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议“五脏六腑皆令人不寐,非独心也” 被引量:3
1
作者 常学辉 张良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3,共3页
不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长期不寐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隐患和危害。作者查阅古代医家文献及现代诸多学者论文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治疗不寐经验,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不寐... 不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长期不寐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隐患和危害。作者查阅古代医家文献及现代诸多学者论文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治疗不寐经验,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不寐,非独心也”观点。文章分别从生理状态、病理变化、中医药治疗等方面就不寐与五脏六腑的管理进行论述,认为生理情况下人体各脏腑各司其职,互相协调,方可正常寤寐。病理情况下,各种因素引起五脏六腑功能失常,直接或间接导致心神不宁、心神失养,阴阳失交,从而产生不寐。因不寐的发病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联系,故概括为“五脏六腑皆令人不寐,非独心也”。通过探讨不寐与脏腑的关系,旨在拓宽临床不寐中医论治思路,为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开辟新思路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五脏 六腑 辨治
下载PDF
以脉调气理论指导下的脏腑推拿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研究
2
作者 于世亭 王先滨 +2 位作者 张明明 张可心 吕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究以脉调气理论指导下的脏腑推拿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 目的探究以脉调气理论指导下的脏腑推拿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以脉调气”理论指导下的脏腑推拿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以及治疗20 d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血锌浓度水平、胃动素、胃泌素、食欲调节因子水平、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与复发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食后腹胀、纳呆食少、大便异常和面色萎黄的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观察组食后腹胀、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和大便异常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胃动素、血锌含量、胃泌素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观察组胃动素、血锌含量、胃泌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Ghrelin、NPY和Lepti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观察组NPY、Ghrelin浓度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而Leptin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观察组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7%(48/53),显著高于对照组[75.47%(40/53)](χ^(2)=4.283,P=0.039)。观察组复发率为3.77%(2/53)(40/53)略低于对照组9.43%(5/53),但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7,P=0.241)。结论“以脉调气”理论指导下的脏腑推拿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提升食欲、调节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胃动素、血锌含量、胃泌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脉调气理论 脏腑推拿 小儿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脾为之卫”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思路
3
作者 张迪 张诗嘉 姜德友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35-941,共7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以期为拓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对“脾为之卫”理论内涵的梳理,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脾脏功能失常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相关...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以期为拓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对“脾为之卫”理论内涵的梳理,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脾脏功能失常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相关性,并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演变过程中病机的变化,具体论述分期辨治原则及方药。[结果]“脾失于卫”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关键,贯穿其各期而为病,故以“助脾复卫”为中心治则,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消积化滞、理脾和卫为法,缓解期以调气疏郁、健脾行卫为法,恢复期以清养生肌、补脾固卫为法。[结论]运用“脾为之卫”理论有助于认识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与脾脏的密切关系,完善从脾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分期证治法则及具体方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痢疾 脾为之卫 肠黏膜屏障 辨治思路 分期论治
