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urbance effects o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icus tinctoria fig wasps in Xishuangbanna,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fig/fig wasp mutualism
1
作者 Wen-Juan Ma Da-Rong Yang Yan-Qiong Peng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17-424,共8页
Fig tre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ropical forests, because their fruits are eaten by so many vertebrates, but they depend on pollinating fig wasps to produce mature fruits. Disturbance to habitat structure can ha... Fig tre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ropical forests, because their fruits are eaten by so many vertebrates, but they depend on pollinating fig wasps to produce mature fruits. Disturbance to habitat structure can have a major impact on insect diversity and com- position, potentially reducing fruit yields. W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habitat disturbance on the fig wasp community associated with male figs ofFicus tinctoria in Xishuangbanna, China. The community comprised one pollinator species Liporrhopalum gibbosae and six non-pollinating wasp species: Sycoscapter sp. 1, Philotrypesis ravii, Philotrypesis sp. 1, Neosycophila omeomorpha, Sycophila sp.1, and Walkerella sp.1. More disturbed area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temperatures, less shade, and more vehicle noise. The response of the fig wasp community was complex, with no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ty of disturbance and pollinator abundance. However, the sex ratios (proportion of male progeny) of pollinato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more disturbed areas. We conclude that potential changes in fig wasp community composition brought about by disturbance, are unpredictable, with unclear consequences for tropical rainforest bio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URBANCE Ficus tinctoria fig/fig wasp mutualism wasp community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fig tree virus type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Mahmut Mijit HE Zhen +3 位作者 HONG Jian LU Mei-guang LI Shi-fang ZHANG Zhi-x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417-1421,共5页
The common fig(Ficus carica L.)was one of the earliest horticultural crops to be domesticated.A number of different viruses can infect fig trees including Fig mosaic virus(FMV)that has been detected in several com... The common fig(Ficus carica L.)was one of the earliest horticultural crops to be domesticated.A number of different viruses can infect fig trees including Fig mosaic virus(FMV)that has been detected in several commercial fig trees in Xinjiang,China.However,the distribution of FMV and other fig-infecting viruses in China remains unknown.In the present study,a sample from an ancient fig tree growing in Xinjiang was investigat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EM)followed by PCR/RT-PCR,and FMV,Fig badnavirus 1(FBV-1)and Fig leaf mottle-associated virus 1(FLMaV-1)were detected.Fig leaf samples(252)from commercial orchards across China were subjected to PCR/RT-PCR,and FMV,FBV-1 and Fig fleck-associated virus(FFka V)were relatively abundant(44.4,48.4 and 44%,respectively),while FLMaV-1 and Fig mild mottle-associated virus(FMMa V)were much scarcer(5.6 and 0.4%,respectively),and FLMaV-2,Fig cryptic virus(FCV),and Fig latent virus(FLV)were not detected.The presence of disease-causing viruses in fig trees present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fig producers in China.This study may help to promote actions aimed at controlling fig viruses,especially F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us carica fig mosaic disease fig-infecting viruses field survey molecular detection
