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nozoic evolution of tectono-fluid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 in Lanping Bas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Constraints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a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小明 宋友桂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4期395-400,共6页
Since the Mesozoic, abundant metal and salt deposits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Lanping Bas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constituting a well-known hydrothermal ore belt in China. Most of the deposits are ... Since the Mesozoic, abundant metal and salt deposits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Lanping Bas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constituting a well-known hydrothermal ore belt in China. Most of the deposits are meso-epithermal hydrothermal deposits.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deals with the mineralization ages of hydrothermal deposits in the Lanping Basin by using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method, and integrat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posits and their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s, to give the preliminary viewpoints as follows: (1)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ges acquired range from 19.9 Ma to 52.8 Ma, much younger than those of their host strata, so they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mineralization ages, which represent the late mineralization period; (2)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ges tend to become younger from the west to the middle of the basin, indicating that the latest evolution of tectono-fluid and/or metallogenic processes of the middle basin ended later than that in the west; (3) in the Paleogene, most of the Cu deposits were form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4) the major metallogenic processes occur between the Paleogene and the Neogene, because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edges of the basin were subducted into and collided with its bilateral continental blocks, respectively, and the central fault was strongly activated, which led to the processes of large-scale ore-forming fluids,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 and transport because of the variation of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Having been squeezed and uplifted, the Lanping Basin became an intermontane basin that contains many kinds of fluid trap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e deposits (for example, Pb-Zn, Cu, Ag) of different scales in the middle of the basin. Simultaneously, the fluids with volatile elements such as Hg, Sb and As were transported upwards along the central fault system and diffused into its subordinate fractures, thus leading to the metallogenic processes of Hg, Sb and As in the eastern composite anticline of the Lanping Basin; (5) and later, these ore deposits experienced reformation and oxidization. To summarize,deep giant faults were active in the basin,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es were constrained by the evolution of tectono-fluids in the Lanping Basin. Simultaneously, the occurrence of the metallogenic processes made the nature of fluid and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change, which led to returning and recycling of the fluids. Multi-stage and zonational metallogenic processes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deposits in the Lanping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痕迹 时空框架 云南西部 矿化作用