下载PDF
《医林改错》脏腑理论模型的构建与运用
4
作者 杨丽琴 李伟伟 王缙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98-1801,共4页
王清任一生的医学贡献凝聚于一册薄薄的《医林改错》,其构建的脏腑理论模型具有生理学与病理学的双重含义,具体可分为“气血运行模型”和“水谷运化模型”。前者侧重于病理探讨,生理描述亦多,可细分为“气运模块”与“血运模块”;后者... 王清任一生的医学贡献凝聚于一册薄薄的《医林改错》,其构建的脏腑理论模型具有生理学与病理学的双重含义,具体可分为“气血运行模型”和“水谷运化模型”。前者侧重于病理探讨,生理描述亦多,可细分为“气运模块”与“血运模块”;后者常见于生理阐释,病理描述甚少,可细分为“水运模块”与“谷运模块”。“气运模块”的生理功能以存储和运行元气、津液为主,其病理变化以津液失常和气虚为主;“血运模块”的生理功能以存储和运行血液为主,其病理变化以血瘀为主;“水运模块”的生理功能主以运行水液,“谷运模块”的生理功能主以运化谷物,二者的病理变化均较少涉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清任 医林改错 脏腑理论模型 气血运行模型 水谷运化模型 人体解剖 模型构建 模型应用
下载PDF
基于“脾为之卫”理论探讨慢性荨麻疹因机证治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正伦 马铁明 +2 位作者 李记泉 金曼诗 陈语嫣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91-95,共5页
慢性荨麻疹作为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之一,其发作时瘙痒难耐且易反复发作的特性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中医诊疗过程中,作者发现其诸多证候均与脾及卫气的失常有关。基于此,该文从古代文献中挖掘“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 慢性荨麻疹作为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之一,其发作时瘙痒难耐且易反复发作的特性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中医诊疗过程中,作者发现其诸多证候均与脾及卫气的失常有关。基于此,该文从古代文献中挖掘“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认为脾具有在外调节卫气固护机表、在内运化水谷充养五脏的功用,同时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可作为“脾为之卫”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并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密切相关。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风邪侵袭是其产生、发展的外在病因,而脾失之卫是其迁延难愈的内在病机。基于上述病因病机,在用药方面需以健脾化湿、益气复卫为根本,以调和营卫、祛风达邪为关键;在针灸方面可选用足三里、血海、曲池为主穴,共奏培土生金、祛风止痒之效。综上所述,基于“脾为之卫”理论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有助于丰富“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并从整体观念的角度为临床辨治慢性荨麻疹提供有益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为之卫 慢性荨麻疹 因机证治 免疫系统 肠道菌群
下载PDF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析
6
作者 侯林茹 赵文君 +6 位作者 杨元祯 李姗姗 赵素红 徐明杰 徐枝芳 郭义 公一囡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 经脉-脏腑相关 脏腑体表相关 经络诊察法 敏化现象
下载PDF
基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辨治
7
作者 周凌风 牛增辉 +4 位作者 付莹坤 王佳丽 崔美玉 雷燕 杨静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7-50,共4页
基于《黄帝内经》“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探讨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分别探究冠心病(胸痹)、焦虑抑郁(郁证)等病因,认为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病因应为“气机失调,气血失和”。故通过中医学整体辨证论治可分为“气滞... 基于《黄帝内经》“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探讨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分别探究冠心病(胸痹)、焦虑抑郁(郁证)等病因,认为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病因应为“气机失调,气血失和”。故通过中医学整体辨证论治可分为“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四种主要证型,均以“肺—气主攻之”的治疗思路,分别提出“宣肺理气、补益肺气、温肺化饮、益肺养阴”等四种主要治法,以期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诊疗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抑郁 冠心病 黄帝内经 脏腑辨证
