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Cadmium Bioavailability in Soils Using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 Technique and Traditional Methods
1
作者 姚羽 孙琴 +4 位作者 陈静 丁士明 刘慧 王超 王沛芳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5年第3期426-433,共8页
The developed technique of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 DGT)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promising tool for evaluation of cadmium( Cd) availability in soils,but there exists considerable debate on its suitability. In... The developed technique of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 DGT)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promising tool for evaluation of cadmium( Cd) availability in soils,but there exists considerable debate on its suitability. In this study,Cd bioavailability in soils was systemically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this technique with seven traditional methods, including soil solution concentration and six commonly used extraction methods( HAc,EDTA,Na c,NH4Ac,CaCl2 and MgCl2). Two typical plants( wheat and maize) were examined for Cd uptake. Maize was more sensitive to increasing exposure to Cd in soils than wheat when the added amounts of Cd ranged from 3. 5 to 5. 0 mg · kg-1,accompanied by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s of shoot and root biomasses. Cd concentrations in shoots and roots of two plant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Cd in soils. Cd uptake was higher in wheat than that in maize. The bioavailable concentrations of Cd measured by all methods increased nearly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addition of Cd in soils.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various bioavailable indicators of Cd in soils and Cd concentrations in two plants. The extractable Cd by six chemical extractants was considerably higher for maize than for wheat,while the DGT-measured and soil solution concentrations of Cd were lower for maize than for wheat,following the same trend as plant Cd uptake. The results imply that DGT measurement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bioavailable levels of Cd in soil solutions and that it is an ideal tool for prediction of Cd bioavailability in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DGT) extraction method soil solution concentration cadmium bioavailability soil plant
下载PDF
Controlled wrinkling analysis of thin films on gradient substrates
2
作者 Jianzhong ZHAO Xingming GUO Lu LU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17年第5期617-624,共8页
The paper investigates continuously changing wrinkle patterns of thin films bonded to a gradient substrate. Three types of gradient substrates including exponential, power-law, and symmetry models are considered. The ... The paper investigates continuously changing wrinkle patterns of thin films bonded to a gradient substrate. Three types of gradient substrates including exponential, power-law, and symmetry models are considered. The Galerkin method is used to dis- cretize the governing equation of film bonded to gradient substrates. The wavelength and the normalized amplitude of the wrinkles for substrates of various material gradients are obtain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s used to evolve the wrinkle patterns. The result agrees well with that of the analytical model. It is concluded that localization of wrinkle patterns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material gradient. The critical membrane force depends on both the minimum value of wrinkle stiffness and the gradient of wrinkle stiffness when the wrinkle stiffness is at its minimum. This work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for local wrinkle formation caused by gradient subst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film gradient substrate WRINKLE material gradient Galerkin method
