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evolutional model for institutional field knowledge flow network
1
作者 Jinzhong Guo Kai Wang +1 位作者 Xueqin Liao Xiaoling Liu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SCD 2024年第1期101-123,共23页
Purpose:This paper aims to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in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flow networks by proposing a meso-level institutional field knowledge flow network evolution model(IKM).The purpose... Purpose:This paper aims to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in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flow networks by proposing a meso-level institutional field knowledge flow network evolution model(IKM).The purpose is to simulat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knowledge flow network using knowledge organizations as units and to investigate its effectiveness in replicating institutional field knowledge flow networks.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The IKM model enhances the preferential attachment and growth observed in scale-free BA networks,while incorporating three adjustment parameters to simulate the selection of connection targets and the types of nodes involved in the network evolution process Using the PageRank algorithm to calculate the significance of nodes within the knowledge flow network.To compare its performance,the BA and DMS models are also employed for simulating the network.Pearson coefficient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the simulated networks generated by the IKM,BA and DMS models,as well as on the actual network.Findings:The research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IKM model outperforms the BA and DMS models in replicating the institutional field knowledge flow network.It provides comprehensiv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knowledge flow network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realm.The model also exhibits potential applicability to other knowledge networks that involve knowledge organizations as node units.Research Limitations:This study has some limitations.Firstly,it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flow networks within the field of physics,neglecting other fields.Additionally,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a specific set of data,which may limit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findings.Future research could address these limitations by exploring knowledge flow networks in diverse fields and utilizing broader datasets.Practical Implications:The proposed IKM model offer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knowledge flow networks within institutions.It provides a valuable tool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knowledge exchange between knowledge organizations.The model can aid in optimizing knowledge flow and enhancing collaboration within organizations.Originality/value: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meso-level studies in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knowledge flow networks.The IKM model demonstrates its effectiveness in replicating institutional field knowledge flow networks and offer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stitutions.Moreover,the model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pplied to other knowledge networks,which are formed by knowledge organizations as node un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owledge flow networks Evolutionary mechanism BA model knowledge units
下载PDF
Knowledge flow analysis of knowledge co-production-base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for lowland rice farmers in Bulukumba Regency,Indonesia
2
作者 Arifah Darmawan SALMAN +1 位作者 Amir YASSI Eymal Bahsar DEMMALLINO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2023年第2期194-202,共9页
To increase the resilience of farmers’livelihood systems,detailed knowledge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s required.Knowledge co-production approach is an adaptation strate... To increase the resilience of farmers’livelihood systems,detailed knowledge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s required.Knowledge co-production approach is an adaptation strategy that is considered appropriate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disasters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Previous research of knowledge co-production o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Indonesia is insufficient,particularly at local level,so we examined the flow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knowledge