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on PM_(2.5) Concentrations: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被引量:1
1
作者 LI Sijia WU Li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50-270,共21页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YRDUA) of China in 2010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and inner mechanis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YRDUA) of China in 2010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and inner mechanis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o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 concentrations through propensity scores in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s(PSM-DID) using panel data from 2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6.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contributes to an overall decrease in PM_(2.5)concentration, which is mainly achieved from the original cities. For the new c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an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local PM_(2.5)concentration. 2) In the long term,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on PM_(2.5)concentration lasts for three years and gradually decreases.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confirm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SM-DID model.3) Cities with weaker government regulation, a better educated population and higher per capita income present stronger PM_(2.5)reduction effects. 4)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affects the PM_(2.5)concentration mainly through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which cause a decrease in the PM_(2.5)concentration in the original citie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PM_(2.5)concentration in the new cities.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 expansio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concentration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propensity scores in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s(PSM-DID)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hina
下载PDF
西安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及残特奥会前后PM_(2.5)溯源研究
2
作者 李香凝 王羽琴 +3 位作者 高燕 王竞铮 臧汇宇 谢林花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7,45,共12页
基于2021年9月~11月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十四运会及残特奥会前中后期西安市区域PM_(2.5)的污染特征,利用HYSPLIT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权重浓度轨迹法(CWT)确定气团输送路径、潜在源区及其对PM_(2.5)质量浓度的贡... 基于2021年9月~11月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十四运会及残特奥会前中后期西安市区域PM_(2.5)的污染特征,利用HYSPLIT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权重浓度轨迹法(CWT)确定气团输送路径、潜在源区及其对PM_(2.5)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西安市以东南风为主导,PM_(2.5)浓度在十四运会期间最低,残特奥会结束后最高.PM_(2.5)的气团输送路径以陕南附近的本地输送、偏东和偏南方向的近距离输送以及西北方向的远距离输送为主.PM_(2.5)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新疆内蒙地区以及陕南各城市及周边省份交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运 细颗粒物 后向轨迹 潜在源分析 浓度权重分析
下载PDF
卫星遥感监测近地表细颗粒物多元回归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贾松林 苏林 +3 位作者 陶金花 王子峰 陈良富 尚华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5-573,共9页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 对地基监测PM2.5和气象数据、MODISAOD卫星数据与NCEP FNL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在与一元简单线性模型(模型1)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遥感监测近地面颗粒物(PM2.5)浓度的多元线性(模型2)和非线性(模型3)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验证和遥感监测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模型1,2,3分别能够解释PM2.5 32.5%,56.1%,62.7%的变异.反演的PM2.5浓度与站点监测值相关性分别为0.5488(R2=0.3012),0.7449(R2=0.5549),0.7431(R2=0.5523).对于站点监测PM2.5浓度63.1652μg/m3的均值,反演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43.5562,35.3321,36.8450μg/m3.模型2和3中气象因子分别能够解释PM2.5 23.6%和12.6%的变异,说明了气象因子影响北京地区春季PM2.5-AOD关系的显著性.3种模型整体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细颗粒物浓度(PM 2 5 ) 卫星遥感监测 多元回归模型 气象要素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 5)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下载PDF
