖策略以及它们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歪叶榕中除了具有唯一传粉榕小蜂Blastophagasp.以外,还具有3种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sp.、Philotrypesissp.和Sycoscaptersp.。在歪叶榕榕小蜂群落中,传粉榕小蜂占整个群落总数的92.21%,是群落的最主要组成者;主要的非传粉小蜂是Sycoscaptersp.,占5.78%;其次是Philotrypesissp.,占1.84%,而Platyneurasp.仅占群落总数的0.17%。歪叶榕中的非传粉小蜂通过各自产卵时间和食性分化的策略来利用榕果中的资源繁殖后代。非传粉小蜂寄生使传粉榕小蜂的总数和其雌蜂数量都显著地降低,但是对传粉小蜂雄蜂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从而导致传粉榕小蜂的雄性性比显著地增加。这说明非传粉小蜂在选择寄居宿主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而且更多地将卵产于含有雌性传粉小蜂的瘿花之中。因此,非传粉小蜂通过减少雌性传粉小蜂的数量而降低了榕树的雄性适合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榕蜂共生系统的稳定存在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歪叶榕 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繁殖策略 -蜂共生系统 传粉
下载PDF
榕-蜂系统中影响传粉榕小蜂繁殖及存活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媛 邓国宾 李宗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3-47,共5页
榕属植物(Ficus)及其传粉昆虫榕小蜂(Agaonidae)是自然界协同进化的经典模型,榕小蜂资源是实现榕-蜂繁殖衔接的重要因素。对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两种重要榕属植物: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和高榕(Ficus altissima)进行人工控制性... 榕属植物(Ficus)及其传粉昆虫榕小蜂(Agaonidae)是自然界协同进化的经典模型,榕小蜂资源是实现榕-蜂繁殖衔接的重要因素。对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两种重要榕属植物: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和高榕(Ficus altissima)进行人工控制性放蜂实验,分别验证季节变化、母代雌蜂年龄、榕果雌花期延长对小蜂后代数量、败育率和后代体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小蜂后代数量、败育率无影响,而对小蜂后代体大小有一定影响。而随着母代雌蜂年龄的增加和榕果雌花期的延长,都会对小蜂后代数量产生负面影响,使败育率上升,后代体长变小。这一结果有助于了解榕-蜂系统对互利共生双方繁殖的调节,为进一步研究榕-蜂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利共生 传粉榕小蜂 繁殖效率 雌花期 窝卵数
下载PDF
大果榕不同花期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9
作者 贾珊 文平 彭艳琼 《武夷科学》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榕属(Ficus)植物具有独特的隐头花序结构,雌花开放时将释放出特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吸引专一的传粉榕小蜂为其传粉;特定的化学信号对于榕小蜂寻找、准确定位和进入雌花期隐头花序起关键性作用,然而雌花期吸引榕小蜂传粉的信号... 榕属(Ficus)植物具有独特的隐头花序结构,雌花开放时将释放出特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吸引专一的传粉榕小蜂为其传粉;特定的化学信号对于榕小蜂寻找、准确定位和进入雌花期隐头花序起关键性作用,然而雌花期吸引榕小蜂传粉的信号物质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选择雌雄异株的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使用顶空固相微萃法提取隐头花序雌花前期、雌花期和间花期释放的VOCs,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使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相对含量。结果显示,3个花期共鉴定出化合物62种,其中雌花前期有33种,以单萜类为主;雌花期释放56种,以倍半萜类为主;间花期有31种,以脂肪酸衍生物为主。经主成分分析,3个花期释放的VOCs组成明显不同,表明大果榕雌花期及其传粉前后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比较发现,雌花期变化最为显著的成分是倍半帖香根草酮类似物,其含量在雌花期最高,可能是雌花期吸引其传粉榕小蜂的活性化合物。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榕-蜂化学通讯及互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隐头花序 -蜂互惠共生系统
下载PDF
非传粉小蜂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法健 陈国华 +2 位作者 彭艳琼 谢晓波 杨大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69-975,共7页
榕-蜂共生系统是桑科榕属(Ficus)植物与传粉榕小蜂专一互惠形成的生态学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非传粉的小蜂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对榕-蜂共生系统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西双版纳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树上主要有5种非传粉小蜂,分别在榕果... 榕-蜂共生系统是桑科榕属(Ficus)植物与传粉榕小蜂专一互惠形成的生态学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非传粉的小蜂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对榕-蜂共生系统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西双版纳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树上主要有5种非传粉小蜂,分别在榕果发育的不同阶段从果外向果内产卵。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前的花前期,Platyneuratestace、Apocryptasp.和P.mayri这3种非传粉小蜂先后到果外产卵繁殖后代,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尤其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后的间花期,P.mayri、A.westwoodi和P.agraensis这3种非传粉小蜂相继到果外产卵,它们虽然能减少种子形成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数量,但最终没有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的影响。造瘿类的P.mayri可在花前期和间花期产卵繁殖,在花前期产卵时它主要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而在间花期产卵时它则更多地是影响种子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蜂共生系统
