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Ⅰ.Morphology of the apical constric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Darning Wu Younong Wu Ming Hu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9年第6期420-424,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d the apical constriction morphology of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Eighty recently extracted human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from a native Chinese populati...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d the apical constriction morphology of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Eighty recently extracted human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from a native Chinese population were used. The number and shape of apical constrictions were recorded under a 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 (DOM) at 12.5 × 2.5 magnification. After access preparation, a new K-file was inserted into the canal until the tip of the file was just seen at the apical constriction under the DOM. The teeth with files in the canals were X-rayed from a mesiodistal direction using a 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 (DDR) system,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le tip and the center of radiographic apex was directly measured from the computer screen using DDR measurement software.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teeth with an apical constriction was 78.5% (102/130). The most common apical constriction shapes were oval (55.9%) and round (35.3%). The mean distance between the apical constriction and the anatomical tip of the root was 0.61 mm, and 84.3% (86/102) were within 1 mm. Conclusion: The most common shape of an apical constriction was oval or round, and the distance to the apex was mostly within 1 mm, indicating that root canal therapy should stop 1 mm from the radiographic ap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 tooth root apical constriction anatomic apex
下载PDF
Correlation between Anatomy and Root Canal Topography of First Maxillary Premolar on Kosovar Population
2
作者 Ferit Kocani Blerim Kamberi +2 位作者 Edmond Dragusha Tringa Kelmendi Zana Sejfija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4年第7期332-339,共8页
Aim: In this in vitro study the variation of root anatomy and canal system of the first human maxillary premolar was evaluat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 one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221 teeth) ... Aim: In this in vitro study the variation of root anatomy and canal system of the first human maxillary premolar was evaluat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 one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221 teeth) were examined. All of the teeth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accepted criteria of Woelfel as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Selected teeth are analyzed using operating microscope (OP) and computed dental radiography (CDR). Results: There was a higher incidence of two-roots form 70.14% (n = 155), 21.72% (n = 48) had one root, and 8.14% (n = 18) had three roots. In the two-root category, 16.29% (n = 36) had bifurcation on apical third, 21.72% (n = 48) had bifurcation on middle third, and 32.13% (n = 71) had bifurcation on cervical third. The examination of root canal systems of the teeth was based on Vertucci’s classification type of canal: 64.58% (#31) of the cases had type IV (2-2-2), 25.00% (#12) type II (2-2-1), 8.33% (#4) type I (1-1-1), and 2.09% (#1) type III (1-2-1).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ed a high incidence of two-rooted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Kosovo. Internal root canal system morphology reflects the external root anatomy. Furthermore, there i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hape of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root and the shape of the root canal. The cases with one root of the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 with a deep depression on the mesial side contain a double root canal system more often than a single ca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ilary first premolar Root Anatomy Root Canal System