下载PDF
Seed and Wasp Production in the Mutualism of Figs and Fig Wasps 被引量:1
3
作者 YaoJin-yan ZhaoNan-xian +3 位作者 ChenYi-zhu JiaXiao-cheng DengYuan YuHui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5年第1期25-28,共4页
Figs (Moracea: Ficus) and fig wasps (Hymenoptera: Chlocloids: Agaonideae)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ir reproduction. Monoecious fig species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re in conflict over the use of fig ov... Figs (Moracea: Ficus) and fig wasps (Hymenoptera: Chlocloids: Agaonideae)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ir reproduction. Monoecious fig species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re in conflict over the use of fig ovaries which can either produce one seed or one wasp. From observation on Ficus virens Ait., we showed that female flowers with outer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wall of syconium)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with inner and interval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syconium cavity), in which most seeds and wasps were produced. This meant that fig tree provided the same potential resource for seed and wasps production.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usually only one foundress in syconium at female flower phase and no com- petition pollinators. Measurement of the style length of female flowers and the ovipositor of pollinators indicated that most ovaries could be reached by pollinator’s ovipositor. However, at the male flower phase, production of seed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wasps including non-pollinating wasp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ed and pollinating wasp production when without non-pollinating wasps produced.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non-pollinating wasps competed ovaries not with seeds but with pollinating wasps for ovipositing. Bagge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ampling fig species was not self-sterile which was important for figs and wasps to survive bad season. Seed production in self-pollinated fig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otal wasps in- cluding non-pollinating ones. This might be related with the weaker competition among wasps since bagged figs were not easy to reach by wasps from outside. 展开更多
下载PDF
基于集合种群理论框架的榕树-榕小蜂互惠系统动力学模型
4
作者 尚元正 刘彦平 +1 位作者 王瑞武 张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621-5628,共8页
互惠共生指双方物种都能通过对方增加适合度的种间关系。榕树与榕小蜂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榕果中,也就是榕果是种间作用的场所,榕小蜂在其中传粉和产卵。由此,可以把榕果看作榕小蜂的生境斑块,... 互惠共生指双方物种都能通过对方增加适合度的种间关系。榕树与榕小蜂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榕果中,也就是榕果是种间作用的场所,榕小蜂在其中传粉和产卵。由此,可以把榕果看作榕小蜂的生境斑块,利用集合种群理论框架构建榕树与榕小蜂互惠关系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这个互惠系统的稳定性和续存条件。由于这里的生境斑块(榕果)的动态变化性(榕果产生和掉落),模型不同于传统的生境斑块固定不变的集合种群模型,增加了描述生境动态的维度。模型表明:(1)榕果产生率足够大(大于一个阈值)是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能够续存的必要条件;(2)榕树和榕小蜂互惠系统存在双稳态现象(Allee效应),这个互惠系统续存需要种群大小超过一个阈值,换言之,种群大小低于这个阈值时,系统必然灭绝;(3)榕果产生率增加使榕小蜂种群增加,但不会影响未被占据的榕果数量。我们的模型不但可用来研究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的动力学性质,而且也是集合种群理论斑块动态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传粉榕小蜂 互惠共生 榕果 集合种群理论
下载PDF
榕-传粉小蜂化学通讯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扬 王嵘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00-4410,共11页
榕属植物与其传粉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专性共生关系(榕-蜂共生系统),如此高度紧密的互作关系被认为是驱动两者多样化的关键因素。榕-蜂共生系统主要依靠化学通讯完成相互识别,但目前仍不清楚化学通讯是如何维系现有共生关系并促进物种... 榕属植物与其传粉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专性共生关系(榕-蜂共生系统),如此高度紧密的互作关系被认为是驱动两者多样化的关键因素。榕-蜂共生系统主要依靠化学通讯完成相互识别,但目前仍不清楚化学通讯是如何维系现有共生关系并促进物种形成的。结合已有研究,系统梳理了榕-蜂共生系统化学通讯的基础与两者特异性识别的机制,阐述化学通讯在物种和种群层次对维持这一专性传粉关系的重要贡献,进而探讨化学通讯如何在协同成种和宿主转移成种两种模式中介导物种形成。最后,结合生理与多组学等技术展望榕-蜂共生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解析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的机制以及全球变化下物种的潜在响应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和榕小蜂 化学通讯 宿主专一性 协同成种 宿主转移
