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n formation model during pre-roll ploughing of copper 3D outside fin tube 被引量:15
1
作者 汤勇 夏伟 +2 位作者 曾志新 刘树道 叶帮彦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1年第5期712-716,共5页
The mechanism of pre roll ploughing for 3D fins on the outside surface of copper tube wa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especially the process and conditions of 3D fin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The right mathematical mod... The mechanism of pre roll ploughing for 3D fins on the outside surface of copper tube wa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especially the process and conditions of 3D fin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The right mathematical model was also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volume of fin ploughed out is equal to the volume of the metal extruded up by the extruding face of the tool, the relations between fin height, pre roll ploughing feed and pre roll ploughing depth have been achie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re roll ploughing depth which must be equal to groove depth, the fin height gradually becomes larger. There are different critical feeds with the various depths of pre roll ploughing. The pre roll ploughing feed is the critical one, the height of fin is largest. And when the feed is above the critical one, the fin height will reduce with the increase of fe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basically accords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 roll ploughing copper 3D outside fin tube heat transfer
下载PDF
Compound forming technology of outside 3D integral fin of copper tubes 被引量:3
2
作者 向建化 汤勇 +3 位作者 叶邦彦 周伟 燕辉 胡志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9年第2期335-340,共6页
Using rolling-ploughing-extrusion compound processing methods,a 3D integral-fin structure on outside surface of red copper tube with diameter of 16.0 mm and wall thickness of 1.5 mm was obtained. When both rolling dep... Using rolling-ploughing-extrusion compound processing methods,a 3D integral-fin structure on outside surface of red copper tube with diameter of 16.0 mm and wall thickness of 1.5 mm was obtained. When both rolling depth and ploughing-extrusion(P-E) depth were 0.2 mm,rotating speed was 50 r/min,feed speed was 0.16 mm/r,3D fin structures with height of 0.25 mm were gotten. Two different fin structures were obtained in grooves formed with rolling-ploughing-extrusion compound forming technology and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One is the compound structure with V-shaped groove and U-shaped groove,and the other is the single structure with V-shaped grooves. Two kinds of groove structures obtained by rolling processing and ploughing extrusion processing are restricted together by groove interval and rolling depth,and pitch and P-E depth,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of rolling and P-E processing,it is found from the result that the outside 3D integral-fin can be achieved by rolling-ploughing-extrusion compound processing when single V-shaped groove structures are formed by both rolling and P-E proce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翅片 挤出复合 成形技术 三维 铜管 扫描电子显微镜 复合结构 挤压工艺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ENHANCED HEAT TRANSFER WITH NI-BASED IMPLANTED SPIRAL FINNED TUBES
3
作者 Sun Feng zhong, Huang Xin yuan, Wang Nai hua, Shi Yue tao, Ping Ya ming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China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3年第5期65-69,共5页