下载PDF
On study of horizontal thin film flow of Sisko fluid due to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3
作者 A.M.SIDDIQUI H.ASHRAF +1 位作者 A.WALAIT T.HARO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15年第7期847-862,共16页
The present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eady thin film flow of the Sisko fluid on a horizontal moving plate, where the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is a driving mechanism. The analytic solution for the resulting nonline... The present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eady thin film flow of the Sisko fluid on a horizontal moving plate, where the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is a driving mechanism. The analytic solution for the resulting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is obtained by the 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 (ADM). The physical quantities are derived including the pressure profile, the velocity profile, the maximum residue time, the stationary points, the volume flow rate, the average film velocity, the uniform film thickness, the shear stress, the surface tension profile~ and the vorticity vector.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the Sisko fluid film decreases when the fluid behavior index and the Sisko fluid parameter increase, whereas it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inverse capillary number. An increase in the inverse capillary number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tension 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on the Sisko fluid film. The locations of the stationary points are shifted towards the moving plat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inverse capillary number, and vice versa locations for the stationary points are found with the increasing Sisko fluid parameter. Furthermore, shear thinning and shear thicke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sko fluid are discussed.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Sisko fluid film and the Newtonian fluid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film flow Sisko fluid model horizontal moving plate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analytic solution 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 (ADM)
下载PDF
基于共轭梯度法的金属化薄膜电容器热点温度反演
4
作者 李浩波 李化 +3 位作者 张国豪 兰靖 林福昌 孙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63-4170,共8页
热点温度是影响金属化薄膜电容器(metallized film capacitors,MFC)绝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其无法直接测量,因此通常采用热仿真分析或温度反演的方法获得。该文提出了基于共轭梯度法(conjugategradient method,CG)的热点温度反... 热点温度是影响金属化薄膜电容器(metallized film capacitors,MFC)绝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其无法直接测量,因此通常采用热仿真分析或温度反演的方法获得。该文提出了基于共轭梯度法(conjugategradient method,CG)的热点温度反演模型,建立了内部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目标函数,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电容器温度场,再通过CG对内部温度分布进行迭代求解。同时,通过交流温升试验校核了仿真模型以及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热点温升与表面温升存在线性关系,热点温度出现在MFC中央靠近芯轴处,反演模型与仿真模型最大误差为4.35%,说明该模型可实现现场工况下的温度分布、热点分布等的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薄膜电容器 反演模型 热点温升 表面温升 共轭梯度法
下载PDF
浓度梯度掺杂实现BiFeO_(3)薄膜自极化
5
