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难见巧:诗歌First Love的不可译因素汉译
1
作者 许露云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12期6201-6206,共6页
在中西翻译史上,关于诗歌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不可译因素的客观存在给诗歌翻译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障碍,本文以约翰•克莱尔的诗歌First Love的不同译本,分析音步、押韵和诗歌风格等不可译因素的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如何巧妙地... 在中西翻译史上,关于诗歌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不可译因素的客观存在给诗歌翻译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障碍,本文以约翰•克莱尔的诗歌First Love的不同译本,分析音步、押韵和诗歌风格等不可译因素的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如何巧妙地化“不可译”为“可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first love 不可译因素
下载PDF
First-Person Retrospective Narrative in The Lovely Bones
2
作者 曾慧娟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6年第3期234-236,233,共4页
The Lovely Bones written by Alice Sebold is about a 14-year-old girl Susie who,as a ghost,tells her story as well as her family's after her death.Tiff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person retr... The Lovely Bones written by Alice Sebold is about a 14-year-old girl Susie who,as a ghost,tells her story as well as her family's after her death.Tiff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person retrospective narrative in The Lovely Bones.Firstl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ory,the double focalizations of the first--person retrospective narrative and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It then discusses the three functions of the first-person retrospective narrative:enhancing authenticity,intensifying intimacy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love theme of the story.Besides,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e first-person retrospective narrative:monotonous.Therefore,a shift of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is put forwards a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ice Sebold The lovely Bones first-person retrospective narrative authenticity INTIMACY
下载PDF
凝视理论视域下房思琪的悲剧解读
3
作者 蒋菁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4-106,共3页
青年作家林奕含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因对儿童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的书写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凝视理论,从权力的规训、欲望的凝视和失语的个体三个维度剖析主人公房思琪遭受的侵害,并在层层凝视困境之下不堪重负... 青年作家林奕含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因对儿童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的书写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凝视理论,从权力的规训、欲望的凝视和失语的个体三个维度剖析主人公房思琪遭受的侵害,并在层层凝视困境之下不堪重负,使得主体性分崩离析,导致其最终走向自我主体与身份建构的死角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凝视 林奕含
下载PDF
屠格涅夫小说《初恋》的“多重性”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蒋燕萍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7-50,共4页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乃至欧洲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以擅长描写爱情故事、塑造女性形象著称于世。他笔下那些光彩照人且又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世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中篇小说《初恋》作为一部具有作家本人亲身经历的作...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乃至欧洲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以擅长描写爱情故事、塑造女性形象著称于世。他笔下那些光彩照人且又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世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中篇小说《初恋》作为一部具有作家本人亲身经历的作品是现代文学中的恋爱经典。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分别从“初恋”主题的双重性,恋爱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性、复杂性、感官性和小说所折射出的哲理性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以一个新视角来探究此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层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爱情小说 初恋