The new type of heat exchanger elements-Ni-based Implanted Spiral FinnedTurbes (NISFT) was studied and tested,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andreliability. The relation of Nu, Eu and Re with differe... The new type of heat exchanger elements-Ni-based Implanted Spiral FinnedTurbes (NISFT) was studied and tested,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andreliability. The relation of Nu, Eu and Re with different fin pitch, fin height, transverse pitchand longitudinal pitch were gained, which constituted the basic foundation for the engineeringapplication of NIS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hanced heat transfer heat exchanger finned tube
原文传递
基于响应面法的矿用翅片管空冷器参数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义江 孙莉 +2 位作者 刘梦涵 杨金宏 王国元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9-291,共13页
矿用空冷器是矿井降温系统常用的末端设备,优化矿用空冷器换热性能对提升矿井降温系统能效具有重要意义。采用Fluent建立了平直翅片管矿用空冷器模型,研究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横向管间距和纵向管间距对传热因子、阻力因子和综合性能... 矿用空冷器是矿井降温系统常用的末端设备,优化矿用空冷器换热性能对提升矿井降温系统能效具有重要意义。采用Fluent建立了平直翅片管矿用空冷器模型,研究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横向管间距和纵向管间距对传热因子、阻力因子和综合性能评价指标的影响规律;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了双参数协同作用下传热因子、阻力因子和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翅片间距、横向管间距的减小,以及翅片厚度增加,传热因子、阻力因子和综合性能评价指标逐渐增加;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则随纵向管间距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横向管间距、翅片厚度是影响空冷器传热及流动性能最显著的两个参数,而翅片间距、纵向管间距的影响最小;得到了平直翅片管矿用空冷器的最优参数,传热因子提升16.3%、阻力因子增加26.3%、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提升8.3%。研究结果可为矿用翅片空冷器设计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直翅片管空冷器 传热 流动 数值模拟 Box-Behnken响应面
下载PDF
扁平纵向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
5
作者 雷露晓 王政伟 纪国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1-225,共5页
为进一步优化传统纵向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提出了一种扁平纵向翅片管换热器。基于传热流动基础理论,建立扁平纵向翅片管的物理模型,给出相关传热计算公式,优化扁平管和翅片的结构参数。进一步将扁平翅片管和圆管翅片管以及组成换热... 为进一步优化传统纵向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提出了一种扁平纵向翅片管换热器。基于传热流动基础理论,建立扁平纵向翅片管的物理模型,给出相关传热计算公式,优化扁平管和翅片的结构参数。进一步将扁平翅片管和圆管翅片管以及组成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等截面同翅片结构参数下单位体积内气侧换热面积增加1.5倍,同质热负荷下换热器的体积减少50%以上,结构紧凑,具有较好的综合优势,为该换热器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管 纵向翅片管 换热器 传热特性 结构优化
下载PDF
翅片管式换热器翅片结构对空气侧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谭裕锋 刘小琴 +4 位作者 马迪 吕根贵 陈旗 吴红霞 晏刚 《制冷与空调》 2024年第10期79-84,96,共7页
建立5mm管径翅片管式换热器百叶窗翅片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模拟分析百叶窗翅片开窗角度和换热器管间距对空气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迎面风速下,空气侧的换热量及表面传热系数均随百叶窗开窗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风机功率随之大幅... 建立5mm管径翅片管式换热器百叶窗翅片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模拟分析百叶窗翅片开窗角度和换热器管间距对空气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迎面风速下,空气侧的换热量及表面传热系数均随百叶窗开窗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风机功率随之大幅增加;空气侧的换热量及表面传热系数均随管间距的减小而增大;综合考虑换热量、风机功率及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开窗角度20°、管间距17.1 mm时换热器空气侧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 换热器 翅片管式 传热强化 开窗角度 管间距
下载PDF
水平微肋管内R513A冷凝换热特性研究
7
作者 伍家豪 陶乐仁 +2 位作者 黄理浩 陶雪豹 张苏韩 《暖通空调》 2024年第7期125-132,共8页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R513A在光管和不同齿密度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性能,并通过对比冷凝换热系数实验值与关联式的预测值,探究了现有关联式对R513A的适用性,实验在冷凝温度33、35、38℃,质量流速50~150 kg/(m^(2)·s)的工况范围内进行... 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R513A在光管和不同齿密度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性能,并通过对比冷凝换热系数实验值与关联式的预测值,探究了现有关联式对R513A的适用性,实验在冷凝温度33、35、38℃,质量流速50~150 kg/(m^(2)·s)的工况范围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冷凝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低质量流速区域,微肋管的冷凝换热系数增长幅度更大;随着齿密度的增加,管内换热面积增大,但管内表面张力作用增强,相应的流动阻力增强,强化传热作用被削弱;与R134a相比,微肋管对R513A的强化传热效果更优;对于光管,Bashar关联式的预测效果最佳,Cavallini关联式与Dobson关联式在低质量流速区域的预测误差偏大;对于微肋管,Yu关联式的预测效果最理想,Cavallini关联式与Kedzierski关联式均低估了管内冷凝换热特性。以Kedzierski关联式为基础,拟合了新的修正关联式,修正关联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较好,其平均绝对误差与标准差分别为7.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513A 微肋管 冷凝换热 强化传热 关联式
