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南京市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
1
作者 韦丽 孙凤霞 +4 位作者 张艺 许珊珊 唐彦钊 贾云飞 熊丽林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56-361,共6页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特征,评估其健康风险。方法于2022年每月10—16日分别在江北新区和江宁区2个监测点开展PM_(2.5)和PAHs采样,分别采用称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特征,评估其健康风险。方法于2022年每月10—16日分别在江北新区和江宁区2个监测点开展PM_(2.5)和PAHs采样,分别采用称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M_(2.5)和PAHs含量,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PAHs的致癌风险。结果不同季节PM_(2.5)、PAHs和B[a]P的浓度存在差异(P<0.01),其中PM_(2.5)、PAHs浓度均是冬、春季高于夏、秋季,B[a]P浓度春季高于夏、秋季。两个监测点PAHs、B[a]P年均浓度、春季、夏季浓度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江北新区均高于江宁区。两个监测点含量最高的多环芳烃是5环、其次是4环和6环。两个监测点3环、4环、5环、6环PAHs年均浓度均不同(P均<0.05),江北新区高于江宁区。PAHs年浓度中位数值对两个监测点人群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均大于1.0×10^(-6)。PAHs年浓度95分位数对人群的年龄段超额致癌风险除江宁区0~2岁年龄段人群外,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超额致癌风险均大于1×10^(-6)。结论南京市两个监测点大气PM_(2.5)中PAHs分布存在季节和地区差异,具有潜在的超额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多环芳烃(PAHs)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预测方法及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张容硕 谢沛远 +5 位作者 陈宏飞 杨清荣 关民普 马南 尉鹏 朱仁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和机器学习LightGBM模型多因素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的PM_(2.5)与O_(3)浓度预测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①训练后的LightGB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M_(2.5)污染,准确率达80.8%;对O_(3)污染预测的准确率为52.5%.②郑州市大气PM_(2.5)浓度与气压呈正相关,与比湿和环境温度均呈负相关;大气O_(3)8 h滑动平均浓度(O_(3)-8 h浓度)与比湿和太阳辐射均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③有利的气象条件可能是2021年PM_(2.5)年均浓度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利的气象条件也促使2021年和2022年6月O_(3)月评价值(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90百分位浓度)有所上升.研究显示,这种基于长时间序列的综合分析方法适用于大气PM_(2.5)与O_(3)浓度的气象因子影响分析,也能有效预测PM_(2.5)与O_(3)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气象因素 机器学习 郑州市
下载PDF
2016—2022年珠三角地区PM_(2.5)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
3
作者 牛计伟 李晓恒 +4 位作者 季佳佳 刘宁 张振 裴迎新 施小明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31-437,447,共8页
目的评价多环芳烃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了解珠三角地区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方法2016—2022年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佛山及珠海市选10个区设置10个监测点,每月10—16日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测定PM_(... 目的评价多环芳烃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了解珠三角地区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方法2016—2022年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佛山及珠海市选10个区设置10个监测点,每月10—16日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测定PM_(2.5)及其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分析多环芳烃污染来源,使用BaP毒性当量法评价多环芳烃呼吸暴露途径的人群健康风险。结果2016—2022年珠三角地区PM_(2.5)逐年平均浓度(x±s)分别为(57.45±29.66)、(51.26±35.69)、(43.86±33.17)、(40.53±24.70)、(29.26±34.27)、(31.57±24.91)、(30.17±21.06)μg/m^(3),呈下降趋势(Z=-29.83,P<0.01),PM_(2.5)中多环芳烃平均浓度(x±s)分别为(6.23±6.29)、(5.17±6.95)、(4.00±4.46)、(3.34±3.93)、(2.52±2.92)、(3.05±4.30)、(2.65±2.60)ng/m^(3),浓度虽然降低近60%,但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多环芳烃16种成分除萘(NAP)外均呈下降趋势(P<0.05),2018—2022年PM_(2.5)中多环芳烃致癌效应健康风险CR值M(P_(25),P_(75))为5.35×10^(-7)(2.54×10^(-7),1.21×10^(-6)),自第69百分位数开始大于1×10^(-6),第99百分位数为9.19×10^(-6),均小于1×10^(-4)。结论珠三角地区四城市大气PM_(2.5)污染整体呈不断改善趋势,四城市中临海的深圳和珠海市优于佛山和广州市,PM_(2.5)与多环芳烃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逐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是本地源排放所致,存在石化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石油挥发和有机物质燃烧等多重来源,不同城市多环芳烃污染构成和来源并不完全一致,且高温燃煤对多环芳烃浓度变化有重要影响。珠三角地区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宜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细颗粒物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PM_(2.5)有机提取物经由铁死亡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4