下载PDF
赤诚至爱在国民,以国为家天地心——苏东坡家国情怀之粹言及其诗词举隅评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彦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13,共7页
苏东坡的国家观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万众之家,万众之家以食为天,而农民、农乡、农事又是国家重中之重。是故爱国、爱民、爱大家、爱三农,竭力为之谋利。隅无论在朝、在野、乃至遭贬,受尽折磨亦坚贞不渝。苏东坡这种思想... 苏东坡的国家观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万众之家,万众之家以食为天,而农民、农乡、农事又是国家重中之重。是故爱国、爱民、爱大家、爱三农,竭力为之谋利。隅无论在朝、在野、乃至遭贬,受尽折磨亦坚贞不渝。苏东坡这种思想品行出自无私欲的忠心报国、一心为民的天地之心。苏东坡的家国情怀值得研究和学习,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国为家 以民为本 以农为重 爱国爱民 大爱公心
下载PDF
虚构性自传:论巴别尔童年两部曲的创伤叙事
6
作者 胡颖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1期63-69,78,92,共9页
小说《我的鸽子窝的故事》和《初恋》以1905年尼古拉耶夫屠犹运动为核心事件,组成了巴别尔童年主题创作中的独特两部曲,由于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虚构的自传性元素,因而往往被简单地误读为巴别尔的作家自传。事实上,童年两部曲是作家通过“... 小说《我的鸽子窝的故事》和《初恋》以1905年尼古拉耶夫屠犹运动为核心事件,组成了巴别尔童年主题创作中的独特两部曲,由于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虚构的自传性元素,因而往往被简单地误读为巴别尔的作家自传。事实上,童年两部曲是作家通过“虚构性自传”这一虚实难辨的文体所实现的创伤叙事,巴别尔运用复杂而微妙的多重隐喻手法,展现了一个犹太男童的心灵剧变和身份认知,并将儿童叙述者的自传性创伤记忆书写成了一部犹太人的历史文化传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别尔 创伤叙事 《我的鸽子窝的故事》 《初恋》 虚构性自传
下载PDF
一见钟情是人类爱情深层的基础 被引量:6
7
作者 周正猷 周峪锌 金宁宁 《中国性科学》 201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笔者在总结分析30年的婚恋咨询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爱的丰满是人类爱情的显著标志;情爱之中,亲情是重要的基础。一见钟情说明,现实中的他(她)是自己亲人的替身。正是这位替身让自己回归那美好的幼年受到亲人疼爱的岁月,跟类似自己初... 笔者在总结分析30年的婚恋咨询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爱的丰满是人类爱情的显著标志;情爱之中,亲情是重要的基础。一见钟情说明,现实中的他(她)是自己亲人的替身。正是这位替身让自己回归那美好的幼年受到亲人疼爱的岁月,跟类似自己初恋亲人的恋人在一起,唤醒了幼年浓郁的亲情,激发了对最亲亲人的初恋的潜意识能量;同时又有了现时恋情和性吸引、人类性爱的参与,那感觉真是又亲又爱。幼年的体验和现时的感受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性爱+情爱+亲情之爱",这是爱情最丰满的模式、最高的境界和最巅峰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见钟情 爱之图 爱情 亲情 原欲
下载PDF
缺失体验:二月河创作心理动因探寻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德礼 桓晓虹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5期61-65,共5页
缺失体验是指主体对生活经历中某种需要不满足而造成的不平衡的心理体验 ,它可以成为作家投入文学创作以弥补这一缺失的心理动力。由此探寻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 ,同样可以看到驱使其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 :欲望缺失的人生体验。一是... 缺失体验是指主体对生活经历中某种需要不满足而造成的不平衡的心理体验 ,它可以成为作家投入文学创作以弥补这一缺失的心理动力。由此探寻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 ,同样可以看到驱使其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 :欲望缺失的人生体验。一是青春萌动的美好爱情毁灭而积郁的“初恋情结” ,作家称之为“雷击”效应 ,它化入笔下人物的血脉和心灵 ,并转移到男主人公的情爱历程之中 ;二是原想走仕途的人生追求遇挫而“只好纸上谈兵”的“致仕情结” ,这直接推动作家选择文学言说 ,实现“把自己想的变成别人做的给人去读去想”的愿望。两种情结的交渗纠缠 ,为小说的情感取向和理性思考打下了作家鲜明的个性印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体验 二月河 创作心理 初恋情结 致仕情结 小说
下载PDF
花溪:中国第一爱河——兼论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概念及策划 被引量:2
9
作者 居易 姚炎祥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1-18,共8页
花溪是贵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当地政府从发展大旅游的需要出发,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花溪大旅游形象推展的咨询与策划。专家们从六大形象体系入手提出了“花溪———中国第一爱河”的形象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溪大旅... 花溪是贵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当地政府从发展大旅游的需要出发,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花溪大旅游形象推展的咨询与策划。专家们从六大形象体系入手提出了“花溪———中国第一爱河”的形象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溪大旅游的形象推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溪” “中国第一爱河” 旅游风景区 旅游业 形象设计 形象定位 形象推展模式 贵州
下载PDF
浪漫爱的追求:渐行渐远?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安琪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8-66,共9页
