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镇痛解热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吕邵娃 刘玉婕 +3 位作者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镇痛、解热作用。方法:镇痛作用是采用小鼠热板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小鼠的痛域值来进行考察的。解热作用是采用大鼠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溶液,检测造模后1h、2h、3h、4h大鼠体温的实验方法。结果:... 目的:研究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镇痛、解热作用。方法:镇痛作用是采用小鼠热板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小鼠的痛域值来进行考察的。解热作用是采用大鼠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溶液,检测造模后1h、2h、3h、4h大鼠体温的实验方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能延长小鼠的痛域值,高剂量组于给药后30min起作用,60min时作用最强,作用延续到给药后90min,中剂量组的作用弱于高剂量组。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各剂量组均不能明显降低注射2,4-二硝基苯酚后不同时间段大鼠的体温。结论:线叶菊抗感染的药理作用与其能够延长小鼠的痛域值,具有镇痛作用有关;直接降体温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镇痛作用 解热作用
下载PDF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玉婕 王秋红 +2 位作者 于晓东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67-69,共3页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抗感染有效部位的化学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抗感染有效部位的化学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7个非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果苷(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对乙酰基苯酚-α-D-葡萄糖苷(4);4-(1-羟基乙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5);东莨菪苷(6);和腺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进一步阐明了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抗感染 结构鉴定
下载PDF
线叶菊化学成分研究(Ⅱ) 被引量:1
3
作者 吕明明 宋雨婷 +1 位作者 李涛 靳卓 《黑龙江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1035-1037,共3页
目的:研究民间常用草药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线叶菊抗感染活性部位进行目的性分离。结果:从线叶菊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核... 目的:研究民间常用草药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线叶菊抗感染活性部位进行目的性分离。结果:从线叶菊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小麦黄素(Ⅰ),5,7-二羟基色原酮(Ⅱ),茵陈色原酮(Ⅲ),东莨菪内酯(Ⅳ),β-谷甾醇(Ⅴ),正十五烷醇(Ⅵ),槲皮素(Ⅶ)。结论:化合物Ⅰ-Ⅵ均为首次从线叶菊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化学成分 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
下载PDF
线叶菊草地地下植物量及其生长率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邢福 李建和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4-28,共5页
为探讨线叶菊+贝加尔针茅草地地下植物量的分布、季节动态、生长率动态及其相关因素,采用“壕沟法”定期测定其地下植物量,结果表明:地下植物量的81.28%分布在0~20cm上层内,季节变化曲线呈“U”型。早春与晚秋时地下... 为探讨线叶菊+贝加尔针茅草地地下植物量的分布、季节动态、生长率动态及其相关因素,采用“壕沟法”定期测定其地下植物量,结果表明:地下植物量的81.28%分布在0~20cm上层内,季节变化曲线呈“U”型。早春与晚秋时地下植物量较大,而低谷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地上部分的旺盛生长对地下部分贮藏的营养物质有较大的依赖性。在生长季末期,活根量的净积累效率最高。地下部分的净生产力为598.56g/m2·a,年周转值为0.27.地上与地下部分的比率为1: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草地 地下植物量 生长率 净生产力
下载PDF
线叶菊黄酮滴丸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免疫调节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睿婷 兰耀东 +3 位作者 包思成 王来兵 乔俊缠 渠弼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122-3128,共7页
目的探讨线叶菊黄酮滴丸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作用。方法利用标准试管倍比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用腹腔注射细菌悬液制作感染动物模型,以动物的存活率为指标,观察其体内抗菌活性;用药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淋巴细... 目的探讨线叶菊黄酮滴丸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作用。方法利用标准试管倍比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用腹腔注射细菌悬液制作感染动物模型,以动物的存活率为指标,观察其体内抗菌活性;用药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调节,进行免疫试验。结果体外抑菌试验显示线叶菊黄酮滴丸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25 m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 mg·mL^(-1)。体内抗菌试验表明,线叶菊黄酮滴丸中剂量组对感染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和高剂量组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均为70%;线叶菊黄酮滴丸还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急性毒性实验未见小鼠死亡,测得其MTD值为16 g·kg-1。结论该药毒性极低,体内、外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黄酮滴丸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 免疫调节
下载PDF
线叶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6
作者 吕明明 方振兴 +1 位作者 周媛媛 王栋 《黑龙江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155-156,共2页