作者 王盟盟 龙玥含 +5 位作者 陈圆圆 顾雯 王超 石莹 唐宋 段链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03-311,361,共10页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PM_(2.5))有机提取物能否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铁死亡。方法通过索氏提取法提取PM_(2.5)中有机物作为受试物,使用BEAS-2B细胞,以0.1%DMSO溶液作为溶剂对照,染毒于不同剂量(2.5、5、10和20μg/mL)的PM_(2.5)有机提取物...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PM_(2.5))有机提取物能否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铁死亡。方法通过索氏提取法提取PM_(2.5)中有机物作为受试物,使用BEAS-2B细胞,以0.1%DMSO溶液作为溶剂对照,染毒于不同剂量(2.5、5、10和20μg/mL)的PM_(2.5)有机提取物构建细胞染毒模型;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构建铁死亡干预模型。通过吸光度法检测PM_(2.5)有机提取物染毒后BEAS-2B细胞存活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浓度;通过荧光法检测细胞内Fe2+含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含量;通过qRT-PCR方法检测铁死亡相关基因(如GPX4、SLC7A11、ACSL4、FTL和TFRC等)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M_(2.5)有机提取物染毒24 h后,当染毒剂量为10μg/mL时,细胞内Fe2+含量、ROS含量、LPO含量和MDA浓度均出现显著上升;而GSH浓度出现显著下降;qRT-PCR结果显示,细胞暴露于20μg/mL PM_(2.5)有机提取物时,细胞内铁死亡相关基因GPX4显著下调,SLC7A11、ACSL4、FTL和TFRC出现显著性上调。干预实验中,使用铁死亡特异性抑制剂Fer-1干预后上述变化得到明显改善。结论PM_(2.5)有机提取物可能通过诱导细胞铁死亡导致呼吸系统细胞损伤,进而对肺组织产生潜在健康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有机提取物 铁死亡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肺损伤
下载PDF
汾渭平原PM_(2.5)和O_(3)污染导致的健康效应及情景预测
5
作者 郝永佩 宋晓伟 +3 位作者 朱晓东 王京伟 程鹏 毕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6-707,共12页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2014-2021年汾渭平原PM_(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而O_(3)年均浓度却呈波动上升趋势,PM_(2.5)和O_(3)复合污染天数下降趋势显著.②归因于PM_(2.5)污染的早逝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呈下降趋势;而归因于O_(3)污染的早逝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2021年归因于O_(3)污染的全因、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早逝人数较2014分别增加了60.36%、11.94%和74.32%,经济损失增加了136.60%、65.18%和157.20%,其中西安市和洛阳市健康风险与经济损失问题相对突出.③若2030年PM_(2.5)和O_(3)年均浓度均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汾渭平原归因于PM_(2.5)和O_(3)的早逝人数较2021年将分别下降15.99%和2.71%,而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加,健康经济损失将分别增加6.39×10^(8)元(95%CI:5.20×10^(8)~7.56×10^(8)元)和30.05×10^(8)元(95%CI:16.17×10^(8)~43.26×10^(8)元);若进一步将PM_(2.5)和O_(3)浓度降至更低,可进一步避免早逝人数的增加,且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显示,汾渭平原PM_(2.5)治理有所成效,但是O_(3)污染问题凸显,其导致的健康死亡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应保证达到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高目标标准,才能有效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汾渭平原 健康效益 情景预测
下载PDF
妊娠期PM_(2.5)暴露与足月低体重儿的关联分析
6
作者 李思思 张艳赏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期142-145,169,共5页
目的探讨孕期各阶段PM_(2.5)暴露与足月低体重儿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河北省22个危重孕产妇监测点分娩的118783名孕产妇住院资料,并收集其孕期各阶段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根据足月新生儿是否低体重儿... 目的探讨孕期各阶段PM_(2.5)暴露与足月低体重儿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河北省22个危重孕产妇监测点分娩的118783名孕产妇住院资料,并收集其孕期各阶段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根据足月新生儿是否低体重儿,将其分为足月低体重儿组和足月非低体重儿组,比较两组的孕期PM_(2.5)暴露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对足月低体重儿患病的影响。结果足月低体重儿组孕期各阶段PM_(2.5)暴露水平明显高于足月非低体重儿组(P<0.05);妊娠期暴露于PM_(2.5)会增加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风险;全孕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PM_(2.5)暴露浓度每增加10μg/m3,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9%、1.6%、1.7%、1.5%;高龄妊娠、低龄妊娠、产检次数少、初产、多产次(产次≥2)、多胎妊娠、胎儿女性、孕妇患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心脏病均为足月低体重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妊娠期高浓度PM_(2.5)暴露会显著增加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风险,应注意做好孕期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体重儿 空气污染 pm_(2.5) 细颗粒物
