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大气细颗粒物中碳组分污染特征
1
作者 潘光 杨雨欣 +6 位作者 王在峰 闫学军 魏征 郝赛梅 刘光辉 魏小锋 张桂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7-1187,共11页
为分析钢铁集聚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对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和市区秋季(2020年10月15日至2020年10月24日)、冬季(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7日)和春季(2021年4月23日至5月2日)环境空气中PM_(2.5)进行手工采样,利... 为分析钢铁集聚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对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和市区秋季(2020年10月15日至2020年10月24日)、冬季(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7日)和春季(2021年4月23日至5月2日)环境空气中PM_(2.5)进行手工采样,利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钢铁集聚区秋季OC和EC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5.79—12.56μg·m^(−3)和1.34—3.44μg·m^(−3);冬季OC和EC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3.92—55.54μg·m^(−3)和0.38—11.39μg·m^(−3);春季OC和EC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14—4.70μg·m^(−3)和0.19—1.33μg·m^(−3),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钢铁集聚区冬季PM_(2.5)中OC和EC占比最高,分别为28.11%和5.36%,春季OC和EC占比最低,分别为9.82%和1.76%.钢铁集聚区秋季和冬季OC(EC)质量浓度均高于市区,分别是市区的2.12(2.68)、2.27(4.27)倍,表明钢铁集聚区秋冬季PM_(2.5)的污染状况比较严峻.在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不同污染等级下,均为碳组分OC4和EC1的占比最高,分别占PM_(2.5)的9.0%和7.5%,是碳组分的主要贡献组分.钢铁集聚区春季、秋季和冬季SOC的浓度分别为1.09、1.79、10.80μg·m^(−3),分别占OC质量浓度的35.39%、19.02%和37.00%,表明钢铁集聚区冬季比其他季节二次有机污染较严重.由因子分析可知,钢铁集聚区碳组分主要来源于钢铁工业烧结等工序燃煤和柴油车尾气排放.研究成果为济南市钢铁集聚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集聚区 大气细颗粒物 碳组分 二次有机碳 因子分析
下载PDF
汾河平原城市秋冬季PM_(2.5)中碳质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2
作者 郑旭 段小琳 +4 位作者 闫雨龙 牛月圆 柴建伟 邢怡然 彭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77-2489,共13页
碳质组分是PM_(2.5)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温室效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其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汾河平原城市为研究对象,采集2020年11月—2021年1月PM_(2.5)样品,采用热... 碳质组分是PM_(2.5)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温室效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其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汾河平原城市为研究对象,采集2020年11月—2021年1月PM_(2.5)样品,采用热/光分析仪分析PM_(2.5)中的碳质组分,并通过PMF模型对该地区碳质组分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浓度较高的为晋中(82.1μg·m^(-3)),运城(79.6μg·m^(-3))和临汾(74.4μg·m^(-3));有机碳(OC)浓度较高的为运城(11.2μg·m^(-3))和临汾(11.0μg·m^(-3)),元素碳(EC)浓度较高的为晋中(6.0μg·m^(-3))和运城(4.7μg·m^(-3)).各城市二次有机碳(SOC)浓度较高的为运城(3.0μg·m^(-3)),三门峡(2.5μg·m^(-3))和临汾(2.5μg·m^(-3)),但三门峡(40.3%)和吕梁(32.4%)的SOC占OC比例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采样期间汾河平原城市的OC、EC和SOC与污染物SO_(2)、NO_(2)和C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采样期间汾河平原城市受到燃煤、工业以及机动车排放的影响.源解析结果显示,汾河平原城市碳质组分主要污染源的贡献最大为燃煤源(25.5%),其次是柴油车排放源(22.5%)、汽油车排放源(22.3%)和扬尘源(18.3%),生物质燃烧源(11.4%)贡献最小.燃煤源是汾河平原城市碳质组分的主要贡献源,是该地区的重点管控源;此外机动车对汾河平原城市碳质组分的影响不容小觑,尤其是柴油车.本研究从浓度特征、城市变化及来源解析等方面揭示了汾河平原各城市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和污染来源情况,为在区域层面对PM_(2.5)的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管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碳质组分 二次有机碳 汾河平原城市 来源解析
下载PDF
贵州省户用生物质炉具PM_(2.5)和碳质组分排放因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艳妮 杨敬婷 +2 位作者 程燕 陆标 顾兆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38-2151,共14页
