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avor Amidst Plainness:An Examin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People’s Fil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1
作者 Yang Gua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3期132-144,共13页
The“People’s Films,”when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aesthetics,present a unique visual style that creates artistic conceptions through sparse filming and deliver a scenery-based ideology through bac... The“People’s Films,”when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aesthetics,present a unique visual style that creates artistic conceptions through sparse filming and deliver a scenery-based ideology through background shots,contributing to the overall aesthetic taste dominated by plainness.Chinese national aesthetic tastes,distinguished by implicitness,symbolism,and ethereality,have the magical power to present charming conceptions via plain and simple scenes,thus endowing the“People’s Films”with natural,plain,and harmonious frames that are unique to China.Behind the silent and plain scenes are representations of personal cultivation and essential values cherished by the Chinese people,which are achieved via the momentary presence and entirety of scenes photographed in the films,delivering an internal transcendence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inness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people’s films subjectivity
下载PDF
On the Chinese People’s Aesthetics
2
作者 Zhang Xinjian & Zhang Yan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12年第11期16-19,共4页
正Appreciation of art is not a birthright. In the prehistoric primitive society, the ancest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rooted in the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began forging their own solid ... 正Appreciation of art is not a birthright. In the prehistoric primitive society, the ancest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rooted in the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began forging their own solid characteristics as the loess and rock. Our ancestors survived in the harsh natural conditions. Pressure of keeping alive deprived of their original romantic, despite that Neolithic primitive rock art, pott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On the Chinese people’s aesthetics
下载PDF
《伟大征程》的“人民性”底蕴及其政治美学表达
3
作者 王玉 刘炼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伟大征程》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奋斗吧中华儿女》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情景史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辉煌进程。《伟大征程》不但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文艺”... 《伟大征程》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奋斗吧中华儿女》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情景史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辉煌进程。《伟大征程》不但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文艺”的创作宗旨,还特别突出“人民史观”的政治审美叙事,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折射出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美学表达。《伟大征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但扩充了“人民性”的内涵,更是将其政治审美的境界提升到“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推动人类和平共赢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征程》 政治美学 人民性
下载PDF
“17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审美探索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明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来考察,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的"17年时期",是《人民文学》最具权威和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它寻求政治与文学平衡点最有效、同时推出文学新人、塑造文学经典最辉煌的时期。... 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来考察,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的"17年时期",是《人民文学》最具权威和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它寻求政治与文学平衡点最有效、同时推出文学新人、塑造文学经典最辉煌的时期。由于《人民文学》所担当的历史重任,它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其审美气质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同当代文学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一样,现实主义在《人民文学》上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演化过程,它所期待的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是干预现实的现实主义的实践仅是昙花一现。它不仅见证了17年时期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在实践着自己确立的文学观念、文学范式,引导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而它在审美气质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艺术的坚守为其审美带来的影响,仍能给我们很多的启迪,仍然值得加以研究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当代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审美风格
下载PDF
电影维度下的聋人文化观 被引量:3
5
作者 贾振峰 李凤英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70-73,共4页
