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型多囊肾病基因参与精子尾部组装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高婷 刘博 +4 位作者 熊明祥 李田田 续功权 唐启胜 李臻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39-644,649,共7页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型多囊肾病基因(PKD2)在精子尾部组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例携带PKD2基因突变的非梗阻性无精症(NOA)患者的临床资料,Sanger测序验证该基因突变,对睾丸组织进行HE和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对正常人精子涂片... 目的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型多囊肾病基因(PKD2)在精子尾部组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例携带PKD2基因突变的非梗阻性无精症(NOA)患者的临床资料,Sanger测序验证该基因突变,对睾丸组织进行HE和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对正常人精子涂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KD2在精子的定位,利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检测PKD2在纤毛发育过程中的定位。结果该NOA患者PKD2基因存在c.1571T>A(P.I524N)杂合突变,其精子细胞尾部发育缺陷;PKD2主要定位于精子鞭毛起始部,与参与精子尾部组装及发育的重要蛋白Ac-Tubulin及γ-Tubulin存在共定位,在hRPE细胞纤毛发育过程中PKD2主要定位于纤毛的基体。结论本研究报道了1例全新的PKD2杂合突变的NOA患者病例,结果提示PKD2可能参与精子尾部的起始组装,为进一步研究精子鞭毛组装的机制提供了基础,PKD2基因c.1571T>A(P.I524N)杂合突变可能是无精症诊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病 非梗阻性无精症 基因突变 精子鞭毛
下载PDF
DYNAMIC STUDIES ON FLAGELLAR REGENERATION IN DUNALIELLA SALINA
2
作者 刘建国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0-206,共7页
Flagella,the basic locomotive organ in algae,as well as bacteria and some cells of animals or high plants,would be damaged in the well stirred mass culture due to the strong forces caused by the fast mixing impellers.... Flagella,the basic locomotive organ in algae,as well as bacteria and some cells of animals or high plants,would be damaged in the well stirred mass culture due to the strong forces caused by the fast mixing impellers. The dynamic regeneration of the flagella in deflagellated Dunaliella salina was studied microscopically by using a bench top flat bottom photobioreact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0 minutes was necessary for the repair of flagella,after which half of the cells became motile as their flagella generated within 120 minutes and nearly all of the cells could swim freely within 180 minu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gella dynamic DUNALIELLA SALINA REGENERATION
下载PDF
Organization, expression and evolution of flagellar genesin <i>Rhodobacter sphaeroides </i>2.4.1
3
作者 Durga Thapaliya B Myagmarjav +3 位作者 C Trahan D Ortiz H Cho M Choudhary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2年第4期5-10,共6页
Rhodobacter sphaeroides 2.4.1 belongs to the?-3 subdivision of the Proteobacteria. It possesses a multipartite genom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wo circular chromosomes, andit displays a wide range of metabolic diversit... Rhodobacter sphaeroides 2.4.1 belongs to the?-3 subdivision of the Proteobacteria. It possesses a multipartite genom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wo circular chromosomes, andit displays a wide range of metabolic diversity.Approximately 40 flagellar proteins are required for structure, assembly, and regulation of the flagellum formation in most bacterial species. R. sphaeroidescontains two flagellar gene clusters (fla1 and fla2),which encode 38 and 21 proteins, respectively. Thirty-six of these genes exist in duplicate gene-pairs.A combination of genome analysis,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mRNA exp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conservation of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fla1 and fla2 in R. sphaeroid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fla2, which was shared among members of ?-Proteobacteria, is native toR. sphaeroides, while fla1 was horizontally transferred from a member of ?-Proteobacteria.In addition, genes located in fla1 are expressed over several growth conditions, but those in fla2 are barely exp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gella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PHYLOGENETIC Tree
