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拯孝道思想浅析
1
作者 轩艳青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9-73,117,共6页
“孝道”是包公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宋朝统治者以儒家“臣孝”伦理为基础,推行以孝治国,形成了注重孝道的社会风气。包拯的孝道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他以此作为个人的立身做人之本,力行孝道,成为孝子的典范。包拯及其家族... “孝道”是包公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宋朝统治者以儒家“臣孝”伦理为基础,推行以孝治国,形成了注重孝道的社会风气。包拯的孝道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他以此作为个人的立身做人之本,力行孝道,成为孝子的典范。包拯及其家族女性将孝道思想付诸实践并传递给子孙后代,进而形成了包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孝道家风。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孝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一致,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拯 孝道 孝妇 包氏家族 家风文化
下载PDF
左图右史: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
作者 王鑫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9-54,共6页
作为南北朝绘画的实物案例,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的艺术价值已有较为全面的挖掘,其表达主旨、现实功能和历史影响则尚待进一步探讨。近年来的综合研究开始串联起图像、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屏风漆画在“孝子列女图”之外的“证经... 作为南北朝绘画的实物案例,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的艺术价值已有较为全面的挖掘,其表达主旨、现实功能和历史影响则尚待进一步探讨。近年来的综合研究开始串联起图像、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屏风漆画在“孝子列女图”之外的“证经补史”作用逐渐得到了发挥,这也是此类文献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司马金龙 屏风漆画 墓葬美术 叙事图像 孝子列女图
下载PDF
湛江童谣的美学特征及审美文化内涵——以吴川童谣为例
3
作者 林景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6期83-87,共5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川童谣来自民间,是湛江童谣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审美心理,是湛江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忽略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音韵和谐,富有儿童趣味,又传达着真情实感,构筑成了独属于它的美...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川童谣来自民间,是湛江童谣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审美心理,是湛江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忽略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音韵和谐,富有儿童趣味,又传达着真情实感,构筑成了独属于它的美的艺术世界。该文分析了吴川童谣的美学特征,包括韵律美、童趣美和真实美;同时分析其蕴含的审美文化内涵,包括爱江恋海、孝善爱亲、尚礼重俗、关怀女性。它的这些美学特征和审美文化内涵可以丰富当地文化,同时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对促进湛江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川童谣 韵律美 童趣美 真实美 爱江恋海 孝善爱亲 尚礼重俗 关怀女性
下载PDF
清代节孝文化景观的历史制作——围绕江南史相关研究的评论
4
作者 张佩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0-146,160,共8页
清代节孝祠、清节堂、贞节牌坊、孝女庙等节孝文化设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是地域社会特定文化景观的内在组成部分。在地域社会中,只有将建筑纳入“权力的文化网络”才能产生某种力量,使“地方”变得具有一定的“可见性”,从而形... 清代节孝祠、清节堂、贞节牌坊、孝女庙等节孝文化设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是地域社会特定文化景观的内在组成部分。在地域社会中,只有将建筑纳入“权力的文化网络”才能产生某种力量,使“地方”变得具有一定的“可见性”,从而形成文化景观。节孝祠、清节堂等文化设施之所以能够成为地方社会的文化景观,亦在于其典礼和仪式的“神圣性存在”,被扩大了的家族观念成为地方修建“节孝”文化景观的观念基础,“节孝”文化成为“孝道”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孝文化 节妇 节孝祠 文化景观
下载PDF
基于实物样本的晚清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解析
5
作者 李珍 《服装学报》 2023年第1期50-58,共9页
为探究晚清时期汉族女子服饰中二十四孝纹样的流行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4件绣有二十四孝纹样的服饰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充分采集样本数据,通过文献研究、实物比对的二重考据法,解读二十四孝纹样的流行特... 为探究晚清时期汉族女子服饰中二十四孝纹样的流行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4件绣有二十四孝纹样的服饰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充分采集样本数据,通过文献研究、实物比对的二重考据法,解读二十四孝纹样的流行特点。研究表明:晚清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已成为一种孝文化符号,其与元明时期流行的《二十四孝诗选》《孝行录》《日记故事》中内容存在一些差异,不仅孝子数量上有变化,内容上也有不同。研究结果为了解晚清女性服饰纹样内涵、解读孝文化形态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女装 晚清 二十四孝纹样 孝文化 符号