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聋人文化是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电影是流行的文化传播媒介。世界范围内容聋人题材的电影从侧面反应了聋人文化及社会对聋人的认识。聋人文化及社会对聋人的认识在曲折中前进。
关键词 电影 手语 聋人文化
下载PDF
从单纯单一到繁复错综的审美嬗变——新中国电影60年美学形态演变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当今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市场立足、文化自觉和受众拥戴,该放慢一味追逐西方的步伐,认真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新中国电影60年造就了在世界电影中独有的形态特征。从美学形态角度考察,从单纯单一到繁复错综的审美嬗变是新... 当今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市场立足、文化自觉和受众拥戴,该放慢一味追逐西方的步伐,认真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新中国电影60年造就了在世界电影中独有的形态特征。从美学形态角度考察,从单纯单一到繁复错综的审美嬗变是新中国电影60年美学形态演变的一个概观透视,前30年是单纯单一的风格情致时期,后30年即改革开放后,是复杂丰盛的美学形态替代单一,一度还占据上风,形成审美伴随时代发展的多样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电影美学 嬗变 单纯单一 繁复错综
下载PDF
论谢飞电影的理想追求与诗意艺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5-69,共5页
谢飞电影是难得的中国作者电影的典范,是艺术守望年代艺术理想的主观栖息地。他始终保持艺术个性,立足于理想的呼唤,以忧患、使命感和人文精神造就电影艺术的诗意存在。
关键词 谢飞电影 理想 审美 诗意 艺术理想 艺术个性 电影艺术
下载PDF
论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谢廷秋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3-87,共5页
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学创作,不仅呼应了时代的召唤,也是对本民族经验的执着与坚守。无论是自然的复魅和神话的回归,还是自然景观的魅力彰显,进而展现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都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 生态文学 审美价值
下载PDF
十七年电影的意义生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军 《长江学术》 2016年第4期50-56,共7页
十七年电影改变了建国前电影的商业属性,确立了人民电影美学的地位。在这一方向的导引下,这一时期的导演对电影如何体现人民性进行了各种探索,却没有形成由上而下广泛认可的创作原则,层层把关、多种力量的参与使剧本意义的生成变得极为... 十七年电影改变了建国前电影的商业属性,确立了人民电影美学的地位。在这一方向的导引下,这一时期的导演对电影如何体现人民性进行了各种探索,却没有形成由上而下广泛认可的创作原则,层层把关、多种力量的参与使剧本意义的生成变得极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美学 电影导演 剧本创作
下载PDF
“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以贺敬之政治抒情诗创作为个案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金胜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8-96,共9页
政治抒情诗通过对"情"的政治化处理,建构了"抒情"的政治学维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体现的是一种历史抒情。它的兴起、发展、转换和变形,其内涵和美学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意志和政治意志。作为典型个... 政治抒情诗通过对"情"的政治化处理,建构了"抒情"的政治学维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体现的是一种历史抒情。它的兴起、发展、转换和变形,其内涵和美学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意志和政治意志。作为典型个案,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是对国家美学和人民美学的抒情性建构。政治抒情诗的历史意义及困境源自诗学与政治学的张力与悖谬,是中国现代性悖论的典型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抒情诗 抒情的政治学 贺敬之 国家美学 人民美学
下载PDF
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萍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8-70,共3页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我国的孔子,从马克思到现代进步的美学家都重视审美对人的发展的深刻影响。审美能开启人的智力,能促进人的感性和理性能力的协调发展,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能丰富人的情感,能陶冶纯洁人的心灵,高尚其情操,提升其人格品...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我国的孔子,从马克思到现代进步的美学家都重视审美对人的发展的深刻影响。审美能开启人的智力,能促进人的感性和理性能力的协调发展,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能丰富人的情感,能陶冶纯洁人的心灵,高尚其情操,提升其人格品位,促进人的个性的完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席勒 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生态美学视阈中的侗族服饰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67-71,共5页
侗族服饰是一部"凝固侗族历史"的史书,是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审美心理的物化。侗族服饰的制作无论从纱线、织布机、印染染料到成衣后的雕花刺绣,所用材质均来源于自然,其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生态美学的具... 侗族服饰是一部"凝固侗族历史"的史书,是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审美心理的物化。侗族服饰的制作无论从纱线、织布机、印染染料到成衣后的雕花刺绣,所用材质均来源于自然,其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生态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侗族服饰 民族特质 人文关怀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专栏
13
作者 王元忠 王贵禄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9,共9页
习近平文艺讲话是围绕“如何实现新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这个主线展开的。《讲话》却没有简单地从政治的角度谈如何实现文艺复兴,而是在深度把握百年中国文艺发展演变的规律的前提下,紧扣“人民性”、“大众化”、“审美性”、“民族化... 习近平文艺讲话是围绕“如何实现新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这个主线展开的。《讲话》却没有简单地从政治的角度谈如何实现文艺复兴,而是在深度把握百年中国文艺发展演变的规律的前提下,紧扣“人民性”、“大众化”、“审美性”、“民族化”和“风格化”这五个关键词,结合中国文艺的现实境遇与历史诉求,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发。《讲话》所运作的这五个关键词,的确是中国文艺生存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中国文艺走向复兴的唯一通道。如果文艺工作者能洞悉这五个关键词,全面体认和真切实践《讲话》从这五个关键词所生发的文艺新命题,新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实现,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不会是遥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天水师范学院 中国文学理论 新世纪中国 张小凤 中所 发展方向 现实启示
下载PDF
穿过身份与国族的迷障——新世纪以来韩国战争片透视
14
作者 林琳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2期10-15,共6页
