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LS的多回击地闪及其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学良 成勤 +3 位作者 王清龙 余田野 张科杰 赵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9-319,共11页
为进一步研究多回击地闪参数分布特征,以便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电物理研究提供参考,根据湖北省雷电定位系统(LLS)2007年1月—2018年12月监测资料,采用计算机编程处理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多回击地闪次数、多重回击次数和不同类型多回击... 为进一步研究多回击地闪参数分布特征,以便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电物理研究提供参考,根据湖北省雷电定位系统(LLS)2007年1月—2018年12月监测资料,采用计算机编程处理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多回击地闪次数、多重回击次数和不同类型多回击地闪雷电流幅值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多回击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次数占其地闪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06%、34.76%和32.64%,多重回击次数分别占其回击总数的0.01%、0.42%和0.40%,多回击负地闪回击次数占多回击总地闪回击总数的99.69%。首次回击强度大于后续回击强度的多回击正地闪和负地闪分别占多回击地闪总数的82.52%和57.87%;在多回击地闪后续回击中,正地闪约有9%的后续回击强度大于首次回击强度,负地闪约有20%的后续回击强度大于首次回击强度。多回击正地闪和负地闪中值电流分别为59.30 kA和35.10 kA,首次回击分别为90.90 kA和40.00 kA,后续回击中分别为43.90 kA和33.00 kA。首次回击中,多回击正地闪和负地闪雷电流幅值大于100 kA的累积概率分别为44.06%和4.64%,首次回击强度大于后续回击强度的多回击正地闪和负地闪雷电流幅值大于100 kA的累积概率最大分别为52.21%和7.94%;后续回击中,多回击正地闪和负地闪雷电流幅值小于等于40 kA的累积概率分别为41.80%和69.92%,首次回击强度大于后续回击强度的多回击负地闪,雷电流幅值小于等于40 kA的累积概率最大为77.71%。多回击正地闪和负地闪后续回击与首次回击中值电流的比值分别为0.48和0.83。拟合得出的不同类型的多回击正地闪和负地闪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公式,拟合效果显著;拟合公式中a值附近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与b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 地闪 多重回击 中值电流 首次回击 后续回击 雷电流幅值 累积概率
下载PDF
地闪弯曲通道在不同观察尺度下的回击电磁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万浩江 陈亚洲 王晓嘉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8-536,共9页
基于偶极子法建立了弯曲通道中任意倾斜通道段产生雷电回击电磁场的三维计算模型,给出了空间倾斜通道微元在柱坐标系下激发电磁场的解析表达式,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弯曲地闪通道的观察尺度对首次回击和后继回击电磁场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偶极子法建立了弯曲通道中任意倾斜通道段产生雷电回击电磁场的三维计算模型,给出了空间倾斜通道微元在柱坐标系下激发电磁场的解析表达式,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弯曲地闪通道的观察尺度对首次回击和后继回击电磁场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道弯曲是导致雷电回击电磁场波形出现振荡的直接原因,无论是首次回击还是后继回击,近区电场基本上不会因为通道弯曲而出现振荡,通道弯曲及其观察尺度也基本不会影响所计算回击电磁场初始峰值(近场区和过渡场区的电场波形为初始拐点)的上升时间,但会影响回击电磁场波形的初始峰值(或初始拐点)、波形的振荡起伏程度以及波形的频谱能量分布,且通道的观察尺度越小、观测点的距离越远、通道回击电流的上升时间越短,对应回击电磁场波形中的振荡起伏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通道 雷电电磁场 观察尺度 首次回击 后继回击
下载PDF
3003铝合金在30/80μs和10/350μs冲击电流下的损伤特性对比 被引量:3
3
作者 戴明秋 刘亚坤 +2 位作者 肖瑶 毕晓蕾 傅正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59-1566,共8页
为明确30/80μs和10/350μs冲击电流对金属损伤特性的差异以及冲击电流下金属的损伤特征,采用双指数模型计算不同幅值下两种电流的转移电荷和作用积分参数,并对照实际雷电观测数据分析其参数特征,然后进行两种电流不同幅值下的模拟雷电... 为明确30/80μs和10/350μs冲击电流对金属损伤特性的差异以及冲击电流下金属的损伤特征,采用双指数模型计算不同幅值下两种电流的转移电荷和作用积分参数,并对照实际雷电观测数据分析其参数特征,然后进行两种电流不同幅值下的模拟雷电流损伤试验,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金属损伤形貌、并测量损伤面积和深度。最后,结合冲击电流参数分析损伤试验结果,对比两种电流对3003铝合金损伤特性的差异。试验和分析表明:30/80μs冲击电流转移电荷与作用积分的变化范围与负地闪中首次回击电流参数的统计分布相近,而10/350μs冲击电流更符合正地闪中首次回击电流的参数特征。10/350μs冲击电流下,3003铝合金板损伤过渡区内出现沿热流方向生长的树枝晶,氧化层和损伤过渡区内有大量纳米尺寸的氧化铝颗粒析出,与30/80μs冲击电流作用时相比,3003铝合金的微观形貌变化更大。冲击电流的作用积分比转移电荷量对损伤面积有更直接的影响。除转移电荷量和作用积分外,电流持续时间是影响损伤深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流 首次回击分量 3003铝合金 烧蚀损伤 转移电荷 作用积分 微观组织形貌
下载PDF
广州高建筑物雷电回击光脉冲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晓磊 吕伟涛 +5 位作者 武斌 孙秀斌 马颖 陈绿文 齐奇 刘恒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9-449,共11页
为了深入认识负地闪放电过程中光辐射信号的特性,对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所获得的回击光脉冲波形进行了分析。对观测到的88例负地闪事件中的184次回击(包括60次下行闪电首次回击、58次下行闪电继后回击、66次上行闪电继后回击)的光脉... 为了深入认识负地闪放电过程中光辐射信号的特性,对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所获得的回击光脉冲波形进行了分析。对观测到的88例负地闪事件中的184次回击(包括60次下行闪电首次回击、58次下行闪电继后回击、66次上行闪电继后回击)的光脉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下行闪电首次回击光脉冲10%~90%上升时间T1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32.5/31.4μs,20%~80%上升时间T2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22.6/22.4μs,半峰宽度T3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31.1/117.0μs。下行闪电继后回击光脉冲T1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30.4/27.7μs,T2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9.5/17.6μs,T3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53.6/142.6μs。在21例下行多回击负地闪事件中,光脉冲回击间隔时间在12.6~368.6 ms范围之间,算术平均值为78.7 ms,有14%闪电事件存在继后回击光脉冲峰值大于首次回击的情况。上行闪电继后回击光脉冲T1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27.5/24.3μs,T2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7.0/15.7μs,T3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132.2/124.5μs。总体上,下行闪电首次回击的光脉冲上升时间最长、下行闪电继后回击次之、上行闪电继后回击最小;下行闪电继后回击脉冲半峰宽度比下行闪电首次回击及上行闪电继后回击的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脉冲 首次回击 继后回击 下行闪电 上行闪电