为实现贵州省户用生物质炉具细颗粒物(PM_(2.5))和碳质组分排放因子本地化,利用自主搭建和改造的烟气污染物稀释采样测试系统,对8种农村常见生物质燃料开展户用生物质炉具排放污染物的采集和分析.考虑生物质燃料类型、炉具类型和燃料预... 为实现贵州省户用生物质炉具细颗粒物(PM_(2.5))和碳质组分排放因子本地化,利用自主搭建和改造的烟气污染物稀释采样测试系统,对8种农村常见生物质燃料开展户用生物质炉具排放污染物的采集和分析.考虑生物质燃料类型、炉具类型和燃料预处理方式,共设置了48种模拟情景实验,通过稀释倍数法采样计算烟气中PM_(2.5)和碳质组分排放因子.结果表明:贵州省户用生物质炉具燃烧薪柴和秸秆PM_(2.5)、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排放因子的均值范围分别为2.63~69.93,0.24~5.87和1.54~19.44g/kg;EC和OC是PM_(2.5)中主要组成成分,不同生物质燃料OC/EC值有一定差异;生物质燃烧主要释放OC2~OC4及EC1,尤其是较高的OC3或EC1质量分数是贵州省本地燃料的主要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料 户用生物质炉具 细颗粒物(PM_(2.5)) 元素碳 有机碳 排放因子
下载PDF
太原市大气PM_(2.5)及其不同组分短期暴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哈里买买提·那斯尔 刘楠楠 +4 位作者 田家瑜 高宇卉 孔玮璨 王谦雨 张志红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63-370,共8页
目的探讨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及其不同组分[包括黑炭(black carbon,BC)、有机物(organic matter,OM)、硫酸盐(SO_(4)^(2-))、硝酸盐(NO_(3)^(-))、铵盐(NH_(4)^(+))]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ystolic ... 目的探讨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及其不同组分[包括黑炭(black carbon,BC)、有机物(organic matter,OM)、硫酸盐(SO_(4)^(2-))、硝酸盐(NO_(3)^(-))、铵盐(NH_(4)^(+))]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脉压(pulse pressure,PP)的短期效应。方法根据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于2020年招募太原市某区6个社区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352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等信息。根据研究对象家庭地址匹配同期大气PM_(2.5)及不同组分浓度和气象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空气污染物与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关系,并分析了PM_(2.5)及不同组分暴露浓度对不同亚组人群BP的影响。结果大气PM_(2.5)短期暴露与老年高血压患者SBP、DBP、MAP升高有关(P<0.05),其效应值分别在lag07、lag06、lag06 d达到最大。SO_(4)^(2-)短期暴露与老年高血压患者SBP、DBP、MAP、PP升高有关(P<0.05),其效应值分别在lag010、lag010、lag010、lag9 d达到最大。NO_(3)^(-)暴露浓度在lag9 d与老年高血压患者SBP、PP升高有关(P<0.05)。NH_(4)^(+)短期暴露与老年高血压患者SBP、MAP、PP升高有关(P<0.05),其效应值分别在lag010、lag010、lag9 d达到最大。分层分析中,PM_(2.5)及组分NO3-对BP产生的影响在采暖季、男性、BMI≥24 kg/m^(2)、不服用降压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更为显著。结论PM_(2.5)及其SO_(4)^(2-)、NO_(3)^(-)、NH_(4)^(+)的短期暴露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升高,采暖季、男性、BMI≥24 kg/m^(2)、不服用降压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受到PM_(2.5)的影响,须做好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黑炭 有机物 铵盐(NH_(4)^(+)) 硝酸盐(NO_(3)^(-)) 硫酸盐(SO_(4)^(2-)) 老年人 血压
下载PDF
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沈艳 傅瓦利 +3 位作者 蓝家程 程辉 张石棋 武玲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cm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表现为:林地>菜地>草地>橘园地>弃耕地。除橘园地外,其它各... 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cm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表现为:林地>菜地>草地>橘园地>弃耕地。除橘园地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大于粗颗粒有机碳(CPOC)。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在剖面层次中表现不同。0—20cm表层土壤CPOC含量表现为:橘园地>草地>菜地>林地>弃耕地,差异较大。土壤FPOC含量表现为:林地>草地>菜地>橘园地>弃耕地;20—40cm土壤CPOC和FPOC最高值出现在菜地,最低值出现在弃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一致。除橘园地外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表现为:MOC/SOC>CPOC/SOC>FPOC/SOC。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C呈正相关,相关性不一致。林地和草地呈极显著相关(P<0.01),弃耕地呈显著相关(P<0.05),菜地和橘园地相关性不显著。表明人为干扰和耕作措施会影响POC对SOC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粗颗粒有机碳 土壤细颗粒有机碳 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轻型汽油车尾气PM2.5的排放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宇飞 李振华 +4 位作者 胡京南 鲍晓峰 何立强 谭吉华 祖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3-508,共6页