基于特征向量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M2.5浓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31
4
作者 李龙 马磊 +4 位作者 贺建峰 邵党国 易三莉 相艳 刘立芳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12-2216,共5页
针对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引入综合气象指数综合考虑风力、湿度、温度等因素;然后,结合实际二氧化硫(SO2)浓度、二氧化氮(NO2)浓度、一氧化碳(CO)浓度和PM10浓度等,构成特征向量;最后,利用... 针对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引入综合气象指数综合考虑风力、湿度、温度等因素;然后,结合实际二氧化硫(SO2)浓度、二氧化氮(NO2)浓度、一氧化碳(CO)浓度和PM10浓度等,构成特征向量;最后,利用特征向量和PM2.5浓度数据来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预测模型。经2013年城市A和城市B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预测分析表明,引入综合气象指数后预测的准确性提高,误差降低近30%。说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PM2.5浓度,并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此外还分析了PM2.5浓度与住院率、医院门诊量的关系,发现了它们的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浓度预测 综合气象指数 特征向量 相关性分析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乌鲁木齐气溶胶粒径分布及细颗粒物(PM_(2.5))浓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5-613,共9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气象局和黑山头2013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期间Grimm180在线监测数据,对乌鲁木齐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 利用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气象局和黑山头2013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期间Grimm180在线监测数据,对乌鲁木齐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气象局和黑山头气溶胶数浓度分布趋势一致,0.25~0.28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最大;整体趋势表现为双峰型,第1峰出现在0.30~0.35μm之间,峰值分别为467.0和455.4 particle·cm^(-3);第2峰出现在4.0~5.0μm之间,峰值较小;粒径小于2.5μm的粒子数占到了粒子总数的99.88%;在粒径0.25~0.45μm范围内冬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高,在粒径>0.45μm范围内秋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高;在粒径0.25~1μm范围内夏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低,在粒径>1μm范围内冬季数浓度最低;0.25~0.5μm粒径段内粒子占粒子总数的比例大小顺序为冬>春>夏>秋;0.8~2.5μm之间不同粒径段的粒子占粒子总数的比例大小顺序为夏>秋>春>冬;PM_(2.5)数浓度小时变化采暖期表现为双峰型,非采暖期为不太明显的三峰型。(2)观测期间气象局和黑山头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1.77,43.42μg·m^(-3),日平均值超标率分别是30.81%和16.44%。采暖期气象局PM_(2.5)质量浓度小时变化呈现单峰,在19:00─21:00出现峰值;黑山头则呈现双峰,在6:00-8:00出现峰值,20:00出现一个不太明显的小峰;非采暖期气象局与黑山头PM_(2.5)质量浓度小时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双峰型。两个站点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季节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气象条件是导致PM_(2.5)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数浓度 质量浓度 粒径分布 细颗粒物(PM2.5)
下载PDF
石家庄市环境空气PM_(2.5)和PM_(10)污染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高康宁 曹会勇 +1 位作者 康苏花 徐曼 《能源环境保护》 2015年第4期62-64,共3页
通过对石家庄市2013年1~12月PM2.5和PM10实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月均浓度变化呈明显的季节性,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暖期12-2月份浓度普遍高于其他月份,PM2.5和PM10浓度最高... 通过对石家庄市2013年1~12月PM2.5和PM10实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月均浓度变化呈明显的季节性,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暖期12-2月份浓度普遍高于其他月份,PM2.5和PM10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1月份;春夏PM2.5和PM10浓度有所降低,7月份浓度最低。PM2.5和PM10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浓度变化 季节性 正相关
下载PDF
山东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及其与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吴炜 丛春华 郑怡 《海洋气象学报》 2021年第1期58-67,共10页