下载PDF
镎与裂片元素分离工艺研究
2
作者 李峰峰 陈延鑫 +6 位作者 何辉 叶国安 蒋德祥 李斌 唐洪彬 于婷 刘金平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5期55-58,共4页
本文设计并验证了镎与裂片元素分离的工艺。所设计的镎提取纯化工艺分为两个工艺段,镎提取与纯化工艺段(2NA)和镎反萃工艺段(2NB)。2NA萃取槽工艺:实现镎钚的共同萃取,镎浓缩3倍,同时与裂片元素进行分离;设计工艺条件下,在2NA工艺段,Np... 本文设计并验证了镎与裂片元素分离的工艺。所设计的镎提取纯化工艺分为两个工艺段,镎提取与纯化工艺段(2NA)和镎反萃工艺段(2NB)。2NA萃取槽工艺:实现镎钚的共同萃取,镎浓缩3倍,同时与裂片元素进行分离;设计工艺条件下,在2NA工艺段,Np收率大于99.9%,2NA段对Tc的净化为4.0×10^(4),2NA段对Ru的净化为2.1×10^(3),2NA段对Zr的净化为4.0×10^(4);2NB反萃取槽:将镎反萃进入水相。在2NB工艺段,Np反萃率大于99.9%,Np与裂片没有净化效果。验证了提取工艺对高浓度镎提取的可行性。结合之前工作,基本可以确定设计的流程可以实现用萃取法从中放废液中纯化和浓缩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萃取 裂片元素 净化 工艺
下载PDF
电镀法制备裂变电离室电极铀膜
3
作者 葛孟团 孙光智 +7 位作者 刘海峰 肖伟 赵东 黄磊 曾乐 邱顺利 江重祥 孙祁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4-231,I0003,共9页
裂变电离室电极镀铀(235 U)的均匀性、镀膜厚度和结合力是影响中子探测器灵敏度等性能关键所在,以无水乙醇为电镀液,铂丝为阳极,通过考察阴极镀件(铝管)处理工艺、pH值、电流密度、电镀时间和镀液中U(Ⅵ)初始浓度对电镀效率及镀膜的影响... 裂变电离室电极镀铀(235 U)的均匀性、镀膜厚度和结合力是影响中子探测器灵敏度等性能关键所在,以无水乙醇为电镀液,铂丝为阳极,通过考察阴极镀件(铝管)处理工艺、pH值、电流密度、电镀时间和镀液中U(Ⅵ)初始浓度对电镀效率及镀膜的影响,进而确定了电镀铀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6.50 mA/cm^(2)、电镀时间为30 min、pH=2.6、极间距为12 mm、镀液中U(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96 mg/mL时,电镀效率约达92.4%,镀膜厚度可达2.26 mg/cm^(2)。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SEM-EDS)等对镀层进行了表征。XPS表明U以六价态的UO_(2)+2聚合物和四价态的二氧化铀(UO_(2))形式存在,且纯度较高。SEM显示镀层表面平整、致密。划痕法测试结果表明,镀层结合力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电离室 镀铀 工艺参数 镀膜厚度 结合力
下载PDF
裂变室探测器信号处理算法设计
4
作者 向恒 杨静远 钟明光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2-1125,共4页
为解决裂变室探测器信号在不同测量模式之间切换造成的信号突变问题,在研究裂变室探测器工作原理及对应信号处理电路的基础上,设计出裂变室探测器的信号处理算法。该算法经证明能够做到不同测量模式之间的平滑过渡,且具有数字化、响应... 为解决裂变室探测器信号在不同测量模式之间切换造成的信号突变问题,在研究裂变室探测器工作原理及对应信号处理电路的基础上,设计出裂变室探测器的信号处理算法。该算法经证明能够做到不同测量模式之间的平滑过渡,且具有数字化、响应快、线性度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室 信号处理 量程切换
下载PDF
用于宽量程核脉冲评估的随机脉冲发生器设计
5
作者 吕云峰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设计一种随机脉冲发生器能够实现1~10^(8)Hz的随机脉冲输出,主要用于模拟正比计数管和裂变室探测器在宽量程范围的脉冲输出。整个方案采用FPGA加模拟电路的设计,以FPGA为平台,设计100个随机脉冲通道并通过加法器将信号叠加,最后经缓冲... 设计一种随机脉冲发生器能够实现1~10^(8)Hz的随机脉冲输出,主要用于模拟正比计数管和裂变室探测器在宽量程范围的脉冲输出。整个方案采用FPGA加模拟电路的设计,以FPGA为平台,设计100个随机脉冲通道并通过加法器将信号叠加,最后经缓冲器输出。其中每个通道包含一个并行LFSR随机数生成器,并利用二项分布近似泊松分布理论依据产生最高10^(8)Hz计数率的信号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随机脉冲发生器输出计数率从可分辨阶段到进入计数率死区,最后到重叠至不可分辨,其信号特征都符合泊松分布和坎贝尔定理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测量 随机脉冲 裂变室探测器 泊松过程 二项式分布 随机数生成器 LFSR 坎贝尔定理
下载PDF
沉积盆地中恢复地层剥蚀量的新方法 被引量:67
6
作者 王毅 金之钧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82-486,共5页
主要介绍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法和宇宙成因核素分析法等3 种恢复和计算地层剥蚀量的新方法。它们的优点是不但给出一个剥蚀面造成的地层总的剥蚀量,还能详细刻画整个剥蚀过程,从而能计算出每一期构造抬升引起... 主要介绍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法和宇宙成因核素分析法等3 种恢复和计算地层剥蚀量的新方法。它们的优点是不但给出一个剥蚀面造成的地层总的剥蚀量,还能详细刻画整个剥蚀过程,从而能计算出每一期构造抬升引起的地层剥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地层剥蚀量 宇宙成因核素
下载PDF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 被引量:78
7
作者 陈正乐 宫红良 +3 位作者 李丽 王小凤 陈柏林 陈宣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102,共12页