作者 戴乐 刘洋 +6 位作者 高轩 王书豪 宋雅婷 唐明猛 DMITRY V Karpinsky 刘丽莎 汪尧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6,I0006,I0007,共10页
BiFeO_(3)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无铅铁电材料,与大多数传统铁电材料相比,它具有更大的极化和更高的居里温度,为高温应用提供了可能。受到衬底强烈的夹持效应、较大的矫顽场和漏电流的影响,BiFeO_(3)薄膜难以被极化。自极化是解决这一问题... BiFeO_(3)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无铅铁电材料,与大多数传统铁电材料相比,它具有更大的极化和更高的居里温度,为高温应用提供了可能。受到衬底强烈的夹持效应、较大的矫顽场和漏电流的影响,BiFeO_(3)薄膜难以被极化。自极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法。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在Pt(111)/Ti/SiO_(2)/Si衬底上生长了BiFeO_(3)薄膜,向上梯度薄膜(从衬底BiFeO_(3)过渡到薄膜表面Bi_(0.80)Ca_(0.20)FeO_(2.90))以及向下梯度薄膜(从衬底Bi_(0.80)Ca_(0.20)FeO_(2.90)过渡到薄膜表面BiFeO_(3))。通过细致地调控薄膜内部缺陷的定向分布形成内置电场,从而导致薄膜具有自极化特性。压电力显微镜结果表明:在BiFeO_(3)薄膜中,Ca的梯度方向可以调控自极化的方向。此外,类似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特性验证了薄膜的自极化是由Ca的浓度梯度掺杂导致。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氧空位的梯度分布导致的内置电场可能是造成自极化现象的原因。本研究为实现铁电薄膜的自极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并在以自极化的内置电场为驱动,提高光伏或光敏器件性能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极化 梯度掺杂 铁酸铋薄膜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湖泊底泥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磷形态分布及释放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广毅 张嘉涛 王晓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0-598,共9页
针对沉积物中沉积磷(P)通过微生物活动再释放,致使湖泊富营养化反复的问题,采集郑州大学眉湖上覆水和沉积物,搭建一个沉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MFC)系统,研究了通过SMFC限制沉积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方法。实... 针对沉积物中沉积磷(P)通过微生物活动再释放,致使湖泊富营养化反复的问题,采集郑州大学眉湖上覆水和沉积物,搭建一个沉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SMFC)系统,研究了通过SMFC限制沉积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方法。实验周期内监测SMFC的电压和阳极电极电位、上覆水温度pH、沉积物磷的Standards Measurements and Testing(SMT)法分级提取;并在实验开始与结束收集阳极微生物样进行微生物群落及基因分析;首次使用氧化锆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xide 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Zr-Oxide DGT)可视化了SMFC沉积物中不稳定磷亚毫米分辨率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SMFC阳极电极电位从-100 mV升至230 mV;上覆水pH从7.15升至7.46;SMFC沉积物烧失量(Loss on Ignition,LOI)从18.31%±0.7%降至13.09%±1.10%,低于对照组的14.29%±2.10%;SMFC显著促进了孔隙水磷向沉积物磷的矿化过程,在沉积物垂向方向上,Na OH-P和HCl-P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增加;根据沉积物DGT磷的二维(2D)图像,SMFC使沉积物DGT磷的浓度最低降至初始值的66%;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的功能基因分析,SMFC使磷相关功能基因丰度显著增加。证明SMFC对于沉积物磷和水相磷分布有显著影响,通过基质竞争、提高阳极电位等方式减弱固相磷的溶解,促进水相磷向沉积相磷的转化,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原位底泥磷稳定化。该文深入研究了SMFC固磷作用机理,为修复水体内源磷污染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 标准测量测试方法(SMT法) 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下载PDF
玻璃表面梯度多孔减反射膜层的水热制备及水刻蚀剂添加Na_(2) HPO_(4)对膜层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孙慧慧 周子吉 +3 位作者 曹文 王群 周忠华 黄悦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36-42,共7页
玻璃表面梯度多孔减反射膜层具有超低反射率、可实现可见光高增透率的特性,在光伏、电子显示、汽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玻璃在水热过程中与水反应激烈,表面难以形成梯度多孔结构的膜层。如何通过调控刻蚀液,减缓玻璃的刻蚀反应,形... 玻璃表面梯度多孔减反射膜层具有超低反射率、可实现可见光高增透率的特性,在光伏、电子显示、汽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玻璃在水热过程中与水反应激烈,表面难以形成梯度多孔结构的膜层。如何通过调控刻蚀液,减缓玻璃的刻蚀反应,形成梯度多孔结构的表面膜层,是水热法制备梯度多孔减反射膜层必须克服的技术问题。本工作以商用三种钠钙硅玻璃为基底,分别以水和Na_(2)HPO_(4)水溶液为刻蚀剂,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了梯度多孔减反射膜层,分析了刻蚀膜层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红外光谱以及玻璃的光学性能。通过Macleod和TFCalc软件进行了膜层的折射率和反射率数值模拟。以水为刻蚀剂,得到微米级凹凸表面。水刻蚀剂添加Na_(2)HPO_(4),所得膜层为梯度多孔减反射膜层。添加的Na_(2)HPO_(4)起减缓刻蚀反应、构筑多孔刻蚀膜层作用,其最佳添加量与玻璃碱土金属含量呈反向相关关系。反射率R 380~780 nm最低达到0.88%,增透ΔT 380~780 nm最高达到7.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多孔膜层 减反射 水热法 钠钙硅玻璃 磷酸氢二钠
下载PDF