通过对上海、兰州城乡2200个样本的概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分化加剧、各种风险加大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婚姻的基本要求仍以稳定、长久为主导,多数人并不信奉"爱情至上",但也并非崇尚"物质至上";传统的男高女低... 通过对上海、兰州城乡2200个样本的概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分化加剧、各种风险加大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婚姻的基本要求仍以稳定、长久为主导,多数人并不信奉"爱情至上",但也并非崇尚"物质至上";传统的男高女低、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已显著松动,年龄、婚史、收入等"现实条件"在择偶双方情投意合时也更少地成为阻碍力。"浪漫爱渐行渐远"的判断未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分析结果表明,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教育程度较高者以及女性更少认同"找对象时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其他条件都可以不考虑",但这未必表明他们对浪漫爱的追求更少,而只是说明他们在择偶时更慎重、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爱 爱情至上 物质至上 理性化
下载PDF
初恋与爱情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必须要迈的门槛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彦红 《衡水师专学报》 2004年第4期82-84,共3页
对青少年进行初恋和爱情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对异性的向往是青少年的正常心理需求,应加以重视和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扩大学生的交往面,注意进行道德、失恋、婚姻、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 青春期 性教育 初恋 爱情教育
下载PDF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初恋》与《舞姬》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婷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2-64,74,共4页
屠格涅夫的《初恋》与森鸥外的《舞姬》虽然是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两位作家的作品,但是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文本主题到艺术形式都有极大的一致性,但也有着些微的不同,通过对《初恋》与《舞姬》的平行研究,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在新旧... 屠格涅夫的《初恋》与森鸥外的《舞姬》虽然是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两位作家的作品,但是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文本主题到艺术形式都有极大的一致性,但也有着些微的不同,通过对《初恋》与《舞姬》的平行研究,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在新旧时代交替时期因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而导致的一批新的意识觉醒的人们的爱情悲剧,这种悲剧具有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初恋》 森鸥外 《舞姬》 平行研究
下载PDF
伊恩·麦克尤恩短篇小说叙事艺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先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03-108,共6页
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具有独特叙事艺术魅力,其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将线性叙事结构和成长小说叙事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反映现实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并灵活地转换视角。此外,作家除了... 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具有独特叙事艺术魅力,其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将线性叙事结构和成长小说叙事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反映现实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并灵活地转换视角。此外,作家除了娴熟运用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也擅长根据叙述者的年龄和身份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叙述语言。更能体现作者现代叙事技巧的是,麦克尤恩沿袭了西方现代小说诸多叙述形式要素(反讽、从人物的嘴里道出、视点的选择和象征形象等)来含蓄地显示自己的伦理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床笫之间》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叙事话语 叙事伦理
下载PDF
爱情悲剧:始乱终弃原型及成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汉波 刘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4-117,共4页
男弃女悲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反复出现,构成了一种原型———始乱终弃原型,并形成了其特定的情节模式:一见钟情———山盟海誓———借故抛弃。此种原型的出现,从文化上看,是男尊女卑观念的产物;从现实上看,是男子人生追求中的必然选... 男弃女悲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反复出现,构成了一种原型———始乱终弃原型,并形成了其特定的情节模式:一见钟情———山盟海誓———借故抛弃。此种原型的出现,从文化上看,是男尊女卑观念的产物;从现实上看,是男子人生追求中的必然选择和门当户对观的潜在影响;从心理上看,是男子的阴暗心理和女子的认同心理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悲剧 始乱终弃 原型 原因
下载PDF