目的对中药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等手段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单... 目的对中药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等手段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5,7,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5,7,4'-trihy-droxy-6-methoxy-flavanone,1),对羟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2),原儿茶酸甲酯(protoeatechuic-acid-methyl-ester,3),胡萝卜苷(daucosterol,4),L-2-O-甲基-手-肌醇(L-2-O-methyl-chiro-inositol,5)间苯三酚(phloroglucinol,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线叶菊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下载PDF
线叶菊黄酮滴丸解热、祛痰和镇咳作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渠弼 兰耀冬 +2 位作者 王来兵 马睿婷 乔俊缠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21期29-32,36,共5页
目的:探讨线叶菊黄酮滴丸的解热、镇咳和祛痰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管段酚红法和浓氨水喷雾法分别观察线叶菊黄酮滴丸对小鼠的祛痰和镇咳作用;采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内大鼠的体温变化,观察线叶... 目的:探讨线叶菊黄酮滴丸的解热、镇咳和祛痰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管段酚红法和浓氨水喷雾法分别观察线叶菊黄酮滴丸对小鼠的祛痰和镇咳作用;采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内大鼠的体温变化,观察线叶菊黄酮滴丸的解热作用。结果:祛痰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铵组,线叶菊黄酮滴丸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线叶菊黄酮滴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高于低剂量组(P<0.05)。镇咳实验结果表明,右美沙芬片组、线叶菊黄酮滴丸高剂量组小鼠化学刺激引咳的时间均高于线叶菊黄酮滴丸低剂量组(P<0.05);线叶菊黄酮滴丸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化学刺激引咳的时间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解热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组和线叶菊黄酮滴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8 h后体温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线叶菊黄酮滴丸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在8、10、12 h后体温低于线叶菊黄酮滴丸低剂量组(P<0.05)。结论:线叶菊黄酮滴丸具有明显的解热、祛痰和镇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黄酮滴丸 解热 祛痰 镇咳 药效学 小鼠 大鼠
下载PDF
线叶菊总黄酮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卿 李杰 朱庆玲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离子形成有色螯合物的机制,用比色法测定线叶菊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NaNO2-A1(NO3)3-NaOH体系与线叶菊总黄酮提取物反应,用比色法测定其结果。结果:最大吸收波长为505nm,回归方程为A=0.0139C+0.0091,标... 目的: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离子形成有色螯合物的机制,用比色法测定线叶菊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NaNO2-A1(NO3)3-NaOH体系与线叶菊总黄酮提取物反应,用比色法测定其结果。结果:最大吸收波长为505nm,回归方程为A=0.0139C+0.0091,标准工作曲线的r=0.999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88%,RSD=1.0%。结论:该方法简单方便,准确可靠,可用来测定线叶菊中总黄酮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总黄酮 测定 比色法 方法学
下载PDF
线叶菊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9
作者 聂世英 张登华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591-594,共4页
药用植物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含有挥发油、黄酮类、三萜皂苷酸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对线叶菊的药理作用、药用化学成分和提取分离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作了归纳与论述,为线叶菊在食品和医药上的... 药用植物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含有挥发油、黄酮类、三萜皂苷酸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对线叶菊的药理作用、药用化学成分和提取分离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作了归纳与论述,为线叶菊在食品和医药上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线叶菊的现有研究进展给予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提取工艺
下载PDF
变波长HPLC法测定线叶菊中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
10
作者 孙晓琦 乔俊缠 +2 位作者 马睿婷 王来兵 渠弼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20年第3期251-255,共5页
建立变波长HPLC法测定线叶菊药材中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采用超声法以甲醇提取药材,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色谱柱为AlltimaTM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以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变波长检... 建立变波长HPLC法测定线叶菊药材中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采用超声法以甲醇提取药材,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色谱柱为AlltimaTM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以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变波长检测(0-58 min为290 nm,检测圣草酚;58-100 min为340 nm,检测芹菜素),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圣草酚和芹菜素的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90~0.540μg(r=0.9998)和0.046~0.276μg(r=0.9999);检测限分别为0.12μg/mL和0.35μg/mL,定量限分别为0.36μg/mL和1.13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67%~102.95%(RSD=2.40%,n=6)和96.73%~99.36%(RSD=1.00%,n=6)。该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线叶菊中圣草酚和芹菜素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圣草酚 芹菜素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秋红 刘玉婕 +2 位作者 苏阳 吕邵娃 匡海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异牡荆苷(2)、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3)、芹菜素-3′-甲氧基-7-O-芸香糖苷(4)、槲皮素(5)、金丝桃苷(6)、异槲皮苷(7)、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0)、圣草次苷(11)和圣草素(12)。结论化合物1~11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重要组成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抗感染 异荭草素 异牡荆苷 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线叶菊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秋红 刘玉婕 +2 位作者 吕邵娃 马旭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41-145,共5页