基于卫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是研究大气污染程度及时空变化的重要参考,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地理和气候背景不同,不同区域AOT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选取了2... 基于卫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是研究大气污染程度及时空变化的重要参考,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地理和气候背景不同,不同区域AOT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选取了2017年7月—2020年7月山东89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发布的葵花8号和9号气象卫星(Himawari-8/9)AOT产品、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5再分析数据产品,研究了山东地区卫星AOT时空分布特征,AOT与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山东存在两个主要的AOT低值区,分别位于鲁中山区一带,半岛丘陵并延伸到东部沿海一带,低值区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山东AOT年平均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西部、南部与外省接壤附近地区,以及渤海南部至莱州湾沿岸一带,在分析气溶胶跨省传输时值得关注。不同季节AOT的高值区分布存在差异。2)山东AOT白天变化呈现双峰结构,08时由峰值逐渐下降,11时转为上升,14时达全天最大值0.608;AOT的日变化趋势与细颗粒物(PM2.5)、O3等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明显不同,是影响其相关性的重要因素。AOT月际变化中,存在两个显著的峰值6月(0.648)和10月(0.622),2月AOT最低。AOT的季节变化与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呈现一定的反位相特征。3)总体上AOT与PM2.5、O3等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不高,一年之中,6月AOT与污染物的相关程度最低,1月的相关性最高;15—17时是AOT与污染物相关性最强的时间段,而10时相关性最差。单凭AOT难以定量反映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使用卫星开展地面大气污染监测分析还需纳入更多的因子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气象卫星 气溶胶光学厚度 时空分布 大气污染物 相关性分析 质量浓度 细颗粒物 臭氧
下载PDF
室外细颗粒物(PM2.5)计算质量浓度确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吴玉琴 陈超 +2 位作者 陈紫光 郝梓仰 蔺洁 《暖通空调》 2019年第7期83-87,55,共6页
基于北京地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室外PM2.5小时平均值和日平均值质量浓度数据,采用日平均质量浓度统计法与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统计法,比较分析了3种常用统计计算方法(历年不保证天数法、累年不保证天数法、历年不保证小时数法)... 基于北京地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室外PM2.5小时平均值和日平均值质量浓度数据,采用日平均质量浓度统计法与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统计法,比较分析了3种常用统计计算方法(历年不保证天数法、累年不保证天数法、历年不保证小时数法)的统计计算结果对新风过滤装置设计选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关于室外PM2.5计算质量浓度值,对于新风过滤系统,建议按历年不保证小时数法确定;对于以白天工作为主的场所(如学校、办公建筑等),建议按照历年不保证小时数法的白天时段(07:00至次日19:00)的统计计算结果取值;对于室内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或全天候或夜间工作为主的场所,建议按照历年不保证小时数法的夜间时段(20:00至次日06:00)的统计计算结果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外细颗粒物污染 空气过滤系统 计算质量浓度 计算方法 比较
下载PDF
利用支持向量机遥感估算京津冀细颗粒物浓度 被引量:2
9
作者 程斌 陈辉 +2 位作者 蒋金豹 厉青 张丽娟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3,共5页
针对传统地面监测手段难以获取全面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浓度信息,以2015年3月份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状况为研究对象,将卫星遥感产品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作为单变量输入构建支持向量... 针对传统地面监测手段难以获取全面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浓度信息,以2015年3月份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状况为研究对象,将卫星遥感产品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作为单变量输入构建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R^2为0.525,相对误差为44.6%。鉴于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和边界层高度(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PBLH)是PM_(2.5)形成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遂将RH、PBLH与AOD一起作为输入特征构建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预测PM2.5,得到的结果 R^2为0.729,相对误差为33.3%。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OD、RH、PBLH为输入特征构建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从空间层次预测PM_(2.5)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细颗粒物浓度 气溶胶光学厚度 支持向量机 回归预测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空调通风系统的细颗粒物室外设计浓度研究
10
作者 张钧波 《制冷与空调》 2018年第9期20-24,共5页
根据"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发布的2014—2016年细颗粒物(PM2.5)监测数据,在对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PM2.5室外浓度日均值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历年平均不保证天数"和数学归纳分析方法在确定PM2.5室外... 根据"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发布的2014—2016年细颗粒物(PM2.5)监测数据,在对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PM2.5室外浓度日均值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历年平均不保证天数"和数学归纳分析方法在确定PM2.5室外设计浓度值时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采用数学归纳分析方法拟合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城市PM2.5室外设计浓度与年平均浓度之间的关系式,根据此关系式采用各城市的细颗粒物室外浓度年均值为参照值,可以快速确定建筑空调通风系统过滤器的PM2.5室外设计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通风系统 细颗粒物 室外设计浓度 不保证天数 数学归纳分析