阿尔金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文中主要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探讨阿尔金山脉的隆升和剥露过程。来自阿尔金山脉34个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岩样品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脉存在至少5个阶段的剥露作用,... 阿尔金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文中主要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探讨阿尔金山脉的隆升和剥露过程。来自阿尔金山脉34个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岩样品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脉存在至少5个阶段的剥露作用,反演出阿尔金山脉具有多期次、阶段性的隆升特征,并存在差异性:EW向的阿尔金北缘拉配泉一红柳沟山体隆升-剥露时间早(61~34Ma);NE向且未-茫崖山脉的主要隆升时间位于始新世晚期中新世(42~11Ma);沿阿尔金(主)断裂山体的隆升-剥露最为年轻,存在三期主要的剥露作用:10.2~7.3、5.5~4.5和2.1~1.8Ma。结合区域磷灰石测年数据、区域变形事件及其阿尔金断裂走滑历史分析,推测阿尔金山脉在晚白垩世曾有过初期隆升和剥露,古近纪的剥露局限于阿尔金山脉北缘EW向的山脉,始新世晚期-中新世、上新世晚期和早更新世的山脉剥露作用遍及了青藏高原北缘山脉,8Ma是青藏高原抬升和变形的一期重要构造事件发生时间;前陆盆地和阿尔金山间盆地的沉积作用研究也显示了阿尔金山脉的隆升剥露过程与阿尔金断裂的走滑及其相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脉 新生代隆升与剥露过程 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
下载PDF
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响应 被引量:59
8
作者 贾承造 陈汉林 +2 位作者 杨树锋 卢华复 周宇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15,共6页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技术 ,并结合地质学研究方法 ,对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约发生在 89Ma前 ,平均隆升速率为 3 7 8~ 45 3m/Ma ,是一个较缓慢的隆升过程。这一隆升过程不仅造成了库车坳陷全区缺失...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技术 ,并结合地质学研究方法 ,对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约发生在 89Ma前 ,平均隆升速率为 3 7 8~ 45 3m/Ma ,是一个较缓慢的隆升过程。这一隆升过程不仅造成了库车坳陷全区缺失晚白垩世地层 ,而且也导致了库车坳陷构造变形雏形的发育。晚白垩世的隆升事件局限在库车坳陷内部 ,没有影响到天山造山带。隆升事件的北部界限位于库车坳陷的前陆逆冲断层带中 ,界线南北的隆升差异明显 ,南部的隆升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 ,而北部的隆升事件发生在中新世时期。这一隆升过程在特提斯北缘的盆地群中都有表现 ,而隆升的形成是青藏高原地区Kohistan_Dras岛弧与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时期的碰撞事件远距离效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晚白垩世 裂变径迹分析 隆升过程 地质响应
下载PDF
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1
9
作者 孙岳 陈正乐 +4 位作者 陈柏林 韩凤彬 周永贵 郝瑞祥 李松彬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5,共9页
本文主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技术探讨了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隆升的时空差异特征。22个岩体分别采自阿尔金北缘EW向山体中的卓尔布拉克、大平沟和喀腊大湾地区。裂变径迹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径迹年龄介于(62.6±3.5)^(28.3±1... 本文主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技术探讨了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隆升的时空差异特征。22个岩体分别采自阿尔金北缘EW向山体中的卓尔布拉克、大平沟和喀腊大湾地区。裂变径迹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径迹年龄介于(62.6±3.5)^(28.3±1.7)Ma,平均径迹长度均介于(13.25±0.15)^(14.29±0.1)μm之间。进一步根据裂变径迹长度和温度数据,开展了磷灰石温度-时间的反演模拟。结果表明,阿尔金北缘山体的隆升呈现一定的规律:在南北方向上,南部率先隆升并向北部扩展,东西方向上,山脉中段大平沟样品径迹年龄较其他样品年龄大且时间局限在古新世和始新世,呈现中间向两侧隆升趋势。所有样品热史模拟曲线形态相对一致,径迹长度分布呈单峰式,表明阿尔金北缘地区可能仅仅新生代经历了古新世—渐新世(65—28 Ma)的快速隆升-剥露事件,中新世及后期的构造隆升-剥露事件在本区不发育。对比分析阿尔金地区的隆升剥露热事件可知,阿尔金山脉新生代的隆升-剥露整体性和差异性共存:古近纪阿尔金山脉隆升具有普遍性和区域性,而中新世至今的隆升和剥露仅仅存在于NEE走向阿尔金主断裂带旁侧的山体和NE向的山体,推测中新世以来阿尔金主断裂带的快速走滑并没有影响阿尔金北缘EW向山体的隆升和剥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隆升与剥露过程 新生代 阿尔金北缘
下载PDF
裂变径迹法对兰坪盆地构造热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小明 谭凯旋 +1 位作者 龚革联 龚文君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0-42,共3页
兰坪盆地位于澜沧江断裂带与哀牢山推覆体之间 ,内有丰富的金属矿床与盐类矿床 ,大部分是新生代形成的 ,且大多为低温热液矿床。裂变径迹法对兰坪盆地构造热演化与成矿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盆地自中生代以来 ,至少经历了三次构造热事件 ... 兰坪盆地位于澜沧江断裂带与哀牢山推覆体之间 ,内有丰富的金属矿床与盐类矿床 ,大部分是新生代形成的 ,且大多为低温热液矿床。裂变径迹法对兰坪盆地构造热演化与成矿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盆地自中生代以来 ,至少经历了三次构造热事件 ,出现了三次成矿作用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构造热演化 成矿作用 兰坪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白垩纪以来构造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志刚 任战利 高龙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53-376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处于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和东秦岭造山带的转折地带,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本文选取东缘韩城地区和南缘东秦岭洛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研究对象,采集6件砂岩样品进行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关键构造-热...