下载PDF
大气PM_(2.5)长期暴露与肾功能的关联研究
7
作者 欧阳逸馨 谢文涵 +5 位作者 李元 苏宇腾 薛咏茜 李舒婷 胡美玲 刘相佟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目的评估长期暴露于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5种成分(黑炭、铵盐、硝酸盐、有机物、硫酸盐)对肾功能的长期效应。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 目的评估长期暴露于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5种成分(黑炭、铵盐、硝酸盐、有机物、硫酸盐)对肾功能的长期效应。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年和2015年的数据,纳入5696名中老年人,使用贝叶斯核机器回归(Bayesian kernel machine regression,BKMR)方法探究黑炭、铵盐、硝酸盐、有机物和硫酸盐5种PM_(2.5)成分对肾功能的单独效应、交互效应和联合效应。结果2011—2015年慢性肾脏病发生率为5.53%。有机物、黑炭、硝酸盐和硫酸盐的后验包含概率(posterior inclusion probabilities,PIP)值均为1.000,对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影响较大。当其余4种变量固定在第25,50和75百分位时,有机物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效应值分别为-9.18(95%CI:-40.16,21.80),-61.57(95%CI:-87.50,-35.64),10.24(95%CI:-16.53,37.01);黑炭每增加1个IQR,eGFR水平分别上升16.67(95%CI:-12.50,45.84),33.30(95%CI:10.30,56.30),53.40(95%CI:25.00,81.80);硫酸盐每增加1个IQR,eGFR水平与其呈负相关,效应值分别为-89.83(95%CI:-161.17,-18.47),-73.28(95%CI:-102.49,-44.47),-22.76(95%CI:-91.42,45.90)。PM_(2.5)组分联合效应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总体呈负相关。结论有机物单独暴露与中老年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水平降低相关,PM_(2.5)混合物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关联,对慢性肾脏病具有正联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核机器回归 细颗粒物 慢性肾脏病 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下载PDF
绿地暴露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关联研究及PM_(2.5)的中介效应
8
作者 李盼弟 李冰潇 +5 位作者 温馥源 屈艾彬 齐涵 孙源 杨晓俊 张玲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73-180,共8页
目的描述我国社区自然人群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ardiovascular metabolic disease,CMD)的流行现状,探讨绿地暴露与CMD的关联及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2019年... 目的描述我国社区自然人群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ardiovascular metabolic disease,CMD)的流行现状,探讨绿地暴露与CMD的关联及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2019年“京津冀地区生活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研究”的社区自然人群(≥18岁),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评估人群的绿地暴露水平。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绿地暴露与CMD的关联性分析,并分析PM_(2.5)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36429名研究对象中男16095名(44.2%),女20334名(55.8%);年龄18~92岁,平均(51.3±14.7)岁;其中CMD患者18025例,患病率为49.5%;同时患两种及以上CMD患者6232例(17.1%),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病率最高,为2584例(7.1%)。绿地与CMD呈负相关(主模型:NDVI500m,OR=0.951,95%CI:0.908~0.995;EVI500m,OR=0.907,95%CI:0.844~0.975)。PM_(2.5)在NDVI500m、EVI500m与CMD关联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7.300%、22.370%。结论我国社区自然人群CMD患病率较高,较高的绿地暴露水平与自然人群CMD患病风险呈负相关,PM_(2.5)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增加居民住宅周围绿地可能是预防社区自然人群CMD患病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代谢性疾病 绿地 细颗粒物 社区自然人群 中介效应
下载PDF
林场不同树种选育对PM_(2.5)大气颗粒物的调控研究
9
作者 华建春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了降低PM_(2.5)大气颗粒物含量,研究林场不同树种选育对PM_(2.5)大气颗粒物的调控效果。文章采集某区域6种园林植物叶表面空气微粒、叶中元素的组成、含量以及再悬浮速率,并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测定方法进行优化,构建空气质量浓度与气... 为了降低PM_(2.5)大气颗粒物含量,研究林场不同树种选育对PM_(2.5)大气颗粒物的调控效果。文章采集某区域6种园林植物叶表面空气微粒、叶中元素的组成、含量以及再悬浮速率,并对植物叶片滞尘能力测定方法进行优化,构建空气质量浓度与气象要素关系调控模型。通过检测不同样本叶片蜡质层对颗粒物的截留能力、滞尘粒度分布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叶片滞留尘埃的平均颗粒大小,通过拟合计算获取不同树种选育对PM_(2.5)大气颗粒物的调控效果。单叶面积小且叶表粗糙的林场植物可以更好地对PM_(2.5)大气颗粒物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场树种 pm_(2.5)大气颗粒物 空气质量浓度 滞尘粒度分布缺陷