新世纪以来,南北韩的军事紧张程度一直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缓解,这就使得韩国以南北关系为素材的电影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关注度。这类影片借军事战争的主题,辅以动作片的样式,融入了一定的历史、社会写实内涵,不仅折射出巨变时代的斑驳... 新世纪以来,南北韩的军事紧张程度一直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缓解,这就使得韩国以南北关系为素材的电影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关注度。这类影片借军事战争的主题,辅以动作片的样式,融入了一定的历史、社会写实内涵,不仅折射出巨变时代的斑驳心影和历史转圜的情感结构,而且还揭示出韩国战争片在"全球化"与"后冷战"语境中,如何以主旋律娱乐化的手法,书写自身的杂糅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朝鲜 战争片 国族 身份
下载PDF
十七年电影的意义生成机制研究
15
作者 李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8-104,共7页
十七年电影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电影的商业属性,确立了人民电影的美学地位,在这一方向的导引下,这一时期的导演对电影如何体现人民性进行了各种探索,却没有形成由上而下广泛认可的创作原则,层层把关、多种力量的参与使剧本意义的生成变... 十七年电影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电影的商业属性,确立了人民电影的美学地位,在这一方向的导引下,这一时期的导演对电影如何体现人民性进行了各种探索,却没有形成由上而下广泛认可的创作原则,层层把关、多种力量的参与使剧本意义的生成变得极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美学 电影导演 剧本创作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中的方言符号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山青 李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8-64,71,共8页
从故乡三部曲到《天注定》《世界》,再到《山河故人》,贾樟柯一直使用方言讲述故乡山西普通而真实的故事,演绎小人物平凡而苍白的命运。在其电影中,方言不仅是角色的身份符号和精神符号,更是山西地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表征。他运用方言... 从故乡三部曲到《天注定》《世界》,再到《山河故人》,贾樟柯一直使用方言讲述故乡山西普通而真实的故事,演绎小人物平凡而苍白的命运。在其电影中,方言不仅是角色的身份符号和精神符号,更是山西地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表征。他运用方言符号将人物命运与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相缝合,呈现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让观众在角色狭窄的生存状态和逐渐走向毁灭过程中领悟影片的主题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方言 小人物 身份符号 精神符号 地域文化 时代变迁
下载PDF
艾默里奇灾难片中的普通人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玉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87-90,共4页
灾难片带给人的是感官与精神的双重震撼。艾默里奇的灾难片成功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以个体关注的方式诠释了灾难的发生。艾默里奇灾难片中普通人的形象塑造形成了故事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共通性,从而使受众获得对于人性... 灾难片带给人的是感官与精神的双重震撼。艾默里奇的灾难片成功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以个体关注的方式诠释了灾难的发生。艾默里奇灾难片中普通人的形象塑造形成了故事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共通性,从而使受众获得对于人性本身更深层次的追思,同时也增强了观众自我价值的认同,提高了观众在电影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审美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默里奇 灾难片 普通人 审美
下载PDF
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民生幸福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恩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6期184-187,共4页
民生幸福感日益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所关注。当前针对民生幸福感的传统研究方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文章采用反映社会真实现状的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研究样本,从电影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出发,以第三者的视角对各历史时期和区域... 民生幸福感日益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所关注。当前针对民生幸福感的传统研究方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文章采用反映社会真实现状的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研究样本,从电影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出发,以第三者的视角对各历史时期和区域的民生幸福感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达到对幸福感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观测相结合的评价目标,为电影创作者和政策决策者在关注和提升民生幸福感方面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 民生 幸福感 人文关怀
下载PDF
人民美学观念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电影
19
作者 郝天石 《民族艺林》 2020年第2期15-20,共6页
文章以电影人民美学观念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电影人民美学观念的兴起及其发展史,使用比较法、列举法、陈述法、归纳法等方法探索受到电影人民美学观念影响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研究在电影人民美学观念和商业类型电影理论... 文章以电影人民美学观念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电影人民美学观念的兴起及其发展史,使用比较法、列举法、陈述法、归纳法等方法探索受到电影人民美学观念影响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研究在电影人民美学观念和商业类型电影理论双重影响下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的艺术特征和成功经验。提出应该重新重视和提及人民电影美学观念,在尊重电影人民美学观念并且弘扬中华美学传统基础上,再去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电影的成功发展模式,多方合力才能使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更加健康、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人民美学 20世纪50年代 中国电影 观念 类型电影
下载PDF
《诗》《传》《笺》及后世咏陇诗中的“周祖”意象
20
作者 朱君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91-95,共5页
《诗经》中的《生民》等篇抒写了周人先祖在豳地的创业史,塑造了来历非凡、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部族英雄,是以文学手法对先祖形象及其事业的追忆、渲染及歌颂。汉儒则根据"诗教"的需要,将"美"、"戒"、&q... 《诗经》中的《生民》等篇抒写了周人先祖在豳地的创业史,塑造了来历非凡、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部族英雄,是以文学手法对先祖形象及其事业的追忆、渲染及歌颂。汉儒则根据"诗教"的需要,将"美"、"戒"、"重民"、"创制"等理念置于对诗歌的阐释中,将后稷和公刘等人物塑造成符合儒家理想的政治领袖形象,而忽略了这些诗篇的"史诗"性质。"周祖"形象在后世咏陇怀古诗歌中也屡有出现,诗人们结合典籍记载和在周祖故地的见闻,或追述功业、称颂德行,或感慨沧桑、忧国忧民,或描写"遗风"、追怀周祖,以传达自己在政治、历史、国运、民生等方面的思想和感情。一言以蔽之,"周祖"形象在政治、历史、文学和信仰等不同领域中多次被"再创作",形成了多面的"周祖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汉儒 咏陇诗 周祖 政治美学 诗歌意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