荒原城市中的关怀缺失——《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潇月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29-32,共4页
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通过一些有违伦常、惊世骇俗的故事,揭示了在关怀缺失的荒原城市,男女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对立。从生态女性主义出发,可以看出小说中女性与自然的亲和,女性天然具有的关怀... 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通过一些有违伦常、惊世骇俗的故事,揭示了在关怀缺失的荒原城市,男女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对立。从生态女性主义出发,可以看出小说中女性与自然的亲和,女性天然具有的关怀特质能给人类保护自然提供参考。关怀是解决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的钥匙,通过关怀能打破这两种困境中的二元对立,达成男女平等和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伊恩·麦克尤恩 生态女性主义 关怀
下载PDF
“一见钟情”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代清 《中国性科学》 2009年第11期33-36,共4页
一见钟情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比普通爱情来得更迅速,爱得更深刻,时间更持久。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对一见钟情的解释是不同的:古典精神分析认为与儿童的恋父恋母情结有关;生物学流派荣格认为是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在爱情中对浪漫伙伴... 一见钟情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比普通爱情来得更迅速,爱得更深刻,时间更持久。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对一见钟情的解释是不同的:古典精神分析认为与儿童的恋父恋母情结有关;生物学流派荣格认为是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在爱情中对浪漫伙伴的投射;认知图式理论认为是因为对方符合自己脑中的"爱之图";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是第一印象和晕轮效应结合的结果。这些解释有相通之处,而且当"一见钟情"发生时,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见钟情 现象 心理学
下载PDF
“爱历”之后无“元年”——王跃文的《爱历元年》蠡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经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4,共4页
王跃文的《爱历元年》表明其创作出现了有意识的转向,他的小说实现了从"政治"和"性爱"这两个基本维度进入文学、探索人性的创作构架;在此意义上,《爱历元年》既是"情爱之书"更是"人性之书"。... 王跃文的《爱历元年》表明其创作出现了有意识的转向,他的小说实现了从"政治"和"性爱"这两个基本维度进入文学、探索人性的创作构架;在此意义上,《爱历元年》既是"情爱之书"更是"人性之书"。《爱历元年》的写作动机缘于既是作者的也是小说中人物的"中年危机",对"中年危机"的破解则是道德出轨和感情突围;故而,爱情更多是一种精神修行和安顿灵魂的方式,对爱情"迷失"之后"回归"的只能是婚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跃文 《爱历元年》 人性探索 中年危机
下载PDF
析《爱历元年》中的二元性别叙事结构
18
作者 罗璠 陈天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101,共4页
王跃文在其新作《爱历元年》中,试图建构起一种新型的二元性别叙事结构。小说通过对传统性别结构模式的消解、对传统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突破和对男女"主体"存在意识的叙述,显露出了试图建构这种叙事结构的文本意图。
关键词 王跃文 《爱历元年》 二元 性别
下载PDF
苏联小说《第四十一》的叙述修辞
19
作者 谭学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80,共9页
重释苏联小说经典《第四十一》,分析女主角与男主角从各自所属共同体"红军/白军"的身份区隔向被动重建的临时共同体"咱们"位移。漂泊孤岛的两个脆弱个体共同构建的"咱们"、以及伴随"咱们"角色... 重释苏联小说经典《第四十一》,分析女主角与男主角从各自所属共同体"红军/白军"的身份区隔向被动重建的临时共同体"咱们"位移。漂泊孤岛的两个脆弱个体共同构建的"咱们"、以及伴随"咱们"角色关系变化的爱情发生、爱情速冻、爱情解冻和爱情之殇,修辞化地包装并延缓了注定的死亡,反预期的叙述交织着"敌人→人→恋人→敌人(恋人)"的身份转换与纠结以及爱情生态的变化,从不同层面展示人的精神自主和身体自主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人面向"是如何""能如何"的选项,未必完全符合"应如何"的逻辑。"存在"的真相不是"恒在",而是"变在";当复杂变化的身份主体、不该发生的爱情与被动位移的共同体产生冲突时,身份主体的自我意识被重塑但不稳定,作家的修辞处理力求不稳定中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十一》 爱情包装 叙述修辞 拉夫列尼约夫
下载PDF
析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多重情感
20
作者 耿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66-768,共3页
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情感的压制是西方作家的传统创作主题,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代表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延续了对现代工业文明下情感状态的思考。小说集包含的八个短篇小说构成了一张由孤独、荒谬和欲望其中又... 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情感的压制是西方作家的传统创作主题,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代表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延续了对现代工业文明下情感状态的思考。小说集包含的八个短篇小说构成了一张由孤独、荒谬和欲望其中又掺杂纯真在内的多重情感交织的网,以此反映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境遇。麦克尤恩的创作立足于当今英国社会现实,很好地体现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多重情感 社会现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