为研究轻型汽油车尾气PM2.5的排放特征,利用整车测试台架和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对12辆轻型汽油车尾气的PM2.5进行了采集,并进一步分析了PM2.5排放因子及其碳质组分——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的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参考文献研究结... 为研究轻型汽油车尾气PM2.5的排放特征,利用整车测试台架和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对12辆轻型汽油车尾气的PM2.5进行了采集,并进一步分析了PM2.5排放因子及其碳质组分——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的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参考文献研究结果,计算了我国轻型汽油车分阶段PM2.5排放因子,结合活动水平数据估算轻型汽油车PM2.5排放量.结果表明:测试的国Ⅰ前~国Ⅳ轻型汽油车PM2.5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73.2±3.8)(50.5±45.4)(34.7±18.4)(22.6±10.3)和(1.0±0.2)mg/km,随排放阶段升级而显著降低.OC是轻型汽油车尾气PM2.5中的主要碳质组分,在TC(总碳)中所占比例超过90%.2012年我国轻型汽油车PM2.5排放量为21 828.7 t,占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总量的3.5%,其中仅占轻型汽油车保有量17%的国Ⅰ及以前车辆排放了约43%的PM2.5.研究显示,轻型汽油车尤其是国Ⅰ及国Ⅰ前车辆颗粒物排放不容忽视,在机动车颗粒物减排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车 排放因子 细颗粒物(PM2.5) 有机碳 元素碳
下载PDF
陕西省榆林市冬季PM_(10)和PM_(2.5)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郭瑞英 沈振兴 +4 位作者 任文祥 别增军 张倩 王琳庆 雷亚莉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88,共5页
为了探讨陕西省榆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2013年11月对榆林市3个采样点进行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同步观测,利用离子色谱法和热光分析法测定PM10和PM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浓度。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PM10和... 为了探讨陕西省榆林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2013年11月对榆林市3个采样点进行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同步观测,利用离子色谱法和热光分析法测定PM10和PM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浓度。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PM10和PM2.5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2、74μg/m3,颗粒物浓度由大到小的采样点为环保旧站、实验中学和环保大厦;PM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质量浓度空间分布与颗粒物的相同;PM2.5中有碳组分在环保旧站和实验中学的浓度接近,都大于环保大厦的;无机离子中SO42-和Ca2+浓度最大;PM10与PM2.5整体偏碱性,亏损的阴离子主要是CO32-;扬尘在PM10中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组分;PM2.5中碳组分含量较大,其次是土壤尘、硫酸盐、氯化物和硝酸盐等;治理PM10和PM2.5污染应以加强扬尘控制和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细颗粒物(PM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有机碳 元素碳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细颗粒物(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1-828,共8页
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TRL)和黑山头(HST)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以期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 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TRL)和黑山头(HST)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以期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年轮室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73±8.50)和(5.48±2.70)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9.15%和3.19%,黑山头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1.31±7.29)和(4.14±3.26)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9.26%和3.06%。年轮室OC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4月份浓度最小,1月份浓度最大,黑山头OC的月平均浓度1月份最大,6月份最小,两个站点EC月平均浓度分布均无明显的特征,两个站点最大浓度均出现在2013年1月。O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是冬季(19.80±8.53)μg·m-3>秋季(12.83±8.25)μg·m-3>夏季(9.82±2.83)μg·m-3>春季(9.31±3.91)μg·m-3,E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是秋季(5.72±3.35)μg·m-3>冬季(5.25±2.61)μg·m-3>夏季(5.21±2.37)μg·m-3>春季(4.89±2.31)μg·m-3。在不同的季节,OC浓度变化比较明显,EC排放相对稳定。乌鲁木齐春夏季OC和EC的相关性较高,并且相关系数较为接近,说明春夏两季OC和EC来源相对简单,来源一致,主要来源于交通源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秋冬季相关性较低,说明OC和EC来源复杂,秋冬季进入采暖期,采暖期燃煤燃气增加,排放量增大,排放源结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元素碳 有机碳 细颗粒物(PM2.5) 乌鲁木齐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复垦土壤大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曹寒冰 谢钧宇 洪坚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46-1055,共10页