下载PDF
CAD/CAM玻璃瓷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
3
作者 焉妍 田鸿旭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7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玻璃瓷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72例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1例,年龄(38.57...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玻璃瓷高嵌体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72例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1例,年龄(38.57±7.21)岁。所有患牙均于一次性根管治疗1周后采用CAD/CAM技术行玻璃瓷高嵌体修复,修复完成后进行24个月随访。分析患者修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修复效果及修复后24个月的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修复后3个月,所有患者边缘密合度、修复体缺损、崩瓷、修复体脱落、颜色匹配度、领接关系及牙周发炎均达A级;修复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不同评价条目B级占比略有上升,但不同时间患者修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3,P=0.702)。修复后24个月,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患者的修复体颜色、修复体外形、表面光滑度及高嵌体边缘适合性满意度分别为86.11%(62/72)、98.61%(71/72)、88.89%(64/72)、97.22%(70/72)。结论CAD/CAM玻璃瓷高嵌体为上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缺损根管治疗后有效修复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嵌体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上颌第一前磨牙 大面积缺损 修复
下载PDF
锥形束CT诊断双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对称性三根三管型1例
4
作者 葛翘诚 刘爽 木合塔尔·霍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9-460,共2页
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变异度较大,且女性双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对称性三根三根管情况临床中极为少见。本文回顾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三根管或多根管情况并报道1例上下颌对称性第一前磨牙三根三根管病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三根三管型 锥形束CT 第一前磨牙
下载PDF
高嵌体与纤维桩核冠对邻牙合面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修复后抗折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闫玉娟 吴宁宁 周亚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89-492,共4页
目的 比较IPSe.max CAD高嵌体和纤维桩核冠对邻牙合面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修复后对抗折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正畸而拔除的6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n=20),A组、B组样本... 目的 比较IPSe.max CAD高嵌体和纤维桩核冠对邻牙合面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修复后对抗折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正畸而拔除的6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n=20),A组、B组样本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制备邻牙合面缺损洞型,分别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A组行IPSe.max CAD高嵌体修复;B组行纤维桩核冠修复;C组为对照组,样本牙不作处理。记录各组折断力值、折断模式,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B组和C组折裂载荷值分别为(781.25±61.23)N、(712.51±54.36)N和(420.28±41.28)N,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2.154,P<0.001),A组的折裂荷载值最高;3组折裂模式均以可修复折裂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邻牙合面缺损上颌第一前磨牙采用IPSe.max CAD高嵌体修复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抗折力较高,且折裂模式主要为可修复性折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嵌体 纤维桩核冠 邻牙合面缺损 抗折力 上颌第一前磨牙
下载PDF
Double Roots of Mandibular Premolar in Full-mouth Periapical Films
6
作者 Ling-jia Kong Kuo Wan Deng-gao Liu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74-178,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of two-rooted mandibular premolar morphology using full-mouth periapical film seri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bilateral incidence,so as to provide a clini...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of two-rooted mandibular premolar morphology using full-mouth periapical film seri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bilateral incidence,so as to provide a clinical anatomical basis for root canal treatment in mandibular premolars.Methods A total of 201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ental treatment and had full mouth periapical radiographs at the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Stomatology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2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ree experienced dentists reviewed the patients' periapical films and classified the root morphology of mandibular premolars bilaterally.The incidence of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double roots were recorded and calculated,including confirmed and suspected bucco-lingual root types.Results In terms of the morphology of two-rooted mandibular first premolars,of the 2015 cases with complete root formation,two-rooted first premolars were detected in 120 cases,with a total number of 159 teeth.