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吾”“我”差异新解及其对先秦自我演变的启示
1
作者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研究》 2024年第3期195-200,共6页
从第一人称代词入手探究自我相关性质与结构是自我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古汉语中有多个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文献中的“吾”“我”差异一直是古汉语领域的研究重点,变为现代汉语中以“我”为主的转型期也处于这一时期。从自我心理学角度... 从第一人称代词入手探究自我相关性质与结构是自我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古汉语中有多个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文献中的“吾”“我”差异一直是古汉语领域的研究重点,变为现代汉语中以“我”为主的转型期也处于这一时期。从自我心理学角度,依据心理距离理论及古汉语领域关于“吾”“我”差异的研究,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相对于后者离个体经验自我的心理距离更近。“吾”“我”差异在先秦文献中的逐渐消失,并转变为以“我”为主可为中国人自我在先秦思想文化转型时期的演变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我差异 心理距离 自我 第一人称代词 解释水平理论
下载PDF
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对比--以《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为例
2
作者 邓超群 颜忻怡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数量相差不大,这与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中都有大量的第一人称代词省略的现象有关;在第一人称代词翻译的过程中,对某个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现代日语译词的选择并不固定,且存在诸多增译和减译的情况;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都十分重视“礼”,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不同种类的第一人称代词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 现代日语 《论语》 日译本
下载PDF
日本学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表达特点
3
作者 徐勤 朱宇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82,共11页
文章以第一人称代词可表达的六种作者身份(行为发起者、行为承受者、范围界定者、情感表达者、观点持有者、等价判断者),考察日本汉语学习者和中国汉语母语者在记叙文语料中第一人称代词及其作者身份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日本汉语学习... 文章以第一人称代词可表达的六种作者身份(行为发起者、行为承受者、范围界定者、情感表达者、观点持有者、等价判断者),考察日本汉语学习者和中国汉语母语者在记叙文语料中第一人称代词及其作者身份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日本汉语学习者过度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具体表现为:在“我(们)”作为行为发起者、“我”作为范围界定者/观点持有者/情感表达者的作者身份上,存在显著的使用过度;而在“我”作为行为承受者的作者身份上存在显著的使用不足。文章最后进一步探讨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语学习者 汉语记叙文 第一人称代词 作者身份
下载PDF
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频率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任桂琴 丛昊泽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7-83,共7页
全球抑郁症人数正在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该领域。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抑郁程度以及抑郁倾向与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沉浸和自我聚焦均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加重和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使用频率的增多。... 全球抑郁症人数正在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该领域。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抑郁程度以及抑郁倾向与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沉浸和自我聚焦均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加重和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使用频率的增多。检测社交媒体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频率可以预测抑郁症的发生,减少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频率也能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未来研究需深入探讨抑郁个体言语理解过程中对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认知加工,尤其要加强对女性群体的关注;进一步明确其他心理问题是否也与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频率存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语言 第一人称代词 自我聚焦 自我沉浸
下载PDF
从甲骨文看第一人称代词“余”“朕”“我”的谦敬功能
5
作者 吕秋岩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32-38,共7页
文章以《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与《甲骨文合集释文》为依据,整理殷商甲骨卜辞第一人称代词“余”“朕”“我”的相关文例,对它们的搭配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我”表尊称,“余”是时王谦卑的自称,“朕”尚不具备谦敬功能。
关键词 甲骨文 第一人称代词 谦敬功能
下载PDF
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及语篇功能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秀荣 李增顺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18-21,共4页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基于语料库的研究驳斥了传统的观点即科研论文是客观的而不应出现人称代词,同时研究发现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给非本族语学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语料库,研究了中国生物学科科研论文四个部分中第一人称...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基于语料库的研究驳斥了传统的观点即科研论文是客观的而不应出现人称代词,同时研究发现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给非本族语学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语料库,研究了中国生物学科科研论文四个部分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和语篇功能。研究发现中国生物学者在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方面与本族语学者具有显著差异:在人称代词(we,our,us)的总体使用频率上,中国生物学者明显低于本族语学者;而对we的某些语篇功能中国生物学者存在使用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同时本文分析了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使用频率 语篇功能 科研论文
下载PDF
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被引量:39
7