研究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大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有机碳固持机制,并为该区域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集复垦6 a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样,采用物... 研究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大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有机碳固持机制,并为该区域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集复垦6 a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样,采用物理分组法,分析土壤大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POC)以及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试验包括不施肥(CK)、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同CK相比,施NPK肥对大团聚体中各组分的有机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M处理显著降低了MOC含量,达36.45%;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cPOC和f POC含量,分别是CK的4倍和2倍,但是显著降低了MOC含量,达39.01%。4个组分中,仅有cPOC和fPOC含量与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复垦土壤有机碳首先固存于未受保护的有机碳组分中。CK,NPK,M和MNPK处理下土壤固碳速率分别为0.82,0.68,1.36和1.58 mg/(ha·a)。土壤固碳速率与年均碳投入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58,P<0.05),每年约有31%的投入碳转化到土壤中。综合来看,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仍有一定的空间固存有机碳,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途径,增加的有机碳优先固存于未受保护的有机碳组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施肥 碳投入量 粗颗粒有机碳 细颗粒有机碳
下载PDF
PM2.5中有机碳/元素碳测定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睿 谈静 刘琼玉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1-17,共7页
概述了PM2.5中有机碳/元素碳(OC/EC)的分析方法应用进展,分析了滤膜样品攫取方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探讨了IMPROVE-A法、NIOSH 5040法和Quartz法对OC/EC/TC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结果表明,IMPROVE-A法、NIOSH 5040法和Quartz法对TC的测定结... 概述了PM2.5中有机碳/元素碳(OC/EC)的分析方法应用进展,分析了滤膜样品攫取方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探讨了IMPROVE-A法、NIOSH 5040法和Quartz法对OC/EC/TC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结果表明,IMPROVE-A法、NIOSH 5040法和Quartz法对TC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tTC<t0.05(2)),NIOSH 5040法和Quartz法对OC/EC的测定结果也无显著性差异(tOC<t0.05(2),tEC<t0.05(2)),但IMPROVE-A法与NIOSH 5040法、Quartz法对OC/EC的测定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OC>t0.01(2),tEC>t0.01(2))。鉴于OC/EC比值在颗粒物源解析中的重要意义,而目前国内外还未建立OC/EC的标准分析方法,由此提出在颗粒物源解析中规范OC/EC测定方法的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测定
下载PDF
我国主要城市大气颗粒物及碳组分污染水平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倩 张艳平 +2 位作者 莫杨 王琼 王立新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87-295,共9页
本文梳理归纳我国2007—2018年主要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可吸入颗粒物(PM_(10))污染数据,分析大气颗粒物(PM)及负载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年际、季节和空间变化规律。发现我国主要城市大气PM_(2.5)和PM_(10)浓度水平在年际... 本文梳理归纳我国2007—2018年主要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可吸入颗粒物(PM_(10))污染数据,分析大气颗粒物(PM)及负载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年际、季节和空间变化规律。发现我国主要城市大气PM_(2.5)和PM_(10)浓度水平在年际、季节和空间尺度上变化规律相似,2010年以前大气PM浓度较低,之后逐年上升,且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实施后,大气PM浓度逐年下降;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原因,大气PM浓度呈现秋冬季节浓度高于春夏季节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北方城市大气PM浓度普遍高于南方城市。同时,我国主要城市PM_(2.5)中OC和EC浓度变化趋势与PM_(2.5)大体一致。我国城市大气PM污染有所改善,但形势依旧严峻,需从减少大气排放和政策规范制定等方面加强和完善,以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细颗粒物(PM_(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下载PDF