下载PDF
六种同域分布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一致性
6
作者 陈明波 王刚 +1 位作者 彭艳琼 王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5-602,I0007-I0013,共15页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果雌花期(接收期)释放的特异性挥发物是维持双方相互作用的关键媒介。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同域分布的6种雌雄异株榕树为研究对象,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雌花期榕果的挥发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共发现77种化合物,包含脂肪酸类衍生物6种、单萜类化合物16种、倍半萜类衍生物50种和芳香族化合物5种,不同化合物对挥发物距离差异性的贡献率依次是:对甲基苯甲醚(4-methylanisole,2.15)、β-罗勒烯(β-Ocimene,0.84)和喜沙木烯(Prezizaene,0.73)。不同物种间挥发物组成有显著的差异,且挥发物的差异与榕树系统发育距离具有正相关性,但同一物种不同性别间的挥发物组成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中发现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组成具有多样性高、种内性别间相似、种间差异大,系统发育一致性的特点,上述特点在榕树物种分化以及维持雌雄异株榕树繁殖的化学通讯机制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榕小蜂 传粉育幼共生体 榕果挥发物 系统发育相关性
下载PDF
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其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成云 王瑞武 +1 位作者 赵桂仿 杨大荣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9-385,共7页
榕树与其传粉小蜂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非传粉小蜂则是该系统的资源掠夺者,但它与该系统共存的机制仍不清楚。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西双版纳以聚果榕(FicusracemosaL.)为材料,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 榕树与其传粉小蜂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非传粉小蜂则是该系统的资源掠夺者,但它与该系统共存的机制仍不清楚。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西双版纳以聚果榕(FicusracemosaL.)为材料,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相互关系,以探讨非传粉小蜂与榕树-传粉小蜂系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中,仅PlatyneuratestaceaMotschulsky和PlatyneuramayriRasplus能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是造瘿者;Apocryptasp.,ApocryptawestwoodiGrandi和PlatyneuraagraensisJoseph不能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是拟寄生者。传粉小蜂的拟寄生者和造瘿者对传粉小蜂有负的影响,但在蚂蚁和造瘿者的拟寄生蜂作用下,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而且它们对榕树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对小蜂自然种群的分析表明,传粉小蜂处于优势地位。说明在自然情况下传粉小蜂的拟寄生者和造瘿者的种群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小,故能与之长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利共生 榕树 榕小蜂 协同进化 西双版纳
下载PDF
热带雨林三种榕树隐头果昆虫群落结构与功能群生态特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大荣 彭艳琼 +2 位作者 王秋艳 徐磊 魏作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98-1806,共9页
鸡嗉果榕Ficussemicordata、苹果榕Ficusoligodon、对叶榕Ficushispid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最常见的树种,它们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种。在每一种榕树隐头果内外,形成了给榕树传粉功能群、寄生子房制造瘿花功能群、... 鸡嗉果榕Ficussemicordata、苹果榕Ficusoligodon、对叶榕Ficushispid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最常见的树种,它们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种。在每一种榕树隐头果内外,形成了给榕树传粉功能群、寄生子房制造瘿花功能群、复寄生其它昆虫功能群、蛀食和取食隐头果功能群、捕食性天敌功能群、刺吸隐头果汁液功能群、取食熟果加速果实腐烂分解功能群等昆虫组成的群体。本工作在西双版纳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沟谷雨林、植物园榕树园等样地内对鸡嗉果榕、苹果榕、对叶榕3种榕树隐头果内外的昆虫种群结构和功能群生态学特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采集到141037号昆虫标本,隶属6个目,18个科,42属,61种。从种类上比较,捕食功能群、蛀食及取食功能群最丰富,占榕树隐头果昆虫总种数的57.4%。从个体数量上来看,传粉类群的数量最大,占总数的68.6%。每一种榕树与传粉功能群(榕小蜂)之间构成了种内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于榕树必须依赖榕小蜂的传粉而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也必须依赖榕树隐头果内部分小花子房作为繁殖与生存场所才能正常繁衍后代形成的,它们相互之间在生物界中形成了最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传粉昆虫功能群、捕食昆虫功能群对榕树隐头果的生长发育起着促进的作用,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昆虫群落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互惠共生 功能群
下载PDF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1-35,共5页