下载PDF
小叶榕榕-蜂互利共生系统中资源分配模式
11
作者 侬庆昌 王振吉 +1 位作者 邝粉良 沈慧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4-68,共5页
为了研究榕-蜂互利共生系统中繁殖资源的分配模式,本研究比较了小叶榕榕果内的种子及小蜂后代数量。研究结果表明:榕果内传粉榕小蜂小蜂数量显著高于种子数量。随着榕果内小蜂后代数量的增加,种子数量也呈增加的趋势,但其增加趋势并不... 为了研究榕-蜂互利共生系统中繁殖资源的分配模式,本研究比较了小叶榕榕果内的种子及小蜂后代数量。研究结果表明:榕果内传粉榕小蜂小蜂数量显著高于种子数量。随着榕果内小蜂后代数量的增加,种子数量也呈增加的趋势,但其增加趋势并不显著。这说明传粉榕小蜂更倾向于在榕果内孕育更多的后代,而非种子。所以说在榕-蜂互利共生系统资源的分配上,传粉榕小蜂应该占主导地位。除传粉榕小蜂外,小叶榕榕果内还寄生着一种非传粉榕小蜂W.kurandensis,该种小蜂仅影响种子产出,而不影响传粉榕小蜂的后代数。这可能是由于该种小蜂与种子都利用榕果内同种空间分布类型繁殖资源资源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利共生 榕小蜂 榕树 资源分配
下载PDF
Disturbance effects o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icus tinctoria fig wasps in Xishuangbanna,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fig/fig wasp mutualism
12
作者 Wen-Juan Ma Da-Rong Yang Yan-Qiong Peng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17-424,共8页
Fig tre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ropical forests, because their fruits are eaten by so many vertebrates, but they depend on pollinating fig wasps to produce mature fruits. Disturbance to habitat structure can ha... Fig tre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ropical forests, because their fruits are eaten by so many vertebrates, but they depend on pollinating fig wasps to produce mature fruits. Disturbance to habitat structure can have a major impact on insect diversity and com- position, potentially reducing fruit yields. W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habitat disturbance on the fig wasp community associated with male figs ofFicus tinctoria in Xishuangbanna, China. The community comprised one pollinator species Liporrhopalum gibbosae and six non-pollinating wasp species: Sycoscapter sp. 1, Philotrypesis ravii, Philotrypesis sp. 1, Neosycophila omeomorpha, Sycophila sp.1, and Walkerella sp.1. More disturbed area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temperatures, less shade, and more vehicle noise. The response of the fig wasp community was complex, with no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ty of disturbance and pollinator abundance. However, the sex ratios (proportion of male progeny) of pollinato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more disturbed areas. We conclude that potential changes in fig wasp community composition brought about by disturbance, are unpredictable, with unclear consequences for tropical rainforest bio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URBANCE Ficus tinctoria fig/fig wasp mutualism wasp community
原文传递
六种同域分布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一致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明波 王刚 +1 位作者 彭艳琼 王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5-602,I0007-I0013,共15页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果雌花期(接收期)释放的特异性挥发物是维持双方相互作用的关键媒介。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同域分布的6种雌雄异株榕树为研究对象,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雌花期榕果的挥发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共发现77种化合物,包含脂肪酸类衍生物6种、单萜类化合物16种、倍半萜类衍生物50种和芳香族化合物5种,不同化合物对挥发物距离差异性的贡献率依次是:对甲基苯甲醚(4-methylanisole,2.15)、β-罗勒烯(β-Ocimene,0.84)和喜沙木烯(Prezizaene,0.73)。不同物种间挥发物组成有显著的差异,且挥发物的差异与榕树系统发育距离具有正相关性,但同一物种不同性别间的挥发物组成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中发现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组成具有多样性高、种内性别间相似、种间差异大,系统发育一致性的特点,上述特点在榕树物种分化以及维持雌雄异株榕树繁殖的化学通讯机制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榕小蜂 传粉育幼共生体 榕果挥发物 系统发育相关性