下载PDF
污染源减排对长三角区域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卢威严 沈隽永 +2 位作者 薛文博 许艳玲 程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6-108,共13页
为了进一步精准有效地降低细颗粒物浓度,针对长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选取8个省级区域的5种污染物为减排目标,设定5个基准排放情景,采用CMAQ-DDM敏感性技术分别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长三角区域PM2.5污染受区域内的4个省... 为了进一步精准有效地降低细颗粒物浓度,针对长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选取8个省级区域的5种污染物为减排目标,设定5个基准排放情景,采用CMAQ-DDM敏感性技术分别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长三角区域PM2.5污染受区域内的4个省级区域一次PM2.5排放影响最大,区域外的排放影响主要来自河南省和山东省的氨气和一次PM2.5。分别削减本地60%一次PM2.5的排放,安徽省PM2.5平均质量浓度下降了23. 24μg/m^3,江苏省下降了18. 32μg/m^3,上海市下降了15. 17μg/m^3,浙江省下降了9. 07μg/m3。综合各省(市)浓度响应曲线,最大排放因子均为本地一次PM2.5,削减20%左右存在敏感性最大值,削减60%之后浓度曲线趋于平缓,其他因子削减40%以后PM2.5浓度下降逐渐明显,对最后一位排放因子的响应则比较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 细颗粒物 敏感性分析 源排放浓度响应
下载PDF
燃煤电厂可凝结颗粒物检测方法、排放特征及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洋 周欣 +3 位作者 程俊峰 董长青 王玉山 刘英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515-4524,共10页
燃煤电厂排放的颗粒物分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CPM)。过去,人们对CPM的关注较少,但其对环境与人体具有危害。本文综述了CPM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撞击冷凝法和稀... 燃煤电厂排放的颗粒物分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CPM)。过去,人们对CPM的关注较少,但其对环境与人体具有危害。本文综述了CPM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撞击冷凝法和稀释冷凝法,开发在线及小型便携设备是CPM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了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CPM占燃煤电厂排放总颗粒物的比重较高,经超低排放改造后,CPM占比进一步提升,各燃煤电厂排放的CPM的组分差异较大。根据CPM的特性,未来对CPM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为冷凝、吸附、湿式电除尘等。最后基于当前CPM的研究现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对燃煤电厂等固定污染源排放的CPM的检测标准并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电厂建立源排放清单,对新建、处于环境敏感地带以及排烟带有明显“有色烟羽”现象的燃煤电厂,合理管控其CPM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可凝结颗粒物 可过滤颗粒物 排放浓度 细颗粒污染物控制
下载PDF
2015-2018年石家庄市大气PM_(2.5)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门诊量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常会云 赵川 +3 位作者 蔡建宁 陈凤格 张莹 关茗洋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06-512,共7页
目的探讨石家庄市大气PM_(2.5)质量浓度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2018年石家庄市的空气污染物日均质量浓度、日均温度、日均相对湿度以及每日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门诊个案数据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基于Poisson分布... 目的探讨石家庄市大气PM_(2.5)质量浓度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2018年石家庄市的空气污染物日均质量浓度、日均温度、日均相对湿度以及每日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门诊个案数据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基于Poisson分布的广义相加时间序列模型,定量评估PM_(2.5)质量浓度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关系,并进行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分层分析。结果2015—2018年石家庄市PM_(2.5)日均质量浓度的中位数为63.50μg/m^(3),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中位数为74人次。时间序列分析显示:PM_(2.5)质量浓度(lag7 d)每升高10μg/m^(3),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门诊量(95%CI)增加0.20%(0.02%,0.39%);分层分析发现,PM_(2.5)质量浓度与女性、(0~6)岁、中枢炎性和脑损伤性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门诊量存在关联,超额就诊风险(95%CI)分别为0.30%(0.08%,0.52%)、0.23%(0.04%,0.43%)、0.43%(0.08%,0.79%)、0.44%(0.10%,0.77%)。结论石家庄市PM_(2.5)质量浓度的升高可能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且女性、(0~6)岁儿童更敏感,中枢炎性和脑损伤性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为PM_(2.5)的敏感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神经系统疾病 日门诊量 儿童 时间序列分析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PM_(2.5)成分NO_(3)^(-)浓度估算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珍 张亚一 +4 位作者 王情 高祥伟 马润美 班婕 陆开来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77-183,共7页