下载PDF
Arriving at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lagellar arrangement and multicellularity
4
作者 Suruchi Jamkhedkar Jyotsna Dongerdive +2 位作者 Kavita Jain Siby Abraham Jacinta S. D’Souza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3年第1期93-102,共10页
Cilia and flagella are organelles of motility that enable cells to swim or move liquid over its surface. An exhaustive literature survey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organelle in organisms across phyla showed that most ani... Cilia and flagella are organelles of motility that enable cells to swim or move liquid over its surface. An exhaustive literature survey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organelle in organisms across phyla showed that most animal cells harbor cilia in contrast to very few fungal cells. While this was not unexpected, it was the posi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is organelle in each cell that intrigued our attention. Natural selection might have favored motility over chemotaxis;and it would have done so to evolve a stable structure that could have undergone an optimization process requiring a precise geometry in the shape of cells and the structure that would help cells to move. The positioning of such a structure would play a pre-dominant role in optimal motility. It is now known that the flagellar position of a cell is a genetically distinct trait, occasionally used in phylogeny of bacteria, distributed in distinguishing patterns over cellular surface, but basically are of two types, either polar (one flagellum arising from one pole per cell) or peritrichous (lateral flagella distributed over the entire cell surface). Irrespective of the cellular habitat, flagella origin, ultrastructure and proteome,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surveyed 26 sub-types of flagellar arrangements from as many species as possible. A peculiar pattern ensued-Prokaryotes harbored predominantly polar and peritrichous types;eukaryotes showed a mere change of the peritrichous one. These numbers when used to create a Similarity tree depicted a similarity distance of 14 between the Eubacteria and Archaebacteria forming the first neighborhood;Protozoans, Algae, Fungi, Plantae and Animalia formed a second neighborhood. We offer a working hypothesis for this pattern and the gradual shift in the flagellar arrangement from polar, peritrichous, sub-apical, and apical to lateral throughout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gella CILIA POLAR Peritrichous MULTICELLULARITY flagellaR Arrangement
下载PDF
Therapeutic MUC1-Based Cancer Vaccine Expressed in Flagella-Efficacy in an Aggressive Model of Breast Cancer
5
作者 Nathalie Machluf Ruth Arnon 《World Journal of Vaccines》 2012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MUC1, a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overexpressed in many carcinomas, represents a candidate of choic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Flagella-based MUC1 vaccines were tested in therapeutic setting in two aggressive breast ca... MUC1, a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overexpressed in many carcinomas, represents a candidate of choic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Flagella-based MUC1 vaccines were tested in therapeutic setting in two aggressive breast cancer models, comprising the implantation of the 4T1-MUC1 cell line in either Balb/c, or Human MUC1 transgenic mice in which spontaneous metastases occurs. Recombinant flagella carrying only 7 amino acid of MUC1 elicited therapeutic activity, affecting both the growth of established growing tumors and the number of metastases. Higher therapeutic activity was achieved with an additional recombinant flagella designed with the SYFPEITHI algorithm. The vaccines triggered a Th1 response against MUC1 with no evident autoimmune response towards healthy MUC1-expressing tissues. Recombinant flagella carrying a 25-residue fragment of MUC1, induced the most effective response, as evidenced by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both the size and growth rate of the tumor as well as by the lower number of metastases, and expanding life span of vaccinated m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st Cancer flagella Vaccine IMMUNIZATION PROPHYLACTIC MUC 1 Transgenic Mice Tumor Growth