榕属(Ficus)植物与它的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专一性的互惠共生关系,它们是动植物间历史悠久关系最密切的共生伙伴,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史同步上构成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并协同进化至今,本文论述了榕属植物和榕小蜂的生... 榕属(Ficus)植物与它的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专一性的互惠共生关系,它们是动植物间历史悠久关系最密切的共生伙伴,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史同步上构成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并协同进化至今,本文论述了榕属植物和榕小蜂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阐述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构成,维持及其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科 榕树 榕小蜂 共生 生活史
下载PDF
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小蜂和榕树物种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杨大荣 李朝达 +1 位作者 韩灯保 姚瑞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26-130,共5页
榕树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关键物种。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的幼虫又必须依靠榕树瘿花为食才能生长和繁衍后代,因此二者间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科有3属17种分布... 榕树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关键物种。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的幼虫又必须依靠榕树瘿花为食才能生长和繁衍后代,因此二者间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科有3属17种分布。热带雨林片断化使榕小蜂和榕树的种类呈明显下降趋势;片断热带雨林面积的大小对二者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片断热带雨林 榕小蜂 榕树
下载PDF
垂叶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与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白莉芬 杨大荣 +2 位作者 石章红 彭艳琼 翟树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垂叶榕(Ficusbenjamina)是一种世界上广泛栽培的绿化树种,但是关于其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很少涉及。我们根据植被覆盖度和干扰程度差异在西双版纳州勐仑镇选择了3块不同的样地,采集垂叶榕隐头果180个,统计其中的榕小蜂种... 垂叶榕(Ficusbenjamina)是一种世界上广泛栽培的绿化树种,但是关于其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很少涉及。我们根据植被覆盖度和干扰程度差异在西双版纳州勐仑镇选择了3块不同的样地,采集垂叶榕隐头果180个,统计其中的榕小蜂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榕小蜂13种,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中的8个属,其中Eupristinakoningsbergeri为传粉榕小蜂,其余12种为非传粉小蜂;3个样地中的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植被覆盖度高、干扰小的样地内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样地;非传粉小蜂在产卵时更倾向于选择植被覆盖度高、干扰相对小的生境,且非传粉小蜂的存在对传粉榕小蜂的繁殖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共生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榕树与其共生小蜂的利益冲突及资源分配 被引量:3
12
作者 尧金燕 赵南先 +4 位作者 方位宽 陈贻竹 邓源 贾效成 于慧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7-512,共6页
本试验研究了 5个雌雄同株榕树种与其共生小蜂的利益冲突以及榕树资源在共生体系中的分配情况。研究表明 ,尽管在榕树的花序果中各层子房中都有种子和小蜂产生 ,榕树的种子多产生在靠壁外层子房中 ;而共生小蜂则多产生在中层或内层子房... 本试验研究了 5个雌雄同株榕树种与其共生小蜂的利益冲突以及榕树资源在共生体系中的分配情况。研究表明 ,尽管在榕树的花序果中各层子房中都有种子和小蜂产生 ,榕树的种子多产生在靠壁外层子房中 ;而共生小蜂则多产生在中层或内层子房中。研究结果还表明五个榕树种的种子产出显著大于小蜂。由研究结果可知 ,小蜂能够在雌雄同株不同层子房中产卵 ,也能为处于不同子房层的雌花授粉。因此榕树的种子及其共生小蜂均可以在不同子房层产生。但种子与小蜂的产出率却说明榕树的雌花分层现象是调节种子和小蜂产出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榕小蜂 协同进化 资源分配 互惠共生
下载PDF
西双版纳聚果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 被引量:20
13
作者 徐磊 杨大荣 +2 位作者 彭艳琼 王秋艳 张光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554-1560,共7页
聚果榕 Ficus racemosa Linn.是雌雄同株榕树 ,它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常见种群。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 Ceratosolen fusciceps Mayr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靠聚果榕隐头果内短柱花繁衍后代 ,两... 聚果榕 Ficus racemosa Linn.是雌雄同株榕树 ,它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常见种群。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 Ceratosolen fusciceps Mayr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靠聚果榕隐头果内短柱花繁衍后代 ,两者间形成了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体系。同时 ,在其隐头果内还存在一个复杂的非传粉小蜂功能群 ,它们主要是榕树种子和传粉榕小蜂的寄生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选取了 5个样地 ,对聚果榕单果内小蜂群落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不同时间段采集聚果榕单果 2 4 2个 ,共收集小蜂 366660头。