下载PDF
合肥市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源解析及致癌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成相 沈彤 +5 位作者 张霞 李四生 李昌安 刘梓凯 汪岩 陈轶群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04-212,共9页
目的分析合肥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分布的时空和季节性变化,解析其来源,并评价其致癌风险。方法采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合肥市大气PM_(2.5),利... 目的分析合肥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分布的时空和季节性变化,解析其来源,并评价其致癌风险。方法采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合肥市大气PM_(2.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PM_(2.5)中16种PAHs进行检测,用诊断比率法(diagnostic ratios,DR)和正矩阵因式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解析PAHs的来源,并评价其终生致癌风险。结果合肥大气PM_(2.5)中总多环芳烃(ΣPAHs)的浓度范围0.24~39.85 ng/m^(3)。ΣPAHs平均浓度为冬季(8.12 ng/m^(3))>秋季(5.22 ng/m^(3))>春季(4.42 ng/m^(3))>夏季(3.17 ng/m^(3)),其中冬季浓度是夏季的2.56倍;几乎所有样品蒽/(蒽+菲)比值均大于0.1;汽油和煤炭燃烧对排放的贡献分别为25.7~49.4%、和29.7~39.0%;冬季成人和儿童的总致癌风险平均值分别为5.24×10^(-9)和0.89×10^(-9)。结论合肥市大气PM_(2.5)中ΣPAHs含量呈现季节性变化,呈冬季较高,其主要来源为汽油、汽车尾气和煤炭的燃烧,对儿童和成人的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pm_(2.5)) 多环芳烃(PAHs) 分布特征 源解析 致癌风险评价
下载PDF
气温与PM_(2.5)交互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四城市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衍新 孙文 +1 位作者 杜英林 张晓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四城市气温与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分别收集四城市部分医院内科2019—2021年逐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以及气象、大气PM_(2.5)等逐日监测资料,对气象因素、PM_(2.5)、人群呼吸系... 目的探讨山东省四城市气温与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分别收集四城市部分医院内科2019—2021年逐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以及气象、大气PM_(2.5)等逐日监测资料,对气象因素、PM_(2.5)、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分布式滞后非线性模型估计气温与大气PM_(2.5)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的影响,利用超额相对风险(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评估大气PM_(2.5)与气温之间的潜在交互作用。结果日均气温与PM_(2.5)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71(P<0.01);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与日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PM_(2.5)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59、-0.056、0.10(P<0.01);济南市日均气温和PM_(2.5)之间存在拮抗交互作用,其RERI值及95%CI为-0.11(-0.15,-0.08);淄博、滨州、菏泽三城市日均气温和PM_(2.5)之间表现为协同交互作用,其RERI值及95%CI分别为0.04(0.04,0.04)、0.10(0.10,0.11)、0.03(0.02,0.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平均气温对PM_(2.5)所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可能存在修饰作用,且二者的交互效应可能存在地域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细颗粒物(pm_(2.5)) 呼吸系统疾病就诊 交互作用
下载PDF
江苏省大气PM_(2.5)对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研究
12
作者 俞浩 朱方瑜 +3 位作者 万亚男 汪庆庆 丁震 周金意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830-835,共6页
目的估计江苏省大气PM_(2.5)短期暴露对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数据使用江苏省13个设区市2016—2021年的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和居民死亡监测的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大气PM_(2.5)日均质量浓度和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关... 目的估计江苏省大气PM_(2.5)短期暴露对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数据使用江苏省13个设区市2016—2021年的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和居民死亡监测的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大气PM_(2.5)日均质量浓度和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使用多元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多个城市PM_(2.5)与死亡风险的效应值。结果2016—2021年江苏省大气PM_(2.5)的日均质量浓度M(P_(25),P_(75))为43.1(2.0,333.6)μg/m^(3),神经系统疾病日均死亡人数M(P_(25),P_(75))为32(11,75)例。单污染物模型显示,lag07 d时PM_(2.5)对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日死亡的影响最大,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全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增加1.26%(95%CI:0.57%,1.95%)。双污染物模型中,效应值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对PM_(2.5)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死亡较为敏感。PM_(2.5)与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表现为非线性无阈值。结论大气PM_(2.5)的短期暴露可增加人群每日神经系统疾病的死亡,PM_(2.5)对急性死亡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神经系统疾病 死亡 广义相加模型