下载PDF
Micro-robot design based on swimming mechanism of bacterial flagella
6
作者 HANG Lu-bin WU Jun CUI Jun-wen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4-188,共5页
Nanomachines are controllable machines at the nano meter or molecular scale that are composed of nano-scale components.They have their own mechanochemistry,dynamics,workspace,and usability and are composed of nature&#... Nanomachines are controllable machines at the nano meter or molecular scale that are composed of nano-scale components.They have their own mechanochemistry,dynamics,workspace,and usability and are composed of nature's building blocks:namely proteins,DNA,and other compounds.Some bacteria(i.e.Escherichia coli)swim by rotating helical flagella.The structure and motion character of the flagellum are introduced.Through the study,a micro-robot was designed and its mechanical structure was explained in this paper.In the future,the bionic micro-robot is expected tobe built,which can travel inside the human body and carry out a host of complex operations such a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highly localized drug delivery,and screening for diseases that are in their very early stages.It is important to medicine and could be applied in other areas,including space exploration,electronics and milit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机器人 机器人设计 鞭毛 细菌 游泳 基础 机制 机械结构
下载PDF
海洋假交替单胞菌端生和侧生鞭毛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7
作者 郭云学 蔡兴盛 +1 位作者 古嘉瑜 王晓雪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6-135,共10页
海洋假交替单胞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海洋环境中,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胞外酶类,多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这些生物膜具有诱导矿化和吸引腐蚀生物幼体附着的功能,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和元素循环中扮演特殊角色。细菌的鞭毛系统介... 海洋假交替单胞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海洋环境中,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胞外酶类,多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这些生物膜具有诱导矿化和吸引腐蚀生物幼体附着的功能,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和元素循环中扮演特殊角色。细菌的鞭毛系统介导细菌的运动行为,在营养的获取以及生物膜和浮游状态转化过程中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鞭毛也是生物膜基质的有机组分,但目前海洋假交替单胞菌鞭毛系统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以南海表层来源的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SCSIO 11900)和深海沉积物来源的近源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sp.SM9913)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编码鞭毛不同组分的基因进行敲除,研究鞭毛缺失对细胞游动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来自表层还是深海的假交替单胞菌都使用端生鞭毛维持细胞游动性,而且其缺失促进生物膜的形成。此外,深海来源的SM9913还具有侧生鞭毛。尽管这种鞭毛有助于提高细胞游动性,却不影响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这些端生鞭毛系统在近缘海洋假交替单胞菌中广泛分布,可能为该属菌株在不同海洋环境中获取营养、定殖及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交替单胞菌 鞭毛 游动性 生物膜
下载PDF
布鲁氏菌鞭毛和毒力因子及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常攀 边巴央拉 +4 位作者 索朗斯珠 罗润波 娄永志 辛娇娇 贡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2-90,共9页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我国布鲁氏菌病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目前尚无国际上认可的人用布鲁氏菌疫苗,动物布鲁氏菌疫苗在近几十年布鲁氏菌病防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我国布鲁氏菌病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目前尚无国际上认可的人用布鲁氏菌疫苗,动物布鲁氏菌疫苗在近几十年布鲁氏菌病防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论文综述了布鲁氏菌鞭毛的组成结构和鞭毛蛋白的作用与功能、毒力因子和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后续布鲁氏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鞭毛结构和作用 鞭毛蛋白 毒力因子 免疫逃避 疫苗研发