作者 张春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3期106-112,共7页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并有其心理动因。“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得体的第一人称代词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并有其心理动因。“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得体的第一人称代词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发接受者的代入感,有利于表达者情绪情感的抒发,有助于表达和接受的良性互动以及语言符号与言语使用者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虚指 心理动因 语境
下载PDF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吾、我”之别 被引量:4
8
作者 胡伟 邹秋珍 +1 位作者 杨林青 高倩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1-75,共5页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吾"、"我",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纠正了前人时贤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说法,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吾"、"我",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纠正了前人时贤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说法,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至西汉 第一人称代词
下载PDF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一)——基于语料库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考察 被引量:39
9
作者 朱晓敏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3-78,112,共6页
批评话语分析探索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并通过语篇分析来洞悉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话语的操控。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其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着作用。因此,使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意识形态在... 批评话语分析探索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并通过语篇分析来洞悉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话语的操控。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其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着作用。因此,使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意识形态在翻译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是切实可行的。这一作用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中的表现之一即是,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出现了显著的增加,既高于原文也高于同类体裁的原创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意识形态 人称代词
下载PDF
春秋时代第一人称代词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玉金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2,共7页
春秋语料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6个,即"我、余(予)、朕、台、吾、卬"。"我"、"余(予)"常见,其余不常见。"余(予)、朕、卬、吾、台"等只表示单数,而"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 春秋语料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6个,即"我、余(予)、朕、台、吾、卬"。"我"、"余(予)"常见,其余不常见。"余(予)、朕、卬、吾、台"等只表示单数,而"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余"、"朕"、"台"、"我"这些第一人称代词不具有方言性。"卬"是"吾"的源头,"吾"是"印"的变体,它们是西方周族人的方言词,"卬"始终未能进入共同语,"吾"在春秋时代开始进入共同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第一人称代词
下载PDF
战国时期楚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尹喜艳 邵慧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51-57,共7页
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通过对战国时期《楚辞》以及楚地出土战国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论文分析了它... 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通过对战国时期《楚辞》以及楚地出土战国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论文分析了它们在使用频率、称数、句法功能以及谦敬功能方面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楚方言 第一人称代词
下载PDF
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79,106,共9页
根据称数的不同,可以把西周汉语中的“余(予)”“朕”“我”“”“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指称单数的,如“余(予)”“朕”“”;一类是既可指称单数又可指称复数的,如“我”“吾”。对每一个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情况进行... 根据称数的不同,可以把西周汉语中的“余(予)”“朕”“我”“”“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指称单数的,如“余(予)”“朕”“”;一类是既可指称单数又可指称复数的,如“我”“吾”。对每一个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情况进行论证和统计,重点讨论“我”在称数方面的历史变化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代词 第一人称 称数
下载PDF
上古汉语中“我”“吾”之比较——兼谈单音词研究的五个平面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秋珍 胡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71-175,共5页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种语言中也不应该有两个功能完全相同的人称代词,"我"和"吾"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三个平面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单音词研究的五个平面。对单音词分析既要区分文字、语音、语义、...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种语言中也不应该有两个功能完全相同的人称代词,"我"和"吾"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三个平面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单音词研究的五个平面。对单音词分析既要区分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这五个平面,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考察了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对前人时贤的一些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第一人称代词 “我” “吾”
下载PDF