济源市大气细颗粒物组成和污染特征研究
12
作者 赵宗生 张建平 +1 位作者 刘二兵 王红果 《环境与发展》 2018年第9期107-108,共2页
为了解济源市大气细颗粒物组成和污染特征,于2016年6月-2017年4月在济源市采集240个PM2.5样品,对其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和无机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次无机离子SO42-、NO3-和NH4+是PM2.5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NO3-]/... 为了解济源市大气细颗粒物组成和污染特征,于2016年6月-2017年4月在济源市采集240个PM2.5样品,对其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和无机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次无机离子SO42-、NO3-和NH4+是PM2.5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NO3-]/[SO42-]比为0.55;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8和5.2μg/m3,OC/EC比值2.27;Ca、Fe、Al、K、Si、Mg、Na、Pb元素含量较高,济源市大气PM2.5中无机元素主要污染源包括燃煤、金属冶炼与加工、交通污染源以及建筑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 细颗粒物 污染特征 水溶性离子 有机碳 元素碳 无机元素
下载PDF
炼焦装煤烟气稀释采样过程中稀释比对PM_(2.5)测量的影响
13
作者 曹芮宁 李振 +5 位作者 闫雨龙 彭林 韩东航 牛月圆 段小琳 徐寅杰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7-136,共10页
为探究炼焦装煤排放颗粒物稀释采样过程中,不同稀释比对测量PM_(2.5)粒径分布和碳质组分的影响,以管式炉热解煤炭来模拟炼焦装煤过程,通过建立稀释采样系统,设置低、中、高3个稀释比梯度,研究了PM_(2.5)的粒径分布、质量浓度、有机碳(O... 为探究炼焦装煤排放颗粒物稀释采样过程中,不同稀释比对测量PM_(2.5)粒径分布和碳质组分的影响,以管式炉热解煤炭来模拟炼焦装煤过程,通过建立稀释采样系统,设置低、中、高3个稀释比梯度,研究了PM_(2.5)的粒径分布、质量浓度、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多环芳烃(PAHs)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稀释比的增大,PM_(2.5)粒数浓度整体呈升高趋势,除尘后高稀释比下PM_(2.5)粒数浓度相对中、低稀释比分别增大了约3.7,1.3倍,除尘前高稀释比下PM_(2.5)粒数浓度相对中、低稀释比增大了约1.1倍;PM_(2.5)质量浓度及OC/EC整体随稀释比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较低稀释比升高到中等稀释比后,修正PM_(2.5)及OC/EC变化不显著,但高稀释比下,修正PM_(2.5)及OC/EC相比低稀释比时分别减小了约64.8%、45.1%;在不同稀释比下颗粒态PAHs的环数分布相对稳定,除尘后颗粒物中四环和五环芳烃的归一化占比较高,均在29.1%以上。稀释比升高增强了有机物的气粒转化,其在小粒径段上均相凝结增强,生成了更多超细颗粒物,PM_(2.5)总粒数浓度增加;继续升高稀释比,降低了体系中气态有机物浓度,其在大粒径段上的非均相凝结减弱,修正PM_(2.5)质量浓度降低。中等稀释比(41~52倍)下,气态有机物气粒转化相比低稀释比下更加充分,相比高稀释比,避免了烟气体系气粒相平衡破坏或有机物的过度凝结,因此建议采用中等稀释比采集分析炼焦装煤排放的PM_(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工业 细颗粒物(PM_(2.5)) 稀释采样 粒径分布 有机碳 多环芳烃
原文传递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被引量:44
14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1 位作者 齐雁冰 孙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6,共9页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论文以乔木、灌木、草地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有机碳(PO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论文以乔木、灌木、草地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有机碳(PO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C在0~100cm土体中均存在差异,尤以0~40cm深度突出,其中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在整个剖面上可积累更多的SOC和POC: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变化均小于粗颗粒有机碳(CPOC),在0~100cm土体中,CPOC敏感性指标分别为SOC、FPOC和POC总量的2.66~13.56、3.75~5.99和2.58~4.17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与POC极显著相关,耕地SOC与POC相关性相对较小,乔灌混交林地和乔木林地最大。因此,CPOC和FPOC均可作为衡量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于土壤影响的评价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粗颗粒有机碳 细颗粒有机碳
原文传递
济南市大气细颗粒物中的碳组分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古金霞 侯鲁健 +4 位作者 武鑫 杜世勇 白志鹏 吕波 霍光耀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67,共7页
