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远栋 苏瑾 +1 位作者 李嘉钰 王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1)。对照组予以口服颈... 目的探讨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1)。对照组予以口服颈痛颗粒,1袋/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15~20 min/次,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颈臂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30/31)、82.76%(24/2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颈臂疼痛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颈臂疼痛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可以改善颈臂疼痛、颈部压痛、临床症状体征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颈痛颗粒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基于动态捕捉技术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在体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远栋 王平 +3 位作者 李嘉钰 刘广伟 冯敏山 陈永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2565-2567,2687,共4页
目的:通过对C5/6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操作进行动态捕捉实验,对该手法的主要运动学参数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阐述该手法空间运动特征以加强其技术量化。方法:在已标定的动态捕捉场地内,2位高年资整脊手法操作医生对10位健康年轻受试者完... 目的:通过对C5/6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操作进行动态捕捉实验,对该手法的主要运动学参数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阐述该手法空间运动特征以加强其技术量化。方法:在已标定的动态捕捉场地内,2位高年资整脊手法操作医生对10位健康年轻受试者完成C5/6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结果: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扳动时间为(0.21±0.04)s,扳动位移为(13.93±4.27)mm,旋扳角度为(18.81±3.83)°;左右侧扳动时间、扳动位移及旋扳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双侧手法主要参数基本一致。结论:确定了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主要运动学参数量化的范围,双侧操作手法主要运动学参数基本相似,该手法具有"操作时间短、旋扳角度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运动学 三维运动捕捉系统
下载PDF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的形态学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苏瑾 符碧峰 +7 位作者 刘润腾 冯天笑 李远栋 刘爱峰 张君涛 张超 李嘉钰 王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0-725,共6页
目的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椎间孔形态的变化,为手法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CSR患者给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7次,2... 目的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椎间孔形态的变化,为手法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CSR患者给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7次,2周为1个疗程。利用多功能CT、Mimics 21.0、Geomagic、SolidWorks 2017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别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椎间孔面积、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上下径以及双侧颈肩部、上肢前侧、上肢后侧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并观察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7、14 d和1月随访时的VAS评分。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椎间孔面积、前后径、上下径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患者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VAS评分呈逐级递减式下降。结论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可以显著改善CSR患者的椎间孔形态,以此达到解除神经压迫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三维重建 椎间孔形态
下载PDF
脉冲射频联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远栋 苏瑾 +3 位作者 李嘉钰 刘爱峰 张君涛 王平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联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CS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脉冲射频联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与对照组(脉冲射频治疗),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组.于治疗前、治疗...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联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CS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脉冲射频联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与对照组(脉冲射频治疗),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组.于治疗前、治疗后7 d及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双侧上肢的红外热成像温差变化,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7d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双侧上肢红外热成像温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3±0.27)℃比(0.87±0.29)℃,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双侧上肢红外热成像温差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8.75%比22.58%,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75%比90.32%,P>0.05).结论脉冲射频联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CSR在改善患者疼痛、功能及上肢红外热成像温度方面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脉冲射频术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