目的以硝酸根离子(NO_(3)^(-))为例,建立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PM_(2.5)成分浓度估算模型,并获得对NO_(3)^(-)浓度影响较大的因子,以及NO_(3)^(-)浓度的连续时间序列特征。方法研究以2013—2017年气象、土地利用、排放清单和PM_(2.5)、NO_... 目的以硝酸根离子(NO_(3)^(-))为例,建立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PM_(2.5)成分浓度估算模型,并获得对NO_(3)^(-)浓度影响较大的因子,以及NO_(3)^(-)浓度的连续时间序列特征。方法研究以2013—2017年气象、土地利用、排放清单和PM_(2.5)、NO_(2)、PM_(10)、SO_(2)、CO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自变量,以NO_(3)^(-)浓度数据为因变量,利用值提取至点、反距离权重插值和设置1 km缓冲区等方法将各类数据集标准化。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并采用十折交叉法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和真实值的拟合程度较高,日均、月均和年均浓度R^(2)分别为0.61,0.77和0.83。由NO_(3)^(-)浓度的模型特征参数重要性排序可得,PM_(2.5)质量浓度的重要性得分最高(0.387),反照率滞后2日(lag2)、反照率滞后1日(lag1)、10 m经向风速,边界层高度等气象因素与NO_(3)^(-)浓度变化关系较密切。此外,交通、民用、工业和电力部门排放的一次PM_(2.5)源均排在重要性前20名。结论多参数的随机森林模型在PM_(2.5)成分模拟中有一定的优越性;PM_(2.5)质量浓度、NO_(2)、10 m经向风速、生活源和交通源的一次PM_(2.5)源等因子对于NO_(3)^(-)浓度模拟影响较大;NO_(3)^(-)浓度存在一定的季节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成分 硝酸根离子(NO_(3)^(-)) 随机森林 浓度模拟
下载PDF
细颗粒物粒径分布对负离子净化效果影响的实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俊腾 李志生 +2 位作者 梁锡冠 李华刚 欧耀春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94-99,共6页
空气负离子主要通过静电吸附的方式降低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而细颗粒物的粒径大小会对负离子的净化效果产生影响。为了研究负离子对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净化效果,以广州市某个典型居民房间为例,通过添加人工污染源并加装负离子净化器... 空气负离子主要通过静电吸附的方式降低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而细颗粒物的粒径大小会对负离子的净化效果产生影响。为了研究负离子对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净化效果,以广州市某个典型居民房间为例,通过添加人工污染源并加装负离子净化器,采用相应仪器测试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浓度变化。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变化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浓度变化近似为线性,而且负离子对小粒径颗粒物的净化效果更加明显,而负离子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存活时间极短,浓度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粒径分布 负离子 浓度变化 净化效果 回归方程
下载PDF
Air pollution and inhalation exposure to particulate matter of different sizes in rural households using improved stoves in central China 被引量:4
16
作者 Weijian Liu Guofeng Shen +13 位作者 Yuanchen Chen Huizhong Shen Ye Huang Tongchao Li Yilong Wang Xiaofang Fu Shu Tao Wenxin Liu Yibo Huang-Fu Weihao Zhang Chunyu Xue Guangqing Liu Fuyong Wu Minghung Wo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87-95,共9页
Household air pollu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among the top environmental risks in China.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improved stoves for reduction of indoor particulate matter(PM) emission and exposure in rural hous... Household air pollu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among the top environmental risks in China.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improved stoves for reduction of indoor particulate matter(PM) emission and exposure in rural households, individual inhalation exposure to size-resolved PM was investigated using personal portable samplers carried by residents using wood gasifier stoves or improved coal stoves in a rural county in Central China.Concentrations of PM with different sizes in stationary indoor and outdoor air were also monitored at paired sites. The stationary concentrations of size-resolved PM in indoor air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outdoor air, especially finer particles PM0.25. The daily averaged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of PM0.25, PM1.0, PM2.5 and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 for all the surveyed residents were 74.4 ± 41.1, 159.3 ± 74.3, 176.7 ± 78.1 and 217.9 ± 78.1 μg/m3,respectively. Even using the improved stoves, the individual exposure to indoor PM far exceeded the air quality guideline by WHO at 25 μg/m3. Submicron particles PM1.0 were the dominant PM fraction for personal exposure and indoor and outdoor air. Personal exposure