目的:研究线叶菊体内、外的抗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内抗菌实验采用小鼠ip细菌的干酵母混悬液,观察7 d内动... 目的:研究线叶菊体内、外的抗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内抗菌实验采用小鼠ip细菌的干酵母混悬液,观察7 d内动物的死亡率。利用透射电镜对部分病原菌与线叶菊作用前后的细菌形态学进行考察。结果: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特别是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43 g.L-1,MBC为0.86 g.L-1。体内实验高剂量组对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导致的感染动物均具有保护作用,呈量效关系,中剂量组对绿脓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作用。电镜结果显示线叶菊能够消融细菌的细胞壁。结论: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均优于双黄连口服液,特别是对头孢阳性对照组无作用的耐药绿脓杆菌仍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体内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线叶菊对小鼠全身感染动物模型具有保护作用,特别对头孢克肟无作用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动物依然具有保护作用。同时线叶菊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抗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形态学考察
原文传递
线叶菊抗耐药性细菌感染有效部位的抗菌活性谱效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邵娃 杨阳 +7 位作者 赵爽 孙爽 郭玉岩 杨大宇 李国玉 王秋红 刘玉婕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4-89,共6页
目的:建立线叶菊指纹图谱,阐明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抗菌药效贡献的大小,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线叶菊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PBS(0.1 mol·L^(-1)磷酸二氢钠与2%冰乙酸1∶1混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通... 目的:建立线叶菊指纹图谱,阐明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抗菌药效贡献的大小,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线叶菊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PBS(0.1 mol·L^(-1)磷酸二氢钠与2%冰乙酸1∶1混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通过线叶菊不同批次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葡萄球菌、副乙型伤寒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来反映其抗菌活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谱效关系。结果:多元线性回归法可知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副乙型伤寒杆菌有作用的峰共有9个。灰关联度分析得出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异荭草素、异杜荆苷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东莨菪内酯、杨梅素、木犀草苷、圣次草苷、异槲皮苷与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木犀草素和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与白色葡萄球菌相关;圣次草苷、芒果苷、杨梅素、芦丁、东莨菪内酯、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与副乙型伤寒杆菌相关,上述抑菌关联度均达到了0.8以上。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细菌耐药性 指纹图谱 抗菌 谱效关系
原文传递
线叶菊有效部位HPLC特征图谱研究及5种成分含量测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吕邵娃 赵敏 +3 位作者 赵爽 陈智力 匡海学 王秋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0-1164,共5页
目的建立10个不同批次线叶菊有效部位醋酸乙酯层的HPLC特征图谱,并测定5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线叶菊有效部位的分析采用色谱柱Thermo Acclaim ^(TM)120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B)-PBS(A)系统(0.1 mol/L磷酸二氢钠... 目的建立10个不同批次线叶菊有效部位醋酸乙酯层的HPLC特征图谱,并测定5种成分的含有量。方法线叶菊有效部位的分析采用色谱柱Thermo Acclaim ^(TM)120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B)-PBS(A)系统(0.1 mol/L磷酸二氢钠和2%冰醋酸1∶1混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5℃。结果建立了线叶菊有效部位HPLC特征图谱,确立了10个共有峰。测定的5种成分异荭草素、异牡荆苷、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分别在0.018~0.108、0.066 8~0.400 8、0.088~0.528、0.118 4~0.710 4、0.017 6~0.105 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67%、97.93%、98.95%、99.81%、97.33%,RSD分别为1.10%、0.93%、1.10%、0.62%、1.48%。10批药材中8个批次样品的相似度在0.9以上,其中2批样品的相似度为0.688、0.695,含量偏低,差异性较大。各采收期样品中5种成分含有量差异明显,开花率高的药材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高,提示线叶菊药材黄酮类成分的高低与采收期开花率有关。结论该方法建立了线叶菊有效部位的HPLC特征图谱,确定了共有特征峰,可用于线叶菊药材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有效部位 HPLC特征图谱 含量测定 异荭草素 异牡荆苷 异槲皮苷 木犀草苷 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对大鼠肾盂肾炎的疗效 被引量:6