中外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用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0
14
作者 张曼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36,共6页
本文以中外各200篇语言学方面的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以下简称摘要)为语料,对比中外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I"和"we")的用法,特别是第一人称代词的话语功能,结果表明,中外摘要在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导... 本文以中外各200篇语言学方面的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以下简称摘要)为语料,对比中外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I"和"we")的用法,特别是第一人称代词的话语功能,结果表明,中外摘要在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国内相关写作依据与国外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相距甚远,而其根源是国内对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看法片面而陈旧。缩小差异的途径包括兼听学术语篇研究中的不同声音、加强对摘要的实证研究和修订国内摘要写作规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要 第一人称代词 话语功能
下载PDF
论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句法功能问题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玉金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37,共7页
文章讨论了西周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问题。文章指出 ,西周汉语中有“我、余 (予 )、朕、、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我、余 (予 )、朕”三个词是常见的 ,而“、吾”则十分罕见。常见的三个词“余 (予 )”、“朕”、“我”... 文章讨论了西周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问题。文章指出 ,西周汉语中有“我、余 (予 )、朕、、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我、余 (予 )、朕”三个词是常见的 ,而“、吾”则十分罕见。常见的三个词“余 (予 )”、“朕”、“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句法功能限制的 ,如“余 (予 )”和“朕”。“余 (予 )”可作主语、宾语、兼语 ,而极少作定语 ;“朕”经常作定语 ,极少作主语 ,不作宾语、兼语。二类是没有句法功能限制的 ,如“我” ,可作主语、宾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第一人称代词 句法 古代语法
下载PDF
人称代词we在英语科技论文中的人际意义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秦枫 郎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61-166,共6页
本研究以电子信息领域国际主流学术期刊论文为语料,研究第一人称代词we在协商和构建论文人际意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称代词we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可以突出论文的价值,创新点和可信度;可以使读者作为同行专家介入语篇,参与论证,共同... 本研究以电子信息领域国际主流学术期刊论文为语料,研究第一人称代词we在协商和构建论文人际意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称代词we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可以突出论文的价值,创新点和可信度;可以使读者作为同行专家介入语篇,参与论证,共同完成对新论点的构建;可以在论证中包含多种声音的协商,缓和新论点可能造成的面子威胁行为(FTA)。因此,本研究指出,在科技英语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学术语篇的劝说性质,人际意义及其实现方式;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使学生学会使用能为学术社团所接受的方式表达观点,提高学术交流水平显得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论文 人际意义 第一人称代词We
下载PDF
汉语核心词“我”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树先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91,共6页
依据汉语文献材料,探讨汉语核心词"我"的早期语音形式;对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的发展演变作了简要的论速;并以汉语为依托,对整个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作了简要的比较。
关键词 核心词 第一人称代词 早期音义 比较
下载PDF
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问题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玉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2期42-50,共9页
本文在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问题,认为其时间性主要表现在一些代词的新陈代谢和“我”在称数方面的变化;其地域性主要表现在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在殷商、西周早中期是殷方言,在西用... 本文在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问题,认为其时间性主要表现在一些代词的新陈代谢和“我”在称数方面的变化;其地域性主要表现在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在殷商、西周早中期是殷方言,在西用晚期、春秋时代主要是宗周方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第一人称代词 地域性 时间性
下载PDF
论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有无谦敬功能的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62-68,共7页
洪波先生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有谦敬功能的不同。但从西周时代有关的语料来看,至少在西周时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之间没有谦敬功能的差异。
关键词 西周 第一人称代词 谦敬功能
下载PDF
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篇功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秋成 刘晋 《莆田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8-81,共4页
指出英语学术语篇中是否应该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存在众多争议,通过剖析英语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身份,阐释第一人代词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语篇功能。认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学术语篇中对于作者观点构建至关重要,恰当运用第一人称代词不仅... 指出英语学术语篇中是否应该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存在众多争议,通过剖析英语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身份,阐释第一人代词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语篇功能。认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学术语篇中对于作者观点构建至关重要,恰当运用第一人称代词不仅不会使论文缺少权威性,相反它能帮助论文撰写者在写作过程中聚焦自己的身份和观点,因此有利于作者形成连贯明确的主题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学术语篇 第一人称代词 语篇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