大气颗粒物作为济南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严重影响了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通过对济南市大气细颗粒物的滤膜采样与碳组分分析,对济南市细颗粒物中的碳质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C、E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1、4.8μg/m^3,占PM_(2.5)质... 大气颗粒物作为济南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严重影响了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通过对济南市大气细颗粒物的滤膜采样与碳组分分析,对济南市细颗粒物中的碳质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C、E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1、4.8μg/m^3,占PM_(2.5)质量的12.0%和4.8%.OC为PM_(2.5)中的优势碳组分,春、夏、秋季的含量均在10%以上;春、夏、秋季TC对PM_(2.5)的贡献均达到了15%以上.济南春、夏、秋季PM_(2.5)中OC/EC比值分别为2.4、2.4、2.7,均大于2,说明济南春、夏、秋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次有机污染.济南市春、夏、秋季有机碳中SOC的贡献率分别为14.8%、56.9%、49.6%.夏、秋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的气象条件促进了SOC的形成.SOC质量浓度为4.8μg/m^3,总有机碳中SOC的贡献为40.4%,表明SOC已经成为济南市细颗粒物中的重要贡献源.通过对8个碳组分在PM_(2.5)中的含量分析发现,该采样点春、夏、秋季碳组分组成相似,特征组分均为EC1,说明汽油车尾气是济南市主要的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有机碳 元素碳
原文传递
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对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健永 刘菲 +6 位作者 王楚涵 张慧芳 曹寒冰 洪坚平 李廷亮 孟会生 谢钧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3-969,共7页
为阐明复垦土壤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存机制,采集不同施肥措施下连续复垦6年的耕层(0-20 cm)土样,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微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未受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fPOC)、受物理保护的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POC)、受化学或生物... 为阐明复垦土壤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存机制,采集不同施肥措施下连续复垦6年的耕层(0-20 cm)土样,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微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未受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fPOC)、受物理保护的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POC)、受化学或生物化学保护的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储量的变化,以及SOC含量、微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储量与玉米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设对照(CK)、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4个处理,另取未复垦生土(RS)和周边未破坏多年种植熟土(US)作为参照.结果显示,同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且以M处理的提高效果最佳.NPK处理显著降低了SOC含量,达6.02%;M和MNPK处理均显著提高了SOC含量、fPOC和iPOC储量,增幅分别为20.74%-33.44%、64.44%-115.56%和110.98%-173.17%,且以MNPK处理增幅最大;但MNPK处理显著降低了MOC储量,达13.35%.微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储量与SOC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fPOC储量,说明复垦土壤有机碳主要固存在fPOC组分中.SOC含量与玉米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相关,表明该区域复垦土壤有机碳库仍未达到饱和.本研究表明连续6年复垦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但同周边农田土壤相比,仍有待继续培肥;MNPK处理对提高该复垦区SOC含量的效果最佳,且增加的有机碳首先累积在fPOC组分中,因此需要长时间持续投入才能恢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土壤有机碳 微团聚体 细颗粒有机碳 有机无机肥配施
原文传递
关中地区细颗粒物碳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康宝荣 刘立忠 +4 位作者 刘焕武 李养养 艾双双 曹宁 雷颖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31-3437,共7页
为研究关中地区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7年9月4日至2018年1月19日在关中地区5个主要典型城市(西安、渭南、铜川、宝鸡和咸阳)设置采样点(XA、WN、TCH、BJ和XY)进行细颗粒物(PM2.5)的手工采样观测,碳组分环境样品采用... 为研究关中地区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7年9月4日至2018年1月19日在关中地区5个主要典型城市(西安、渭南、铜川、宝鸡和咸阳)设置采样点(XA、WN、TCH、BJ和XY)进行细颗粒物(PM2.5)的手工采样观测,碳组分环境样品采用热光透射法(TOT)分析.结果表明,细颗粒物中OC和EC平均浓度分别为(14.48±7.86)μg·m^-3和(2.27±0.95)μg·m^-3,占比分别为18.04%和2.99%,与其他城市相比污染较为严重.碳组分占比的空间分布为XY> WN>XA>BJ>TCH,且季节差异明显,冬季占比高于秋季.OC与EC的相关性显著(R2=0.79),有着较为相同的污染来源.OC1在碳组分中比例最高为23.44%,碳组分的浓度顺序为OC1> EC2> EC3> OC4>EC1> OC2> OC3> EC4> EC6>EC5.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的源解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碳组分的4类主要贡献源为生物质燃烧与燃煤源、汽油车尾气、柴油车尾气和道路扬尘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48.63%、23.07%、18. 82%和9. 47%,各点位的污染贡献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细颗粒物 有机碳 元素碳 正矩阵因子分解(PMF)
