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 被引量:31
1
作者 吕劲文 乐群 +1 位作者 王铮 张国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88-2196,共9页
利用CO2FIXV3.1模型对福建省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和无林地造林两部分的碳汇潜力动态变化进行计算,为CDM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假设采伐、非采伐两种情景,模拟显示福建省原有森林生态系统2004至2050年可净固定大气碳量为254.74—334.... 利用CO2FIXV3.1模型对福建省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和无林地造林两部分的碳汇潜力动态变化进行计算,为CDM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假设采伐、非采伐两种情景,模拟显示福建省原有森林生态系统2004至2050年可净固定大气碳量为254.74—334.79TgC,而无林地造林可净固定大气碳量49.23—58.42TgC。马尾松、杉木及硬阔类的面积在福建省森林中占较大比重,自2004至2050年,三者可分别固碳92.26—103.17TgC、71.09—107.39TgC和114.97—132.41TgC。在福建省9个地级市中,南平、福州和三明的无林地造林碳汇潜力最大,龙岩、漳州、宁德次之,沿海的莆田、泉州和厦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潜力 co2FIX模型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吉林省森林资源碳汇效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玥 齐麟 +3 位作者 叶雨静 于大炮 周莉 代力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48-152,共5页
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森林面积变化而增加的碳汇应体现其相应价值,合理估算区域森林资源碳汇潜力可以为森林碳贸易和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利用CO2FIX模型假设采伐、非采伐两种情景,对吉林省森林资源碳汇效益进行... 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森林面积变化而增加的碳汇应体现其相应价值,合理估算区域森林资源碳汇潜力可以为森林碳贸易和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利用CO2FIX模型假设采伐、非采伐两种情景,对吉林省森林资源碳汇效益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未来200年净固定大气碳量为142.34TgC。根据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历史平均价格,折算碳汇交易价格为1.16×109$,即每年收入5.79×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森林生态系统 co2FIX模型 吉林省
下载PDF
广东省森林碳汇量估算及其空间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凯 江世浩 朱文珏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6,共7页
文章选用蓄积量换算因子法和CO2FIX v3.2模型,分别用于估算广东省现有森林的静态碳汇储量和新造林动态碳汇潜力,并利用空间计量Moran I指数分析广东省碳汇布局的空间效应,为广东碳交易市场发展及其CDM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文章选用蓄积量换算因子法和CO2FIX v3.2模型,分别用于估算广东省现有森林的静态碳汇储量和新造林动态碳汇潜力,并利用空间计量Moran I指数分析广东省碳汇布局的空间效应,为广东碳交易市场发展及其CDM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2010年广东省全省碳汇总量为481.34Tg C,;在假设进行轮伐的情况下,2008-2057年间广东省实现的新造林净固碳量为97.38Tg C;其中粤北地区碳汇储量和碳汇潜力最高,珠三角地区碳汇储量及碳汇潜力最低。空间效应分析显示了广东省碳汇布局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大部分城市地区的碳汇储量及潜力处于高-高集群或者低-低的集群中,空间集群特征客观存在。结论表明,应充分考虑到碳汇空间的分布特性,考虑到不同地区碳汇储量及潜力之间的关系,将森林碳汇纳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开展跨区合作,从而实现广东省减排成本的最小化和区域碳排放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碳汇 co2FIX模型 森林 新造林 空间效应
下载PDF
中国南方杉木人工林碳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邸富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7-134,142,共9页
【目的】探索人工林碳动态,评估造林对陆地碳源/汇的贡献。【方法】以我国南方4省(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利用碳核算模型CO2FIX模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土壤和木材产品的碳动态。【... 【目的】探索人工林碳动态,评估造林对陆地碳源/汇的贡献。【方法】以我国南方4省(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利用碳核算模型CO2FIX模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土壤和木材产品的碳动态。【结果】碳核算模型CO2FIX能够较好地对我国南方4省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进行模拟,模型所选用的其他参数在研究区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适用性。经过5个轮伐期(129年),杉木人工林在生物量、土壤和林产品中的储碳量共增加23.56t/hm2,碳储量年均增加0.23t/hm2。【结论】我国南方4省杉木人工林地在未来103年共能吸收大气CO20.23Pg,杉木人工林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一样,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碳动态 co2FIX模型 中国南方
下载PDF
Universally improving effect of mixed electron donors on the CO_2 fixing efficiency of non-photo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from marine environments 被引量:3
5
作者 Jiajun Hu Lei Wang +4 位作者 Shiping Zhang Yuanqing Wang Fangming Jin Xiaohua Fu Huirong L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709-1716,共8页
The universality of improved CO2 fixing upon the addition of mixed electron donors(MEDs)composed of Na2 S,NO2-,and S2O32-to non-photo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NPMCs)obtained from 12 locations in four oceans ... The universality of improved CO2 fixing upon the addition of mixed electron donors(MEDs)composed of Na2 S,NO2-,and S2O32-to non-photo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NPMCs)obtained from 12 locations in four oceans of the world was validated. The CO2 fixing efficiencies of NPMCs were universally enhanced by MED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using H2 alone as electron donor,with average increase of about 276%. An increase in microbial inoculation concentr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net amount of CO2 fixing to853.34 mg/L in the presence of MED. NO2-and S2O32-may play the roles of both electron acceptor and electron donor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which may improve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NPMC and enhance the CO2 fixation efficiency. The sequence determination of 16 S ribosomal deoxyribonucleic acid(rDNA) from 150 bacteria of NPMC showed that more than 50% of the bacteria were symbiotic and there were many heterotrophic bacteria such as Vibrio natriege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PMC acts as a symbiotic CO2 fixing syste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utotrophic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may be a crucial factor supporting ladder utilization and recycling of energy/carbon 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photo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y Mixed electron donors co2fixing Symbiotic bacteria Heterotrophic bacter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