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eeth,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double roots was 4.03%(159/3972).In terms of the morphology of two-rooted mandibular second premolars,of the 2015 cases with complete root formation,two-rooted second premolars were detected in 24 cases,with a total number of 33 teeth.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eeth,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double roots was 0.85%(33/3880).Conclusions The roots of mandibular premolars display specific morphological patterns.Based on a large sample,w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not only the occurrence rate of bucco-lingual and mesio-distal double roots in first and second mandibular premolars,but also the incidence of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double roots within the same mandible.These findings c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mandibular premolars for endodontic,prosthodontic and surgical procedures,and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eatment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st MANDIBULAR premolar SECOND MANDIBULAR premolar DOUBLE ROOTS full-mouth periapical film
下载PDF
减数拔牙后正畸治疗中断情况下牙齿漂移的研究
7
作者 邢嘉豪 陈华 +4 位作者 陈敏 陈金东 窦昭婧 杨欣 季骏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10期727-732,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患者减数拔牙后正畸治疗中断1.5月(45 d)后牙齿漂移的程度。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已拔双侧前磨牙但因故未按时进行粘接托槽治疗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口腔上下颌...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患者减数拔牙后正畸治疗中断1.5月(45 d)后牙齿漂移的程度。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已拔双侧前磨牙但因故未按时进行粘接托槽治疗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口腔上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重建和测量,根据患者的拔牙牙位(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颌骨类型(上颌或下颌)、垂直骨面型(均角、高角或低角)将其分为12组,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减数拔牙之后治疗中断1.5月情况下以下5项指标的变化,包括前牙拥挤度、尖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拔牙间隙、前牙覆。结果拔牙牙位、颌骨类型、垂直骨面型对减数拔牙后1.5个月拔牙间隙的减小量、前牙拥挤度的减小量有影响(P<0.001),拔牙牙位和垂直骨面型对前牙覆增加量有影响(P<0.001)。拔除第一前磨牙的患者相对于拔除第二前磨牙的患者双侧邻牙的漂移明显(P<0.001),上颌双侧邻牙漂移较下颌明显(P<0.001),高角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的患者双侧邻牙漂移量明显(P<0.001)。结论对于正畸患者,如果存在上颌减数、第一前磨牙减数、垂直骨面型为高角的情况,拔牙双侧邻牙容易漂移,应该在减数拔牙后及时正畸治疗,并且注意支抗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漂移 口腔正畸学 减数 第一前磨牙 第二前磨牙 垂直骨面型 数字化口内扫描 三维成像
下载PDF
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形态特征与根管系统解剖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徐青清 王宇萌 +4 位作者 李梦圆 张悦蓉 徐海 江飞 张光东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625-632,共8页
目的研究下颌第一前磨牙在全景片(dental panoramic tomograms,DPTs)的形态特征与根管系统解剖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266例种植患者拍摄全景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共计532例样本。利用CBCT根据... 目的研究下颌第一前磨牙在全景片(dental panoramic tomograms,DPTs)的形态特征与根管系统解剖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266例种植患者拍摄全景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共计532例样本。利用CBCT根据Vertucci分类,识别根管数目和形态,Ⅰ型记为单根管,其余为复杂根管;在DPTs上测量外形长度,获取比值。分析形态特征与根管系统解剖的相关性。结果单根管与复杂根管在性别、根中1/2水平近远中径与最大近远中径比值、根管影像突然消失及消失的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51,预测结果较好,诊断复杂根管的灵敏度0.765,特异度0.846。结论根管影像是否突然消失以及消失的位置、性别和根中1/2水平近远中径与最大近远中径的比值对于根管解剖复杂性判断具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形态 锥形束CT 全景片 牙齿测量
下载PDF
锥形线束CT应用于下颌第一前磨牙解剖系统的研究
9
作者 郑文文 邱小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19-124,共6页