15
作者 匡海学 吕邵娃 +1 位作者 刘玉婕 王秋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抗炎及对肾盂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棉球肉芽肿试验,分正常组、模型组、线叶菊总黄酮组,分别ig生理盐水、地塞米松(153.0 mg.kg-1)、线叶菊总黄酮(144.0,288.0,576.0mg.kg-1)连续3... 目的:探讨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抗炎及对肾盂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棉球肉芽肿试验,分正常组、模型组、线叶菊总黄酮组,分别ig生理盐水、地塞米松(153.0 mg.kg-1)、线叶菊总黄酮(144.0,288.0,576.0mg.kg-1)连续3 d,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并同时向膀胱内注射大肠杆菌的方法造成肾盂肾炎的病理模型,分模型组、线叶菊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采用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403.2 mg.kg-1,相当于线叶菊生药5.6 g.kg-1)、中(201.6 mg.kg-1,相当于生药2.8 g.kg-1)、低剂量(100.8 mg.kg-1,相当于生药1.4 g.kg-1)组及头孢克肟胶囊(36.87 mg.kg-1)阳性对照组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给同体积水(10 mL.kg-1)。观察给药前后大鼠尿N-乙酰-β氨基葡糖胺酶(NAG)/尿肌酐(UCr),给药后大鼠胸腺和脾脏的脏器指数及血清白介素-2(IL-2)的含量,并观察其肾脏病理改变。结果: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耳肿胀度抑制率分别为41.8%,20.20%,12.20%,降低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分别为26.79%,16.39%,10.82%。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各组对大鼠尿NAG/尿肌酐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剂量组的左肾指数和血清IL-2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说明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光镜观察结果亦显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大鼠肾脏的病理变化。结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肾小球炎症损害,改善肾功能,对肾盂肾炎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能够提高大鼠免疫能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抗感染 肾盂肾炎 白介素-2 N-乙酰萄糖胺酶/尿肌酐 脏器系数
原文传递
线叶菊总黄酮抗细菌性感染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丽敏 马睿婷 +1 位作者 乔俊缠 沈晓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71-2473,共3页
目的探讨线叶菊总黄酮抗细菌性感染的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检测线叶菊总黄酮对临床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感染小鼠模型,以保护率为指标,观察线叶菊总黄酮的体内抗菌活性;采用小鼠体... 目的探讨线叶菊总黄酮抗细菌性感染的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检测线叶菊总黄酮对临床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感染小鼠模型,以保护率为指标,观察线叶菊总黄酮的体内抗菌活性;采用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检测线叶菊总黄酮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检测线叶菊总黄酮的急性毒性。结果线叶菊总黄酮对多种实验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剂量为442 mg/kg时,明显降低感染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死亡率;还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毒性实验未见小鼠死亡,属实际无毒级。结论线叶菊总黄酮毒性低,体外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且体内、外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并可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总黄酮 细菌感染 抑菌试验 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UPLC-MS分析大鼠口服线叶菊有效部位后血浆中3种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
17
作者 吕邵娃 许丹 +3 位作者 郭玉岩 王秋红 孙爽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66-70,共5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测定大鼠口服线叶菊有效部位后血浆中异荭草素、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和东莨菪苷的含量,研究这3个指标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测定大鼠口服线叶菊有效部位后血浆中异荭草素、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和东莨菪苷的含量,研究这3个指标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0~2 min,98%A;2~6 min,98%~30%A;6.0~7.6 min,30%~40%A;7.6~8.0 min,40%~2%A;8~10 min,2%A;10~12 min,2%~98%A),流速0.4 m L·min-1,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采用单次给药法,大鼠按1.0 g·kg-1灌胃给予线叶菊有效部位,通过负离子模式测定血浆中异荭草素、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和东莨菪苷的含量。结果:各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7),各成分的提取回收率在80.87%~93.7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5%。3种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32.40±4.16),(30.00±4.80),(20.10±5.10)min,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1.80±5.46),(28.00±2.54),(20.33±1.17)μg·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7.80±3.94),(48.83±3.05),(32.40±2.64)μg·min·L^(-1),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14.06±22.19),(126.12±19.38),(148.14±24.10)min。结论:建立的UPLC-MS精密、准确,能够同时测定生物样品中异荭草素等3种成分的血药浓度。这3种成分进入体内及吸收的速度较快,但吸收情况并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叶菊 药代动力学 异荭草素 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 东莨菪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