下载PDF
特殊类型畸精子症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的治疗结局分析
9
作者 孙军培 房建正 +1 位作者 孙雪萍 杨晓玉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特殊类型畸精子症是男性不育中罕见病和单基因遗传疾病,本文探讨其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实施ICSI治疗的特殊类型畸精子症患者,根据精子形态... 目的:特殊类型畸精子症是男性不育中罕见病和单基因遗传疾病,本文探讨其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实施ICSI治疗的特殊类型畸精子症患者,根据精子形态分为三组(圆头精子症、无头精子症和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三组患者基因检测均发现致病或可能致病的基因突变。比较三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年龄、BMI、精子参数、成熟卵子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自然流产率)差异。结果:三组共34对患者夫妇,三组患者间年龄,BMI,MII卵子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头精子症的精子浓度和精子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圆头精子症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三组共34个取卵周期,其中4个取卵周期未形成可移植胚胎,形成可移植胚胎的30个取卵周期在第一个胚胎移植周期中获得22例临床妊娠,最终活产20例,自然流产2例。无头精子症和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显著高于圆头精子症组(P<0.01),三组间自然流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圆头精子症患者实施人工卵母细胞激活依然有部分患者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低下。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和无头精子症患者可以通过ICSI取得相对较好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精子症 圆头精子症 无头精子症 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 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下载PDF
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粘附定植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姝 罗昭逊 +5 位作者 莫非 何芸 孙朝琴 张婉颖 曹玉巧 张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4-740,共7页
目的观察头花蓼水提物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粘附定植的影响。方法采用尿素酶活性比色法定量检测头花蓼水提物作用前后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活性的影响;运用半固体布氏琼脂平板法检测不同浓度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鞭毛... 目的观察头花蓼水提物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粘附定植的影响。方法采用尿素酶活性比色法定量检测头花蓼水提物作用前后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活性的影响;运用半固体布氏琼脂平板法检测不同浓度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鞭毛运动的影响;利用细胞爬片革兰染色观察不同浓度头花蓼作用后幽门螺杆菌在GES-1细胞表面粘附的变化并计算各组抑制率;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头花蓼作用前后相关基因ureB、ureE、ureF、flaA、flaB、babA、alpA、alpB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头花蓼水提物对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4.90±0.289。头花蓼浓度为1/2MIC、1/4MIC、1/8MIC分别作用后幽门螺杆菌菌膜晕圈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5.67±0.55)mm,(8.5±0.50)mm,(11.67±1.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头花蓼水提物均能抑制细菌粘附胃上皮细胞,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花蓼作用后,与对照组比较,下调了尿素酶结构基因ureB,尿素酶活性基因ureE、ureF、鞭毛相关基因flaB、flaA以及粘附素基因babA、alpA、alpB mRNA的转录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活性,减缓幽门螺杆菌的鞭毛动力,影响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等方面发挥其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头花蓼 尿素酶 鞭毛 粘附
下载PDF
细菌鞭毛研究概况及进展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任峰 何启盖 +1 位作者 周锐 陈焕春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4-127,共4页
鞭毛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约半数的杆菌、极少数球菌和所有的螺旋菌及弧菌都有鞭毛。鞭毛与细菌的运动有关,并在感染与免疫以及分类鉴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受到细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从细菌鞭毛的结构以及它在细菌致病性和免疫中... 鞭毛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约半数的杆菌、极少数球菌和所有的螺旋菌及弧菌都有鞭毛。鞭毛与细菌的运动有关,并在感染与免疫以及分类鉴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受到细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从细菌鞭毛的结构以及它在细菌致病性和免疫中的作用最新研究进展加以概述,以供细菌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鞭毛 运动性 抗原 毒力相关因子
下载PDF