目的通过锥形线束CT(CBCT)扫描探究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行CBCT检查的376例患者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学参数,包括牙根数目、根管分型、牙根长度、根管弯曲度、... 目的通过锥形线束CT(CBCT)扫描探究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行CBCT检查的376例患者下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学参数,包括牙根数目、根管分型、牙根长度、根管弯曲度、根面沟起始位置、根面沟外形、颊髓角与颊侧釉牙骨质界连线和颊舌侧釉牙骨质界连线的交角(BB-BL)。比较不同性别(男188例,女188例)和不同年龄(16~25岁126例,>25~35岁90例,>35~45岁73例,>45~55岁51例,>55岁36例)患者CBCT影像学参数差异及其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牙根数目患者下颌第一前磨牙解剖学结构对称性。结果376例患者右侧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长度为(15.19±1.55)mm;BB-BL为(38.10±6.14)°,其中单牙根、Ⅰ型根管、牙根二级弯曲、无根面沟者占比较高。99例患者存在根面沟,其中根面沟起始位置为根尖1/3段、根面沟位于牙根近中面者占比较高。不同性别患者根管分型、牙根长度、BB-B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根面沟的不同性别患者根面沟外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BB-B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患者年龄与BB-BL均呈负相关(r<0,P<0.05)。单牙根患者根管对称率高于双牙根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各异,CBCT有助于牙根和根管形态的检查,能够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前磨牙 牙根 根管形态 锥形线束CT
下载PDF
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态及增龄性改变的CBCT研究
10
作者 李一鸣 刘彦 +2 位作者 吴文怡 刘洋 李思杨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78-83,共6页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态与增龄性变化,为精准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360例(男、女各180例),年龄15~74岁,每十年为一组分为6组,分别测量颊侧髓角高度、舌侧髓角高度、颊舌侧髓角间...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态与增龄性变化,为精准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360例(男、女各180例),年龄15~74岁,每十年为一组分为6组,分别测量颊侧髓角高度、舌侧髓角高度、颊舌侧髓角间距及根管口间距,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颊侧髓角高度为(3.10±0.96)mm,舌侧髓角高度为(1.56±0.77)mm,颊舌侧髓角间距为(3.18±0.48)mm,颊舌侧根管口间距为(4.04±0.64)mm。女性:颊侧髓角高度为(3.04±0.79)mm,舌侧髓角高度为(1.67±0.73)mm,颊舌侧髓角间距为(3.11±0.42)mm,颊舌侧根管口间距为(3.88±0.53)mm。颊侧髓角高度与舌侧髓角高度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汉族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颊侧髓角高于舌侧髓角;颊舌侧髓角间距约为3mm;髓腔形态具有增龄性改变;随着年龄增长,颊、舌侧髓角高度显现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上颌第一前磨牙 髓室顶/底 年龄 中老年人
下载PDF
不同边缘设计的髓腔固位冠修复下颌前磨牙的应力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郭靖 王潇宇 +3 位作者 李学盛 孙海阳 刘琳 李鸿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髓腔固位冠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牙体缺损时,不同边缘设计对牙体组织和修复体所受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4种边缘设计形式(平面对接式边缘、直角肩台、135°肩台、凹面形边缘)的下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固位冠修...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髓腔固位冠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牙体缺损时,不同边缘设计对牙体组织和修复体所受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4种边缘设计形式(平面对接式边缘、直角肩台、135°肩台、凹面形边缘)的下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固位冠修复模型。加载点为牙齿长轴与牙合面交点,方向为与牙齿长轴平行、与牙齿长轴成45°,力量大小为100N。计算分析4种边缘设计形式的髓腔固位冠修复后牙体组织和修复体颈部的应力分布情况及最大Von Mises应力值。结果(1)沿牙齿长轴方向加载,应力集中出现在修复体和牙齿颈部的舌侧边缘,平面对接式边缘和直角肩台的颈部应力分布要比135°肩台和凹面形边缘的应力分布均匀;(2)施加与牙齿长轴成45°的载荷,应力主要集中在颊侧边缘,平面对接式边缘较其他3种边缘形式的应力分布要更为均匀,牙齿和修复体的最大应力值均明显高于与牙齿长轴平行加载情况下的应力值;(3)无论施加与牙齿长轴平行还是与牙齿长轴成45°的载荷,平面对接式边缘的牙齿和修复体颈部的应力值均最小,修复体颈部的应力值要大于牙齿颈部的应力值;(4)平面对接式边缘牙釉质的应力水平高于牙本质。结论从基牙和修复体受力情况来讲,髓腔固位冠修复采用平面对接式边缘和直角肩台优于其他边缘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前磨牙 髓腔固位冠 肩台 有限元应力分析
下载PDF
显微CT与数字成像系统观察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向杰 刘娜 +3 位作者 刘锐 董正谋 刘鲁川 邓蔓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采用显微CT与数字成像系统(RVG)观察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比较2种方法对根管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随机选取根尖发育完全、牙根完整、未进行过牙髓治疗的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100颗,拍摄颊舌向和近远中向RVG数字影像(RVG法),并采... 目的采用显微CT与数字成像系统(RVG)观察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比较2种方法对根管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随机选取根尖发育完全、牙根完整、未进行过牙髓治疗的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100颗,拍摄颊舌向和近远中向RVG数字影像(RVG法),并采用显微CT进行扫描和三维重建(显微CT法),以Vertucci根管分型为标准对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进行分型,并对2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微CT法发现: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中,Ⅰ型67%,Ⅲ型3%,Ⅴ型18%,Ⅶ型2%,其他类型10%;RVG法发现:Ⅰ型71%,Ⅲ型2%,Ⅴ型23%,Ⅶ型1%,其他类型3%。显微CT法和RVG法同时判读为单根管和复杂根管的比率分别为63%、25%。2种方法分型结果间的Kappa值为0.541,为中度一致。82.8%的含根面沟的下颌第一前磨牙有2个或2个以上的根管。