下载PDF
倾斜微肋管内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研究
8
作者 司化 申道明 +2 位作者 夏锦红 桂超 薛松涛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用实验方法对倾斜微肋管内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主要分析管内传热系数在不同实验工况、微肋管中的变化趋势,以揭示各实验变量对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机理,获取管内传热系数理论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微肋管内传热系数随质流密... 用实验方法对倾斜微肋管内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主要分析管内传热系数在不同实验工况、微肋管中的变化趋势,以揭示各实验变量对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机理,获取管内传热系数理论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微肋管内传热系数随质流密度和干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管倾斜角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相比于光滑管,40°微肋管和25°微肋管换热强化倍率随干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倾斜角的增加而减小。此外,现有关联式低估了大部分实验数据,其预测误差均随干度、肋片螺旋角等的升高而增大。基于实验数据所获取新关联式可对40°微肋管和25°微肋管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其平均预测误差小于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肋管 倾斜角 流动冷凝 传热系数 关联式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强化传热研究
9
作者 陈增良 徐伟胜 +4 位作者 丁晨 阮晓 吴哲 王琦超 洪炳沅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0,共12页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与水力学性能进行多方面探究。结果表明当油气在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中流动时,热流可以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油气在壳程流动时,CIRF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热力学性能,RAW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水力学性能。综合油气回收工况与计算结果配置CIRF型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在油气回收工艺中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其可以在有效提高油气的冷却效果的同时兼顾换热器的水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CFD 管壳式换热器 翅片 强化传热
下载PDF
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性能及实验研究
10
作者 李汉林 谷雅秀 +1 位作者 何跃飞 刘力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共12页
介绍了一种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通过搭建的蒸发式冷凝器性能测试实验系统,研究该蒸发式冷凝器在不同循环水配比、不同地区环境以及“风冷”“水冷”“蒸发冷凝”和“全工况”4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传热传质性能与运行特性的变... 介绍了一种椭圆型套管-管翅式蒸发式冷凝器,通过搭建的蒸发式冷凝器性能测试实验系统,研究该蒸发式冷凝器在不同循环水配比、不同地区环境以及“风冷”“水冷”“蒸发冷凝”和“全工况”4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传热传质性能与运行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全工况”模式的热流密度高于“风冷”和“蒸发冷凝”两种模式,而“水冷”模式由于其传热面积远小于其它模式,所以其热流密度最高;“全工况”模式在保持配风量及循环水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热流密度随循环水配比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喷淋水与冷却水的流量最佳配比为2∶5;“全工况”模式在严寒干燥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的总热流密度分别为5879.64、3964.28及2933.05 W/m^(2),因此不同地区环境运行的传热性能相差较大,该冷凝器“全工况”模式在空气干燥的地区,喷淋冷却水温度范围为13~18℃运行时传热性能较优。在相同的条件下,“蒸发冷凝”模式的水膜传质系数高于“全工况”模式,且两者均随喷淋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式冷凝器 椭圆型套管-管翅式换热器 传热传质性能 运行特性 实验分析
下载PDF
锥形内翅片管传热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邓明江 黄书烽 +1 位作者 蓝宁 彭海健 《机电工程技术》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针对传统内螺纹翅片管的翅片高度较低,对热边界层的扰动较弱,传热性能不高等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在雷诺数为10000~18000时,通过对内螺纹翅片管和一种锥形内翅片管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锥形内翅片管的传... 针对传统内螺纹翅片管的翅片高度较低,对热边界层的扰动较弱,传热性能不高等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在雷诺数为10000~18000时,通过对内螺纹翅片管和一种锥形内翅片管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锥形内翅片管的传热性能远高于内螺纹翅片管。此外,对锥形内翅片管的齿条数、翅片间距以及翅片高度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当齿条数N=45时,锥形内翅片管的Nu值较大,约是光管的2倍;当翅片间距越小时,Nu值越大;在L=0.6 mm时,努塞尔数取得较大值,约为光滑管的1.6~1.9倍;高度h=0.7 mm时,努塞尔数有较大值,约是光滑管的1.95~2.01倍。结果表明,齿条数越多,翅片间距越小以及翅片高度越高的锥形内翅片管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这种翅片管具有传热面积显著增大、翅高显著提高以及可以更好地破环热边界层等优点。通过比较不同的结构参数下对应的翅片管的摩擦因数、努塞尔数和综合评价指标等值,以寻求锥形内翅片管最佳的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内翅片管 计算流体力学 传热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管壳式相变蓄热器鱼骨仿生肋片的传热特性研究