DGT和传统化学法比较研究复合污染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静 孙琴 +2 位作者 姚羽 丁士明 王沛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72-1179,共8页
以小麦和玉米2种陆生植物为金属吸收材料,利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新型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薄膜扩散梯度技术)法与5种传统化学法评价土壤中Zn复合存在下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1土壤中w(Cd)为4 mgkg时明显抑制了... 以小麦和玉米2种陆生植物为金属吸收材料,利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新型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薄膜扩散梯度技术)法与5种传统化学法评价土壤中Zn复合存在下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1土壤中w(Cd)为4 mgkg时明显抑制了2种植物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小麦的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6.2%和23.4%,玉米的分别降低了23.5%和30.9%.2Zn的添加能够减轻Cd对植物的毒害,并促进植物生长;Cd污染土壤中Zn的复合存在会抑制2种植物对Cd的吸收,并随w(Zn)的增加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DGT法、土壤溶液法测定的土壤溶液中ρ(Cd)和4种化学提取法(HAc、EDTA、CaCl2和NaAc)测定的土壤中w(有效态Cd)均随w(Zn)的增加而明显降低.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种植物体内w(Cd)与6种方法表征的土壤中w(有效态Cd)均呈显著正相关(R>0.900,P<0.01),但植物体内w(Cd)与DGT和土壤溶液法测定的土壤溶液中ρ(Cd)的R(>0.940)大于其他4种化学提取法.可见,对于评价Cd-Zn复合污染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而言,DGT与土壤溶液法均优于传统的化学提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GT法 化学法 生物有效性 复合污染 植物 土壤
下载PDF
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复合污染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姚羽 孙琴 +2 位作者 丁士明 陈静 刘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79-1287,共9页
以两种典型的陆生植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生物富积方式,对比研究了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与5种传统的化学提取方法评价铅(Pb)复合存在下土壤镉(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中Pb的存在促进两种植物对Cd的吸收,... 以两种典型的陆生植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生物富积方式,对比研究了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与5种传统的化学提取方法评价铅(Pb)复合存在下土壤镉(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中Pb的存在促进两种植物对Cd的吸收,并随Pb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更趋明显;DGT技术测定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随土壤Pb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溶液中Cd的浓度和4种单一提取剂(醋酸、氯化钙、醋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提取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与DGT技术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从动力学和静态平衡两种角度揭示了土壤Pb的存在增强Cd的生物有效性;Pearson回归分析显示,6种方法表征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与两种植物体内Cd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DGT、土壤溶液和CaCl2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其他3种化学提取方法。结果显示,DGT技术与传统方法(土壤溶液法和CaCl2提取法)均可用于预测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 化学提取方法 镉生物有效性 复合污染 小麦 玉米
下载PDF
依托泊苷隐形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津明 张彦卓 +2 位作者 朱宇 任君刚 李鑫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34-837,共4页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空白脂质体,以PEG2000-DSPE为修饰材料、硫酸铵梯度法包封依托泊苷,减压冷冻干燥制得依托泊苷隐形脂质体。以包封率、载药量和6h累积释放率为指标综合评价,得优化处方为依托泊苷-大豆磷脂重量比1∶15,胆固醇-大豆磷...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空白脂质体,以PEG2000-DSPE为修饰材料、硫酸铵梯度法包封依托泊苷,减压冷冻干燥制得依托泊苷隐形脂质体。以包封率、载药量和6h累积释放率为指标综合评价,得优化处方为依托泊苷-大豆磷脂重量比1∶15,胆固醇-大豆磷脂重量比1∶6,硫酸铵浓度225mmol/L,包封温度70℃。平均包封率为(83.92±3.65)%,粒径(124.5±26.9)nm,ζ电位(-39.50±1.04)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苷 隐形脂质体 薄膜分散法 硫酸铵梯度法
下载PDF
带有补偿膜的扭曲相列液晶宽带快速偏振光开关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琼华 成建波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7-360,共4页
提出了由一个扭曲相列液晶和两个单轴补偿膜构成的宽带偏振光开关,采用共轭梯度法对该器件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模拟结果表明此偏振光开关在整个可见光400~700 nm范围内,具有高对比度的特征,响应时间达到通常液晶显示器的水平.