结论数字成像系统基本能反映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类型,但对复杂根管分型准确性较差;显微CT三维影像能清晰、准确地显示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CT 数字成像系统 下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类型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栋华 吴大明 +1 位作者 吴友农 葛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5,234,共4页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方法:制备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透明牙标本,记录牙根数目,并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其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得268个透明牙标本,其中单根牙201个(75.00%)、双根牙62个(23.13%)、三根牙5个(1.87%...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方法:制备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透明牙标本,记录牙根数目,并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其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得268个透明牙标本,其中单根牙201个(75.00%)、双根牙62个(23.13%)、三根牙5个(1.87%)。单根管、双根管和三根管的发生率分别为3.06%、83.58%和1.87%,其他类型根管发生率为1.49%。侧支根管发生率为25.00%,根尖孔大多位于牙根的侧方。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形态从多到少依次是单根双根管、双根双根管、单根单根管和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牙根 根管形态
下载PDF
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诊断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何秉贞 王欢 +2 位作者 尹兴喆 王倩倩 张成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在诊断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需行根管治疗的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每颗患牙均拍摄术前X线正位、偏位投照片判断是否为多根管牙;K型锉探查和定位根管口,冠下法预备根管,冷侧压法充... 目的探讨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在诊断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需行根管治疗的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每颗患牙均拍摄术前X线正位、偏位投照片判断是否为多根管牙;K型锉探查和定位根管口,冠下法预备根管,冷侧压法充填根管,充填时记录根管形态及数量,并拍摄根管充填术后X线正位和偏位投照片,对根管进行分型。结果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术前X线片诊断多根管31颗,临床发现多根管30颗。术前X线诊断为多根管的31颗牙,临床治疗中3颗未定位到多根管;而术前诊断为单根管的2颗牙,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为多根管。术前正位X线片诊断多根管牙13颗,术前偏位X线片诊断多根管牙25颗,其中7颗牙的术前正位和偏位X线片均表现为多根管影像。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临床发现率为34.09%(30/88),其中Ⅳ、Ⅴ型根管为21颗,占多根管牙的70.00%。结论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有助于提高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临床发现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前磨牙 多根管 X线诊断
下载PDF
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及牙根变异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贾智 孟媛媛 +4 位作者 王丽君 许丽昂 杨媛媛 胡美林 王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48-952,共5页
目的目前关于下颌第一前磨牙根面沟及根管变异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及牙根变异情况。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因正畸、种植或其他治疗而拍摄CBCT的336名患者643颗下... 目的目前关于下颌第一前磨牙根面沟及根管变异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及牙根变异情况。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因正畸、种植或其他治疗而拍摄CBCT的336名患者643颗下颌第一前磨牙。CBCT扫描数据,记录并测量相关信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3颗牙齿中637颗(99.1%)牙齿为单根牙,6颗为双根牙;502颗牙为单根管(78.1%),133颗牙为双根管(20.7%)。牙根长度平均为(13.2±1.5)mm,根尖孔到解剖性根尖末端的距离平均为(0.93±0.35)mm。123颗(19.1%)牙齿牙根表面存在根面沟,其中双根管占94颗(76.4%),双根管牙齿的根管系统主要呈现Ⅱ、Ⅲ、Ⅳ、Ⅴ、Ⅶ5种形态。123颗牙齿中Ⅴ型、Ⅲ型、Ⅶ型、Ⅱ型、Ⅳ型、Ⅰ型根管发生率分别为56.1%(69)、15.4%(19)、2.4%(3)、1.6%(2)和0.8%(1)、19.5%(24)。结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具有较大的变异性,CBCT能显示牙齿复杂的解剖结构,从而为根管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形态 根面沟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丹 陈俊宏 +6 位作者 兰贵华 徐倩 杨佳佳 刘志华 温秀杰 刘鲁川 邓蔓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88-1194,共7页
目的对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作一系统性的回顾分析。方法通过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所有与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相关的文献以及病例报道,记录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数目、根管数目、根管分型、根尖孔数目和... 目的对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作一系统性的回顾分析。方法通过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所有与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相关的文献以及病例报道,记录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数目、根管数目、根管分型、根尖孔数目和根尖孔位置。结果 1 324颗研究牙根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个牙根发生率占93.1%,2个牙根占6.6%,3个牙根占0.3%,其中未发现4个牙根的存在;5 745颗研究根管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管发生率占75.2%,多根管占24.8%;4 650颗研究根管分型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Ⅰ型根管发生率占75.1%,Ⅱ型占2.0%,Ⅲ型占1.7%,Ⅳ型占5.5%,Ⅴ型占12.5%,Ⅵ型占0.1%,Ⅶ型<0.1%,Ⅷ型占0.5%,其他根管类型占2.6%;478颗研究根尖孔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只有1个根尖孔的占63.2%,有2个根尖孔的占25.7%,有3个根尖孔的占9.0%,有4个根尖孔的占2.1%;771颗研究根尖孔开口位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包含946个根尖孔,其中根尖孔位于根尖顶端的占56.6%,位于根尖侧方的占43.4%。结论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以单牙根单根管为主,两牙根两根管常见,两根管中主要以Ⅳ型和Ⅴ型根管为主,其他根管分型发生率较低,但包含根管类型较多。此外,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孔数目变化大,约占一半的根尖孔位于根尖侧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前磨牙 牙根 根管形态