12
作者 康湘杰 郝凯乐 +2 位作者 吴学红 吕财 王燕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16-221,227,共7页
针对管壳式相变蓄热器相邻肋片间相变材料(PCM)融化效率低的问题,受到鱼类骨骼结构的启发,提出了一种鱼骨仿生肋片模型,数值研究鱼骨肋片结构参数、位置及角度对相变蓄热器蓄放热效率的影响,并对鱼骨肋片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采... 针对管壳式相变蓄热器相邻肋片间相变材料(PCM)融化效率低的问题,受到鱼类骨骼结构的启发,提出了一种鱼骨仿生肋片模型,数值研究鱼骨肋片结构参数、位置及角度对相变蓄热器蓄放热效率的影响,并对鱼骨肋片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鱼骨仿生肋片可强化传热,提高PCM熔化速率,合理调整肋片长度、位置及角度,可有效改善蓄热器温度分布均匀性;所添加鱼骨仿生肋片装置相比同体积传统直肋装置,熔化时间减少50.89%;优化设计的鱼骨分支肋片装置相比鱼骨肋片装置,熔化时间减少2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蓄热器 仿生鱼骨肋片 强化传热 融化 储热
下载PDF
不同制冷剂对翅片管式蒸发器的影响模拟研究
13
作者 杨梦雪 邓军 +3 位作者 李鑫茹 王言 刘恒源 余功运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4期90-92,共3页
蒸发器是影响制冷装置能效的核心部件,不同制冷剂使得换热器的效率表现不同。为研究不同制冷剂对蒸发器换热效率的影响,建立翅片管式蒸发器的模型。在翅片管式蒸发器中,利用Fluent软件对5种不同制冷剂进行换热模拟,得到蒸发器的速度场... 蒸发器是影响制冷装置能效的核心部件,不同制冷剂使得换热器的效率表现不同。为研究不同制冷剂对蒸发器换热效率的影响,建立翅片管式蒸发器的模型。在翅片管式蒸发器中,利用Fluent软件对5种不同制冷剂进行换热模拟,得到蒸发器的速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结果表明:5种制冷剂中,CO_(2)制冷剂在翅片管式换热器中的换热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式蒸发器 制冷剂 换热效率 换热模拟
下载PDF
基于双因素优选法和Taguchi法的涡流发生器结构及布置优化
14
作者 武巧 陈刚 +2 位作者 蒋胜蓝 文帅 刘雅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567-12575,共9页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在雷诺数为1 000~4 400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新型双面交错排布式的涡流发生器的开孔方案及数量变化对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和流阻特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优选法设计涡流发生器结构,通过Taguchi法对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设...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在雷诺数为1 000~4 400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新型双面交错排布式的涡流发生器的开孔方案及数量变化对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和流阻特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优选法设计涡流发生器结构,通过Taguchi法对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换热因子、摩擦因子和综合性能评价系数等指标对不同方案下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热工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单面布置涡流发生器的方式相比,双面布置方式综合性能更佳;涡流发生器开孔数量增多并不能使得摩擦因子持续下降,靠近涡流发生器尾端且仅开一个孔时综合性能较优;涡流发生器在第四排管布置与否对换热及流阻的影响不大,综合性能差异不大,但是随着涡流发生器继续减少,综合性能出现较大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式换热器 涡流发生器 强化传热 流阻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辊道窑尾部热交换器传热特性及涡流强化
15
作者 张任平 周祖祥 +3 位作者 黄菊 辛嘉俊 王启 岳文韬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2-820,共9页
辊道窑烟气余热回收作为建陶企业节能降碳重要技术举措,回收烟气离不开热交换器。为提升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性能,分析了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热阻占比,通过建立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模型,模拟研究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 辊道窑烟气余热回收作为建陶企业节能降碳重要技术举措,回收烟气离不开热交换器。为提升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性能,分析了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热阻占比,通过建立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模型,模拟研究了翅片间距、翅片厚度、管间距和涡流发生器对换热器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N换热器管外空气换热热阻为主要热阻,占比达到85%以上;当翅片间距、管横向间距、管纵向间距增大时,Nu增大,压降减小,三者对Nu值和压降影响较大;当翅片厚度增大时,Nu减小,压降增大,但翅片厚度对Nu值和压降影响较小;在所模拟的结构参数中,当翅片间距为5 mm、翅片厚度为1.2 mm、管横向间距为12 mm、管纵向间距为16 mm时,AlN陶瓷换热器综合性能最好。相同计算工况下,与光管AlN陶瓷换热器相比,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提升了378.24%~466.41%,与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相比,涡流发生器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提升了32.78%~88.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AlN陶瓷换热器 涡流发生器 传热性能 压降性能 努塞尔数 热阻
下载PDF
涡流发生器选择性布置方式对换热器性能影响
16