聚果榕隐头果内有 6种小蜂 ,隶属小蜂总科 Chalcidoidae中的榕小蜂科 Agaonidae、长尾小蜂科 Caliimomidae、金小蜂科 Pteromalidae,其中榕小蜂科中的 C.fusciceps是聚果榕唯一的传粉者。金小蜂科中的 Apocryta westwoodi Grandi和 Apocryta sp.两个种是榕小蜂的寄生者 ,它们的寄生是传粉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减少因素之一。长尾小蜂科中 Platyneura agraensis Joseph,Platyneura mayri Rasplus和 Platyneura testacea Motschulsky 3个种是寄生榕树种子或与榕小蜂争夺食物(瘿花 )资源的小蜂类群 ,它们的出现与发生 ,致使聚果榕正在发育成种子的长柱小花形成瘿花 ,同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 传粉小蜂 非传粉小蜂 群落结构 相互关系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和协同进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磊 杨大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6-453,共8页
榕属(Ficus)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木本属,全世界有750多种。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形成的种类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长期以来被作为研究共生系统比较生物学和协同进化的模式材料。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榕树—榕小蜂体系开展分子系统发育... 榕属(Ficus)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木本属,全世界有750多种。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形成的种类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长期以来被作为研究共生系统比较生物学和协同进化的模式材料。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榕树—榕小蜂体系开展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但由于这个体系的特殊性和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分子学手段来研究榕—蜂共生系统的一系列生物学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开展的系统发育及协同进化方面的研究,并分析了中国此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榕小蜂 互惠共生 分子系统发育 协同物种形成
下载PDF
歪叶榕繁殖生态学 被引量:7
15
作者 石章红 杨大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0-616,共7页
该文主要从物候学、行为学和生态学3个方面首次研究报道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cyrtophylla)的繁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歪叶榕榕小蜂(Blastophagasp.)是歪叶榕唯一的传粉昆虫,传粉行为方式为被动传粉,而... 该文主要从物候学、行为学和生态学3个方面首次研究报道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cyrtophylla)的繁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歪叶榕榕小蜂(Blastophagasp.)是歪叶榕唯一的传粉昆虫,传粉行为方式为被动传粉,而且这种榕小蜂也只能在该种榕树中成功繁衍后代。物候学观察结果表明,歪叶榕常绿且叶量常年变化较小,10~11月和3~4月是歪叶榕雄株落叶的高峰期,这时正值西双版纳的雾凉季和干热季,而雌株的落叶高峰期是3~4月;12月和5月是歪叶榕雄株新叶萌发的高峰期,而4~5月是其雌株新叶萌发的高峰期,这时正值西双版纳干热季向雨季过渡的时期,新叶萌发后同时伴随着一次该种榕树的挂果高峰期;歪叶榕在种群水平上常年持续结果,在每年的11月和4~5月有两次结果高峰期,单株每年大量结果2~3次;单棵雄株内结果异步性较高,而雌株内结果高度同步。单果进蜂数(Foundressnumber)为0~5只,大多数雄果(78.45%)和雌果(84.25%)只有1只传粉榕小蜂,大约16.02%的雄果和13.33%的雌果内含有2只传粉榕小蜂,其它情况均很少。在自然情况下,雄果中的总瘿花量为147.32±62.61(SD)枚,传粉榕小蜂出蜂量为110.94±62.82(SD)只,其中雌蜂多而雄蜂少,传粉榕小蜂性比为0.1439±0.1316(SD),瘿花形成率为64.13%±19.89%(SD),雌果中的种子数为231.44±74.25(SD)粒,种子形成率为85.72%±14.19%(SD)。歪叶榕和其传粉榕小蜂在物候学、传粉行为与花药/胚珠比(A/Oratio)和雄花成熟与其羽化出蜂的时期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相互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传粉榕小蜂 繁殖生态学 相互适应 共生
下载PDF
笔管榕榕小蜂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友铃 陈晓倩 +2 位作者 吴文珊 王钊 卢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246-6253,共8页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与采集,在15批次830个榕果中,共收集到50817头榕小蜂。笔管榕榕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6个科(亚科)7个属,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ishiiana为传粉小蜂,其余6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于金小蜂科、广肩小蜂科、姬小蜂科及隐针榕小蜂亚科。非传粉小蜂中的Philotrypesis sp.、Acophila mikii、Otitesella ako、Sycophila sp.和Sycobiomorpha sp.小蜂几乎在全年的每个月都可采集到,属常见种。Aprostocetus sp.全年仅收集到2头,为偶见种。笔管榕榕果内的榕小蜂种类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没有明显变化,但不同种类榕小蜂的数量变化明显。在笔管榕榕小蜂群落结构中,全年有9个月均是传粉小蜂占优势,但在1月、9月和11月的采集批次中,非传粉小蜂占优势。非传粉小蜂(Acophila mikii、Sycophila sp.、Philotrypesis sp.和Otitesella ako)常呈爆发性发生,每批次中往往是1—2种的非传粉小蜂数量较多,但不同批次,数量较多的非传粉小蜂种类往往不同,因此在小蜂群落结构中未见某种非传粉小蜂占明显优势。福州地区笔管榕榕果内小蜂群落的的多样性指数为0.72,均匀度指数为0.37,丰富度指数为0.55,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68。分析了6种小蜂的性比,结果表明:传粉小蜂的性比极度偏雌,非传粉小蜂虽然也偏性,但均高于传粉小蜂,推测榕小蜂性比与雄蜂的翅型和交配场所有关。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和传粉小蜂总数、雌蜂数和雄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的雌、雄蜂都有负面影响,且传粉小蜂雌蜂减少的幅度大于传粉小蜂雄蜂,从而导致其性比升高。非传粉小蜂中Acophila mikii、Sycobiomorpha sp.、Otitesella ako Ishii为造瘿类群,Philotrypesis sp.、Sycophila sp.属于寄居者或寄生者类群,非传粉小蜂中的寄生或寄居类群与造瘿类群相比,对传粉小蜂的负面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榕-蜂协同进化研究,以及城市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榕小蜂 群落结构 性比 互利共生
