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燎原社“首创精神”融入温州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
1
作者 梁越 孙邦金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燎原社“首创精神”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精神文化力量,对其内在价值底蕴的深入挖掘是新发展阶段强化思想舆论引领,激发温州改革创新的时代力量,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温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调研表明,当前温... 燎原社“首创精神”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精神文化力量,对其内在价值底蕴的深入挖掘是新发展阶段强化思想舆论引领,激发温州改革创新的时代力量,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温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调研表明,当前温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精神文化设施利用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依托燎原社“首创精神”,可以促进温州本土人民传承历史文化记忆,铸就农村文明新篇章;培育发展“燎原”文化产品,推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以燎原社“首创精神”引领温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增强本土农民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发挥主体性,深化农村自治实践,形成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燎原社 “首创精神” 乡村振兴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PDF
“大包干”政策过程:从“一刀切”到“切三刀”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树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30,共12页
农业大包干的政策过程,是农村改革最艰难、最关键的阶段,历时三年。1982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这场政策争执落幕。在确立农民自主选择的政策原则之前,经历了三种政策形态:"一刀切"政策是指对于包产到户一律否定,持续时间从1... 农业大包干的政策过程,是农村改革最艰难、最关键的阶段,历时三年。1982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这场政策争执落幕。在确立农民自主选择的政策原则之前,经历了三种政策形态:"一刀切"政策是指对于包产到户一律否定,持续时间从1978年12月到1980年9月;"切两刀"政策是指分两类地区,即贫困地区可以搞,一般地区不要搞,持续时间从1980年9月到1981年3月;"切三刀"政策是指分三类地区,即贫困地区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中间地区实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发达地区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持续时间是1981年3月到1982年1月。这种政策变迁并非规划、设计、导演的过程,而是顺流而下、顺势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步步紧逼,政府则节节退让。在政府退让过程中,高层领导内部不断发生意见分歧,有的主张节制农民,甚至改造农民,有的主张顺应农民、追随农民。不同意见的交锋和演变,构成高层政策过程的三个清晰阶段,显示了1980年代农村改革高层决策的机制和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政策过程 切三刀
下载PDF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夭折原因再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姜建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22,共6页
包产到户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夭折的原因,除了指导思想“左”的错误造成外,从理论角度分析,包产到户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找不到相应的支撑;从经济角度分析,包产到户有悖于当时国家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从领袖个人因素分析,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夭折的原因,除了指导思想“左”的错误造成外,从理论角度分析,包产到户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找不到相应的支撑;从经济角度分析,包产到户有悖于当时国家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从领袖个人因素分析,包产到户也没能得到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认同。多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交错和互相影响,使得包产到户这种适合国情的农业经营方式没能在新中国初期得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马克思主义理论 工业化 毛泽东
下载PDF
邓子恢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立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5-20,共6页
在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邓子恢主张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他把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概括为统一经营、分级管理、明确分工、个人负责。邓子恢关于“包产到户”的论述是我们党内第一次把家庭经营在农业上的适应性提高到巩固和... 在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邓子恢主张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他把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概括为统一经营、分级管理、明确分工、个人负责。邓子恢关于“包产到户”的论述是我们党内第一次把家庭经营在农业上的适应性提高到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高度来认识,第一次从指导思想上把家庭经营看作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来表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子恢 合作社 生产责任制 包产到户
下载PDF
农村制度变迁中地方干部行为角色分析
5
作者 张海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2-126,共5页
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沉浮为中心考察后发现,在启动、推进、阻碍农村制度变迁的进程中,地方干部,无论是中高层的还是基层的,因价值观及行为取向的不同,对此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 包产到户 地方干部 制度变迁 行为角色
下载PDF
对包产到户的历史思考
6
作者 岳朝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5期19-22,共4页
包产到户是我国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分析思考包产到户历经曲折的原因并总结出经验教训,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对我国农业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对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具有非常... 包产到户是我国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分析思考包产到户历经曲折的原因并总结出经验教训,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对我国农业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对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发展历史 农业 中国共产党 民主集中制 群众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
下载PDF
改革开放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集体作用研究——以太原市郊区农业发展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凯旋 苏泽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8期10-15,27,共7页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农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包产到户是国家层面的理论探索和群众层面的实践探索相结合的产物,它顺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农业发展状况。但是...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农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包产到户是国家层面的理论探索和群众层面的实践探索相结合的产物,它顺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农业发展状况。但是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新型大农业生产趋势的出现,这种以单个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体制遇到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难以推广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说明了农户分散经营带来的弊端,引起了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党中央顶层设计与各级地方基层探索相结合表明:只有发挥集体的作用、壮大集体组织的经济实力进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才能有效地应对分散经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集体作用的重提、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成为了解决分散经营难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集体经济组织 双层经营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
8
作者 李杏 高其荣 《湘南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1-24,38,共5页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安徽"责任田"为代表的包产到户试验,虽然只是渡过严重农业危机的临时选择,但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其增强了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改善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农...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安徽"责任田"为代表的包产到户试验,虽然只是渡过严重农业危机的临时选择,但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其增强了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改善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并播下了后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历史地位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初山西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初探
9
作者 王家晋 文丁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6期13-16,共4页
文章对 2 0世纪 6 0年代初山西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作了历史性回顾 ,认为当时中央和省委对个体经济较为理性的认识以及一系列正确方针、策略的实施 ,对山西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护和支持 ,也为改革开放后农村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 文章对 2 0世纪 6 0年代初山西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作了历史性回顾 ,认为当时中央和省委对个体经济较为理性的认识以及一系列正确方针、策略的实施 ,对山西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护和支持 ,也为改革开放后农村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个体经济 大跃进 包产到户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省“责任田”名称及政策变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嘉树 朱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3,共6页
安徽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借鉴了1961年"责任田"的历史经验。1961年3月至6月间,"责任田"几经更名,由最初的"包产到户"到最终定名为"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通过梳理... 安徽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借鉴了1961年"责任田"的历史经验。1961年3月至6月间,"责任田"几经更名,由最初的"包产到户"到最终定名为"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通过梳理"责任田"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安徽省委决策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为符合政策规定,"责任田"必须回避"包产到户"的提法,所取的名称得到了最高决策层的认同,这为其在全省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徽"责任田"的命名,充分说明了政治修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田 包产到户 农村改革
原文传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合法地位缺失的多维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海荣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3,共9页
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及相应的重大决策对社会的发展变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兴起,但最终都沉寂下去。究其原因,从理论角度分析,包产到户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找不到... 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及相应的重大决策对社会的发展变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兴起,但最终都沉寂下去。究其原因,从理论角度分析,包产到户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找不到相应的支撑;从经济角度分析,包产到户“有悖”于国家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从领导决策因素分析,包产到户没能取得全党特别是最高决策者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产到户 合法地位 社会主义理论 农业
原文传递
非动力性与动力性的合奏——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后蓬勃发展的纵向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希锋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4,共7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顺利铺开,并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但这并不仅仅在于当时农民的探索、地方官员的默许以及中央控制的放松和政策的支持。如果从社会发展的纵向来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与50年代初期相比,已经具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顺利铺开,并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但这并不仅仅在于当时农民的探索、地方官员的默许以及中央控制的放松和政策的支持。如果从社会发展的纵向来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与50年代初期相比,已经具备了推进改革的较充分的历史条件,而正是有了这些历史条件,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农村改革,才能够顺势启动并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中国农村"水到渠成"的伟大历史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改革 包产到户 家庭承包经营 非动力性条件 动力性条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