作者 陈刚 武巧 +2 位作者 蒋胜蓝 文帅 刘雅鸣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4-31,共8页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在雷诺数Re为500~3000范围内,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三角翼涡流发生器的15种不同布置方式对平直翅片管式换热器的传热和流阻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涡流发生器布置排数相同时,涡流发生器越靠近迎风侧,换热因子j提升幅度...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在雷诺数Re为500~3000范围内,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三角翼涡流发生器的15种不同布置方式对平直翅片管式换热器的传热和流阻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涡流发生器布置排数相同时,涡流发生器越靠近迎风侧,换热因子j提升幅度越大;所研究的15种排列j/j_(R)均随Re数的增大而增大。大部分情况下的f/f_(R)随着Re数的增大而增大。换热器迎风侧前两排加装涡流发生器(即case B1布置方式)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的α_(JF)(评价系数JF)提高了10.15%~11.12%,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式换热器 三角翼涡流发生器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翅片螺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有福 袁益超 +2 位作者 陈昱 刘海磊 康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484-2489,共6页
在连续螺旋翅片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锯齿螺旋翅片管具有易于制造、翅化比大,传热系数和翅片效率更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大型气体换热设备中。为获得翅片螺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在分析其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5个锯齿螺旋... 在连续螺旋翅片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锯齿螺旋翅片管具有易于制造、翅化比大,传热系数和翅片效率更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大型气体换热设备中。为获得翅片螺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在分析其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5个锯齿螺旋翅片管错列管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的翅片螺距范围(3.831~4.167mm),相同Re下随翅片螺距增大,管束翅侧Nu增大19%,Eu减小8%;因锯齿螺旋翅片中气流更易渗透和冲刷充分,翅片螺距大于4mm时其对翅侧Nu的影响已不明显;随气流Re增大,管束综合传热性能j/f(Colburn传热因子与摩擦因子比值)先增大后减小,在Re=7000~10000范围j/f较大;相同Re下管束j/f随翅片螺距增大而增大,在实验的翅片螺距范围内管束j/f可增大28%。将实验结果与文献中已有的相关计算关联式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包含翅片螺距、管束横向节距及纵向节距影响的锯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特性计算关联式,供相关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换热 余热锅炉 换热器 锯齿螺旋翅片管 换热特性 阻力特性
下载PDF
油冷器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邓先和 王世平 +2 位作者 林培森 胡进 邓颂九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45-249,共5页
1 引言 广泛用于机械设备的润滑油冷却器,由于油的粘度大,操作流速低,若使用光滑管设计制造,其传热性能差,一般总传热系数为350W/(m^2·℃)左右。近年来,螺纹翅片管已在工业油冷器中应用,因其肋化系数可达2.5~3,能有效地扩展传... 1 引言 广泛用于机械设备的润滑油冷却器,由于油的粘度大,操作流速低,若使用光滑管设计制造,其传热性能差,一般总传热系数为350W/(m^2·℃)左右。近年来,螺纹翅片管已在工业油冷器中应用,因其肋化系数可达2.5~3,能有效地扩展传热面,故对油冷器的紧凑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螺纹翅片间距小,翅间湍流度低,按实际翅片面积计算的总传热系数常仅180~200W/(m^2·℃),当取肋化系数2.7,以光坯管面积计算油冷器总传热系数可达520W/(m^2·℃),比光滑管油冷器节省光坯管面积约33%,但因加工螺纹翅片需增大管壁厚度,加工后单位管长比光滑管增重约30%,故一般只比光滑管油冷器节省管材百分之几。因此,仅凭加大翅片肋化系数,用扩展传热面强化传热,其节材效果不够明显,提高翅片利用效率,关键在于提高翅间流体湍流度,强化翅面上流体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片管 传热 润滑油 冷却器 热交换
下载PDF
不同扩展换热面传热、积灰、磨损特性对比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虹 周霭琳 +4 位作者 施浩勋 陈理帅 邓芙蓉 杨建国 胡劲逸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8,共6页
为了对低温换热器优化选型,利用热力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螺旋肋片管和H型鳍片管的传热、积灰、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常规结构参数下,单位长度的螺旋肋片管具有更大的换热效率,在达到相同换热量时,其钢材消耗是H型鳍片管的42.... 为了对低温换热器优化选型,利用热力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螺旋肋片管和H型鳍片管的传热、积灰、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常规结构参数下,单位长度的螺旋肋片管具有更大的换热效率,在达到相同换热量时,其钢材消耗是H型鳍片管的42.87%,烟气阻力是H型鳍片管的61.45%;H型鳍片管由于其特殊的沟槽结构,形成的涡流方向与主流速度相反,垂直冲刷基管背风面,达到自清灰的目的,其鳍片无侧向气流冲刷,整体磨损较轻。因此,螺旋肋片管的换热性能更好,但H型鳍片管的防积灰和耐磨性均优于螺旋肋片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换热器 优化选型 螺旋肋片管 H型鳍片管 传热 阻力 积灰 磨损
下载PDF
锅炉炉内含尘气流冲刷管束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翔 骆仲泱 +4 位作者 周劲松 陈亚非 苏亚欣 倪明江 岑可法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6-80,共5页
本文通过模型计算和实验对于含尘烟气冲刷圆管和螺旋肋片管的管束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换热管束的形式对颗粒的传热强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颗粒对圆管的传热强化作用必须予以考虑,而对于螺旋肋片管则可忽略。
关键词 管束换热器 圆管 燃煤锅炉 传热 含尘气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