下载PDF
热带雨林三种榕树隐头果昆虫群落结构与功能群生态特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大荣 彭艳琼 +2 位作者 王秋艳 徐磊 魏作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98-1806,共9页
鸡嗉果榕Ficussemicordata、苹果榕Ficusoligodon、对叶榕Ficushispid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最常见的树种,它们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种。在每一种榕树隐头果内外,形成了给榕树传粉功能群、寄生子房制造瘿花功能群、... 鸡嗉果榕Ficussemicordata、苹果榕Ficusoligodon、对叶榕Ficushispid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最常见的树种,它们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种。在每一种榕树隐头果内外,形成了给榕树传粉功能群、寄生子房制造瘿花功能群、复寄生其它昆虫功能群、蛀食和取食隐头果功能群、捕食性天敌功能群、刺吸隐头果汁液功能群、取食熟果加速果实腐烂分解功能群等昆虫组成的群体。本工作在西双版纳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沟谷雨林、植物园榕树园等样地内对鸡嗉果榕、苹果榕、对叶榕3种榕树隐头果内外的昆虫种群结构和功能群生态学特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采集到141037号昆虫标本,隶属6个目,18个科,42属,61种。从种类上比较,捕食功能群、蛀食及取食功能群最丰富,占榕树隐头果昆虫总种数的57.4%。从个体数量上来看,传粉类群的数量最大,占总数的68.6%。每一种榕树与传粉功能群(榕小蜂)之间构成了种内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于榕树必须依赖榕小蜂的传粉而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也必须依赖榕树隐头果内部分小花子房作为繁殖与生存场所才能正常繁衍后代形成的,它们相互之间在生物界中形成了最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传粉昆虫功能群、捕食昆虫功能群对榕树隐头果的生长发育起着促进的作用,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昆虫群落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互惠共生 功能群
下载PDF
云南省榕小蜂和榕树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大荣 徐磊 +2 位作者 彭艳琼 魏作东 段柱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榕小蜂是榕树 (Ficusspp .)唯一的传粉昆虫 ,榕树隐头果又是榕小蜂唯一的寄主。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榕小蜂又必须依靠榕树隐头果内的瘿花作为食物和栖息场所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因此两者间有着不可... 榕小蜂是榕树 (Ficusspp .)唯一的传粉昆虫 ,榕树隐头果又是榕小蜂唯一的寄主。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榕小蜂又必须依靠榕树隐头果内的瘿花作为食物和栖息场所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因此两者间有着不可互缺的互惠共生关系 ,二者缺一就面临着两类物种同时消亡和群落的灭绝。云南是中国榕树和榕小蜂种类最丰富的省份。本文报道了在云南采集到的榕小蜂类群 ,隶属 12属 5 0种。云南的榕树和榕小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河谷和海拔 16 0 0m以下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 ,两类物种数量随之减少 ,到了海拔 370 0m以上地区 ,除了人工种植外 ,已无自然分布的榕树种群。榕小蜂的个体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都是在滇南地区热带雨林内最高 ,滇西北的高山峡谷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小蜂 榕树 传粉昆虫 榕树隐头果 寄主 云南
下载PDF
雀榕及其传粉昆虫传粉生态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569-1574,共6页
雀榕 (Ficusvirens)花是单性的 ,雌雄同株 ,每一个隐头花序里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 ,雌花有长柱花和短柱花 (瘿花 )的分化 ,但二者均能结实和形成虫瘿 ,在生理上仍未分离。在这些花序中生长着 4种小蜂总科的昆虫 ,其中榕小蜂科的 2个种是... 雀榕 (Ficusvirens)花是单性的 ,雌雄同株 ,每一个隐头花序里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 ,雌花有长柱花和短柱花 (瘿花 )的分化 ,但二者均能结实和形成虫瘿 ,在生理上仍未分离。在这些花序中生长着 4种小蜂总科的昆虫 ,其中榕小蜂科的 2个种是雀榕的传粉者 ,尤以雀榕小蜂 (Blastophaga sp.)为雀榕的主要传粉者 ,是共生体系的真正的互惠共生伙伴。冠缝榕小蜂 (B.coronata)则是次要的传粉者也是主要传粉者的竞争者。食榕小蜂 (Sycophila sp.)和刻腹小蜂 (Ormyrussp.)是上述 2种榕小蜂的寄生者 ,但是刻腹小蜂的雄蜂也能参与出飞孔开掘。首次报道了我国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和传粉昆虫在季节性环境胁迫下的共生关系 ,并探讨了共生体系维持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榕 榕小蜂 共生 传粉生态
下载PDF
钝叶榕榕果挥发物成分及其构成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宗波 杨培 +1 位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2-298,共7页