in the knowledge co-production process through climate field school(CFS)activities in this study.We interviewed 120 people living in Bulukumba Regency,South Sulawesi Province,Indonesia,involving 12 crowds including male and female farmers participated in CFS and not participated in CFS,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agriculture extension workers,agricultural traders,farmers’family members and neighbors,etc.In brief,the 12 groups of people mainly include two categories of people,i.e.,people involved in CFS activities and outside CFS.We applied descriptive method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to determine how knowledge flow in the community network and which groups of actors are important for knowledge flow.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participants in CFS activities convey the knowledge they acquired formally(i.e.,from TV,radio,government,etc.)and informally(i.e.,from market,friends,relatives,etc.)to other actors,especially to their families and neighbors.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of knowledge facilitate the flow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knowledge based on knowledge co-operation.In addition,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key role of actors i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and key actors involved in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To be specific,among all the actors,family member and neighbor of CFS actor are the most common actors in disseminating climate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closest to other actors in the network;agricultural trader and family member of CFS actor collaborate most with other actors in the community network;and farmers participated in CFS,including those heads of farmer groups,agricultural extension workers,and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more willing to contact with other actors in the network.To facilitate the flow of knowledge o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CFS activities should be conducted regularly and CFS models that fit the situation of farmers’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should b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knowledge flow knowledge co-production Climate field school(CF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 Indonesia
下载PDF
Structure of Chinese City Network as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Flows 被引量:32
3
作者 MA Haitao FANG Chuanglin +1 位作者 PANG Bo WANG Shaoji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4期498-510,共13页
Based on patent cooperation data,this study used a range of city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ity network which is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flows.The results r... Based on patent cooperation data,this study used a range of city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ity network which is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flows.The results revealed the spatial structure,composition structure,hierarchical structure,group structure,and control structure of Chinese city network,as well as its dynamic factors.The major findings are:1) the spatial pattern presents a diamond structure,in which Wuhan is the central city;2) although the invention patent knowledge network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broader inter-city innovative cooperation network,it is weaker than the utility model patent;3) as the senior level cities,Beijing,Shanghai and the cities in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show a strong capability of both spreading and controlling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whilst a national technology alliance has preliminarily formed,regional alliances have not been adequately established;5) even though the cooperation level amongst weak connection cities is not high,such cities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twork as a result of their location within ′structural holes′ in the network;and 6)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facilitating inter-city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re geographical proximity,hierarchical proximity and technological proxim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 网络结构 技术知识 流驱动 珠江三角洲 网络分析方法 合作网络 实用新型专利
下载PDF
Knowledge Map编码与定位算法
4
作者 骆祥峰 于志安 +1 位作者 胡庆亮 陈波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5-610,共6页