下载PDF
韩捷基于脏腑气化论治溃疡性结肠炎腹胀经验
8
作者 朱宇 郑雪冰 +2 位作者 孔欣 袁媛 韩捷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0,共4页
韩捷教授从脏腑气化学说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腹胀,认为土虚木贼导致的腹胀与肝脾气化失常有关,食积湿热导致的腹胀与脾胃气化失常有关,清浊相混、气机郁滞所致腹胀与肠胃气化紧密联系,虚寒所致腹胀与脾肾气化相关联。其中尤以脾胃气化为主... 韩捷教授从脏腑气化学说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腹胀,认为土虚木贼导致的腹胀与肝脾气化失常有关,食积湿热导致的腹胀与脾胃气化失常有关,清浊相混、气机郁滞所致腹胀与肠胃气化紧密联系,虚寒所致腹胀与脾肾气化相关联。其中尤以脾胃气化为主。在治疗上斡旋中焦气机,辨证选用疏肝、通调腑气、温补肾阳等法,使脏腑气化功能复常,气机通调,水谷精微吸收布散复常,则无胀满之机。韩捷教授从脏腑气化学说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腹胀之机,探寻腹胀之治,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腹胀 脏腑气化 脾胃 经验
下载PDF
基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理论辨证论治特应性皮炎
9
作者 马婉婷 王清滢 +1 位作者 崔晗 宋艳丽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4期835-839,共5页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常伴慢性湿疹,瘙痒剧烈,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已经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的身心疾病。文中基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为五脏六...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常伴慢性湿疹,瘙痒剧烈,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已经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的身心疾病。文中基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理论为切入点,从心为火脏、心为血之主、心为神之居这三个方面探讨AD的病因病机,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导致心火上炎、心血失养、心神失调,从而引起或加重AD相关症状、睡眠障碍等异常精神状态。基于此,AD从心论治,基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提出清心泻火、培土济水,养血活血、疏肝健脾,镇心安神、重镇止痒等治则治法,身心同治,多脏同调,形神兼顾,并举医案一隅,以期为中医药治疗AD拓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从心论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下载PDF
基于脏腑气机失调理论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机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慧心 张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14-116,共3页
中医学指出,脏腑的气机逆乱失调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病机的关键,脏腑气机失调是中风病发生的基础,痰火瘀滞为标,而引起脏腑气机失调的因素,和身体各个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脏腑的异常病理变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基于中医学... 中医学指出,脏腑的气机逆乱失调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病机的关键,脏腑气机失调是中风病发生的基础,痰火瘀滞为标,而引起脏腑气机失调的因素,和身体各个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脏腑的异常病理变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位入手,根据五脏气机的变化规律,试图探索五脏气机失调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挖掘中医学从五脏气机失调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的理论和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脏腑气机失调 理论探讨
下载PDF
眼针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兆桦 王鹏琴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5期15-17,共3页
中风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及日常生活。眼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由彭静山教授创立,文章通过阐述脏腑、眼、脑、经络的相互关系,深剖... 中风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及日常生活。眼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由彭静山教授创立,文章通过阐述脏腑、眼、脑、经络的相互关系,深剖眼针“络脑通脏腑”理论,并通过分析眼针作用于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眼针治疗PSCI的机制,以便眼针疗法能更好发挥其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中风后认知障碍 络脑通脏腑 血管性痴呆 机制
下载PDF
病证结合视角下的口苦症病因病机探讨
12