为揭示钝叶榕与其传粉榕小蜂及两种协同进果的非传粉榕小蜂Diaziella yangi和Lipothymus sp.间的化学联系与分配机制,采用顶空动态法提取钝叶榕(Ficus curtipes Corner)雌花期和传粉后的榕果挥发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鉴定、分析了挥发... 为揭示钝叶榕与其传粉榕小蜂及两种协同进果的非传粉榕小蜂Diaziella yangi和Lipothymus sp.间的化学联系与分配机制,采用顶空动态法提取钝叶榕(Ficus curtipes Corner)雌花期和传粉后的榕果挥发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鉴定、分析了挥发物的成分和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从钝叶榕榕果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物成分,主要是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6-甲基-5-庚烯-2-酮、β-罗勒烯、反-β-金合欢烯、α-金合欢烯、α-派烯、香桧烯、顺-β-罗勒烯、顺-β-香柠檬烯、大香叶烯D和4,8-二甲基-1,3,7-壬三烯可能是构建钝叶榕特异性化学信息的基础。雌花期榕果挥发物释放量明显高于传粉后挥发物的释放量,且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异质性。这说明榕蜂育幼繁殖系统间存在着化学信息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叶榕 榕小峰 传粉育幼繁殖系统 顶空动态法 雌花期 挥发物
下载PDF
聚果榕榕果小蜂种群分布格局及其生境和季节差异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光明 谷海燕 +3 位作者 宋启示 徐磊 彭艳琼 杨大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27-633,共7页
采用多个指数对西双版纳地区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检测 ,并重点运用基于方差 /均值比率法的t值测度比较了其生境和季节差异 .结果表明 ,6种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皆呈聚集分布 ;传粉小蜂聚集强度在生境序列上 ,原... 采用多个指数对西双版纳地区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检测 ,并重点运用基于方差 /均值比率法的t值测度比较了其生境和季节差异 .结果表明 ,6种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群分布格局皆呈聚集分布 ;传粉小蜂聚集强度在生境序列上 ,原始雨林≈严重干扰地段 中度干扰地段 ,在季节序列上 ,雨季 >干热季 >雾凉季 ;非传粉小蜂不同种类不同性别随着生境和季节变化皆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强度差异 .对各种聚集强度变化的发生机理与其对聚果榕 传粉者互惠共生体进化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认为保护榕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 榕果小蜂 种群分布格局 互惠共生 环境压力 西双版纳
下载PDF
榕小蜂食性分化与榕树―榕小蜂系统稳定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宝发 王瑞武 胡忠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532,共8页
在榕树与其传粉小蜂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理解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如何共存是解决这一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问题的关键之一。生态位分化被普遍认为是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共存的最主要动力。而作为生态位分化中最基础的食性分... 在榕树与其传粉小蜂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理解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如何共存是解决这一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问题的关键之一。生态位分化被普遍认为是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共存的最主要动力。而作为生态位分化中最基础的食性分化在这一系统中如何具体实现尚不清楚。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我们以聚果榕(Ficus racemosa)为材料,通过对果内6种榕小蜂进行独立放蜂及两两组合定量放蜂,并对传粉小蜂分别进行不携带花粉和不能产卵的技术处理,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相互关系,分析了在不同季节下寄生蜂与寄主间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非传粉小蜂中,Platyneura testacea和P.mayri是造瘿者,能独立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并使果实发育成熟;而Apocrypta sp.、A.westwoodi和P.agraensis只能寄生于某些已发育的虫瘿,为拟寄生者,它们各自分别与P.testacea、P.mayri和传粉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存在着一对一的寄生关系。拟寄生者与寄主间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下会显示出不同的结果,这表明过去文献中用物种间的相关系数推理而确定的食性关系可能是不可靠的。对自然采集榕果内的小蜂群落分析表明,传粉小蜂处于优势地位,这说明在自然情况下非传粉小蜂的种群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小,故能与之长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非传粉小蜂 互利共生 食性 生态位分化 西双版纳
下载PDF
福建省6种榕树及其传粉小蜂共生体系的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20-25,共6页
榕树(Ficusspp.)和榕小蜂共生体系是由宿主和共生者之间的生殖配合维系的.采用隐头花序解剖、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东北部6种榕树及其共生昆虫传粉体系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6种榕树花的性别分离成雌花、瘿花、雄花和两性花,植株... 榕树(Ficusspp.)和榕小蜂共生体系是由宿主和共生者之间的生殖配合维系的.采用隐头花序解剖、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东北部6种榕树及其共生昆虫传粉体系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6种榕树花的性别分离成雌花、瘿花、雄花和两性花,植株的性表达有雌雄同株和雌性两性异株的区别,雌、瘿花有或无花柄(子房柄)单层或双层排列,雄花有散生、半集中和集中着生的分布方式,花序大小、花的数量、苞片数目、孔道苞片功能分区、出飞孔形成方式均有差异并与榕小蜂的行为相对应,每种榕树通常仅有1种传粉昆虫,6种榕树及其共生小蜂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传粉体系.显然,这种传粉体系存在丰富的种间差异性,各共生体系对传粉生物学的性状有不同的进化选择,体现了共生双方进化适合度和共生对策,维护了共生体系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榕树 传粉小蜂 共生体系 生殖配合维系 种间差异 传粉体系 传粉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