该文提出用Hash来对KM(Knowledge Map)中的领域方向进行编码,形成领域方向Island.提出KM概念向量与概念间关系类型的编码方法.基于上述编码,利用Chord对海量Island进行快速定位;并在Island的控制下,提出C-Location与R-Location对相同领... 该文提出用Hash来对KM(Knowledge Map)中的领域方向进行编码,形成领域方向Island.提出KM概念向量与概念间关系类型的编码方法.基于上述编码,利用Chord对海量Island进行快速定位;并在Island的控制下,提出C-Location与R-Location对相同领域方向的KM进行快速定位.Island可使具有相同领域方向的KM自动聚集在一起.实例计算说明该方法可对KM进行有效的编码与精确的定位,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主题定位 知识图 语义链网络 知识流 知识网格
下载PDF
服务创新网络中企业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知识流耦合与知识共创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辛本禄 耿晶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19,共10页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基础观,构建“企业社会资本—知识流耦合—知识共创—服务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对405份企业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结构性、认知性、关系性社会资本均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基础观,构建“企业社会资本—知识流耦合—知识共创—服务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对405份企业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结构性、认知性、关系性社会资本均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知识流耦合、知识共创在企业社会资本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可进一步夯实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理论基础,揭示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知识作用路径影响服务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为服务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创新网络 企业社会资本 知识流耦合 知识共创 服务创新绩效
下载PDF
基于知识流动的技术守门人识别——以区块链技术领域为例
6
作者 王菲菲 董家鑫 +1 位作者 薛蕊 雷晓 《情报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134,共9页
[目的/意义]技术守门人是影响新技术信息传播的关键角色,有效识别守门人有利于更好地扶持领域内技术创新主体。[方法/过程]文章以技术守门人的定义为基础,并结合科学—技术互动关联理论,选取区块链技术领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学者合作网络... [目的/意义]技术守门人是影响新技术信息传播的关键角色,有效识别守门人有利于更好地扶持领域内技术创新主体。[方法/过程]文章以技术守门人的定义为基础,并结合科学—技术互动关联理论,选取区块链技术领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学者合作网络与引用网络,在原有技术守门人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筛选对知识流动有促进作用的守门人。[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筛选出的守门人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具有控制和促进作用,与传统守门人相比,该方法识别出的守门人对领域发展的贡献与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对专业领域的发展更具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流动 技术守门人 科技互动关联 合作网络 引用网络
下载PDF
编织知识网络提升《化工原理》学习效果
7
作者 高轶群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33-135,共3页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理科基础上建立工程思想的关键课程。该门课程的学习存在知识点多且杂、难度大、不好学等问题,文章提出编织单元知识网络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自学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理科基础上建立工程思想的关键课程。该门课程的学习存在知识点多且杂、难度大、不好学等问题,文章提出编织单元知识网络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自学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提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原理 知识网络 流体流动 学习效果
下载PDF
基于相互学习的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
8
作者 刘忠伟 李萍 +3 位作者 周盛 闫豆豆 李颖 安毅生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4期166-173,共8页
交通流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核心,其中时空特性是最主要的特征;由于不同道路之间存在复杂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依赖性,因此交通流预测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目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在网络局部以及整体的特征感知和提... 交通流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核心,其中时空特性是最主要的特征;由于不同道路之间存在复杂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依赖性,因此交通流预测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目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在网络局部以及整体的特征感知和提取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优化模型(DMCRNN),该模型以DCRNN为基准模型,利用相互学习策略对其进行优化;在训练过程中,两个DCRNN网络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以此来增强每个网络的特征学习能力;在METR-LA和PEMS-BAY两个真实数据集上验证优化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模型预测误差显著降低,在两个数据集上一小时的MAE与DCRNN相比分别降低了0.15和0.12,即相互学习优化策略具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预测 时空特性 图神经网络 知识蒸馏 相互学习
下载PDF
融合知识图谱的时空多图卷积交通流量预测
9
作者 李劲业 李永强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6-1376,共11页
现有的交通流量预测方法关注交通信息的时空相关性,未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对交通的影响,为此提出融合静态和动态知识图谱的时空多图卷积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基于道路交通信息和外部因素,构建城市交通知识图谱和4个不同语义的路网拓扑图,将城... 现有的交通流量预测方法关注交通信息的时空相关性,未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对交通的影响,为此提出融合静态和动态知识图谱的时空多图卷积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基于道路交通信息和外部因素,构建城市交通知识图谱和4个不同语义的路网拓扑图,将城市交通知识图谱输入关系演化图卷积神经网络,实现知识嵌入;使用知识融合模块将车流量矩阵与知识嵌入融合;将4个路网拓扑图和融合知识的车流量矩阵输入时空多图卷积模块,提取时空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交通流量预测值.在杭州交通数据集上评估模型性能,与先进的基线模型对比,所提模型的性能提高了5.76%~10.71%.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交通流量预测 城市交通知识图谱 多图卷积神经网络 知识融合模块 路网拓扑图
下载PDF
全球电商数据技术的知识流动网络构建与分析——基于发明专利的实证
10
作者 程旖婕 郭榕榕 韩世锋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7期218-230,共13页