下载PDF
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的形态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廖骞 韩俊力 徐晓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17-521,共5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探讨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选取97例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的CBCT扫描数据,使用NNT软件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数目、形态、根面沟、根管分叉和双侧根管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Vertu...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探讨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选取97例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的CBCT扫描数据,使用NNT软件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数目、形态、根面沟、根管分叉和双侧根管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Vertucci分类,发生率分别为Ⅰ型83.5%,Ⅲ型3.6%,Ⅴ型8.8%,C形4.1%。多根管类型的根面沟发生率为75%,明显高于单根管的3.7%,并且56.3%、31.3%的多根管类型分别在根中1/3、根尖1/3分叉。93.8%的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双侧对称,其中,单根管对称率为95.2%,高于多根管的66.7%。结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结构复杂,CBCT可为根管系统提供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形态 锥形束CT C形根管 根管对称性
下载PDF
第一前磨牙桩道预备后剩余根管壁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章蕾 汲平 +1 位作者 傅新海 宋晓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采用解剖学方法,测量第一前磨牙桩道预备前后根管壁厚度,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桩道预备器械。方法收集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各30颗作为实验样本,用游标卡尺测量原始及分别用1、2、3号P型钻桩道预备后末端剩余根管壁的厚度。结果牙根各项指... 目的采用解剖学方法,测量第一前磨牙桩道预备前后根管壁厚度,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桩道预备器械。方法收集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各30颗作为实验样本,用游标卡尺测量原始及分别用1、2、3号P型钻桩道预备后末端剩余根管壁的厚度。结果牙根各项指标测量值均呈正态分布,对于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3号P型钻预备后,近远中末端根管壁厚度均小于1 mm,颊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腭根和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2号P型钻预备后,近远中末端根管壁厚度均小于1 mm,远中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桩道预备时,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颊根可用3号P型钻,腭根和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可用2号P型钻,而对于单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只能用1号P型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前磨牙 桩道预备 剩余根管壁厚度
下载PDF
左上颌第一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伴根尖区局限化矿化物1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董伟 李任 +1 位作者 温黎明 戚孟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12,共2页
慢性根尖周炎的特征是根尖区组织破坏,X线下表现为根尖透射影。本文报道左上颌第一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伴根尖区局限化矿化物1例,该矿化物在X线下表现为高密度影。本文对该矿化物的可能病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
关键词 慢性根尖周炎 第一前磨牙 矿化物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峡区充填技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闵艺 马净植 +1 位作者 高原 万新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02-904,共3页
目的:体外研究配合或不配合使用超声冲洗的条件下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和冷侧方加压充填技术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及根管峡区的充填质量。方法:选择单牙根双根管的上颌第一前磨牙40颗,根管预备后随机分为4组:A组,侧方加压充填;B组,超... 目的:体外研究配合或不配合使用超声冲洗的条件下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和冷侧方加压充填技术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及根管峡区的充填质量。方法:选择单牙根双根管的上颌第一前磨牙40颗,根管预备后随机分为4组:A组,侧方加压充填;B组,超声冲洗+侧方加压充填;C组,连续波热牙胶加压充填;D组,超声冲洗+连续波热牙胶加压充填。充填后拍摄X线片,记录根管类型和峡区发生情况。从根尖方向冠方水平片切牙根,间隔1mm,选择有根管峡区的横断面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充填质量并进行评分。结果:X线片和横断面上单牙根双根管的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峡区的发生率分别为87.5%和90%。D组根管峡区充填质量优于其它3组(P<0.05),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充填质量最差。结论: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配合超声冲洗能显著提高对根管峡区的处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峡区 连续波热牙胶充填 上颌第一前磨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