小鼠精原细胞体外分化为精子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叶静 于洁 +5 位作者 龙霞 张芳婷 万汇涓 尹美珺 房家智 蔡志明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在辅以外源生殖激素混合培养的小鼠睾丸细胞中,精原细胞向精子细胞的转化。方法采用7~8d龄小鼠睾丸组织,以组合酶消化法制备睾丸细胞,在含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和睾酮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定期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形态... 目的探讨在辅以外源生殖激素混合培养的小鼠睾丸细胞中,精原细胞向精子细胞的转化。方法采用7~8d龄小鼠睾丸组织,以组合酶消化法制备睾丸细胞,在含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和睾酮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定期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用分子生物学和流式细胞技术对生长各阶段细胞进行分析。结果培养5d即可观察到形态与大小类似于圆形精子细胞,7d后可见带有鞭毛与变形的精子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培养前细胞的睾丸特异蛋白激酶(TESK1)与鱼精蛋白2(Prm2)mRNA表达阴性,培养9与17d细胞TESK1与Prm2 mRNA表达均阳性;DNA倍体分析显示,培养5d细胞有单倍体峰出现,并随培养天数增加而增加。结论在体外混合培养的小鼠睾丸细胞中加入外源生殖激素可以使精原细胞转化为精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原细胞 精子细胞 单倍体 鞭毛
下载PDF
鞭毛对F18^+大肠杆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段强德 梁慧 +1 位作者 周明旭 朱国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24-627,共4页
为研究鞭毛在F18+大肠杆菌(F18+E.coli)生物被膜(BF)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F18+E.coli鞭毛素编码基因(fliC)缺失突变株(F18+△fliC)。以野生株为对照,通过在细胞表面形成典型微菌落试验以及BF的定性和定... 为研究鞭毛在F18+大肠杆菌(F18+E.coli)生物被膜(BF)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F18+E.coli鞭毛素编码基因(fliC)缺失突变株(F18+△fliC)。以野生株为对照,通过在细胞表面形成典型微菌落试验以及BF的定性和定量试验,比较F18+△fliC菌株在体外形成BF能力的变化。吉姆萨染色结果表明,F18+△fliC菌株在IPEC-J2细胞表面形成典型微菌落数减少。BF体外试管培养定性试验和结晶紫定量试验均表明,F18+△fliC菌株形成BF的能力下降。本研究表明鞭毛在F18+E.coli体外BF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F18+E.coli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8+大肠杆菌 鞭毛 生物被膜 微菌落
下载PDF
雌核发育银鲫和两性生殖彩鲫精子蛋白组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书婷 桂建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4,共6页
对雌核发育银鲫和两性融合彩鲫精子蛋白组份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级抽提得到精子的不同组份精浆、精头的膜、鞭毛和脱膜精头等 ,然后经不同的凝胶电泳系统 ,比较分析了银鲫精子和其两性亲缘种彩鲫精子相应组份可溶性蛋白成份的差异。... 对雌核发育银鲫和两性融合彩鲫精子蛋白组份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级抽提得到精子的不同组份精浆、精头的膜、鞭毛和脱膜精头等 ,然后经不同的凝胶电泳系统 ,比较分析了银鲫精子和其两性亲缘种彩鲫精子相应组份可溶性蛋白成份的差异。研究表明 ,经分级抽提的银鲫精子和彩鲫精子的各个组份都含有其特定的蛋白谱带。精浆蛋白在两种鱼之间和两种鱼的不同个体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精头膜、鞭毛和脱膜精头的可溶性蛋白在同种鱼不同个体间高度一致 ,但在两种鱼之间表现出差异。两种鱼精头膜的可溶性蛋白在SDS PAGE电泳图谱上基本一致 ,而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上则具有各自的特征性谱带。鞭毛可溶性蛋白的SDS PAGE分析在雌核发育银鲫中揭示出一条特异的蛋白带。脱膜精头的可溶性蛋白在SDS PAGE电泳图谱上差异明显 ,存在几条特征性蛋白带 ,并经Acid UreaPAGE系统分析 ,证实这些特征性蛋白为碱性蛋白。这些发现为进一步鉴定雌核发育银鲫雄鱼精子的特异性蛋白和揭示其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核发育 精子蛋白 精头膜 鞭毛 脱膜精头 分级分离 银鲫
下载PDF
青岛海域大面积聚集漂浮浒苔的显微观测 被引量:11
15
作者 牛建峰 范晓蕾 +6 位作者 潘光华 朱大玲 谢嘉琳 刘伟 王广策 孙松 周百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0-33,共4页
对近期在青岛海域大面积聚集漂浮的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Muell)J.Ag.)进行常规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内存在大小约1μm的可动的颗粒状结构。分别采用鞭毛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均未发现此颗粒状可动结构具... 对近期在青岛海域大面积聚集漂浮的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Muell)J.Ag.)进行常规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内存在大小约1μm的可动的颗粒状结构。分别采用鞭毛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均未发现此颗粒状可动结构具有鞭毛。用透射电镜对浒苔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显示浒苔细胞壁致密而厚,每个浒苔细胞有1个片状叶绿体,贴近于细胞壁分布,淀粉粒含量丰富,但依然未发现胞内颗粒状结构具有鞭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 (Muell)J.Ag) 鞭毛染色 内部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细菌鞭毛银染法的改进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文虎 郝小花 +1 位作者 郭春秋 王京仁 《海南医学》 CAS 2009年第8期101-103,共3页
目的通过改进发明一种新的细菌鞭毛银染色方法。方法本方法通过载玻片的准备、菌种活化、染液制备,菌液制备孵育、制片、染色等环节步骤完成。结果改进后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新配方,营养更丰富,硬度更适宜,镜检结果,鞭毛多,粗壮、着色... 目的通过改进发明一种新的细菌鞭毛银染色方法。方法本方法通过载玻片的准备、菌种活化、染液制备,菌液制备孵育、制片、染色等环节步骤完成。结果改进后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新配方,营养更丰富,硬度更适宜,镜检结果,鞭毛多,粗壮、着色更容易且均匀。菌液改为恒温水槽孵育,能让菌体鞭毛更活跃,鞭毛更舒展。涂片菌膜清晰便于少量A液覆盖操作,B液染色升温时容易掌握火源高度。结论这种鞭毛染色方法操作简单,易学易掌握,鞭毛着色率高,还有延长A、B液的有效使用时间。此鞭毛染色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鞭毛 银染法 改进