下载PDF
唐代女子的佛教孝亲活动及特点——以出嫁妇为主的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志生 伍婷婷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6期81-88,共8页
儒、佛两家女孝观的差异表现在:儒家强调女子依不同人生阶段调整孝亲对象——由本生父母到舅姑;而佛教则强调女子——无论是在室女还是出嫁妇,其孝亲对象都是本生父母。唐代女子,特别是出嫁妇从事各类孝亲活动为父母荐福。唐代女子佛教... 儒、佛两家女孝观的差异表现在:儒家强调女子依不同人生阶段调整孝亲对象——由本生父母到舅姑;而佛教则强调女子——无论是在室女还是出嫁妇,其孝亲对象都是本生父母。唐代女子,特别是出嫁妇从事各类孝亲活动为父母荐福。唐代女子佛教孝亲活动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佛教孝亲观重母恩之报;第二,佛教孝亲理论不仅缓解了出嫁妇亲恩难报的苦闷,更解决了女子深层次的孝亲难题;第三,佛教功德活动体现了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是家庭主要关系的家庭结构意识,女子为核心家庭成员祈福的功德活动多于父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佛教 出嫁妇 孝亲
下载PDF
从标本研究看晚清时期女服二十四孝情境纹样的教化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珍 刘瑞璞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159,共7页
文章以王金华、王小潇两位收藏家的代表性二十四孝情境纹服饰为研究样本,结合文献研究,分析这一时期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深入研究晚清时期汉族女德教化的物质形态。研究表明:晚清时期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是对唐、宋... 文章以王金华、王小潇两位收藏家的代表性二十四孝情境纹服饰为研究样本,结合文献研究,分析这一时期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深入研究晚清时期汉族女德教化的物质形态。研究表明:晚清时期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是对唐、宋、元、明等时期不同二十四孝故事的发展性继承,此时期的二十四孝纹样已成为一种“孝文化符号”,其“情境式”的表现形式成为这个时代女德教化的教科书。三件标本为解读晚清时期孝文化形态提供了生动的实证,就其所崇尚的中华儒道孝德精神而言,对当今践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孝纹样 女德教化 孝文化符号 中华儒道 孝德精神 文化自信
下载PDF
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叙事结构探析——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庆 王蕊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颜文姜孝妇故事源远流长、传播广泛,在鲁中及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总体把握故事文本状况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深入考察文本叙事结构,我们发现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虚幻的谶纬式的神异建构,是齐文化的反映,而其实质内容则为儒家... 颜文姜孝妇故事源远流长、传播广泛,在鲁中及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总体把握故事文本状况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深入考察文本叙事结构,我们发现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虚幻的谶纬式的神异建构,是齐文化的反映,而其实质内容则为儒家传统的仁孝理念,是鲁文化的反映,叙事结构的二重性反映了地域文化因素的融合,这与两汉以来的官方主流哲学高度契合。故事文本具有正统的内容与新奇的形式,具有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使社会各阶层皆能从中获得文化价值认同并加以适当的运用,借以表达自身的政治、文化诉求,这是孝妇故事及其文本强大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文姜孝妇故事 文本叙事结构 地域文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女子之孝析论——以《女孝经》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费丹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21,共5页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之首德。《女孝经》规定了女子孝道的责任范围及道德规范。唐朝以后,《女孝经》成为民间教育女子的重要修身教科书之一,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女子教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析《女孝经》中关于传统女子孝道的主要内容...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之首德。《女孝经》规定了女子孝道的责任范围及道德规范。唐朝以后,《女孝经》成为民间教育女子的重要修身教科书之一,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女子教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析《女孝经》中关于传统女子孝道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对现代女性孝道教育与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女子之孝 《女孝经》 现代女性孝道
下载PDF
子女代际支持、孝顺期待与农村老年女性孤独感——基于2018年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勇才 周伊莎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37,共12页