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处于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和东秦岭造山带的转折地带,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本文选取东缘韩城地区和南缘东秦岭洛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研究对象,采集6件砂岩样品进行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关键构造-热事件提供热年代学约束,恢复盆地东南缘不同构造带的热演化史,深化对盆地东南部油气资源赋存条件的认识,以期实现油气勘探的新突破.研究表明韩城和洛南地区的抬升冷却史存在明显差异.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表现为从南到北减小的趋势.东缘韩城剖面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51.6~66.3 Ma、33 Ma两次抬升冷却的峰值年龄.南缘洛南剖面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记录89~106 Ma和59~66 Ma的冷却抬升年龄.洛南地区抬升冷却时间较早,剥蚀速率(106m/Ma)大于韩城地区(68m/Ma),且持续时间长.磷灰石裂变径迹(Apatite Fission Track,AFT)热史模拟显示,晚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东秦岭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洛南地区热演化程度明显高于韩城地区.洛南剖面的热演化主要受岩浆活动的控制,韩城剖面为埋藏增温型.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受控于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抬升过程 热史模拟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下载PDF
利用锆石裂变径迹研究漠河盆地隆升过程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求实 方石 +4 位作者 谢荣祥 公繁浩 李士超 朱恒 袁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7-813,共7页
通过对漠河盆地内32件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进行详细分析,锆石单颗粒径迹年龄最大值为143.9±18.7Ma,最小年龄为58±12.1Ma,峰值年龄为92~98Ma和132~138Ma。结合盆地断裂展布及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漠河盆地在95Ma和135Ma发生了2次... 通过对漠河盆地内32件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进行详细分析,锆石单颗粒径迹年龄最大值为143.9±18.7Ma,最小年龄为58±12.1Ma,峰值年龄为92~98Ma和132~138Ma。结合盆地断裂展布及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漠河盆地在95Ma和135Ma发生了2次强隆升过程。结合盆地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自晚侏罗世以来盆地形成受到蒙古-鄂霍次克海碰撞关闭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双重作用的影响,盆地中晚侏罗世(135Ma左右)处于南北向挤压背景,形成东西向展布的前陆盆地;白垩纪中期,盆地处于伸展构造背景,属东北(同)大陆裂谷系的一部分。白垩纪中晚期(95Ma左右),漠河盆地由拉张环境再一次变为挤压环境,盆地形成了又一次的强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裂变径迹 漠河盆地 剥露过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栾川群强烈热事件终止时间的确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鲁祖惠 胥爱军 +6 位作者 陈冬荣 王玉金 李友明 郭士伦 郝秀红 关保德 陶自强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4年第1期51-55,共5页
秦岭造山带由华北陆块与扬子地台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秦岭带形成后又经历了一个新的构造热活动时期.由于该地区缺乏化石和热事件造成同位素严重丢失,确定它的形成年代和强烈热事件的终止时间比较困难.本文利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 秦岭造山带由华北陆块与扬子地台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秦岭带形成后又经历了一个新的构造热活动时期.由于该地区缺乏化石和热事件造成同位素严重丢失,确定它的形成年代和强烈热事件的终止时间比较困难.本文利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测量了秦岭栾川群大红口组,磷灰石的表现年龄.在90%的置信水平下确定奕川群形成年代下限大于550±38Ma,后期强烈热事件的终止时间为248±3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强烈热事件 栾川群 年代学 终止时间
下载PDF
医用裂变^(99)Mo分离纯化工艺中^(131)I^-和^(131)IO_3^-的去除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积新 吴宇轩 +4 位作者 向学琴 沈亦佳 王清贵 于宁文 罗志福 《同位素》 CAS 2019年第1期29-36,I0002,共9页