下载PDF
细菌鞭毛的运动性在生物膜形成中的双重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前川 丁进亚 《医学综述》 2010年第20期3057-3059,共3页
生物膜是细菌感染的重要方式,生物膜所致的高度耐药性已经越来越威胁到人类健康。鞭毛在生物膜形成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医学界广泛接受,普遍认为鞭毛的运动性与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成正比。然而,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细菌的鞭毛都促进... 生物膜是细菌感染的重要方式,生物膜所致的高度耐药性已经越来越威胁到人类健康。鞭毛在生物膜形成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医学界广泛接受,普遍认为鞭毛的运动性与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成正比。然而,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细菌的鞭毛都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在环二核苷酸等分子作用下抑制细菌鞭毛的合成和运动性后,细菌生物膜的合成和稳定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鞭毛 运动性 细菌
下载PDF
10株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万康林 沈壮 +3 位作者 张哲夫 李美茹 张金声 侯学霞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447-449,共3页
目的:与美国B31菌株比较,观察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超微结构。方法:选取10株不同来源的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618树脂包埋,铀铅双重染色,H-600A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其菌体长度大多数在10... 目的:与美国B31菌株比较,观察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超微结构。方法:选取10株不同来源的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618树脂包埋,铀铅双重染色,H-600A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其菌体长度大多数在100~18.0μm之间,螺旋波形长度一般为18~28μm,菌体宽度在20~25μm之间;依据鞭毛数的不同,10株中国菌株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菌体,其中所有菌株均含有一种7根鞭毛的菌体,含有12根鞭毛菌体的菌株占90%(9/10),含有8根鞭毛菌体的菌株占30%(3/10),含有15根鞭毛的菌体者仅1个菌株。结论: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与北美的莱姆病螺旋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次证实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菌体长度、螺旋波形长度、菌体宽度等含有一定的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螺旋体 超微结构 鞭毛
下载PDF
绵羊脑炎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LM90 SB_2鞭毛基因FlaA的敲除及对毒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孔静雅 郭强强 +5 位作者 王燕如 王蕾 邬琴 李劼 马勋 周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共6页
目的研究缺失了flaA基因编码的鞭毛蛋白对LM90 SB_2的毒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90 SB_2的flaA基因突变株,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运动性试验、BF形成能力以及LD_(50)的测定来探究缺失flaA基因后对LM90 SB_2毒力的影... 目的研究缺失了flaA基因编码的鞭毛蛋白对LM90 SB_2的毒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90 SB_2的flaA基因突变株,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运动性试验、BF形成能力以及LD_(50)的测定来探究缺失flaA基因后对LM90 SB_2毒力的影响。结果与野毒株相比突变株菌落形态未发生改变,仍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但生长变缓,在25℃的环境中运动性显著降低,突变株BF形态结构更加松散和不完整;野毒株和突变株的小鼠LD_(50)的菌量分别为4.27×10~6cfu和1.62×10~7 cfu。结论 flaA基因可以影响LM90 SB_2的鞭毛的形成,缺失flaA基因后LM90 SB_2形成BF能力以及菌株的毒力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脑炎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M90 SB2 鞭毛基因 鞭毛 生物被膜 半数致死量
下载PDF
莱茵衣藻BBSome蛋白BBS2原核表达、纯化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彬 吴松 +2 位作者 程荣强 孟德梅 樊振川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5-152,共8页
BBSome蛋白复合物是纤毛蛋白组分之一,BBSome组装或纤毛运输缺陷可导致巴-比二氏综合征。其中,BBSome组分BBS2缺失已被临床证明是导致BBS的病因之一。莱茵衣藻是研究BBSome组装和纤毛运输的一种很好的模式生物。为深入研究BBS2的致病机... BBSome蛋白复合物是纤毛蛋白组分之一,BBSome组装或纤毛运输缺陷可导致巴-比二氏综合征。其中,BBSome组分BBS2缺失已被临床证明是导致BBS的病因之一。莱茵衣藻是研究BBSome组装和纤毛运输的一种很好的模式生物。为深入研究BBS2的致病机制,需要特异性识别其BBS2蛋白的抗体。本文将莱茵衣藻BBS2基因5'端399 bp的cDNA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bs2,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在8 mol/L尿素存在的情况下对该融合蛋白进行镍柱亲和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分子量为15 kDa的重组6×His-BBS2融合蛋白为水不溶性蛋白。5次免疫后的抗莱茵衣藻BBS2抗血清效价高达1∶256 000。经Protein A琼脂糖CL-4B亲和纯化后的抗血清不仅在Western blotting分析中能特异性识别莱茵衣藻BBS2,而且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中能精确定位BBS2于基体和纤毛内。这一多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深入开展BBS2在BBSome组装和纤毛运输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纤毛 BBS2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