关键词 偏振光开关 扭曲相列液晶 单轴补偿膜 共轭梯度法 琼斯矩阵
下载PDF
硒化锌基底3~12μm渐变折射率红外增透膜的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鄢秋荣 黄伟 张云洞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0,共4页
叙述了傅里叶合成方法的原理和该方法用于ZnSe基底3~12μm红外增透膜的设计。通过反傅里叶变换期望的光谱特性曲线得到渐变折射率膜层。用薄膜特征矩阵的方法计算细分成很薄的多层均匀膜层的光谱透过率曲线,构造了新的Q函数和用逐次近... 叙述了傅里叶合成方法的原理和该方法用于ZnSe基底3~12μm红外增透膜的设计。通过反傅里叶变换期望的光谱特性曲线得到渐变折射率膜层。用薄膜特征矩阵的方法计算细分成很薄的多层均匀膜层的光谱透过率曲线,构造了新的Q函数和用逐次近似的方法修正膜层的折射率轮廓图,能有效地减小与期望透射率曲线的偏差。再给膜层加上五次方多项式匹配层与空气和基底两侧界面相匹配。所得渐变折射率增透膜在设计波段平均透射率达到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增透膜 渐变折射率薄膜 傅里叶合成法
下载PDF
傅里叶合成法设计渐变折射率薄膜 被引量:3
13
作者 鄢秋荣 黄伟 张云洞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683-687,共5页
傅里叶合成方法是一种可以根据期望的光谱特性曲线设计渐变折射率薄膜的方法。叙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Q函数的选择。介绍了修正方法使设计膜层折射率在可获得薄膜材料折射率范围内和把膜层匹配到入射介质和基底两端界面的技术。并用该方... 傅里叶合成方法是一种可以根据期望的光谱特性曲线设计渐变折射率薄膜的方法。叙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Q函数的选择。介绍了修正方法使设计膜层折射率在可获得薄膜材料折射率范围内和把膜层匹配到入射介质和基底两端界面的技术。并用该方法设计ZnSe基底3~12μm红外增透渐变折射率薄膜,在设计波段平均透射率达到95%。最后对该方法作了相关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合成法 渐变折射率薄膜 匹配层 Q函数
下载PDF
梯度掺杂AZO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建 谢岩 +2 位作者 王德义 刘桂珍 李河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Sol-Gel法,以不同铝离子浓度的溶胶梯度掺杂的方法制备了Al掺杂ZnO(AZO)薄膜,用XRD衍射仪和SEM扫描电镜对该薄膜进行了结构和形貌分析,并对其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梯度掺杂的AZO薄膜比单一浓度掺杂5.0 at%(... 采用Sol-Gel法,以不同铝离子浓度的溶胶梯度掺杂的方法制备了Al掺杂ZnO(AZO)薄膜,用XRD衍射仪和SEM扫描电镜对该薄膜进行了结构和形貌分析,并对其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梯度掺杂的AZO薄膜比单一浓度掺杂5.0 at%(原子数百分比)的薄膜具有更明显的c轴择优取向,更强的本征紫外发光峰和近紫外发光峰。当薄膜的退火温度在500~650℃区间时,薄膜电阻率稳定在10-2Ω.cm,高于700℃时,薄膜电阻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O薄膜 梯度掺杂 SOL-GEL法
下载PDF
基于DGT技术的土壤铅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代允超 张育林 吕家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7-274,共8页
采集我国15个省份的耕作土壤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Pb并种植小白菜,比较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与传统化学方法(土壤溶液法、EDTA法、HAc法、CaCl_2法和全量法)评价土壤中Pb生物有... 采集我国15个省份的耕作土壤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Pb并种植小白菜,比较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与传统化学方法(土壤溶液法、EDTA法、HAc法、CaCl_2法和全量法)评价土壤中Pb生物有效性。简单回归分析表明,各评价方法测定的土壤Pb含量与小白菜Pb含量都呈显著相关关系,但DGT技术相关性(R^2=0.97)最高。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融合土壤pH值、有机碳(OC)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粘粒含量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传统评价方法融合了pH值、OC含量等土壤性质,R^2较对应的简单回归分析有所提高,都能用于评价土壤Pb的生物有效性,但通过DGT技术所构建的模型方程(R^2=0.97,p<0.01)几乎不受土壤性质的影响,且较传统化学方法相关性更高,因此,DGT技术是一种可以用于评价土壤中Pb生物性的较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 生物有效性 梯度薄膜扩散技术 传统化学方法
下载PDF
应用梯度扩散薄膜技术评价天然富硒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超 孙彬彬 +3 位作者 陈海杰 成晓梦 贺灵 曾道明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9,共14页
有效硒是评价土壤中硒对植物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目前尚无测定土壤有效硒的统一方法。化学提取法、土壤溶液法常用于测定土壤有效硒含量,但存在缺乏普遍适用提取剂类型、目标态提取不完全和对非目标态溶解等问题。梯度扩散薄膜(DGT... 有效硒是评价土壤中硒对植物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目前尚无测定土壤有效硒的统一方法。化学提取法、土壤溶液法常用于测定土壤有效硒含量,但存在缺乏普遍适用提取剂类型、目标态提取不完全和对非目标态溶解等问题。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是一种基于解离、扩散动力学的有效态测定方法,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土壤有效硒的测定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否适用于天然富硒土壤中硒生物有效性评价尚不明确。为探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评价天然富硒土壤中硒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本文以浙江省上墅乡和汾口镇分布的天然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实验应用化学提取法、土壤溶液法和DGT技术[包括Fe-oxide(水铁矿型)DGT、Zr-oxide(水合氢氧化锆型)DGT]评价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①Fe-oxide DGT测得的有效硒平均含量为0.17±0.076μg/L,Zr-oxide DGT测得的有效硒平均含量为0.20±0.13μg/L。