下载PDF
中国主要城市森林对大气PM_(2.5)的削减量及其占大气PM_(2.5)总量比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家馨 韩立建 +3 位作者 张志明 周伟奇 李伟峰 钱雨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40-2649,共10页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_(2.5))是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限制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PM_(2.5)去除的自然途径有两种,分别是干沉降和湿沉降,其中干沉降占据主导作用,且干沉降的过程和效率与城市森林紧...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_(2.5))是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限制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PM_(2.5)去除的自然途径有两种,分别是干沉降和湿沉降,其中干沉降占据主导作用,且干沉降的过程和效率与城市森林紧密关联。目前针对城市森林对干沉降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在小尺度中从不同树种、不同群落结构、不同景观类型等角度来估算并比较其滞尘量,较少关注其占空气污染总量的比率,从而可能影响对城市森林滞尘服务能力的判断。因此,利用城市森林效益(Urban Forest Effect,UFORE)模型中的大气污染干沉降模块的核心算法,以2015年为例,估算了我国主要城市辖区的城市森林一年内对大气中的PM_(2.5)削减量以及其占空气中PM_(2.5)污染总量的比重。结果显示:(1)2015年全国主要城市单位绿地面积日均滞尘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其中北京30.47mg/m^(2),苏州24.63mg/m^(2),沈阳28.55mg/m^(2)。(2)城市森林的滞尘效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冬季滞尘量明显高于夏季,而夏季滞尘率高于冬季。(3)虽然滞尘总量较大,但城市森林对城市空气污染物的滞尘量占空气PM_(2.5)污染总量的最大值不到4%,凸显出客观认识城市森林滞尘作用的必要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大气污染的生态解决方案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细颗粒物(pm_(2.5)) 城市森林效益模型 绿地滞尘
下载PDF
不同浓度PM_(2.5)对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MLE-12的损伤作用及SP-B表达影响
14
作者 李本 彭倩 +3 位作者 高永峰 肖瑶 陈纪涛 刘季芳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7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细颗粒物(PM_(2.5))对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MLE-12的损伤作用及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肺泡Ⅱ型上皮细胞MLE-12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加入12.5、25、50、100、200μg/mL PM_(2.5)混悬液的D...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细颗粒物(PM_(2.5))对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MLE-12的损伤作用及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肺泡Ⅱ型上皮细胞MLE-12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加入12.5、25、50、100、200μg/mL PM_(2.5)混悬液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对照组采用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或48 h后,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RTCA仪观察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SP-B蛋白;qRT-PCR法检测细胞中SP-B mRNA。结果随着PM_(2.5)浓度的升高,实验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受损程度逐渐加重,可见板层小体受损等细胞器损伤现象,对照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正常;与对照组相比,PM_(2.5)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实验组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SP-B蛋白和mRNA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下调(P均<0.05)。结论PM_(2.5)可呈剂量依赖性损伤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MLE-12,并下调SP-B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pm_(2.5)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表面活性蛋白B
下载PDF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and Blood Pressure:Evidence from a Large Chinese Multiple Follow-Up Study 被引量:1
15