下载PDF
榕小蜂食性分化与榕树―榕小蜂系统稳定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宝发 王瑞武 胡忠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532,共8页
在榕树与其传粉小蜂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理解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如何共存是解决这一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问题的关键之一。生态位分化被普遍认为是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共存的最主要动力。而作为生态位分化中最基础的食性分... 在榕树与其传粉小蜂组成的互利共生系统中,理解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如何共存是解决这一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问题的关键之一。生态位分化被普遍认为是传粉小蜂与各种非传粉小蜂共存的最主要动力。而作为生态位分化中最基础的食性分化在这一系统中如何具体实现尚不清楚。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我们以聚果榕(Ficus racemosa)为材料,通过对果内6种榕小蜂进行独立放蜂及两两组合定量放蜂,并对传粉小蜂分别进行不携带花粉和不能产卵的技术处理,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相互关系,分析了在不同季节下寄生蜂与寄主间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非传粉小蜂中,Platyneura testacea和P.mayri是造瘿者,能独立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并使果实发育成熟;而Apocrypta sp.、A.westwoodi和P.agraensis只能寄生于某些已发育的虫瘿,为拟寄生者,它们各自分别与P.testacea、P.mayri和传粉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存在着一对一的寄生关系。拟寄生者与寄主间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下会显示出不同的结果,这表明过去文献中用物种间的相关系数推理而确定的食性关系可能是不可靠的。对自然采集榕果内的小蜂群落分析表明,传粉小蜂处于优势地位,这说明在自然情况下非传粉小蜂的种群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小,故能与之长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非传粉小蜂 互利共生 食性 生态位分化 西双版纳
下载PDF
榕树-榕小蜂的物种共形成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淑玲 赵南先 陈贻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27,共5页
榕树-榕小蜂的互惠共生是植物与其传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极端的特例,几乎每一种榕树均由榕小蜂科的一种特定昆虫传粉,而它们的小蜂也只能在此特定榕树种的花内养育它们的幼虫,构成了高度的种专一性(一对一原则)。因此榕树及其传粉昆虫间... 榕树-榕小蜂的互惠共生是植物与其传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极端的特例,几乎每一种榕树均由榕小蜂科的一种特定昆虫传粉,而它们的小蜂也只能在此特定榕树种的花内养育它们的幼虫,构成了高度的种专一性(一对一原则)。因此榕树及其传粉昆虫间的相互作用被看作是专性互惠共生的最极端特例,也引起人们对它们共趋异及物种形成的诸多推测。对目前榕树-榕小蜂的物种共形成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阐述,希望能对全面认识这对完美的共生伙伴及物种共形成机制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形成 协同进化 榕树 榕小蜂
下载PDF
几种无花果干制产品抗氧化性的测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白冬红 卢昊 +2 位作者 辛力 陈义伦 张倩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64-66,71,共4页
通过酶联免疫法和总还原能力测定,评价了几种无花果干制产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无花果干制产品均具有一定抗氧化性,且烘干产品的抗氧化活性高于冻干产品和果脯。原因可能是烘干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具有较高抗氧化性;果... 通过酶联免疫法和总还原能力测定,评价了几种无花果干制产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无花果干制产品均具有一定抗氧化性,且烘干产品的抗氧化活性高于冻干产品和果脯。原因可能是烘干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具有较高抗氧化性;果脯加工中加糖煮制,会损失一些抗氧化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活性 烘干无花果 冻干无花果 无花果脯 美拉德反应
下载PDF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春芬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86,共4页
榕树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的园林树种之一,我国有榕树100余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立了保存榕树的专类园,至今已是我国保存活体榕树及榕小蜂种类最多的专类园。目前46种榕树和它们的榕小蜂能正常进行... 榕树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的园林树种之一,我国有榕树100余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立了保存榕树的专类园,至今已是我国保存活体榕树及榕小蜂种类最多的专类园。目前46种榕树和它们的榕小蜂能正常进行有性繁殖,从国内外其他榕树分布区引入的80余种榕树,大部分还没有进入结果期,少量进入结果期的种类由于缺乏传粉榕小蜂而不能完成有性繁殖,可以通过适时剪枝扦插,育苗补充种群数量,在结果期适时引入其传粉榕小蜂,建立自然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榕树 榕小蜂 景观展示 物种保存 科学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