为刻画全球电子商务领域的知识跨境流动特征,选取电商数据技术的发明专利数据,基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消费”的知识流动分析框架,构建发明人跨境合作网络、申请人跨境合作网络、专利国际申请网络、同族专利跨境申请网络、专利跨... 为刻画全球电子商务领域的知识跨境流动特征,选取电商数据技术的发明专利数据,基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消费”的知识流动分析框架,构建发明人跨境合作网络、申请人跨境合作网络、专利国际申请网络、同族专利跨境申请网络、专利跨境引证网络和专利跨境转让网络,对6类网络的结构特征、相关关系及回归关系进行测算、检验和分析。结果显示:电商数据技术的6类知识流动网络均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发明人合作网络与申请人合作网络的相关性最大;美国在各类网络中都处于核心位置,而我国仅在知识传播网络中处于次核心位置,在其他网络中都比较边缘。最后,提出中国电商数据技术领域知识流动网络关系的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知识流动 发明专利 网络分析
下载PDF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11
作者 张江甫 刘燕华 陈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1-70,共10页
跨界网络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与知识共享,均对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产生直接影响效应,呈现“激发整合共享”三位一体机制。动态能力、数字赋能在跨界网络知识流动与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之间起着间接中介作用。平台网络特征... 跨界网络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与知识共享,均对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产生直接影响效应,呈现“激发整合共享”三位一体机制。动态能力、数字赋能在跨界网络知识流动与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之间起着间接中介作用。平台网络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制造企业属性在二者间起着间接调节作用。未来在构建数理模型、量化指标体系、各类情景下影响机制深化、数字创新能力影响效应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网络 知识流动 数字创新 制造企业 研究述评
下载PDF
颠覆性技术的科学-技术-产业互动模式识别与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海云 王超 +3 位作者 陈亮 徐硕 杨冠灿 朱礼军 《情报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6-831,共16页
颠覆性技术是“从0到1”的技术研发,可对主流技术和现有产业产生变革性效果,形成阶跃式创新轨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突变式进步。探索颠覆性技术的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互动模式,对探索颠覆性技术内在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前瞻识别潜在... 颠覆性技术是“从0到1”的技术研发,可对主流技术和现有产业产生变革性效果,形成阶跃式创新轨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突变式进步。探索颠覆性技术的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互动模式,对探索颠覆性技术内在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前瞻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公认度高的颠覆性技术领域为研究对象,选取领域相近的渐进性技术领域作为对比对象,以知识网络结构作为分析视角,分别构建颠覆性技术的科学、技术、产业三层知识网络;利用整体网络属性关联和网络社区相似度算法来实现知识子网间的关联测度,以此实现科学-技术-产业互动模式的识别。实证分析发现,颠覆性技术与渐进性技术在科学、技术、产业三者的关联与互动模式中存在共性特征,也存在诸多显著的差异特征。最后,提出互动模式识别对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和科技-产业管理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科学-技术-产业 创新生态 知识流动 知识网络
下载PDF
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兆奎 郭彬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3-100,共8页
为厘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两个层面协同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复杂作用机制,并克服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单个要素净效应的问题,基于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整合创新网络层面与知识流动层面的6个要素,以我... 为厘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两个层面协同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复杂作用机制,并克服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单个要素净效应的问题,基于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整合创新网络层面与知识流动层面的6个要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案例样本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组态构型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单个要素并不构成驱动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知识扩散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原理时扮演更为普遍的角色;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组态路径有3条,即高知识流动下的创新网络均衡型、高知识流动下的网络链接主导型和知识扩散-网络规模主导型;创新网络四要素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机制时存在替代关系,产生非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有4条,且与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之间为非对称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知识流动 创新能力 组态构型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区域创新
下载PDF
知识流动视角下企业战略性知识披露效应研究——以华大基因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碧莹 任声策 张光耀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研究目的]开放式创新范式下,战略性知识披露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备受创新企业重视,开放与共融时代也为深入探索战略性知识披露效应提供全新视角。[研究方法]结合知识流动视角,基于知识溢出和知识取回双向渠道,以华大基因为研究对象,对企... [研究目的]开放式创新范式下,战略性知识披露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备受创新企业重视,开放与共融时代也为深入探索战略性知识披露效应提供全新视角。[研究方法]结合知识流动视角,基于知识溢出和知识取回双向渠道,以华大基因为研究对象,对企业间引文数据所构建的知识流动网络进行过程化解构,以此开展战略性知识披露效应的单案例研究。[研究结论]从知识流动全过程来看,华大基因通过知识取回来提高未来所创造的知识质量难度较大,但早期高质量的知识披露为后期知识取回阶段形成知识效益提供前提。从知识取回过程来看,三种知识取回路径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源企业知识效益的形成。具体而言,整合利用路径下加速了源企业对外溢知识的吸收重组,联合研发路径下增加了源企业与外界的创新协作,观察学习路径下源企业实现了未来知识流动方向的细化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知识披露 知识流动 知识取回 引文网络 知识效益
下载PDF
基于多层网络的科学-技术微观知识流动分析框架研究
15
作者 吴宁 杨艳萍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3年第11期40-52,共13页