作者 JIANGTULU Bahabaike LAN Chang Xin +3 位作者 CHEN Jun Xi CHEN Xi WANG Bin XUE Tao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38-49,共12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ambient PM_(2.5)exposure with blood pressure(BP)at the population level in China.Methods A total of 14,080 participants who had at least two valid blood pre...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ambient PM_(2.5)exposure with blood pressure(BP)at the population level in China.Methods A total of 14,080 participants who had at least two valid blood pressure record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 during 2011–2015.Their long-term PM_(2.5)exposure was assessed at the geographical level,on the basis of a regular 0.1°×0.1°grid over China.A mixed-effects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associations.Results Each decrease of 10μg/m^(3)in the 1 year-mean PM_(2.5)concentration(FPM1Y)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of 1.24[95%confidence interval(CI):0.84–1.64]mmHg systolic BP(SBP)and 0.50(95%CI:0.25–0.75)mmHg diastolic BP(DBP),respectively.A robust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long-term decrease in PM_(2.5)and decreased BP in the middle-aged and older population.Using a 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we further found that SBP increased nonlinearly overall with FPM1Y but in an approximately linear range when the FPM1Y concentration was<70μg/m^(3);In contrast,DBP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ithout a clear threshold.Conclusion Efficient control of PM_(2.5)air pollution may promote vascular health in China.Our study provides robust scientific support for making the related air pollution control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_(2.5) Blood pressure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ve medicine
下载PDF
2016—2020年南昌市大气PM_(2.5)短期暴露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超额死亡的风险评估
16
作者 江文斌 鲁柯柯 +5 位作者 何加芬 付俊杰 武昊 何文鑫 卢飞豹 宋孝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80-285,共6页
目的评估南昌市大气PM_(2.5)短期暴露所致人群循环系统疾病超额死亡的风险。方法收集2016—2020年南昌市大气污染物、气象及死因监测资料,采用Poisson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_(2.5)短期暴露对人群循环系统超额死亡的影响。结果2016—2... 目的评估南昌市大气PM_(2.5)短期暴露所致人群循环系统疾病超额死亡的风险。方法收集2016—2020年南昌市大气污染物、气象及死因监测资料,采用Poisson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_(2.5)短期暴露对人群循环系统超额死亡的影响。结果2016—2020年,南昌市PM_(2.5)年均浓度为37.68μg/m^(3),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50664人。PM_(2.5)短期暴露所致全人群循环系统疾病超额死亡707人,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1.40%,PM_(2.5)每升高10μg/m^(3),男性、女性和≥64岁人群超额死亡危险度分别升高1.11%(95%CI:0.30%,1.92%)、1.64%(95%CI:0.79%,2.49%)和1.36%(95%CI:0.66%,2.07%)。结论南昌市大气PM_(2.5)浓度升高会增加男性、女性和65岁及以上人群循环系统疾病的超额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循环系统疾病 时间序列分析 超额死亡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血管生成信号探讨孕前PM_(2.5)暴露对子代成年小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张英英 孙谊然 +2 位作者 白文琳 孙文 雷立健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882-889,共8页
目的探讨孕前细颗粒物(PM_(2.5))暴露对子代成年小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8只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M_(2.5)暴露组,每组14只。暴露组小鼠采用3 mg/kg的PM_(2.5)混悬液进行鼻腔滴注,对照组采用经空白采样... 目的探讨孕前细颗粒物(PM_(2.5))暴露对子代成年小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8只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M_(2.5)暴露组,每组14只。暴露组小鼠采用3 mg/kg的PM_(2.5)混悬液进行鼻腔滴注,对照组采用经空白采样膜处理的悬液进行滴注,隔天1次,持续4周。染毒结束后将各组雌鼠与正常雄鼠按雌雄2∶1的比例合笼过夜,次日早晨观察到阴栓则确定为妊娠。对两组雌鼠的子代小鼠进行体重监测并持续喂养至第10周,6只进行心功能检测,3只进行心脏组织的病理学切片,4只进行生物学机制探讨,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以及血管生成分子标志物,包括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孕前PM_(2.5)暴露对子代小鼠(出生后第7天)的体重增加有显著抑制作用;成年后小鼠表现出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壁厚度(LVAW-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显著增大的结构水平变化,心脏收缩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和每搏输出量(SV)显著降低、心脏舒张功能参数等容收缩时间(IVRT)升高以及心脏功能综合参数心肌功能指数(Tei)显著升高的功能水平变化,同时伴有心脏增大、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异常等病理水平变化。进一步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孕前PM_(2.5)暴露对子代成年小鼠血管生成过程产生影响。结论孕前PM_(2.5)暴露可能通过HIF-1α/VEGF信号干扰血管生成过程,进而引起成年子代心脏功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 细颗粒物(pm_(2.5)) 心脏功能 血管生成