为评价已建立的裂变^(99) Mo分离纯化工艺,即AgNO3沉淀法、α-安息香肟沉淀法、阴离子交换色层法与活性炭色层法联用工艺流程,对放射性碘的去除效果,本研究以^(131)I为放射性示踪剂,研究两种不同放射性碘化学形态^(131)I^-与^(131)IO_3^... 为评价已建立的裂变^(99) Mo分离纯化工艺,即AgNO3沉淀法、α-安息香肟沉淀法、阴离子交换色层法与活性炭色层法联用工艺流程,对放射性碘的去除效果,本研究以^(131)I为放射性示踪剂,研究两种不同放射性碘化学形态^(131)I^-与^(131)IO_3^-在^(99) Mo分离纯化工艺中的行为及其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131)I^-,AgNO3沉淀能够去除模拟溶液中98.2%^(131)I^-,α-安息香肟沉淀法分离^(99) Mo工艺能够去除97.9%^(131)I^-,AG1-×8树脂上阴离子与I^-发生交换可以除去Mo样品中^(99).9%的^(131)I^-,活性炭色层法通过吸附作用除去75%的^(131)I^-,最终^(131)I^-的累积去污系数为1.90×106,^(131)I^-的去除率大于^(99).^(99)%。对于^(131)IO_3^-,加入AgNO3对其去除没有影响,ɑ-安息香肟沉淀法能除去^(99)%以上的^(131)IO_3^-,AG1-×8树脂上阴离子与^(131)IO_3^-发生交换可以除去Mo样品中^(99).9%的^(131)IO_3^-,活性炭色层法能除去约70%^(131)IO_3^-,最终^(131)IO_3^-的累积去污系数为2.52×105,^(131)IO_3^-的去除率大于^(99).^(99)%。已建立的裂变^(99) Mo分离纯化工艺流程对^(131)I^-与^(131)IO_3^-均具有出色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99Mo 分离纯化工艺 碘离子 碘酸根 除碘
下载PDF
电沉积LEU UO_2靶件生产医用^(99)Mo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梁积新 沈亦佳 +5 位作者 吴宇轩 向学琴 于宁文 郭澍 吴久伟 罗志福 《同位素》 CAS 2018年第3期165-172,共8页
^(99)Mo是一种重要的医用放射性同位素。采用低浓铀(LEU)靶件生产裂变^(99)Mo是发展趋势。本工作进行了电沉积UO_2靶件制备、靶件溶解以及99Mo化学分离等工艺研究,确定了电沉积LEU UO_2靶件制备医用裂变99Mo的工艺流程。研究表明,于不... ^(99)Mo是一种重要的医用放射性同位素。采用低浓铀(LEU)靶件生产裂变^(99)Mo是发展趋势。本工作进行了电沉积UO_2靶件制备、靶件溶解以及99Mo化学分离等工艺研究,确定了电沉积LEU UO_2靶件制备医用裂变99Mo的工艺流程。研究表明,于不锈钢管内壁上电沉积UO_2,在p H=7、电流0.5~2 m A/cm2、温度75~90℃、镀液中U浓度5 mg/mL条件下,经过约210 h电沉积,不锈钢管内壁上UO_2沉积层质量达到42 mg/cm^2;采用6 mol/L HNO_3溶解UO_2镀层。采用α-安息香肟沉淀法实现^(99)Mo与大量裂变产物的初步分离,采用阴离子交换法与活性炭色层法联用实现99Mo的纯化;纯化后的99Mo溶液中,杂质^(131)I、^(90)Sr、^(95)Zr、^(103)Ru、^(238)U活度与^(99)Mo活度比值分别为4.47×10^(-6)%、7.40×10^(-7)%、8.67×10^(-7)%、2.57×10^(-6)%、1.69×10^(-14)%,均小于《欧洲药典》规定值,满足医用要求。本工作建立了电沉积LEU UO_2靶件生产高纯医用裂变99Mo的工艺流程,为今后采用LEU技术生产医用裂变99Mo,进而实现其自主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99Mo LEU 电沉积UO2靶件 工艺流程
下载PDF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高含沙量流体流量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华曹 刘宇 段飞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63-66,共4页
笔者采用数字手段去测取超声波信号的频差 ,通过频差法可得出流体的平均速度 ,进而获得高含沙量流体的流量。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首先必须将回波信号的平均频率参数离散化。在计算的过程中 ,一般采用DFT处理技术 ,但直接用DFT进行谱分析和... 笔者采用数字手段去测取超声波信号的频差 ,通过频差法可得出流体的平均速度 ,进而获得高含沙量流体的流量。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首先必须将回波信号的平均频率参数离散化。在计算的过程中 ,一般采用DFT处理技术 ,但直接用DFT进行谱分析和信号实时处理又不切实际 ,所以我们使用了分裂基FFT。本文编写了基于分裂基FFT算法的频谱计算程序 ,并设计了基于DSP(TMS3 2 0F2 0 6)的硬件系统 ,对含沙量 2 0 %的渠水进行实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精度可达 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 分裂基快速傅立叶变换 离散傅立叶变换 高含沙量流体 流量计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21
17
作者 黎敦朋 赵越 +6 位作者 胡健民 万景林 李新林 周小康 杜少喜 潘燕兵 裴军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0-910,共11页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陡坡地貌带的西昆仑中间逆冲断裂上盘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9±0.5~0.9±0.3Ma。进一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内部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2期隆升-剥露,分别是渐新世—早中新世(30~16Ma)和上新世以来(≤5Ma),而陡坡带只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8Ma)的隆升-剥露,暗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野外地质现象,认为现今高原边缘陡坡地貌带可能是自晚中新世以来(≤8Ma)高原边界断裂伴有向塔里木盆地后展式叠瓦逆冲产生的构造抬升的结果;现今高原面有可能是由高原边界断裂系于大约5~2Ma以来强烈活动逐渐形成的,其隆升-剥蚀幅度>2000~3000m。这对自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提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的重要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高原面 构造地貌 剥露过程 青藏高原西北缘
下载PDF
基于裂变自举粒子滤波的红外目标跟踪处理
18
作者 王其华 叶苗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144,共4页
为了研究解决粒子滤波算法的粒子枯竭现象和计算量大的问题,采用了一种裂变自举粒子滤波方法。该方法在测量时对粒子进行裂变自举,其过程为大权值的粒子进行裂变繁殖,裂变繁殖后的粒子数目则正比裂变繁殖前的粒子,然后覆盖粒子群中的小... 为了研究解决粒子滤波算法的粒子枯竭现象和计算量大的问题,采用了一种裂变自举粒子滤波方法。该方法在测量时对粒子进行裂变自举,其过程为大权值的粒子进行裂变繁殖,裂变繁殖后的粒子数目则正比裂变繁殖前的粒子,然后覆盖粒子群中的小权值的粒子,粒子预平滑处理,同时保持粒子群的特性,再次重抽样中进行粒子防枯竭函数补偿,设置恰当的抽样门限,淘汰权值较低的抽样点,并在保持样本点总数的前提下从权值较高的抽样点中衍生出多个子抽样点,在模型中给出了粒子跟踪均方根误差以及算法步骤,得到了跟踪最佳处理效果。实验仿真用MATLAB语言编程,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均方误差为0.36445,优于基本粒子滤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裂变自举 权值 门限 补偿