作者 张雪萍 白兴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口苦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广泛存在于多系统疾病中。中医学对于口苦症发生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两类:基于“苦-火-心”的五行对应关系,口苦多被认为与心系疾病及火热病相关;胆病会引起口苦,这类口苦症的产生往往与胆汁上溢以及肝胆脾胃... 口苦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广泛存在于多系统疾病中。中医学对于口苦症发生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两类:基于“苦-火-心”的五行对应关系,口苦多被认为与心系疾病及火热病相关;胆病会引起口苦,这类口苦症的产生往往与胆汁上溢以及肝胆脾胃气机失调相关。文章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整理、分析并总结了口苦症发病的相关脏腑以及病因病机,认为临床诊治口苦症时应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重视疾病发生的多方位复杂因素,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苦 病证结合 病因病机 脏腑
下载PDF
基于“肝-脑-目”轴探讨中医药论治干眼
13
作者 雷竣显 周派 +2 位作者 彭俊 田赛男 彭清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308-1312,共5页
“肝”“脑”“目”三者在生理及病理上相互联系,形成了“肝-脑-目”轴交互体系。其关系存在多向交互串扰,影响干眼的发生发展。应用脏腑辨证理论从生理和病理两个层面对“肝-脑-目”轴的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肝-脑-目”轴的3种失衡状... “肝”“脑”“目”三者在生理及病理上相互联系,形成了“肝-脑-目”轴交互体系。其关系存在多向交互串扰,影响干眼的发生发展。应用脏腑辨证理论从生理和病理两个层面对“肝-脑-目”轴的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肝-脑-目”轴的3种失衡状态及其与干眼发病的关系,且肝、肾与目的关系为“肝-脑-目”轴理论之关键。提出清肝疏肝以畅“肝-脑-目”轴、益精生髓以充“肝-脑-目”轴、补肝肾阴以理“肝-脑-目”轴的中医药治疗干眼思路,以期为临床治疗干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肝-脑-目”轴 脏腑辨证 肝肾阴虚 清肝疏肝 益精生髓 补肝肾阴
下载PDF
基于“随其所得”理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证治 被引量:1
14
作者 晏蔚田 刘念 +3 位作者 殷建美 张昊喆 王兴强 彭江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6,共4页
“随其所得”理论源自《金匮要略》,是中医“治病求本”思想的重要延伸及发挥。该文基于“随其所得”理论,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代医学研究,探讨该理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治中的指导意义。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虽然存在较... “随其所得”理论源自《金匮要略》,是中医“治病求本”思想的重要延伸及发挥。该文基于“随其所得”理论,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代医学研究,探讨该理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治中的指导意义。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虽然存在较大异质性,但基本病机总不离肝肾精血亏虚,热毒、瘀血等实邪为患,且常可因激素的使用造成证候特殊改变。治疗时将疾病分期和激素治疗阶段作为辨证分型的依据,同时不忘顺应脏腑生理特性用药,从而最大程度激发脏气,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其所得 系统性红斑狼疮 脏腑特性
下载PDF
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的黄褐斑面部望诊的皮损特征分析
15
作者 周莹洁 胡炜圣 +2 位作者 贾淑琳 江晓灵 黄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89-93,共5页
黄褐斑是以颜面部黄褐色斑片为典型表现的色素性皮肤病,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贯穿黄褐斑的诊疗全程,形成了脏腑辨证指导下的黄褐斑望诊体系。通... 黄褐斑是以颜面部黄褐色斑片为典型表现的色素性皮肤病,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贯穿黄褐斑的诊疗全程,形成了脏腑辨证指导下的黄褐斑望诊体系。通过观察黄褐斑斑片颜色、形态、边界等相关皮损特点,结合面部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辅助现代化设备采集补充客观信息,使用脏腑辨证方法进行皮损分析并指导治疗,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进行面部望诊的客观量化方法,为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脏腑辨证 望诊体系 皮损辨证
下载PDF
基于“精血俱耗致衰”探讨高龄复发性流产的证治思路
16
作者 舒畅 刘雁峰 +4 位作者 邓楠 李影 闫菲 徐子涵 金凡惠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079-1084,共6页
复发性流产是临床常见的妊娠并发症,近年来伴随高龄孕产妇人数的增加,复发性流产发病率逐渐增加。从“精血俱耗致衰”的角度切入,通过探讨其理论内涵,提出高龄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与精血虚衰关系密切;进一步总结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病机以... 复发性流产是临床常见的妊娠并发症,近年来伴随高龄孕产妇人数的增加,复发性流产发病率逐渐增加。从“精血俱耗致衰”的角度切入,通过探讨其理论内涵,提出高龄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与精血虚衰关系密切;进一步总结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病机以肾虚为本,以精血虚耗为主,同时可兼具血瘀、寒凝、气滞等病理因素,与心、肝、脾等多脏相关。治疗以益精养血为主,妊娠前补肾调肝、交通心肾,妊娠期健脾益肾、固摄胎元,从而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血俱耗 复发性流产 滑胎 脏腑辨证 生殖衰老