[目的/意义]知识如何在科学与技术间流动并推动创新是情报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将从微观层面揭示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知识流动网络结构特征,为发现新的知识流动传播路径,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和挖掘创新突破点提供新思路。[方... [目的/意义]知识如何在科学与技术间流动并推动创新是情报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将从微观层面揭示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知识流动网络结构特征,为发现新的知识流动传播路径,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和挖掘创新突破点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专利和论文数据并利用多层网络的方法,构建了科学-技术二维知识流动微观网络分析框架,并以转基因玉米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验证了对科学-技术知识流动结构特征进行细粒度揭示的可行性。[结果/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框架可以揭示微观视角下的知识流动特征,并能够在转基因玉米实证案例中识别出两类知识流动结构,拓展和丰富了知识流动相关研究。未来,本研究提出的科学-技术二维知识流动研究框架可进一步扩展,通过改变知识主体类型、丰富知识属性因素、扩展知识流动路径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关联 知识流动 多层网络 知识产权 技术预测
下载PDF
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刘臣 张庆普 +1 位作者 单伟 刘岩芳 《情报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7-265,共9页
学科之间知识的交流构成了一个以知识流动为相互关系,以学科为节点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首先,利用引文分析来衡量学科之间知识流动的关系,从而构建了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然后运用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网络的结构性质、网络中知... 学科之间知识的交流构成了一个以知识流动为相互关系,以学科为节点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首先,利用引文分析来衡量学科之间知识流动的关系,从而构建了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然后运用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网络的结构性质、网络中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和知识流动的方向性。发现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度分布尾部服从幂率分布,网络不具有明显的层结构;少数节点状态的变化能够严重影响学科知识流动网络中知识流动的效率;在学科知识流动网络中知识的流动存在方向性,知识从一些基础学科和理论学科流向应用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知识流动网络 复杂网络 知识流动
下载PDF
基于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钟琦 汪克夷 齐丽云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7-399,406,共4页
本文在对知识网络现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企业内各个成员为节点、知识在节点间流动的企业内部知识网络。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模式。
关键词 企业 知识管理 知识网络 知识流 分析
下载PDF
企业内部知识流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曹兴 徐焕均 刘芳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9-74,共6页
知识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的过程。结合知识流动网络结构模型,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网络构成,阐述了企业内部网络知识流动的特征。从结点和子网两层次分析了知识流动行为的微观机理:结点间的知识流动使知识得以在网络... 知识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的过程。结合知识流动网络结构模型,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网络构成,阐述了企业内部网络知识流动的特征。从结点和子网两层次分析了知识流动行为的微观机理:结点间的知识流动使知识得以在网络中共享和扩散,结点与子网间知识的循环流动形成子网知识增量,子网间的知识流动最终提升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知识流动行为主要受知识主体、知识受体、知识距离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流动 知识网络 行为 机理 因素
下载PDF
动态关系强度下知识网络知识流动的涌现特性 被引量:43
19
作者 王文平 张兵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共11页
现有复杂知识网络研究大多只关注网络结构的影响,而忽视网络中关系强度的作用.文中采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方法,在分别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的复杂知识网络中,研究在5种变化策略下,动态关系强度对知识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不同策略... 现有复杂知识网络研究大多只关注网络结构的影响,而忽视网络中关系强度的作用.文中采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方法,在分别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的复杂知识网络中,研究在5种变化策略下,动态关系强度对知识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不同策略改变主体间的关系强度,所得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用网络平均知识水平和知识流动速度衡量)和知识分布的均衡性(用网络知识分布方差衡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而且当关系强度变动概率取特定值时,复杂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表现出高流速、高平均知识水平和低知识分布方差的涌现特征.论文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该涌现特性的机理,指出网络关系强度分布的指数衰减,对均衡状态下知识流动涌现特性的产生具有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知识网络 知识流动 关系强度 仿真
下载PDF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基于知识服务的工艺协作模型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兰芬 高鹏 +1 位作者 蔡铭 董金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085-2092,共8页
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服务供应商的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工艺协作模型,结合语义网上Web服务技术,给出了描述工艺知识服务能力的语义模型;借鉴工作流技术,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工艺知识服务流技术,实现对模型中工艺知识服务流程的自动管理.最后,还探... 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服务供应商的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工艺协作模型,结合语义网上Web服务技术,给出了描述工艺知识服务能力的语义模型;借鉴工作流技术,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工艺知识服务流技术,实现对模型中工艺知识服务流程的自动管理.最后,还探讨了工艺知识服务能力匹配算法并给出了算法实现.该模型已应用于具体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服务供应商 网络化制造 工艺知识服务流 工艺协作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