下载PDF
Triangular temporal-distribution law for disintegrating internal solitons over a step
19
作者 Dalin Tan Jifu Zhou Xu Wang 《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97-200,共4页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have been found to disintegrate into a series of solitons over variablebathymetry, with important applications for offshore engineering. Considering realisticbackground stratification in the So...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have been found to disintegrate into a series of solitons over variablebathymetry, with important applications for offshore engineering. Considering realisticbackground stratifi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propagating over a stepare studied here. By assuming disintegrated solitons propagate independently, a theoreticalmodel, namely a triangular temporal-distribution law based on the Korteweg–de Vries theory, is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fission process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undergoing disintegration. Aparameter is then introduced to quantify the accuracy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resultsindicate that the triangular law predicts the fission process better for a longer travelling distanceand a larger amplitude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solitary wave fission process Triangular law
下载PDF
Effects of Tidal Currents on Nonlinear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20
作者 FAN Zhisong SHI Xingang +2 位作者 Antony K. Liu LIU Hailong LI Peili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1期13-22,共10页
The propagation and fission process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SWs) with amplitudes of about 170 m are simul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NSCS) by using the generalized Korteweg-de Vries (KdV) equati... The propagation and fission process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SWs) with amplitudes of about 170 m are simul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NSCS) by using the generalized Korteweg-de Vries (KdV) equation under continuous stratification.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effects of the ebb and flood background currents on the fission process of ISWs. This kind of background current is provided by the composed results simulated in terms of monthly mean baroclinic circulation and barotropic tidal curr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obtained relation of the number of fission solitons to the water depth and stratification is rough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ssion law derived by Djordjevic and Redekopp in 1978; however, there exist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s of the ebb and flood background currents on the wave-lengths of fission solitons (defined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neighboring peaks of ISWs). The difference in nonlinearity coefficient α between the ebb and flood background currents is a main cause for th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f fission solit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系数 中国南海 内孤立波 潮流 孤子波 德弗里斯 NSCS 裂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