下载PDF
基于藏象理论探讨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
17
作者 薛珺瑜 钱一雯 +2 位作者 钱诗雨 胡业鸿 方志军 《光明中医》 2024年第4期790-793,共4页
化疗后骨髓抑制是指临床表现为恶性肿瘤化疗后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数量减少的疾病,是肿瘤患者化疗后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严重干扰患者化疗进程,甚至影响患者生命。中医药在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方面不断深入,该病主要与脾肾密切相关,五... 化疗后骨髓抑制是指临床表现为恶性肿瘤化疗后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数量减少的疾病,是肿瘤患者化疗后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严重干扰患者化疗进程,甚至影响患者生命。中医药在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方面不断深入,该病主要与脾肾密切相关,五脏六腑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此文基于藏象理论探讨五脏与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关联,探析藏象理论指导下各脏腑同治在该病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抑制 藏象理论 化疗 中医药疗法 脏腑同治
下载PDF
基于人体系统的疫病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研究与实践
18
作者 王烨燃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1,共5页
中医传统疫病辨证方法均以“藏象辨证”作为理论基石,但“藏象辨证”理论具有模糊性、抽象性等特点,不利于当前疫病诊疗体系的发展。在针对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的防治中,在“藏象辨证”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基于人体系统的疫病病证结合诊... 中医传统疫病辨证方法均以“藏象辨证”作为理论基石,但“藏象辨证”理论具有模糊性、抽象性等特点,不利于当前疫病诊疗体系的发展。在针对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的防治中,在“藏象辨证”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基于人体系统的疫病病证结合诊疗模式。该模式理论基础包括人体解剖学、藏象学说、药物归经理论,以及现代人体系统理论。原则与方法:病证合参,确定病所;病证合治,系统用药;病证合估,评定疗效。特色与优势:唯物论与辩证法、整体与局部、辨病与辨证、定性与定位、抽象与具象相结合。以疫病诊疗实践为例,阐释该模式的运用过程。该模式的构建促进了对中医和现代医学发展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象辨证 人体系统 诊疗体系 疫病 病证结合
下载PDF
五脏通腑法治疗中风病验案3则
19
作者 顾红岩 苏凤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7期81-84,共4页
中风患者发生便秘的概率较高,且严重程度往往与中风的病势转归有较大关系。中风便秘患者属中风腑实证,而中风腑实证与五脏相关非独肠也,故可采用五脏通腑法治疗中风,且效果更佳。五脏通腑法除了下法之外,还应包括化痰祛湿、活血化瘀、... 中风患者发生便秘的概率较高,且严重程度往往与中风的病势转归有较大关系。中风便秘患者属中风腑实证,而中风腑实证与五脏相关非独肠也,故可采用五脏通腑法治疗中风,且效果更佳。五脏通腑法除了下法之外,还应包括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益气活血等。肠道菌群、肠道以及参与连接的多种神经系统三部分共同组成了菌群-肠-脑轴,为“脑病治肠”和下法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找到了理论依据。文章以补肾通腑法、平肝通腑法和健脾通腑法为例,展示五脏通腑法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梗死 五脏通腑法 临床经验 医案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阴阳应象理论的中医研究进展
20
作者 丁蕾 程熙腾 +1 位作者 叶睿 戴淑青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87-91,100,共6页
红外热成像作为继X线、CT、MRI、超声之后的第5大影像学检查技术,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中医研究者借助该技术对寒热敏感这一优势,从水火寒热的应象角度进行切入,分析了不同病症患者的阴阳应象特点,并以此分析其联合红外热成像技... 红外热成像作为继X线、CT、MRI、超声之后的第5大影像学检查技术,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中医研究者借助该技术对寒热敏感这一优势,从水火寒热的应象角度进行切入,分析了不同病症患者的阴阳应象特点,并以此分析其联合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干预价值。中医阴阳应象理论联合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肯定中国古代脏腑经络理论指导现代临床诊疗科学性的同时,也为中医阴阳理论提供了热代谢方面的客观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梳理近5年与红外热成像相关的研究资料,总结正常人体及各系统疾病患者体表寒热的分布特点,结合阴阳运动规律,具象中医阴阳理论,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的相关研究展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技术 阴阳 寒热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辨证 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