exhibited a closer correlation with indoor PM concentrations than that for outdoor concentrations. Both inhalation exposure and indoor air PM concentrations in the rural households with gasifier firewood stoves were evidently lower than the reported results using traditional firewood stoves. However,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studied rural areas should exercise caution when widely and hastily promoting gasifier firewood stoves in place of improved coal stoves, due to the higher PM levels in indoor and outdoor air and personal inhaled expo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ulate matter daily average exposure Size distribution Improved stoves Rural households in Central China
原文传递
典型滤料过滤PM_(2.5)排放浓度实验
17
作者 王小娜 陈小松 +3 位作者 常德强 毛宁 柳静献 孙熙 《中国环保产业》 2013年第7期24-27,共4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几种典型滤料在过滤过程中的阻力变化和过滤效率,并通过在线测试仪监测下游细颗粒物的浓度,研究了滤料在过滤及清灰过程中细颗粒物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滤料过滤喷吹周期逐渐缩短。4种滤料的过滤效... 通过实验研究了几种典型滤料在过滤过程中的阻力变化和过滤效率,并通过在线测试仪监测下游细颗粒物的浓度,研究了滤料在过滤及清灰过程中细颗粒物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滤料过滤喷吹周期逐渐缩短。4种滤料的过滤效率都很高,接近百分之百。但滤料的喷吹会使得滤料下游粉尘浓度急速上升然后立即下降,最后稳定在一个非常小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滤料 阻力 粉尘浓度 喷吹
下载PDF
日粮精粗比对高山美利奴细毛羊日增重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进韬 《饲料博览》 CAS 2022年第3期56-59,76,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高山美利奴细毛羊断奶羔羊平均日增重、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选取4月龄断奶、体质健康、体重为(25.32±0.15)kg的高山美利奴细毛羊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组重复5只,试验...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高山美利奴细毛羊断奶羔羊平均日增重、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选取4月龄断奶、体质健康、体重为(25.32±0.15)kg的高山美利奴细毛羊6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组重复5只,试验组Ⅰ、Ⅱ、Ⅲ、Ⅳ的精粗比分别为3:7、4:6、5:5、6:4,预试期5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随着日粮精料饲喂量的增加,高山美利奴细毛羊体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呈增长趋势,血液中的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血糖含量呈增长趋势,且试验Ⅳ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果说明高山美利奴细毛羊断奶羔羊育肥期以精粗比为6:4的日粮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粮精粗比 高山美利奴细毛羊 断奶期 平均日增重 血液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两种方法计算河北不同地形混合层高度及其与细颗粒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庞杨 朱锐 +1 位作者 熊险平 李二杰 《环境科学导刊》 2022年第5期49-53,共5页
采用2017—2019年河北沿山、平原、沿海地区5个国家基本(准)站的观测数据,分别利用国标法、罗氏法对河北不同地形下各区域的混合层高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地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变化特征,其中罗氏法的计算高度在时间变化规律上更接... 采用2017—2019年河北沿山、平原、沿海地区5个国家基本(准)站的观测数据,分别利用国标法、罗氏法对河北不同地形下各区域的混合层高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地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变化特征,其中罗氏法的计算高度在时间变化规律上更接近现实。国标法计算的混合层高度主要与10 m风速相关;罗氏法计算的混合层高度不但与10 m风速相关,同样与湿度有80%以上的负相关性。东部沿海地区混合层高度高于西部沿山地区,西部沿山地区混合层高度高于南部平原地区。罗氏法计算得到的混合层高度频率分布较国标法更均匀,分布区域也更大。罗氏法计算混合层高度与细颗粒物PM_(2.5)浓度相关性更大,由混合层高度与PM_(2.5)浓度拟合的PM_(2.5)浓度计算公式更适用于河北平原地区,沿海、山区并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混合层高度 国标法 罗氏法 细颗粒物浓度 河北
下载PDF
全国主要城市颗粒物浓度波动分析及设计值比较
20
作者 郭凯璇 杨学宾 王雪羽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8年第10期36-39,74,共5页
本文以国内30个城市2014~2016年的逐日颗粒物浓度为依据,对首要颗粒物PM2.5及PM10的近几年波动情况及规律做了分析,将全国主要城市分为Ⅰ、Ⅱ、Ⅲ类,采用"平均不保证天数法"计算求得三类城市分别的颗粒物室外设计浓度。并在... 本文以国内30个城市2014~2016年的逐日颗粒物浓度为依据,对首要颗粒物PM2.5及PM10的近几年波动情况及规律做了分析,将全国主要城市分为Ⅰ、Ⅱ、Ⅲ类,采用"平均不保证天数法"计算求得三类城市分别的颗粒物室外设计浓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得各城市在满足国标PM2.5年平均一级限值的情况下所需的过滤器过低PM2.5过滤效率。结果表明,针对PM2.5及PM10浓度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设计值中,设计值最高的为郑州市,为95.5μg/m^3,同时满足PM2.5和PM10国标年平均浓度限值35μg/m^3的有深圳、福州、拉萨,占比10%。不同类别的城市为满足国标PM2.5年平均一级限值所需的过滤器最低效率范围区间有较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空气过滤 历年平均不保证天数 颗粒物浓度限值 颗粒物浓度设计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