下载PDF
首次和继后回击对GSM频段微带天线雷电电磁耦合效应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王元 刘昆 +4 位作者 杜雨洺 孙筱枫 杜春伶 陈极权 董志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355-360,共6页
为研究基站通信塔遭受雷击时,通信塔上890~954 MHz频段微带天线在不同雷击下的雷电电磁耦合效应,基于闪电回击电磁模型,建立闪电通道-通信铁塔-大地模型及天线模型,研究首次回击和继后回击对890~954MHz频段微带天线雷击耦合效应的影响... 为研究基站通信塔遭受雷击时,通信塔上890~954 MHz频段微带天线在不同雷击下的雷电电磁耦合效应,基于闪电回击电磁模型,建立闪电通道-通信铁塔-大地模型及天线模型,研究首次回击和继后回击对890~954MHz频段微带天线雷击耦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首次回击的总能量远远大于继后回击,但继后回击比首次回击携带更多的高频能量,对于安装在通信塔上、同时可能处于闪电通道附近的890~954 MHz频段的微带天线而言,继后回击对其雷电耦合效应的影响更大,继后回击耦合入微带天线的能量远远大于首次回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带天线 雷电耦合效应 首次回击 继后回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ab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ted and uncoated steel under 30/80 μs impulse current
6
作者 Mingqiu DAI Yakun LIU +2 位作者 Zhengcai FU Juan LIU Xiaolei BI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23-134,共12页
The ablation tests on coated and uncoated Q235 B steel sheets were conducted under 30/80 μs impulse current simulating the lightning first return stroke current, aimed at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ablation characteri... The ablation tests on coated and uncoated Q235 B steel sheets were conducted under 30/80 μs impulse current simulating the lightning first return stroke current, aimed at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ab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 and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anti-corrosion coating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Abl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morphology and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of damaged zones,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icro Vickers hardness on the cross-section of damaged zones, and the maximum rear-face temperature of sample shee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blation areas of uncoated sheet consist of the melted layer and the heat-affect layer. These ablation areas include not only the area ablated directly by the arc root, of which the depth is deeper, but also the area forming due to the splashing of molten steel, of which the depth is shallower and decreases when the area’s distance from the arc attachment point increases. For coated sheet, coating materials have decomposed and evaporated forming an ablation pit on the sheet surface, in which the steel surface is exposed, and zinc filler of coating primer has infused into the exposed surface. The ablation diameter of uncoated sheet relates to the amplitude of the 30/80 μs impulse current in quadratic function, while for coated sheet, the relation is linear. In general, under the 30/80 μs impulse current, the coating can decrease the energy injected from the arc to the steel sheet and reduce the melting and splashing of steel. As a result, the ablation severity of uncoated sheet is severer than that of coated she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 ablation effect ANTI-CORROSION coating LIGHTNING first return stroke CURRENT 30/80 μs IMPULSE CURRENT Q235B STEEL microstructure x-ray diffraction
下载PDF
真实地形地貌对闪电定位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黄凯丽 张其林 +1 位作者 陈隆 冯建伟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1-128,共8页
为了研究真实地形地貌对雷电回击电磁场和闪电定位系统的影响,利用柱坐标系下二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算法研究了真实地形地貌中高低起伏的地表对雷电首次回击电磁场以及闪电定位系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起伏的地形会使地闪首次回击垂... 为了研究真实地形地貌对雷电回击电磁场和闪电定位系统的影响,利用柱坐标系下二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算法研究了真实地形地貌中高低起伏的地表对雷电首次回击电磁场以及闪电定位系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起伏的地形会使地闪首次回击垂直电场峰值减小,波形上升沿时间增大。但当地表出现特殊的地形结构时,真实的地形会增强垂直电场的峰值。对于雷电首次回击的切向磁场而言,地形地貌的高低起伏会明显衰减切向磁场的峰值,波头向后滞移,到达峰值时间滞后。例如,当雷电电磁场波从模拟闪击点到达测站1时,由于真实地形的影响会使垂直电场的峰值额外衰减约26%,波形上升沿时间额外增加1.5μs,这就会导致闪电定位系统估算的雷电流偏小约26%,雷击点定位出现误差。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应考虑真实地形地貌对闪电定位系统探测精度以及反演雷电放电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有限差分法 雷电首次回击 闪电定位 地形地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