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可以探究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孝顺期待的调节作用。子女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老年女性的孤独感,且这种影响存在年龄段差异。其中,经济支持的缓解作用主要... 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可以探究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孝顺期待的调节作用。子女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老年女性的孤独感,且这种影响存在年龄段差异。其中,经济支持的缓解作用主要体现在低龄、高龄农村老年女性群体中,情感支持的缓解作用主要体现在低龄、中龄农村老年女性群体中,家务支持对全年龄段农村老年女性的孤独感均无显著影响。此外,孝顺期待低的农村老年女性在获得子女家务支持后,孤独体验有所减弱。据此,应适度提升农村养老保险的水平,鼓励子女在家庭内部增强与老年人的情感沟通,加大对中高龄农村老年女性的代际支持力度,并且将引导农村老年女性调整孝顺期待水平作为缓解其孤独感的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支持 农村老年女性 孤独感 孝顺期待
下载PDF
地域文化的视角:博山孝妇故事文本叙事形式探究
11
作者 吴庆 王蕊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博山孝妇故事源远流长,传播广泛,在鲁中及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总体把握故事文本状况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视角深入考察博山孝妇故事的文本叙事形式,发现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虚幻的谶纬式的神异建构,是齐文化的反映,而其实质则为儒家... 博山孝妇故事源远流长,传播广泛,在鲁中及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总体把握故事文本状况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视角深入考察博山孝妇故事的文本叙事形式,发现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虚幻的谶纬式的神异建构,是齐文化的反映,而其实质则为儒家传统的仁孝理念,是鲁文化的反映。叙事形式的二重性反映了地域文化的融合,这与两汉以来的官方主流哲学高度契合。故事文本具有正统的内容与新奇的形式,具有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使社会各阶层皆能从中获得文化价值认同并加以适当地运用,借以表达自身的政治、文化诉求,这是孝妇故事及其文本强大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山孝妇故事 文本叙事形式 地域文化
下载PDF
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女孝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晓虹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7-31,共5页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女孝是临变之孝,她们常常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尽孝道,以其贞孝、节孝、烈孝侍奉父母公婆,表现出孝妇、孝女的悲惨命运。女性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而尽孝,是一种利他行为,是自我牺牲,其道德意义是不容否...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女孝是临变之孝,她们常常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尽孝道,以其贞孝、节孝、烈孝侍奉父母公婆,表现出孝妇、孝女的悲惨命运。女性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而尽孝,是一种利他行为,是自我牺牲,其道德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女孝在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弊端也明显地表现出来,道德同质与异质的冲突难以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孝 《阅微草堂笔记》 悲惨命运
下载PDF
元代女性再嫁后的家庭孝道伦常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艺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65,共6页
经由宋代,儒学在家庭伦理中渐次推进,女性再嫁后面临的父母子女关系也被儒士们试图纳入儒家伦理纲常。时至元代,理学被确立为官学,儒家纲常伦理仍在继续渗透;统治者带来了诸多相异的习俗,使得女性再嫁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再嫁... 经由宋代,儒学在家庭伦理中渐次推进,女性再嫁后面临的父母子女关系也被儒士们试图纳入儒家伦理纲常。时至元代,理学被确立为官学,儒家纲常伦理仍在继续渗透;统治者带来了诸多相异的习俗,使得女性再嫁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再嫁后面临的父母子女关系,尤其是父子、母子关系,更为复杂化:既有沿袭宋代家庭关系与儒家孝道伦常深入之一面,又有南北旧俗交错、常与儒家礼法发生抵牾之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女性 再嫁 孝道 家庭伦理
下载PDF
晚清武昌府妇女守节的原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大礼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59-63,共5页
学界对于清代妇女的守节多从贞节观念、旌表制度等外部因素进行探讨,文章从家庭、社会以及自身三个方面探讨晚清武昌府妇女的守节现象。此外,传统孝文化对妇女守节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孝文化 晚清 武昌府 妇女 守节 因素
下载PDF
论两汉妇女孝行为发生机制
15
作者 祝春娥 李四芬 +1 位作者 姚娟 龙娟 《孝感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0-54,共5页