原文传递
南充市城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术兴 叶芝祥 +2 位作者 欧阳峰 张罡 芦英俊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03,共5页
2016年1月18—27日,通过采取南充市城区10个PM_(2.5)样品,测定了其中的OC、EC、水溶性无机离子、无机元素浓度,并探讨南充市PM_(2.5)各组分的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OC、EC相关性较高(R^2=0.96),说明OC、EC来源相似,以一次排放的污染为主... 2016年1月18—27日,通过采取南充市城区10个PM_(2.5)样品,测定了其中的OC、EC、水溶性无机离子、无机元素浓度,并探讨南充市PM_(2.5)各组分的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OC、EC相关性较高(R^2=0.96),说明OC、EC来源相似,以一次排放的污染为主;NO_3^-/SO_4^(2-)的平均值为1.27,表明PM_(2.5)主要受移动源的影响;富集因子分析表明,Ca、Zn、Be的EF值>10,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造成的污染。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南充市冬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烧源、二次源、建筑扬尘和土壤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充 大气细颗粒物 有机碳 元素碳 水溶性离子
原文传递
春季解冻过程对长白山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闯 尹航 +1 位作者 黄世臣 傅民杰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6-342,共7页
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长白山区5种林型(长白松林、蒙古栎林、次生白桦林、红松阔叶林和硬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随春季解冻过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季解冻期各个阶段内,5种林型的0~20 cm土层土壤粗颗粒组分比例显著... 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长白山区5种林型(长白松林、蒙古栎林、次生白桦林、红松阔叶林和硬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随春季解冻过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季解冻期各个阶段内,5种林型的0~20 cm土层土壤粗颗粒组分比例显著高于细颗粒组分比例,土壤解冻的初期至中期阶段,所有5种林型土壤的上层粗颗粒组分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变化较小,而解冻后期,上层土壤粗颗粒的组分比例明显下降,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明显上升;5种林型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上层土壤的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硬阔叶林、红松阔叶林、次生白桦林和蒙古栎林4种林型土壤上层、下层中的粗颗粒有机碳在解冻的各个时期含量接近,无显著性差异,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具有相同的规律,而长白松林地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林型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冻期 林型 土壤有机碳 粗颗粒有机碳 细颗粒有机碳
原文传递
伊犁河谷核心区夏季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20
作者 范兴兴 谷超 +5 位作者 徐勃 牛大伟 赵雪艳 王晓丽 李新琪 杨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0-110,共11页
为研究伊犁河谷PM中碳组分特征及来源,于2021年7月19-29日在其核心区伊宁市及周边3个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和霍城县)设置6个监测点位采集PM样品.采用热光法测定了样品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深入分析了夏季伊犁河谷核心区... 为研究伊犁河谷PM中碳组分特征及来源,于2021年7月19-29日在其核心区伊宁市及周边3个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和霍城县)设置6个监测点位采集PM样品.采用热光法测定了样品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深入分析了夏季伊犁河谷核心区PM_(2.5)中OC和EC的浓度特征,并用最小比值法定量估算了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此外,综合使用8种碳组分丰度及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定量解析出PM中碳质气溶胶的来源.结果表明:夏季采样期间该区域PM_(2.5)、OC、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9±2.0)、(5.0±0.6)、(0.6±0.1)μg·m,且呈现出伊宁市碳组分浓度高于周边3县的规律.OC、EC浓度显著相关,反映出二者有较高的同源性.整个区域SOC的平均浓度为(2.1±0.9)μg·m^(-3),在PM_(2.5)中的占比为9.4%,在OC中的占比为40.1%,反映出OC主要来自一次排放,但二次生成也有较大贡献;碳组分浓度相对较低的霍城县和伊宁县SOC/OC反而高于碳组分浓度较高的伊宁市和察布查尔县,说明这两个县二次转化程度较高.源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伊犁河谷核心区PM_(2.5)中碳组分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源、道路扬尘和生物质燃烧与燃煤混合源,其贡献率分别为48.8%、34.0%和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细颗粒物 有机碳 元素碳 正矩阵因子分解(PMF)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