两种类型DGT测得有效硒含量差异不大,但由于Zr-oxide DGT对Se^(4+)具有专性吸附特征,导致Zr-oxide DGT无法有效反映植物体内硒含量水平。对于检测土壤硒生物有效量,Fe-oxide DGT要优于Zr-oxide DGT;②植物体内硒含量C_(plant-Se)与三种方法测定的有效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但C_(plant-Se)与Fe-oxide DGT测定的有效硒含量相关系数(r=0.705)大于其他两种方法;③基于DGT技术计算得出的R值(土壤颗粒向土壤溶液补充硒的能力)和K_(d)值(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分配系数)表明上墅研究区相较于汾口研究区土壤中硒具有更强的迁移性,但其土壤固相向土壤溶液补充硒离子的速率小于汾口研究区。综上认为,对于评价天然富硒土壤中硒生物有效性而言,DGT方法优于化学提取法和土壤溶液法,在测试性能和反映土壤动力学过程信息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提取法 DGT技术 土壤溶液法 生物有效性 天然富硒土壤
下载PDF
能量非局部模型和新的应变梯度理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易大可 王自强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6,共7页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能量非局部模型的应变梯度理论,并应用此理论对多晶铜以及薄膜基底的微压痕硬度进行理论预测和数值分析.首先,提出了能量非局部模型,并由此模型,得出新应变梯度理论的本构关系;其次,由变分原理,得出相应的有限元公式;再...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能量非局部模型的应变梯度理论,并应用此理论对多晶铜以及薄膜基底的微压痕硬度进行理论预测和数值分析.首先,提出了能量非局部模型,并由此模型,得出新应变梯度理论的本构关系;其次,由变分原理,得出相应的有限元公式;再次,给出了微压痕硬度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最后,将该理论预测结果与经典理论预测结果以及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而经典理论的预测结果远低于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局部理论 应变梯度理论 微纳米压痕实验 薄膜基底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医用NiTi合金表面双层生物活性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亚东 郭明杉 +2 位作者 寇自农 刘敬肖 牛丽婷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97-200,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NiTi合金基体上制备出TiO2-SiO2-HAP梯度生物活性薄膜,通过仿生合成进一步制备了TiO2-SiO2-HAP/HAP双层生物活性薄膜。SEM、XRD和FTIR对复合薄膜的测试结果表明,外层的HAP薄膜呈多孔网状;电化学腐蚀测试表明,与TiO2-Si...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NiTi合金基体上制备出TiO2-SiO2-HAP梯度生物活性薄膜,通过仿生合成进一步制备了TiO2-SiO2-HAP/HAP双层生物活性薄膜。SEM、XRD和FTIR对复合薄膜的测试结果表明,外层的HAP薄膜呈多孔网状;电化学腐蚀测试表明,与TiO2-SiO2-HAP梯度生物活性薄膜相比,TiO2-SiO2-HAP/HAP双层生物活性薄膜的抗腐蚀性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生物活性薄膜 仿生合成 溶胶凝胶法 NITI合金 抗腐蚀性
下载PDF
基于磁梯度场超高分辨的高灵敏加速度传感方法
19
作者 王磊 郭浩 +1 位作者 唐军 刘俊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2-177,共6页
报道了一种基于永磁体磁梯度场超高分辨检测机理的加速度传感方法。实验中,通过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柔性薄膜材料中心上表面嵌入永磁体,固定PDMS薄膜周边,悬空永磁体结构,制备了悬臂梁式永磁体质量块结构。通过仿真得到永磁体磁梯... 报道了一种基于永磁体磁梯度场超高分辨检测机理的加速度传感方法。实验中,通过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柔性薄膜材料中心上表面嵌入永磁体,固定PDMS薄膜周边,悬空永磁体结构,制备了悬臂梁式永磁体质量块结构。通过仿真得到永磁体磁梯度场线性分布区域,并在磁梯度场线性分布区域固定磁检测单元,通过检测永磁体在加速度作用下的微位移引起的磁场变化,实现对加速度信息的传感检测。静态测试结果表明在0.866g-1g的测试范围内,加速度传感灵敏度为4.68 Gs/g,加速度的检测分辨能力近似为93μ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传感方法 磁梯度场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 重力梯度
下载PDF
Ba_(1-x)Sr_xTiO_3热释电梯度厚膜的制备和介电性能研究
20
作者 范茂彦 姜胜林 +2 位作者 谢甜甜 张光祖 张丽芳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9-432,共4页
钛酸锶钡(BST)组分梯度多层厚膜具有较好的综合介电性能,包括适中的介电常数、高的介电温度系数、低的介质损耗等,日益成为红外探测器、微波调制器件的重要候选厚膜材料。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Sol-Gel)法在Pt/Ti/SiO2/Si基片上制备Mn掺... 钛酸锶钡(BST)组分梯度多层厚膜具有较好的综合介电性能,包括适中的介电常数、高的介电温度系数、低的介质损耗等,日益成为红外探测器、微波调制器件的重要候选厚膜材料。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Sol-Gel)法在Pt/Ti/SiO2/Si基片上制备Mn掺杂6层不同组分梯度BST厚膜,厚约5μm。研究了梯度BST厚膜的微观结构及其介电性能。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为750℃时,得到完整钙钛矿结构的厚膜材料。扫描电镜(SEM)电镜显示,厚膜表面晶粒大小均匀,排列紧密,致密性好,梯度BST厚膜的介电峰温区覆盖常温,介电常数峰值为920,介电损耗约为1.8×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Sol-Gel)法 MN掺杂 钛酸锶钡(BST)厚膜 组分梯度 介电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