下载PDF
多模型模拟的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模拟效能比较
18
作者 臧加伟 王情 +1 位作者 高祥伟 许怀悦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期20-29,共10页
目的对目前国内外常见的不同模型方法模拟的PM_(2.5)浓度数据集进行时空变化及模拟效能的比较。方法收集了2013—202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或共享的9套全国PM_(2.5)浓度模拟数据集。通过统计学分析和ArcGIS软件制图功能对9套PM_(2.5)浓度数... 目的对目前国内外常见的不同模型方法模拟的PM_(2.5)浓度数据集进行时空变化及模拟效能的比较。方法收集了2013—202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或共享的9套全国PM_(2.5)浓度模拟数据集。通过统计学分析和ArcGIS软件制图功能对9套PM_(2.5)浓度数据集的时空分布趋势进行对比。采用PyCharm软件对4套日值模型模拟的数据集进行回归评价分析。结果通过比对分析发现,不同模型在局部地区的模拟值高低、范围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各类模型模拟结果空间分布整体相似,呈现中东部高,西部偏低的空间趋势。除GBD数据集外,其余8套数据集的PM_(2.5)浓度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季节上呈现出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的季节规律。日值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模拟效能最佳,R^(2)为0.76,且具有较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21.96)。月值模型中时空—极端随机树模型模拟效能最佳,R^(2)为0.98,且具有较低的RMSE(3.26)。结论各个模型模拟得到的PM_(2.5)浓度时空分布相似。其中非线性机器学习模型的模拟效能优于大气化学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未来可综合非线性和集成机器学习等模型的优点,采用集成模型来模拟PM_(2.5)浓度数据,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时空分辨率和模拟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型 细颗粒物(pm_(2.5)) 时空趋势比对 模拟效能比对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3
19
作者 沙晶晶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第1期136-137,141,共3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形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其成分较为复杂,来源比较多样化,给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技术人员要加强对PM_(2.5)的研究,探索其具体来源与形成机理,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形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其成分较为复杂,来源比较多样化,给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技术人员要加强对PM_(2.5)的研究,探索其具体来源与形成机理,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pm_(2.5) 污染特征 防治
下载PDF
镇江市大气PM_(2.5)中PAHs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
20
作者 陈宇 吴军 +1 位作者 宋寅生 施泉清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7期530-536,共7页
目的了解镇江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水平,评估其经吸入途径对人群的健康风险。方法选择镇江市丹徒区为监测点,于2017—2021年每月10—16日采集大... 目的了解镇江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水平,评估其经吸入途径对人群的健康风险。方法选择镇江市丹徒区为监测点,于2017—2021年每月10—16日采集大气PM_(2.5)样品并测定其中16种PAHs单体的含量,依据《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 777-2021)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2017—2021年镇江市大气PM_(2.5)中16种PAHs单体总浓度年均值为5.52 ng/m^(3),范围在(4.61~8.11)ng/m^(3)之间,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点。PAHs构成均以5~6环为主,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和燃煤。以等效浓度中位数计算,2017—2021年大气PM_(2.5)中PAHs的危害商(hazard quotient,HQ)均小于1,致癌风险(carcinogenic risk,CR)值均小于1×10^(-6);以等效浓度第95百分位数浓度计算,2017—2021年镇江市大气PM_(2.5)中PAHs的HQ值在1.22~3.27之间,春季、秋季、冬季HQ在1.21~2.91之间,夏季HQ为0.46;2017年CR值为1.68×10^(-6),2018—2021年CR值在6.27×10^(-7)~9.64×10^(-7)之间,春季、夏季、秋季CR值在2.34×10^(-7)~6.68×10^(-7)之间,冬季CR值为1.49×10^(-6)。结论镇江市大气PM_(2.5)中PAHs在较高浓度下仍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和较高的非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多环芳烃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