两汉时代,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此,两汉孝子辈出、孝行兴盛。作为"孝"的实践主体之一的妇女,分别以女儿、儿媳的身份尊敬、赡养长辈,在孝伦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汉女孝,形式... 两汉时代,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此,两汉孝子辈出、孝行兴盛。作为"孝"的实践主体之一的妇女,分别以女儿、儿媳的身份尊敬、赡养长辈,在孝伦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汉女孝,形式多样。就其行为的发生机制来看,既有内在的精神动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妇女 孝行为 心理机制 社会机制
下载PDF
孝文化与农村老年妇女养老保障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静 《科技创业月刊》 2014年第6期143-146,共4页
农村老年妇女是一个"弱中之弱"的群体。解决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是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完善个人养老、家庭养老、社区集体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体系。以湖北省为例,介绍了老龄... 农村老年妇女是一个"弱中之弱"的群体。解决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是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完善个人养老、家庭养老、社区集体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体系。以湖北省为例,介绍了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模式,当前养老现状凸显孝文化在养老功能中的弱化。最后,立足于弘扬孝文化,提出建立多元化的农村老年妇女养老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化 养老保障 老年妇女 老龄化
下载PDF
清代才媛咏孝、贞、烈女诗论稿
17
作者 骆新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7,共7页
清代从上至下孝、贞、烈气息弥漫,史书、方志、小说等也多有相关史实记载及文学描述。如此强烈的孝、贞、烈情结,必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仅《江南女性别集》丛书中就收录清代才媛咏孝、贞、烈女诗40首,这无疑是她们孝、贞、烈情结的... 清代从上至下孝、贞、烈气息弥漫,史书、方志、小说等也多有相关史实记载及文学描述。如此强烈的孝、贞、烈情结,必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仅《江南女性别集》丛书中就收录清代才媛咏孝、贞、烈女诗40首,这无疑是她们孝、贞、烈情结的无意识发泄。清代才媛们认为,只要女儿对父母尽孝心,必名垂后天,死而弥寿;只要女儿保持贞节,则绰楔荣恩眷,贞操播天壤;至于女儿殉身或殉未婚夫,虽然苦节未可强,但只要勇于践行,便贤名万古留。我们应该批判继承传统孝道,适当提倡贞节,坚决摒弃殉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女性别集 清代 才媛 孝贞烈女诗
下载PDF
同治《万县志》中列女类型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尔阳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3期44-48,共5页
同治《万县志》是研究晚清时期万州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其《士女志·列女》(以下简称《列女志》)专门记载女性的操守与道德,《列女志》占全书的比重很大,约占全书内容的七分之一。里面记载了节妇、烈妇烈女、孝妇孝女等大... 同治《万县志》是研究晚清时期万州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其《士女志·列女》(以下简称《列女志》)专门记载女性的操守与道德,《列女志》占全书的比重很大,约占全书内容的七分之一。里面记载了节妇、烈妇烈女、孝妇孝女等大量女性形象,其内容和形式多样而丰富,对这一群体进行梳理和探析,分析她们的节烈观念,以更好地研究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女志》 节妇 烈妇 烈女 孝妇
下载PDF
清代八旗妇女旌表方式探微
19
作者 刘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28-34,共7页
清代八旗妇女旌表制度乃仿汉制而建,是清廷对于八旗妇女德行的引导与控制,旌表方式则是旌表制度中最后一环,是统治者对于获旌者的褒奖措施。清代旌表八旗妇女的方式主要有给银建坊、节孝祠内设位致祭、赏赐御用缎匹及奖励匾额、立碑等,... 清代八旗妇女旌表制度乃仿汉制而建,是清廷对于八旗妇女德行的引导与控制,旌表方式则是旌表制度中最后一环,是统治者对于获旌者的褒奖措施。清代旌表八旗妇女的方式主要有给银建坊、节孝祠内设位致祭、赏赐御用缎匹及奖励匾额、立碑等,旌表类型的不同,尤其是八旗妇女身份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旌表方式的不同,体现较强的等级性。文章拟利用《清实录》《会典》《则例》《驻防志》等官书,尤其挖掘利用满、汉文档案,以期归纳阐明有清一代八旗妇女旌表制度中旌表方式的内容及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旌表 旌表方式 给银建坊 节孝祠 节妇烈女 八旗妇女
下载PDF
论宋代国家对女性的旌表 被引量:3
20
作者 铁爱花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8年第6期5-9,共5页
旌表是中国古代规范社会秩序的基本措施之一。宋代国家通过朝廷和地方两级,以多种方式,对孝行显著、节行突出、为地方和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女性进行旌表。宋代国家旌表女性,不仅对女性群体起着道德教化与行为导向的作用,也能激劝士人,... 旌表是中国古代规范社会秩序的基本措施之一。宋代国家通过朝廷和地方两级,以多种方式,对孝行显著、节行突出、为地方和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女性进行旌表。宋代国家旌表女性,不仅对女性群体起着道德教化与行为导向的作用,也能激劝士人,有利于形成忠孝节义的社会氛围,对砥砺风俗,敦厚人伦,维护国家统治均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旌表 女性 孝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